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谁说的篡位?你看到了?





李世民没有篡位,而朱棣则是名副其实的造反。单就这一点,朱棣就可以得到一个差评。但是李世民的风评比朱棣好,还在于李世民的格局更大。


靖难之役与玄武门之变的区别

成王败寇,这个词并不适合用在帝王之家,更适合用在对手身上。在玄武门之变中,李氏三兄弟争夺的是帝王的入场券,他们都是李渊的嫡子,实际上都有资格去抢这唯一一张通往龙椅的门票,但是谁能拿到就要看实力了。


实力有软实力和硬实力,太子李建成软实力不弱,太子之位坐着,舆论导向也把控在他手里,再加上老爹李渊和李元吉对他的支持,如果不出意外,他的帝王之路将会是一路畅通的。


但是他自己并没那么自信,因为他的硬实力不够,正因为他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害怕李世民,处心积虑地去诋毁和陷害李世民。



李世民的硬实力太强大了,半个大唐江山都是由他打下来的,征讨西秦,荡平刘武周,剪灭郑、夏,大败刘黑闼,由此而形成了“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局面。


当他凯旋而归时,李渊为表彰他的功劳,还破天荒的给他封了一个“天策上将”,位列王公之上。之后他在府中设官署,开文学馆,招揽四方文学之士。因此,在他旗下聚集了一批文武精英,从而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地位。


由于政治权力排他性的作祟,李建成为确保自己顺利继承皇位,必然要与李世民开启互撕模式。比如在打猎的时候故意给他一批烈马想把他摔死,再比如在宴饮时,暗中给他下毒,导致李世民吐血数升,还有和弟弟李元吉合伙跑后宫去说李世民的坏话,等等,尽管这些记载不一定属实,但可以想象,他们兄弟间剑拔弩张的局面



那么作为现任皇帝的李渊为何不能把控这一局面呢?在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对自己儿子们太有信心了,以致于他手里并不有兵权。这也就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隐患,试想谁会怕一个没有兵权的皇帝的呢?


那么兵权在谁手里呢?自然是在三个儿子手里,所以在长安城内,作属下的也不容易,三个儿子各自发号施令,到底该听谁的呢?后来他们只好谁的命令先来就听谁的。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被迫之举,前面说了在软实力上,李建成占优,太子是李渊立的,他也不会自打脸地支持李世民。到最后,为了遏制李世民的势力,甚至将李世民的秦王府进行了肢解,将其属下人马要调给李元吉。



李世民久经沙场,在他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坐以待毙”这四个字,迎战、回击,有力地回击才是他的风格。


王权争斗向来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如果李世民不提前布局,不豁出去发动玄武门之变,那么李建成一旦逮住机会,死的人便是李世民了。


所以,玄武门之变尽管有着诸多争议,但站在李世民的立场上考虑,此举也实属无奈之举。对于玄武门之变,他自己后期也有自己评价: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他认为这是一场正义之战。



从王权内部斗争来看,他的确以一己之力做到了伤亡最小的创世之举,主动出击避免了一场惊扰平民百姓的大规模武力战争。要知道在历史上最惨烈的王权争斗,西晋的“八王之乱”,持续了16年之久,一个王朝几乎断送在这场内乱上。相比之下,李世民将伤亡降到了最小,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而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就不一样了,他的天下是硬抢来的。如果从宗室血脉的角度上来说,朱棣没有机会坐龙椅,他是庶出,这一点也是朱元璋非常在乎的一点。


朱元璋死后,他选定的继承人是其嫡皇孙朱允炆,也就是太子朱标的长子。实际上,按照惯例,长子亡,可选立次子,但他没有这么做,还是遵从了大臣们的建议,放弃了朱棣。



朱棣争储失败,心里记恨那是肯定的。朱允炆除了手里握着一张皇帝的直通票,在政治博弈上与朱棣几乎没有可比性。说白了,朱允炆和李渊的境况差不多,手里没兵权,而他的叔叔们则个个手握重兵,这实在是皇帝的悲哀。


而雪上加霜的是,朱允炆做了一个错误的举动,为了抑制藩王的势力,他采纳了亲信黄子澄等人的意见,逐步取消各个藩王的权力,而实际上他单靠一身黄袍根本无法实现削藩。也正是这一举动也彻底将朱棣激怒,他早有称帝的野心,根本不会坐等明惠帝来擒拿他。


于是,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以诛杀奸贼齐泰、黄子澄为名,展开了一场争夺皇权的叔侄大战,最后强行夺得大位,史称“靖难之役”。


由此,我们也看到,朱棣起兵实为篡位,而且他这一起兵一打就是三四年,动静大了去了,又是多少生灵涂炭哪!



