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曹魏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因为此间乐,不思蜀,刘禅被嘲笑千年,谁知道他的余生是多快活!

一:主动归降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伐蜀,在钟会被姜维阻挡在剑门关下时,邓艾率领数千精锐魏军,千里迂回奇袭阴平管,

邓艾的突然出现在阴平关下,令蜀汉措手不及,刘禅把守护成都的最后希望,寄托在诸葛瞻身上,让诸葛瞻父子率领蜀汉御林军,歼灭邓艾解成都之围。

可是谁也没想到,邓艾几千精兵战斗力惊人,竟然击败了数倍于己的诸葛瞻父子。诸葛瞻父子战死,成都再也无险可守,邓艾快速推进,如神兵天降来到了成都城下,

此时的刘禅有两个选择,一是奋力抵挡,调动各方将领勤王,二:选择归降邓艾,初期刘禅拿不定主意,最终在谯周的建议下,刘禅向归降魏国,正式退出三国的舞台。

二: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民间对他的印象一直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刘禅从公元223年继位,到公元263年归降,在位时间长达40年时间,

这在中国历代皇帝来说,其在位的时间也算是比较长,虽然历史对刘禅的功绩记载甚少,但刘禅在位期间,蜀汉在诸葛亮,蒋琬,费韦,姜维等人的帮助下,虽然实力不如曹魏和东吴,但依然能保持三家鼎力的局面。

一些历史人物对刘禅的评价并不是一无是处,诸葛亮评价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李特: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

当然对历史刘禅评价还是认为他是个庸才,但却起码是个心地良善之人,“刘禅懦弱,心无害戾“(张璠)

通常人们都喜欢以成王败寇来评价历史人物,刘禅也不例外,但仔细想想,懦弱刘禅能稳坐蜀汉皇位40多年,难道这不是很奇怪吗?

要知道刘备的儿子,并非只有刘禅一个,而蜀汉虽然有神一般的诸葛亮,但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就去世了,他辅佐刘禅的时间,仅仅只有11年左右。

如果说刘禅是庸才,那么他能在诸葛亮去世后,依然稳坐29年,并且能掌控姜维,费韦,蒋琬等人,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由此可推测真实的刘禅应该才能的确是一般,但却是一个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因此诸葛亮才评价 :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而这一点正是他能够活到65岁的原因,要知道三国时期,能够活到65岁人不多,除了曹操66岁,刘备63岁,孙权活了71岁,司马懿73岁,其他如诸葛亮,曹丕,曹叡,司马炎等,论长寿都不如刘禅。

三:大智若愚

可见刘禅虽然当皇帝是庸才,但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刘禅被带到许昌居住时,一次司马昭在皇宫招待群臣,顺便也让人叫上了刘禅和蜀汉的旧臣。

也不知道司马昭是想试探刘禅,还是喜欢看四川妹子跳舞,在宴会中司马昭命人安排一场非常具有四川特色的舞蹈,来瞧瞧刘禅的态度如何。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看着熟悉的舞蹈,刘禅身边的蜀汉旧臣,不是要摇头叹息,就是发出感叹,也有人喝闷酒,唯独刘禅却看的目不转睛,而且眼巴巴的看着几位四川妹子,就好像沉迷在她们优美的舞姿中。

司马昭趁着刘禅没留意,忽然问刘禅,想不想蜀国?,面对司马昭的提问,众人都为刘禅捏了一把汗,因为回答的好,刘禅能安然度过危机,如果回答不好,估计刘禅和身边的大臣,或者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令人很意外的是,刘禅对司马昭这一问,竟然傻憨憨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让刘禅被吐槽千年,也是民间俗语乐不思蜀的来源,也因为这句话,刘禅成了扶不起的阿头,被后人认为是一无是处的用庸才。

司马昭听到这句话就乐了,况且此时刘禅的表情和神态,好像并没有在说谎!面对毫无大志的刘禅,司马昭含笑不语,很多人以为就此结束。

四:是是是,正是他教的。

其实乐不思蜀还没结束,司马昭可没那么忽悠,刘禅想一句话让司马昭放松警惕之心,完全是不可能的,当刘禅去了趟解手,再次入席后,

司马昭又忽然问了刘禅同样的问题,这次刘禅的答案则完全不同了,他对司马昭说:

