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为何要杀死母亲薄姬唯一的弟弟薄昭?

公元前170年,汉文帝为了逼死唯一的亲舅舅薄昭,先派大臣劝他自尽,又派群臣穿着丧服,到他府上哭丧,搞“活体告别”,生生逼死了薄昭。

薄昭究竟犯了什么罪,汉文帝非要杀他呢?

其实薄昭的事情,在史书上的记载语焉不详,似乎有意在隐藏什么,但好在还是有一些细节。

按照史书的说法,薄昭是因为杀了一名汉文帝派去的朝廷使者,所以被处死。

但这事儿实在是蹊跷,因为在古代这种“人治”时代,杀一个汉使,真的就没法免死吗?

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汉朝,皇帝要想包庇某个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比如,


  • 汉文帝刘恒的儿子刘启用棋盘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却没被追究,最后不了了之。


  • 汉武帝时代,飞将军李广为了报复一个冒犯过他的霸陵卫,找茬把人弄死了,也没被追究。


  • 霍去病为了报复李广之子李敢冒犯卫青,在围猎场公然将其射杀,也没被追究。


由此可见,像薄昭这种皇亲国戚,而且跟皇帝的关系非常近的人,就算杀了一个汉使,汉文帝真要想赦免他,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可汉文帝不仅没有任何想要赦免他的想法,反而变着花样要弄死薄昭。

最开始,汉文帝不忍心公开处死薄昭,所以派了几个大臣去找薄昭喝酒,然后劝他自尽。

薄昭也不傻,自己是皇帝的亲舅舅,薄太后唯一的弟弟,就算皇帝要杀自己,但皇帝是个孝子,薄太后那边也不允许刘恒这么干的。

所以,薄昭当场拒绝让他自尽的建议。

但汉文帝还不死心,似乎薄昭不死,他就难以安心。

于是,汉文帝又让文武百官身穿丧服,集体跑到薄昭家里哭丧,好家伙,别人都搞遗体告别,汉文帝这是搞的“活体告别”啊!

薄昭看着前来哭丧的大臣一茬接一茬,聚集在家里哭丧的人是越来越多,这时他才明白,自己这个外甥是铁了心要自己死啊。

在绝望之下,薄昭只得自尽。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资治通鉴》

作为汉文帝唯一的亲舅舅,薄太后唯一的兄弟,而且薄昭又是有功之人,汉文帝为什么非要逼死他才甘心?

在解开这个问题之前,咱们还得了解一下薄昭这个人,这将有助于我们解开谜题。

事实上,薄昭对汉文帝刘恒有大恩。

刘恒虽然是刘邦的儿子,可他和母亲薄姬并不受宠,连封地都是最差的,刘恒8岁被封为代王,但是“代”地处于汉朝与匈奴边境,经常受到匈奴进犯。

要知道,刘邦的其他几个儿子,拿到的封地可都是好地方,只有刘恒得了一个最差的。

甚至于在吕后掌权的时代,吕后对刘邦的后宫姬妾斩尽杀绝,唯独放过了薄姬,因为她太不受宠,根本没有什么威胁。

而薄姬本人也没有什么家世,只有一个兄弟薄昭,所以他们不仅掀不起什么大浪,反而要在吕后时代低调做人,免得被人找茬弄死。

因此,薄姬跟着刘恒来到代地就藩后,刘恒年纪又小,代地的经济水平又低,还经常有匈奴来打劫,刘恒是难以应对的。

这期间,薄昭对薄姬母子相当好,把刘恒当做亲儿子一般。

就这样,他们在在吕后时代的高压环境下安稳地渡过了十几年的光阴,而刘恒也长大成人。

但就在刘恒24岁这一年,吕后病死,功臣集团发动政变,诛杀了吕后一党,废了吕后所立的小皇帝,并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

刘恒收到信后,又激动又害怕,激动的是自己可以当皇帝了,害怕的是这其中会不会有诈?

