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的餐桌上有什么?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如果穿越到秦朝,绝对是痛苦不堪的。我们今天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在秦朝大部分都是不存在的。秦朝时期的食物,不但种类匮乏,佐料稀少,而且烹饪技术单一,方式简单。即便是那些对吃没什么要求的人,面对秦朝的饮食,大多也是难以下咽。

商鞅变法之后,秦人主要做两件事,打仗和种地。秦朝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农作物品种有很多。根据《秦律·仓律》记载,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禾(粟、小米)、麦(小麦)、黍(大黄米)、稻(水稻)、答(小豆)和菽(大豆)。当时对农作物的种植,也做了相应的规定。《秦律·仓律》中记载:“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一斗,黍、答亩大半斗,菽亩半斗”。也就是说水稻和麻每亩用两斗再加三分之二斗种子;谷子和麦子每亩用一斗种子;小豆每亩用三分之二斗种子;大豆每亩用半斗种子。

除了主食以外,秦朝时期的副食包括肉食、蔬菜和水果三大类。肉食主要以羊、猪、狗为主,其他还有鱼类和禽类。高等级的贵族还可以食用到猩猩的嘴唇,熊的脚掌,鹿的尾巴,洞庭湖的鳊鱼,东海的鲤鱼,南方的朱鳖等等。至于牛肉,除了帝王,其他人想都别想。传承千年的 “耕牛不得随意宰杀”的禁令,就是从秦开始的。秦朝的耕牛具体数量,官方是要进行登记的;对于因饲养不当导致一年死三头牛以上的养牛人,是要杀头的;如果十头成年母牛中有六头不生小牛,养牛人就要受到惩罚;负责主管耕牛的官吏,如果监管不力也会获罪。

如果耕牛不幸意外死亡,必须上缴牛的尸体,然后由专门的人员来一场“庖丁解牛”,把牛尸分解成皮、肉、筋、角,分别卖钱,这种情况下才可以买到牛肉。虽然秦朝的法律繁多,且严格。但唯独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人们可以通过狩猎野味来打打牙祭。

秦朝时期,人们餐桌上的蔬菜品类并不丰富,我们今天经常吃到的茄子、西红柿、菠菜、黄瓜、辣椒、土豆……这些一律都没有。虽然《诗经》中提到的蔬菜有几十种,但大多属于野菜。秦朝时期经常吃到的蔬菜有五种,称作“五菜”,即葵、藿、薤、葱、韭。葵菜是当时最常吃的蔬菜,也就是现在的冬葵或冬苋菜;藿是大豆苗的嫩芽,而薤则是现在南方常用来腌咸菜的藠头;葱和韭跟现在一样。

秦朝时期的水果品类和今天差不多,北方的水果主要以梨、栗、枣等为主;南方则多以柑桔、荔枝、橙、柚、杨梅等为主,像桃、李则是南北方都种植的。当然,秦朝时期的水果口味都属于原生态,与我们今天所吃的经过改良后的水果口味不能相提并论。

秦朝时期,“炒”这种烹饪技艺是不存在的,植物油在汉代才出现,而且秦朝没有铁锅,不光普通百姓没有锅,达官显贵们也没有锅的概念,因为当时冶铁的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可以造锅的程度。因此,秦朝人的餐桌上,没有炒菜,至于用油炒菜,那是宋朝以后的事了。秦朝的贵族做饭用青铜器具,而普通百姓只能用陶具瓦罐了。

秦朝人的烹调方式,烧烤、蒸煮是主流。而且,秦朝人饭食的味道清淡至极,因为秦朝的制盐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还有就是秦朝的调味品也不是特别丰富,主要有盐、麦芽糖、蜂蜜、醋、梅、野花椒、姜、蓼、茱萸等,除了盐以外,其他的佐料一般只有贵族才能享用到。喜欢辣的吃货可能会失望,秦朝没有辣椒。

秦朝时期,延续了西周以来的饮食等级制度,《国语·楚语下》中有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各等级不能僭越。秦朝的贵族的主食是以脱壳的小米饭为主,也被称为“膏梁”饭。后来,“膏梁子弟”也就成了富家子弟的代名词。秦朝贵族吃饭时还要配上三羹,即太羹、和羹、铏羹。太羹是一种没有多少滋味的肉汁,用来淋在主食上;铏羹是用菜和肉制成的汤,主要用来喝;铏羹加上点盐和梅就成为了和羹,主要是吃肉之时当酱来用。

