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不把位置传给儿子?

事实上,赵匡胤很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然而,天不遂人愿!人不遂人心!

天不遂人愿

奈何?上天的安排不顺从人的意愿。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那个大禹治水的“禹”,私心作怪,凭着崇高的威望和强大的实力,彻底破坏了“禅让制”,禹不传贤而传子。“世袭制”横空出世。“天下为公”摇身一变为“天下为家”。“世袭制”从此独步天下,且不断改进和发展,由“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最终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赵匡胤的“大宋”,终于终结了“五代十国”天下纷争的“战国”时代。当天下太平时,皇位的继承人必将被提上议事议程。

赵匡胤共有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四个皇子。除赵德芳是庶子外,德秀、德昭、德林是一母同胞,母为孝惠皇后贺氏,正儿八经的嫡皇子。可惜德秀、德林早夭,赵德昭一枝独秀,成为最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公元973年,赵匡胤昭告天下,任命时年22岁的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正一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正当赵匡胤准备册封赵德昭为王时,春秋鼎盛的赵匡胤突然暴毙,留下千古谜案。俺从不相信什么“烛影斧声”!俺曾撰文,认为赵匡胤是死于脑梗或心脏病。

赵匡胤突然暴毙,让赵德昭的皇位继承人的进程戛然而止。赵匡义继位不久,赵德昭被逼自杀,年纪轻轻的赵德芳不久病逝。

人不遂人心

可惜!人生的发展不顺从人内心的祈愿。

晋王赵匡义是其皇兄赵匡胤的开国功臣。“上阵父子兵,篡位亲兄弟”!大宋一建立,赵匡义即被皇兄赵匡胤委以重任。由殿前都虞候——大内都检点——泰宁军节度使——大内都部署——开封尹兼同平章事,直到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大宋开国后,赵匡义就觊觎皇位。此时的赵匡义,更是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多年的苦心经营下,在一帮政治上投机钻营的大臣支持下,久而久之,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且尾大不掉。俺也不相信什么“金匮之盟”!

赵匡胤的突然暴毙,让赵匡义将什么“父死子继”宗法制度,狠狠踩在脚下。反而又依据什么“兄终弟及”的法理,抢先继位登基。

有心立子,无力回天

据说,赵匡胤后期也已察觉到赵匡义的一些所作所为及骄横霸道。赵匡胤非常不满,经常借惩戒赵匡义的亲信来警戒他。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和裂痕日益增大,二人渐行渐远。此时的赵匡胤有心立子,但已无力回天。例如:赵匡义的亲信卢多逊升参知政事,楚昭辅升枢密副使,赵匡义的政治势力已经开始控制中枢。

又据说,鉴于北宋京城开封,地势低洼,易水灌之。一马平川,易攻难守。鉴于东京汴梁是赵匡义的势力范围,赵匡胤想龙潜大海,迁都洛阳。结果一个堂堂的帝国皇帝跑到洛阳转了一圈,愣时将迁都化为泡影。

鉴于赵匡义的如日中天、稳如泰山的政治地位,也让赵匡胤想扶持并欲立赵德昭为皇位继承人,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此时的他,进退两难。有心立子,终无力回天。

凡事有因果,天道有轮回

大宋王朝立国202年后,宋帝赵构传位于养子赵昚。赵构皇帝先后立二后,纳十一妃,占有的女人无数,奈何虽生五女,但终无子。只能将皇位传回赵匡胤的后人。大宋的皇位从此回归赵匡胤一脉,赵匡胤的后人又享国117年。




历史上除了商朝有“兄终弟及”的传统外,一直都沿袭着“父死子继”的传统,尤其是尊奉嫡长子继承是为大统。可宋朝开国之初,却上演了一出已经谢幕许久的兄终弟及的戏码,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享年仅五十岁,之后弟弟赵光义继位。

《宋史》记载赵匡胤长得很高,“容貌雄伟,气度豁如” ,文治武功都非常出众,按说这样的人,应该身体素质非常好,突然驾崩,令人费解,此乃第一。第二那时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已经成年,完全可以继承大统,为什么要让弟弟赵光义继位?



烛光斧影,兄弟相残

公元976年,即开宝九年十月,太祖病重,宋皇后派亲信宦官王继恩召见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谁知王继恩把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召进了宫。当时宋皇后问王继恩:“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来了。

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随后宋太祖去世,“斧声烛影”遂成了千古疑案。



什么是柱斧?应是礼器玉斧之类。《朱子语类》说:“祖宗时,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头子在轿前。”

之后赵光义即帝位,赵光义究竟有没有弑兄夺位的向来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热点。

一直以来,许多学者考据赵匡胤其实是想传位于小儿子德芳的。为什么是小儿子呢?