这帮功臣刚刚血洗了长安城,刀上的血都还没洗干净,就这么迫不及待地让自己进京?万一有诈,恐怕连命都交代进去了。

所以,刘恒不敢去,但为了皇位,他又想知道长安方面的虚实。

关键时刻,这个重任就落到了刘恒的舅舅薄昭身上,薄昭进入长安与功臣集团确认无误,谈妥一切之后,才派人接刘恒进京的。

薄昭进京前,由于大家都不知道长安虚实,都认为很危险,所以薄昭的长安之行,在当时看来,就是冒着生命危险进京的。

可见,薄昭对刘恒是很够意思的,连命都敢豁出去。

刘恒称帝后,薄昭也因为拥立之功,被封为轵侯、车骑将军。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史记》

不过,薄昭很快就触碰到汉文帝的痛处了。

汉文帝登基的第四年,为了加强皇权,开始对功臣集团下手,于是下令让所有的列侯都必须回到自己的封地。

当时汉朝被封侯的人,大多数是功臣,只要这帮人回到封地后,就可以削弱他们在朝廷中央的影响力,进而提升皇帝的权威。

周勃就是其中一个,但周勃被免官回到封地后,有人举报他谋反。

刘恒此时正想着整治功臣集团,所以对于周勃谋反这事儿,他是准备借机弄死周勃的。

在皇帝的干预下,周勃很快就被关进大牢。

不过,作为功臣,周勃当然不会坐等被杀,而是动用了所有的关系来保全自己。

当时薄昭十分受宠,而且汉朝以“孝”治天下,刘恒又十分孝顺薄太后,只要能说动薄太后为自己求情,必定可以保命。

于是,周勃拿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贿赂薄昭,让他在薄太后面前为自己伸冤。

果然,第二天,刘恒在朝堂上正和大臣商议要处死周勃时,薄太后突然现身,当场摘下自己的头巾就朝着刘恒扔了过去。

随即说道:

周勃当初诛杀吕后乱党时,掌握着皇帝玉玺以及京城禁军,他真要想谋反,当时为什么不反?现在他居住在一个小县城,什么权力都没有,说他谋反,这不是滑稽可笑吗?

刘恒听完,满脸尴尬,又不敢忤逆薄太后,何况人家说得句句在理。所以刘恒只好当场认错,将周勃无罪释放。

这件事其实在刘恒心里已经埋下了杀薄昭的种子。

要知道,刘恒这时已经在布局削弱功臣集团,而薄昭作为外戚,跟自己对着干,最后成功通过薄太后将周勃救出。

薄昭此举虽然救了周勃,但也一定程度得罪了刘恒,毕竟作为皇帝,他想干掉周勃,薄昭却打断了他的计划。

咱们且不说周勃到底该不该救,权力场上,没什么该不该救的,只有帝王权术。

薄昭的行为显然是令刘恒十分不爽的。

接着,咱们再看导致薄昭最后被杀的那件事。

薄昭是因为杀了一个皇帝派去的朝廷使者,表面上是汉文帝要杀他,以维护律法的权威,实际上绝非如此。

这件事的记载极其简略,薄昭为什么要杀汉使?汉使向他传达了什么信息?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完全没有记载。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探究薄昭被杀的原因。

从薄昭杀汉使事件可以看出,这不是蓄谋已久,而是临时起意。

那么问题就来了,薄昭只是一个外戚,也是朝廷大臣,别说是杀汉使了,就是擅自杀了一个县令,也是严重违法的。

薄昭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而且汉使是代表朝廷,也代表了皇帝,既然来了,那自然是要传达朝廷和皇帝的政策。

汉使传达什么样的政策呢?

在薄昭被杀这一年前后,汉文帝正在推行新政,搞改革,涉及司法、制度、礼制、经济等等。

这些改革除了增强国力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推行新的政策、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限制诸侯王以及列侯的发展,避免坐大威胁朝廷。

但不管怎样,薄昭竟然敢公然将汉使诛杀,极有可能是对汉使传达的朝廷政策规定不满,但在汉文帝看来,这个行为背后,就是公然与皇帝作对,不把皇帝和朝廷放在眼里。

仗着自己是薄太后的兄弟,皇帝的舅舅,便嚣张跋扈,连代表朝廷和皇帝的汉使也敢公然杀掉,这是公然藐视朝廷和皇帝的权威,也是和皇帝的新政作对。

由此,汉文帝想到了刚刚结束不久的吕后之乱。

自己在世的时候,薄昭对朝廷派去的使者不满,就敢当场杀掉,公然和皇帝作对,那将来要是自己的儿子登基,根基不稳,这家伙还不得把皇帝踩在脚下?

