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开疆拓土

在终结了西周末年以来五百余年的诸侯争霸后,一统天下的秦王政开始寻求一个足以前所未有的尊号来彰显自己的一生功业。秦王政开始寻求一个足以前所未有的尊号来彰显自己的一生功业。公元前221年秦王正政在咸阳继皇帝位。“皇帝”这个由其首创的至尊政治符号由此诞生。并从此延续两千多年。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帝国也从这一刻起,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一个头号政治难题也随之摆上了秦始皇的案头,如何才能治理好?这个版图与人口都骤然扩大了一倍多的庞大帝国,以实现其将秦之国祚传之“二世、三世、乃至千秋万世”的宏图霸业。接下来的一系列政治举措是我们大多数人自幼便都能耳熟能详的。重整中央官制,设三公九卿辅佐君王,以强化帝王权威。据分封之意,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郡县制,巩固中央集权,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轮,从文字到度量衡。从日常出行到行为伦理,武功赫赫的千古一帝以其固有的雷厉风行,开始从各个层面将原本在文化上旁枝繁芜的山东六国,从各方面纳入一个统一的文明体系之中。并由此奠定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的雏形。但这一切还远远不足.....如同历史上大多数新生的帝国一样,雄踞东方的秦王朝,从诞生之日起就陷入了一系列或明昏暗的危机之中——在六国故地,从慷慨悲歌的燕赵旧地到高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荆楚之乡。均不乏念念不忘复国大业的六国移民。而威胁还不仅来自中原,六国覆灭后,秦帝国在接收六国的国土、人民、子女、金箔的同时,也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为华夏之民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责任——反击匈奴!在秦灭六国前抵抗匈奴的任务原本系秦,赵,燕三国所分担。而其中又尤以赵国为甚,由一代英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打造的。赵军铁骑一直都是战国七雄中抗击入侵的中坚力量。在秦征伐六国的最后阶段,匈奴乘机占领了河套地区,直接威胁秦都咸阳。除了北线的匈奴之患外,帝国的南疆也并不安宁,与北线对匈奴的防御作战不同。南疆的烽火确实有皇帝自己所挑起——早在灭楚之时,当时的秦王政就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岭南的百越之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的缔造者,让帝国的南疆终止于长江流域的会稽郡。对于立志“扫六合、并八荒”的始皇帝而言,无疑是不可容忍的。除了荆楚故地之外,他还想把岭南也并入帝国的疆域。他要让帝国的领土直达南海之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继皇帝位的第二年,派大将屠睢率领50万大军南征百越,由此拉开了历时五年的“三征百越 ”的战争的序幕。但在中原纵横驰骋的秦军铁骑却很快在岭南的恶劣地貌和百越土著军队的顽强抵抗下,陷入了战争泥潭。北有匈奴欲南下而牧马马,南有百越久征难平。中原六国移民蠢蠢欲动——北线、南线,中原新生的帝国。诞生不久就陷入三线作战的危机。而所有这一切最后都被集中到了咸阳宫,始皇帝的面前。何去何从?依据大多数人的惯常思维,此时最合理的处置应当是分化瓦解。按照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将诸多矛盾进行优先级排序,然后再从容布置,逐一处置。各个击破。所谓国虽大,黩武必亡,历史以及证明。两线乃至多线作战为中智以上所不取。而秦帝国和作为其前身的秦国的历代国君更是早已在七国争雄的大争之时实就总结出了合纵连横的政治谋略。和远交进攻,各个击破的国家战略。这一次这条国策失效了。面对两线作战的威胁,始皇帝先是进一步增兵岭南以准备二征百越,随后又在公元前215年以曾辅弼王贲平齐地的新生代将领蒙恬为帅,发30万秦军,北击匈奴,与此同时又在中原之地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12。徙天下富豪与咸阳12万户,从各方面来削弱六国的反抗势力。这是一种源于对自身才干和国家实力的强大自信,或者说是自负更合适一些。但无论是自信还是自负,威凌天下的千古一帝就这样以其一贯的雄才伟略展开了对北线匈奴,南方百越乃至于中原六国反抗势力的同步镇压。他要其功于一役,他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使天下真正臣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秦王   南疆   开疆拓土   中原   帝国   作战   匈奴   岭南   公元前   皇帝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