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康熙的儿子数量多且优秀,为何无人挑战朱标的地位而康熙时却出现了“九子夺嫡”?

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还有家庭环境,导致了这种局面的诞生。

朱元璋,这个中国出身最低的皇帝,在他登上皇位之后,深感中国之前的朝代的乱象,亲自出马,设计了一整套帝国的运行制度,其中就包括了继承人这个重大问题。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按照出生,轮班上位,那些没有上位的皇子们,就成了分封的藩王,去往边疆,给中央守卫边疆去,这样就可以防止武将做大,重蹈那些功高震主的出现。而且对于后代的结婚,也作出了要求,不要找那些高门大户,尽量要找平门的孩子,所以,整个明朝,出身最高的皇后,应该就是朱棣的发妻徐皇后了,中山王徐达的姑娘,这也是建国时期,为了笼络功臣所必须的手段。

结果,在半道上,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因病早于朱元璋去世,帝国的底层运行出现了问题,而已经英雄暮年的朱元璋,最后一次展现出了他的獠牙,对于太子党,几乎全被掀翻在地,这个他一手促成的小集体,也被朱元璋一手按了下去,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孙子能上位,这其实已经引起了自己儿子们的不满,结果就是朱允炆上台之后,削藩动作过大,一下子被叔叔掀翻在地,尸首都没能确认。而藩王清君侧成功的,也就朱棣一个人了。但是朱棣死后,也留下了宁王系,这个建功立业的大帮手的后患,在自己的后代时期,出现了叛乱。

清朝就完全不同的教育了,经历了最初的建国混乱,第二位皇帝的康熙,南征北战,终于把清王朝稳定下来,结果在晚年的康熙忽然发现了,自己的后方起火了。朝廷高层贪腐成性,那些皇子们相互勾结,开始要篡夺皇位。首先来说,清朝的建立时期,那些满清的皇亲国戚就有着很大的权力,初期的八位铁帽子亲王更是牛的不行,几乎就和皇帝同起同坐了,而康熙的后宫妃子们,几乎全是因为政治利益,联姻的产物,结果皇子背后的势力,一个比一个大,就像八爷党,老八,老九,老十四最后都被整的挺惨,和他们一起的老十几乎全身而退,因为自己的母亲是钮钴禄氏,皇贵妃。

还有就是,康熙在位时间太长,结果导致太子都做了四十多年了,还没有能坐上那个位子,即便是自己有想法,也不能实行,最后就只能被憋着,出现了各种错误,前后两次被废,彻底的激起了皇子们参与争夺皇位的行动,而这一切,其实也是康熙一手促成的,毕竟儿子们优秀的太多了。这样的自我争斗,也有利于自我淘汰。大概康熙生前最发愁的是自己的儿子们太多太优秀,可是在传了仅仅十几代之后,皇帝居然儿子都生不出来了,也是够悲剧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静Yes”认为,导致朱元璋和康熙不同结局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

继承人问题向来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重中之重。明朝万历时期出现的“争国本”事件,就是明朝士大夫捍卫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一个坚定抗争!

可见,继承人问题在帝国传承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所以,如何培养一个合格且优秀的继承人,就成为历朝皇帝考虑的首要问题!

而培养一个优秀的传承人,需要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教育。所以历朝皇帝不惜聘重金在朝中物色优秀的大臣充当继承人的老师,一方面,这是太子的玩伴,可以教会太子很多东西;而另一方面,太子的老师也会成为未来皇帝执政班底的一员,可以说皇帝在为太子物色合格的辅佐者。

但是在“静Yes”看来,朱元璋和康熙对待太老师的态度就有些不一样了:

1、朱元璋的“尊师重教”

先说伴读。《明史·舆宗孝康皇帝传》讲到洪武元年,太祖“命选国子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人,侍太子读书禁中。琦等入对谨身殿,仪状明秀,应对详雅。帝喜,因谓殿中侍御史郭渊友等曰:‘诸生于文艺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庶储德亦获裨助。’”此时年朱标17岁,读书当然要伴,而且伴侣的选择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而在老师的选择上,朱元璋也没有放松。朱元璋在辅教太子的问题上,把慎选师傅放在第一位,太子朱标的师傅宋濂在元代便已是翰林编修了,《明史·宋濂传》称洪武初,帝“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除了宋濂以外,还有詹同,他是陈友谅的翰林学士,朱元璋攻下武昌以后,便召他为博士,“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明史·詹同传》)。

当时教授的主要是儒家经典,即仁义礼智信。除了太子,其他诸王朱元璋也没有放弃教育!正是由于朱元璋的重视,朱元璋的儿孙更多地懂得了秩序和伦理的力量!

