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会战为什么那么多苏军投降?

基辅会战中,大量苏联军队投降是因为多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在投降前的战斗中,苏联军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兵力减弱,装备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当时的苏联政治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军队士气低落。此外,苏联军队长期在前线作战,物资匮乏,疾病横行,对军队的打击也很大。

因此,在面对德国军队的强势攻势和压倒性的优势时,许多苏联军人决定投降,以避免进一步的伤亡。这也是基辅会战中苏联军队投降的主要原因。




1941年9月14日,当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和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的前锋部队即将完成会师之时,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危险。根据德国空军第四航空队的空中侦察报告,大批苏军正从第聂伯河防线撤下来,朝着合围圈仅存约50公里宽的缺口蜂拥而来。


(克莱斯特将军)


在合围圈缺口地区的上空,苏军派来的侦察机正指引从西方撤下来的部队抓紧突围,铁木辛哥仓促组织起来的一支装甲部队负责突破,大批满载兵员和物资的车队正随后跟进,如果德军不能扎紧这个“袋口”,则苏军被围部队就可以通过缺口逃之夭夭,铁木辛哥元帅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是菜鸟。


甚至德军第24摩托化军的军长施彭韦堡将军(后来的西线装甲集群司令),都因为跟随先头部队前进,差点被忙着突围的苏军所俘。不过德军一南一北两个先头装甲师挺进的非常坚决,莫德尔第3装甲师和克莱斯特集群的第9装甲师9月15日终于会师,彻底封闭了基辅合围圈,此时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距离封闭口还有约90公里。


(第3装甲师莫德尔)


在德军的两只装甲铁钳合拢后,苏西南方面军当然不甘坐以待毙,开始更加猛烈地攻击行动,试图重新打开缺口。而莫斯科紧急调动而来的四个预备师(一时只有这么多部队了),也正从包围圈外向内进攻。也就是说,负责封闭合围圈的德军那是腹背受敌,但是,迅速增援上来的德军第10摩托化师等步兵部队,最终还是顶住了里外夹攻。


苏军没有及时突围出去,一方面是1941年的德军战斗力确实很强,另外一个方面也确实是高级将领指挥不力,苏军的突围和解围作战,都始终没能集中到一个点上。所以尽管给德军造成了许多麻烦,部分地段出现危急情况,却最终没能完成事实突破,


(德军进入基辅)


在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负责的240公里侧翼战线上,没有一点最后漏风,其它战线上也差不多如此。因此,德军两大“集团军群”的有力部队,最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合围圈:宽约300公里、纵深达800公里,总计有方圆1800000平方公里。


被围苏军有西南方面军的第5、第21、第26、第37、第38等五个集团军,包括基辅城内临时动员参战的20万工人和民兵武装,总数量达到100万人。德军从9月18日起开始压缩包围圈并歼击苏军各部,那么,战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批苏军投降的情况呢?


(苏军士兵投降)


1、苏军百万人马处于无粮无弹的局面。

这就是大纵深突破和大合围战法的可怕之处,一旦重兵集团被敌人合围,则意味着与后方的联系完全中断,百万大军所需的粮草和弹药耗尽后将再也得不到补充,必然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我们举个例子,在未来的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20万残军,每日所需的物资最低量也有400吨,那么铁木辛哥的百万大军每日所需呢?至少2000吨。


但是苏军被合围之后,几乎一点物资也得不到了,由于德军当时掌握着制空权,苏联空军对大规模空投也无能为力,那么很快,西南方面军的部队将面临枪里无弹、炮里无弹、战车没油、战士饿肚子的情况,在现代化战争中,这将成为一边倒的屠杀。苏军部分部队也在无燃料无弹药的情况下,端起刺刀整团整营地向德军的战车、大炮和机枪阵地发起勇猛冲锋,企图突破合围圈向东撤退,然而血肉之躯终究不敌钢铁和炸药。


(铁木辛哥元帅)


2、苏军在1941年的战斗意志很不坚决。

德军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曾经在斯摩棱斯克、明斯克、乌曼等战役中俘获大批苏军,一方面是德军的闪电战与合围战攻击凌厉,另一方面就是缺乏准备的苏军完全陷入混乱,大清洗的后遗症、失败之下的恐慌和指挥不力,以及大量基层官兵缺乏实战经验,都造成形势绝望的情况下投降者众。敢于突围的苏军部队在德军的炮击、扫射和碾压下,则成千成万地死伤,用“尸横遍野”毫不夸张,那么后面的许多苏军部队就此丧失了继续突围的勇气。