这里先捋捋

赵匡胤算是子嗣稀薄,一生就四个儿子:赵德秀 、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德秀和德林早亡,只留下德昭和德芳。

德昭是赵匡胤还是节度使时的结发妻子会稽郡夫人所生,夫人早亡,后被追封为孝惠贺皇后,德昭按说应该算是嫡子。德芳是谁所生《宋史》没有确切记载。

按说德昭是嫡子又年龄居长,又是赵匡胤的发妻所生,应该是德昭继位更合适些。可是赵匡胤病重之时,宋皇后为何要召见小儿子赵德芳?显然是出于赵匡胤的授意。



那赵匡胤的用意何在?有专家推测是因为宋皇后。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十七岁被封为皇后,侍奉赵匡胤很恭敬,也很得赵匡胤宠爱,宋皇后进宫时,那时德昭比继母皇后还大七岁,已经二十四了,并已出宫别居。而德芳才十岁,宋皇后对他有抚育之恩,在感情上要比德昭更亲近些。

杀侄灭弟,夺位心虚

放着太祖年长的儿子不继位,跑出哥弟弟抢班夺权,赵光义的皇位做的,在当时估计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赵光义大权在握,谁又敢多说什么?

之后恰巧发生了一件事,却结结实实的反映出了人们的真实想法。

公元前979年七月,赵光义亲帅大军攻打辽燕京,在高粱河战役中,赵光义中剑受伤,下落不明仅一天,军中就有将领欲立随军出征的太祖之子德昭。在当时观念里,人们依旧觉得德昭该继承皇位。



此事之后,德昭为赵光义所不容,被迫自刎而死。

《宋史.宗室一》记载: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

开宝六年,德芳也死了,年才二十三岁。

赵匡胤有五个兄弟,两个早亡,除了赵光义,还有魏王廷美,本名光美,后也被有人告发“有阴谋将窃发”,后贬到房州,不久去世,年三十八。

一个弟弟,两个侄子,年纪轻轻就相继去世,在后人看来绝非偶然,分明是赵光义在清除篡位后的存在的障碍,之后他的子孙得以顺理成章的继位,延嗣绵延!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在这个过程中,其弟赵光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任用,可谓位高权重。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次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这就是历史上悬疑的“烛光斧影”。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宋史》记载,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临终时,劝说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理由是吸取后周皇帝年幼失国的教训,召赵普记录遗言。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名为"金匮之盟”。

杜太后病逝时,赵匡胤年34岁,说这时杜太后就担心赵匡胤驾崩后即位皇帝年幼失国太过牵强。赵匡胤生四子,两子早夭。赵匡胤驾崩时,次子德昭,年25岁、四子德芳,年17岁,都非年幼。

所以,赵匡胤不是不把皇位传于儿子,自愿传于其弟。而是其正值壮年,没有培养好皇子的能力与势力,对自己驾崩后皇位继承没有很好的进行布局和安排。而其弟晋王赵光义,觊觎皇位、弑君夺位。




导语:赵匡胤盛年而死,并且死得不明不白,所以,不是赵匡胤不传位给儿子,而是赵匡胤突然离奇死亡,无法左右局势了。

赵匡胤(公元927——976年),宋朝的开国皇帝,历史上著名的宋太祖。

赵匡胤原是后周的将领,受到周世宗柴荣的提拔重用,逐渐在军队中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势力集团。在周世宗柴荣不幸因病而英年早逝之后,赵匡胤一手导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闹剧,发动了陈桥驿兵变,从孤儿寡母的手中夺取了后周的天下,建立了北宋王朝。

正是因为赵匡胤得位不正,心中有鬼;所以他一直都对军队将领极为防范。最后,他想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手握重兵的大将们的兵权,赏赐给将领们大量财物作为补偿。

在杯酒释兵权以后,赵匡胤采取了以文制武的政策,把军队的领导权收归中央政府。他对武将们的防范极其周密,唯恐自己干过的坏事,被将领们复制出来。

赵匡胤千算万算,自以为得计,认为自己采取的防范措施已经万无一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赵匡胤却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

赵匡义不愧是赵匡胤的亲兄弟,他和赵匡胤一样,野心勃勃,而且赵匡义比他的哥哥更不要脸。他在赵匡胤还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抢夺皇位了。

于是,在“烛影斧声”中,赵匡胤离奇死亡,赵匡义怪异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几年之后,赵匡义与自己以前的政敌赵普一起,共同演绎了“金匮之盟”,竟然说是自己的老娘让哥哥赵匡胤发过毒誓,要把帝位传给弟弟赵匡义。说得好像北宋的江山是他老娘从后周窃取过来的,想给谁就给谁。