蜀国的旧臣郤正听到刘禅这样说很不自在,于是便在他上厕所的时候对后主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这句话的内容,完全和前面的一次截然不同。

此时司马昭看出了端倪,故意问刘禅,这好像是郤正的口气,没想到刘禅竟然傻憨憨地说,是是是,正是他教的。

估计此时的郤正多么尴尬,但谁也没想到,刘禅的答案竟然让司马昭和群臣笑得合不拢嘴,此后司马昭完全放下了对刘禅的结缔。

刘禅为何忽然改口呢,原来这句话正是郤正告诉他的,两人去休息解手时,郤正趁机会告诉他,下次你应该这样回答。他没想到刘禅按原话回答了,还把他给卖了。

司马昭认为,刘禅竟然能把忠心于他的重臣都给卖了,的确是个庸才,再看他痴迷于歌舞的表情,认为他的确确实没啥威胁,而且此时的刘禅也年约50多岁了,无论是斗志还是年龄,其实也算半截入土的人。对于司马昭完全了没有了威胁,此时他的重点,放在了东吴身上。

五:中山寨

刘禅可能不知道因为一句“乐不思蜀”,他被后世嘲笑了千年,但对此我们要综合来看,刘禅少年就跟随诸葛亮学习。并且诸葛亮辅佐了他多年,两人如父子般的相守,

虽然刘禅并非雄才大略的人物,但在诸葛亮的教导下,但作为一个皇帝,他依然比常人要有眼界和城府,而这很明显与说出乐不思蜀刘禅相冲突的。

刘禅为何这样说呢?

其实主要是刘禅已经放弃了希望,刘禅在归降后,曾经有一个机会,当时姜维采用二士争劳的计策,并且去信一封告诉刘禅多等待几天,他就能够复兴蜀汉。

如果刘禅真的是庸才,姜维还有必要辅佐他,为蜀汉如此奋斗吗,还要给他去信吗?很明显刘禅是值得姜维忠心和冒险的。

但姜维最终失手,刘禅复国无望,并且还寄人篱下此时他首要的任务,并非是一心要复兴汉室,反而是想着怎么躲过司马昭的猜忌,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司马昭觉得他是一个庸才,是一个毫无大志的人,那么他就能够安然地度过余生,或者他希望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变数,

但仅凭刘禅的几句话,司马昭还是不放心他,随后他又来了一次试探。

其实司马昭依然不放心刘禅,因此安排了不少人手,观察刘禅的一举一动,一次有人回来告诉他,刘禅府中挂上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中山寨。

司马昭听说想了一会儿,其后就笑着让人撤走了安插在刘禅身边的密探,对此司马昭的心腹非常不解,司马昭将三个字过来,给心腹一看,心腹才恍然大悟。

“中山寨”倒过来就是“在山中”,刘禅其实是告诉司马昭,他已经没有太大的想法,余生希望待在山中过些快活的日子。

“在山中”在汉朝其实是隐居的意思,同时也是不问世事,汉朝时期很盛行隐士文化,这些隐士都喜欢待在名山大川,不问世事,吃着山上的鲜果,喝着甜美的山泉,即便是君王请他们出山,他们都坚决不就。

司马昭从这块牌匾,看到了刘禅的选择,最终他权衡利弊,因为还没有三家归晋,认为留住刘禅,让他逍遥自在的生活发,对于东吴对于蜀汉旧臣,都是一个榜样。

刘禅一系列的举动,终于让司马昭完全对他放心,但司马昭专心对付孙权时,刘禅也开始过上他的逍遥自在的退休日子,

司马昭给与刘禅很优厚的条件,有田宅,有美女,有仆从,有房舍,虽然在等级上比不上蜀汉做皇帝的时候,但此时的刘禅却过的很轻松,因为他不用在思考蜀汉怎么样,也不用去想各种的纷争,同时也不用定决策。

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看着靓丽的女子歌舞,每天吃美食和饮宴玩乐,这样的日子从公元263年,直到271年,也就还说刘禅无忧无虑的过了8年逍遥时光,可能这段时间,才是刘禅最美好的日子,

