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魏征,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别看魏征是一代明相,还是李世民的小镜子。

可他还有很多不为人道的故事,他酷爱跳槽,死后还被抄家,结局不好。

接下来让小编一一道来。

老魏爹妈死的早,他早早就当了道士。

元宝藏造反,让老魏当他的谋士,他就屁颠屁颠地去了。

接着老元投靠了李密,魏征又跟了李密。

随后李密又投靠了李渊,魏征又跟了李渊。

这三任老板都是公司被合并,也不能怪老魏。

后来老魏所在的浚县被窦建德占了。

成为俘虏的他又跟着窦建德干,这也是无奈之举。

不过说实话,乱世么,还不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老魏随波逐流也无可厚非。

到窦建德败后,老魏又跟了李建成,还一直撺掇李建成霍霍李世民。

等玄武门之变后,老魏又跟了李世民,还对李世民说:

建成要是听了我的,哪还有你李世民的今天呢!

李世民听了说:诶,男人,你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老魏为人耿直,有啥说啥。

李世民觉得老魏好,是忠臣,把他当小镜子用。

李世民的老部下庞相寿贪污被免职,和李世民忆苦思甜。

李世民心软就让他官复原职,魏征知道后不干了:

功是功,过是过!老庞贪污就得受罚,陛下你让他官复原职,以后咋处置别的官吏呢!

李世民一想:老魏说的对,于是又罢免了老庞的官。

又一次李世民去洛阳玩儿,看到家具都是旧的,还没有山珍海味。

就罢了总管的官,说你不让我吃好喝好,还想当官,滚蛋吧。

魏征知道后,又说:奢靡不好呀,当初隋炀帝劳民伤财,二世而亡,不就是奢靡的过么。

李世民又一想:老魏说的对,又把那总管找回来继续当官了。

再有一次,高句丽送来俩美女,李世民想要,魏征说不能要啊!

皇上,人家送来俩乌鸦你都天天看,要是送美女,你怕不上朝了。

李世民:魏征说的对,又把美女退了。

李世民惯着魏征,魏征也更变本加厉,啥都要管。

李世民干点“坏事”也老藏着掖着,生怕老魏发现。

有一次老李玩鸟了,正好老魏来了。

老李赶紧把鸟藏袖子里,结果小鸟被捂死了。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李世民非常伤心,趁机五天不上朝。

老魏出殡那天,老李还远远望着老魏的殡葬队离去,最后送了他一程。

这时有人纳闷了,这老李和老魏关系这么好,为啥老魏死后还被抄家了?

说到底,还是老魏有点得意忘形。

他觉得自己是忠臣,了不起,就把自己那些事迹都让史官记下来流传后世。

李世民知道后,心里不太痛快:

装什么装?要没有我这好皇帝,哪有你这忠臣了?

当然,这还是小事。

魏征生前还联合东西文武两大势力,颇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这可是犯了李世民的忌讳。

此外他举荐侯君集,侯君集谋反了;他举荐杜正伦,杜正伦又参与太子谋反。

李世民很生气,你给我举荐这些人,是不是别有居心?

你和他们是不是一伙儿的?

要不是当时魏征死了,李世民非得收拾他。

爱有多深,恨就有多大。

李世民无法容忍魏征的“背叛”,于是便抄他家,还把他墓碑也给推倒了。

这对相爱相杀的君臣,不知死后重逢又会说点啥呢?




说到魏征,大家都知道他是李世民手下出了名的谏臣,他犯颜直谏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魏征一生中跳槽六次,换了六个老板,而且死后被抄家。

魏征生于公元580年,祖籍巨鹿郡下(现晋州市),唐朝著名的贤相,魏征辅佐李世民创立“贞观之治”的大业,有“一代名相”的美誉。

魏征的六个老板

魏征祖上是书香门第,因父母早亡,便出家为道士,隋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造反,于是把博学多才的魏征请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元宝藏写给李密的信都是魏征写的,元宝藏投降李密后,魏征于是跟了李密,授任为元师府文学参军,李密降唐后,魏征又跟着唐高宗李渊混,不久浚县被夏王窦建德占领了,魏征被俘,于是便跟着窦建德干,窦建德兵败后,再次回到唐朝,成为李建成太子的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最终跟着自己的最后一个老板李世民混。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听说魏征以前一直劝大哥把他调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就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魏征说:如果太子听我的,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李世民见魏征说话直爽,赦免了他。

