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王光美托人带钱去俄罗斯,叮嘱刘少奇的外国孙子:回家看看

1998年初,王光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刘少奇》摄制组的采访。当她听说摄制组要去俄罗斯的时候,连忙委托工作人员带去500美元,交给一位名叫阿廖沙的俄罗斯男子,并叮嘱对方:“记得回家看看。”

不久后,王光美收到了一封来自阿廖沙的信件,他在开头称呼王光美为“我最亲爱的奶奶”,还在信中写道:“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都是刘家人!”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阿廖沙是谁?刘少奇是何时有一个外国孙子的?

阿廖沙

刘允斌为报效祖国改专业

阿廖沙确实是苏联人,但他的父亲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阿廖沙的父亲名叫刘允斌,是刘少奇和何宝珍的长子。当时我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刘少奇夫妇无奈只好将儿子送回湖南宁乡县老家寄养。

1938年7月,党组织将母亲已经牺牲的刘允斌接到延安和刘少奇团聚。这年秋天,13岁的刘允斌来到延安保育小学读书,并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滋养。

一年后,党中央决定送一批革命者的孩子们去苏联留学。因工作无法照顾孩子的刘少奇,决定将儿子刘允斌和女儿刘爱琴送去苏联。1939年11月,刘允斌和刘爱琴等人抵达苏联莫尼诺,并在这里读书。

一学期后,刘允斌等人搬到距离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市,并进入由苏联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主办的国际儿童院读书。伊万诺沃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从小在我国南方长大的刘允斌很难承受,但他还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战胜寒冷。

在学校学习期间,刘允斌刻苦钻研的精神、尊师重教的品质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和尊重。然而这种幸福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的环境越来越差。

伊万诺沃市民每天只能领到几块黑面包,冬天里没有取暖的煤炭和柴火,因此刘允斌等人每顿只能吃半片面包、几个小土豆,互相报团取暖。尽管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刘允斌也没有放弃学习,他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开荒种地、伐木搬柴等活动。

不久后,刘允斌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国际儿童院的团组织负责人。除此之外,他还考虑到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而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他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冶炼专业。同年,品学兼优的刘允斌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在莫斯科留学的刘允斌注意到,苏联原子弹爆炸后,美国对苏联的强硬政策当即缓和下来,紧接着国际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这些事实让刘允斌意识到:“原子弹不仅仅能影响战争的结局,甚至能够影响人类的命运。它既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同时也能给人类带来和平。”

落后就要挨打,刘允斌静静思索:“中国将来一定要有原子弹!如果我能在苏联学习到研制原子弹的技术,以后回国报效祖国,那该多好啊!”

刘少奇和孩子们

当时莫斯科大学是设置了原子能这个专业的,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个专业只允许苏联的学生报考,外国留学生是不允许报考的。聪明的刘允斌经过机房思考,最终瞄准莫斯科大学的化学系。

化学系和原子能系天差地别,那么刘允斌为何要报考化学系呢?

原来该系有一个核放化专业,他和核技术的研究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将这门学科学好了,也一定能为祖国的核研究和核工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于是刘允斌果断中止钢铁学院的学习,随后考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

在莫斯科大学,刘允斌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自习室的人,他做到了日以继夜,这也导致他的身体大不如前,大病了一场。当刘少奇得知这件事后,连忙写信指导他:“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那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必须改正那种学习方法。”

刘允斌接受了父亲的建议,随后他学习劲头不曾改变,但学习方法却有了改变。

1952年夏天,刘允斌以十分优异的学习成绩,出色的论文答辩,结束了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的学习。刘允斌大学毕业后没有工作,而是继续攻读研究生。1955年夏天,刘允斌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副博士学位。

刘允斌一家

毅然回国

刘允斌的青春和苏联有着不解之缘,在莫斯科,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恋——一位叫玛拉的俄罗斯姑娘。

