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擒鳌拜时失败了,孝庄太后会有什么对策吗?

如果康熙擒鳌拜失败,鳌拜以“清君侧”为名带兵围了乾清宫,孝庄太后是不是只能抱着康熙从此以泪洗面?

这也太小瞧孝庄太后的智慧了,站在三代皇帝背后的女人,捉鳌拜就跟瓮中捉鳖一样容易。

鳌拜不作不会死

鳌拜迷恋权力的程度,简直就成了第二个多尔衮,不但康熙恨,就连孝庄太后,也忍受不了。

一、前车之鉴

多尔衮当初与福临的大哥豪格争皇位,孝庄太后借助正黄旗、镶黄旗支持的力量,最终与多尔衮达成协议,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六岁的福临登基。

说白了,顺治帝挂个一国之君的名头,而真正执政的还得是多尔衮,所以多尔衮从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一直升到皇父摄政王。

喊多尔衮为皇父,皇太极能没有意见?

憋屈做了了好几年的顺治后来将多尔衮鞭尸就是发泄这段怒气。

顺治捡了个皇位,野史不相信多尔衮与大玉儿之间没故事,反正怎么能黑怎么来,孝庄太后的男人中就多了个多尔衮。

在野史的渲染下,后宫的风从此吹得就不太正经。

不管怎么说,有了多尔衮的前车之鉴,孝庄太后绝对不会让皇父摄政王这种模式再度出现。

二、昔日重现

孝庄太后也绝对想不到抱着6岁的顺治登基的场面会再现。

顺治喜欢汉学,更欣赏汉家女子温柔、娴静、知书达理和善解人意的风韵,所以一个出生于正白旗受过江南水乡文化熏染的女子一进宫便成了他的最爱,她就是董鄂妃。

哪知道世事造化弄人,红颜多命薄。

董鄂妃因思念早夭的爱子成疾病倒,年仅22岁便香消玉殒,她进宫也才5年而已。

半年后,顺治帝染上天花驾崩,天下缟素,一对苦命鸳鸯只能在黄泉下相会。

野史肯定不会放过这个烂笔生花的大事件,又编造了一个故事。

孝庄太后不喜欢汉学,她认为汉学会冲击满族文化的根本,曾多次规劝顺治帝重满文轻汉文,不过收效甚微,因而也不喜欢精通汉学深得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在董鄂妃发病时,孝庄太后授意太医施药不施效,最后导致董鄂妃去世。顺治帝大怒,要诛太医九族,太医只好说出了了真相。顺治帝与孝庄太后大吵一架,拍拍屁股走上了五台山剃度做了和尚,余生只为爱妻祈福,美人没了,江山要来有何用?

面对不争气儿子的不可理喻的行为,盛怒的孝庄太后抱着8岁的康熙登基。

三、政治智慧

孝庄太后的政治智慧这时就显现出来了。

为了杜绝皇父摄政王的再现,孝庄太后“传”顺治帝遗诏: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四人为顾命大臣。

当初顺治帝靠的就是正黄旗、镶黄旗的支持才得以登基,在孝庄太后的心中,这两旗的忠心甚至比儿子顺治帝还可靠,是皇家可以依靠的中坚力量。

孝庄太后选择的四大辅臣的心思和手段可谓缜密。

1、索尼属于正黄旗,而遏必隆、鳌拜属于镶黄旗,完全可以牵制属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

2、苏克萨哈反过来也能平衡正黄旗与镶黄旗的一家独大,因为苏克萨哈与鳌拜是儿女亲家,但苏克萨哈与鳌拜又有极深的矛盾,团结和分化,历来就是皇家统治的不二手段。

3、四大辅臣都不属于宗室子弟,自然没有皇位继承权,对皇权全无威胁。

4、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皆由皇帝亲自执掌,即便其中一方有变,只要皇帝收回其兵权,此人必将成为无兵之将,没有牙的老虎还有何惧?这也是鳌拜被擒后没有发生兵变的根本原因。

5、最重要的是必须保证四大臣不能齐心来对付皇权,而苏克萨哈就是孝庄太后选来搅局的人。

苏克萨哈原属于多尔衮旗下的正白旗,后来因为多尔衮坠马而死后检举多尔衮谋逆才得到顺治帝的重用,在正黄旗、镶黄旗的眼中,苏克萨哈就是个反骨贼,不但不信任还很蔑视,这就注定了正黄旗、镶黄旗与正白旗的内斗和消耗,那么孝庄太后只要略施手段,便可将四人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成为小康熙帝成长的护航船。

以顺治帝爱好汉学的性格,很可能会选择扶植一位偏向汉军旗的顾命大臣来平衡权势,但从互相牵制的人选来看,这更符合孝庄太后的谋略。

将四大臣分化,防止四大臣拥兵自重倒逼皇权,显然是吸取了多尔衮的教训;孝庄太后选择的这四人,其实还有深意,可谓走一步,看十步!