毕竟他从幼年登基,几十年的时间,他都肩负则蜀汉的重担,但当放下,又无生命之忧时,刘禅反而是最逍遥的,因为他此时已经完全解脱了心理枷锁。

刘禅不像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光复大汉的激情和抱负,但他对蜀汉的老百姓却很好,他归降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是为了成都的百姓。

而刘禅的后代,在刘禅去世后一直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直到了永嘉时期,从这点看归降后的刘禅,余生过的比汉献帝,孙皓,曹奂要好的多。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




投降后的刘禅,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公元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进攻蜀国,其中邓艾绕开姜维的防守,偷渡阴平,攻克绵竹,兵临成都,使刘禅猝不及防,索性投降了曹魏,蜀国宣告灭亡。刘禅投降后又是怎样度过余生的呢?

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投降后,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刘禅投降初,因蜀中产生蜀将姜维挑拨钟会意图谋反的变故,司马昭不得不把刘禅押往到了洛阳。 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蜀汉的局势,并没有及时收押刘禅,而是借助了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在汉中的威望,震慑了各部军队以及蜀汉各官员,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蜀汉的稳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将军姜维一直对蜀汉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一心想着复国。

当时,姜维告诉刘禅,暂且隐忍一段时日,不久就可以复国。为此,姜维假意投靠了钟会,想利用钟会和邓艾都想争夺功劳的机会,挑拨他们两人的矛盾,以便除掉邓艾,使钟会在蜀汉一人独大,到时候司马昭必定对钟会心存疑虑,而率军进驻长安。到时姜维再告诉钟会:司马昭此举是怀疑了你钟会将军,一旦主子有疑虑,不久臣下肯定被杀。而钟会也觉得姜维分析的有道理,于是决定谋反。只可惜因为走漏了消息,姜维和钟会最终都战死了。

经过姜维和钟会的此次叛乱,司马昭于是觉得刘禅在蜀汉会有诸多不便,肯定还会有一些贼心不死的人想着为蜀汉复国。因此,司马昭派人将刘禅以及蜀汉的重要官员都押解回了洛阳,如此一来,刘禅就在洛阳被严加看管,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了。

刘禅被押至洛阳后受到严密的监视,虽说被封为“安乐公”,但是因为生活在狭小范围内,日常只能深居简出。

被押解到洛阳之后,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而蜀汉太子也被封为奉车督尉,蜀国大小官员皆有封赏。司马昭也没有杀刘禅,而且对于刘禅日常生活的提供,司马昭也未曾少给。刘禅算是过着锦衣玉食、美人相伴的生活。

虽说不像当皇帝时那么威风,但是也生活得自在,还可以歌舞升平。而刘禅也更是善于为人,遇事小心翼翼,遇人更是谦卑,在司马昭面前更是唯唯诺诺。司马昭看到刘禅也是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人的确诚实。 特别令司马昭高兴的是,刘禅的手下曾多次想建议刘禅复国,却都遭到刘禅拒绝,司马昭这才对刘禅彻底放下了心,没有杀害他。 司马昭怀疑刘禅,故意试探他,刘禅却说“乐不思蜀”,司马昭最终没有杀刘禅。

虽然说刘禅在蜀汉为人中肯,唯唯诺诺,但毕竟是蜀汉的皇帝。司马昭年事已高,因担心自己死后刘禅再次谋反,所以司马昭经常派人去试探刘禅。 有一天,司马昭因确实对刘禅放心不下,于是宴请百官,想试探一下刘禅的想法。

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舞女们跳蜀地舞蹈,旧蜀国的官员们看了之后,一个个都泪流满面,可是刘禅却不动声色。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安乐公思蜀否?”刘禅答日:“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时,刘禅身边的部下卻正建议他如果下次司马昭再问及此事,应该回答:“吾亲人的坟墓皆在蜀地,无一日不思念。”

司马昭见刘禅跟手下嘀咕,于是走过去又问:“安乐公当真不思蜀?”刘禅把卻正教给他的话原封不动的回答了司马昭。

司马昭听了之后觉得很奇怪,便问刘禅:“此话好像不是安乐公所能说出,可是他人所教?”刘禅吃惊地说:“正是他人所教,公何以得知?”司马昭顿时大笑不止,在场的曹魏官员无不感觉好笑。