自1941年9月20日以后,德军更多的部队加入到围歼作战中,在敌人的空中和地面轰炸、战车和大炮的轰击和地面部队的射击下,大批苏军已经心理崩溃,纷纷缴械投降,所谓兵败如山倒啊。莫斯科之所以发布严格的第270号命令,就是试图增强苏军官兵的抵抗意志:投降就是叛国,家属亲人一律遭殃,后来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现象。


(古德里安)


3、苏军被分割包围失去整体抵抗能力。

德国人在战术上是很娴熟的,他们不会一口吃掉这百万大军,而是通过装甲部队的穿插分割,将西南方面军的各部再行围困到六个“小包围圈”里,然后再集中兵力逐一歼灭,遂在一个小包围圈内可以形成绝对的兵力和火力优势,迫使苏军各作战分队一个个放下武器投降,否则就是无谓的被屠杀了。苏军各部放弃抵抗的顺序是:第37和集团军在基辅东南坚守到9月23日;第21集团军坚守到9月23日;第5集团军坚守到1941年9月23日;第26集团军在奥尔日察地区坚守到9月24日;第37集团军坚守到1941年9月26日。


在德军的围歼下,最终只有少量苏军分成小股部队向东突围成功,大约有2万人左右,这就属于抵抗意志比较坚决的队伍,而大规模成建制的突围是不可想像的,很快就会被德军发觉和围歼。战至最后,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中阵亡,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少将等人被俘,至1941年9月26日,西南方面军基本被歼。


再加上一部被歼灭的苏军第40和第38集团军,基辅会战德军共粉碎了七个苏军集团军,俘虏苏军662000到665000人,成为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合围战役,而所有这些俘虏中大部分是成建制投降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未能活到二战结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大家看看张泽石的《我的朝鲜战争》就知道了。

他所在的180师在第五次战役中被美军合围,切断了撤退道路。

180师在五次战役的进攻阶段时,损失就比较大,参战的10036人伤亡就有2392人,超过了五分之一。

第一阶段是进攻,第二阶段就是先防御再撤退。

由于180师位置不好,防御期间被美军重点打击,又伤亡1600余人。

该师撤退时,只剩下6040人,伤亡接近一半。


结果突围期间,由于美军切断180师退路,师长和政委认为成建制大部队突围不可能,只会被美军围歼,采用了分散突围的方式,也就是以营连排为单位,小部分进行突围。

这次突围中,有些3000多人突围成功,但还有接近3000人伤亡或者被俘。

其中被俘的人中,就有张泽石,他是一个宣传干事。

但是撤退时,部队被打散了,四面都是美军。


张泽石和几个士兵被打散,行军到一个山沟内,发现山沟两头都有美军,正在向里面搜查。

当时他们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之前一同行军的还有几个伤员,因伤势严重,体力耗尽,又没有饭吃,只能留下放弃撤退自杀或者被俘。

而张泽石他们几个人弹药也耗尽,仅有张还有一枚手榴弹。

当时美军越来越近,一旦发现哪里有人,就朝天开枪,让他们出来投降,不然就开枪开炮。


如果对方开枪还击,美军立即炮火覆盖,将敢抵抗的所有人打死。

美军靠近以后,张泽石拿出唯一的手榴弹想要投掷,旁边一个小战士拉住他不让投,因为只要投出去这几个人就死定了。

但美军并没有发现他们,稍后张泽石因饥饿或者过于疲惫而晕倒后被俘。



军队是需要补给的,补给一断就要完蛋。

一个人不吃饭可以坚持作战二到三天,再长就不行了。但如果人不喝水,在较为炎热的天气下,作战一二天都很困难。




另外,打仗是需要弹药的,没有弹药就没法打。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一共消耗各种子弹5040万发,各种手雷301330发,炮弹450768发,反坦克地雷512枚,爆破竹5984根,炸药2917公斤,共消耗物资1.1万吨。

弹药为5530吨,平均日消耗128吨,以实际消耗炮弹450768发来计算,平均日消耗量为10483枚,手雷日均消耗7007枚,子弹日均消耗117.2万发,按照4.3万人的参战兵力来算,平均每人要打出去1172发。

这是多么夸张的数字,只有如此猛烈的火力,才能遏制住美韩军的进攻。

如果没这么多弹药,你根本没法打。


师旅一级的军队,如果是进攻中被敌人合围,依靠自己的补给一般只能坚持三到五天。

即便是防御作战,防御一方没有长期防御的计划,一旦在野战被合围,也只能坚持10天左右,补给一旦耗尽,军队就会瓦解。



在基辅会战中,为什么66.2万名红军被俘?