四、联姻手段

四大臣于1661年辅政时,索尼已经61岁,又因体弱多病,因而在辅臣中实力其实最弱,前景也最不乐观,索尼要想让家族在皇朝中站稳脚跟,那就得交投名状。

只有一家人才可靠,这是孝庄太后要告诉索尼的道理。

索尼虽老但不糊涂,很快明白了孝庄太后的用意,很快陆续递出了自己的投名状,将家族命运交给了孝庄太后。

1、请求孝庄太后将孙女赫舍里氏献进宫,孝庄太后伸手接过了这支橄榄枝,很快下懿旨将赫舍里氏赐婚给康熙帝,不顾鳌拜与遏必隆的反对,并于1665年九月册立为皇后。

《康熙朝实录》载:“内大臣噶布喇之女册立皇后,遏必隆心怀妒忌,与鳌拜同入奏阻。”

2、索尼见鳌拜与苏克萨哈势相争激烈,干脆称病不出,置身事外,任由鳌拜独大,自取其祸。索尼自感时日不多,于是在1667年三月以先皇顺治帝14岁亲政为由,多次上奏请康熙亲政,并上疏请辞一等公爵。

3、索尼于六月临终前再次请求康熙亲政未果,于是将儿子索额图交到了康熙帝手上。七月,康熙帝亲政,次年,索额图由皇宫侍卫升任吏部右侍郎,并于1669年改任一等侍卫。

索额图就是索尼专为康熙帝捉鳌拜布下的棋子。

康熙帝亲政,但朝政却被鳌拜把控,大势打击异己,提拔亲信,甚至鳌拜不顾康熙帝的反对,铲除了剩余的三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攘臂上前、强奏累日、竟坐苏克萨哈处绞。”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1669年,身为一等侍卫的索额图这颗棋子动了。

索额图率领经过精心考察后忠心于康熙帝的羽林军组成善扑营,以游戏为名,一举擒下了鳌拜。索额图便是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智擒鳌拜时韦小宝的原型。

五、不敢亲政

索尼年老,对苏克萨哈本就没有好感,见鳌拜打压苏克萨哈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加上孙女已贵为皇后,只要自家人不犯谋逆之罪,那么家族自然富贵荣华。

同为辅臣的遏必隆,最喜欢和稀泥,面对得势的鳌拜极其嚣张的行事,选择了明哲保身,事事以鳌拜为主,唯一主动的就是阻止索尼的孙女成为皇后,他打的小算盘是让自己的女儿钮钴禄氏成为后宫主宰。

鳌拜把持朝政,擅权自重,走上了多尔衮的老路,已经亲政的康熙帝只能隐忍不发。

鳌拜为了打压正白旗,发起了以劣换优圈换土地的措施,如果正白旗土地的数量不够就用民地来补充,不仅损害正白旗的利益,还使无辜的百姓遭了殃,这自然遭到了正白旗户部尚书苏纳海、以及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的反对。

鳌拜以此为罪要置三人于死地,康熙帝召集四大辅臣商议,由于意见不一便没有批准,哪知道转头鳌拜就假传旨意将三人处死。

皇帝原来是用来看的?盛怒的康熙估计当时没少摔坏茶杯。

察言观色的索尼趁机上奏章请求康熙帝亲政。

康熙帝不能答应,也不敢答应,鳌拜手握镶黄旗,在朝廷上威望正盛,如果此时选择亲政很容易与贪权的鳌拜对上,若君臣撕破脸皮,对根基尚弱的康熙帝只坏不好,因此再三推脱,最后还是孝庄太后出面下了懿旨“缓一二年再奏”才将亲政的呼声压了下来。

只要鳌拜犯错,那就是康熙帝亲政的最好时机。

六、捉拿鳌拜

鳌拜圈地杀了三官员,宣告与正白旗的明面上的友好关系彻底决裂,昔日的儿女亲家成冤家。

知道这违背了康熙帝的意愿,鳌拜虽然不把小皇帝放在心上,但也忌惮站在背后的孝庄太后,于是称病不上朝,另派人去请康熙帝前来探病,以此来试探想康熙帝的态度。

康熙帝带着侍卫前来探病时,侍卫发现鳌拜举止面色有异,立刻上前掀起被子,装病的鳌拜居然身藏宝刀,显然在防范康熙借机发难。

好在康熙帝见机反应够快,以“满洲故俗”把这事圆了过去,但戒心大起,匆匆回了宫。

在鳌拜的府上闹事,即便康熙帝可以全身而退,那几个侍卫肯定走不出大门了。

不知收敛的鳌拜越发放肆,专权达到了骇人的地步,代康熙帝“朱批”国政,还将大臣奏疏带回家“任意更改”,这可都是掉脑袋的大祸呀!