司马昭对众人说:“安乐公如此可爱,我无忧矣!”于是司马昭决心不杀刘禅。就这样刘禅在洛阳平安的度过了晚年。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逝世,享年64岁。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从物质层面上来说,刘禅投降后得到食邑万户,绢万匹,奴婢百人,可以说过得相当不错。

但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刘禅曾一度很煎熬,因为司马昭对他十分猜忌,所谓的“此间乐,不思蜀也”,也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其实他的潜台词可能是“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刘备的甘夫人所生之子,他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他是刘备四十六岁的时候才出生的,而在此之前,刘备的其他几个儿子都死掉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禅都是刘备唯一的儿子,因为这个缘故,他受到了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的极力拥护,是荆州集团公认的幼主。

为了保护刘禅,荆州集团可谓不遗余力,比如说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单骑救幼主;再比如说,孙夫人返回东吴之时,将刘禅裹挟而去,是诸葛亮派遣赵云和张飞去拦截,这才将他带了回来。

而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又是在荆州集团的拥护下,刘备没有选择养子刘封(最年长也是能力最强的一个儿子),也没有选择刘禅的两个弟弟刘永和刘理(益州集团所拥护的),而是立刘禅为王太子,称帝后又立刘禅为皇太子,并让诸葛亮当他的老师。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承皇位,这一年他不过十六岁而已。



可以说,刘禅的人生是顺风顺水的,在通往皇位的道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挫折,并且他继位之后,有忠心事主的诸葛亮辅政,诸葛亮为了国家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虽然独掌军政大权,但没有成为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权臣,这也是刘禅的幸运。

在《魏略》中,将刘禅描述成扶不起的阿斗,但实际上他才能卓越,诸葛亮都评价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可见他是被严重抹黑了。

从现实角度而言,刘禅也不是昏庸之辈。比如说,诸葛亮数次北伐,刘禅都给予大力支持,并采取了很多措施稳定后方,这些都是他的功劳。

再比如说,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深知无人可以替代他,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杨仪等人打压,很快就收拢了权柄,并先后任用蒋琬和费祎主持政务,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来恢复国力,一直到256年曹魏内部出现动荡,加之费祎被刺杀而亡,他这才启用姜维北伐。



有人说,刘禅对北伐的态度是模糊的,事实上并非如此,但要分四个阶段来看。

第一个阶段,诸葛亮北伐之时,刘禅是极力支持的,因为他是信任诸葛亮的,诸葛亮能力超强,又以统一中原为毕生所愿,他也只能支持了;

第二个阶段,诸葛亮去世之后,到姜维北伐之前,这段时间他不支持北伐,原因其实很简单,诸葛亮数次北伐,蜀汉消耗太大,需要时间恢复,而且时机也不成熟;

第三个阶段,姜维北伐之时,刘禅也是支持的,因为他必须完成先祖遗愿,至少得努力一把才行;

第四个阶段,姜维十一次北伐之后,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国力还大为削弱,刘禅态度再次转变,不再支持北伐了。

而蜀汉命运的转变,大致就发生在第四个阶段,这一时期他利用宦官黄皓制约姜维,姜维不得已,只得到沓中屯田,不再回成都。



而随着刘禅态度的转变,蜀汉内部投降派开始抬头,尤其以大臣谯周为首的益州士族集团最有代表性。

为何益州集团要投降呢?

原来,早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虽然任用了李严等刘璋旧部,还娶了吴懿之妹吴氏为妻,但这些其实都是为了拉拢益州本土士族的手段而已,实际上刘备最信任的只有荆州集团,因此他们大多数都不得重用。

尤其是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他主张“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导致大量益州本土士族无法获得上升途径,这就让他们十分不满了。

反观曹魏这边,自曹丕实施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们可以世代为官,这对益州士族集团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甚至很多荆州集团人士也心向往之,但因为传统道德观念束缚,他们也只能想想而已。



但是,随着姜维北伐无功,导致蜀汉民困兵疲,刘禅不得不暂时息兵,加强汉中地区的防御,这时候投降派就感受到危机了,因为一旦此时曹魏对蜀汉用兵,那蜀汉战败的几率是相当大的。