李世民比朱棣的成就高吗?

其实单论功绩,朱棣和李世民相差不大,但是有一点,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大于明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开明,使得周边各国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向心力。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汉字的输出,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由于唐朝的世界帝国属性,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在唐朝居住。所以说,唐朝对世界的开放力度是很大的,唐朝是一个国际化的唐朝。



反观明朝,在郑和之后,明朝逐步采取了保守措施,不再对国际事务具有持续的影响力,相比之下,明朝显得更为保守。但是从强大的持久性来说,明朝的持续力更久。


但在后人的印象中,特别是普通人心中,只会对最繁盛的那个朝代感兴趣。研究的人多了,名气自然也越来越大,再加之李世民的确有着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的壮举堪比开国皇帝。


因此,论影响力,李世民的名气自然比朱棣要大的多。而人们对朱棣的诟病,也多集中在他的篡位上,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李世民不是篡位,不是篡位,不是篡位。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是诛杀继承人,不是推翻皇帝。李建成死后,李渊是让位,退位当太上皇,所以李世民并不是篡位。

而且玄武门事件发生的时间短(仅一天),空间小(局限于玄武门),影响面窄,除了长安城以外,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压根还不知道咋回事,李世民就上位了。从政治层面上来说,李渊不管乐不乐意,是让位,所以李世民不存在篡位的舆论压力。况且唐朝初期,科举制还未建立,属于世家大族掌权时期,只要得到各大世家的支持,其实就掌握了天下舆论。

唐朝初期,儒家的价值体系还没有成为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对于君臣之间的约束,远没有达到明朝的严谨程度。所以李世民的行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能者上。

而朱棣不一样呀!

朱允炆是正统的皇帝,已经是皇帝了。朱棣的造反,不管打着怎样漂亮的旗号,都属于篡位。

靖难之变从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持续3年,波及面广,众目睽睽。最让朱棣无法承受的就是,天下读书人的舆论。

从宋朝开始,科举制逐渐完善,世家开始瓦解,读书人以门生的方式形成了一股股势力。可以这么说,一个有名望的大儒,门下就有千百个门生。到了明朝,儒家的君臣体系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所以,朱棣才这么介意舆论,才这么不能忍受指责,因为他内心不安,他也是这个价值体系培育出来的,他自己的道德体系不断的提醒他是篡位,他必须通过杀掉反对者,让读书人为他找理由,找根据,找支撑,才能维系新朝的稳定。

所以,不管朱棣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天下高风亮节的读书人心里,他就是篡位者。那些违心说话的读书人,在其他读书人看来,是对道德的背叛,是没有骨气的行为,丧失了士人的气节。




区别是明显的。

李世民属于宫斗,与百姓无关,甚至也跟百官无关。

朱棣是纯粹的谋反,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百官也是人人自危。

李世民成功地掌控了朝庭,连李建成系的包括魏征在内的人才都成为其手下,自然对立面较小。

朱棣并没有与朝庭百官达成妥协,甚至开创性地“诛十族”,就让士大夫阶层大为不满,毁誉不可免。

最后,李世民杀的是太子,皇位是李渊传给他的,有了一面遮脸布,而朱棣杀的是正统皇帝,其接位是自立的,并无“传承”或“禅让”程序,自然就不正了。




无论是朱棣还是李世民,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文韬武略,却在一开始都无法得到父亲的认同,只有通过极端的手段才能争取到利益。

其实这两位帝王的相似之处还是很多的,不过两位的口碑与名声却相去甚远。

李世民被后世形容为一代明君,甚至盖过了他篡位的事实,可是朱棣却被后世赋予了很多丑陋的形象,这又是为何呢?

