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君主,他本是后周重臣,但在受命北上抵御外敌,行至陈桥时发动兵变,于是“黄袍加身”,反攻后周。很快,他就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称帝后,他致力于统一大业,于是四处征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开宝九年(976),赵匡胤暴死,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在许多非官方史料中,都记载了赵匡胤去世当晚曾召赵光义入宫饮酒之事,后人也对“烛影斧声”的猜想津津乐道。而按史书记载,赵光义继位是宋太祖和杜太后商议好的结果。那么,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宋太宗即位后,对其兄长赵匡胤的子孙明面上还是比较优待的,不过实际是否如此,就见仁见智了。至少在小编看来,赵匡胤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早逝,以及他们后代的沉寂,很可能就是赵光义在背后动了小九九。

在聊赵匡胤子孙后裔之前,先简单说下赵光义的继位

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十月的一个夜晚,宋太祖赵匡胤大病,召当时还是晋王的赵光义入宫议事,具体聊了些啥,左右不得而知。只看到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随后又听见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而后,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当晚发生的事,成了后世耳熟能详的“烛影斧声”疑案。

赵光义即位后,对外宣称是当年杜太后与兄弟两人定下了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而且还有当时的宰相赵普在一旁作证。

然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的原文,在历史上却无迹可寻。而且,这个盟约也是不符合逻辑的。首先,杜太后病逝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那年赵匡胤才34岁,正值壮年,年富力强,杜太后怎么会产生“重蹈后周覆辙”之顾虑呢?这岂不是诅咒自己的儿子英年早逝?

再说,即便杜太后她老人家真有这么说过,但身后之事,她也无法料定。事实上,赵匡胤离世时,其次子赵德昭已25岁,即便是四子赵德芳也已出阁。也就是说,杜太后所谓的“幼儿主天下”之顾虑是不成立的。那就应该按照父子相继的方式,把皇位传给太祖的儿子才是。

最后,就是那位所谓的“见证人”——赵普,他在历史上曾留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典故,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他的学识不够。而赵普这方面的缺陷,在赵匡胤执政的后期,便越发突显。所以,赵普逐渐失去赵匡胤重用,最后还被罢了相。基于这点,赵普完全有理由倒向赵光义,助其捏造“金匮之盟”的谎言。而从赵光义即位后,赵普立马便被重新启用,再度入朝为相这波操作来看,赵光义对赵普明显也有投桃报李之意。

也就是说,赵光义的继位本身就充满争议,就更不用说他在位期间,还留下大量的黑历史。

回到赵匡胤子孙后裔上面,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很不幸的英年早逝

先说赵德昭,赵光义即位后,封其为武功郡王。后来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又加任检校太尉。然而一年后,赵光义因在北伐期间,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而对赵德昭心生芥蒂。后来,赵德昭跟宋太宗讨论对太原之战功臣的行赏之事时,赵光义训斥他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这可是一句杀人诛心的话,所以赵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事后,赵光义非常惊悔,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痛哭流涕。其实,赵光义的痛哭更像是在演戏,他正要不想害死赵德昭,他为何要当面说出如此诛心的话呢?

再说赵德芳,他便是著名的“八贤王”之原型,广泛出现于戏曲演义中,被虚构成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值王爷形象。然事实上,“八贤王”赵德芳在其兄自杀后两年,便英年早逝,只活了22岁。

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死后,赵匡胤一系的子孙在北宋很快便沉寂了。不过,所谓:“出来混的,早晚得还”。赵光义从自己哥哥手上顺走了皇位,结果到南宋,皇位又重新回到赵匡胤一系的子孙手上。由于,宋高宗仅存的儿子早夭,而自己又被金军吓成了不举,失去了生育能力,于是皇位传给了养子宋孝宗赵昚。而赵昚正是赵匡胤的七世孙。

于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一幕出现了:北宋自第二任皇帝开始,皇位在太宗一系传递,到了南宋,自第二任皇帝开始,皇位又回到太祖一系。于是,太祖一系和太宗一系都出了九位皇帝。

既然说是后裔,我们自然要先看看赵匡胤有着哪些后代了。根据史书记载,宋太祖共有四子六女,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六女则是申国公主、成国公主、永国公主、魏国大长公主、鲁国大长公主和陈国大长公主。

令人惊讶的是,赵匡胤的这些后裔中,大部分都是早亡,光是他的四个儿子,就有两个个早早离世,此外,除了赵德秀、赵德林幼年便去世,四子赵德芳也是年仅二十三岁就染病身亡,只有次子赵德昭活得稍微长久一些,但也没能超过三十岁。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继位,而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则被任命为京兆尹,在宋朝,封皇子为京兆尹,基本就等于让他做继承人了,从这一点看,似乎赵光义是想去世后让赵德昭继位的,不过,仅仅三年后,变故便发生了。

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光义攻打幽州,赵德昭也一同前往,一天晚上,军队中发生骚乱,人们找不到赵光义在哪里,便有人提出要是找不到皇帝,便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听说后,心中十分不满。回到朝中,赵光义也迟迟不对将士们进行封赏,于是赵德昭便前来询问此事。

