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刺史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什么都奈何不得他?

董卓剧照

董卓入京时根本没有五万人马,仅有三千人,而且他也不是西凉刺史了,而是并州牧,不过他并没上任。那么,从三百公里外远道而来的文盲董卓,他是如何控制了整个京都呢?


我们先从董卓的发家史说起。

董卓发家史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甘肃岷县)。虽然他的历史口碑极差,但他这个人在军事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他少时行侠乡里,曾游历羌中地区,并结交了一批部族首领。后来他回到家乡后,有部族首领和他往来。为了招待他们,他把家里的耕牛都舍得杀了。首领们很感动,便回赠了他千余头杂畜,之后他以豪侠闻名


董卓曾担任州里的兵马掾,常巡护边塞。他力量过人,骑射技能了得,可以同时挎着两个箭袋,骑在马上左右开弓,羌胡人都惧他三分。


汉桓帝末年,他以六郡良家子弟的身份被选为羽林郎,跟从张奂击败了汉阳叛乱的羌族人,从而升任郎中,并得到了九千匹缣帛的赏赐。但是他把赏赐全部分给了手下将士,自己则什么也没留。


可见,董卓还是很会笼络人心的,他在羌胡地区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此后他还担任过西域的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黄巾大起义爆发后,灵帝中平元年时,他被任命为东中郎将,主持征讨冀州的黄巾军,结果因打了败仗被免官。


但到了同年冬天,他又被启用了,因为北地羌人联合地方豪强边章、韩遂,以及汉人流民,一起反抗政府,占据了陇山以西,并进逼关中。


朝廷认为,董卓是陇西人,在治理羌胡人有优势,于是就启用他领兵平叛。此后董卓兼并了西北地主武装,收编了战败归降的起义军和羌胡部落,势力不断坐大,成为左右雍、凉二州局势的大军阀。


灵帝眼见董卓坐大,也很着急,曾两次打着加官的旗号想把他调离军队,但都被董卓拒绝了。


第一次征他为少府,董卓说,手下的羌胡军士说军饷没发,不让他走,他也没办法。第二次灵帝已卧病在床,再次下书任董卓为并州牧,命他把兵权交给皇甫嵩。董卓又说,我这个人无谋无功,然蒙天子错爱,让我掌兵权十年,大小士卒长年跟随我,他们都愿为我拼死效力,不如让我带领他们去镇守北州,为边疆效力。此后,他便驻兵河东,静观时局变迁。


从董卓的发家史来看,他在入京前有着一支自己的嫡系部队,而且他本人能力很强,仗义疏财,兵士对他十分忠心,又长年战斗在一线,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很强。

董卓入京

东汉末年的政坛,宦官与外戚相互倾轧,争斗不断。汉灵帝在立嗣问题上没有处理好便去世了,由此又引发了外戚与宦官的新一轮争斗。


汉灵帝长子刘辩为何皇后所生,是外戚势力何进力保的储君。次子刘协为王美人所生,由董太后抚养长大。当时王美人已死,董太后与何皇后水火不容,意欲宦官集团联盟,废刘辨立刘协。


双方经过一番较量之后,外戚集团获胜,刘辩顺利即位。当时的袁绍在何进手下担任司录校尉,也是何进的心腹,也可以说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人物。


他怂恿何进一举铲除宦官,何进也认为自己大权在握,有能力这么做。但他没想到,妹妹何太后却不同意。她认为宦官统领禁军是汉代的规矩,新皇刚继位,没必要赶尽杀绝。


更何况,何进的后母舞阳君和其弟何苗,收了宦官的贿赂,也从中为宦官求情。所以,何进空有想法,无人支持,最后这事儿就陷入了僵局。

于是,袁绍就给何进出了一个馊主意,建议何进征召地方将领提兵进京,以此给何太后制造压力,迫使她同意诛杀宦官。


何进觉得袁绍的计策也可行,于是便照办了。就在何进调兵之际,宦官抢占先机,宦官伪造太后诏书,将何进骗进宫,后乱刀砍死于嘉德殿前。


袁绍得报后,立即率何进旧部组织反击,当时袁绍的弟弟袁术担任虎贲中郎将,也一直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内乱,史称“十常侍之乱”。


内乱的一个结果就是,宦官集团尽被诛灭,死者有两千余人;另一个结果就是,有一个大瘟神也来了,这个人就是董卓。


当袁氏兄弟在宫内大肆斩杀宦官时,汉少帝和陈留王却在外流浪,无人找寻。外戚何进死了,宦官们也死了,洛阳城内没有一个能做主的人,袁氏兄弟以为洛阳是他们的天下了,没想到螳螂捕蝉,麻雀在后。

没想到,袁绍自酿的苦果已经等候在洛阳城外了。其中有两支部队,一支是董卓率领的凉州军,另一支是丁原和吕布率领的并州军。


这两支军都是被袁绍的计策招呼来的,但实际上这两人都是袁家的故吏,他们名义上来是勤王,实际上是来站队的,一旦袁氏有什么不测,他们就会动手。


他们在来时的路上,已经爆发了“十常侍之乱”,当他们到达后,袁绍完全可以给他们发点奖励,掉头让他们从哪里来还归哪里去。


但是他失策了,他把董卓和丁原这两个武夫想得太简单了,一直以来,袁绍都把他们当作棋子,认为他们是文盲不会有多高的政治智慧,更不会有什么理想。


但人心叵测,当机会来临时,谁又会轻易放弃呢?董卓就是这样。当时有几名宦官在混乱之下,将汉少帝和陈留王带出了洛阳城,直到第二天,汉少帝才被王允的部下找到。

在护送汉少帝回洛阳的路上时,却迎面碰上了董卓。事情为什么会这么巧,其实不是巧合,而是刻意而为。


事变当天,董卓从三百里外的夕阳亭扑向洛阳城,他原本是来给袁绍助阵的,哪料当抵达洛阳西郊时,却得知何进与宦官已经同归于尽了,还得知了几名宦官带着汉少帝和陈留王一起出了城。