朱棣与李世民不同的处境

朱棣与李世民同样不具有合法性,但是朱棣是从北打到南的,一路上都在打,而李世民在自己的地盘上就完成了这件事情。

打到南边的朱棣本就没有什么根基,有很多人是不服的,而且这一路他打了三、四年,只要发生政变,无论理由是什么,一定会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而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就没有出皇城内府,所以在民间口碑上来说,李世民就占据了上峰。

李世民本身就拥有支持者,而朱棣天生就拥有反对者,名不正言不顺的政变,且是一路打到别人的地盘,朱棣又怎么能获得支持呢?

更何况朱棣打到南边去时,南边的政治集团中有很多文人,他们遵奉的是儒家思想,朱棣要方孝孺起草一个诏书,方孝孺直接在纸上大书“燕贼篡逆”。

写完之后,他还把笔狠狠地掷到地上,并且哭骂道:“死就死了,诏书我绝不起草。”朱棣大怒道 :”先生不怕被诛灭九族吗?”方孝孺答道:“便诛我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说了此话后,朱棣真的诛了方孝孺十族。

诛杀了几个文人并不能打消大家对朱棣的愤恨,所以骂他最厉害的也是那批文人。

李世民与朱棣同为发动了政变,但是他们所处的境地不同,自然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所处的时代不同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大唐的经济繁荣,甚至达到了万邦来朝的地步,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从军事实力上来说,唐代都是繁荣昌盛的时代。

在李世民所处的时代,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李世民也深知要处理好一个国家的问题,必须从善如流,所以在他那个时代,大臣与皇帝的关系是非常不错的。

安抚了文人与大臣,老百姓也安居乐业,谁还在乎是不是正统得来的天下?

虽然朱棣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帝王,可是比起唐太宗李世民来,他始终欠缺一点运气,他夺得王位费尽了力气,用了三年时间才勉强成功。

也正因为打了三年,战火也蔓延了三年,造成了民怨,同时朱棣与那些旧臣们关系也格外紧张,文人士子们一直都不喜欢这位“篡位”的皇帝,

不仅仅如此,朱棣还注重以典治国,太严厉的政策始终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朱棣也没有逃脱这个规律。

李氏家族有胡人血统,他们经过五代十国的战火洗礼,本就崇尚强者,反而没有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李世民的上位虽然不是名正言顺,但是也没有遭到大家的反对。

朱棣就不同了,他所处的明代,儒家思想还是影响深远的,他发动的政变在那些文人眼里就是篡位,就是大逆不道的。

造反的理由不同

李渊在立李建成为太子时,也曾承诺过立李世民,虽然后来还是把太子位给了李建成,但是李世民的心中却一直认为这个位置自己也有份。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李渊一次次的食言,也让李世民与李建成产生了龃龉,正因为有了这些矛盾,才有李氏兄弟的争夺。

从建立国家的贡献上来说,李世民算得上是鞠躬尽瘁,大唐的建立有他的功劳,而朱棣就大不同了,他造反时,明朝已经稳定,有了自己的体系。

在朱棣之前,朱标是朱元璋钦定的太子人选,而朱标不幸去世后,朱元璋依然没有把太子位交给朱棣,证明朱元璋至始至终都没有想过叫朱棣做太子。

朱棣在攻破南京后,对朱允炆的拥立集团进行了清理,也正因为如此,他给人留下了残暴的形象。

非但如此,朱棣还完美的继承了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方针,这更加让士大夫、文人们不满了,所以朱棣就一再被他们抹黑,直到最后变成了一个“乱臣贼子”的形象。

李世民与朱棣同为“篡位”,可是李世民的名声就比朱棣好很多,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人心所向才是王道,只有和下属搞好关系,才能成为缓解紧张情绪的软化剂。

无论从治国方略,还是为人处世方面,李世民确实比朱棣做得好很多,所以同为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东西,人们的评价也自然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王权   明朝   兵权   读书人   唐朝   文人   帝王   太子   名声   舆论   皇帝   手里   实力   体系   自然   政治   财经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