因为苏军苏军第5、第21、第38、第26等5个集团军都被合围了,而且是分割为6块包围。

苏军突围无法成功,坚守又缺乏补给,陷入全面崩溃状态。

苏军被包围后,还是坚持作战了一段时间。


在德军猛攻下,苏军有的部队支持了10天,补给彻底耗尽,苏军士兵无法作战,无法突围,即便德军不攻击。

他们也没有饭吃,甚至没水喝,坚持不了多久。


最终,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布尔米斯坚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在突围战斗中阵亡,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坦克兵少将被俘,10日内苏军有组织抵抗被摧毁,剩余苏军投降!




客观地说,苏军在二战中并没有表现出太多令人称奇的战术思想,它绝大多数都是靠在物资和兵力上形成碾压后,将对手击溃。而这种人海战术一旦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就会体现出大有大的难处。

基辅会战中,德军穿越位于喀尔巴阡山脉的苏军防线,德军的第17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向东南方推进,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群为主导,转身向南包围苏军部队,形成铁钳攻势的一半。而另一半则由德军第11集团军从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一路向东,在苏军拥有一百万的布琼尼部队后方封闭成包围圈。

(克莱斯特)

而在乌曼战役后,德军眼看着100多万的苏军有被围歼的机会,但是南方集团军群只有1个装甲集群,无法对苏军形成大包围圈。希特勒更看重的是克里米亚的战略地位,以及乌克兰的煤矿和丰富的农作物,于是希特勒命令原本攻打莫斯科的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南下支援。

当1941年9月14日,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在基辅以东240千米的洛赫维察成功会师时,苏军的西南方面军全部落入德军的包围圈中,被吞掉已经是时间问题。


乌曼战役后苏军失去战略主动性

乌曼战役僵持20多天后,希特勒命令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化整为零,分成三个单独的战斗群,以构成几个小的包围圈,以各个击破突围的苏军。这个战术后来被证明是有效的,就一直在基辅会战中沿用。

苏军突围时的天气状况并没有让它占到便宜,德军的装甲部队可以在平原上驰骋。克莱斯特准确击中了后撤的苏军,并与第17和第11集团军麾下的步兵师会合,封闭了被包围在乌曼地区的苏军部队包围圈。


苏军的第6,第12,第18集团军被德军歼灭,第6和第12集团军的司令员投降。此役德军共俘虏了10.3万名苏军。而且德军在此役后打开了战略格局,向东可以进入克里沃罗格的铁矿区,黑海的敖德萨港以及尼古拉耶夫的道路也敞开了。而且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可以直达下第聂伯河,获得在切尔卡瑟到扎波罗热的第聂伯河西岸阵地。从而打开了通向基辅的道路,为基辅包围战奠定了基础。也正是机会一片大好,让德军进攻基辅的决定非常坚决,与苏军是战是撤形成鲜明对比。

苏军丧失了突围的时机

在古德里安掉头南下时,布琼尼已经意识到基辅可能会被合围。他曾在基尔波诺斯等将领的强烈建议下,向斯大林提出撤退的建议,但是被其拒绝了。相反,苏军还往原本被填满的第聂伯河何曲部又增加了28支部队,更让阵地被挤得水泄不通。

而早在1941年7月底,朱可夫就已经识破了德军的合围基辅的战略意图,他建议斯大林从莫斯科抽调兵力去增援西乌克兰,不过斯大林出于这会削弱莫斯科的防御而拒绝。此后朱可夫曾试图说服斯大林放弃基辅,但是也被拒绝,而且朱可夫在与斯大林争执时,被解职,被贬职到叶利尼亚打游击。

战后古德里安问被俘的苏军将领波塔波夫为何不及时撤离,波塔波夫透露西南方面军在9月9日就下达了准备撤离的命令。但是斯大林让其不许后退,这道命令让苏军彻底失去了突围的时机。

直到9月17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才下达向东撤离的命令。而此时距离9月19日基辅失守只有不到3天的时间。苏军只有不到3千人冲出包围圈,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政委布尔米斯坚科,参谋长图皮科夫等高级将领战死。布琼尼乘坐飞机逃离了包围圈。

(基尔波诺斯)