作为皇帝,也是父亲,朱元璋不仅为皇子们物色优秀老师,也在身体力行尊师重教。

有一个叫刘崧的师傅,洪武14年,崧为国子司业,赐鞍车,令朝夕见,见辄燕语移时,未旬日卒。疾作,犹强坐训诸生。及革,敬问所欲言,曰:“天子遣崧教国子,将责以为功,而遂死乎!”无一语及家事。帝命有司殡殓,亲为文祭之(《明史·刘崧传》)。”从这里可见朱元璋确实尊师重教,一个穷教书先生,能够与皇帝朝夕相见,而且见面能“燕语移时”,他们之间谈论的议题,当然离不开朱元璋子弟之间学习和品德的状况,由此也说明朱元璋在教师面前没有一丝一毫做皇帝的架势。

朱元璋与师傅的关系,不完是君臣之间的,而是家长与教师如何协同教育好下一代的问题。而朱元璋对教师的关心,不是递红包,而是充分地表示对他们工作的尊敬,是靠这一点来调动教师们积极性的。

实践证明,父亲的言传身教给了孩子们树立了良好榜样,明朝没有出现挑战太子朱标的情况。

2、康熙的“尊师重教”

和朱元璋的尊师重教相比,康熙确实差出了太多。

很多人说康熙是千古一帝,那是对他功绩的一个肯定,但是对康熙的子女教育问题连连感慨,好像康熙忙于政事顾不上孩子们,然后孩子们都被其他人带坏了,或者说康熙没问题,全是这帮孩子们的错!

说这些话的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康熙尊师重教的真面目。

皇太子出生时,康熙最疼爱的皇后难产而死,这让康熙对太子百般溺爱,终于害了太子。太子师傅耿介给太子讲课,因天气炎热,加上站得太久,突然晕倒在地。康熙得知后,非但不责备太子,反而怪罪老师:“尔等侍立,朕焉得知?应坐应立,宜自言之。皇太子欲赐座,未奉朕谕,岂敢自主?”整的罪责全部在老师身上。

康熙25年4月,康熙在瀛台教皇子们射箭,帝师徐元梦陪侍在旁,康熙也让他射箭。但徐元梦不善骑射,拉不开强弓,被康熙当着皇子的面严加斥责。徐元梦解释了两句,康熙便恼羞成怒,当着皇子的面让人杖打徐元梦到奄奄一息,并下令抄徐元梦的家,将其父母流放黑龙江。但是他又怕这样会耽误皇子们学习,于是当晚又派人去给徐元梦治伤,让徐元梦第二天必须按时给皇子们上课。

当晚天降大雨,徐元梦带伤跪在皇宫门前嚎啕大哭,恳求御前侍卫转奏:“臣奉职无状,罪该死。臣父廉谨,为官数十年,籍产不过五百金,望圣主察之。且臣父母皆老病,臣年正壮,乞代父谪戍,尚能胜甲兵效命矣!”侍卫虽然很同情他,但又惧怕康熙发怒,没人敢转奏。后来一个大臣求情,康熙才赦免了徐元梦。

康熙46年1月,康熙第六次南巡,路上看到诸皇子的请安帖,感觉文笔不通,感觉都是徐元梦不尽心教诲所导致的。拟将徐元梦革职,并当着全体阿哥之面再次杖责徐元梦。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父亲的都不尊重老师,皇子们怎么能够尊重老师呢?最要命的是,康熙作为少数民族皇帝,一再可以贬低和侮辱儒家经典。康熙最得意的事,就是召集天下儒生,在他们面前宣扬儒生误国,儒学误国。这都被孩子们看到眼里,最后导致皇子们视伦理规矩为草芥!视僭越为能事!

所以,朱元璋和康熙的子女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二者一切的根源,在于朱元璋和康熙本身。

说康熙太子不是长子以及明朝藩王在外无法撼动朝廷的,都是原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育。

教育为百年大计!此言不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欢迎关注“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康熙时,出现了“九子夺嫡”,是有很复杂的原因!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

其一、清朝初年实行八王议政,后金的努尔哈赤名义上就是八旗选举产生的,只是皇太极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变,但是八王议政的传统还在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雍正王朝》里面有一个细节,康熙皇帝让大臣们推荐太子候选人!

很多大臣联名举荐八阿哥做太子!

出现这个事情,如果不了解清初的历史,你会感觉怪怪的,太子怎么可以举荐呢?

在明朝的时候,太子是一种血统传承,嫡长子就是当然的太子!

而且明朝的时候,谁是太子,皇帝说了算!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居然要大臣推荐太子人选,而大臣们居然还真的正儿八经的搞起举荐来了!

他们经过串联和各种活动,也真的举荐了一个太子候选人!

这件事,感觉很诡异,难道清朝要搞古罗马式选举了吗?

事实上,清朝是部落联盟发展起来,到康熙皇帝的时候呢,这个部落联盟大会的传统影响还在,部落首领举荐可汗的遗风,仍然保留下来了!

