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国诞生了大思想家孔子却不能用?

因为那些国君都是昏君!不能识人用人!

具体的你可以看看孔子及他的孙子孔伋两个圣人下面的对话。子思问于夫子曰:“为人君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而不能用贤,何故?”子曰:“非不欲也,所以官人失能者,由于不明也。其君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贤者不居焉。”用现代话讲,就是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问孔子说:“那些国君,没有人不知道任用才能出众的贤者,但是却不能重用贤能的人,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国君并非不想任用贤能的人,任官授职之所以遗失贤能,是因为国君自己不够英明。那些国君根据人们的称誉给以奖赏,根据人们的非议诋毁给以惩罚,贤能的人是不会任职的。”

两个圣人的对话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为什么那么多当权者表面上都知道要任用贤能的人却反而任用了一些混蛋呢?因为这个当权者就是个混蛋嘛,他就是一个不明、无能的人,是个昏君,所以才会被蒙蔽!他可能也想用贤能之人,但他没那个本事识别,也没那个机缘得到好人,好人也不愿意为他所用,所以,得到的都是些混蛋,造罪孽,坏大事!

孔子也曾被鲁国国君任用过,在鲁国从过政,官至大司寇兼摄相事。在他当政期间,政绩卓著,人、物各得所宜,路不拾遗,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孔子当政,奸商不敢乱为,淫乱得到制止,不遵礼法的人逃跑了,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外国人来办事就像回到家乡一样,尽管法律制定好了,但没有犯法的人,社会秩序良好,也用不上。西方的各诸侯国纷纷效法。

但后来,齐国怕鲁国在孔子圣人的治理下强大了威胁到齐国,就用美人计加上大兵压境,离间恐吓鲁国不能用孔子圣人,孔子圣人强公室的政治主张又触及到了三桓的利益,加上鲁国国君的昏庸无能、软弱怕事、荒淫无度,在外有齐国的离间恐吓,内有三桓的奸阻,国君昏庸无能的情况下,孔子圣人的政治主张无法实施。所以孔子圣人就辞职不干了,去周游列国,走的时候还隐恶扬善,为鲁国国君保留面子,减少国君在世人面前的罪过。鲁国尽管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昌盛,但是,国家的当权者国君如此昏庸无能,下面的当权者三桓又是如此的坏,贤能的人都不愿意在这种人领导下工作,怎么可能做得到政治军事上的强盛?国君是混蛋,任用的下属也是混蛋,造罪孽,坏大事,那只能走向没落了!

孔子圣人说当权者不明,不明就是迷惑。这就是孔子圣人讲下面这些话的原因。孔子圣人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要知人命知天命,人天两知,天上人间无所不知,才能做到孔子圣人说自己的四十而不惑。通过修身,自己变成了好人能人,还要进一步知人知天,不迷惑了,什么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识人,知人善任,才能更好地服务天下人民。





答:对于为什么鲁国对于孔子不受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方式解答,那就是儒家学说为什么不受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君主的重视?

首先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在政治上分裂割据,从西周时期的礼乐政法自天子出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春秋时期相继为了争夺地盘和财产,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这些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说“春秋无义战”。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形式开始有了一定变化,从无义之战开始转向统一战争。各个诸侯国为了能够在统一战争中获得胜利,纷纷开始组织变法,引荐人才。那个年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哪家的思想能够迎合大一统的需要,统治者就会采纳。

在诸子百家最重要的四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中,只有法家的思想强调“要在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法家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政治统一的需要。六国中,商鞅变法和法家思想的运用使得秦国如日中天,最终为其战胜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儒家思想主要仁政,为政以德,企图恢复旧制度“周礼”,在当时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只有在国家安定统一的基础上,儒家思想的魅力才能得以彰显。

因此,汉武帝实现大一统以后,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最终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处于独尊地位,影响了两千多年。

现在再回到问题,我们就可以理解鲁国为什么不重要重用孔子?