即便如此,康熙帝仍然选择了隐忍。

见小皇帝一再退让,得意的鳌拜抛去了韬光养晦的念头,正式拿对头苏克萨哈开刀。

索尼死后,四大顾命大臣四去其一,已经无力对抗鳌拜势力的苏克萨哈,于是以此为由,上奏辞去顾命大臣一职,乞请驻守先帝福临的孝陵,这是为自己找了条退路,削弱鳌拜的势力来讨好康熙帝。

鳌拜哪肯放权,于是给苏克萨哈定下了二十四大罪状,上奏要将苏克萨哈满门抄斩,籍没家产。

康熙帝正想收回军权,成为实控三旗的旗主,自然反对鳌拜的奏章。

哪知道鳌拜撸起袖子,露出大胳膊,“强奏累日”,逼迫康熙帝同意,最后干脆矫旨,剪除了苏克萨哈一家。

估计康熙帝气得又摔坏了几个茶碗,对鳌拜的杀心,已经忍无可忍,那就无需再忍。

康熙帝便以下棋的借口招来索额图商议行动,计划周详后,召集羽林军问话:“你们都是我的得力干将,你们是听我的还是听鳌拜的?”

吃皇家粮连主子都分不清那还当什么羽林军,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贵自然效忠康熙帝,知道要对付鳌拜反而个个来了精神。

鳌拜就悲剧了,他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却被索额图带领的不知名的毛都没长齐的羽林军掀翻了,捆了个结结实实,随后押进了大牢受审。

你别不信,这可是礼亲王昭梿亲自在《啸亭杂录》中揭的秘,这事还真是索尼为康熙帝留下的棋子索额图完成了对鳌拜的最后一击!

失败对策

其实擒拿鳌拜看似凶险,其实风险很小,这显然经过了孝庄太后的允许和支持。

当时索尼已死,正黄旗已经回到了康熙帝的手上。

鳌拜杀了苏克萨哈,正白旗群龙无首,自然被康熙帝实控。

鳌拜执掌的镶黄旗更不是铁板一块。

遏必隆的女儿钮钴禄氏是康熙帝的妃子,遏必隆必然要为家族考虑,而钮钴禄氏是成为皇亲国戚的桥梁,所以只要有希望,遏必隆就不会反,甚至乐于见到鳌拜被问罪下狱。

即使擒拿鳌拜失败,鳌拜根本就调不动镶黄旗的兵,因为上三旗的旗主乃是康熙帝,不用康熙帝下旨,遏必隆就可以以鳌拜谋反的罪名接掌军权,正式与鳌拜决裂。

鳌拜反,遏必隆必然投向康熙帝,其中可能还有孝庄太后的授意。遏必隆的女儿钮钴禄氏成为康熙帝第二位皇后也间接说明了这一点。

看似权利深重的鳌拜在被捉拿时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干脆认罪,以免株连家族。

退一万步说,假若鳌拜逃脱带兵问罪,孝庄太后一句轻飘飘的“小孩子不懂事,游戏你也当真”就可化险为夷。

如果兵戈相见之时,孝庄太后只要甩下一句话:“镶黄旗还是圣上的兵吗?”镶黄旗必然内讧,跟着鳌拜谋反就是死罪,谁还不为自家的几口人想想。

即便真正的交战,不用八旗出动,光是正黄旗、一心复仇的正白旗的力量就可以完全碾压军心不稳的镶黄旗,以孝庄太后的智慧,恐怕早就调集重兵从容应对可能激起的兵变。

不管怎么说,在孝庄太后的眼中,不知道轻重专权的鳌拜早就是个死人,容忍鳌拜只不过是把他当成帮助康熙帝成长的一块磨刀石而已,仅此而已。

(图片均来自网络)




表面上看,16岁的康熙英明神武智擒鳌拜,实际上孝庄太后才是背后的主导者,孝庄之所以没露面,是因为她想替康熙树威。

纵观孝庄太后一生,她都是一个玩政治的高手,无论是帮助儿子顺治登基,还是培养康熙,她不但没有垂帘听政,甚至都没有她干政的蛛丝马迹,但很多事情又与她脱不了干系。

01鳌拜真有能力造反吗?

为什么要先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康熙擒鳌拜后,一直标榜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多么的英明神武,群臣也顺势拍马屁,跟着吹捧起来。

那康熙怎么证明自己行啊?就是把打败的对手无限拔高,先捧鳌拜,说鳌拜各种厉害,但还是被自己拿下了,以此衬托自己伟岸的身躯。

其实,虽然鳌拜当时的权力非常大,但我们要知道,那是皇权赋予他的权力,是顺治临终托孤时,赋予他的顾命大臣之权。

只是由于康熙年少,作为顾命大臣的鳌拜进一步延伸了皇权而已,所以本质上他始终是个奴才,一旦皇权收回对他赋予的一切时,他将一无所有。

而鳌拜的出身也很一般,他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是拼死效忠得来的,所以鳌拜看似权力滔天,实则不堪一击。

如果鳌拜敢造反,清廷是没有什么人会支持他的,首先皇权牢牢地握在孝庄、康熙手中,其次八旗根本瞧不上鳌拜,最后汉臣只忠于皇权,鳌拜无论身份、地位、威信都没有能力造反。

02鳌拜真想造反吗?