于是,董卓立即改变计划,不再进城,而是连夜寻找汉少帝。就这样,他从西郊绕到东郊,终于在北邙山下截获了汉少帝。


他这么做的目的,一来是不能让丁原抢了头功,二来也算给自己勤王记了一大功。


袁绍等人听说董卓找到了汉少帝,虽然之前对董卓已下了逐客令,但如今董卓勤王有功,也只好出城迎接。


就这样,董卓入京了。

董卓篡取胜利的果实

董卓入京之后,并没有邀功,而是主动撤兵到洛阳西郊的显阳苑,不过他仍被加封为司空 。如果在这时,袁绍对董卓下手,他是完全有能力扑灭董卓这个星星之火的,但自视清高的袁绍,认为自己都能将何进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怎么还对付不了一个董卓。


再说,他认为董卓也不会有多大的野心。当时,与董卓同入京的勤王军队,除了丁原,还有丁原部下张辽在河北招募的千余人,以及骑都尉鲍信率领的千余名泰山弓弩手。


当时的鲍信就曾提醒袁绍,要他提防董卓,并建议趁董卓行军疲惫之际,一举将其拿下,免得夜长梦多。


但袁绍认为董卓既没实力也没野心,也就没有在意。实际袁绍也有为难之处,当时董卓虽只有三千人马,但西凉军的战斗力超强。而他自己虽有两万兵力,但战斗力既不如丁原,也不如董卓,而鲍信的部队又都是新兵,因此,袁绍也不敢贸然行动。


袁绍的失策,就是董卓的机会。董卓也知道自己兵力少,所以,他每隔四五天,就秘密把军队带出城外,次日再大张旗鼓而还,目的就是让别人以为自己援军源源不断。

但这样的伎俩玩一两次也就失算了,那么董卓后来是如何争取到援军的呢?


董卓的凉州旧部约有两万余人,先前抵达了三千人,后来全都来了。但是如果仅两万多人马,董卓即便有野心,也不敢怎么样,也只能想想算了。


但是有一个人给了他机会,这个人就是丁原的秘书吕布。吕布是个见利忘义之徒,董卓了解了他的弱点之后,常以高官厚禄忽悠他,并指使他杀死丁原。


吕布果然照做了,他刺杀了丁原,和张辽一起投靠了董卓。丁原原本负责京城的安保工作,手上有一万禁卫军;吕布的并州军有五千人马,张辽手下有一千,这样一来,董卓的兵马就增加到了接近四万人。


这四万人马对阵袁系两万人马,马上形势就不一样了,董卓马上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


但董卓做得还不止这些,除了军事上的优势,在政治上他也没闲着。丁原不是被吕布刺杀了吗?这件事肯定是要搞清楚的,到底是谁下的手?

查来查去,很快就查到了吕布身上。但吕布已被董卓收为养子,拜为骑都尉,为了安抚袁绍和王允之流,董卓与袁绍等人达成共识,一大批袁绍的朋友被安排到了重要位置,比如刘表为北军中侯,何颙、郑泰、周毖、伍琼也都安排了重要的行政职位。


此外,还有一些名士的加盟,如荀爽、陈纪、韩融、蔡邕等名士也被加官晋爵,备极荣华。此后,还有韩馥拜为冀州牧,刘岱为衮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孔伷为豫州刺史,这些人不仅是名士,还是袁绍的故吏,后来也都加盟了袁绍组织的反董联盟军。


董卓在人事问题上的妥协,等于换取了袁绍对吕布刺史丁原,并投靠自己的的暂时谅解。但董卓也通过这些人事任命,在士大夫间提升了一些威望。


于是,就此董卓与袁绍共掌京城的共识基本达成,但是有一个人不满意,这个人就是汉少帝刘辩,从此,汉帝沦为军阀的傀儡。


但董卓对于共识并不满意,他还想要更大的权力。于是,有一天,他把袁绍请来吃饭,在宴席上,他提出要废嫡立庶,即废黜刘辩立刘协,袁绍当然不会同意,那么董卓为何要自立一个新傀儡皇帝呢?


对于董卓与董太后两人的关系,有争议。一说两人有亲戚关系,一说两人没什么关系,就是都姓董而已。

不论有无关系,董卓都要废旧立新,用意有二:其一,通过废立皇帝来提高自己的威望,来提醒大家,现在是他说了算;其二,刘协当时只有九岁,操控起来也更容易。更何况,汉灵帝死前也有此意,这样也能赢得一部分人的好感。


原来在这件事上,袁绍理应与董卓势不两立,但他没有,他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后,就带着家人跑了。


袁绍的离开对京城的局势非常不利,对于东汉帝国来说,他的离开远比党锢运动、黄巾起义、凉州羌知等事件更为致命。


跟随袁绍出逃的人有:曹操去了衮州陈留郡,其弟袁术去了荆州南阳郡,刘备东奔豫州沛国,他自己去了冀州,还有许攸、逢纪等人,这些人大多都成为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

这些人的出逃,一方面证明了袁绍的号召力之强大,另一方面也为汉末三国时期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埋下了隐患。


当外戚何进和宦官同归于尽之后,很多人本都将袁绍视为执政党,但没想到他在关键时刻却掉链子了。袁绍一走,董卓连对手都没有了,他不马上接过权力棒,难道还要推辞不就吗?