玛拉的父亲曾参加过十月革命起义,是一位攻打过冬宫的老红军战士。刘允斌和玛拉很快陷入热恋,在此期间,他还邀请玛拉和自己回中国,见到了父亲刘少奇,也得到父亲的赞许。

1950年,刘允斌和玛拉结婚,婚后两人感情一直很好,并于1952年、1955年生下两个孩子,女儿叫索妮娅、儿子叫阿廖沙。好学的刘允斌也没有因为结婚生子就放弃学业,他继续求学深造。

1952年,刘少奇应邀出席苏共十九大,在苏共领导人的陪同下,他和刘允斌一家人见了面。

1955年,刘允斌获得第二个副博士学位前夕,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

“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果断做出选择,一定能无条件牺牲个人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当时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也曾问起刘允斌:“你毕业后准备去哪里工作?”刘允斌说:“导师介绍我去研究所工作。”张闻天点点头,说:“那你就留在中国驻苏代表团工作吧!”

实则在刘允斌的心中早就做出了选择,他来苏联读书为了就是能回国报效祖国。但在他决定回国前,却遇到了阻碍,那就是他的妻儿。刘允斌是想回国的,但他的妻子玛拉却不想去中国。

刘允斌对玛拉说:“祖国送我来苏联留学,培养我,我应该为祖国服务,做点事情。”玛拉说:“可是我也有祖国啊,你既然来到了莫斯科,我们又在这里建立了家庭,生下了孩子,苏联就成为孩子们的祖国,也是你的第二个故乡!”

刘允斌点点头,说:“你说得没错,我是对莫斯科有感情,对我们温馨、甜蜜的家有感情。但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核专家,还没有原子弹,祖国需要我回去!”

刘允斌用坚毅的目光看着玛拉,并说:“我请求你和孩子们能和我一起回中国,也许我们在那里更能发挥作用,更能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刘允斌和玛拉是富有理想、信念的人,祖国、人民、党、共产主义是两人理想、信念的根本支柱。

玛拉担心孩子们难以适应中国的生活,她也不愿意离开苏联,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甚至动员亲属、好友来劝说刘允斌。但不管玛拉怎么劝说,怎么恳求,始终动摇不了刘允斌想回国的决心。

而刘允斌回国的消息也惊动了苏联高级官员,纷纷来到他家中劝他留下。苏联高级官员知道刘允斌是刘少奇的儿子,但他们挽留他不是这个原因,而是欣赏他的才干。

苏联高级官员三番五次地找刘允斌谈话,并许诺:“只要你肯留下,我们保证你会有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一位苏联高级领导人甚至将刘允斌请到家里当贵宾,企图说服他留下。

那位领导人说:

“你虽然是中国人,我们也很能理解你的爱国热情,但你毕竟是苏联培养起来的,而且你的妻子也是苏联人,你舍得抛下这里的一切回国吗?你现在回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两国虽然有些争论,但那并不影响你在这里搞科学研究嘛!”

刘允斌笑了笑,回答道:

“我对苏联是有感情的,我在中国生活了13年,但我在苏联生活、学习、工作了18年。相比之下,我对苏联比对我的祖国还要熟悉。但,我不能不回去,因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这种感情想必您是会理解的!”

1957年10月,刘允斌背着简单的行囊,在玛拉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哭喊声中,踏上了回国的飞机。银灰色的中国民航客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32岁的刘允斌时隔多年再次回到熟悉的祖国,他热情地和前来欢迎他的人握手、寒暄。

紧接着,刘允斌坐上汽车驶向中南海。中南海一座平房的门口,党中央副主席刘少奇早已站在那里。当轿车停下,人还没下车,刘允斌就发出一声亲切的呼唤:“爸爸!”

刘少奇走近轿车,伸出宽大的手拉着儿子:“允斌,你终于回来了!”刘允斌激动地说:“我回来了,爸爸!”刘少奇久久凝望着眼前身材挺拔、目光柔和的儿子,过了好一阵他才将一旁的孩子们介绍给儿子认识。

在父亲的书房里,刘允斌翻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资料,当他读到毛主席所说的“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原子弹”的时候,他再也坐不住了,对父亲说:“父亲,我要立刻开始工作!”