唐太宗对谏臣魏征很宽容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任魏征为尚书左丞,魏征任职期间,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都全部接纳,唐太宗其实很宽容,做了很多让步。

一次唐太宗的老部下濮州刺史庞相寿贪污,庞相寿被免职,于是便托人找唐太宗诉苦,说他跟着太宗南征北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于是李世民恋旧将庞相寿官复原职,魏征知道了极力反对,说这样怎么去教育别的官吏?结果李世民把下的令又收回来,搞得满朝皆知,都知道是魏征让他改的。

有次唐太宗到洛阳去,住在显仁宫,一看宫里的茶具都是旧的,而且也没有山珍海味,结果把总管给罢官了,魏征说这可不行,奢糜风气可不好,隋炀帝当年劳民伤财的开凿大运河,结果隋朝二世就灭亡了,唐太宗又把总管给叫回来。

还有次高句丽送来两个美女,魏征说不能接受,太宗觉得也对,高句丽送过来两只乌鸦,李世民天天想回去看乌鸦,若是美女,那更不想上朝了,于是唐太宗把美女退给人家。

魏征有次去找唐太宗商量事,唐太宗把玩了一个多小时的鸟放在手里,魏征说不可玩物丧志。结果一次魏征又来找太宗,唐太宗吓得,把小鸟藏到袖子里,结果鸟被捂死了。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学无术,魏王李泰越来越受宠,朝廷内外有些流言蜚语,李世民很烦这些议论,对他们说:当今忠诚正直的大臣,没有人能与魏征比。于是便派魏征去辅佐太子,但魏征以有病为由推辞了,唐太宗却说有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李世民非常伤心,为此停止朝会五天。

忠诚为何没有好下场,魏征死后凄惨

唐太宗和魏征相处融洽,太宗为魏征送葬时,在宫廷最高处远远望着魏征离去,内心非常伤感,那么魏征到底做了什么让太宗抄他家呢?

第一、 魏征作为一名贤臣,清廉、勤劳、能干这些都做到了,却没有做到不跟皇帝争后世之名,魏征把自己前后写给太宗的那些谏辞给史官褚遂良,这件事被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气,这不是想自己留千古佳话吗?太宗想魏征所有的后世之名都是皇帝我赏赐的,还跟我争千古佳话。

第二、 唐太宗知道魏征非山东武人,也不是山东贵族,所以就派他监视山东贵族和关陇集团,以此来操控诸政治集团,结果魏征越权了,犯了大忌。魏征推荐杜正伦为宰相,而杜正伦出自山东望族,后来魏征还举荐侯君集出任武将,侯君集属于关陇集团。

所以魏征有联合东西文武两大势力的嫌疑,魏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太宗不能容忍,如果这件事暴露在魏征生前,魏征也没有好下场。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侯君集与杜正伦参与李承乾企图谋反一案,唐太宗非常生气,把侯君集处死,杜正伦流放驩州(今越南)。

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李世民怀疑魏征和他们是一伙的,本来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长子的,后来出尔反尔取消婚约了,人都说君无戏言,想想太宗有多气吧。后来还跑去把魏征的碑给推翻了,太宗想亲扑其碑,让你死不瞑目。




生前称赞为镜子,死后却推倒墓碑、取消婚约,李世民为什么这样对待魏征?我们应该看看原因再做评判。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或恨,魏征能够被李世民重用,犯颜直谏只是表面原因,两人的互相需要、互相成就才是关键;而魏征遭受的波折身后事,则是他触碰君权红线的惩罚。