果不其然,就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后的第二年,司马昭就看出了蜀汉国力衰退、内部不团结的弊病了,于是力排众议,派遣钟会、邓艾和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

其实,姜维早就觉察到了钟会的动态,所以上书刘禅,请求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

这个时候,刘禅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轻视了曹魏,还看错了局势,他认为蜀汉一直攻打曹魏,曹魏一直被迫放手,鲜有主动进攻的案例,因此断定司马昭不会立刻出兵伐蜀。

再加上,黄皓此人深信鬼神之说,加之他与姜维矛盾重重,所以他也对刘禅说曹魏不会伐蜀,刘禅因此没有做出防御部署。

而最后的结果是,姜维虽然抵御住了钟会的进攻,但孤掌难鸣,邓艾偷袭阴平,在绵竹击败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之后,一路打到了成都城下。



这个时候,形势对蜀汉就很不利了,刘禅起初并没有投降的想法,但投降派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于是极力劝说刘禅。

这些人当中,尤其以谯周最有代表性,他是个典型的投降派,早在姜维北伐期间,他就曾在朝堂上与尚书令陈祗进行辩论,大致意思是魏国强,蜀汉和东吴弱小,被吞并是迟早的事情,等等。

为此,谯周还写了一篇文章《仇国论》,这是益州本土士族对荆州集团的反抗,但文章中充斥着投降主义意味,历来被认为是丧失民族气节的典型作品之一。

当时,蜀汉朝堂上还是有很多人主张抗争到底的,毕竟那时候蜀汉各地还有不少军队可以调动,只要成都能坚守一段时间,还是有一线希望的。

但是,以谯周为代表的投降派极力给刘禅洗脑,说刘禅投降后必定会得到列土封疆的待遇,还拿百姓遭受生灵涂炭来道德绑架刘禅,最终迫使刘禅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刘禅的决定做出后,其子北地王刘谌不堪受亡国之辱,先是杀掉妻儿,继而自杀。

之后,刘禅派遣张飞次子尚书仆射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带着降表前去联络邓艾,紧接着又带着文武百官出城向邓艾投降,并下诏姜维等人也投降曹魏,蜀汉就此灭亡,这一年刘禅五十六岁。

邓艾入城后,被巨大的功劳冲晕头脑,竟然居功自傲,擅自册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刘璿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

对于蜀汉群臣,也都被邓艾一一委任官职,投降派为此开心得不得了。

然而,钟会在接受姜维的投降后,两人开始密谋造反,他们先是通过构陷邓艾,致使邓艾被司马昭捉拿回洛阳,继而进入成都,将那些不愿意参与造反的将领扣押。

姜维为了促成然钟会无回头路可走,劝说他杀掉那些被扣押的将领,并写信给刘禅,让他忍耐几日,还说复国再望。



然而,钟会和姜维谋划不周,监军卫瓘和大将胡烈之子胡渊等人率兵反抗,竟然将二人给杀掉了。

钟会死后,魏军群龙无首,开始四处烧杀抢掠,蜀汉太子刘璿全家、关羽一家老小、姜维妻儿及众多蜀汉大臣(多数是主战派)都被杀死,百姓也遭到了抢掠,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后来,司马昭授权给卫瓘,卫瓘这才约束住了魏军将士,成都的动乱因此得以平息。

司马昭又下令,刘禅一家老小全部迁往洛阳,为了笼络住蜀汉臣民,司马昭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赏赐给他绢万匹,奴婢百人,食邑万户,刘禅的子孙及三个女婿等被封为侯爵的有五十多人,大臣樊建、张绍、郤正、张通等人也被封为列侯。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可以说,司马昭给刘禅家人及臣子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刘禅,不但自己成为了万户侯,子孙也都得到了厚待。

要知道,三国时期的侯爵,食邑几千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比如说司马昭,他最开始的爵位是新城乡侯,在接替司马师掌握大权之前,经过几次战功累计,食邑也不过一两千户,一直到他准备篡位,被封为高都公的时候,他的食邑这才过万。