几天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401所出现了一个陌生的面孔,他就是刘允斌。食堂的师傅们注意到,他经常一次买足一天的饭菜,然后钻进研究室不再露面。不管是围棋室,乒乓球室,还是运动场,大家很少看到他的身影……

后来大家经过多方打听后才知道,原来如此热爱研究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是一位对我国核能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人。众人不禁赞叹:“主席之子如此艰苦奋斗,实在是难得,难得!”

王光美托人带500美元去苏联,给刘少奇的外国孙子

刘允斌在核能领域埋头苦干,那么生活在苏联的玛拉和孩子们,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起初刘允斌曾借助到苏联出差的机会,见过几次妻儿,玛拉也来过中国。但玛拉很难适应中国的生活,刘允斌也因为工作忙不能陪伴她,再加上周围人和她语言不通,刘少奇也只偶尔用生硬的俄语说两句,因此她在这里十分孤独。

因此在1958年玛拉再次带孩子们来中国居住十几天后,她便决定和刘允斌离婚了。玛拉知道刘允斌不会回来,她也知道自己不会去中国,与其两地分隔,还不如离婚。

1960年,刘少奇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3周年庆典。刘少奇在空闲期间也会看望孙子孙女,这也是阿廖沙第一次见到祖父。

据阿廖沙回忆说:“爷爷的车队有很多很大的轿车,爷爷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小礼物和糖果,还带我坐上了轿车。”令阿廖沙没想到的是,这不仅仅是他第一次见祖父,也是最后一次见。

在没有父亲的日子,玛拉独自带着阿廖沙和索妮娅,玛拉会给孩子们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日子,讲述自己在中国看到的风景,还有那些和大人物的合影。

随着中苏关系越来越僵硬,刘允斌给他们写信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到最后再也收不到了。为了减少麻烦,玛拉让阿廖沙和索妮娅改用自己的姓氏。紧接着,阿廖沙考上了著名的莫斯科航空学院,这里还是他叔叔刘允若和儿子刘安东的学校。

毕业后,阿廖沙到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他就负责在地面和航团员通话,也负责指挥他们。阿廖沙在航天指挥中心干得很不错,得到过多次国家奖章,还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阿廖沙曾说:“我的最高职位是国家航天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拥有中校军衔,还管理着一支70多人的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阿廖沙在俄罗斯生活这么多年,从上中学到进入工作单位,他都没有在亲属那一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和刘允斌的名字。在那个年代,中苏关系越来越差,玛拉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便带他们躲回老家,自然也不敢在亲属栏上填写刘少奇和刘允斌的名字。

刘少奇和阿廖沙等人

除了安全考虑外,阿廖沙说:“我们也不想炫耀,不想让大家知道我们有这么伟大的亲属。因为我们家从未向外宣传过这种关系,因此也没有享受过特殊照顾。”

长期以来,阿廖沙一直都想和刘家取得联系,但非常可惜的是两国关系太过紧张,直到1987年他才有了刘家的消息。

1987年,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费了很大功夫,才从苏联同学那里打听到玛拉一家的消息。1988年10月,玛拉在王光美的邀请下到中国居住了一段时间。从此以后,阿廖沙就产生了回国的想法。

后来,和阿廖沙一起生活的外公外婆于1989年去世,母亲也在1998年去世,姐姐索妮娅则于1988年去美国定居,这也更加坚定他想回中国找刘家人的想法。阿廖沙在谈起这个话题时曾说:“我现在的亲人大多数都在中国。”

1998年初,当王光美在接受纪录片《刘少奇》摄制组采访的时候,听说摄制组要去俄罗斯,便委托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的副主任黄峥,给远在俄罗斯的索妮娅和阿廖沙带去500美元,并叮嘱道:“希望他们能回家看看。”