秦朝贵族眼中的美味,秦相吕不韦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说得很清楚,肉类有猩猩的嘴唇、獾熊的脚掌、鹿的尾巴等;鱼中有洞庭湖的鳊鱼、东海的鲡鱼、还有南方的朱鳖等;青菜中有阳华山的芸菜、云梦泽的芹菜、太湖的菁菜等;调料中有阳朴的生姜、招摇的桂皮、越骆国的香菌等;粮食中有玄山的禾谷、不周山的小米、南海的黑黍等;水果有云梦泽的橘子、沙棠树的果实等。

秦朝贵族对于肉食的烹调还是非常讲究的,基本沿袭了周代的烹饪技法。这第一种就是烹,将肉放入青铜鼎中,加水直接煮熟,然后开吃,还可以用下面带有火门的“温鼎”,边煮边吃,类似今天的火锅;第二种就是炙,有点类似今天的烤串,要么将肉用木棒串上放在小火炉上烤,要么直接放大火上烤,只可惜当时没有孜然和辣椒,孜然是唐代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辣椒则是明末从南美传入中国。不过当时有盐和花椒,凑合着还能吃。

第三种就是蒸,将肉食放入蒸食器中直接蒸熟,然后食用;第四种是炰,就是用烂泥涂抹食物并置火中烧熟,类似于今天叫花鸡的做法;第五种是脍,碎切鱼肉,然后生吃,类似今天生鱼片做法;第六种是渍,把肉放到酒里腌制浸泡后食用;第七种是醢,也就是把肉做成肉酱后食用;第八种是脯,是把生肉切成条,腌好后风干再食用,又叫脩。秦朝贵族的生活是有滋有味,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就没那么好过了。

秦朝普通老百姓大多数是吃不上肉的,属于食蔬者阶层。正所谓“六月食郁,七月享葵,八月剥枣,九月叔苴,十月获稻”。秦朝的主粮是粟,粟米耐旱耐贫,产量稳定,是当时唯一呈现盈余状态的谷类作物。无论是老百姓缴纳赋税,还是官府给官员发放俸禄,基本都会用到粟。老百姓吃的食物称为“粒食”,即将整粒谷物置于炊器中蒸煮后食用,“脱粟之饭”即以粟做成的干饭,在秦朝时期的餐桌上非常普及,另外还有 “羹汤烧饭”,即泡了菜汤肉汤的小米饭。能吃到这样的饭,也算是殷实之家了。

秦朝老百姓餐桌上出现最多的蔬菜就是葵菜与藿菜,除了粟以外,用菽(大豆)直接煮成的豆饭也是家常便饭。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能吃上藿菜汤泡豆饭就已经非常满足了。有些穷人则是以麻子为食,所谓麻子就是“禾麻菽麦”中的“麻”结出的果实,吃上一口,就“蛰于口,惨于腹”,实在难以下咽。荒灾之年,老百姓还常用蔓菁之类充当粮食度荒。至于韭菜、芹菜等蔬菜,也只能出现在富贵人家的餐桌之上。

虽然小麦也是当时主要粮食“六谷”之一,但是当时小麦的产量并不高,再加上秦人只能使用杵臼对小麦籽粒进行简单的加工,无法将小麦籽粒完全研磨成面粉,也无法彻底解决小麦的种皮难以炊煮的问题,所以做出的麦饭实在太过于粗糙,很难吃,甚至于后来的人们,还习惯于用吃麦饭形容生活清贫。

后来,受到游牧民的族影响,北方地区的百姓才将小麦由“粒食”改为“粉食”。由于当时没有发酵技术,小麦一般被做成“糗”(干饼)和“汤饼”(死面的面汤),口感十分粗硬,和我们今天的面食相去甚远。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馒头是出现在三国时期,而包子最早出现于宋朝。