为啥说李、魏二人是互相需要、互相成就?我们得先看看魏征的履历。

魏征是钜鹿曲城人(今河北巨鹿县北),他的父亲曾经担任北齐的县令。魏征自小酷爱读书、涉猎广泛,早年还当过道士;后来隋末大乱,他开始从事类似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业务,到处给人当智囊。

起先,魏征跟随起兵造反的武阳郡(今冀鲁豫交界)丞元宝藏,负责公文事宜;而元宝藏归顺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瓦岗军,双方经常信件往来。而魏征作为主笔人,所写的文章词意俱佳、见识独到,受到了文化人李密的大加赞赏,被刻意调到身边;

但魏征在李密身边过得并不如意。他曾先后进献十策,但结果都一样:“虽奇之而不能用”;跟王世充的决战前,面对积极主战的武将,魏征曾审时度势提出了深沟高壑的持久战术,但却被众人视为“老生常谈”,最终李密大军果然一战崩溃,作鸟兽散;



随后魏征跟着李密来到了长安,但起初并不被重用。随后他主动请缨“安辑山东”(崤山以东)。来到黎阳后,通过一封软硬兼施的信件,他成功劝说拥兵一方的李密旧部徐世勣(即后来的李世勣)归顺李唐政权,显示出了极高的“纵横家”水平。

但在公元619年,河北枭雄窦建德攻破黎阳,俘获了李神通、李世勣的父亲李盖、魏征等人,李世勣迫于无奈,也被迫投降。对于魏征的大名,窦建德早有耳闻,因此将其任命为起居舍人(记录帝王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后来,李世勣趁机逃回了长安,但被窦建德带在身边的魏征并没有机会,直到公元621年的虎牢关之战后,窦建德被俘,魏征等人才得以返回长安。



太子李建成久仰魏征之名,把他任命为自己的“太子洗马”(辅佐太子的文官),而且对其极有礼貌:“甚礼之”。对于太子的厚爱,魏征也投桃报李,经常出谋划策。鉴于秦王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已经成了太子的直接威胁,魏征曾力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但并没被采纳。

就这样,直到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后,魏征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综上,我们可以梳理出魏征身上的两大关键词:

第一,他是“山东人”,这个是个关中地区相对应的概念;

第二,怀才不遇。历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等多位上级,但魏征虽然次次被尊敬,但意见很少被采纳,也就是没被重用。



而在李世民这里,魏征作为太子一党,不仅没被清算,反而被委以重任,其实是出于现实的因素。

首先,尽快平息党争、稳定政权的需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根据尉迟敬德的建议,对原太子、齐王府幕僚的宗旨是:除建成、元吉外,“自余党与,一无所问”。其出发点自然不是仁慈,而是为了把政变定性为兄弟之争、而非不同势力间的对抗,尽量缩小惨烈宫斗带来的负面冲击,这对获胜者李世民而言最有利。

空口无凭,要想让世人相信,那就得树立个榜样。而魏征是李建成的近臣,甚至还曾积极策划除掉李世民,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样板对象:连这样的人都能被赦免、重用,其他人还用担心被清算打击吗?



其次,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要求

那时的“关中”与“山东”,不仅是地域名词,更是政治概念。当初秦统一六国其实就是是关中灭山东;而在隋朝之前,北方也长期处于西魏/北周VS东魏/北齐的东西对抗格局。

隋朝的杨广家族出自北周“十二大将军”,李唐的李渊家族则来自“八柱国”,他们都是所谓的“关陇贵族”的成员。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李渊太原起兵后会神速奔袭长安城,这里既是“形胜之地”,也是李家的人脉资源所在。

随后李世民东征西讨夺天下,本质上类似于当初的秦国统一天下、北周关陇贵族吞并北齐......李家最强大的敌人,瓦岗军、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都是山东势力的代表。

武力上统一不容易,心理、观念上消除隔阂更艰难;当初窦建德被杀后,刘黑闼在山东振臂一呼、响者云集的场景,让李氏无比后怕。如果趁着此时皇族内乱,人心不稳的山东地区再次陷入混乱,其代价不是李世民能够承受的。