不管怎样,赵匡义解决了自己得位不正的问题。于是,赵匡胤的儿子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结语:赵匡胤肯定是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的。只不过他被人暗算,离奇死亡,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了。




有这么一个问题,赵匡胤的儿子已经成年,可为什么赵匡胤不传位给自己的成年儿子,而选择传位给兄弟赵光义呢?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一个误会,也就是实际上,赵匡胤直到去世,都没有明确说过要传位给弟弟。当然了,他也没有明确说明要传位给儿子。实际上,赵匡胤并没有立太子。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普遍的说法是,这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要求的。

杜太后认为,君王年幼是引起五代乱世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避免大宋王朝走上五代十国那样的老路,出现王朝短命的悲剧。所以,杜太后希望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君王年幼的情况,自然也就能够避免大宋覆灭的悲剧了。

这个说法究竟对还是不对?历史上已经讨论了一千多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认为对的,是因为杜太后说得有一些道理。认为不对,是因为这违背了“嫡长子制”的传统,而且很像是赵普和赵光义的一场合谋目的是为了证明赵光义得位的正确性。

不过,咱们今天抛开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会发现,赵匡胤让赵光义掌权是必然选择,但是并不表明就要把皇位传给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桥兵变的发起,固然是士兵哗变的结果。但是,无论是怎么哗变,总得有个人在幕后组织,没有人组织,这个政变也发动不起来。按照各种史料的记载和分析,不少学者认为,这场政变的组织者,多半是赵光义。至于赵光义是否提前给赵匡胤说过这个事儿,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赵光义组织这个事情,可能性确实是最大的。

既然在陈桥兵变中,赵光义是组织者之一,他理所当然就应该获得红利。因此,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把赵光义放在国家二号人物的位置上,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不能说赵匡胤把赵光义放在二号位置上,就是培养他当接班人。除了因为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组织者,他应该获得红利以外,赵匡胤也必须用赵光义。为什么这么说呢?

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自然需要有人辅佐他。赵匡胤的义社兄弟,当然可以辅佐赵匡胤。但这些人是让赵匡胤不放心的,因为五代时期,皇帝被身边的亲信推翻的事情经常发生,赵匡胤当然得提防他的义社兄弟们。

那么事后,唯一让赵匡胤放心的,就是来自于家族的支持。而且,必须有来自于家族的支持,赵氏家族的家天下才会更稳固。

五代时期,就曾多次出现,因为家族无人,因此权力被夺去的情况。比如,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的一家老小被杀光后,郭威甚至找不到继承人,只好让干儿子柴荣来继承皇位。然而柴荣的家人也几乎被杀光了,柴荣的儿子年纪又很小,因此柴荣去世后,最终赵匡胤捡了一个便宜,夺了皇位。假如柴家当时还有人,赵匡胤断不会占这样的便宜。

所以,赵匡胤才会在那时候,把帝国很大一部分权力给弟弟赵光义掌控。

再一点,赵匡胤刚登基的时候,他的儿子确实年纪都还比较小。比如,赵匡胤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那时候也才八岁。赵匡胤根本就不敢把他立为太子,假如那时候把他立为太子,自己倘若遭遇不测,那么新兴的大宋王朝,可能就会变成第二个后周。

总之,赵匡胤当时之所以重用赵光义,并没有想立赵光义为皇位继承人的意思。只不过后来,赵匡胤重用赵光义的过程中,渐渐给文武大臣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赵匡胤在着力培养赵光义为接班人。

到了最后,赵匡胤就算不想培养赵光义为接班人,似乎也无法逆转这种局面了。因为赵光义的权力实在太大了,而且赵光义野心还不小,他对皇位的渴望很大。如果那时候,赵匡胤把自己儿子立为皇位继承人。一旦他死后,他的弟弟和儿子们必然大打出手,互相残杀。那样的话,国家就乱了。

赵匡胤曾经试探性地做过一些工作,比如试图把开封留给赵光义,让他当开封府留守,自己把都城迁到洛阳去,从而跳出赵光义的包围圈。一旦跳出赵光义的包围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了。

可惜,大家都不同意他迁都。也就是说,赵匡胤的这一试探失败了。赵匡胤明白赵光义继承皇位,这事已经不可撼动,因此他就一直没有确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再加上他去世得非常突然,所以,最终赵光义顺理成章登上了皇位。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宋史   儿子   后周   王朝   烛影   兵变   皇位   太祖   继承人   太后   将领   年幼   皇后   皇帝   弟弟   位置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