秦朝时期,少数普通百姓还是可以吃到肉的,主要以鸡肉、猪肉、狗肉为主,牛作为受保护的对象,只有帝王才可以享用,而羊属于贵族阶层专属,狗肉则在老百姓之间大行其道。秦末刘邦每日饮酒都用狗肉当下酒菜,他的连襟樊哙更是屠狗出身。当然,对于那些懂得狩猎的百姓来说,偶尔可以猎取一些野生动物来改善一下生活。

我们现在的一日三餐,对于秦朝的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当时无论是帝王还是百姓,都严格遵循“一日两餐制”,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yong。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因此这个时刻也称食时;第二顿饭叫晡食,又叫飧sūn。相当于下午四点左右。当时那些干重体力活的劳役,每日早饭半斗,晚饭是三分之一斗,主要以麦饭、豆饭为主。繁重的体力活,如此的饮食,他们大多数人是吃不饱的。到汉代才有所改变,普通老百姓在一日两餐前,早上加上一顿寒食填填肚子,也就是我们今天吃得早点。

秦朝虽然有禁酒令,但主要以禁止饮酒为主,对于酿酒等行为是不做限制的。秦人的饮料种类主要以酒(浊酒和清酒)、秬鬯(用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浆等为主。

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当兵吃粮,天经地义。维系士兵健康的军粮,不但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军粮受到了各朝各代的重视。秦朝的士兵虽然没有工资,甚至连被服都要自己准备,但秦军的兵器和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秦军的主粮是粟米,从先秦到唐初,粟米始终占据“王牌军粮”的宝座长达千年。

秦军中实行的是“一日两餐制”,并对军粮的分配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行军作战的公士级别士兵,早饭半斗粟米,晚饭三分之一斗粟米,合计今天的1125克粟米;负责放哨等任务的士兵,早晚各三分之一斗粟米,合计今天的900克粟米。其烹饪也很简单,就是将粟米和切碎的野菜、豆类,甚至肉类混在一起,放入陶锅中一通乱煮。由于陶器保水性差,士兵们实际上吃到的是一碗稠菜粥。

军队中的士兵吃饭,光靠主粮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副食作为补充。盐在军队后勤供给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资。秦朝将盐和副食结合起来,形成以大酱和腌菜为主的军队副食结构。酱在中国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朝时就有了酱的记载,当时周天子的食谱中一年到头光是酱就要消耗“百有二十瓮之多”。

因此,米酱混搭就成了秦军军粮供应的主要形式,秦朝规定士兵一斗米配半升酱。至于鲜肉和新鲜蔬菜这类副食,在军营中是相当稀缺的,普通的士兵基本上没机会吃到,他们的副食一年到头只有两样,即大酱和腌菜,而且还常常吃出问题来。

由于当时生产条件的限制,注定了军粮往往不会太好吃。对于处在战乱之中的士兵们来说,每天提着脑袋上战场厮杀,能吃一顿就是一顿,哪有心思去在意军粮的味道如何。与其考虑饮食的质量,还不如多想想如何能在战场上活下来。人都成了蝼蚁,再美味的食物又有什么意义。

从唐朝开始,随着小麦的大规模种植,军粮出现了新的变化。当时的唐军为了与回纥、突厥等骑兵抗衡,建立起一支与游牧民族饮食起居类似的骑兵部队。为了保持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减少后勤供给压力,骑兵携带烧饼和大饼作为干粮,辅以渔猎畜奶。同时期中原地区的军营中,开始出现了饽杔(即面片汤)、炊饼(即馒头)等新款军粮。到了明朝,穿孔烧饼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

总的来说,秦朝贵族的餐桌上有丰富的烤制、炖煮的猪、羊、鹿、鸡等丰富的肉品,还有各类蔬菜水果,他们举樽饮酒吃着火锅;而老百姓的餐桌上大多是菜汤泡饭,偶尔会出现一些猎取的野味改善生活;军营里的士兵,常年就是粟米、大酱加腌菜,遇到犒军的时候也许能见到一些荤腥。

汉朝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大量的食材被引进,明朝从美洲传入了大量食材,中国人的餐桌食物才逐步丰盛起来。