所以,董卓一家坐大,与袁绍有着重要的关系。


综上所述,董卓入京勤王原本没有机会,但是混乱中袁绍失策,于无意之中给了董卓机会,导致他很快在军事上坐大,之后便不可控了,最后袁绍也奈何不了他,选择离开,就这样,京城落入了董卓之手。




汉末时期,董卓是当时最有实力的地方实权派之一。不过董卓进京时,他所带的兵马没有五万人,按照《九州春秋》的记载,撑死了也就三千人。

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九州春秋》

并且董卓在进京前,其实他已经被调离西凉军了。当时汉灵帝对他明升暗降,一面晋封他为并州牧,一面又让他将兵权交出(交由汉末名将皇甫嵩指挥)。董卓心里清楚,如果兵权没了,他就完蛋了。

于是董卓接受了任命,但是不交兵权。他上书给汉灵帝辩解道,说自己掌兵十年,士兵上下跟他的关系太好了,都要为他卖命。朝廷让他去并州,这个他没意见。但是西凉军的士兵也要跟着他一起去并州。随他一起“效力边垂”。

汉灵帝一看董卓这么狡猾,便遣使者去下诏责备董卓。然而董卓那厮手上有兵,对汉灵帝有恃无恐。最终,董卓还是带了五千人向并州出发。但是走到河东郡后,董卓就不走了,因为洛阳发生了内讧。

什么内讧呢?就是著名的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被杀。接着何进一党又进行报复,把宦官也大杀一通。导致京城大乱,连个能主持大局的人都没有。

说到这里,要吐槽一下东汉末年的那些军阀和士族们了。那些人就是柳条上串王八,一类货色!董卓能进京把弄朝政,不是他有本事,而是京城中有内应。这个内应也不是别人,恰恰就是袁绍!

那么袁绍和董卓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董卓有个身份一直被人忽略,他并不是个简单的土鳖军阀。实际上他早在汉灵帝熹平年间,就被司徒袁隗(袁绍、袁术的叔叔)征辟为掾吏。所以他是在袁氏一族的支持下,才得以火箭高升,一路坐到了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的位置。

因此可以说,董卓就是袁家的门生,跟袁氏也有很紧密的利益关系。而董卓能进京,就是袁绍出的主意。

在董卓进京的前夕,大将军何进打算将宦官诛杀,但是他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于是袁绍就提议,干脆我们汝南袁氏与你合作,大家一同剿灭宦官,完成陈蕃窦武当年未竟事业。何进采纳袁绍的建议,确定了征召外兵进京,武力逼宫的决策

其中,由何进派出去,从洛阳出发至外地征兵者共五路。

第一路:王匡至徐州征调五百强弩。

第二路:鲍信至兖州泰山郡征兵

第三路:毌丘毅至扬州丹阳郡征兵。(刘备曾随行)

第四路:张杨至并州征兵。

第五路:张辽至冀州征兵。

另外,由何进下诏,从外地调往京城洛阳的部队有三路。

第一路:东郡太守桥瑁从东郡至成皋县。

第二路:武猛都尉丁原从河内郡至孟津

第三路:并州牧董卓从河东郡出发,至关中上林苑

这个命令下发后,遭到了郑泰、卢植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董卓不靠谱,于是何进对董卓敬而远之,拒绝其进京。所以就只有桥瑁和丁原两路人马进了京。

结果,袁绍私招董卓进京!董卓还是大摇大摆的朝着京城而来。何进得知,派种劭先后两次劝阻,最终将董卓逼退,暂退到洛阳城西二十里处扎营。但是洛阳城还是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他随时都可以进城。



之后一个月,洛阳大乱。

先是宦官杀了何进,激怒了何进一党。接着以袁术为代表的何进一党杀进了皇宫,把宦官们杀的鸡飞狗跳。并且这还没完,那些凡是跟宦官有关系的,比如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等人,也纷纷被杀,并且还是被袁绍杀的。后来杀红了眼,董卓的弟弟董旻联合吴匡,把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也给杀了(怀疑他与宦官有染),并且控制了何苗的部队

随着何进被杀,宦官被屠灭,支撑着东汉政治平衡的三个支柱:宦官、士族、外戚,一下子就倒了两根。士族们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影响力反而还加强了。这个结果,恰恰就是袁绍最想看到的。

但是,士族也分好几派,并不是所有的士族都是汝南袁氏的马仔。而且有些人还是何进的死党,这些人与袁绍的利益并不一致。所以董卓就成了关键人物。因为只要他加入哪一派,另外几派就只能等死了。

在何进被杀的第三天,董卓也知道了洛阳的情况,于是率军前往洛阳。才二十里,半天就赶到了。

董卓刚到洛阳,立即就得到了袁家掌门,太尉袁隗的认可。先是拜他当司空,接着又支持董卓杀丁原,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再加上董旻之前吞并的何苗余部,董卓一下子就发财了。

他找袁绍、卢植商议废立。卢植不同意,弃官而走。袁绍也不同意,也弃官而走。但是董卓不在意,他还是在进京后的第三天,废了汉少帝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一点很奇怪。按照《九州春秋》的记载,董卓进京时,率领步骑不过三千人,他觉得兵太少,害怕京城人士不服。便隔四五日,派遣兵士半夜潜出出四城门,第二天早上高举旌鼓而城,号称"西兵复入至洛中"。让大家觉得得董卓的兵马数不胜数,不敢反抗。

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九州春秋》

但问题是,按照十常侍之乱和汉少帝被废的时间记载。

十常侍之乱是公元189年8月27日

汉少帝被废是公元189年9月1日

也就是说,董卓他是在进京之后的第三天就废掉了汉少帝。三天时间,这就明显与《九州春秋》中所记载的“率四五日”有明显矛盾了。时间对不上啊!