明白这个历史背景,《雍正王朝》里面推荐太子人选这个事件,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个事,也说明清朝与明朝确实不同,所以从这点来说,康熙的所有儿子都有成为太子的可能,只要这个阿哥非常贤明就行了!

但是,明朝的太子制度却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完全取决于这个王爷是不是皇后的长子,这样就避免了“九子夺嫡”!

朱元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还与册封藩王相配合,皇子们很小就离开京城去封地了,而康熙的儿子去聚集在京城,这就容易现成“九子夺嫡”的局面

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有自己的封地,很小就去镇守边关,他们往往不在京城聚集!

皇子们回京,需要皇帝的许可,太子与皇子的地位真的是天渊之别。

而康熙皇帝的儿子们,没有成为藩王!

他们都聚集在京城,康熙皇帝尽管也存在太子,但是太子与皇子的地位差别不大,因为清朝的王爷也在京城,他们了解太子的一举一动,也熟悉皇宫的一草一木!

说白了,康熙的太子爷与王爷差别不大,相对明朝朱元璋的太子,康熙的太子实在是不好当!

你想想,几十个王爷都在京城,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事实上,鸟多了才什么鸟都有!

几十王爷在一个地方,怎么可能避免明争暗斗呢!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城几十个王爷,出现“九子夺嫡”也就太正常不过了!

其三、朱元璋与康熙不同,朱元璋也许不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却是一个仁慈的父亲,康熙也许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却不是一个仁慈的父亲

朱元璋的江山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所以他要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坐江山、守江山!

康熙皇帝的江山是继承来的,他没有朱元璋那样的九死一生,而且康熙的亲人太多了,祖母和兄弟姐妹一大堆,对康熙皇帝来说,他似乎不缺亲情,而是很多亲情有些油腻了!

  • 朱元璋就不同了!

朱元璋的很多亲人基本上都死了,他当皇帝的时候,已经没有祖母了,没有兄弟姐妹了!

就剩下一个侄子朱文正,也就是说朱元璋的亲人可能主要就是儿子和妻子!

所以他把儿子看得很重,太子就是朱标,朱标的地位就是不能动摇的,太子的身份几十年如一日,不曾有半点动摇!

康熙皇帝就不同了!

他生长在皇宫,从小就没有缺少亲情的切身感受,他对儿子不是与他们一起坐江山,而是防止他们坐江山,特别是防止太子坐江山,他与太子最后居然产生了争夺天下的局面!

康熙两次废除太子,好像太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一样。

总之,朱元璋与康熙皇帝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对待儿子的态度不同,个人的亲情浓度不同,所以才结果迥异。

所以,朱元璋和康熙皇帝的儿子数量都很多,而且都比较优秀,结果没有人能够挑战朱标的地位,而康熙时,却出现了“九子夺嫡”的情况!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第一,传统不同。

明朝是汉人政权,嫡长子继承制已经被认同,朱标身为嫡长子,理应继承皇位;

而清朝就不同了,作为女真人政权,受长子继承制思想影响较浅,立贤思想影响也比较大,而以前的皇太极、顺治等,也都不是长子继承。



第二,能力不同。

朱标作为皇太子,仁爱有德,有所作为,其能力在诸子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没有人有能力和朱标争夺太子之位。

而康熙帝的太子,能力平凡,远远不及皇四子、八子、十三十四子等,又荒淫无度,在康熙离京期间更是胡作非为,拉党结派。这些也为其它能力强于太子的皇子提供了机会。



第三,对待亲王的方式不同。

朱元璋把其它儿子分封在了全国各地,这就避免了其它儿子对皇位的直接窥伺。

而清朝的王爷贝勒,有王的封号,却没有王的领地,在京城为官,这也为九子夺位提供了客观条件。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补充,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喜欢历史,欢迎关注“津城沐雨”哦!




朱元璋和爱新觉罗玄烨的治国理念不同。

朱元璋立滴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皇子羽翼未丰满就封王派到封地,不参与朝政。而玄烨虽立嫡长子为太子,但皇子们大都参与朝政,在朝廷有一定势力。

朱元璋为开国皇帝杀伐果断,维护皇权的决心使大臣们望而生畏,其对太子一心一意培养维护,使其他皇子不敢觊觎皇位,大臣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而玄哔是皇子继位早年依靠辅政大臣,办事比较谨慎,对太子有防范之心,使诸皇子看到了上位的希望,大臣们纷纷站队成为不同派系。

所以只要朱元璋活着就没人敢争夺太子之位,而玄烨两次废立太子才是“九子奇嫡”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康熙   明朝   儿子   尊师重教   京城   皇位   皇子   继承人   王爷   长子   大臣   清朝   标的   太子   皇帝   地位   老师   优秀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