鳌拜最大的问题,是太过嚣张跋扈,过于贪恋权力,又缺乏政治智慧,他只是想继续操纵权柄,而不是真想把康熙拉下马取而代之。

当康熙弄几个少年活捉鳌拜后,鳌拜和他的势力,根本没有掀起什么风浪,就乖乖束手就擒,这根本不像历史上其他朝代那种造反势力与皇权的争斗。

感觉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康熙就把鳌拜给收拾了,鳌拜要是真想造反,能不事先防备吗?甚至一根筋的他,有可能压根就没想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真的把孝庄、康熙惹得必须下手干掉他。

而当康熙擒拿住鳌拜后,并没有真的杀了鳌拜,只是把他囚禁起来,如果鳌拜真想造反,孝庄和康熙能饶得了他吗?诛九族都算轻的,所以孝庄和康熙其实也知道鳌拜没有造反之心。

03为什么要擒拿鳌拜?

那既然鳌拜没有造反的能力,也没有造反之心,孝庄和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搞掉他呢?因为鳌拜已经让大清的朝堂之上失去了平衡。

本来如果他不诛杀苏克萨哈,如果索尼还能再多活几年,我相信孝庄和康熙也不会急于动手,正是他想独揽大权,才导致了朝廷中失去了制衡他的人。

虽然不至于威胁到皇权,但帝王心术的孝庄和康熙,绝对不允许朝廷上的重臣失去制衡,自古以来帝王都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他们需要的是制衡,也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托孤的时候,都要任命多位顾命大臣辅政,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吗?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让他们狗咬狗一嘴毛,皇权好稳坐中间。

而那时候朝廷上已经没有能够制衡鳌拜的人了,作为主人的孝庄和康熙,要么再培养出一股势力与之抗衡,要么就是把鳌拜搞掉,重新洗牌。

哪个简单?哪个风险最小?当然是搞掉鳌拜了,对于孝庄与康熙来讲,鳌拜就是不听话的奴才,那就派几个少年上去踹几脚,也给其它的奴才看看,不听话就跟鳌拜是一个下场。

这样重新洗牌之后,正好为康熙亲政,树立威望,可以说鳌拜就是孝庄与康熙手下,养熟了的奴才,用搞掉鳌拜之举,震慑群臣。

总结

擒拿鳌拜看似凶险异常,实际上孝庄与康熙都知道,当他们动了搞掉鳌拜这个念头时,鳌拜就已经输了。

在绝对的皇权面前,所谓的权臣,除非手握军权,并且军权只忠于自己,否则根本没有与皇权对抗的资格。

比如,后来的和珅,同样权势滔天,但嘉庆一上台,没费什么劲就直接搞掉了他;再比如明朝的魏忠贤,崇祯搞掉他,也是分分钟的事。

康熙擒拿鳌拜根本不会失败,而孝庄也不用准备什么后招,就算那几个少年打不过鳌拜,孝庄和康熙只要一纸诏书,就可以直接让鳌拜一无所有。

所以,擒拿鳌拜,第一,不存在所谓的危险;第二,不存在所谓的复杂。本来很简单的事,只不过让孝庄和康熙刻意地给搞复杂了。目的嘛,就是为了杀鸡给猴看,也借此标榜康熙的文治武功。




面对康熙当年生擒鳌拜的惊险场面,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当时的康熙不慎失败无法一招制敌,康熙背后的孝庄太后还会有什么对策吗?

表面上,康熙擒鳌拜是个独立事件,然而,纵观整个事件的前后,我们不难发现:孝庄太后早已把整个局势铺垫得清清楚楚,只待康熙请鳌拜入瓮罢了。哪怕当时的康熙没有一招得手,鳌拜也早已是墙倒众人推的态势,而让康熙亲手擒拿鳌拜不过是在给朝中重臣面前给这位年轻的君主立威罢了。

鳌拜的一生虽然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可他实在不是一个擅长玩弄权术的人,甚至,很多时候,他还是个看不清时局“忠臣”。这一点在皇太极死后的夺嫡事件中就得以凸显。

鳌拜出身低微,曾是镶黄旗的一位护军统领,因为当年死心塌地追随皇太极才有了后来的权势地位,然后他一生在孝庄太后面前都只能以家奴自称。

可在皇太极驾崩之时,鳌拜曾坚定地支持豪格上位,与索尼等人竭尽全力阻止了多尔衮的皇权野心。最终,虽然多尔衮做出妥协,可登上皇位的确实皇九子福临,由多尔衮辅政。如此一来,鳌拜落了个里外不是人的局面,自然遭受打压。

