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这么难喝,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白酒是中国传统酒类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的发展源于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古代,白酒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白酒不仅是饮料,还可以用于烹饪、药用、馈赠等方面。由于白酒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白酒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从古代的手工酿造,发展到现代的机械酿造,白酒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市场的扩大,白酒的销售量也在不断增长。

白酒的流行还与文化传统有关。在中国古代,白酒是一种重要的礼仪之酒。

在宴会、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人们都会拿出白酒来举杯祝酒。这样的传统习俗逐渐深入人心,使得白酒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白酒在市场上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白酒企业不断推出新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白酒也在不断地创新,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白酒的流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市场的变化以及企业的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白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白酒的流行也与人们的消费习惯有关。在中国,人们喜欢在家里、饭店、酒楼等场所举杯祝酒。白酒作为一种传统酒类,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美味佳酿的需求。

此外,白酒的流行还与政策因素有关。中国政府对白酒行业的支持和促进,使得白酒的生产和销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政府的支持,使白酒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推广更多的产品,提升更多的品牌。

综上所述,白酒的流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市场的变化、企业的创新、消费习惯、政策因素等诸多因素有关。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酒类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优质酒类的需求。随着市场的发展,白酒的流行趋势将会持续下去。

尽管白酒难喝,但是它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饮料,更是礼仪之酒,代表着友谊和亲情。白酒的流行,使得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品味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格。白酒的流行,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优质酒类的需求,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此外,白酒的流行还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白酒行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白酒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岗位。白酒的流行,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几千年的国酒都是低度数的黄酒或者米酒(广义上,米酒和黄酒是同一种酒)……比如曹操煮酒论英雄,或者古代小二们倒酒前都要筛酒,就是米酒饮用前用来加温或者过滤的一种方式……黄酒度数低,不杀菌所以要煮酒……

古代状元红,女儿红,花雕等等都是指米酒,自古文人诗情画意,无酒不欢,说的都是低度数的米酒,如果是两三杯就醉的白酒,诗兴未发人就不行了,又如何写出“三杯两盏淡酒”一类的风情,就连粗犷的水浒传中所描述的酒,都是低度数的黄酒……否则怎么可能大碗喝酒,豪气万丈,而高度的白酒只能小杯细抿……


一直到元朝蒸馏技术的兴起才开始出现高度数的白酒(烧酒),也就是说几千年的黄酒(米酒),几百年的白酒……

虽然明清两朝已经有了白酒,但是社会还是比较歧视白酒,认为白酒是不正经的或者劳动穷人寻求刺激才喝的……但是白酒有两个优点,一是,劲大,解乏,适合劳作一天的人,二是,白酒价格便宜,用高粱就可以酿制,不像黄酒米酒那样需要用粮食……


主要还是因为白酒价格便宜,使白酒最终开始产量在清朝年间就超过了黄酒(米酒)……

直到民国期间,上层社会和精英都是只认同黄酒(米酒)的,包括民间百姓也是平常喝白酒,而把黄酒珍藏起来……白酒还是劳动者解乏用的廉价酒……

而白酒真正翻身是在解放后,国家整合传统酒厂,建立国营大厂,而解放后这段时间,经济困难,粮食比较紧缺,大米不够吃,国家大力推行新工艺白酒,这最终导致黄酒(米酒)彻底一蹶不振,逐渐被边缘化,而白酒占据绝对优势……


所以几千年国酒地位黄(米)酒突然消失了,而白酒瞬间兴起了,各大白酒厂商纷纷花巨资打造中国酒文化,白酒俨然成为新国酒的样子……

以至于现在说到酒,国人第一印象就是白酒,而米酒或者黄酒就边缘化了,甚至和料酒一个水平了……

难喝不难喝看,因人而异,其实对古人来说,白酒解乏,劲大,便宜,足够了……

但是现在随着中国富强,粮食危机已经解除,这些年,黄酒(米酒)似乎又有兴起的势头……




其实白酒成为国内第一大酒类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国内最流行的一直都是黄酒,白酒逐渐流行与黄酒的衰落是分不开的。

白酒是我国独有的一类酒,同时也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有人说白酒这么辣,而且味道这么冲,它到底是怎么反超黄酒,成为国内最流行的酒类的呢?