其实结论显而易见。孔子的学说延续了古代先贤和西周遗风,强调礼,在政治上表现为强调国邦和国君的正统性。因此在春秋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尽管孔子有治理邦国的能力,但是强调政治正统性的一套政治理论并不受到各个政治力量的欢迎。

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代姬姓贵族的封地,开国国君是武王的弟弟周公。因此为了维护周朝的礼制,孔子在自己所在的鲁国强调行周礼是非常有必要的。

然而鲁国的政治可以说是比较混乱的。比如我们学生生涯中所学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从文中我们可以得出鲁国大夫家族季氏要攻打一个级别比较低的贵族颛臾的政治事件。而此时季氏作为鲁国实力最为强大的家族,实际的掌权者确实季氏的家臣阳虎。于是就有了孔子陪的感叹,所以孔子想要在鲁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孔子在某一段时间里在政治上是受到了重用的,比如鲁定公九年,陪臣执国命的阳虎出逃。另一个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背叛了季氏,想要招揽孔子。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孔子此时已经52岁,面对这样受到重用的机会孔子实际上是有所想法的。不过最终被子路所劝服。然后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大概三四年后,孔子成为了大司寇。这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官职了,可以相当于后来专制体制下的宰相。孔子全面参与到国政里来。

定公十年,孔子辅佐鲁定公获得了与齐国在外交上的胜利,齐人归还了之前占有的汶阳之田。十二年,孔子又平定了鲁国内部的一次叛乱。这段时间里,季氏所把控的实权很大程度上是被孔子所取代的。公羊传中记载: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执政的效果就是多个月,也就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孔子在鲁国拥有比较大的政治权力。这段时间里,史书中记载: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由此可见孔子的执政效果不错。不过这引起了邻居齐国的恐慌。于是派了女乐去鲁国,令鲁国国君不思进取,从而怠慢了孔子。孔子见状就没有继续为鲁国为政。也能看出孔子对君臣关系的重视,以及孔子对忠这个概念的理解,不是后世的愚忠,而是一种讲求相互尽心尽力的态度。孔子这段高开低走的政治经历,说明了孔子的政治理想终究不能在礼崩乐坏,外敌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实现。

所以总得来说,孔子的政治生涯是不尽如人意的,不过在教育事业上,一直以来得到万民的推崇!

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是因为秦国推行的主流价值观是法家和兵家,而不是儒家。孔子自己也承认儒家学说无助于治乱。

儒家学说的作用是在国家统一以后,采用有等差的仁爱的道德教化教育,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和谐。在战国时期,各国相互兼并,社会秩序混乱,儒家学说对此无能为力,因此没有一国君主会重用孔子及其宣扬的学说,药不对症,没有用处。

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家早已统一,皇帝需要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皇权合法性,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攻打匈奴,才开始实行排斥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步成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孔子当过鲁国的大司寇)

鲁国的国君,其实是用过孔子的,而且当的官相当不小。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享年73岁。

他出生在鲁国,一生经历了五代鲁国国君——

鲁襄公,前572-前542年在位,离世时,孔子9岁。

鲁废公,前542年6月-前542年9月在位,孔子亦9岁。

鲁昭公,前541-前510年在位,曾派孔子和一个叫南宫敬叔的人去周学习,不过昭公自己的命运也不太好,孔子35 岁那年,被鲁国的“三桓”公卿季氏、孟孙氏、叔孙氏赶去了齐国,后来死在齐国。

鲁定公,前509年即位,干到前495年,这期间,曾经重用孔子。

鲁哀公,前494年即位,这之后,孔子基本生活在国外,古稀之年才回到鲁国,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孔子殁。

孔子幼时家境贫穷,地位低下。年轻时给鲁国贵族季氏当过管仓库的小吏,也就是家臣;还管过牧场;又当过管理营建工程的司空。

孔子三十而立之年,恰好是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带着晏婴到鲁国访问,见到了孔子,还有很融洽的对谈。但是,鲁昭公好像对孔子并不感兴趣。