好在当年顺治亲政后,对事不对人,单从当初鳌拜、索尼等人誓死拥立皇子这一点来看,认定了鳌拜等人是皇族正统的忠臣,鳌拜也在新主面前极尽效忠。顺治14年,孝庄太后病重,鳌拜更是守护于病榻前后,一刻不曾歇息。

而孝庄太后是位绝顶聪明的女子,她对于权谋的敏感远远在当时这些男人之上。看似仕途顺分顺水的鳌拜实则心怀猛虎,这一切都被孝庄太后看在眼里。与其说康熙擒鳌拜是一时兴起不如说孝庄太后老早就在心里埋下了铲除鳌拜的想法。

而孝庄太后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招数,她要等到将鳌拜利用到极致后再将其铲除,有些“要想令其亡必先令其狂”的意味。

顺治驾崩时做了临终托孤的举动,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表面上四人一心为主,私下里同样是内斗不止。而此时,四人的处境也各不相同,也不再是年轻气盛之时,考虑的问题更多是自己家族的福寿延绵,冒冒失失的事情再是不肯多做了。可只有鳌拜始终是心高气傲,得罪这个、压制那个,丝毫不懂节制,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里。而鳌拜的这些举动也同样得罪光了身边的盟友,也就形成了他外强中干的态势。

索尼与遏必隆都纷纷与康熙结亲,两家的女儿都先后成为了康熙后宫的皇后,索尼与遏必隆的家族自然得以保全,而苏克萨哈也是一位懂得审时度势的人,自动请辞辅政大臣,瞬间腹黑洗白,整个家族同样得以保全。

只有不懂得进退的鳌拜此时虽是权倾朝野却也是孤立无援,立于朝中最明显的一把皇上心头上的利刃。

表面上,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只是停滞不前、让步于鳌拜,其实私底下这三股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已经全部臣服于康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会审时度势并在私底下做足功夫。而这一切都在孝庄太后的掌控当中,可以说,孝庄太后才是这部大棋的幕后操控者。

所以,康熙布了个局生擒了鳌拜,此时的鳌拜也只是一副政治躯壳而已,在错综复杂的政局中,他早已被他人架空,孤立无援正是皇室治理他最好的时机。

面对康熙生擒鳌拜的举动,孝庄太后事先的所有铺垫都决定了无人会冒险为鳌拜开脱,哪怕是鳌拜统领的镶黄旗也早已在苏克萨哈归顺之时一半都已成为了康熙的拥护者。

即便康熙未能当场制服鳌拜,鳌拜逃脱后能做的也不过是困兽之斗,无人支持的局面,只需要康熙的一纸诏书就能搞定鳌拜。而如果鳌拜还想拿他那半个镶黄旗说事,孝庄太后同样可以以皇太极遗孀的身份诏令镶黄旗回归。总之,想让鳌拜成为光杆司令也只是易如反掌之事。此时的鳌拜再是有一身本领也敌不过千军万马呀。

由此,不难看出,孝庄太后根本不需要想康熙擒鳌拜失败的对策,因为鳌拜的咎由自取早已决定了他万劫不复的结局,而孝庄太后只是给他搭了个戏台子这么简单。




孝庄不会有对策,因为没必要。

康熙擒鳌拜,本来就是小孩子把戏。无论后来的康熙有多大功绩。在当时,这就是个小把戏而已。

如果康熙失败了,会怎样?答案很明显:那就再擒一回,直到成功为止。鳌拜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也没有任何可以发挥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并非康熙失败后会怎样,而是为什么堂堂的满洲第一巴图鲁鳌拜,竟然被这么一个小把戏,轻松拿下?

可能很多人都被误导了,以为鳌拜类似曹操那样的人物,起码也是个董卓。其实,鳌拜没那么大的发挥空间。

从时间线上看,康熙擒鳌拜,在1669年。在这之前:

努尔哈赤起兵,发生在五十三年前;

清军入关,发生在二十五年前;

多尔衮去世,发生在十九年前;

顺治驾崩,发生在八年前;

康熙开始亲政,仅仅在一年前

这时,清朝还没统一天下,只有半壁江山:

台湾还被郑家占着;

南方被三个异姓王管辖,处于半独立状态;

西北的噶尔丹要做成吉思汗第二,挥兵东进。乌兰布统之战的发生地,距离北京城只有五百里。


康熙擒鳌拜,正是发生在清朝从快速勃兴到发展壮大之间的节点上。这也是清朝权力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鳌拜,不过是康熙的一块绊脚石。但在最初,鳌拜是被皇帝当做的垫脚石来用的。