回到秦朝,吃不到面条、包子、馒头。

因为面条最早出现于汉朝。

包子、馒头据说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秦朝是没有这些玩意的。

回到秦朝,吃不到花生、红薯、辣椒、西红柿、菠萝、土豆、南瓜。

因为这些玩意最早产自美洲,直到明末才传入中国。

回到秦朝,吃不到蒜、香菜、黄瓜、胡椒。

因为这些玩意是张骞通西域后,才慢慢传入中国的。

秦朝人也吃不到茄子、莴笋、菠菜。因为这些玩意是三国以后才慢慢从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传入中国。

秦朝人喝不到茶。因为这玩意也是汉朝才开始出现的。哪怕是到了唐朝,也是士大夫和达官显贵才能喝到。普通老百姓可喝不起。

秦朝人吃不到西瓜、苹果、葡萄、芒果、番石榴、草莓、菠萝等水果。

因为这些玩意最早也是汉朝才传入中国。而我们现在很常见的苹果,是清末同治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洋品种。中国古代的苹果称为沙果,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回到秦朝,吃不到现在稀松平常的炒菜。

因为当时没有铁锅,没法炒菜。而且,炒菜要用食用油,现在常见的花生油、菜油,都是明清时期,随着老百姓普遍种植花生、油菜花等作物后,才慢慢出现的。

所以,现代人回到秦朝,想像现在一样正常地吃一顿,是很困难的。

点面食,当时没有现在的面食形态。

点炒菜,当时压根没有炒菜的概念。

点煮菜,这个有。

煮是秦朝人最常见的烹饪方式,几乎什么都可以煮。

我们知道,虽然秦朝的法律很严,对老百姓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约束,比如不准杀牛。

但是,秦律并未规定老百姓不准吃自己找来的食物。

所以只要你有本事,能猎杀野生动物,你就可以拧野货回来煮着吃。

田间地头的野菜,如葱、韭、藿(豆类的叶子)、葵(冬苋菜)。只要找得到,都可以揪回去吃。

秦朝人会直接煮,或配合黄米、高粱、大米、小米、白黍、黄粱等,做成羹吃。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秦朝没有辣椒,也没有大蒜,只有花椒和盐。煮出来的东西,味道只麻不辣。喜欢吃重油重辣的朋友,肯定会吃不惯秦朝的煮菜。

当然,口味清淡的朋友倒是没什么问题。

秦朝是有酱油的,可以伴着酱菜吃。

点蒸菜,这个也有。秦朝的烹饪方式与现在差不多。

点烧烤,这个也有。

秦朝人对于食物的烹制除了蒸、煮外,另一种常见形式就是我们现在吃到的烧烤了。

秦朝人烤的东西很多,鸡、鸭、鱼、羊,各类飞禽走兽。现在能见到的,基本都有。

秦朝人会把食物直接放到火上烤。当时的人称这种方式为“燔”。

会把食物串成串,放到火上烤。当时的人称这种方式为“炙”。

会把食物裹上泥巴,放到火上烤。当时的人称这种方式为“炰”。

由此可见,烧烤这方面,秦朝人的烹饪方式与现代人没什么区别。

但回到秦朝吃烧烤,问题与吃煮菜一样。

当时没有辣椒没有胡椒,没有孜然(唐朝传入中国),单靠花椒和盐调味。烤出来的玩意估计不对现代人的味口。


这里建议喜欢吃辣的朋友,如果要穿越,一定要穿越到明末以后。因为明末之前,中国是没有辣椒的。

再就是酱菜。由于秦朝的调料太少,所以当时的人在吃肉时,有蘸酱的习惯。

大体来看,几乎所有能吃的玩意,当时都可以被做成酱料。

如蚂蚁、虫、鱼、青蛙、蜂窝等。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制作成酱的记载了。并且直到唐宋时期,也仍然有人在吃这些玩意做的酱。

“交、广溪洞间,酋长多收蚁卵,淘泽令净,卤以为酱。或云其味酷似肉酱,非官客亲友,不可得也。”——《岭表寻异》

好不好吃不知道,但以现在人的眼光看,有点重口味了。


值得一提的是,秦朝有官营招待所,但没有商业酒店的概念。

也就是没有以盈利为目的,向大众开放,提供食宿的场所。(以盈利为目的的旅店,大体是在南北朝才出现)

