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知道蒋介石死讯表现怎样?声音低沉说知道了,反复听这首词

1975年4月5日,年已89岁高龄的蒋介石在台湾去世。当消息传到大陆,当日的新闻在不起眼的一个角落报道了这一消息,题目简单得离谱:蒋介石死了。

具体内容如下:

那么,与蒋介石斗了半生的毛主席听到这一消息是心情如何?作何反应呢?实际上,与外界平静得不起一丝波澜的报道相比,毛泽东的内心翻江倒海、五味杂陈。

当时,警卫人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高兴, 起床后, 便将它告诉了毛泽东。出乎大家意料的是, 毛泽东听后并没有高兴, 反而一脸凝重。他对身边的人说:“知道了。”

那天, 毛泽东只吃了一点点东西, 沉默庄严地把宋代词人张元干的送别词《贺新郎》的演唱录音放了一天。

这首词的内容是这样的: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只有几分钟长的这首词反复播放便形成一种葬礼的气氛。毛泽东时而静静地躺着听, 时而用手拍床, 击节咏叹, 神情悲怆。

这首词中的“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是诗人抒发中原沦丧之悲。而“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云云,是说天高难问,人间又无知己,只得胡公一人同在福州,结果又要离别,作者悲痛不已。

而词的下阕又说雁之南飞,不逾衡阳,而今新州距离衡阳几许?宾鸿不至,书信将凭谁寄付?我辈都是胸襟广阔,高瞻远瞩之人,我们告别时,看的是整个天下,关注的是古今大事,岂肯像小儿女那样只对彼此的恩恩怨怨关心?

这正合毛泽东此时的心境,他对蒋介石自然是有恨的,但想起日军侵华时的惨状,就想起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岁月。就像词的下阕所说,大丈夫不会纠结于个人恩怨,在乎的是整个天下,两人在维护统一方面到底是有些默契的。因此毛泽东对这个老对手的离世是五味杂陈而且伤感居多的。

毛泽东听着这首词,一遍一遍又一遍,借着张元干送胡公的言语来送一送自己的这个老对手,眼前浮现出当年的一幕幕……

毛泽东自然是恨蒋介石的。毛泽东的亲人中有6位为革命牺牲,分别是: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妻子杨开慧,堂妹毛泽建,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这里面除了毛岸英以外全部死在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手下。蒋介石当年还授意何键刨了毛泽东的祖坟,这是多大的仇恨啊!

何键

再说说毛泽东的战友们,中共前几任的领导人们一代代地被蒋介石屠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红军长征后的3年时间里,国民党反动派对留在中央苏区的共产党员和同情革命的群众大开杀戒,仅中央苏区被杀的共产党员和群众就达80多万人……

南京雨花台上被杀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20多万;重庆解放前夕,渣滓洞集中营,先后由毛人风转达蒋介石之命,共屠杀了两次:一次是1949年10月底,一次是11月27日,共屠杀了140多人。蒋政权屠杀时,连几岁的孩子,像小萝卜头、杨虎城的小女儿也不放过。

可以说,毛泽东和蒋介石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但是,这一切随着蒋介石输了战争、退守孤岛产生了变化,蒋介石虽然和共产党、和人民有着血海深仇,但却是个坚定的国家统一的拥护者。

蒋介石在大陆执政期间和退居台湾后,长期依赖美国的支持。但对于美国要其宣布台湾独立,则始终没有答应。 1967年9月7日,他在与日本首相佐滕谈话时说:“美国由于不愿卷入台湾'反攻大陆’的漩涡、于是有'两个中国’的想法,借以苛安于一时,殊不知'两个中国’办法,是我所绝对反对,而且也不是中共所能接受,仅为一种幻想而已。"

当年毛泽东可以带着中共放下仇恨和国民党合作抗日,现在同样可以放下仇恨来争取国家的统一。毛泽东向来是一个不计较个人恩怨的人,当年动手挖了他祖坟的何键不也好好地在新中国任职吗?

毛泽东考虑的是台湾不能脱离中国,绝不可以!为了这个目标,即使是和自己斗了一生的蒋介石,他也可以合作。

事实上,当时两岸就国家主权与统一上,是有着不小的默契的。

炮击金门除了表面上看到的宣示主权以外,还是为了帮助蒋介石一把。美国人逼蒋介石放弃其他岛屿、退守台湾,岛内也有不少人有这种想法。

炮击金门

毛泽东炮击金门就是告诉所有人: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这样一来,只要战争还在继续,金门等岛屿就不能丢,因为无论“反攻大陆”还是守住台湾,都需要这样一个前沿,否则台湾孤岛一座,完全失去了回旋余地。炮击的是蒋军,敲打的却是美国人和民族叛徒,毛泽东帮蒋介石站稳了巩固统一的立场。

这是毛泽东帮蒋介石,蒋介石也帮过毛泽东。南越当局多次侵犯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时,台湾“外交部”多次发言声援新中国。在南海战事紧张时,我军有军舰出发支援前线,但按照寻常路线的话肯定是来不及的。毛泽东做出了一个让众人吃惊的决定:军舰直接穿行台湾海峡,不用顾虑。毛泽东特别强调“直接走”!