鳌拜是怎么当上辅政大臣的:权力基础

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基本盘是自己的兄弟子侄。兄弟是亲兄弟,子侄是亲子侄。为什么突出一个亲呢?因为在最初,努尔哈赤那些叔伯兄弟们都没少给他捣乱。

所以,能依靠的人,都是关系最亲近的。但这也充分体现了“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有事儿真上啊。在后金及清朝前期,领兵作战的都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

可之后雪球越滚越大,人也越来越多,就出现问题了。

一个是话语权的问题。说白了,开会时候,谁有发言权?谁能坐在桌子前说话。

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皇帝由一个人担任,但作为清朝基石的八旗,可是由八旗旗主分别掌控的。旗主之于旗人,就是主奴关系。


这些问题,通过历次辅佐新皇帝的人中,就能看的明明白白:

第一次是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皇太极是大汗,其他三大贝勒实际上就是辅政大臣。这三大贝勒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

阿敏是皇太极的亲堂弟,另两个是皇太极的亲兄弟,都是爱新觉罗。

第二次是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争位。最终妥协的结果是,年幼的福临继位。而作为共同辅政的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

多尔衮是顺治的叔父,济尔哈朗是顺治的堂叔,又都是爱新觉罗。

前面两次都是爱新觉罗辅政,到了顺治死后,画风变了——四个辅政大臣,没有一个爱新觉罗。

顺治死前,为什么把作为自家人的爱新觉罗排除在外,反而用外姓人做辅政大臣呢?

但是先别急着以为是顺治缺心眼,再看看这四位辅政大臣的出身,就太明显了:

索尼,姓赫舍里,正黄旗

苏克萨哈,姓叶赫那拉,正白旗

遏必隆,姓钮钴禄,镶黄旗

鳌拜,姓瓜尔佳,镶黄旗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统称上三旗。余下的称为下五旗。下五旗旗主是爱新觉罗宗室。上三旗旗主正是皇帝本人。

所以,谁是外人?谁是内人?这个朝堂,分明就是上三旗的朝堂,就是皇帝自家的。鳌拜权力再大,也就在这个框架之下。

鳌拜能指挥得动下五旗吗?不能。

鳌拜要造反,上三旗能听他的吗?也不能。



顺治这样的安排,本身就是为了分化其他宗室的权力。鳌拜能做到辅政大臣,是因为背靠着皇帝这个主人。如果鳌拜不再尊重自己的主人了,他的权力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矛盾的爆发点是,康熙亲政后,鳌拜却不想放权。并且在朝堂上对着康熙大呼小叫,连着好几天。

这也是鳌拜能够做到的极限了。如果他不满意,能不能杀了康熙?或者玩一个“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也是做不到的。

事实上,鳌拜和康熙是绑定的。康熙可以擒鳌拜,鳌拜却没能力对付康熙。因为在康熙旁边,还站着另外五个爱新觉罗的旗主

他们看着鳌拜在朝堂上对着康熙大呼小叫,却没人去劝解、呵斥。为什么?因为,其他宗室王爷完全就是一副吃瓜看热闹一样的心态——反正是你皇帝自家的事情。

皇帝真要是处理不了自己的奴才,那说明皇帝能力不行。你行你上,你不行,我们上。那就直接退回到努尔哈赤死后的状态呗,剧本也有,四大贝勒议政嘛。

相反,如果鳌拜真要敢把皇帝怎么样了,其他下五旗肯定也是不会听鳌拜的号令。甚至那时候,鳌拜会死得更惨。


这也就是孝庄无须有对策的对策。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孝庄太后与鳌拜是一伙的,还曾经依靠鳌拜清除对手,可是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孝庄认为鳌拜成了新的威胁,于是施展一系列手段,成功帮助康熙除掉了鳌拜。我们只要梳理一下孝庄太后与康熙是如何对付鳌拜的过程,就会发现,即便康熙擒鳌拜失败了,孝庄太后依然有的是办法收服鳌拜。

孝庄从皇后到太后到太皇太后,称谓经历了几次变化,而且“孝庄”是个谥号,是在她去世后加上的,但是为了方便,我在文中统一称为孝庄后。孝庄后与鳌拜之间的交集,从很早就开始了,她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努尔哈赤还活着,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位,孝庄还只是皇太极的一个皇妃,清军尚未入关。

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遗志,继续攻打大明。在攻打大明边防重地皮岛的时候,明军防守严密,顽强抵抗,清军久攻不下,损伤惨重。关键时刻,鳌拜带着一支敢死队,杀开一条血路,率先登岛,并放火引导其他清军登岛,攻克明军重要据点。皇太极为了奖励鳌拜,赐他巴图鲁(勇士)的称号,并让他成为八旗精锐镶黄旗的护军统领。作为皇太极的皇妃,孝庄后当时也知道鳌拜的名声

