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不能,但是杀他的不是康熙,而是他的下属。

康熙朝因为各种原因杀过不少大臣。一般历朝历代开国皇帝都会不同程度的杀功臣。清朝入关是顺治,但是顺治早年就出家了,这活就落到了康熙身上。

为什么会有杀功臣的习俗呢?因为,封建时期,你让别人打仗,拿什么交换呢?拿地交换。新朝代成立了,新皇帝一看“嚯,地全封出去了”。

这个时候,别说发展了,连财政平衡都不好维持。这个时候,有两条路,要么让功臣把封地交出来也就是“削藩”,要么就是直接把功臣杀了。

表面上看“削藩”是个“双赢”的退路。但是,历史上针对功臣的“削藩”很少有成功的。最后大部分演化成造反。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功臣,他的战功不是他一个人立的,他也有下属。他的下属也希望过好日子。特别是这些下属打了一辈子仗,除了打仗不会干别的,也不怕死。真削了藩,从哪搞钱养这些下属?

所以要是吴三桂自己,那什么都好说,三瓜俩枣就给收买了。但是吴三桂有下属呀,一层一层到底,最基层的士兵可能就只有几亩地。合着打一辈子仗,几亩地都落不下?啥也别说了,直接反,谁拦着宰谁。所以,吴三桂是万万不敢走“削藩”这条路的,走上这条路,指不定哪天晚上,下属就把他的脑袋搬家了。

这里面有个人不得不提一下。就是三藩里面的平南王尚可喜。“削藩”这事,最早就是尚可喜请求返回海城引发的。在整个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尚可喜一直坚定的站在康熙这边。结果,在三藩之乱中不但他的部将反叛。他的长子尚之信也把他软禁起来,然后他是被软禁时死的。所以,这就是你这个问题的答案,吴三桂接受削藩,那他的下场与尚可喜不会有差别。




根据统计,康熙一朝杀了整整三十个二品以上大员,如果不算鳌拜期间杀的飞扬古、苏克萨哈等八人,死在康熙手上的是二十二个。这其中自然不少是跟随三藩起兵,最终兵败而死的。但也有不少就是因为权力过大而死,包括著名的鳌拜和索额图。其它被贬,被疏远,以至晚景凄凉的人不计其数,包括著名的纳兰明珠。

当然,也有如佟国维这类得以善终的大臣。但他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弟弟,而且这人非常滑头,自己在夺嫡之争中站到了八爷党一边,却让儿子隆科多去帮胤禛,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被申斥了一下,不伤筋骨,不破私产,雍正即位后,还赏了他一块“仁孝勤恪”的牌匾。

所以...千万别被《康熙王朝》这种开挂男主戏给晃点了。历史上的康熙没那么好相处,只要得罪过他的大臣,除非是皇家亲戚关系,而且在朝中还要有较为牢靠的后台,才能想象一下“善终”是个什么样的画面。像吴三桂这样一直为康熙所忌,又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一旦放下兵权,非死即囚...就算他的儿子再娶十个和硕公主也是无用。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如果接受削藩,当然可以善终。那些说不行的,举了一堆什么刘邦、朱元璋杀功臣的例子,可根本连他们为什么杀功臣都没搞懂。特别是你们怎么不看看清朝本身的例子?杀功臣是因为功臣威胁到皇权。一旦没有了威胁,为什么要杀功臣落个骂名呢?


先来看看那些所谓前朝杀功臣的例子。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刘邦。可是注意啊,刘邦杀的不是一般功臣,而是异姓诸侯王。西汉早期,那些诸侯王在各自封国内都有独立于朝廷的兵权、财权。这些人真正能够威胁到朝廷的统治,所以刘邦要想方设法除掉他们。即使这样,这些诸侯王中,长沙王吴芮是善终,韩王韩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都是自己谋反的还怪不得别人。赵王张耳是病故,儿子张敖被降爵为侯。剩下的只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逃亡匈奴)三个。这其中韩信在史记中还是记载为真的参与陈豨谋反了。所以,刘邦杀的诸侯王都真的很有限。至于其他的侯爵们,那就更少了。张良、萧何、曹参、周勃、灌婴、夏侯婴、陈平,能想的主要功臣们基本都是善终,除了樊哙是刘邦临终前多疑确有想杀。故而刘邦杀功臣真的很有限。为什么啊?因为他们不像诸侯王那样有独立的财权、兵权,他们对刘邦的皇位造成不了威胁。

相比之下,朱元璋确实是杀功臣无数。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诛杀了几十个功臣,牵连成千上万人。但是这就说明清朝也会这么做吗?朱元璋在大一统王超开国皇帝中可是属于极端个案。你看秦汉隋唐宋哪个这么干的?而朱元璋的行为也让明朝自尝恶果了。建文帝时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举成功,功臣们被杀光了有很大原因。所以,清朝脑子正常就不会效仿朱元璋了。


我们常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没错,大多数功臣逃不脱这个下场。但是“兔死狗烹”和“鸟尽弓藏”是两回事。只要功臣不是那么不听话,就不会被“烹”,只会被“藏”。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杯酒释兵权?就是让功臣们把兵权交出来,也就威胁不到皇权了,那还杀你们干什么?于是这些听话的功臣就被高高供起来,从此富贵无忧。说白了,杯酒释兵权,不就是撤藩吗?