除了司马昭之外,三国时期食邑过万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刘禅之前也只有汉献帝刘协,退位后以山阳公爵位食邑万户;以及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食邑多达五万户。

刘禅之后,也只有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以陈留王爵位得到了食邑万户的待遇;而另一个亡国之君,也就是东吴末代皇帝孙皓,甚至只得到了“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的待遇,比刘禅差多了。

可见,由于刘禅食邑多,家人也被妥善安置,所以他的日子应该过得不错,至少物质上是可以满足的。

但是,从《汉晋春秋》记载的一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司马昭对刘禅其实是心存忌惮的,但刘禅会做人,最后得以善终。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宴席,宴请蜀汉君臣,并刻意嘱咐要奏蜀汉音乐,并让蜀地女子献舞助兴。



宴席上,很多蜀汉臣子因为欣赏了蜀汉歌舞而想起亡国之恨,纷纷掩面哭泣,只有刘禅镇定自若,一点也看不出悲伤的情绪。

司马昭见状,就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国啊?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我在这里很快乐啊,不思念蜀国)。

司马昭没有说什么,但刘禅的旧臣郤正却拉着他去上厕所,趁机对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么问你,你就假装悲伤,然后说先人的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

刘禅返回宴席后,司马昭果然又问他类似的问题,刘禅便将郤正告诉他的话对司马昭说了一遍,司马昭听完,说这话肯定是郤正的意思,说完还哈哈大笑,认为刘禅是个老实人,自此之后便不再怀疑他。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其实,刘禅何尝不思念蜀国,只不过他不能表明自己的心意罢了,所以才说“此间乐,不思蜀也”,以此来掩饰内心。



而刘禅之所以要按照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这是为何?

这就不得不说说郤正这个人了,他是蜀汉忠臣,是迫不得已才投降曹魏的,来到洛阳之后,一直在谋划帮助刘禅返回蜀地,司马昭对此心知肚明。

因此,当郤正要刘禅说思念蜀国的时候,刘禅将计就计,对司马昭说了这话,司马昭果然猜出是郤正教他说的,就不再怀疑他之前说的“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了。

经过这一番操作,刘禅让司马昭觉得自己确实糊涂,司马昭自此不再有戒心了。

265年,司马昭去世了,同年其子司马炎篡魏立晋,登基称帝。

司马炎对刘禅及其家人也都还不错,至于那些不受重用司马昭重用的蜀汉臣子,司马炎也对他们一一提拔,让他们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

比如前面所说的郤正,他虽然心向蜀汉,但为人正直且才能卓越,司马炎很欣赏他,任命他为安阳县县令,后迁巴西郡太守。



后来,刘禅准备选择继承人,按照长幼顺序来说,他本该立二儿子刘瑶为世子(老大太子刘璿死于钟会之乱,老四刘谌自杀而亡),但他偏爱六儿子刘恂(另外几个儿子是老三刘琮、老五刘谌和老七刘虔),坚持立其为世子,大臣文立苦苦劝他,他就是不听。

安乐思公(刘禅)世子早没,次子宜嗣,而思公立所爱者,文立谏之,不纳。

确立继承人这件事当然是私事了,但刘禅上报朝廷之后,司马炎明知刘恂专横跋扈,不适合当世子,但他并未阻止,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对刘禅是尊重的。

271年,刘禅在洛阳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谥号为思公。

刘禅死后,其子刘恂继承安乐县公爵位,但刘恂为人暴虐,淫乱无道,蜀汉旧臣担心他殃及自身,纷纷弹劾他,但司马炎不听,可见司马炎对刘禅后人也是极其宽容的。

最后再说说刘禅的子孙,他一共有妻子刘女七子三女,两个儿子在蜀汉灭亡时死去,其余几个儿子都跟着他来到洛阳生活,生育了不少子孙。

但是,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刘禅的子孙许多都被杀死,只有少数人活下来,但不知所踪。



比较搞笑的是,造成永嘉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的匈奴人刘渊,他在称帝之后,竟然建国号为汉,还追认刘邦和刘备为先祖,并追封刘禅为孝怀皇帝,如果刘禅得知自己有一个匈奴人子孙,不知道棺材板会不会动。




说起刘备的儿子刘禅,就是被赵云长坂坡浴血拼杀就出来的阿斗,在刘备死后继承蜀国王位,在位四十一年,最终在魏国大将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刘禅献印投降,蜀汉政权从此被消灭,刘禅也被世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在到洛阳以后,又以一句“乐不思蜀”而闻名古今,然而他的晚年时在司马昭的控制下如何度过的呢?

