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雍和宫最早是做什么的?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 东城区 ,最早为清世宗胤禛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清高宗弘历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改王府为行宫,称 #雍和宫 ;乾隆九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 #藏传佛教 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现在作为北京的藏传佛教的寺庙,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北京的雍和宫,是后来的叫法,他的前身是“雍亲王府”,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四子胤禛十五岁时被康熙皇帝封为“多罗贝勒”爵位,皇四子胤禛开始修建府邸,当时称为“贝勒府”或是“四贝勒府”。“贝勒府”初建时规格并不高,因为他以前是明代太监的官房,只是比老百姓的房子高一些,再加上贝勒的爵位不高和生母的出身低微等原因,所以在修建时只是在明朝建筑的基础上改建为符合清朝规制和符合贝勒爵位建制的建筑。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亲王”是爵位中最高的一级,所以他的旧宅的声势、规模就大大的扩展了。而且将正门、正殿、寝殿的屋瓦都换成绿色琉璃瓦。雍亲王胤禛是康熙第四个儿子,所以“雍亲王府”也称为“四爷府”。有关清朝的电视剧中都称胤禛为“四爷”。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承继帝位,年号雍正。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将自己王府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被火所焚毁,于是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于是“雍亲王府”就作为行宫改称“雍和宫”了,便列入“龙潜禁地”。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乾隆继位。雍正皇帝去世后由圆明园返京就停灵在生前寝殿“永佑殿”,寝殿改用黄琉璃瓦,雍正帝移葬清西陵泰陵以后,乾隆帝将永佑殿改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将雍和宫正院改为喇嘛庙。“雍和宫”一名也沿用至今。




建雍和宫(雍亲王府)那片地方在明代叫北居贤坊,在北城墙内,正对着地坛(北郊)。



明代这片区域西侧是国子监和孔庙,东侧有一座寺庙,叫柏林寺,始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京城八大寺之一,后来衰败。

一百年后,也就是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的前两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柏林寺得到重建,到了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庆祝康熙60寿辰,可巧的是,这个工程由胤禛主持,估计是离家门口儿近吧,几乎是雍王府东墙靠着柏林寺西墙。



说个题外话,再往东一点,是明朝炼铜制造、储存火炮和回收废炮的地方,因为炼铜,成为铜厂胡同,旁边称炮(不加儿化音)厂胡同,住的全是工匠和铁匠。

顺治帝进北京后,将八旗驻防于城内,挨着北京东北城墙安定门的“雍和宫”一带属于镶白旗管辖。

清初把这一片区域内还是做炮厂,把东四旗的四个炮队安排在这里,称为炮(不加儿化音)局胡同,分别为炮局头条、二条、三条、四条。



民国时期这里改成“北平陆军监狱”,又叫炮儿局监狱,所以北京有句老话“进炮儿局”成了进监狱的代名词。

言归正传,清朝康熙三十年,爱新觉罗.胤禛十三岁,康熙皇帝将内大臣步军统领云骑尉费扬古之女乌喇纳喇氏指婚给了胤禛。



根据《清会典》、《会典》记载,皇子年至十五岁由宗人府奏请授爵、赐婚。

皇子成人结婚生孩子,不能继续在宫里居住(胤礽居毓庆宫除外),就要入旗分府另居。

皇子分府后,可以得到一大笔“安家费”和大量的赏赐物品,六年内府里的开销由宫里支付,还可以得到庄田、旗份儿的收入。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为即将十六岁的四儿子胤禛选择在柏林寺之西,国子监之东这个区域内建府。随之(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胤禛的长女出生(生母宋氏)。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第一次大封诸子,二十一岁的胤禛受封为多罗贝勒,府邸也成为了贝勒府(传名禛贝勒府),根据后世洵贝勒府规制,胤禛的贝勒府本应为左中右三路建筑,朱门、红柱、灰瓦,面积约三千平方米。


但胤禛的贝勒府是逾制的,《清宗人府事例》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谕宗人府:皇二子允礽、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䄉……等,俱已分别册封分府,唯允祯、允祐二人是贝勒,而所封府邸是亲王府邸,规模违制,着由官房租库,将前明内宫监房拨给允祯……”。

一些网上的“专家”根据这个就杜撰出胤禛的贝勒府(雍和宫)是原明朝太监住的官房改建的,把皇十四子允(胤)祯当成了皇四子胤禛,挺可笑的。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第二次大封诸子,胤禛受封为和硕雍亲王,贝勒府扩建为雍亲王府,王府前修阿斯门,横七竖九的门钉、扩建单檐歇山顶银安殿,覆绿琉璃瓦……等等,面积约六万多平方米。


今天看到的雍和宫实际上要比原雍亲王府面积要小不少,因为雍和宫现存主要是中路建筑,东西两路都不存在了。

康熙驾崩后,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三年(1725年),将原雍王府潜邸升格为宫殿,并改名为雍和宫。


因雍和宫是潜龙邸,不再赏赐给皇子宗室为府,所以将中路和西路作为藏传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图克图活佛居住于此。


雍正十三年,胤禛驾崩,乾隆将灵柩停放在主殿(原雍王府银安殿),并将主要殿宇覆瓦升格为黄琉璃瓦。

乾隆九年(1744年)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将主要殿宇改为佛殿,并为寺庙赐名“噶丹敬恰林”。东路作为皇帝礼佛的行宫继续使用,但后来因失火而焚毁。


乾隆将“老宅”雍和宫交给弟弟弘昼管理,实际上等于将原来的“家产”全都留给了弟弟,据说后来和亲王弘昼经常从和亲王府(后段祺瑞执政府)溜溜达达前往雍和宫,回忆小时候的岁月。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和宫最早是一群很特殊的人住在那里。

明代的时候,因为位置偏,是供太监们居住的。到了清代,康熙帝将这里进行了装修,改成了王府。


因为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子成年后就要搬出紫禁城,所以当时的四阿哥雍正就被分到了这里,叫做“雍王府”,就是现在所说的雍和宫。由此也可见,雍正当时不太受宠,要不然也不会被分配住在原来是太监居住的地方了。



雍正在这个王府里住了十几年以后,他升级成为了“和硕雍亲王”,而这个王府也成为了“雍亲王府”。再后来,康熙过世,雍正继位了,于是这座雍正住了几十年的王府便升级为了皇帝自己的行宫,改名“雍和宫”了。


雍正的儿子乾隆也是在这里出生的,这里出了两个皇帝,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再后来,乾隆就以纪念父皇为名,不再让皇子们居住,而是改造成了皇家寺庙。于是,成了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


现在的香火很旺,特别是各种中考高考大考前,来烧香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




雍和官在北京市安定门内东北,原为清雍正帝胤禛即位前府第。雍正三年(1725年)改名雍和宫,成为影堂,供奉清室祖先。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庙。雍和宫建筑宏伟,共有五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山门、天王殿、正殿、法轮殿、永佑殿、万福阁等。其中法轮殿、万福阁最为突出。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前后出抱厦,上覆黄琉璃瓦,殿顶有小阁五座,阁内均有小型喇嘛塔。万福阁为三层歇山顶建筑,上覆黄琉璃瓦,三层房檐,四角上跷,凌空欲飞,雄伟壮观。内部有檀香木弥勒佛立像,高二十六米,头部伸至三楼。阁左右两侧有永康阁与延绥阁,有悬空阁道将三阁联成一体,布局别致。雍和宫整个建筑前部空矿开阔,后部宻集交错,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喇嘛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和硕   官房   贝勒   北京   万福   雍正   乾隆   琉璃瓦   府邸   行宫   皇子   亲王   王府   康熙   建筑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