王光美

不久后,阿廖沙给王光美写信,在开头称呼对方为“我最亲爱的奶奶”,他还在信中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都是刘氏家族中的一员!”但非常可惜的是,阿廖沙还是没能回国,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历经重重困难,终回国

1998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我方特意向阿廖沙发出邀请,让他回国参加纪念活动。但阿廖沙并没有收到邀请函,原来邀请函被俄罗斯有关部门给扣留了。

原因是阿廖沙现在还是在役军人,按照规定,他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才能出国,而当时阿廖沙还没有退役。阿廖沙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着急,于是他提前退役,希望能早点回中国。

2003年4月,在王光美的帮助下,阿廖沙和妻子终于踏上了回乡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当阿廖沙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说自己是刘少奇孙子的时候,工作人员都惊呆了。因为在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刘少奇还有个“外国孙子”。

后来工作人员把阿廖沙的护照拿进去,过了很久才出来说:“我们已经核实过了,你确实是刘少奇的孙子。”获准出国后,阿廖沙迫不及待地和妻子坐上飞机驶向北京。

在北京,阿廖沙见到了一大群亲戚,王光美还专门开了一个30多人的大聚会欢迎他。在王光美的帮助下,阿廖沙顺利拿到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并于不久后飞往湖南老家认祖归宗。

4月15日,阿廖沙和妻子在姑姑刘爱琴、姑父沃宝田的陪同下,来到湖南老家。在这里,阿廖沙参观了刘少奇的故居和陈列馆,并向会俄语的姑姑问个不停。

当阿廖沙得知父亲也曾在炭子冲居住过10多年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阿廖沙说:“这次回湖南,我觉得有无数的东西进了脑海,有现在的,也有之前的。”

按照湖南当地的习俗,阿廖沙还向曾祖父和曾祖母上坟、献花圈,他还将家中保留的一些珍贵资料和照片都送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珍藏。后来,阿廖沙还去了南京雨花台向亲奶奶何宝珍敬献花圈。

2003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诞辰105周年的日子,这次阿廖沙终于能参加纪念活动了。他和妻子陪同王光美再次来到花明楼炭子冲,参加了当地举办的纪念刘少奇活动。

自从2003年第一次回到中国探亲后,阿廖沙便经常往返于中俄两国。阿廖沙曾给王光美写过一封信,他在信里说:“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要尽力做一些对两国都有利的事情。”

阿廖沙自从从航天部门退役后,他和中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多了,他说:“作为中俄混血儿,我会比普通中国人更了解俄罗斯,比普通俄罗斯人更了解中国。我希望我能当中俄民间友谊大使,帮助更多的俄罗斯朋友了解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令两国老百姓之间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

除此之外,阿廖沙还在广州开了一家公司,而他也因为工作等原因长期居住在广州。2007年3月10日,阿廖沙出席了广州第二届青少年创意机器人大赛,他鼓励参赛的孩子们:“学好基础知识,不要害怕,要多动手!”

对于爷爷刘少奇,阿廖沙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他是一位十分伟大的人,虽然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里,但他却格外勤奋好学。我在参观刘少奇博物馆的时候,看了很多资料,也了解到不少长征的历史。我爷爷组织了安源大罢工,这里也是我父亲出生的地方。最艰难的地方,我爷爷去了;很多艰难的工作,他也接受了。他是一位很谦逊的人,真的是为人民服务!”

阿廖沙的手上还佩戴了一个印有刘少奇头像的手表,他说:“这是刘少奇博物馆送给我的,我要永远戴着!”

刘少奇亲吻阿廖沙

如今,阿廖沙的一双儿女也已长大成才,女儿大学毕业,嫁给了乌克兰的一个演员;儿子也考入莫斯科航空学院,成为父亲的校友。现在,阿廖沙依旧保持着中国人的习惯:喜欢吃面条,不太爱喝牛奶,对辣椒也很感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孙子   俄罗斯   莫斯科   苏联   原子弹   中国   祖国   儿子   父亲   外国   工作   王光美   刘少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