皇太极暴毙后,孝庄后曾以退为进,提出主动殉葬,但众臣以福临年幼为由拒绝。经过多方博弈,福临得以继承帝位,即顺治帝,作为福临的母亲,孝庄后功不可没,尤其是她拉拢多尔衮辅佐福临,足可以看出孝庄后的手段。皇太极暴毙的时候,清军尚未入关,一方面为了清军内部统一,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满蒙团结(孝庄出身蒙古草原),最终才由孝庄后之子福临登基,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孝庄后也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共为皇太后。

这个时候孝庄后并没有与鳌拜斗争的必要,但是却能够看出孝庄后的第一个能力,即平衡能力。她能够在济尔哈朗与多尔衮等各方势力之间寻求平衡,最终让他们为孝庄母子服务,这是孝庄后的可怕之处。此时的鳌拜,一直冲杀在前线,定燕京、征湖广,在陕西大败李自成,在四川大败张献忠,官至侍卫内大臣,朝廷一品官员,成为顺治帝和孝庄后倚重的大臣,孝庄后有些意见也通过鳌拜传达。有一次孝庄后生病,鳌拜不离左右,精心照顾,可见孝庄后对鳌拜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鳌拜因为站在多尔衮的对立面而成为孝庄后利用的重要棋子。多尔衮在世时俨然以太上皇的身份自居,虽然在清朝统一过程中立有大功,但他的擅权无疑让孝庄后和顺治帝十分不满,却又不能表露出来。多尔衮刚去世,顺治帝便以谋逆大罪清除多尔衮的势力,并提拔了之前与多尔衮有过节的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等人。

多尔衮在世的时候,曾经让索尼、鳌拜干掉对手阿济格,但是鳌拜、索尼没有执行命令,结果被多尔衮革职,降为平民。遏必隆也是多尔衮的对立派,同样被多尔衮治罪,贬为平民。苏克萨哈与其他三人相比,原先地位就不高,只是因为后来告发多尔衮有功,才得到孝庄后和顺治帝的重用。后来,顺治帝因为与孝庄后政见不合,再加上孝庄后干涉顺治帝的婚姻,引起顺治帝不满,最后竟然决意出家为僧,正史记载是顺治帝得病去世。

此时的孝庄后已经成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甚至有人专门进谏让孝庄后垂帘听政,在这种情况下,孝庄后又展现出第二个可以碾压鳌拜的能力,即冷静的头脑。孝庄后想实行垂帘听政不是不可以,但是她深知,垂帘听政势必有违祖训,而且朝中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她要垂帘听政肯定会遇到很多阻力,甚至会引起动乱,削弱清朝国力,所以她没有选择垂帘听政,而是坚持立玄烨为帝,也就是康熙帝。

孝庄后对康熙帝十分用心,她让幼年的康熙帝住在慈宁宫,精心教导,既重视培养康熙儒家文化,专门找大儒教授康熙经史子集;也重视培养康熙满族文化,让康熙学习骑马射箭。孝庄后处处以帝王的标准要求康熙,使得康熙成长很快,成为孝庄后引以为豪的教育成果。

在辅政大臣的选择上,孝庄也颇为用心,事实上,选择索尼等四位辅政大臣更多的是孝庄后的意思,而且很明显看出来,孝庄后是偏向鳌拜的。索尼年事已高,体力不济,终会退出舞台;遏必隆性格偏软,行事上多依附鳌拜;苏克萨哈资历尚浅,也不能与鳌拜相抗衡;鳌拜征战多年,根基深厚,在四个人中明显处于优势。

在很多事情上,孝庄后与鳌拜的意见也是一致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守旧。顺治帝是比较开明的,他赞同汉化的方针,重用汉官,实行明朝的一些制度,这引起孝庄后和满清守旧势力的反感,这也是顺治帝与孝庄后感情不和的真正原因,顺治的个人婚姻问题只是个表象罢了。顺治帝去世后,孝庄授意守旧大臣颁发《遗诏》,《遗诏》模仿顺治语气自责,实际上是表达了恢复旧制的姿态。

事实上,孝庄后和守旧大臣的做法也体现了他们的思想,比如取消内阁与翰林院,恢复以往的内三院,打击汉人。比如借“哭庙”案斩杀金圣叹等人,借“庄氏史狱”处理江南文人。在“奏销案”中,探花叶方蔼只因家中偶欠一文钱便被革去功名。在这些事件中,孝庄后与四位辅政大臣是一伙的,尤其是鳌拜,可以说是孝庄后的忠实拥护者。

康熙帝是相对开明的,他认识到只有继续实行汉化的方针才能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又不得不依靠孝庄后巩固自己的皇位。在处理两个人的关系上,康熙帝的做法要比顺治帝聪明得多,史书记载,康熙帝向孝庄后的请安次数要远远多于他向自己的母亲请安的次数,这其中就有通过拉近感情缓和矛盾的意图,防止鳌拜等人从中挑拨关系。