所以我觉得,董卓进京后,他兵强马壮应该是事实,吞并了何苗和丁原的部队,他能不兵强马壮么?但是《九州春秋》中记载的董卓玩心眼,靠小把戏吓唬人,应该就是虚构的事情。

这个质疑先放一边,再说回袁绍与董卓。当董卓兵强马壮后,何进的心腹鲍信对袁绍说,我们杀董卓吧?结果袁绍不同意!然后鲍信貌似心里明白了什么,怕是你们袁氏一族早就跟董卓是一伙人了吧?于是,鲍信当天就带着兵马跑路了……

到了第二天,董卓说出自己要废皇帝时,袁绍跟董卓吵了一架,然后也跑了……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献帝春秋》

随后若干天,京城的有志之士,也纷纷向关东跑路。比如典军校尉曹操。

当这些人全跑路后,董卓自然而然的就控制了朝廷,并开始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以上便是董卓控制京城的全过程。从叙述中可以看出,董卓能够进京,玩弄朝政,与京城中袁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是离不开的。其中袁绍是关键人物,他叔叔司空袁隗则是幕后主使。整个过程(杀何进、杀宦官),就像是一个早就计划好了的阴谋。当宦官和外戚全部都被干掉后,士族就成了唯一独揽大权的群体。

只不过,董卓就像是一个野兽。他最后野性大发,失控了!不仅一脚踢开了袁隗,最后还咬死了袁隗。自己一个人独揽大权,俨然以皇帝自居。而这一切的一切,就在于他手上不仅握着自己的西凉军,还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吕布加盟),后来又吞并了何进的余部(张辽加盟)。最后发展成了当时最大的军阀,无人能敌!

最后再说说袁绍为什么要跑。我觉得,袁绍最早应该与袁隗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废立皇帝这个事情上,袁绍与叔叔的意见不一致。袁隗同意废,袁绍不同意。其结果就是袁绍逃出京城,袁隗继续与董卓合作。后来的结果证明了袁绍是正确的,董卓翻脸就咬主人,而且还是提拔他的恩公。当董卓的地位爬到袁隗之上后,袁术也跑了,而且还是带着虎贲军一起跑的。

这就叫与虎谋皮,以为自己是训虎的,结果把自己给玩死了。




谢邀!史载:董卓,字仲颖,原为东汉末西北边塞上的一个小军官,但他性格剽悍异常,作战勇猛过人。在平定西北游牧民族叛乱的征战中,董卓逐步积功被升迁至羽林郎,后来被攫拔为并州牧,成为镇守西北边疆的重要将领,并一手掌控了西凉(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精锐,拥有了与汉廷分庭抗礼的实力。

董卓的西凉军虽然只有数万人马,但里面混有许多善于骑射的羌人,因而战力十分强悍,是当时一支拥兵自重、实力不容小觑的地方军阀武装力量。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刘宏死,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世家子袁绍,一举诛杀独掌帝都兵权、祸乱朝纲的宦官首领蹇硕。何进、袁绍密谋尽杀宦官,还密召并州牧董卓率凉州兵马入洛阳,以为增援。“十常侍(宦官集团)”闻讯后发起疯狂反扑,杀掉了何进,袁绍又发兵将宦官团伙屠戮一空,董卓乘乱率凉州兵马开进洛阳,遂大权独揽,气焰嚣张。

董卓提兵入京后,袁绍逃奔冀州,加上掌军太尉何进被宦官杀死后,洛阳兵力空虚,董卓兵雄势大,朝中无人能制衡掌控凉州精锐、实力雄厚的他。董卓遂能称霸朝堂,日渐骄横跋扈。

董卓的凉州兵虽只有区区五万人马,但当时在洛阳周边却无人能与之对敌,因此他能以此为仗恃,尽揽朝政。史载,他进京不久就废黜了汉少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帝,即史上有名的悲催皇帝汉献帝。董卓扶植傀儡献帝,独霸朝堂,他公然带兵、佩剑上朝,并昂首挺立于献帝身后接受百官朝拜,终于犯了众怒。

董卓率兵入京后虽重新起用了惨遭宦官迫害的部分党人,并为他们平反、恢复了名誉,但他的军阀本性很快暴露无遗,他随意废立天子,霸凌大臣。他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文武朝臣和地方州牧的群起反对,并酿成了大规模的内战。

初平元年(190),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之名义,呼吁各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这些地方势力公推袁绍为盟主,分兵占据要津,相机进攻董卓。董卓的西凉军虽然剽悍善战,但也无力抵挡关东诸侯的轮番合力进攻,只得退出洛阳,撤往长安。史载,董卓撤退前曾纵兵大掠一番,接着一把火将有200年建城历史、曾花团锦簇的繁华都城洛阳烧成一片废墟。

董卓的西凉军果然不是吃素的,退出洛阳后,竟数次击败关东联军。关东联军本就是各怀目的的乌合之众,彼此相互猜忌,相互欺诈吞并,不久就分崩离析了。

初平三年(192),长安发生兵变,董卓被部将吕布击杀,愤怒的百姓将他的尸体点了天灯。

当初董卓率西凉兵进京后,独持权柄,祸乱朝纲,东汉朝廷威仪丧尽,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都成了西凉军阀们手中的玩物。不过,他的倒行逆施也引发了其身边一些亲信部将之强烈不满,最后竟死于亲信吕布之手。关东诸侯们在他死后乘机抢夺地盘,扩充实力,使长安周边混乱不已,群雄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态势已经形成。

【写作答题辛苦 剽窃必究】

【插图源于网络】





很简单,因为董卓做对了三件事。

董卓能统治洛阳,进而擅行废立、作威作福,从根儿上讲还得感谢袁绍,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袁绍出的馊主意,哪里会有董卓的“春天”?