所以,如果你不会做饭,又不是以贵族身份穿越回去。那回到秦朝就比较麻烦了。




在秦朝的餐桌上,要想吃点包子油条馒头之类的,那都是不可能的事。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有一个情节,是黄歇在芈月家里吃饭,而餐桌上摆着一道菜,镜头拉近后,就会看到这是一条红烧鱼。

并且,仔细观察那条鱼的外形,就会发现鱼还是被煎过的。

但实际上,这只是电视剧的演绎,在历史上真实的秦代,这道油煎后做成的红烧鱼,秦朝人是吃不到的。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在秦朝时,既没有煎鱼所用的油,更没有铁锅。

所以,这种煎鱼是不可能出现在秦朝人的餐桌上的,不仅如此,在没有铁锅和油的情况下,秦朝人自然也吃不到炒菜。

另外,像我们现代人常吃的包子、油条和馒头,秦朝人照样吃不到。

包子和馒头,最早出现的时间,大概是在三国时期,而油条这玩意,首次见于史料,也得到南北朝的时候。

还有,在蔬菜方面,秦朝人能吃到的也不多。

比如黄瓜、香菜、芹菜,是汉朝的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而茄子、扁豆得等到三国时期,至于莴笋、菠菜、丝瓜和胡萝卜,那就要等到隋唐时期了。

那吃点水果总有吧?不好意思,很多当下我们常见也常吃的水果,在秦朝时照样没有。

比如葡萄、核桃和石榴,也是张骞带回来的(此处应该为张骞鼓掌)。

而“消暑神器”西瓜,那就要等到唐朝后期了。

至于香蕉和菠萝,需要等到元明时期,而草莓和苹果,那就是清朝时的事情了。

这还不算完,如果某个爱吃辣的人穿越到秦朝,要想做饭的话,他就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辣椒。

辣椒最早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明朝末年,而在此之前,能让菜品有辣味的胡椒,也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

总之,在秦朝的餐桌上,有很多我们现代常见也常吃的主食、菜肴以及水果都没有,另外不少调料,同样也没有。

那么,秦朝人的餐桌上都有什么呢?他们又是主要吃什么呢?总体来说,秦朝人吃得不仅艰苦,并且还相当重口味。

主食方面

在主食方面,秦朝人能吃的大致有五种,即稻、黍、稷、麦、菽。

先说稷,稷又称为栗,即我们如今说的小米,是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植物,栗在中国北方的种植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根据考古验证,最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栗米。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秦国未曾统一六国之前,栗就已经成为了秦国人的主要食物了。

并且,由于早期秦国全力发展农业,这就让秦国在栗的种植面积上,以及产量上领先于他国很多。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秦穆公时期,当时晋国遭遇连年大旱,导致国内严重缺粮,因此晋惠公便开口向秦穆公乞粮。

而秦穆公也是非常大气,直接安排了大量的栗运往晋国。

史载,当时秦国是用水路运粮,运粮的船队从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出发,一路去往晋国的都城绛(今山西翼城),当时船只之多,以至于江面上络绎不绝。

著名的“泛舟之役”,便是由此而来。

能把这么多栗借给他国,足以可见当时秦国粮食储备之多,因此,从这一点也能证明,栗在当时是秦国人的主要食物之一。

除了栗之外,稻也是当时秦国人的一种主食,不过相较于栗而言,稻的地位稍微低一点,大部分的稻都是被用来酿酒了。

比如在诗经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文字记载,说明稻在当时,还是被用来酿酒居多。

而黍又称大黄米,由于其粘性较大,因此在当时,也主要是用于酿酒和做糕。

另外还有麦子,麦子当时有大麦和小麦之分,不过,由于种植面积没有栗普遍,所以,在秦国人的餐桌上出现的机会并不多。

最后就是菽,所谓菽,就是指豆类的总称,也可以认为是用豆子做的饭和豆叶熬成的汤。

但这种食物,是当时粮食产量丰富的秦国人看不上的,当初张仪曾去韩国游说韩王时,就当着韩王的面,说韩国境内,“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从张仪轻蔑的口气中就能看出,秦国人是看不上菽这种食物的,所以,它和麦一样,在秦国的餐桌上出现的机会很少。