而且康熙帝是通过先文化后政治的步骤,逐步推行自己的想法。比如他为顺治帝立“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内容便与之前的《遗诏》针锋相对。当然在此之前康熙也请示过孝庄,在措辞上也经过斟酌,得到了孝庄的支持。从这些事情来看,孝庄后与鳌拜同是守旧派,可是后来孝庄为何又决意除掉鳌拜呢?最重要的原因是鳌拜挑战了孝庄后的底线

孝庄后的底线是什么?就是维护康熙的皇位,当初在挑选四位辅政大臣的时候,也可以看出来孝庄后能够除掉鳌拜的第三个能力:有先见之明。四位辅政大臣尽管位高权重,但是他们没有一个是皇室,因为即便想挑战皇位,也缺乏正统性,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更多。这与当初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等人不同,多尔衮他们可是正宗的皇室,想要篡夺皇位容易得多,孝庄要做的防止他们篡位的努力也就越多。

孝庄后虽然倚重鳌拜,但是当鳌拜网罗党羽,清除异己,越来越飞扬跋扈,有成为第二个多尔衮的迹象时,孝庄后和康熙就开始担心了。在经历过一些事后,孝庄后越来越感到鳌拜的威胁。比如鳌拜力主自己的镶黄旗调换正白旗的土地,并趁机圈占了大片良田,导致无数百姓失去田地,流离失所。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等处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这些都是朝中高官,坚决反对,可是鳌拜竟然不顾康熙的意见,将三人全部处死。

再比如康熙帝亲政时,长期受到鳌拜打压的苏克萨哈趁机提出辞职,想迫使鳌拜也交权,但尝到权力快感的鳌拜不愿意就此罢手,竟构陷苏克萨哈,将其入狱,还要处死苏克萨哈。

康熙帝知道真相后,坚决不同意鳌拜的做法,于是鳌拜“攘臂帝前,强奏数日”,逼得康熙帝只能处死苏克萨哈,并株连九族,抄没家产。再比如,康熙亲政后,鳌拜仍然像以前一样,“一应事件,先在私家议定,然后方行”。这些藐视皇权的行为激起了朝中上下的不满,也为孝庄后、康熙帝后来清除鳌拜制造了舆论优势

在康熙与鳌拜相争的过程中,孝庄后显示了第四种能力,即步步为营,思考周密。她下的几步棋,每一招都很高明。早在康熙帝到了结婚年龄时,孝庄后便挑选了索尼的孙女为皇后、遏必隆的女儿为皇妃,把索尼家族与皇室家族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并有意挑拨鳌拜和遏必隆的关系,孝庄后这一手玩得炉火纯青。更绝的是,孝庄还让康熙的二姐嫁给鳌拜的侄子,大摆迷魂阵。包括为顺治帝立碑、推翻鳌拜亲审的历法之争等,都是孝庄布下的棋子。

后来,康熙以摔跤玩耍为幌子,练就一批高手,在一次召鳌拜前来的时候,突然下令擒拿鳌拜,并迅速清除鳌拜党羽,干净利落地解决了鳌拜的威胁,从此执掌大权,成为一代帝王。这背后,当然离不开孝庄后大力支持的重要因素,只是鉴于鳌拜以往的贡献,孝庄后还是免去鳌拜的死罪,但是鳌拜的党羽下场可就没这么好了。

综合来看,孝庄后的平衡能力、冷静的头脑、周密的思考、先见之明等能力或者说手段,是鳌拜所无法企及的,即便是这次失败了,鳌拜想要翻身依然很难。按照孝庄后和康熙的安排,布库少年擒拿鳌拜是计划的重要部分,可是对鳌拜党羽的监视和清军的调动也在同步进行,在擒拿鳌拜的时候,其他计划同步进行。一旦擒拿鳌拜失败,控制住鳌拜的党羽也可以让鳌拜势单力孤,难以抗衡。

退一步讲,即使鳌拜成功逃脱,同时也纠结了一些死党,跟康熙公开干,他能斗得过孝庄后吗?很难,以孝庄后和康熙帝的号召力,满清贵族大部分还是支持他们的,但鳌拜不是皇室,很难获得更多舆论上的支持,圈地等事件导致鳌拜失去民心。

鳌拜不是皇室,缺少正统性;没有民心,缺少舆论支持;没有满清贵族的支持,缺少支援。你说,鳌拜拿什么跟孝庄后斗?再说,这些也都是孝庄后事先安排好的,可以说,鳌拜不管怎么样都会失败。孝庄后这个女人,不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黄旗   汉学   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   太后   康熙   镶黄旗   太极   白旗   擒拿   皇权   索尼   顺治   大臣   对策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