当初,汉灵帝去世前,试图废长立幼,改封王美人之子刘协为继承人,而为了达到目的,他还对宦官蹇硕委以重任,指望蹇硕能帮助刘协登基。

但问题是,汉灵帝的皇后何氏想立自己的儿子刘辩登基,更重要的是,刘辩还有个强大的外援,也就是他的舅舅大将军何进。

因此,蹇硕为了抢先立刘协为帝,与何进展开了极为激烈的斗争,但最终何进勾结十常侍击败蹇硕,并成功保扶刘辩上位,是为汉少帝。

刘辩的登基,自然让母亲何氏以及舅舅何进地位高涨,尤其是何进,他与太傅袁隗(袁绍之叔)共同辅政,掌控了朝中大权。

但何进在掌权后,一方面忌恨蹇硕曾计划谋害自己,另一方面忌惮宦官操控朝局,因此,在袁绍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出手除掉宦官集团,也就是“十常侍”等人。

但十常侍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探知何进有意对其等下手,就抢先走了何太后的路子,用重金收买以及哭诉等方式,让何太后站到了他们这一边。

因此,在何进前去请示何太后要诛杀宦官时,遭到了何太后的阻止。

如此一来,就让何进陷入两难境地,加上他这人性子上本身就喜欢犹豫不决,因此诛杀宦官的计划就暂时被搁置起来。

就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

绍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后汉书》

袁绍的意思很简单,不就是何太后阻止诛杀宦官吗?只要何进下令,将边军调至洛阳城下,然后展开兵谏的架势,到时候就可以逼迫何太后点头。

而何进听完这个建议,也觉得深以为然。

就这样,董卓带着自己的部下,奉何进之命,浩浩荡荡地开赴京城洛阳,除了董卓之外,还有王匡、丁原以及桥瑁等人也从不同方向往洛阳进发。

而就在董卓即将抵达洛阳的时候,洛阳城内发生了大乱。

先是宦官们担心被何进诛杀,因此深感惶惶不安,不得已之下兵行险招,将何进诓骗至内宫后杀掉,之后袁绍等人借此机会带兵冲入宫内,又开始诛杀宦官。

最终,走投无路的十常侍挟持汉少帝刘辩,以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往宫外逃去。

而在刘辩一行仓皇出逃之际,洛阳城内的混乱依旧没有停止,何进死后,其弟车骑将军何苗也亦被董旻(董卓之弟)等人联手杀死,何苗部众则被董旻接手控制。

此时的董卓,已经距离洛阳城不远,史料上说大约也就是二十里左右,而当他看到洛阳城上空浓烟滚滚的时候,才知道京城发生了巨大变故。

而他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成功奠定了他能入住洛阳把持朝政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尚未进入京城的董卓,所带的兵力实际上并不多,根本没有所谓的五万人马,如果真有这么多的话,当时任谁都拦不住他。

