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自由后,透露出西安事变的一些经过,揭开杨虎城被害的原因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教科书上曾写过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但是提到这次事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还是张学良,其次才是杨虎城。

由于张学良当时的实力、地位都比杨虎城要强,所以我们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张学良才是首倡“兵谏”者,然而事实往往就是与想象不同,张学良晚年就道出过杨虎城被害的直接原因。

1936年12月12日,由于蒋介石一再拒绝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要求,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联合向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难,事发突然,老蒋毫无防备,当天就被扣押。一时间国内国外都引起了轰动。

在种种压力之下,老蒋做出了六项承诺后,张学良就亲自护送他回了南京,事变和平解决。本来张、杨二人以为自己也能为抗日再出份力,但老蒋很快就翻脸了。同行的张学良随即招到软禁。

老蒋是个好面子的人,自己被抓了,如果对方没罪,那不就代表着自己有罪?于是他搞了一套骚操作,先是授意国民政府在12月31日判张学良10年有期徒刑,上午法院判下午又以个人名义特赦,显示自己的宽大仁义。

可他并不是真的想放张学良,就命令军事委员会对张“严加管束”,这一管,就是几十年。

张学良在被软禁期间,生活条件那些还是不错的,相比较起来杨虎城就比较惨了,老蒋回到南京后对17路军进行了分化、调防,杨虎城基本上已经掌控不了老部队了。

做完这一切以后,老蒋托人给杨虎城带话,表示愿意跟杨虎城见面,但必须要杨虎城主动去看他。为了国家、为了部队,杨虎城思考过后还是去了。

他与蒋介石进行过两番长谈,老蒋表面上非常客气,都在指责张学良,可谁都明白这也是在指桑骂槐,最后老蒋询问杨虎城经过这次事变再继续担任原职是否有什么不方便?

还没等杨虎城说话,老蒋就继续说:各级人员对你是有不满情绪的,你如果继续担任原职,在情感上有所不便,不如先去国外考察一番,回来再任职,出国经费政府负担,出发日期也不做规定,你可从容准备。

话都说到这份上,根本没给杨虎城拒绝的余地,而且所谓的“从容准备”,老蒋也根本不愿意,他授意中统找到褚龙吟和甄芝彦,这两人的父亲一个想投降一个是土匪,都被杨虎城下令枪毙了,老蒋想的是让这二人以报私仇的名义去暗杀杨虎城。

不过褚龙吟和甄芝彦都还是有爱国情怀的人,他们都知道眼下当以抗日为主,因此拒绝了。老蒋担心用另外的罪名强加到杨虎城身上的话会造成不利的政治影响,就暂时停止了谋害行动。

但是他又公开免去了杨虎城的军政职务,并表示杨虎城即将出国考察军事。在这样的背景下,杨虎城只能带着夫人、次子、秘书等人去往国外。

当七七事变爆发后,杨虎城立即请求回国参战,可怀恨在心的蒋介石怎么会允许?杨虎城提出几次请求,蒋介石就拒绝了多少次,无奈之下,杨虎城只能偷偷回国。

其实杨虎城回国之前,很多人都劝他别回去,蒋某人不是心胸宽广之人,杨虎城却说:“宁使蒋负我,不能使我负国家民族,个人利害,在所不计”。

可惜,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踏上梦寐以求的故土后,就一直处于特务的监视之中,失去了自由,此后十多年里都过着被囚禁的日子。

1949年9月,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已败亡在即,如此关键的时刻,老蒋还是花了心思让特务杀害杨虎城,可见老蒋的恨意。

那么同样作为西安事变的发动人,为何蒋介石却一直没杀张学良呢?张学良晚年重获自由后曾说出过答案。

1990年6月张学良90大寿,蒋介石父子此时都已去世,这是他重获自由的第一个生日,场面非常热闹。或许是因为憋了太久,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往后的日子里他对记者几乎是来者不拒。

没多久,张丙之姐妹就采访了他,当提及西安事变及杨虎城时,张学良说了句“西安事变就是杨虎城,可以说他才是主角,不过名义上是我”。之后在众多场合,张学良的回答也是这个意思。

这就很奇怪,论实力,张学良的东北军是要强过杨虎城的17路军,为何反而是杨虎城是主角呢?张学良也解释了:东北军虽然人多一些,但没有地盘,(地盘)都在杨虎城那。杨虎城比我叫得动,他是本地人呐,中国人地域情节很重。

张学良还说出了西安事变的起因,1935年他被调到了西北“围剿”红军,短短两个多月就被歼灭了近3个整编师,这都是东北军的老底子,他自然难受。

可没有了根基的他,只能向蒋介石申请经费重建部队,可老蒋的做法是取消东北军两个师的番号并削减军费,连10万块的阵亡抚恤金都不愿意拨。这让张学良看出了蒋介石消灭异己的目的,万分心寒。

同年12月,蒋介石来到西北督战,言语间还是必须要消灭共产党再抗日,这让张学良很绝望,他找到杨虎城商量,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结果杨虎城说:待蒋来西安时,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张学良的反应就两字——愕然,他沉默了很久,半晌才回复:兹事体大,让我想想。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一旦有了念头,就如同黎明之际迎来了一束光,慢慢就会产生质变。张学良之前失望归失望,可从没想过强谏,杨虎城的话给他指引了一条新的路。

之后张学良多次找到蒋介石要求抗日,可都被拒绝,最后老蒋还要将东北军和17路军都调走,这就彻底断了张学良的希望。所以他找到杨虎城说:我们对蒋已仁至义尽,如今只有一条路了。

从这些事我们就能看出来,其实西安事变杨虎城才是主导者。而且后面杨虎城对老蒋的态度,也让老蒋心中记恨。

蒋介石做出的各项承诺均是口头上的,杨虎城认为他人品不行,必须要留下字面证据才可靠。而老蒋认为这样有损威严,不管怎么说就是不愿签字,事情就僵在了这里。

后来是张学良认为自有把蒋放回南京,事情才有和平解决的希望,于是他没有经过杨虎城同意就私自带着蒋介石走了。

这点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张学良的亲信何柱国后来都有说过:

“12月25日放蒋,是张突然决定的,事先没有得到杨的同意。只是蒋临行前,张才打电话请杨去。杨到了那里的时候,蒋已出来要上车了。张只低声对杨说,现在就放他。杨不好当着蒋的面和张争执,只好一道去送蒋。”

在机场,蒋介石还对张、杨二人说:“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你们亦须承认”,这种关头还兀自说硬话,老蒋要面子的性格一览无余。

所以在蒋介石心里,杨虎城这个西安事变的主谋,还多次逼迫自己太甚,记恨程度肯定要比张学良高,再加上张、杨的根基不同,杨虎城也没有宋子文、宋美龄等人竭力相保,因此老蒋对二人的报复就有所不同。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发动事变时其实也明白自己的处境绝不会好,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这种为了大局、牺牲小我的壮举令人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西安事变   东北军   爱国   特务   南京   内战   事变   蒋介石   部队   事情   原因   自由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