首先看看刘禅这个人,在刘备死后,听从刘备的嘱托,什么事都听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要北伐,他就让诸葛亮北伐,没有和诸葛亮有过什么争执,其作用是保证了内部的稳定。证明谌用两个人相互制衡,这一点体现了刘禅在内政的处理上也绝非是无能之辈。还有就是刘禅在位时期,没有诛杀过任何的大臣,也说明了他人不错,不会乱杀人。在蜀国也没有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之类的活动,也并没有搞得民不聊生。

在邓艾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刘禅选择了投降。但是他是有能力和邓艾来一个鱼死网破的,在刘禅的详书中准确了记载了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等等。说明刘禅他还是有奋力一搏的本钱的,带十万之众以逸待劳对付邓艾的远来之兵,取胜的把握还是有的。他的投降思想遭到了他第五个儿子刘谌强烈的反对,刘禅就对他说:你自己仗着血气之勇,难道想让满城都流血吗?这也恰恰说明了,刘禅虽软弱,但是去不想老百姓遭到刀兵之灾。虽不是什么民主,但是这样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刘禅的投降,让成都的百姓免受生灵涂炭,但是姜维和钟会的政变却把成都带来了血光之灾。姜维政变失败身亡,太子刘璇、汉寿亭侯关彝死于乱军之中。军民大乱,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刘禅被命令去洛阳,只有樊建、张绍、谯周、郤正跟随。刘禅虽然身舍不得这片土地,但是也毫无办法。廖化和董厥连个人都托病不起,只是不想做亡国之臣到了洛阳遭受羞辱吧,后来此二人都郁郁而终。

到了洛阳以后,刘禅在见到司马昭以后,司马昭首先是对刘禅一顿的斥责和羞辱。就是说刘禅荒淫无道,不用贤能治国,整日不理朝政,按道理来说这样的昏君应该被斩首。这可把刘禅吓坏了,好在一帮的文武大臣们都帮刘禅说好话,说刘禅虽然治国无方,但是早早的投降了,没有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就饶了他吧。司马昭一听,似乎还很有道理,索性就封刘禅为安乐公,给他住宅,每月给生活费,赐绢万匹还有上百个仆人,跟随刘禅来到洛阳的一班大臣们也都加官进爵。似乎刘禅在洛阳的生活还可以,并不是过上住在大牢里的那种阶下囚的生活。

刘禅通过高超的伪装水平,让司马昭放弃了对自己的警惕,以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在司马昭面前只表现的唯唯诺诺是不够的,所以在后再司马昭家的宴会上,司马昭令蜀人演奏蜀乐,蜀国的官员听了都忍不住的苦,只有刘禅独自欢笑。司马昭就讥笑刘禅,认为是无能之辈,诸葛亮在世时都不能辅佐周全,何况是姜维就更不行了。后来司马昭再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的回答是乐不思蜀。后来郤正教刘禅如何回答提问,刘禅依字而答,昭问及是否为郤正所教,禅具言如此。昭及左右皆大笑之。

后来司马昭就是因为刘禅的诚实,对他也是十分的喜爱,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怀疑刘禅了。刘禅就是通过这样的伪装,让自己在敌人的控制之下达到了自身安全的目的,他这样的大智若愚精神让自己在洛阳安详的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终年六十五岁,死后也得到了晋国的册封。

综上所述,刘禅在位四十余年,他所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他能看清时务投降而保子民之平安,也算是爱民之主。在洛阳司马昭的虎视眈眈之下,能隐忍亡国之痛而娱他人之心,也说明了刘禅强大的心理素质。

刘禅的一句乐不思蜀,让他背负了千年的骂名,在世人的眼中他是亡国之君,也都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软弱无能的人。在他极力在司马昭面前伪装的时候,在他想起曾经属于自己的蜀国土地和臣民,还有父亲含恨而终的亡灵的时候,难道他就不会掉下眼泪吗?而这一切又有谁会知晓刘禅的心思。