赵光义见了赵德昭,没好气地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是,反正你马上要当皇帝了,到时候你自己封赏他们也不算晚。赵德昭听说后,便退出后自刎而死。至此,赵匡胤的四个儿子全部去世,赵光义也就不必封赵匡胤的儿子为帝了。

此后整个北宋,所有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后代,而赵匡胤虽然也有后代,但已经不受重视了。直到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南方称帝,建立南宋后,赵匡胤的后代才重新回到宋朝的权力中心。建炎三年(1129),反对宋高宗的大臣发动“苗刘兵变”,将赵构软禁,另立他的独生子赵旉为帝。

赵旉仅仅当了二十六天皇帝,便在宋高宗复位后变回皇太子,只不过他两岁时便因惊吓而死,此后,赵构便没有了皇子。于是,赵构只好找到宋太祖这一脉,从中选取了两个资质较好的作为养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赵构将皇位传给赵昚,赵匡胤的后代重新当了皇帝,此后,南宋的皇帝就又都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了。




宋太祖后裔在北宋的待遇差别很大。混的好的高居郡王之位,而且还是世袭郡王(宋朝世袭的爵位很少,大多数爵位都只是不世袭的终身爵),并不比太宗后裔混的差。

混的不好的形同老百姓,比如太祖六世孙宋孝宗,它的生父赵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从八品的文官(秦王赵德芳后裔)。孝宗被宋高宗选为储君前,还在乡下玩泥巴。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其中赵德秀和赵德林早亡,无后。活到成年的只有老二赵德昭和老四赵德芳

赵匡胤死后,皇位没传给德昭、德芳,而是出人意料地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至于原因,有两种说法。民间怀疑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而官方史书则是说杜太后鉴于后周世宗因传位于幼儿而失国的教训,死前与赵匡胤立下“金匮之盟”,让他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赵宋江山。

不管什么原因吧,总之就是赵匡胤创立的大宋政权传到了赵光义的手上。

赵光义继位后,如杜太后之愿,为巩固赵宋政权作出了努力。并且,他也封了德昭、德芳兄弟为王。但是他对大哥的后裔总是不放心,对德昭、德芳兄弟一直很警惕,变着法的迫害两兄弟。

首先受迫害的是燕王赵德昭。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以检校大尉之职随叔叔赵光义出征幽州。由于太宗的失策,宋军被辽军打的惨败,军心动摇。某一天德晚上,军中忽然谣言四起,谣传太宗皇帝失踪了。于是有人就谋立德昭为帝,而此事也传到了赵光义的耳中。

事后,太宗对德昭恨之入骨。当德昭替幽州之战的有功将士向太宗行赏时,结果身为亲叔叔的赵光义居然冷冷的说:“等你做了皇帝时由你自己行赏也不迟。”

这种明显带有挖苦、讽刺、嫉妒的话,让赵德昭惶恐不己,知道自己被叔叔猜疑。面对此情此景,德昭没办法,只得在回府后,当晚便自刎而死。时年28岁。

赵光义听说侄子自杀后,非常惊悔,赶紧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着说:“痴儿何必这样呢?”。

然而,哭归哭,懊恼归懊恼。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赵光义还要继续对侄子下手。德昭被逼死后,下一个该死的就是赵德芳。

公元981年,即赵德昭自杀两年后,赵德芳突然病逝,时年23岁。

赵光义听说后,也就伤心不已。他除了亲临德芳的灵堂哭祭,还下旨停止朝会五天,追赠赵德芳为中书令、追封为亲王。(之前只是郡王)

关于赵德芳之死,民间也普遍怀疑是赵光义下的黑手。不过从宋代至今的各种史料,包括各种正史、文人笔记、以及野史、小说当中,均无“赵德芳是被宋太宗所害”的记载

因此,赵德芳或许真的只是病死。不过,德昭和德芳死后,赵光义的心情确实很好。因为他对侄孙们(德昭、德芳的儿子),非常的大度哦。

赵德昭生有五子,赵德芳共有三子。在北宋一朝,兄弟二人的后代一直都以皇族宗室的身份存在。比如靖康之变时,协助宋高宗赵构在江南复国的延康殿学士,镇江知府赵子崧就是赵德昭的五世孙。

还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在北宋就是唯二能世袭的爵位(还有一个是濮王)。宋神宗曾经就下过旨,宗室子孙必须有一人袭封安定郡王,且必须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世世代代不能断绝。所以在北宋一朝,太祖的后裔封王的人并不在少数。靖康之变时,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他也是扶持赵构在江南复国的重要支持者。

赵子崧、赵令畤这些人能当上那么大级别的干部,这就说明北宋一朝没拿他们这些太祖后裔当外人。

不过,有混的好的,肯定就有混的差的。比如宋孝宗的父亲,那就混的真不怎么样。

宋孝宗的爷爷叫赵令譮,获封庆国公,待遇还算可以。可是孝宗生父赵子偁却啥都不是,仅仅只是一个八品县丞。后来还是因为孝宗被立为太子,他才获封秀安郡王。



宋孝宗登基后,太祖一脉的后裔才算是真正翻身了。由此,宋朝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北宋除了赵匡胤以外,其余皇帝都是出自宋太宗一脉;南宋除了赵构以外,其余皇帝都是出自宋太祖一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赵德芳的嫡系子孙。