当时董卓的兵力,大约是在三千人上下。

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九州春秋》

但在他发现洛阳城中有变的第一时间,马上下令全军催兵急进,在当天晚上,就赶到了洛阳城城西。

之后,他又探知汉少帝被十常侍带往北邙山,于是又亲自带兵前去追赶。

这一步十分重要,也是董卓能成功的前提,在他追上汉少帝并将其迎回后,手里就多了一个其他诸侯无法比拟的王牌。

毕竟除了他之外,没有诸侯能在第一时间控制住了小皇帝。

而这个时候,其他诸侯要么还没走到,要么还是一脸蒙圈,因此就在先机上,较之董卓落后了一手。

但董卓却抢先控制住了汉少帝,这让他在政治上占据优势。

这便是董卓做对的第一件大事。

而第二件事则是在他进城后发生的,当时董卓虽持有汉少帝,但毕竟他的官职只是一介刺史,比起满朝文武公卿还是低了不少,所以,朝中不拿他当回事的大臣大有人在。

比如当时的太尉崔烈,就敢公开呵斥董卓让其回避。

因此,董卓必须想办法壮大自己的声势,毕竟只有声势大了,文武百官才会对他惧怕,董卓也才能震慑住众人。

于是,董卓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九州春秋》

什么意思呢?就是董卓安排自己的部下,在夜里乔装打扮后悄悄溜出城,然后白天穿上军装,遍插旗帜,大模大样地公开入城。

如此反复几日后,城内不知内情的人均以为董卓兵多将广,实力不容小觑。

这样一来,董卓就成功地震慑住了文武百官,也让其他有想法的诸侯不敢小看于他,从而稳固了自身的地位。

当然,董卓这一招,毕竟说到底是个唬人的把戏,要想真正巩固地位,还得从增强自身实力入手。

也正因为如此,在董卓入城后的第一时间,便吸收了原何进的部曲(张辽便是在此时归降董卓的),另外,何进之弟何苗的部曲被董卓之弟董旻控制,自然也成了董卓的部下。

就这样,董卓从初入城时仅带了三千人马,迅速转变为实力强横的军阀。

先是利用计谋来壮大自身的声势,使得百官和诸侯不敢轻视,同时又将何进、何苗的部曲吸收为己所用,进一步扩充自身实力,这便是董卓干对的第二件大事。

而董卓干的第三件大事,则是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

丁原出身寒微,原本是并州刺史张懿的部下,在张懿抵抗胡人进攻兵败被杀后,丁原接任并州刺史一职。

上任后,丁原开始屯兵,一度声势浩大,麾下也有不少猛将,比如吕布、张辽以及张扬,均是丁原部下之一。

到了汉灵帝去世后,丁原也奉何进之命带兵进驻洛阳,并且还曾与何进一起商议诛杀“十常侍”的计划。

而何进被十常侍诛杀后,丁原原本是有机会与董卓争锋的,毕竟他麾下可是有不少战力不错的并州军。

但可惜的是,由于丁原过于信任吕布,而董卓探知此消息后,用计收买了吕布,最终,吕布将丁原杀死,并将丁原头颅献给了董卓。

这样一来,包括吕布以及并州军,全都归了董卓所有。

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三国志》

算上董卓自身的部队,加上兼并吸收了何进、何苗的部曲,以及他利用吕布除掉丁原后吞并的并州军,董卓在一夜之间发财了。

到了这个时候,京城中几乎已经无人再能和董卓抗衡。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当时也不是没有人能抗衡董卓,比如袁氏(即袁隗、袁绍叔侄),其实还具备有一定的能量。

毕竟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极多,就连董卓都算是袁氏的门人之一。

但可惜的是,袁家虽说在朝野影响巨大,但奈何没有掌握兵权,而这也是当初袁绍极力支持董卓入京的一个原因。

在当时的袁隗、袁绍叔侄俩看来,董卓是袁氏的故吏,只要将其召至京城,然后利用董卓的兵力,就可以帮助袁家干一番大事业。

说白了,最早时董卓是被袁家当做一个打手来看待的。

不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里,袁家以为董卓会听他们的话,谁曾想到董卓并不是个容易控制的人,在他到了京城之后,看到当时混乱的局势,顿悟出“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的真谛后,干脆一脚将袁氏踢开了。

而等到袁氏叔侄反应过来的时候,董卓已然成长为谁也奈何不得的一头巨兽。

并且早在董卓刚进入洛阳时,就有人劝袁绍,说董卓必然会祸乱朝廷,不如趁其长途行军,士马劳顿之际,突然发动袭击,说不定就能擒下董卓。

“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后汉书》

结果,袁绍却百般犹豫,迟迟不敢下定决心,错失了这次绝佳的机会,再之后,董卓不断强化了实力,彻底稳固了自身地位,便开始着手废立皇帝。

期间,袁绍虽说据理力争,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气节,但奈何袁绍手里没有兵权,故而也就没有与董卓抗衡的资本,最终只能“提桶跑路”。

而在这里,还发生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细节。

袁绍跑了之后,董卓将废立之事汇报给了袁绍的叔叔袁隗,而袁隗居然同意了,由此就可以看出,这袁氏一门果真并不是安分、忠君之人,包括袁隗在内,一直都想着“火中取栗”。

只不过,袁绍看清了局势提前跑了,而袁隗还在幻想着能捞一点是一点。

最终,汉少帝刘辩被废,陈留王刘协因是董太后抚养,而董卓自称自己是董太后同族,因此在他的拥立下,刘协登基,是为汉献帝。

再往后,董卓毒杀了何太后以及刘辩,又将一帮试图推翻他的大臣一一处死,其中,袁隗也因为其侄子袁绍、袁术起兵反董,遭到了董卓的杀害。

料理完这一切后,百官们在董卓的压制下,均是噤若寒蝉,谁还敢反抗董卓?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纵观董卓夺权的整个过程,其实也是充满了谋略。

虽说最开始他仅带了三千左右的人马,但他通过第一时间迎回并控制汉少帝,具备了其他诸侯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

之后又利用计策壮大自身声势以及吸收何进、何苗的部曲,达到了扩充实力的目的,另外通过利诱吕布成功诛杀丁原,并吞并其麾下的并州军。

这几件大事成功地干下来,董卓的实力得到暴涨,自然也就没人能与之抗衡了。

而在这其中,最可悲也最可笑的就是袁氏家族,本来他们想的是在混乱中捞点利益,结果却引狼入室,并且这头狼还翻脸不认人,最终导致袁隗被杀,袁绍跑路,不得不说,这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典范。




你可以看不起董卓的为人,但一定不要小看他的能力,他能够在关东诸侯的攻打下生存下来,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189年,汉灵帝病重了,他对远在凉州平叛的董卓不放心,就下令让其到并州担任刺史,并将手下两万士卒交给左将军皇甫嵩统领。

董卓手下这两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凉州人士,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也就是凉州铁骑。

汉灵帝让董卓去当并州刺史,这事他很愿意,但他不想交出兵权,因此上书狡辩说,我掌兵十几年,这些兵跟我关系很好,只愿意为我卖命,我不忍心与他们分离,想带着他们一起去并州。