所以,撤藩,就是要剥夺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他们的兵权、财权,让他们离开经营多年的云南、广东、福建,到内地来颐养天年,而清朝就派兵接管边疆。如果吴三桂肯乖乖听话,那清朝没必要撕破脸,只要把他好好供起来就可以,做个善待功臣的表率,有什么不好的?


有人可能会说,吴三桂会带兵,会对清朝之后产生威胁。试问,洪承畴不会带兵吗?祖大寿不会带兵吗?他们不都好好的活到寿终正寝吗?为啥吴三桂就不行?清朝王爷们都被限制在京城的,就是防止他们做乱,吴三桂如果也到了京城,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由地方官限制住,大可以也富贵终身。只不过,吴三桂自己不愿意而已。

吴三桂起兵造反,不是怕康熙杀他,而是不满足于失去在云南的特权。吴三桂要的是永镇云南,做土皇帝,而不是只有富贵没有权力。




先说结论:不可能善终的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例子翻开史书可谓是比比皆是。我们先举一个例子,鳌拜被康熙除掉,是因为这个老臣居功自傲,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故而少年皇帝康熙在后来想将其除之而后快,最后这位煊赫一时的辅政大臣落得一个终身囚禁的凄惨下场。身为满人的鳌拜都难逃康熙的清算,就更别说身为汉人的吴三桂了,他因为当年历史性的遗留问题,故而掌握着较大的权力,拥有着自己的封地、兵力以及诸多权力,这对于中央、对于清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在古代时,一姓之人都难免会出现自相残杀手足相残,可何况吴三桂这样的前朝遗留,更加难逃中央的清算。再加上当时的清廷中,满人虽然在表面上与汉人交好,但是在心底里还是放心不下汉人掌权、特别是掌握兵权的。

再者,吴三桂造反前,距离明朝崇祯、以及南明政权也不是太远,而且当时的清国身上有诸多没有解决的历史性遗留问题,以及他自己清楚,现在这个不稳定的时机,就是自己趁热打铁,借反清复明的口号来成全其一己私欲的好时候。而且吴三桂发兵造反时也是实力雄厚,手下兵将各个凶猛如云,与当时的中央势力是不分上下,僵持了数年之久。此时此刻,在清朝少年皇帝的心里是紧张的,害怕大清祖辈创下的基业会毁在自己手里,吴三桂的心理也七上八下,即使他作用十几万的云贵兵马,但当时满清的八旗铁骑也不是吃醋的。好就好在当时吴三桂的战术好、懂得利用云贵的地形与中央僵持迂回和消耗。

本来吴三桂的形式是一片大好的,恰似有当年朱棣将要推翻朱允炆的态势,可坏就坏在吴三桂命太短,霸业还没有完成,就早早的驾鹤西去了。云贵势力一时没有人领头,再加上内部势力又不团结,这就导致了吴三桂建立的政权没有在后来茁壮成长。

就当时的局势来看,吴三桂有将大清推翻的实力,就当时的局面,以康熙为首的满清政权也没有尝到什么甜头。所以面对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于吴三桂这种权欲极强的人,是不可能放过的,那就更别说老老实实的接受削藩了。

退一万步来讲,削藩的政策一旦开始实行,就算吴三桂肯削藩也愿意远赴千里到京城做一个富家翁金丝雀,可他手底下的那数十万的兵可不会答应,毕竟削藩差不多就是要了他们的命,十几万人肯定也会造反。到时,吴三桂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被祭旗都有可能。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像吴三桂这样经历过明末大小战事,一向老谋深算老奸巨猾,更加不可能却做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他当年亲手绞杀永历就已经算是给了清政府的一个投名状,他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镇云南”的平西王,可惜康熙并不愿意,吴三桂和清政府的这个冲突无法调和,最后酿成了一场叛乱。

除此之外,曹爽的前车之鉴还在那里摆着。曹爽和司马懿都是曹睿的托孤大臣,后因独断专行,在他的眼中渐渐已经没有了当年魏帝的嘱托,只有摆在眼前享不尽的荣华与富贵。本来小心谨慎的他因为权力变得肆意妄为。虽然他和司马懿都是托孤大臣,可是他却看不起司马懿,常常独断专行,有什么政令也不和其商量。这样的做法慢慢的便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后来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就将其予以诛杀了。

当然我们不说如果,就单看吴三桂在后来的造反,以及和清国僵持了数年之久就能明白,清国想要轻易除掉当时远在云南的吴三桂,是一件较难的事情,故而当时吴三桂的自信满满,在某种条件下是正确的选择。




接受消蕃,辞去官职,只保留百人以下的侍从,要求回籍养老,绝对能颐养天年。

康熙千古一帝,有足够的智慧,只会暗示地方官员监督吴三桂,不出格绝对不会杀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   富贵   财权   京城   兵权   刘邦   云南   功臣   诸侯   大臣   清朝   康熙   下属   皇帝   当年   财经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