总的来说,太祖赵匡胤的后裔在北宋的待遇还算可以。除了不能掌握实权,皇族宗室成员该有的名利,太祖后裔都能获得。(恰恰就是因为没有实权,所以靖康之变时,太祖后裔大部分都逃过了一劫)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东京汴梁大雪纷飞,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得病十多天了,身体不适,心中烦躁,于是召皇弟开封尹、晋王赵光义入宫,兄弟俩在万岁殿内屏退旁人,秘密议事,诸侍卫宫眷不得闻。当时殿外侍从曾看见万岁殿内烛影摇动不已,太祖和晋王对坐的影子映射在窗户上,身影晃动,似乎晋王在离席退避、谦让什么。又过了片刻,殿外人听到殿内有斧子戳地击物的“笃、笃”声,同时听见太祖大声地吩咐晋王“好好做!好好做!”,此时计时的漏鼓已经敲过三更。当夜四更,太祖驾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岁。十月二十一,晋王赵光义登基,当年改元太平兴国,赵光义即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这件事情,就是宋代历史第一迷案——“烛影斧声”。

抛开太祖和太宗兄弟间传位的迷案不管,这里单说太祖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在太宗及其后嗣皇帝在位时期的待遇和处境,看看太宗一系皇帝是如何对待太祖后代的。

太祖一生,共有四子六女。其中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史料中记载很少,就连名字都是在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由刚登基的徽宗赵佶起的,并追封德秀为滕王、德林为舒王。所以,这两个太祖的皇子没有多少可说的,既没有生前享受富贵,身后也默默无闻了一百多年,不喜不悲。

而太祖六个女儿中,申国、成国、永国三位公主都是早夭,没有什么事迹可言。另外三个女儿,昭庆公主(魏国大长公主)、延庆公主(鲁国大长公主)、永庆公主(陈国大长公主),都活到了真宗在位时期,昭庆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承衍、延庆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石保吉、永庆公主下嫁右卫将军魏咸信。三位驸马也都是太祖时开国功臣的儿子(分别是王审琦、石守信、魏仁浦之子)。作为女儿来说,她们按照皇家制度、规规矩矩地出嫁、分府,生活波澜不惊,在史书中也是寥寥几笔,没有过多的着墨,平安富贵地走完了一生。

这里着重说一下太祖次子(实际上的长子)德昭、四子德芳。

赵德昭,宋太祖次子,生母是太祖的发妻孝惠皇后贺氏,后周广顺元年(951年)生于汴京。因为太祖长子赵德秀早夭,所以赵德昭实际上是太祖的长子。

建隆元年(960年),太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社稷,登基称帝,建立了宋朝。这一年的赵德昭只有十岁,少年不更事,而之前的五代更迭中,因为皇位继承人年幼不能掌控朝政从而被权臣夺走社稷的事情不在少数,甚至太祖本人都是以此故事获取的后周江山。所以,为了稳固社稷起见,太祖没有立即立赵德昭为皇太子,而是在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册立自己的二弟赵光义为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封尹、兼中书令。

五代旧制,如果皇室成员担任开封尹的话,那么就被视同为实际上的皇储,后晋出帝、后汉隐帝、后周世宗,都是以皇子身份担任开封尹,最后登基为帝的。太祖册立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尹,就有越过未成年的次子、立年长的弟弟为继承人、以保社稷稳定的意思(赵光义此时已二十三岁,并参与了拥立太祖称帝的陈桥兵变,政治经验丰富,不是不谙世事的赵德昭可以相比的。)

乾德二年(964年),赵德昭年十四岁,按照制度出阁。前代皇家规矩,皇子出阁则册立为王。太祖却认为赵德昭年纪尚幼,不宜立即封王,还是渐进封爵为好,于是只授任其为贵州防御使,但不领实任。开宝四年(971年)十二月初五,赵德昭二十周岁,太祖举行大宴,增皇弟开封尹光义、兴元尹光美、皇子贵州防御使德昭的食邑,以示庆贺。

开宝六年(973年),太祖再授皇子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是终太祖在世之日,赵德昭一直没有封王。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在那场诡异的“烛影斧声”之后,太祖驾崩,皇弟晋王、开封尹赵光义登基,成为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为了显示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以及对兄长一脉的尊崇,太宗加封皇侄赵德昭为京兆尹,移镇永兴军(即西安),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另一皇侄赵德芳则接任兄长赵德昭所遗下的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官爵。太宗并规定太祖的子女皆称皇子皇女。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太宗派大军北上围攻十国中的最后遗存:北汉,准备彻底结束近百年的中原割据局面。二月,太宗率军亲征北汉,并许诺攻克太原(北汉都城)后犒赏三军。宋军在皇帝亲征和重金封赏的双重激励下,气势如虹,先在白马岭击退辽国援救北汉的军队,然后一鼓作气全线进攻北汉。五月初六,内外交困的北汉主刘继元出降,太原被宋军攻克,北汉灭亡,宋朝至此形式上一统中原。在攻伐北汉的军事行动中,武功郡王赵德昭一直随侍叔父太宗左右。

