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何要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朱棣是英雄!也是同他父亲一样的枭雄!是继常遇春、徐达、李文忠之后,大明二代将领中的第一猛将!对于元最后的政权来说,是一个比之前任何将领都猛都狠的人!令蒙古大军闻之丧胆,噩梦般存在!

为何要夺取皇位,无外呼以下几点:

一是朱棣有很强的政治抱负,一心想当皇帝。道衍和尚一句送他顶“白帽子”,他立刻心领神会!

二是大明江山统一南北,朱棣立下悍马之功;这也令其在军队中威望很高!只要登高一呼,绝对不乏支持者!

三是朱允文压不住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叔叔,久而久之必生加害之心!他已经开始行动,着手收拾他爷爷的那些藩王了!作为大智慧的朱棣岂能不知道很快要轮到自己!不反抗也不行了!

四是朱棣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要才华有才华,要能力有能力,要军功有军功,他也知道朱棣是皇位的最好继承人!之前也有让其继位的想法,只是朱元璋和朱标的父子情太深,爱屋及乌,才把皇位传给了朱允文!

当然,朱棣有夺位的实力和能力,也更有能力管理这个泱泱大国!历史证明他是个好皇帝,将大明推上了巅峰,比朱允文更适合这一工作!




明朝草创伊始,朱元璋深刻总结了元朝“主弱臣强”的朝政动荡导致曾经庞大的蒙元帝国分崩离析的历史教训,于是结合历代王朝分封建制,将自己的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列土封疆”并赋予兵权以镇守边塞。

分封藩王的指导思想便是“尊王攘夷”,意即通过分封同姓手握兵权的血脉藩王作为朝廷屏障,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的侵袭,并以此作为儿孙们的资产,让儿孙们冀此自行向外开疆拓土,从而达到拱卫大明帝国边塞的目的。

这个制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的确有他的历史可取之处,然而,朱元璋颁布藩王制度的过程中,有没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藩王制度的弊端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按理说当时不少聪明人都看出了这个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只是都捂在心里没有说出来而已。

然而还是莽撞的人一针见血指出了此制度的弊端,并刺中了朱元璋的痛处。

这个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就是明朝地方小官------叶伯臣。

当时叶伯巨只是个地方小官,但是他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疏,直接指出朱元璋分封众多皇子为藩王,虽然弊端不会显现的那么快,若是过了几代之后,就有可能再现汉朝时的七国之乱,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只能把这些藩王手中的权利夺走,到了那时也必定会引起祸端。

朱元璋看到叶伯巨的这道奏疏后是勃然大怒,随即便让人把叶伯巨给抓到京师了,在朱元璋的眼里,叶伯巨就是在挑拨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最终叶伯巨因为这道奏疏,被朱元璋给处死了。

本来通过创立藩王制度拱卫大明万世江山,没想到,朱元璋最得意的接班人朱标却突然暴毙而亡,朱标的突然暴毙也给藩王制度带来了不小挑战。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看到大明帝国周围二十多个藩王虎踞狼视的盘桓在朝廷的周围,年纪尚轻的朱允炆为此经常如坐针毡。

当时朱允炆的贴身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看出了朱允炆的忧虑,便联合鼓噪朱允炆削藩,先拿软柿子周王下手,紧接着齐、湘、代等藩王陆续如暴风骤雨般被贬为庶人。

朱棣也不是傻子,他看到了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外甥行动如此之迅猛,震恐之下唯有给自己留后路。

朱棣留所留的后路有两条:装傻或造反!

于是历史上的奥斯卡金像奖得主朱棣登场了,由未来的永乐大帝主演的《飞出疯人院》隆重登场了,冬衣夏穿;抱西瓜烤火;裸替狂奔等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但朱允炆是很不放心这位戎马一生异常狡诈的叔叔的。

在多番试探下,经过权威人士的鉴定,朱允炆坚定不移的认为,这位叔叔的的确确是疯了。

然而朱允炆的手下却着实不踏实,觉得还是斩草除根的好。

当朱棣还处在表演高潮的过程中,朝廷的北平都司突然找到朱棣,并屏退左右,大喊道:“殿下,别再装了!”