而当时的台海硝烟弥漫,双方剑拔弩张。但当有人请示蒋介石是否予以拦截时,他沉吟良久,只说了一句:“西沙战事紧呐!”还嘱咐国民党的部队打开探照灯给解放军照明。之后解放军部队得以顺利通过台湾海峡支援前线。

双方打生打死是兄弟阋墙,但终归是一家人,在国家统一上,毛泽东和蒋介石有着高度的默契。

而且或许不只有默契,其实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有通过谈判来两岸达成一统的志愿。

1955年5月13日,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有两种可行方式, 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行的条件下, 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1956年1月25日, 毛泽东在全国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 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

同年春, 毛泽东请章士钊写信给蒋介石, 向台湾当局发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呼吁。章老在信的结尾处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 溪口之花草无恙, 台湾金马, 唇齿相依, 遥望南天, 希望珍重。”

曹聚仁

1956年7月,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著名资深记者、《正气日报》总编辑、蒋经国的私人秘书曹聚仁以记者的身份由香港秘密抵达北京。

通过曹聚仁,蒋介石明确知道了毛泽东的态度:国共是可以再次合作的!于是经过再三斟酌考虑,蒋介石派遣宋希濂的哥哥宋宜山以探亲为名到大陆谈判。中共方面向宋宜山传达如下几点意见:第一、两党通过对等谈判,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第二、台湾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 实行自治;第三、台湾地区的政务仍为蒋介石领导, 中央不派人干预, 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务领导;第四、美国军事力量撤出台湾海峡, 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之后双方通过曹聚仁这个中间人保持着密切交流与联系。到六十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一纲四目”:

所谓“一纲”,就是台湾归还祖国,其他一切问题可按蒋介石与陈诚意见妥善处理。“四目”是:(1)台湾回到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仍由台湾当权者全权处理;(2)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3)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台湾当局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4)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当有人问周恩来蒋介石如果回大陆会让他做些什么时,周恩来回答说:“不会比我低的。”毛泽东这边已经释放出了最大的诚意。

而蒋介石呢,为了国家统一他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1965年蒋介石与蒋经国给毛泽东提出了六个条件,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1、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地(即封地)。

2、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内政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

3、台湾不得接受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

4、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

5、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

6、台湾现任文武百官的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蒋介石和蒋经国

双方就台湾回归一事达成了共识。毛泽东在这一年里写下了一首《临江仙》,里面有这样两句话: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但可惜的是,这种共识被一年后的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打破了,蒋介石担心毛泽东能否兑现诺言而选择了反悔,中断了与共产党的联系。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时把蒋介石称为“老朋友”,还告诉尼克松说:“实际上,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长得多!”这话传到蒋介石耳朵里,他思考了很久很久。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而蒋介石到了晚年,最大的失落便是回忆给他带来的痛苦和惆怅。愈是到了薄暮之年,人便愈想回忆早年的时光。他自然也不例外。他想家乡人,怀念母亲的坟墓……1970年6月,他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无限伤感地说:“人老了,总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那边不知怎么样……”他的意思,儿子蒋经国是知道的。几天前,“国防部”送来一些老家溪口镇的照片,蒋介石戴上老花镜,仔细翻看了很久,很是伤感。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去,他想再谈一次!

但是,两岸的联络人曹聚仁已经去世,如何联系呢?这时,毛泽东派来了章士钊。当时章士钊已经 92岁高龄,且重病在身。但他还是接受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委托,愿意承担沟通两岸的任务。为了保障章先生的健康,周恩来特意安排了警卫医生、护士、秘书、厨师、保姆随侍章先生左右。章先生干1973年5月乘飞机到了香港。

他到香港后,就急忙找原来的各种关系,以便恢复与台湾的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和国民党方面联系上了。他当时乐观地派他的女儿章含之回北京,要她转告毛泽东、周恩来:各方面关系初步接上,他在香港顶多住三个月即可完成任务回北京。不料,章先生由于劳累,休息不好,于7月1日在香港去世。于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联系再一次中断了。

章士钊

1975年春,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香港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 欢迎毛泽东、周恩来来台湾访问, 与蒋介石重开谈判路, 以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蒋介石通过陈立夫向毛泽东发出了谈判邀请,但他没等来结局,在这一年的4月5日,蒋介石去世。蒋经国按照他的要求并未把他下葬,而是等有朝一日葬回大陆。

所以毛泽东在听到蒋介石的死讯时会是那般五味杂陈,斗了一生的对手忽然就没了,而且双方在这些年巩固统一中有了不少的默契。

实际上,毛泽东得到蒋介石要求谈判的消息时十分高兴。但1975年毛泽东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周恩来也重病在身,他们两人都不能亲自到台湾访问。毛泽东找来邓小平,亲自向邓小平交待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

两个人马上有希望握手言和了,蒋介石却走了。毛泽东心中难免悲怆,于是他一遍一遍地放张元干的《贺新郎》,默默地在心里为这位“老朋友”送行: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在蒋介石去世几天后,毛泽东仍念念不能释怀, 下令把最后两句改为“君且去, 不须顾”, 重新演唱录音。这一改,让整首词的送别意味达到了高潮。

而毛泽东也在蒋介石离世一年后与世长辞,留给后人一个未了的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尼克松   蒋介石   金门   台湾海峡   周恩来   故宫   死讯   台湾   美国   国民党   北京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