蔬菜方面

秦国人的餐桌上,比较重要的蔬菜主要有葵、藿、薤(音同谢)、葱、韭。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种植蔬菜的菜园子,当时这种菜园子的名字被称之为“具囿(音同又)”。

只不过,当时的菜园子中,可不像现在的蔬菜大棚里品类那么多。

比如在《诗经》中,虽说记载了一百五十多种植物,但可以作为蔬菜的,也只不过仅有二十多种而已。

并且,这二十多种蔬菜里,有不少都是那种野菜、树叶或者是浮萍、水草之类,比如像“薇”、“蒿”“蘋”等,这些东西都不适合大面积种植。

所以,这些所谓的蔬菜,出现在秦国人餐桌上的机会是微乎其微,而主要的蔬菜,就是葵、藿、薤、葱、韭这五种。

其中的葵菜,不是向日葵,也不是秋葵,而是叫做冬葵,放在现代来讲,就是冬苋菜。

葵菜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很悠久,大约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开始种植葵菜,并且,因其习性强健、易于种植,同时还能在冬季正常生长采收,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古人们餐桌上的主要蔬菜。

也正是因为如此,葵菜曾经还有“百菜之王”的称号,只不过到了明清之后,随着园艺培植等技艺的进步,葵菜才逐渐失去了蔬菜界的霸主地位。

而另外一种常出现在秦国人餐桌上的蔬菜,叫做藿。

所谓藿,其实指的就是大豆的叶子,《广雅·释草》中,对此就有十分明确的解释,“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

而古人在吃藿时,一般都是在其还在鲜嫩之际将其采摘下来,然后蒸煮后进行食用。

另外还有薤,这种蔬菜另一个名字叫做“藠头”,其实就是小根蒜,或者是野蒜,我国有些地方还称之为“薤白”。

其味道,相较于正常的葱蒜而言,口感上没有太冲的辛辣味,比较适合直接生食,所以也是秦代人的主要蔬菜之一。

最后就是葱和韭了,这个不用多做解释,和我们现代的葱和韭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秦代的葱一般是指小葱,而不是像现代的大葱。

肉类方面

吃肉是很多人的最爱,像我本人就是“无肉不欢”的那种,不过要是在秦代,有一种肉是不能吃的。

这种肉就是牛肉,当时的耕牛,是十分重要的资产,秦朝也有律法不得宰杀耕牛,所以,秦朝人是吃不到牛肉的。

不过,当时饲养生猪的技术已经比较先进,据考古发现,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猪舍的存在,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饲养生猪。

所以,秦朝人是能吃到猪肉的,另外,羊肉在当时也十分常见,各类祭祀中经常会看到羊的身影,这就说明,秦代人经常食用羊肉。

另外在秦代,朝廷并没有规定不能猎杀野生动物,因此,只要有打猎的本事,就可以到野外打一些野味回来改善一下伙食。

总体来说,秦代人在肉类的资源上还是比较丰富的,除了不能吃牛肉外,各种常见的肉类,比如猪羊,另外还有飞禽走兽,以及鸡鸭鹅等家禽,秦朝人都是可以吃到的。

但能吃到归能吃到,在烹饪方法上,那个时候的人可没有我们现代人吃的花样多。

秦代时,主要的烹饪方法就是蒸和煮,毕竟前文也讲过,那个时候没有铁锅,也没有油,因此要想吃个回锅肉,或者想来个爆炒什么的,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穿越到秦代,在吃饭时经常看到的场景,就是火炉上架着一个罐子,咕嘟咕嘟的在煮各种肉类或者其他食物。

除了对肉类进行蒸煮之外,当时秦代人还有一种烹饪方法,而这个方法,现代人也非常喜欢。

这个方法就是现代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烧烤”。

对于烧烤,秦代人十分喜欢,当然也是没有其他方式不得已而为之,而在喜欢的基础上,秦代人还将烧烤进行了分类。

把肉类直接放在火上烤,当时叫做“燔”,也叫做“爇”。

而把肉类串成一串一串后再放到火上烤,在当时叫做“炙”,而把肉裹上泥巴,再放到火上烤,则叫做“炰”。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用哪种方式来烤肉,有一点是现代人接受不了的。

