轻度先兆期中风的中医防治

年近四十或以后的年龄,身体肩负家庭、事业的双重压力下,如《医宗金鉴》所言,多感觉到:“治年近四旬,营卫不足,肝肾虚弱,风中经络。精神恍惚,语言不清,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筋骨无力;或手足枯瘦浮肿,或手足筋挛不收”。“及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用,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口眼跳动”。

此句后下文:“一切风病稍愈之后,调理俱宜此方“。”若不预防调治,三年之内,风病必生,亦宜服之。”

此处古人的“三年”,只是一个概数,非精确的1095天。

这时,注意细致观察,也常会有言语重复,全身拘紧,头痛,身体容易失去平衡,吃饭喝水容易呛住、出现难于被周边人理解,或者难以理解周围人的现象等,个别会有舌体偏向一侧的症状现象。

方药组成

第一段中的“调理俱宜此方”就是《羌活愈风汤》,一共33味药。

羌活、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人参、茯苓、黄芪、防风、地骨皮、生地黄、炙甘草、细辛、枳壳、麻黄、知母、蔓荆子、防己、石膏、肉桂、苍术、菊花、薄荷、枸杞子、独活、白芷、秦艽、前胡、柴胡、制半夏、姜制厚朴、黄芩、杜仲。

计量:辩证临症时标记

服用方法:上述计量,煎取药空腹服用,一天两次,遇到天阴寒天加生姜三片。


《羌活愈风汤》出处

成书于1186年金代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是金代医学大家刘完素所撰医书。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后人称其刘河间,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因治病用药喜用寒凉,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为作者于晚年总结其毕生医药理论和临床心得之作,是一部综合性医书。其书所录《羌活愈风汤》,用于祛风通络,养肝益肾。


临床应用与探索历程

明朝成化六年的董宿,于公元1470年所著的《奇效良方》中,此方用来治肝肾虚,筋骨弱,语言难,精神昏愦。

刊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楼英编著的《医学纲目》,共40卷,记录此方功用:安心养神,调阴阳,无偏胜。

清代,许豫和撰于1785年的《怡堂散记》,记录此方用来治疗风挟寒邪中于经络,项背强直,腰身反张。

刊行于清·乾隆七年(1742)的《医宗金鉴》,是当时政府编纂的一部医学丛书。由乾隆颁布旨意,命太医院御医于谦等编著。书中,此方用于治年近四旬,营卫不足,肝肾虚弱,风中经络。精神恍惚,语言不清,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筋骨无力;或手足枯瘦浮肿,或手足筋挛不收。一切风病稍愈之后,调理俱宜此方。及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用,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口眼跳动,若不预防调治,三年之内,风病必生,亦宜服之。

《羌活愈风汤》经过不同时代的医家临床经验探索总结,虽有一些加减化裁,但将此方适应症功效范围得以充分扩大,在这同时,经过不同时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中风”自然病症认识、治疗、预防范围也不断探索扩大。

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医诊疗中充满辩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智慧。

风的特性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容易为其他自然界五邪夹杂,乘风而入,侵袭人体。

其为阳邪,易袭阳位,意思是外风容易袭击头、颈、肩、腰、膝关节。内风容易袭击脑和五脏,心、肝、肾容易为内风所扰。


风的发病过程

内生“中风”多由于脾胃生痰,或者五志过极生火。导致痰火臃扰神窍,所谓“痰迷不语,火发神昏”。

外风多由于地处寒凉,风寒侵淫,或者汗出当风,或处在空调和风扇下睡觉。中外风者,或筋骨无力或不用,或口眼歪斜,轻者肌肤麻木、肿胀、不仁。

外风也可以直中于经络、脏腑,产生病理产物,转为内风,内外风双发,则难治,一般但发容易治疗。

“年近40”,在古代,为科技水平所限,人均寿较短,根据1996年第5期《生命与灾祸》中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记载,古代人均寿命在35~40岁之间,主要是受生存环境、战争、瘟疫、科技水平等影响。

对比现代,2022年9月中国人平均寿命最新统计,已经达到78.3岁。

和古代相同的地方,这些中风症状,在现在也有提前趋势,因为电子化办公、学习、使用、久坐等习惯,阳气易内郁,内郁则脾胃阳气易虚生痰,内郁则卫阳不达体表易受风。加之饮食、喜空调等生活方式习惯性的不合理,都容易让内外风趁虚而入。所以现在也同样是在年近40这个年龄段,也就是35到40以后的年龄,和古人有相同的发病年龄段,甚至发病个案有年龄段提前的现象,如近几年媒体发布一些小孩长时间沉溺于网游而内风发病的报道。

中风早期预防:中风以扶正为主,驱邪为辅。


《羌活愈风汤》结构解析

君药

补血扶卫,十全大补汤为君剂。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 黄芪、肉桂。

臣药:

祛湿侵筋骨萎软,以苍术、半夏、防己除之。

祛风淫筋骨抅急,以枸杞、杜仲、生地以滋濡。

行久病之气滞,佐以枳壳、厚朴。

风多从阳燥化,佐以知母、黄芩、石膏以清之。

发六经之风,以羌活、独活祛之。

佐药:

发汗以表邪之湿之风,以麻黄。

发散外寒风和止痛消炎:细辛、防风、白芷。

疏散走串的内、外风和热,配以薄荷、菊花、柴胡、蔓荆子。

清久病虚热,以地骨皮、秦艽。

降气化痰和疏散外风热:前胡。

使药:

以甘草调和诸药。如下肢症状偏重,可加用牛膝引药下行。

遇到天气阴冷,方外加生姜三片。

中医治病,贵在辩证论治,一人一方;加减化裁,三因制宜,更要察于一气一候之变。


贵在辩证论治的灵活化裁

辩证化裁,不拘于一候:发病于春者,倍柴胡、半夏;发病于夏者,倍知母、黄芩、石膏;病发于季夏者,倍茯苓、苍术、防己;病发于秋者,倍桂枝、藿香、厚朴;病发于冬者,倍加附子、肉桂、当归。

辩证化裁,辩证不拘于一气,如今日风气大来倍防风,热气大来倍黄芩,湿气大来倍厚朴,清气大来倍桂皮,寒气大来倍附子。

辩证化裁,辩证不拘于性别年龄者,见老人者多补益肝肾阴阳,妇人者多补益气血、壮男壮女多排湿祛痰,小孩多健脾消食,白领多补脾活血行气。

辩证化裁,辩证不拘于一地域者,南方多加祛湿之品,北方多加祛风之品,东方多加行气之品,西方多加润燥之品。


关于中风认识历程

其症描述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有“大厥”、“扑击”、“薄厥”等称呼。“中风”这一词,首出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对于此疾病的认识,唐宋以前认为发病原因是“内虚邪中”,以外风辩证,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脏,治疗以散邪祛风,扶补正气为主。

金元时期,增以“内风”辩证论治之法,“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刘完素以“心火暴甚”立说。“补土派”创始人李东恒主张“正气自虚”观点。“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认为“痰湿生热”所为。元代王履(医家/画家,故宫有其书画藏品)提出“内中”、“真中’的病名观点。明代“温补派”创始人张介宾提出“中风非风”,乃“内伤积损”患病。李中梓将中风进一步分类为“中风闭证”、“中风脱证”。直到清代叶天士明确以“内风”辩证论治。

平时,术业有专攻研究方向的,对一个问题,出现多种现象,总是敏于并抓住和自己研究方向类似的问题,且对这个问题的类象,进一步研究认识,独立立论。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疾病病种的认识,也是经过一代一代众多医家临床的不断经验总结,从认识到积累成知识,并传承给后世医家的一个漫长过程,简要一句,即:守正创新传承!

同样,预防、治疗、用药的治疗疾病的过程,也类似于现代医学的临床实验,只不过,这个临床实验已经经过了2000多年,施药治疗人数几十亿而已,所以,中医科学乎?


典型的中风

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可以参照下面中医中风辩证。

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

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病理因素:不外乎风、火、痰、淤四邪。

从典型病案可以看出,先兆期中“风”所来之前的路径。对于提前预防阶段需要做那些预防工作,就很明确了。

本文所述《独活愈风汤》,以中风先兆期预防性调理为主,主要在调理祛除内风和外风,贵在未病先防或者病后康复!


中风的预防

1)改变自己所处的外环境:外风可以靠穿衣和改变居所等身边环境来预防。

2)合理规划自己的内环境:保持良好的睡眠,摄入合理搭配的新鲜饮食,科学的作息规律,科学的体育锻,良好的心态等,可以有效预防内风的发生。


小结

《羌活愈风汤》用以调整外风、内风轻症,或属于中风预防期阶段,或治愈期后期调理。从此方的解析,折射展示了中国古人在与自然界相适应的过程中,对中风这一病种的认识、预防、治疗的过程,折射出中医药文化系统先进的传统中医药学科学体系。

中华文明经历了从稻谷、玉石制品文明的开始,经历了约一万年以上的文明历史。积累了绿色环保,适合华夏民族体质与生活特性的先进中医药技术学科与文化。为华夏民族的健康繁衍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同时也期待,现代科技充分参与对中医药的挖掘、探索与进步进步!


典型案例

男,60岁,16年前CBD区退休白领,业内公认运动健将型高管,抵近一年冬至之日,出门采购,走出小区10米,突感忘带冬帽,内思:超市不过400米,吾将快去快来,无妨!及采购至家,感嘴角流涎,鼻清涕,觉常见受寒,无碍----,不时右侧肩臂手腿抬举无力,言语不清----,才觉严重,送三甲医院,诊断为缺血性脑中风。因栓塞的部位与时间的拖延,时至今日,未完全康复,行动见偏瘫步态。每言于此,悔不当初。

点评:这是一个典型的外风极寒,趁虚侵袭人体,直中脏腑,引发的阴闭症起病,外风、内风短期内双发,预后难治。

从人论之,60岁,已近肝肾阴阳两虚的虚衰之年,值此冬至节气,天寒地坼,是一年中阴盛阳衰到极致之时,当日感外风夹极寒之时,无暖衣暖帽防护,家与超市两处热房导致玄府(毛孔)大开,来回出入购物过程,毛孔两次闭合留寇,汗出即中极风、极寒。全身卫阳及体表营血,被贼风彪寒内中,逼至躯干诸脏。因寒主收引,可使无形之气气滞,又可使有形之血血瘀、还可以使营阴凝聚成痰,痰、淤、寒三邪趁虚交杂,从内脏入侵于脑络,淤堵于脑阳清窍,导致神昏无语,肢体废用,全身机能控制紊乱------

从西医角度,外寒将四肢血液逼迫到躯干,导致躯干部位内循环血液浓度增加,寒冷容易导致气血流动缓慢,形成血栓,随着循环通路堵住大脑动脉,形成缺血性脑中风。

打个比喻,相当于河水,泥沙量大或者流速慢,容易造成河床泥沙淤积,造成河水泛滥。

涉及专业领域的,请咨询有资质的专业医生。

平人,日常如何预防呢?

一句话,记住小时候妈妈的话:看天添衣保暖,吃好睡好!


(版权/解释权归维轩中医)

2022年9月11号,书于星期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河间   羌活   中医   厚朴   医家   寒凉   黄芩   先兆   经络   筋骨   手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