五月二十,太宗不顾诸臣反对,决心趁灭北汉之军威,自太原出发直驱幽州(北京),一举收复幽云故土。宋军全凭战前太宗亲征及厚赏许诺,才奋勇向前,夺取了灭北汉的胜利,这个时候都想让太宗将破太原的奖赏兑现,再行北伐。而太宗说等到攻克幽州后,一并将封赏再行颁发。宋军将士心中不满,多不愿前往幽州,但是又畏惧太宗责罚,所以勉强成行,但战斗力大大不如攻伐北汉时。

作战初期,宋军在太宗的严厉督促下,一度取得胜利,收复了易州、涿州。六月二十三,太宗以抵达幽州城外,下令诸军围攻。宋军与辽军互有攻守胜败,但是宋军迟迟不能攻破幽州城,而宋军作战已历经半年之久(从攻北汉算起),“将士多怠”,士气低落,已成强弩之末。辽景宗耶律贤则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特里兖(官名)耶律休哥率领契丹五院精锐驰赴幽州前线,援救守军。双方实力天平逐渐向辽国一方倾斜。

七月初六,宋、辽两军在幽州城外高粱河展开激战,宋军先胜,追击耶律沙率领的辽援军。太宗为彻底击败辽国援军,亲临战场督促追击。宋军士卒经过二十天的围城作战,早已疲惫不堪,虽然击退辽军,但是不能围而歼之,只勉强追击出十余里,且回军缓慢。这就导致了战场上太宗御营护卫出现漏洞,防卫空虚。就在此时,耶律休哥率辽军出其不意从宋军防卫的间隙处突然杀来,手持火炬直冲太宗御营。当时天色已晚,宋军慌乱中不知来敌多寡,不敢接战,于是退居高梁河抵御。

耶律休哥与幽州守将耶律斜轸各自统帅精锐骑兵,乘夜夹攻高粱河畔的宋军,同时幽州城中守军也开门出击,协同城外援军猛攻,这时宋军因之前追击辽军败兵,首尾不能顾,无法抵抗接憧而来的辽军猛攻,只能纷纷后退。耶律沙趁机调头反攻,从后追击,配合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轸两军对宋军实施的追击。宋军前后被敌,同时皇帝的御营也被辽军击破,顿时大败溃散,全军崩溃。

慌乱中,因被辽军攻击而和诸将走散的太宗在亲卫的拼死护卫下只能抛弃大军、夺路而走,期间太宗大腿还被流矢射中两箭,不能骑马,慌忙之中随侍的近侍找了一辆驴车,载着太宗急速南逃。而一直随侍在太宗左右的武功郡王赵德昭则于大乱中和太宗走散,会合其余诸将,收拢败兵,一面抵抗、一面南撤。宋军第一次北伐之战失败。

七月初七天明后,太宗抵达涿州城外,而宋军败兵犹在幽州城外不远,在赵德昭及诸将的收容下缓缓而退。当时宋军大营已经和太宗失去联系,不知皇帝的生死,为了保持军心稳定,于是诸将都有在军中奉武功郡王为新主的意思,赵德昭没有答应,只说先撤军回涿州,稳定军心为先。

太宗害怕辽军追至,不敢入涿州,便绕过涿州直奔金台屯,才敢停驾观望后续。七月初九,宋军依旧没有回撤的消息,太宗命人探寻,才知道诸军在赵德昭的带领下退据涿州,并四处寻找皇帝的踪迹。太宗于是令殿前都虞侯崔翰前往涿州传达诏命,令宋军班师撤回。之前宋军北伐时获得的易州、涿州等地都再度失去。

太宗北伐失败后,对于诸将在乱军中意欲拥立赵德昭为帝之事耿耿于怀,借从征失律的名义惩罚诸将,大部分都贬官外放。同时以北征不利的理由将原先承诺的破平太原封赏也免除。因此诸臣都忿忿不平、埋怨皇帝赏罚不公。在这个情况下,武功郡王赵德昭出于维护皇帝颜面和信誉的目的,向叔父太宗谏言:

“惟陛下赏罚分明是从,应先行破太原之赏,再行失幽州之罚,如此诸臣得以心悦诚服。”

太宗本来因为武将们当初差一点拥立侄子为新主就很是不满,这时候赵德昭又不识好歹跳出来为武将们请赏,到底是要干什么?!大怒之下,脱口而出说:

“令汝自为天子时,再行封赏,犹未晚也!”说完拂袖而去。

赵德昭大惊失色,心中惶恐不安,知道叔父是猜忌自己,又无言以自明,进退不得之下,为了保护妻子家眷不受牵连,于是连家都没有回,返回门下省官衙后(赵德昭官职是门下侍中,在门下省办公),即命属员寻找裁纸刀,然后趁人不备,自刎而亡。