朱棣还是继续忘情地表演着,张信突然说了一句:“朝廷让我等来取殿下人头,若殿下不听相告再装唯恐人头不保呀!”。

瞬间,“精神病人”的朱棣以360度脉冲旋转法彻底痊愈,朱棣跪拜在地,张信以实言相告。

“靖难之役”的大军由此开拔!

朱棣在武将朱能、谋臣和尚姚广孝等人支持下,连续苦战三年,战争最终以燕军的完胜而终结,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不知所踪。

朱棣为何要夺亲侄子朱允炆的江山?

大体有如下原因:

1.皇权的绝对权力让朱棣欲罢不能。

古语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皇帝虽名曰天子秉承上天旨意继承大统来管理人间百姓。但实则大权独揽所有权力集于一人,因此绝对权力这个好东西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会拒绝,朱棣也不另外,因此这也成为他造反的原始动力。

2.身不由己,不得不反。

朱允炆通过一系列暴风骤雨式的削藩行动让各诸侯王惶恐终日,朱棣作为实力最为雄厚的藩王自然整日也是坐卧不安,眼见“软柿子”都被朝廷捏完蛋了,该轮到自己挨一刀了,作为统兵一方与蒙古人厮杀惯了的朱棣,自然不会引颈待戮,因此当面对豁亮的屠刀向自己砍来,朱棣当然会本能作出反抗。当装疯卖傻都不足以保全性命的时候,造成就成为一种不得不为趋势了。

3.朱允炆腐若无能,庸臣当道。

将历史的环境调换一下,试想继任朱元璋帝位的若是太子朱标,朱棣还敢这么放肆吗?答案当然是不敢!朱标为人岁宽厚爱人,但朱标毕竟是在战火中出生而来,身体里依旧流淌着父亲朱元璋崇尚武力的血液。而朱允炆作为皇太孙从小锦衣玉食,连战火的影子都没见过哪里懂得江山是靠一堆堆白骨拼凑起来的,加上朱允炆宠信齐泰、黄子澄这样的误国书生,想不败都难。

朱棣狡黠异常相信这一点他不会看不出来。

4.造反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洪武十三年,年仅21岁的朱棣就藩于北平,与其他兄弟就藩后只知吃喝玩乐放浪形骸的情况不同,朱棣就藩后极为注意拉拢民心,并经常微服私访出北平府给百姓主持公道,并积极推行仁政,部下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提携帮忙,时间久了,朱棣在北平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上的军心,下得民心,因此朱棣造反表面上看是他一人所为,实则是有北平城全体上下的支持。




因为朱允炆刚登基未稳,就急着消番,对叔子们下手,所以朱棣要抢占先机,反败为胜,夺取皇位自已当皇帝。




皇权至高无上,历史上兄弟相残,亲人相残很多,朱棣也不例外。




明朝“靖难之役”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历史性的必然产物。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崩于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子朱标早卒。太祖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均先卒,唯四子朱棣最年长。惠帝朱允文即位后,马上推行削藩政策,时机不对。

此时,北元虽远遁大漠,但军事实力尚在,仍需九王戍边,抵御北元,拱卫朝廷。藩王兵强势大,嚣张跋扈,拥兵自重,在所难免。


惠帝本就是代位继承大统,诸王叔本就不服。即位后,既无政绩,又无军功,更缺威望,皇位还没坐稳,反而急于削藩,太着急了!曾有大臣上书,请用主父偃推恩之策,应对诸藩王。惠帝不允,坚持削藩。在齐王,代王废为庶人,湘王自焚后,非但不自省削藩政策,反而加快步伐削藩。则臣民心凉,进而观望自保。

削藩实则是惠帝的新文官集团对武将集团动手了,掠夺武将集团的既得利益。你要我的钱,我要你的命。藩王造反是必然的。

太祖朱元璋曾诏: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入朝除奸。为藩王起兵提供了正统法理。


此时藩王中,朱棣年长势大,且自诩马皇后所生,亦是嫡出。遂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讨伐奸臣。

至此,依燕王的军事实力,取得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皇位   北平   大明   奏疏   明朝   江山   军功   帝国   武将   殿下   侄子   朝廷   弊端   皇帝   制度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