德军兵锋正盛

苏军已经不止一次被德军包围,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拥有8倍的优势还是被德军包围。不过哈尔科夫反击战战中,苏联俘虏只有不到1万人。苏军之所以能够逃脱,这是因为德军缺乏足够的兵力在困难的地形上彻底封闭庞大的包围圈。而且此时寒冷的天气迫使德军在村落和隐蔽处生火过夜,暴露了目标,并且使得包围圈出现缺口。

而基辅会战中德军在获得古德里安驰援后,德军在基辅会战中的兵力达到了50万,兵力比为1比2。尽管苏军拥有兵力优势,但是此时的德军的战斗力还是处于巅峰期。而在基辅会战时正值秋天,基辅周围全是以平原为主,有利于德军装甲部队的行进。天气因素,地形因素,德军兵员素质和数量还保持水平下,在基辅会战中让苏军投降的俘虏达到了惊人的66.5万人。


早在7月初,别尔季切夫和日托米尔接连沦陷后,西南方面军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来救援了。外围苏军的四个师曾在9月18日,在罗姆内附近试图进攻德军侧翼解围,但是都被古德里安给打了回去。随后西南方面军被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人人自危。而原本人数占优的苏军,反而会因为被切断补给后变成劣势,弹尽粮绝只是时间问题。一旦这种心理预期形成,苏军军心势必涣散。

在心理层面上,被围的一方一般都会心理崩溃,而布琼尼在撤退后,把最高指挥权交给了年轻的基尔波诺斯,主帅的撤退让苏军更加恐慌,在各自突围时,不受外部和内部指挥体系控制时投降已经成为最后的选择。在包围战中,被包围的一方往往是前期犯的错误太多,积重难返后若在后期如果不及时割肉止损,往往都是损失惨重。




提起基辅会战,这绝对是苏联的“伤心之战”,在这场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合围战中,苏联红军损失超过70万人,其中有66万人被俘,直接使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了反攻的能力,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何有如此多的苏军投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苏联领导层对德国的突然进攻准备不充分

(硝烟弥漫的基辅城)

德国在二战前期凭借“闪电战”势如破竹,很快便占领了中欧、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至1941年底整个欧洲只有英国凭借海上优势,在与轴心国孤军作战。为了避免与德军正面交锋,苏联积极与德国和谈,同时只在边境地区部署少量兵力,避免刺激德国,斯大林更是坚信德军在占领英国前,不会进攻苏联。在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后,苏军因为疏于备战,被德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军队指挥系统迅速陷入混乱,一支军队强大与否,并不是依靠人数,而是依靠高效有力的指挥,没有了指挥的军队,人数再多也白搭。

(2)技术装备的差距

德军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后,派遣了146个师,3850辆坦克和4980架飞机的庞大部队。由于德军率先进攻苏联的北部和南部,为了抵挡德军的进攻,苏联统帅部从西南方面军抽调了大量技术性装备,支援北部和中部作战。没有了机械化装备,面对德军的机械化部队,西南方面军很快就陷入了被动,而德军依靠自身机动能力强的优势,很快将西南方面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3)德军战略调整

(苏联士兵无助的望着天上的德国战

机)

在1941年7月16日德军第二装甲集群攻占斯摩棱斯克后,希特勒转变了战略目标,暂时放弃了进攻莫斯科,而以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这就让本就处于劣势的西南方面军雪上加霜。德国南方集团军在得到中央集团军装甲部队的配合后,对西南方面军发起了合围,虽然苏军也派出增援部队,但均被德军击退,战至9月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彻底包围,失去了逃出生天的机会。

(4)斯大林判断失误

(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

在西南方面军彻底被德军合围前,司令官基尔波诺夫曾向朱可夫请求突围,朱可夫也向斯大林提议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往第聂伯河对岸,以防德军合围。但斯大林以扰乱军心的名义,将朱可夫从总参谋长的位置上撤换,坚持要求死守基辅。至9月11日,西南方面总司令布琼尼也向斯大林提议突围,仍被拒绝,等到德国第一装甲集群扎紧口袋,并将西南方面军分割包围,斯大林慌了神,命令西南方面军突围。但此时西南方面军已没有了退路,只能分散突围,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夫也在突围途中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至此苏联西南方面军彻底陷入绝境,司令官牺牲后,更是群龙无首,且当时苏军因为人手紧缺,招募了大量平民补充进军队,这些人大都没有经历过实战,没有了指挥官的指挥,再加上面对德军绝对的优势,很少有人能够发起有效的抵抗,纷纷向德军投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基辅   聂伯河   克莱   基尔   斯大林   苏联   方面军   集团军   包围圈   德军   兵力   装甲   集群   包围   部队   财经   苏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