在宫中的太宗得知噩耗后,后悔不已,急忙赶到门下省,抱着侄子的尸体大哭说:“我儿何至于此”。之后,太宗追封赵德昭为魏王、谥号“懿”,追赠中书令。太宗之后的几代皇帝都不断给赵德昭加封,先后追赠太傅、太师,晋封吴王、越王、燕王。

赵德芳,宋太祖四子,也是最幼子,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生于汴京,生母未明。赵德芳比兄长赵德昭小八岁,太祖建国登基时,赵德芳仅仅才一岁。此后年幼的皇子赵德芳先后为太祖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所抚养,几乎视同皇后亲子,尤其受孝章皇后的宠爱。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十七岁的皇子赵德芳比皇家制度所规定的年限晚了三年才出阁,这似乎说明他受到了太祖和孝章皇后的格外优待,所以在宫中被多留了三年。太祖在幼子出阁后授其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这是他兄长兴元尹赵德昭当年出阁时的官职。

当年十月,太祖在“烛影斧声”的疑团中驾崩,赵德芳的叔父晋王、开封尹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太宗继位后,除了封授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外,再将赵德昭所遗下的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官职全部加封给另一个皇侄赵德芳,并诏令兄弟俩都可以称“皇子”。

而在“烛影斧声”之谜中,除了之前所说的版本外,还有另一个版本: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太祖突然发病,驾崩于皇宫万岁殿,此时晋王赵光义、皇子赵德昭都不在宫中,主持内宫的孝章皇后便指派内宦王继恩前去召唤养子赵德芳前来万岁殿,以安排后事并抢在赵光义、赵德昭之前夺取皇位。但是王继恩没有去接赵德芳,而是直接出宫赴开封府衙,将太祖驾崩的消息告诉了晋王、开封尹赵光义。

早有准备的晋王赵光义于是和亲随、开封府左押衙左押衙程德玄出府,与王继恩冒雪前往皇宫。在王继恩的协助下,晋王直入大内,控制了皇宫局势后到达万岁殿。

在殿内等候的孝章皇后听见声音,急忙询问:“是德芳到了吗?”王继恩大声回答:“是晋王来了!”

存有私心、准备趁乱拥立养子赵德芳为新帝的孝章皇后大惊失色,同时也无计可施,只得不顾礼法,以称呼皇帝的口吻向还未正式登基的晋王示弱:

“我母子性命,就都托付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朝臣民对皇帝的口语化称呼),晋王赵光义也放低姿态,哭泣着回答:“请皇后放心,我们共保富贵。”

至此大局已定,晋王获得了皇位,登基称帝,即宋太宗。孝章皇后则以“开宝皇后”的尊号被太宗奉养于大内,一直到至道元年(995年)四月才去世,安享富贵半生。

太宗登基时,赵德芳才十八岁,年少无知,所以没有任何的实际职务,只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太宗加授检校太尉,不过也是个虚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德芳的兄长德昭因奏请封赏武将之事被太宗训斥、忧虑自杀后,太祖唯一的皇子赵德芳也时常处于惶恐惊惧之中,担惊受怕,唯恐叔父会进一步对自己下手。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年仅二十二岁的赵德芳病逝,史书上只用了“寝疾薨”三个字来表述,大概就是心肌梗塞之类的病,导致睡觉时心脏骤停而去世。赵德芳去世后,太宗亲临他的府邸哭祭,并辍朝五日,追赠皇侄为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太宗之后的历代皇帝也给赵德芳加官,赠太师,晋封楚王、秦王。

而后世文学影视作品中手握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威风八面的“八贤王”,其实只是个虚构的人物,不过借用了赵德芳的名字而已,再引用了宗室赵元俨(太宗第八子、人称“八大王”)、赵元佐(太宗长子、真宗曾经赐过他带剑上殿、诏令不名的待遇)的一些史实和轶事,经过后世文学创作者艺术加工、最终融合而成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虚构人物不仅增加了如《杨家将》、《贺后骂殿》、《三侠五义》等传统艺术作品的戏剧性和可读性,还满足了普通百姓崇敬忠臣、惩处权贪的美好愿望心态。“八贤王”的形象因此才能历经千年、栩栩如生。

太祖的两个儿子在三年内都因各种原因去世了,这也彻底消除了太宗心头的担忧和焦虑。没有了德昭、德芳的潜在威胁,太宗可以从容的厚赐他们两人留下的家眷子女,以显示自己的亲情和宽仁。

赵德昭有五子:长子赵惟正、次子赵惟吉、三子赵惟固、四子赵惟忠、五子赵惟和。

赵德芳有三子:长子赵惟叙、次子赵惟宪、三子赵惟能。

在太宗及后继的皇帝不断封赐下,赵德昭的儿子中:赵惟正封乐安郡公、建宁军节度使,追封同安郡王。赵惟吉封安定郡公、感德军节度使,追封南阳郡王。赵惟固早夭,赠官左千牛卫将军。赵惟忠封叙州刺史、昌州团练使,追封舒国公。赵惟和封澄州刺史、右千牛卫大将军,追封清源郡公。