那就是在当时,既没有辣椒,也没有孜然,有的只是盐和花椒,所以,当时的烤肉,味道要么就是只有咸味,要么就是麻。

所以,用仅有的两种调料烤出来的肉,味道自然没有现代烧烤那样可口。

不过,为了改善这种单调的口感,当时的人们也想到了其他办法,那就是蘸着酱料来吃。

而说到秦代时期的酱料,那就是相当丰富了,毕竟当时没有什么太多的调料和食材可供他们做出各种丰盛的菜肴,同时也没有油和铁锅,因此,只能在酱料上下功夫了。

总结一句话就是,在秦代人眼中,那是“万物皆可为酱料”。

所以,在不少文献记载中,你就会发现,秦代人除了能把各种植物做成酱料外,还会把很多小动物做成酱料。

具体的有,蚂蚁、各种虫子、青蛙、蜜蜂等等,同时包括且不限于这些动物的卵。

总之,没有秦代人做不成的酱料,只有他们想不到或者找不到的,因此,如果有机会穿越到秦代,去某个家庭做客,这家的主人必定会在桌子上“咣咣”摆出来几罐不知道什么东西做成的酱料,来让你当做下饭的菜品。

上述就是秦代的人餐桌上主要出现的食物,总结一下就是,主食方面,以稻、黍、稷、麦、菽这五谷为主,其中稷(即栗)占主要地位,而蔬菜方面,冬葵是主流,其他还会有藿、薤、葱、韭之类出现,至于肉类,除了牛肉外,剩余我们现代人吃的常见肉类基本都有,只不过在烹饪方式上,以蒸煮和烧烤为主要方式,另外秦代的酱料种类很多,所以各种酱料也算是秦代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样食品。




记得《神话》当中,高要惊叹“秦朝没有番茄”的时候,还觉得这部剧挺考究,然后紧接着高要给胡亥做菜的时候,就开始用铁锅炒,而且还拿出了辣椒。

与番茄一样,辣椒在秦朝也是没有的,铁锅炒菜直到宋朝才普及起来。

如今的中国被称作美食王国,各种美食数之不尽,然而在古代,越是往前的时代,人们吃得越是简单越是磕碜,秦朝时期的餐桌,估计现在很多人都受不了。



粗糙的主食

现在人的主食,大致上就是南米北面,南稻北麦,北方人吃面食比较多,南方人则以吃米饭为日常主流,可在秦朝,不管稻米还是小麦粉都没有。

从先秦开始,虽然小麦也位居五谷之一,但是因为加工技术的问题,那时候小麦通常不是蒸成麦饭就是煮成麦子粥,口感非常差。

因为磨粉技术还不成熟,将麦子加工成面粉的效率非常低,所以大多数人并不吃麦子。



当时餐桌上的主流,一是粟一是菽,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小米跟大豆。

食用的办法也非常简单,就是蒸煮,相对来说小米还好些,大豆口感不好又难以消化,通常是普通百姓的主要食物,实际上在北宋以前,北方粟米的产量都比小麦要高。

南方地区主要出产的是稻米,可当时脱壳加工技术也比较落后,真正能吃得上白米饭白米粥的也都是少数贵族,百姓们仍旧还是以吃大豆之类为主。



水煮的蔬菜

如今市场上的蔬菜琳琅满目,可在秦朝的时候,现在常见的蔬菜,当时几乎都没有。

像是茄子、苦瓜、绿豆芽之类,都是从印度传入,黄瓜是十六国时代传入,辣椒、番茄、土豆什么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才进入我国。

此外,像是什么生菜、蚕豆、花椰菜等等,都是后来从国外传入国内。

要说真正的本土蔬菜也不是没有,但如今已经相当少见。

秦朝时期能够常吃的,主要都是各种野菜,像是葵菜、藠头、崧、山葱、薇菜、豌豆之类,有些已经淡出如今人的餐桌,有些虽然留下来,但当时的样子口感都远不如现在。



不仅种类非常少,而且大多数都是野生的山菜,人工种植的虽然也有,但比较少。

另外,秦朝时期的烹饪方式也相当少,因为那时候铁器珍贵没有铁锅,食用油也很珍贵,所以现在常见的什么炒菜,在当时压根儿就没有。

蔬菜的主流吃法非常单一,主要就是水煮,不管什么蔬菜,就是放水里煮一煮,有条件的话加点盐或者酱,然后就这么吃,那味道究竟如何,可想而知。



难得又难吃的肉

从先秦到秦初,肉都是按照身份不同来吃的,后来虽然没有这些禁忌,但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等缘故,寻常百姓能够吃到的肉还是很少。