因此,综合考虑,魏征对于李世民而言,无疑是上天赐给的“礼物”:

他是山东人,其父亲甚至还是当初北齐的官员;

他曾先后为元宝藏、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等山东地区势力服务,声名远播、极有威望,在山东地区的人脉资源雄厚;

他为人可靠,为不同势力效命时,都做到了忠心耿耿、尽力献计献策。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短短一个月后,李世民给了魏征一个量身定做的任务:“遣谏议大夫魏征宣慰山东,听以便宜从事”。

而从魏征前期的言行来看,他的仕途理念是“良禽择木而栖”,只要是顺应人心的势力,他都会愿意为其服务,而且会尽心竭力、绝不藏着掖着。这一点,从他主动替李唐劝降同为山东人的李世勣就能可见一斑。

但可惜的是,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在过去的仕途中,魏征从未被重用过,主张也没得到过上级的采纳,这对“属意纵横之说”、希望建功立业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大憾事。



然而到了李世民这里,魏征作为太子党羽,不仅没被清洗,甚至还能被授以关系到李唐政权稳定的重任,魏征内心的感激可想而知,就像他前往山东途中说的:“既蒙国士之遇,敢不以国士报之乎”,他不辱使命、不负信任,圆满的完成了替李世民凝聚人心、争取豪杰的任务。

双方的首次磨合大功告成,接下来的君臣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魏征来说,在职业生涯中,李世民是唯一一个充分信任、支持自己的明君,自己的政治理想终于得到了全面施展的机会;

而在李世民眼里,魏征有能力、人品可靠,确实是个人才;同时,他出自关陇集团之外,不仅容易驾驭,而且是还制衡关中贵族的有力抓手。有了这两大优点,他说话直一点、偶尔会犯些小错误又有什么关系

一个知人善任、一个报答知遇之恩,最终成就了双方:虚怀若谷、善于纳谏,是李世民被视为明君的重要因素;而魏征作为曾经的敌对阵营人员,却能在凌烟阁功臣录中名列第四位,死后享受陪葬昭陵、皇帝亲手书写墓碑的待遇。封建君臣关系的模范,当之无愧。

但死后的魏征,却一度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



公元643年,在魏征死后不久,同为凌烟阁功臣之一的侯君集被杀,罪名是参与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

侯君集之所以走到这一步,跟他一门心思想当宰相、却屡屡被李世民拒绝有关,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所以才心生怨恨。

但在李世民看来,侯君集虽然是在自己身边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亲信,但他身上有个致命的毛病:“好夸诞”,即喜欢自吹自擂、言过其实,这样的人显然做不了宰相的。

然而,魏征却对侯君集推崇备至,不仅称他有宰相之才,甚至还主张“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即禁军应当全部交给侯君集统领。事实证明,如果真的听了这个主意,估计李承乾造反已经成功了。

这就很要命了,不得不让人怀疑,魏征这是严重的结党营私,甚至几乎危害了大唐的安危。

恰巧在这时候,有人上书实名制举报魏征,称他多次把自己的谏书拿给起居郎褚遂良浏览。起居郎,主要任务是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便于今后编写史书。魏征如果真的这么干了,显然是要故意炫耀自己的犯颜直谏,以便青史留名。



结党营私、沽名钓誉,这是所有帝王的大忌。李世民甚至感觉自己被套路了,怒火攻心之下,他下令停止魏征之子魏叔玉跟公主的婚约,同时还派人把自己给魏征立的碑给推了。

不过,就在两年后,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回师途中他想起了魏征的好:“如果魏征还活着的话,他一定不会让我出兵的。”百感交集下,他派人快马加鞭回到京城,用“少牢”(适用猪和羊)的标准祭祀魏徵,还把当时推倒的石碑又立了起来;此后,他还找来了魏征的妻子儿女,当面给予慰问、赏赐。

虽然有这段波折,但人无完人,政治领域更有既定的规则以及禁区。即使是出于互相需要,但李世民与魏征之间,仍称得上是君臣佳话。这也是那段空前清明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




伴君如伴虎,君臣之间的关系,向来都是十分微妙的,要是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小命不保,就算是李世民与魏征这种千年以来被人赞美的关系,实际上在皇权面前,一样是显得微不足道的。

魏征一生,也算为大唐的建设鞠躬尽瘁,功劳巨大,可是在他去世后,却因为一些事情被李世民把墓碑给推倒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代名相,为何会落得这般下场呢?