五年后,昭公,就被自己手下的“三桓”赶到齐国去了。

孔子追随到了齐国,然后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接近齐景公。景公确实接见了孔子几次,但听了晏婴的劝告,于是明确告诉孔子不能任用他。

孔子只好回到了鲁国。

鲁定公,在孔子42岁时即位。

九年后,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长官。一年后,提拔孔子任司空,又升任为大司寇。

《周礼.秋官》云:“大司寇掌建邦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就是掌管司法的高级官吏,位列三公六卿之下。

孔子在这一职位上,大力打击公卿势力。56岁那年,以大司寇身份代理国相事务,以扰乱国政之名诛少正卯。

据说,齐国看到孔子在鲁国的作为,很担心,就用计谋让孔子自己辞官,去了卫国。

所以——

第一,鲁国国君不是没任用孔子,当然,也并非他经历过的几任国君都器重他。

第二,孔子被鲁定公授以重任后,也不是无所作为,他确实是兢兢业业、夙夜在公,也当然,他下力量打击的,基本是鲁国“不守规矩”的公卿大夫。

问题就来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

他自己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所以,他强烈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西周的礼制,这就是仁。哪一天做到了,天下就实现了仁。

基于这样的政治主张,孔子当了大司寇以及代理国相事务的时候,才实施了极力打压、打击甚至诛杀的手段。被实施这些手段的对象,恰好是那些“不安分”遵守西周礼制的公卿大夫。

晏婴劝阻齐景公任用孔子,他说,儒者能言善辩,很难用法来约束他们;他们主意太正,不能作为良臣;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伤,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将丧事办得隆重,不能纵容这样的风气;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去世、周王室衰败以后,缺失礼乐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讲的这些繁文缛节,几辈子也学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要用它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

于是,齐景公就打消了任用孔子的念头。

晏婴说的很实在,也一语中的。

春秋战国之际,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经过时。当时农业的发展,极需打破分封制的束缚,实行封建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一些公卿大夫的“僭越”,恰恰反映的是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

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与历史的“时”和“势”是背道而驰的。

这是他周游列国而不得其用的根本原因,也是在鲁国除去定公时期短短的四五年时间被任用,而其他时间并不被看好的关键所在。

有人问过一个问题——如果鲁国重用孔子,鲁国有可能称霸么?可以肯定地说,没可能,大概只会使鲁国衰落得更快。




孔子诞生于鲁国,也被鲁国重用过。孔子在50岁的时候就做过鲁国的大司寇、代国相,只是后来被排挤出了鲁国。

其实孔子的学说延续了古代先贤和西周的遗风、在政治上强调国邦和国君的正统性,鲁国为周公旦之子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和礼仪保存完好,素有“乐礼之邦”之称,可以说“周礼尽在鲁矣!”孔子的思想就是在周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然而与正统的礼制相比,鲁国的政治生态却非常混乱。国家被三桓所乱,朝政也被“三桓”中的季孙氏把持,君王也成丧家之犬。这跟孔子所提倡的“周礼制”是相左的。可想而知孔子在鲁国要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很难的。

孔子的学说思想不是当时列国君主所急需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诸王争霸,各国君王都想的是在保护自己领土的前提下,急于扩大自己的国家而去侵占别的国家,所谓的“德、礼”都只能被抛之脑后。而孔子想的是通过富民强国,教化民众,建设礼乐和谐的社会,这和当时的社会需求是相反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是政权稳固之后的治国良方,而非是乱世夺取政权时的急救良方。在春秋时期对各诸候来说“武化”比“文化”要重要的多,所以孔子在被鲁国排挤走后,周游列国也没得到重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孔子   家臣   周礼   国君   儒家   贤能   公卿   当权者   礼乐   齐国   西周   思想家   能用   学说   圣人   思想   政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