秦朝时期并没有禁止私宰耕牛,当时吃牛肉并不奇怪,羊肉与猪肉也比较常见。

不过肉类往往都是那些比较有钱的人才能吃得起,寻常百姓最多吃些鱼类与野鸡之类。

秦朝时候的肉类吃法,要么也是水煮,要么就是烧烤,还有就是做成各种酱,秦朝的各种肉酱非常繁多,甚至还有青蛙制作的酱,其实就是把肉剁碎然后腌制而已。

人们能够吃到的肉不但种类有限,而且烹饪方法单一,除了盐,像是什么胡椒辣椒孜然之类的调料全都没有,甚至于在当时,酱油跟醋都是很少见的调料。



秦朝时期的人们仍旧是分餐制,而且一天吃两顿,第一顿在上午大概九点的样子,第二顿在下午四点左右,之后就不再进餐。

如果是个秦朝人,当时每天能够吃到的,主食不是煮黄豆就是粟米饭,条件再差点就只能吃麦饭或者麦子粥,什么大米饭、面条、各种馒头之类的面点,想都不要想。

菜肴的话,要么就是各种水煮山野菜,好不容易有鱼或者肉,不是烤的就是水煮。

如果是在秋冬季节青黄不接,那么餐桌上基本就是各种稀奇古怪的酱。

秦朝时期的饮食可以说非常之差,而且哪怕是如此水准,在那时候都算条件不错的了,秦朝徭役劳役繁重,又战乱不断,百姓们能够吃饱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宇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当时的秦王朝可谓如日中天,统治着从西方流沙到东方的大海的广阔土地。那么,在这个庞大王朝的人们,可以享受到怎样的饕餮盛宴呢? 图/秦代疆域


主食的传奇

秦代,南方的主食以稻为主,而北方的主食以粟(各色的小米)为主。来自西北的秦人从春秋战国时期就传承下来的吃“黍”(黄米)的习俗在秦代仍未改变。一直到我们今天的陕北农村,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窑洞里的人们用黄米做的“黄馍馍”来招待客人。

图/陕北黄馍馍

肉食的享受

建立秦王朝的秦人出身西北,早期与戎狄之人为伍,保留了较为明显的肉食传统。秦代都城咸阳即设有酱肉店、干肉店。当时经营酱肉生意的浊氏,家累千金,出入连骑,富比王侯,可以说是搞餐饮业起家的第一位古代富豪。秦代人尤其爱吃狗肉,当年跟随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的大将樊哙,曾经即“以屠狗为事”,受命刺杀秦始皇的荆轲大侠也“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图/牦牛肉


秦人在大规模扩张领土之后同时享受到了大海与河湖中的鱼类资源,当时可以见于史料的有产自

洞庭湖的鱄(zhuan)鱼,产自东海的鲕鱼等等。

蔬果的故事除了肉食之外,秦人同样享受着来自中国四面八方的蔬菜与水果。昆仑山的蘋菜、华阳山的芸菜、云梦泽的芹菜与太湖的韭花为秦人补充着重要的维生素营养。阳朴(在今四川省)的生姜,招摇山(在今广西桂阳)的桂皮与越骆(在今广西境内)的菌桂为秦人的厨房提供了重要的调味品。山珍海味之后,秦人还可以品尝沙棠的果实,青鸟之所的栌甘,江浦的桔子云梦的柚子与汉上的石耳。 图/广西肉桂 图/湖北蜜柚在秦代幅员辽阔的版图上,秦人用金戈铁马打下了属于自己的疆域,同时也用四方的美食丰富与创新自己的饮食文化,这让我们看到了秦王朝与众不同的文化背影。参考文献:1.王明德著,中国古代饮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商务印书馆,1997年 3.《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秦代   秦国   餐桌   粟米   军粮   酱料   铁锅   秦朝   主食   肉类   小麦   辣椒   蔬菜   时期   食物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