魏征生平

魏征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就等着有人能够赏识自己,就像诸葛亮当年等待着刘备去三顾茅庐一样,终于魏征也等来了自己的第一个伯乐,那就是元宝藏,这个人原本是隋朝的武阳郡丞,听闻魏征学富五车,所以想要请魏征出山帮助自己出谋划策。

此时的魏征,其实也算不上多么厉害的一个人,就是帮助元宝藏写一些书信之类的东西,完全没有力挽狂澜的政治手腕,因此魏征无法避免自己的第一个上司元宝藏就这样草草投降了李密。

自己的老大都投降了,作为一个文人而言,魏征没有办法改变既成的现实,只能选择接受,成为李密麾下的一个文学参军,有点参谋的意思。结果李密最终也没有干成大事业,而是投降了李渊,因此魏征又被李渊所用。

不得不说唐朝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明的,对于魏征这种四处投靠别人的人,没有任何人会担心魏征有异心,只是看中魏征的才华与能力,就对魏征重用起来,当然这也不得不佩服魏征的心理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能够辗转多个上司依旧内心波澜不惊。

当然,李渊还不是魏征的最后一个上司,因为后来魏征被窦建德所俘,又成了窦建德的人,等到李世民把窦建德打败之后,魏征回到大唐,被李渊任命为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后来玄武门之变结束,魏征又跟随了李世民,可以说这样的一个人,要说魏征忠心耿耿,我是不太相信的,只能说魏征能力出众,才华横溢,因此得到人们赏识与重用。


魏征为李世民做出的贡献

魏征成为李世民的下属后,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尚书左丞,也就是相当于唐朝时期的丞相之位,当然唐朝时期的丞相不止一个,而是很多个组成,比如中书令以及侍中等,都属于丞相之位,这些人共同辅佐皇帝完成江山建设的大业。

要说魏征得到李世民的赏识,最重要的就是魏征敢于说真话,这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皇帝而言,就更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点,但是对于那些不想成就事业的皇帝而言,直言纳谏也许就是送死。

魏征喜欢直言纳谏,李世民想要听真话,因此两人成为了比较不错的搭档,魏征说真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李建成被李世民杀掉之后,李世民得到魏征,魏征说当初早就叫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可是李建成就是不听自己的建议,所以才沦落到今天这样的结局。

这样的话,要是跟一般皇帝说的话,想必魏征很快就没命了,但是李世民没有在意魏征这些话,反而觉得魏征的直言是自己最需要的,所以李世民才会不断重用魏征,后来魏征更是把直言纳谏发挥到了极致,李世民有时候都害怕魏征与诸遂良两人,想要躲得远远的。

魏征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当李世民嫁公主,想要多给一些嫁妆的时候,魏征就直言说那样违反了规矩;魏征是一个对李世民有所克制的人,以保证李世民的清醒,当李世民得到高句丽送来的两只鸟,李世民喜出望外,每天都要去逗一下鸟,后来高句丽继续给李世民送来两个美女,李世民喜出望外想要收下,结果魏征却强烈斥责李世民,说他拥有两只鸟都要时常把玩,要是有了两个美女,那还不得不上朝了,不能玩物丧志,李世民一听很有意思,没有收下两个美女。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很多,就是魏征对李世民的约束,让李世民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这个人就是表现出作为皇帝贪婪与享受的一面,李世民通过魏征,不断克制自己,所以在很多决定上,都会更加深谋远虑,这样就可以减少自己犯错的概率。

魏征之于李世民,就是充当一面镜子,正如李世民自己所言,要是没有魏征,也许李世民就会听不到真话,从而犯下一些不该犯的错误,所以魏征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李世民不断重用和信任魏征,也是情有可原。可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人,为何会被李世民推倒墓碑呢?


