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难道真的残暴不仁吗?

秦始皇嬴政被誉为千古一帝他一扫六国,统一海内,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他自称皇帝,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该制度沿用至今。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不允许自己的子民受到异族侵扰,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异族。他凿灵渠,建交通,使大秦帝国无论是农业还是军事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历史上,后人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铲屎官对其的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误解。一,焚书坑儒这可以说是秦始皇最为臭名昭著的一件事了,但其实不然。首先是焚书。秦始皇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且他并没有下令烧掉全部,只是烧不属于博士馆,民间私藏的儒家等各家经典,对于农书和医书等全部都保留了下来。真正导致这些精华流失的是项羽的一把大火,而且他并不是要废除儒家思想,当时一些六国之人因被灭国,便利用儒家思想的人对秦始皇进行了各种批判,还不断给秦始皇进行道德绑架,此举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秦始皇才会下令焚民间的书。并且秦始皇崇尚的是法家。强调的是富国强兵,以法治国。这点本就与儒家思想有些矛盾。所以那些所谓的儒是站在秦始皇的对立面就不难理解了。当时秦朝的律法非常详细,系统,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也是秦始皇当时全面构建法治社会的一种超前眼光。只不过在那个年代,有几人能理解秦始皇站在高处的悲哀,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儒,是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再说坑儒,关于这一点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认为不存在,有的人则认为是坑术士方式,还有的人认为是坑儒生,比如唐代的韩愈,宋代的司马光就比较赞同这是图术士。今天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坑儒生这种说法。就算当时坑杀的确实是儒生,那也是些不支持政令,想要恢复分封制的一些顽固,并不是秦始皇头脑一热就直接下令杀杀杀。支持坑杀的是儒生的人,当中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王充,而他考证的结果不过是467人而已,天下儒生何止过万?还有秦朝的官员之中,那些博士难道不是儒生吗?一代大儒叔孙通最终不也是安享晚年吗?其实无论是在之前的战国时代,还是在之后的朝代,一次株连上百儒生的情况屡见不鲜。但为何秦始皇沙就被后世无限夸大呢?因为当时大秦刚刚完成统一,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但大部分人的思想还处在周礼之上,就是分封制,尤其是儒生极力推崇周礼,他们理解不了秦始皇的做法,加之大秦律法严苛,所以造成了人心浮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缺舆论。而在那个年代,掌握舆论的向来都是儒家士子,对于秦始皇这种对自己极度不友好的帝王,自然是先喷为敬,加之秦二世实在不争气,秦王后这些人更是毫无顾忌,好像不喷几句就显得你这个儒生肚子里没有墨水。在那个年代,秦始皇是真的估计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估计,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被焚烧的尸书还有不少保留了下来,而秦始皇要求保留的那些实用的医学,农牧的书籍,却有很多都没有保留下来,这点又引人深思。二,残暴不仁很多人都说秦始皇是暴君,为人残暴,压迫人民,劳民伤财,赋税徭役沉重。但要知道秦始皇一扫六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战争的花销是巨大的,拼的就是国力。扫平六国后,秦始皇又着手开始修筑长城,这才导致大秦赋税劳役沉重的局面,让很多人民苦不堪言。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的手段确实有些强硬,这时儒生们就又有了发挥的空间,仁义礼智对这秦始皇又是一通批判,但换个角度来看,修长城是必要的,仁义道德救不了你的命,也守不住国土。匈奴扣边不断,不修长城就只能在北方投入大量的军队用以抵御匈奴。当时的匈奴是占据主动权的,随时都有可能进攻,所以必须养着一大批军队戍边,军费开销先不说,就说粮食,从内地运输粮草到边境,耗费的人力物力远远地超过了粮食的价值,长此以往,国内的赋税只会越来越沉重。秦始皇是做完了这个比较才决定修长城的,修完长城后就可以依托长城为攻势,极大地减少驻军人数和后勤压力,同时还能够有效保证国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秦始皇是何等骄傲的一个人,他可以亲自下令处死任何人,但是他绝不会允许匈奴人肆意屠杀他的子民,奈何却无人能理解,被后世喷得体无完肤。天下都拿修筑长城,移民戍边的事来指责朕,他们应该到北方去看看,不坚守北方,匈奴之祸就会蔓延至内地。何为一统天下?何为天下大统?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如果不修长城,匈奴不断南下侵扰,积累下来杀个几十万人,这个锅秦始皇肯定得背。但他修筑长城,死了十万人,最后保护了成百上千万的人,却没有人记得他的功劳,只有人说他劳民伤财,压迫人民,说他害死十万人,残暴不仁。三,天下大统是必然秦国的强大是从孝公时代商鞅变法开始的,接着几位秦王都非常优秀,将秦国发展到了中国之首,无论是经济,农业还是军事上都占优。所以便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沾了前几任秦王的光才能完成横扫六国。但其实不然,这种优势碾压一国可以做到,但要想做到碾压六国是根本没有可能的。以长平之战为例,当时秦国倾尽举国之力才打败赵国,而且还是用了反间计,让赵王用赵括换下了廉颇,可以说赢得非常艰难。嬴政公元前238年清理朝政,此时至长平之战才过去了20年。 20年前秦国倾尽全力打赵国都很勉强, 20年后就能碾压六国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嬴政秦政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让本就强大的秦国国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并且更加重视法家,让秦国成为一台战争机器。即便如此,一扫六国的道路还是非常的艰辛。秦国之所以强大,根源确实是商鞅变法,嬴政能够完成天下大统,跟前几任秦王的努力也是不可分割的,但要说嬴政吃着老本就必然能够统一六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有能力横扫六国的君主可能100年就会出现一个,事实上能够做到横扫六国的雄主几百年也能有一个,但是真正能够气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君王千年难遇。当然,秦始皇嬴政并非完美,可能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他们看到的更多是秦始皇的苛政引起。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自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但远没有达到一些人口中的暴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说秦始皇有着超脱时代的雄才大略,但也逃脱不了时代的束缚,没有实现所有的理想和抱负,何尝不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孤独?他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乃是不世之功,千古一帝,实至名归。很庆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周礼   秦国   秦王   儒家   儒生   赋税   长城   匈奴   千古   时代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