赵德芳的儿子中:赵惟叙封左千牛卫大将军、勤州刺史,追封高平郡公。赵惟宪封左卫大将军、安德军节度使,追封英国公。赵惟能封右神武军将军、蔡州防御使,追封张掖侯。

太祖的诸孙,在太宗及其后嗣皇帝的统治时期,境遇还算不错,个个都是高官厚禄,富贵终身,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平时也不受重视,但总算生活安稳、待遇丰厚,和历史上其他王朝失势皇族子弟动辄被废黜流放乃至骨肉相残、死于非命的悲惨际遇相比,太祖后裔在北宋一朝的命运和待遇,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安宁祥和了。

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太宗的孙子仁宗在位时,鉴于宗室子弟封爵过于严谨,同时近支皇族子嗣不盛(真宗只有仁宗一个独子、仁宗无子),以至“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出现,所以下诏,将宗室中太祖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太祖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太宗除了真宗以外其他七个儿子,一共十家宗室的后代,按照子封郡王、孙封国公,曾孙封郡公的原则,一口气封了六个郡王、三个国公、一个郡公。其中赵德昭的后裔得封颖国公、楚国公,赵德芳的后裔得封安国公。

熙宁元年(1068年),太宗的玄孙神宗继位,感念于祖宗开拓之不易,而太祖更是开创之君,社稷皆由太祖创业而至,所以下诏,要求在太祖的后裔中选取行辈最近、年德最尊一人,册立为郡王,并世袭其爵,以示尊崇太祖之意,并赐王号为“安定郡王”。第一代安定郡王是赵德芳的孙子、赵惟宪的儿子,时年已经六十二岁的赵从式。

此后安定郡王在太祖的后裔中传承了二十四代,除了第一代和第七代外,其余的安定郡王都是赵德昭的后代。(安定郡王不是在某一家世袭,而是如同流官一样,由太祖的后裔按行辈远近轮流担任,上一代安定郡王的亲兄弟子侄,不一定就是这一代安定郡王,所以自熙宁元年至南宋末,二百年间即传承了二十四代之多。)

靖康之变后,英宗一系的皇室子弟基本被一网打尽(真宗、仁宗已绝嗣,英宗是过继而来),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得以逃脱,辗转至建康,在江南文武官员支持下登基称帝,建立南宋,即宋高宗。之后高宗独子赵旉三岁夭折,高宗本人也没有了生育能力,南宋皇统面临断绝危险。

虽然当时太宗后裔还有不少留存在江南各地,尤其是英宗生父濮安懿王一支,更是和帝系最亲。这些太宗后裔自以为血缘最近,所以对于高宗之后入继大统,继任皇帝都是志在必得。高宗心中忌恨这些近亲毫不掩饰的继嗣之心,又不甘心就此绝嗣,于是经过长期考虑后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不选择太宗后裔承袭大统,而是从太祖的后裔中,选择晚一辈子弟,收为养子,大力培养,以承袭皇位。

于是,经过细致挑选,太祖的七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六世孙,时年六岁的赵伯琮在绍兴二年(1132年)被召入宫中,作为高宗的养子,加以培养,而他的生父赵子偁不过只是从八品秀水县丞,几乎没有势力,不构成对皇权的威胁。赵伯琮入宫后,先后改名赵瑷、赵玮、赵眘。

经过三十年的等待,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正式内禅,把皇位传给了三十六岁的养子赵眘,这就是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历时一百八十六年后,大宋帝系再次转回太祖一系。

之后,南宋帝系传承由孝宗传子光宗,再传孙宁宗。宁宗先后生了九位皇子,都不幸夭折,他和名义上的曾祖父高宗一样,也不愿立自以为可以按血缘相近而获得皇储之位的秀安僖王(即赵子偁、孝宗生父)一系后裔为嗣子,也放弃立远祖秦康惠王赵德芳得其他后裔,而是选择了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南阳郡王赵惟吉八世孙赵与愿为承继子,改名赵询,后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赵询时年六岁,生父赵希怿是太平州通判,八品小官而已。

为自己立嗣后,宁宗考虑到祖父孝宗一脉几乎都绝嗣(孝宗四子,长子、四子绝嗣,次子魏惠宪王赵恺独子沂靖惠王赵抦没有儿子;三子光宗两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宁宗也没有儿子),所以给堂弟沂靖惠王赵抦也选择了太祖十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九世孙、高平郡王(公)赵惟叙八世孙赵贵和为嗣子,改名赵均。

天不遂人愿,嘉定十三年(1220年),皇太子赵询去世,宁宗失去了嗣子。为了承袭皇统,宁宗将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赵均改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竑。然后让丞相史弥远再从太祖后裔中为沂靖惠王挑选嗣子。经过挑选,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南阳郡王赵惟吉八世孙赵与莒选,被立为沂靖惠王赵抦新嗣子,改名赵贵诚。赵与莒生父赵希瓐不过从九品山阴县尉,而且早逝,无足轻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宁宗病重,丞相史弥远素来和皇太子赵竑不睦,于是联合宁宗杨皇后趁宁宗病重时矫诏,废黜皇太子赵竑,改立嗣沂王赵贵诚为皇储,并在宁宗驾崩后拥立赵贵诚为帝,更名赵昀,即宋理宗。前太子赵竑则被废为济王,出居湖州,第二年正月被陷害致死,儿子也被史弥远暗害。