为何魏征会被李世民推倒墓碑

贞观十七年,魏征因病去世,当时李世民为了表示对魏征的惋惜,罢朝五天,这样的待遇,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李世民成天以泪洗面,担心魏征去世之后,自己再也听不到真话了。

事实上确实如此,魏征后来的下场,与魏征去世有很大的关系,魏征在世的时候,要是李世民有那样的一些错误举动,魏征就会直言纳谏,希望李世民改正,但是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也就听不到真话,作为帝王的那种贪婪和各种毛病就会逐渐显现出来,这就是李世民晚年一些昏庸表现的本质原因。

当魏征去世后,发生了两件比较独特的事情,第一件就是魏征给李世民推荐的李承乾老师杜正伦,对李承乾的教育始终不能让李世民满意,并且最后李承乾还造反,想要逼宫李世民,这让李世民很不愉快,觉得当初魏征给自己推荐的人不行。

第二件事就是李承乾造反的时候,支持李承乾的正是魏征当初推荐的侯君集,这个家伙联合李承乾一起造反,李世民把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就有点想不通了,当初魏征推荐这两个人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私心呢?

此时李世民已经有了怀疑,结果另外一件事又接踵而来,那就是魏征在临死前,把自己写给李世民的直言纳谏的奏折交给了诸遂良,这让李世民十分火大,这可是两人之间的秘密,怎么能随便交给史官,要是这些内容传出去,对李世民自己的影响多大。

李世民觉得魏征肯定不是一心一意为自己着想的,魏征当年的所有行动,很可能就是作秀,再加上魏征给李世民推荐的两人都与李承乾造反有关,李世民越想越觉得不对,就命人去把魏征的墓碑推倒,还把碑文全部抹掉。

当然这件事也许就是李世民一时冲动,当后来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而没有成功之后,李世民才突然又怀念起魏征,心想要是魏征在,肯定会阻止自己,就可以减少很多损失,于是李世民又命人把魏征坟墓弄好。


结语

魏征和李世民,就是一个人的两面,魏征代表了李世民看不见的那一面,通过魏征,李世民看到了自己内心不为人知的一些贪婪和欲望,从而努力改变自己,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失去了镜子,也就失去了束缚,从而才会做出那么多荒唐的事情,在自己原本明智的一生当中,增加了些许污点!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贞观之治就是唐太宗创下的政绩。

唐朝时候,到处是莺歌燕舞的繁荣景象,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非常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

你在大路上丢东西都没有人捡,外出了不用关门,生意人累了倒在路边呼呼大睡,不担心人身和财产安全。那时候不但小偷,连强盗都改邪归正了。唐太宗的时候,国泰民安,万国来朝,唐朝是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取得这么骄人的政绩,当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但也和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魏征。

魏征原来不是李世民身边的人,而是李世民政敌李建成跟前的智囊。

捡来的智囊。

魏征博古通今,才华出众,对当时的局势看得非常透彻,他对太子李建成说,虽然你是太子,但你弟弟李世民处处都比你厉害,你应该早做决断,要不然迟早要吃你这个弟弟的亏。但李建成不以为然,优柔寡断,结果被李世民跑到了前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玄武门政变发生,李建成命丧黄泉,魏征也做了阶下囚。

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马上控制了朝中局势。李世民早听说哥哥李建成身边有个魏征,足智多谋,还建议哥哥把自己给做了。于是就专门把魏征带到跟前,奚落他说,你小子行啊,竟然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事到如今你还有什么高论,说来听听。

魏征不但没有垂头丧气,反而梗着脖子不服地说,要是太子听了我的话,今天站在这里的就是他了。

唐太宗李世民有点好奇,心说你小子都到这地步了还嘴硬,我倒是要看看你有多大能耐。就这样,魏征不但没有杀,反而被唐太宗留在身边。

唐太宗本来是因为好奇,想把魏征留下来羞辱他,想看到这个失败的谋士如何在自己跟前如何战战兢兢的丧家犬的样子。谁知道魏征不仅嘴硬,而且有真才实学,勇气过人。不但没有一点自卑和惶恐,反而挺直腰杆,对唐太宗品头论足,直言不讳。

可唐太宗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如获至宝。为什么呢?