这事让皇甫嵩知道了,他怎么甘心到嘴的鸭子飞了,就上书告董卓的状,董卓无奈之下只得将大部分兵交给皇甫嵩,自己则带着五千精锐前往并州。

不过,董卓走到河东郡就不走了,因为他知道汉灵帝就要去世了,洛阳局势可能会大变,他想观望一下再决定去留。

不久后,汉灵帝去世,由于他没有立下太子,因此皇位在两个儿子刘辨和刘协之间产生。

当时,宦官集团十分强大,以十常侍为首,他们受了汉灵帝委托,准备拥立刘协为帝,但刘辨的后台显然更强大,因为他的舅舅何进是大将军,位高权重。



最终,在何进的拥立下,刘辨继承了皇位,由于他年纪小,因此大权掌握在他的母亲何太后和舅舅何进手中。

因为这件事,何进与宦官集团有着天然矛盾,并且他向来不喜欢宦官,因此想要铲除宦官集团。

起初,何进劝说何太后杀光宦官,但十常侍却主动表示效忠何太后,何太后因此妥协,不愿意杀掉宦官。

这让何进十分着急,这时候司隶校尉袁绍就给他出了个主意,何不召外兵入京,这样就可以逼迫何太后杀掉宦官了。

何进觉得这个办法好,就打算这么做,但典军校尉曹操却嗤之以鼻,他认为召外兵入朝,等于是引狼入室,何进此举是自取灭亡。

但是,何进根本听不进曹操之言,就派人联络各地兵力,作为前将军的董卓,也在应邀之列。

董卓感到很兴奋,认为机会就在洛阳,于是连夜赶路,很快就来到了河南境内,但何进却改变想法了,不想让外兵入京了,于是派人让董卓去攻打匈奴。



董卓怎么可能轻易离开,就赖在河南境内不走了,默默注视了洛阳的局势。

当年八月,发生了一件大事,十常侍为了自保,就诓骗何进入宫,然后将其刺杀了,何进的部下十分愤怒,就发兵攻打皇宫,并大肆残杀宦官,中常侍段珪等人劫持刘辨逃走。

那时候,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就在洛阳,他见洛阳大乱,就召集人马攻打车骑将军何苗,将何苗给杀死了,然后吞并了他的部众。

董卓见洛阳上空浓烟滚滚,这才知道发生了大事,就带着三千将士,马不停蹄地赶往洛阳,与弟弟董旻汇合。

其实,董卓此时进入洛阳,是福是祸还未可知,但他不是赌徒,他有自己的盘算的,而他接下来的一番操作,证明他确实是个人才。

具体来说,董卓干了几件事,来确保自己可以成为洛阳动乱的最终受益者,那他干了那几件事呢?

第一件事,找到皇帝刘辨,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入京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刘辨的下落,后来他得知刘辨被裹挟到北邙山,就连忙赶往北邙山,最终见到了刘辨等皇室成员。

当时,刘辨身边有人护卫,不让董卓碰刘辨,尤其是太尉崔烈,坚决阻止董卓上前,董卓却怒斥崔烈说,我狂奔了数百里才抵达京城,现在你却让我回避,信不信我砍了你的脑袋?

这话吓到了所有人,董卓因此得到了刘辨,他还顺便将刘协也抢了过来,之后他就带着刘辨和刘协返回了皇宫。

董卓的这个做法,其实非常高明,因为他知道只有控制了皇帝,才能号令天下,也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曹操还是跟他学的呢。

董卓在有了刘辨这张王牌之后,做起事情还容易多了,他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又干了接下来的几件事。

第二件事,扩张军队人数。

前文说到过,董卓入京的时候,不过三千人,这点人根本就不足以守住洛阳,但他很快就解决了兵力不足这个问题。



首先是,董卓的弟弟董旻趁乱杀掉了何苗,吞并了不少人,这些人在董卓入京之后,就被他编入了自己的军队。

董卓见何进部下不少,且门客众多,就将这些人召集起来,经过一番威逼利诱之后,这些人全部表态听从董卓的调遣。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董卓便看上了丁原的并州兵,其实丁原当时就驻扎在洛阳附近,当初何进召外兵入京,丁原就是其中之一。

只不过,丁原刚抵达洛阳不久,何进就被杀死了,他因此驻扎在城外观望局势。

其实,丁原的机会比董卓更好,如果他第一时间带兵到洛阳平乱,或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就是他,只可惜他没有这个头脑,结果被董卓抢先了。

当时,丁原的实力还是不错的,有数万兵马,还有吕布这样的猛将,董卓想要吞并他的部众,还是有困难的。



但是,董卓还是找到了突破口,他派人引诱吕布,导致吕布反水,将丁原给杀掉了,他由此得到了丁原的部众,实力也因此大涨。

之后,董卓又陆续吞并了几股小势力,最终将军队人数扩大到了五万人,是他入京时的十几倍。

第三件事,排除异己,独断超纲。

董卓虽然以武力控制了皇帝,但发号施令的时候,还需要何太后的首肯,不然名不正言不顺。

并且,董卓入京之后对待刘辨等皇室成员很粗鲁,很多大臣都对此不满,不想让他待在京城。

因此,董卓虽然控制了洛阳,但地位并不稳固,他还需要铲除那些阻碍自己的人,以此将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

为了一步步抓权,董卓先是让刘辨封自己为司空,后来他认为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的,而董太后与他是同族,因此他打算废掉刘辨,改立刘协为帝。

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当年九月初一,董卓将那些反对的大臣或杀掉,或赶出京城,然后改立刘协为帝,并诬陷何太后害死董太后,派人将何太后赐死。



在没了何太后和那些明着反对自己的大臣之后,董卓发号施令十分顺畅,他借此将自己的亲信全部任命为高官,由此控制了朝堂。

在做完三件事之后,董卓算是在洛阳站稳脚跟了,但他知道想要在洛阳长期立足,并抵挡住那些想要入京的地方军队,他还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董卓要做的事情,说起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筹措钱粮,因为只有手上有钱有粮,才能养得起军队,并让军队保持高的战斗力。

看看,董卓的头脑有多灵活,那时候袁绍、曹操等人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他就已经想到更加长远的问题了。

那么,董卓是怎么筹措钱粮的呢?