理宗在位时,所生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没有办法,只得在淳祐六年(1246)把弟弟荣王赵与芮(赵希瓐次子)的独子赵孟启立为嗣子,改名赵禥。景定元年(1260年),赵禥被册立为皇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在位四十年的理宗驾崩,皇太子赵禥继位,即宋度宗。

此时北方蒙古已经兴起,在平息内部争斗后,开始南下攻宋,而度1宗无力采取措施对抗,只能以酒色自娱。咸淳十年(1274年),三十五岁的度宗驾崩于临安福宁殿。他死后,儿子宋恭帝赵㬎、宋端宗赵昰、宋少帝赵昺在风雨飘摇中先后继位。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之战中,残存的南宋朝廷全军覆灭,少帝赵昺在陆秀夫的背负下投海自尽,三百年的宋室江山至此划上了句号。

自太祖驾崩后,除了太宗时期因为忌惮德昭、德芳兄弟而有过针对性的举措外,太祖子孙在整个北宋时期整体上过的还不错,太祖一脉后裔还世袭安定郡王,待遇地位都算尊崇。南宋时期,机缘巧合之下,太祖后裔在高宗内禅之后,恢复了帝系传承,先后承袭了八代皇帝、一百一十七年皇统。太祖地下有知,可以瞑目了。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君主,他本是后周重臣,但在受命北上抵御外敌,行至陈桥时发动兵变,于是“黄袍加身”,反攻后周。很快,他就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称帝后,他致力于统一大业,于是四处征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开宝九年(976),赵匡胤暴死,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在许多非官方史料中,都记载了赵匡胤去世当晚曾召赵光义入宫饮酒之事,后人也对“烛影斧声”的猜想津津乐道。而按史书记载,赵光义继位是宋太祖和杜太后商议好的结果。那么,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后,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既然说是后裔,我们自然要先看看赵匡胤有着哪些后代了。根据史书记载,宋太祖共有四子六女,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六女则是申国公主、成国公主、永国公主、魏国大长公主、鲁国大长公主和陈国大长公主。

令人惊讶的是,赵匡胤的这些后裔中,大部分都是早亡,光是他的四个儿子,就有两个个早早离世,此外,除了赵德秀、赵德林幼年便去世,四子赵德芳也是年仅二十三岁就染病身亡,只有次子赵德昭活得稍微长久一些,但也没能超过三十岁。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继位,而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则被任命为京兆尹,在宋朝,封皇子为京兆尹,基本就等于让他做继承人了,从这一点看,似乎赵光义是想去世后让赵德昭继位的,不过,仅仅三年后,变故便发生了。

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光义攻打幽州,赵德昭也一同前往,一天晚上,军队中发生骚乱,人们找不到赵光义在哪里,便有人提出要是找不到皇帝,便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听说后,心中十分不满。回到朝中,赵光义也迟迟不对将士们进行封赏,于是赵德昭便前来询问此事。

赵光义见了赵德昭,没好气地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意思是,反正你马上要当皇帝了,到时候你自己封赏他们也不算晚。赵德昭听说后,便退出后自刎而死。至此,赵匡胤的四个儿子全部去世,赵光义也就不必封赵匡胤的儿子为帝了。

此后整个北宋,所有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后代,而赵匡胤虽然也有后代,但已经不受重视了。直到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南方称帝,建立南宋后,赵匡胤的后代才重新回到宋朝的权力中心。建炎三年(1129),反对宋高宗的大臣发动“苗刘兵变”,将赵构软禁,另立他的独生子赵旉为帝。

赵旉仅仅当了二十六天皇帝,便在宋高宗复位后变回皇太子,只不过他两岁时便因惊吓而死,此后,赵构便没有了皇子。于是,赵构只好找到宋太祖这一脉,从中选取了两个资质较好的作为养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赵构将皇位传给赵昚,赵匡胤的后代重新当了皇帝,此后,南宋的皇帝就又都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了。




优待倒没有优待,其实宋朝绝大多数宗室都受不到什么优待,但赵匡胤的子孙血脉最终还是传承了下来,在南宋时期,皇位重新回到了太祖一脉。

太祖赵匡胤,仅有两支血脉传承下来

可能因为年轻时忙于事业,赵匡胤膝下的子嗣其实不多,只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赵德秀与三子赵德林都幼年早夭,次子赵德昭与幼子赵德芳则成功长大成人并且留下了子嗣,但赵德昭与赵德芳也并非长寿之人,赵德昭享寿28岁,赵德芳享寿22岁。

赵德昭膝下共有五子:

长子赵惟正,受封安乐郡公,官至建宁军节度使,死后追封同安郡王;