黄酒和白酒:

黄酒在古代的地位:

黄酒起源于中国,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为世界三大古酒,由酵母曲种质量决定了其酒的质量,据说黄酒有着7000年左右的历史。商周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从此开始大量酿造黄酒。古代黄酒产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种类琳琅满目。


现在我们听说的关于“酒”的典故和诗句,其绝大部分指的都是黄酒。比如“将进酒,杯莫停”,“兰陵美酒郁金香”,“孔乙己的故事”,“武松三碗不过岗”等诗句和典故指的都是黄酒。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中,黄酒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酒。

白酒的发展:

比起黄酒,白酒的历史就短得多了,大致只有800年左右。关于白酒的起源,业界一直众说纷谈,有很多人认为可能在宋朝白酒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根据目前考古而言,还没有发现任何的宋代窖池。白酒真正开始小作坊式酿造是在元代,国内确实也发掘出了小部分元代窖池,比如江西李渡元代窖池。


到了明清时期,白酒持续发展,甚至出现了前店后坊的生产、销售模式。但明清时期仍然是黄酒占据主流地位,白酒仍然是小众酒类,且不被上流社会所接受。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白酒逐渐盛行了起来,随后白酒逐渐地侵占黄酒的市场份额。民国时期,山西省的白酒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方面是因为山西高粱酒(汾酒前身)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金奖,另一方面就是阎锡山的大力支持和宣传,那个时候山西高粱酒甚至都出口到国外。



但是白酒的购买对象主要还是在普通老百姓、穷苦人民,仍无法取代黄酒的主流地位。到了建国前后,由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白酒开始取代黄酒成为主流。建国后,国内大多新建、整合的酒厂都是白酒酒厂,部分原来生产黄酒的酒厂也改为生产白酒。

白酒为何会取代黄酒:

首先我们知道,白酒和黄酒并不是一类酒。黄酒是一种以糯米或黍米为主要酿酒原料,酿造的度数一般只有十几二十度的低度发酵酒,而白酒则是属于高度蒸馏酒。为什么白酒会取代黄酒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黄酒消耗的粮食更多:

因为酿造酒需要大量的粮食,但是在建国前后,国内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在粮食稀缺的情况下,显然是不能拿过多的粮食酿酒的,所以在当时限制了酿酒行业的发展。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国内的粮食甚至不能自给自足,所以黄酒首当其冲就被限制了,使得黄酒的产量大大下降。



按理来说,白酒的产量也应当会下降很多。但情况却相反,虽然白酒也需要粮食,但是白酒的可调节性比黄酒强得多,可以通过勾兑的方式成酒,尤其是可以通过各种作物生产食用酒精再酿酒,当时把酒精勾兑酒称之为新工艺白酒。因为最初政府秉着要让老百姓喝得起酒的原则,所以就把白酒的范围定得很大。

薯干类国优酒——山东坊子白酒:




但酒精酒出现的初衷并没有恶意,它不过是想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够喝得起白酒,不过是后来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现在很多人都将酒精酒看作是洪水猛兽。除此之外,像薯干、甘蔗等一些非谷物也能生产白酒,所以白酒的产量远远超过了黄酒。

第二、黄酒度数低,其他酒类的竞争力小

黄酒尊崇古法纯粮酿造,没有现今白酒的反复提纯,使其度数相对较低,一般酒精度在14~20度左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用相同的价钱能买到酒精度更高的酒,那就是赚了,所以尽管当时的白酒都是五六十度,老百姓也愿意买。



白酒、黄酒都是我国独有的酒类,而啤酒和葡萄酒可以说是从国外传过来的。一方面还不能被当时所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就是在技术上、产量上远远落后于国外,根本就没有取代黄酒的可能。所以白酒取代黄酒的势头不可逆转。

第三、地主、乡绅和上流社会的消失

在民国时期,那些达官贵人、地主乡绅等上流社会的人士认为在喝酒上,需要跟普罗大众有一个界限划分,所以这些人都是以黄酒为正统。白酒只有比较贫困的老百姓才会去买,所以白酒始终得不到承认。



建国后,国内实施的一系列土地改革,老百姓都分到了土地,地主、乡绅阶级在改革中走向消亡。黄酒消费整体的减少,而白酒的消费群众却在增多。高度的白酒比低度的黄酒更能刺激建设时期的青年人,分泌更多快乐物质多巴胺,让他们更加有干劲。

五届评酒会和放开名酒定价权:

建国后,我国举办了五届国家级的评酒会,对白酒成为主流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在1952年的首届评酒会上,共评出了八款名酒,其中白酒就占了四款,分别是山西汾酒、贵州茅台、四川泸州大曲酒和陕西西凤酒。从这个时候开始,白酒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此后的四届评酒会上,白酒在名优酒总数量上面均超过其他酒类。尤其是1989年的第五届名酒评选,因为白酒参评产品过多,高达390多款,所以第五届评酒会只允许白酒参加。最终共评出了17种国家级名酒和53种国家级优质酒。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白酒的生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也并不是说自己想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更无法根据市场情况来准确地调节生产,而且不能够自主定价。1988年,国家开始放开名酒定价权,此后到了九十年代陆续放开其他白酒的自主定价权。

九十年代白酒界风起云涌,各省的白酒分庭抗礼、比肩称雄。自此白酒的主流地位不断稳固,虽然近几年产量在下降,但是白酒的市场规模仍然在扩大,主要是因为白酒的提价太厉害。

最后:

据中国酒业协会披露,2021年中国白酒总营业收入达到6033亿元,占整个酒类市场的69.5%;产量上规模以上企业总产量约716万千升,占酒类市场的份额约13.2%;利润总额约1702亿元,已占整体酒类利润的87.3%,在轻工行业中利润贡献占比位居第一,营收利润率达22.4%。

但现在黄酒的分布范围已经很小了,在江浙沪闽等地集中连片,在北方很少能见到了。但是并不是说黄酒不好喝,黄酒也有它自己的优点,所谓存在即合理,更何况黄酒已陪伴中国人度过几千年漫长的岁月,只不过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是因为穷人多,才流行起来的。确实,白酒的流行,只是在这百年之内的时间。

白酒兴盛于清代中后期

白酒起源不会早于宋元朝代。白酒的大曲也是在明代后期才出现的。真正兴盛也是在清朝中后期,白酒的产量开始超过黄酒。

黄酒在北方用小米,南方用大米,这是精粮、主粮,能拿来酿酒,必然需要物产丰富,或是有钱人喝的。

白酒是高粱做的,属于粗粮、杂粮,不好吃的粮食,才会酿酒。不过有一点是,高粱不好吃吧,但是高粱的生命力比较顽强,贫瘠的旱地能种,容易被水淹的地也能种,几乎我国不分南北都可以种植。特别是黄河沿岸的滩涂之地,都是种植高粱的好地方,就算涨水了。水稻不知被淹没成了什么样子。可以很难淹到高粱穗。因为人家叫“高粱”。就这样,坚强的高粱成了农民口粮的保障线。只要有地方,就可以种高粱。年成好的时候,就不用吃高粱,当然拿来酿酒了。

而贫苦大众,喜欢的还是烈酒的刺激和低价格。高粱酒,烧酒当然就成了贫苦大众的最佳酒精饮料了。

特别是清朝后期,普通老百姓是相当穷的,更别说喝精粮做的黄酒了。能吃上精粮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喝得最多也就是廉价的高粱酒,度数还高。

规模化大生产

因为人们对白酒或者说酒精的依赖已经是根深蒂固了。白酒成了一种生活必需品,也成了精神粮食。甚至是劳保用品。上世纪50年代起,为了让更多普通老百姓能喝上白酒。国家大力发展白酒规模化生产,兼并原来的酒坊,成立酒厂。每个省、市、县都有自己的白酒厂。

从那时起,白酒完全盖过了黄酒的风头。毕竟,那个时候国家就是底子薄,大家生活不富裕。能有瓶白酒喝就很不错了。

另外,潮流是需要影响的。那时不论是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还是工厂、矿场等地方的管理者,大多是军队转业过来的人,而他们多都是贫苦农民出身的。他们一般都是喝白酒的人群。其实这群人对白酒的发展是很大的。因为,他们的消费习惯,在当时是有潮流影响的。茅台不就是这群人给带动的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喝酒的感觉也不一样起来。你不喜欢它的时候,它苦它辣嗓子难以下咽,但是你失恋的时候,你还不上信用卡和房贷的时候,它就没有那么难喝了[捂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白酒   高粱酒   米酒   度数   名酒   高粱   黄酒   中国经济   酒厂   酒类   中国   粮食   产量   地位   国内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