因为这魏征每次都能说到点子上,及时指出自己言行或者决策中的失误,说的头头是道,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而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做到这一点。要么他们的没有敏锐的洞察力,要么他们没有勇气敢当面指出。

就这样魏征不但没有被唐太宗处置,反而得到重用,被提拔为尚书左丞,当了唐太宗的纪检委书记。魏征成了唐太宗的高级智囊和超级纠错机,为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勋。

魏征给李世民打工,兢兢业业,一干就是17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主仆情深。唐太宗对身边这个智囊非常器重,一向宠爱有加。不止一次对外国使节夸赞魏征,说大唐搞得这么好,而是因为朕身边有魏征的缘故。

魏征病重的时候的时候,唐太宗隔三差五到魏征跟前看望,每次去都带来好多礼物,还下令宫中最好的御医用最好的药让魏征早日康复,有时候在魏征家中一待就是半天。还把自己心爱的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 ,从精神上给魏征支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惋惜,也十分怀念,经常到凌烟阁的功臣纪念馆去悼念魏征。还写下了那段“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言。

物是人非。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从爱惜、怀念、到憎恶、仇恨。答应公主嫁给魏征儿子的事再也不提;而且派人推到了魏征的墓碑。这时候,魏征尸骨未寒。

是什么让唐太宗这个英明的皇帝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呢?

三事惹得君王怒。

让唐太宗改变对魏征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的有三件事。向皇上推荐自己的河北老乡杜正伦。两个人一个是河北巨鹿的,一个是河北魏县的,两人私交很好。杜正伦也是唐朝宰相,两个人官级相当,也轮不到魏征推荐。只是当年魏征曾推荐杜正伦当太子的老师,杜正伦怎么努力,太子李承乾都不把他放在眼里,还是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杜正伦虽然没有和太子同流合污,但对太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唐太宗因此怨恨魏征推荐人不当。交友不慎。

侯君集是唐朝军中大佬,手握重兵。魏征跟侯君集关系不错,两人常在一起走动。但侯君集最后带兵参与太子谋反,兵败被杀。唐太宗把魏征给太子推荐老师和跟魏征和侯君集私交很好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让他对自己这个信赖的大臣产生了怀疑。

《旧唐书》中说“太宗始疑征阿党”。对于皇帝来说,手下人结为朋党是最忌讳的事情,哪怕是一点兆头也要及时掐灭。但这两件事对唐太宗来说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不至于让唐太宗发那么大的火;这第三件事才是让唐太宗恼恨魏征,失去理智的真正原因。

第三件事就是泄露国家机密。魏征死后没多久,唐太宗李世民到史官那里视察工作,无意中听史官说魏征曾经把上奏的密疏拿给史官看过,李世民听了勃然大怒。心说,好你个乡巴佬,我们君臣的决策过程那可是国家最高机密,只有被我批准才能有选择地送到史官那里。你竟然为了自己显摆,把机密文件都泄露了。原来怎么多年你不是为了大唐江山,而是为你自己青史留名,让我给你当陪衬。你把我这皇上当猴耍呀。

于是李世民一怒之下,“手诏停婚”,还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且特别关照把墓碑上的碑文也磨掉。

平反昭雪。

李世民一气之下推倒魏征的墓碑,心里也有几分后悔。魏征死后第二年,公元645年,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失败,劳师动众、劳民伤财,这才想起魏征的好处。心想如果魏征在,一定会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会犯这么大的错误了。

回京之后,随即下令给魏征“平反昭雪”,重新给魏征立碑,还举行了隆重的立碑仪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关中   贞观   大唐   史官   宰相   山东   墓碑   唐朝   宝藏   太子   公元   下场   皇帝   当初   身边   关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