起初,董卓契机缺乏军饷,就采取了最原始的办法,那就是抢,具体而言他纵容部下在洛阳烧杀抢掠,洛阳的有钱人特别多,这些人就是董卓的重点“关照”对象,经过一番抢掠之后,他立马变得富得流油。

当然了,董卓当然不会满足了,他知道自己必须储备足够多的钱,才能应对未知的风险。

后来,董卓盯上了洛阳附近的皇陵,他便趁着下葬何太后的时候,将汉灵帝的文陵给盗掘了,可怜汉灵帝刚刚入土为安,就被董卓的部下抛尸野外。



这还没完,董卓又让部下到京郊抢劫,遇到人就杀掉,然后将钱财抢走,妇女则发给部下,供将士们玩乐。

当然了,汉朝的皇宫,董卓也没有放过,他将金银财宝全部搬走,将嫔妃、公主据为己有,宫女也被他送给部下当老婆。

190年,关东各州郡联合起来讨伐董卓,董卓认为洛阳不是个可以长久立足之地,就下令将都城迁移到长安。

迁都也不是件小事,可怜文武百官和百万百姓,只能徒步去往长安,一路上还要接受董卓部下的搜刮,但凡有人反抗,立马就会被杀掉。

董卓在撤出长安之前,还干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情,那就是派遣干儿子吕布去发掘汉朝历代皇帝的陵墓,强珍宝全部抢走,一直到孙坚进入洛阳之后,才对帝陵进行修缮。

来到长安之后,董卓也没有闲着,他一方面继续铲除异己,巩固自身权势,另一方面则加紧筹措钱粮,这一时期他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在洛阳数十公里外的郿县,也就是董卓的封地,修建了一座坞堡,名为郿坞。

郿坞十分坚固,易守难攻,董卓还在里面存放在大量金银财宝,并在仓库里储存了足够食用三十年的粮食,他还将家人安置在郿坞居住,为的就是防止自己日后战败了,可以有个安身之所。

(董卓)乃结垒于长安城东以自居。又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也就是说,郿坞是董卓最后的退路,同时也是军队的补给站,为了保护郿坞的安全,他特意让弟弟中郎将董旻率军住在在此。

第二件事,铸造新钱,利用金融手段收割百姓的钱财。

董卓来到长安之后,为了榨取百姓的钱财,就下令废黜了时常流通的五铢钱,然后铸造了一种制作粗糙、品质极差的小钱。

百姓用五铢钱换小钱之后,购买力大大下降,而董卓则因为掌握着大量小钱,一举掌控了长安的金融市场,他再花钱大量购买物资,结果赚得本满钵满。

当然了,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董卓为了捞钱,还使用了很多手段,比如诬陷臣民犯法,趁机抄没他们的家产,仅仅在斩杀袁氏一族的时候,董卓就收获颇丰。

(董卓)悉椎破铜人、锺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总而言之,董卓为了捞钱,可谓不择手段,而他也通过这种办法,积累了大连财富和粮食,这为他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关东诸侯,他们虽然人多势众,但存在两个很致命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东诸侯来自各个州郡,他们在一起的目标一致,那就是消灭董卓,但其内部并不团结,常常为了争夺地盘而争斗。

比如说,袁绍和袁术兄弟就不合,曹操跟袁绍也不是一路人,这就造成一个结果,关东联军多次与董卓交战,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孙坚例外。

第二个问题,关东诸侯都不是很富裕,打仗的时候常常为钱粮争吵,比如有一次孙坚在前线打仗,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袁术却不给他送粮草,差点让他功败垂成。

后来,孙坚回去找袁术说你,袁术这才调拨粮草给孙坚,孙坚这才得以进入洛阳,但他很快就发现,董卓在长安周边进行了军事部署,三辅之地分别驻扎着三位中郎将,个个兵精粮足,自己则缺衣少食,于是不再继续进攻长安,而是退了回去。



由于关东诸侯之间矛盾重重,还没等消灭董卓,其内部就分化瓦解了,再加上孙坚被荆州刘表给设计杀掉了,就再也没人能对董卓造成威胁了。

当然了,后来势头很猛的曹操、刘备都还没有形成个人势力,孙坚之子孙策、孙权更是年幼无法成事,实力不俗的袁绍、袁术等人又为争夺地盘大打出手,因此就更加没人能奈何董卓了。

而董卓的军队人数,自始至终都不是很多,大约就在五万上下,他拥有海量的资产,却只养了这么点人,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董卓的军队是很精锐的。

而董卓被吕布杀掉之后,其部下也出了非常多的猛人,除了五大中郎将之外,还有吕布、李傕、郭汜,张济、张绣,等等。

并且,董卓领导的军地,最后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被曹操、刘备等人得到,尤其是曹操得到的最多,这为他带来的很大的利好,为他日后称雄积攒了资本。



总的来说,董卓之所以能够以五万人马称雄一方,各位诸侯都奈何不了他,还在于他采取了极端措施来加强自身实力。

尤其是,董卓筹措了足够多的钱粮,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再加上凉州兵本来就强悍,因此一般人奈何不了他,除了孙坚之外,后来也没人再击败过他了,直到他被吕布和王允合力诱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人马   西凉   刺史   太守   京城   洛阳   兵权   长安   宦官   军阀   太后   部下   诸侯   军队   实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