刘禅就是人们口中“扶不起的阿斗”,很多人都认为他傻,尤其是以“乐不思蜀”,更是将他笑话出了新高度。

那刘禅投降曹魏之后,有怎样度过余生的呢?很多人说对他的遭遇潸然泪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263年,随着司马昭派遣的三路大军进攻蜀国,邓艾绕开姜维的防守,偷渡阴平,攻克绵竹,空降成都,使得刘禅最终选择谯周的建议,投降曹魏,蜀汉灭亡,但这一举动保护成都的百姓免受战争摧残,文武百官也得以幸免,而刘禅也开启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成都之主

最开始,在姜维的鼓动之下,钟会萌发了自立为王的想法,但是因为邓艾率先攻进成都,使得邓艾专权于成都,所以钟爱只能诬告邓艾有谋反之心,于是在264年一月,邓艾被压往回京。

从蜀汉灭亡到这一段时间,刘禅仍过着成都之主的生活,而姜维与钟会密谋的叛变,最终没有得逞,司马昭也担心刘禅在成都会不安全,于是让刘禅以及蜀汉大臣迁往洛阳。

乐不思蜀

随着刘禅迁往洛阳,也诞生了最著名的典故——乐不思蜀。

说起乐不思蜀,想必大家都知道,司马昭第一回见到刘禅,问刘禅:“你是否思念蜀国?”

刘禅回答道:“我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而此事被郤正知道后,郤正告诉刘禅:“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哭泣着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你看向西边心中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着蜀国,说完之后就闭上眼睛’”。

司马昭故意请刘禅看蜀国舞蹈节目,蜀国的其他大臣都哭得不行,而刘禅却看的津津有味,此间司马昭再次问起刘禅是否思念蜀国,刘禅按照郤正教的回答,司马昭听完之后说到:“这话为何像郤正所说的?”刘禅大惊,望着司马昭说到:“正是你说的那样。”左右人都乐,而蜀国的旧臣无不叹息。

这里面其实有很大的学问,司马昭既然灭掉了蜀国,又怎么会让刘禅回到蜀地呢?其实刘禅心中不是不想这种问题的,他明白司马昭不会放自己回蜀地的。

刘禅的乐不思蜀,可以说伤了很多蜀国旧臣的心,也成为了魏国官员的笑话,堂堂的一国之君被人笑话,想想就觉得丢皇家脸面。

刘禅的晚年

很多都说刘禅过得有多惨,晚年被人家笑话,但是刘禅却在曹魏或者司马家过着舒服的晚年。

刘禅到了洛阳之后,虽然被司马昭一顿斥责,但是在大臣们的求情下,认为刘禅投降还是给自己减少了许多的麻烦,于是饶了他,封刘禅为安乐公,给了他住宅,并且每个月都给着他生活费,一大堆的仆人伺候着,“乐不思蜀”事件之后,司马昭更是放弃了对刘禅的警惕,认为供着刘禅吃喝就行了。

刘禅在洛阳也安详的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直到271年才去世,六十四岁的高龄,在三国时期已经实属不易,连比刘禅小4岁的司马昭,都比自己早死6年,所以刘禅并不是大家想象中,屈人之下,过的非常憋屈,反而刘禅过得是非常舒服,有吃有喝有人伺候。

总结来说,刘禅虽然都认为他昏庸,但是在位四十二年,整个三国中,也没有比他时间长的,刘禅继位就经历了蜀汉最衰弱的时期,很多人都说是诸葛亮等人的努力,可刘禅一直掌握着大权,并没有像曹魏、孙吴那样,大权旁落或者内部斗争,所以刘禅的能力并不弱。

虽然经历蜀汉的灭亡,但刘禅已经尽力,被司马昭等人嘲笑,也实数无奈,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生命都被人家掌握,如果一不高兴,那刘禅乃至蜀汉旧臣都会遭殃,刘禅的做法也只为保全而已,所以谈不上过得有多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益州   蜀汉   阿斗   东吴   荆州   安乐   食邑   阴平   司马   庸才   蜀国   洛阳   乐不思蜀   成都   余生   大臣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