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洪秀全为什么滥封王爵?

这个事情不能简单总结为洪秀全不学无术,而和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领导层机制的重建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内部权利斗争有关。简要地说,洪秀全在1861年后滥封王爵的初衷其实是想要加强中央集权,但政局变化并不如他所料,促使其出发点从集权变为针对以李秀成、李世贤兄弟为核心的天国后期第一大外藩的分权牵制,最终从结果上导向了洪秀全和李秀成双输的局面。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太平天国滥封王爵并不是从天京事变后就开始的,事实上,在石达开出走(1857年)到己未九年(1859年)洪仁玕、陈玉成封王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天国并没有新封王,而是采用五军主将制,以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俊、杨辅清分领前、后、左、右、中五军,此时各军主将的爵位是天豫和国宗。


之后因为韦俊叛变以及一系列军事行动后的地位变动,到1859年,在五军主将制的基础上,最终演变成中后期的七王格局——外镇四王: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内廷三王:干王洪仁玕、赞王蒙得恩、章王林绍章。此时形成了相对规整的官制,如陈玉成的完整封号——“钦命文衡正总裁天朝九门御林忠勇羽林军英王禄千岁”,其中钦命文衡正总裁是陈玉成在内廷文官序列内的职务,天朝九门御林忠勇羽林军是他提督的军团,英王为爵位,禄千岁为尊称;他提督的羽林军主将为大佐将(官职)营天义(爵位)李远继,副将为副总提(官职)泳天安(爵位) 马融和。


此时的太平天国其实相当的东罗风——


奥古斯都兼牧首:洪秀全


凯撒:洪天贵福


帝国首相:洪仁玕


永恒之城:天京


帝国安徽湖北总督、提督羽林军皖北军团英元帅:陈玉成


羽林军皖北军团军团长:李远继


羽林军皖北军团副监察官:马融和


帝国苏福省总督、提督宿卫军江南军团忠元帅:李秀成


......


然而阿里乌斯派东罗于1861年灭亡。在1860年消灭江南大营后,洪秀全有感于众将争夺江南各地财源过程中引发的种种矛盾和相对中央的离心力。在1861年春决心加强集权,他以更易国号为借口试图强化对下属的控制力,将太平天国改国号为上帝天国,随后又改国号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以便突出自己皇上帝唯一代言人的宗教身份。同时他取消了各王中类似“御林忠勇羽林军”这样某军属某王的称谓,各军统一改成XX天军以突出中央节制的色彩。


但他在安庆大战前试图用此手段削藩的举措遭到二李的强烈反感,由此带来的二李军团在安庆战事中的离心也是安庆之战天国战败的侧面因素之一。其集权举措未能成功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天国在安庆之战战败了,就结果而言,安庆之战所有相对忠于天京的兵团——陈玉成、杨辅清、刘官芳、吴如孝均损失惨重,而李氏兄弟在安庆战后的势力膨胀到了巅峰,不仅控制苏杭两个特大城市,除二李亲领的宿卫军、京卫军外,还节制了陈坤书的殿后军、脱离石达开回归的吉庆元等人的扶朝天军,加上盟友林绍章统领的殿卫军,可以说只看硬实力的话,李秀成已经隐隐有杨秀清第二的架势了。


对于天京事变后就一直处心积虑避免出现杨秀清再临现象的洪秀全而言,这无疑是他不想看到的,而1862年陈坤书从李秀成麾下脱离求封之事对洪秀全无异于喜从天降。此时洪秀全也顾不上什么中央集权了,只要封王能让他觉得拿捏住李秀成他便频繁采用此手段施恩于下。而此时李秀成因为先救援天京还是先解决上海战场等战略决策问题和天京多有矛盾,本着你不听我的我也不让你好过的原则,洪秀全索性对着李秀全、李世贤部下乱封一气,最终导致王爵滥封不可收拾。


就其结果而言,滥封变成了双输的局面,一方面确实导致李秀成难以控制谭绍光等嫡系以外的部队,但另一方面这些外样大名对天京的号令同样爱理不理,天国从1859年各军团的上下相对建制有序,最终退化解体为神罗体制。大大小小的封地诸侯对天京和李秀成均是采取听宣不听调、大不了爷投清的态度,最终导致本就在安庆之战后处于劣势的天国最终灭亡。


政治是军事的延续,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从军事上而言并非必败之局,甚至可以说一度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并几乎翻盘成功(即使失败也可以说将清廷嫡系绿营武装消灭殆尽了),但政治上未能在此之后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体系最终走向了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太平天国   王爵   安庆   忠勇   提督   爵位   主将   事变   天国   军团   洪秀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