次子赵惟吉,受封安定郡公,官至感德军节度使,死后追封南阳郡王;

三子赵惟固,无爵,官至左千牛卫将军;

四子赵惟忠,生前无爵,官至叙州刺史、昌州团练使,死后追封舒国公;

五子赵惟和,生前无爵,官至澄州刺史,右千牛卫大将军,死后追封清源郡公。

赵德芳膝下共有三子:

长子赵惟叙,受封高平郡王,死后追封河内侯;

次子赵惟宪,生前无爵,官至左卫大将军,死后追封英国公;

三子赵惟能,生前无爵,官至右骁卫将军,死后追封南康郡公。

虽然赵匡胤膝下子嗣单薄,两个儿子也是英年早逝,不过赵德昭与赵德芳膝下倒是子嗣比较繁盛,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祖的两支血脉不仅传承了下来,而且还逐渐兴盛起来,在宋朝时期也算是个相当繁盛的大家族

宗室不受厚待是宋朝惯例,并非太宗苛待太祖血脉

从封爵情况来看,太祖的孙辈开始就没有受到多少优待,不仅爵位比较低,甚至还有些生前根本就没有爵位,有人认为太祖当年就是太宗所害,赵德芳与赵德昭的英年早逝也是因为太宗暗中出手,因此太祖的血脉受到了苛待。

毕竟按理来说,皇帝的后裔,怎么说也是天潢贵胄凤子龙孙,稍远的后辈也就算了,而赵匡胤一脉到了孙辈就开始没什么封王爵者了,要知道,后来的明朝,朱元璋的子孙之中,封亲王郡王的比比皆是,每年奉养这些宗室的花销极其庞大。

然而,太祖赵匡胤、赵德昭与赵德芳的死,到底与太宗赵光义有没有关系尚且不得而知,但太祖子孙被“冷落”,乃是宋朝的惯例,并非太宗有意针对太祖血脉。

不仅仅是太祖赵匡胤的子孙之中,尤其是第三代以后几乎没有封高等爵位者,宋朝所有皇帝,包括宋太宗本人的后嗣子孙,也都是同样的待遇情况。

宋朝的爵位制度区别于其他的朝代:

  • 第一,皇子通常不直接封王,一般都是初封比较低的爵位或者授予比较低的职位,之后在迁转,神宗开始,诸皇子初除皆节度例,封国公,稍迁郡王,加平章事,后成定制;
  • 第二,亲王序位宰相之下,除太祖在位时曾下诏让晋王赵光义居宰相之上以外,宋朝时期的亲王地位,都在宰相之下;
  • 第三,诸王后裔无显爵者,宋朝封爵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爵位仅止其身,诸王的子嗣之中只能有一人封公爵,或者另外封爵,祖辈与父辈的爵位不能承袭,北宋中期甚至出现“宗室几无一王”的尴尬局面,宋朝的宗室成员,往往得到的都是些等级比较低的文官职位。

太祖的血脉之中,第三代时仅有长孙赵惟叙一人在生前封了郡王之爵,其他人之中,要么只是个公爵,要么压根儿没有爵位,这在宋朝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并非太祖的子孙受到了特别的对待,宋太宗自己的子孙之中,也是这般情况。

太祖赵匡胤的血脉,还算比较兴盛

按照《宋史·宗室世系表》记载,宋朝宗室主要分成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

赵匡胤一脉的宗室成员,共有18862人,赵光义一脉有23870人,赵廷美一脉16763人,共有59495人,这些宗室成员不包括早夭者与女性成员。

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宗室支派,分成燕王赵德昭支派与秦王赵德芳支派。

燕王赵德昭支派迁居地: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镇江府,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府,湖北江陵府,广东南雄府等地;

秦王赵德芳支派迁居地:浙江绍兴府、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等地。

宋朝皇位重回太祖一脉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而建立南宋的高宗赵构却没有能够继承皇位的子嗣,其唯一的皇子早早夭折,另外,女真南下汴梁城破以后,太宗赵光义一脉的宗室几乎全都被掳走或被女真人所害,也找不到近支的宗室来传承帝位。

甚至有传闻,宋朝使者前去金朝的时候,发现当时的金太宗完颜晟长得与画像上的宋太祖赵匡胤几乎一模一样,回朝之后禀告,赵构受到惊吓,以为是太祖显灵,托生为女真皇帝,为报当年帝位被夺的仇。

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过碍于现实,太宗一脉的确已经没有了可继承皇位的近支宗室人选,然而当年太祖一脉的后裔,在南方繁衍兴盛,人数很多,最终,赵构选中了太祖的七世孙赵宗实为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

其实,对于赵构来说,他自身没有子嗣,而近支的皇族宗室也都没了,其他远支皇族宗室,无论是谁来做皇帝,于他而言都没什么关系,因此,宋朝形成了一个特别现象,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其他皇帝都是赵光义与赵光义的子孙,南宋除了赵构,其他都是赵匡胤的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宋朝   后裔   子孙   后周   郡王   宗室   幽州   皇位   次子   太祖   皇子   优待   南宋   北宋   皇帝   弟弟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