到那个时候,薄昭要是再把皇帝变成傀儡,必定会重演吕后之乱的悲剧。

所以,刘恒认为薄昭是一个对皇权有极高威胁的人物,必须杀掉。

只有杀了薄昭,才能避免外戚专权的祸事发生。

不过这是站在汉文帝的角度去分析的,是薄昭被杀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是薄昭本人身上的问题。

还是薄昭杀汉使这件事,它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薄昭在多年受宠之后,开始自我膨胀了。

想想看,即便是平时,擅自诛杀朝廷命官,都是重罪,弄不好要砍头的,薄昭在朝廷混了这么久,显然是明白问题的严重性的。

擅自杀小县官都是重罪,更何况是代表皇帝和朝廷的使者?

薄昭明知杀了使者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却完全无视这种可能会发生的后果,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受宠,而且有薄太后保他,根本不把朝廷使者放在眼里。

不把使者放在眼里也就算了,他竟然膨胀到敢直接把朝廷使者杀了这种地步。

因为在他心里,认为即便是朝廷的使者,杀了也就杀了,在薄太后和皇帝的宠信下,他不会有事。

殊不知,薄昭的行为已经触碰到皇帝的底线。

换句话说:杀朝廷使者=藐视皇权,藐视皇权=找死,因为自古以来,在权力场上,只要是威胁了皇权的,没有一个可以善终,别说是皇帝的舅舅,就是皇帝的兄弟,也照样被干掉。

薄昭显然是忘记了当初在代地时低调做人的经历,被汉文帝宠信之后,就开始自我膨胀,目空一切,甚至不惜跟皇帝对着干,最终送掉了自己的命。




薄昭是汉文帝的亲舅舅,也是他的大恩人。但在薄昭还活着的时候,刘恒就下令,让全体大臣身穿丧服,前往舅舅家里哭丧。汉文帝以仁德著称,可他对亲舅舅,却无比狠心。

汉文帝刘恒,是青史留名的仁德皇帝。

他曾因感念缇萦救父,而废除肉刑;又因心疼百姓民生,而下诏免去天下田租。

可这么仁德的刘恒,却一门心思要杀掉亲舅舅。

《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刘恒为了杀舅舅,付出了很多努力。

最初,刘恒派出亲信大臣,去陪舅舅薄昭喝酒,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舅舅自尽。

但薄昭酒足饭饱,就是不接茬。

刘恒见状,不仅没有收手,还放了个狠招——让大臣们穿着丧服,跑到薄昭家里哭丧。

薄昭见状,知道事情没有回旋余地,便选择了自尽。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资治通鉴》)

刘恒为何要杀掉亲舅舅呢?

是薄昭十恶不赦,非杀不可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在详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来看看薄昭的身份和功绩。

薄昭的身份和功绩

薄昭,是刘恒唯一的舅舅,是太后薄姬唯一的兄弟。

薄姬的父亲是吴人,因为与魏王宗室家女魏媪私通,才有了薄姬。

作为私生女,薄姬很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母亲拿她争名,把她送给魏豹当姬妾,魏豹死后,薄姬又被刘邦纳入宫中。

在众多的姬妾中,薄姬无权无势,挡不住吕后的打压,争宠也赢不过戚夫人

刘邦死后,她苦苦哀求,才有了跟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国的机会。

薄姬的前半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前半生,而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兄弟薄昭

幼年时,两人曾经相依为命,到了代国后,姐弟俩又相互扶持。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对于薄姬来说,薄昭是她最重要的亲人。

刘恒非常孝顺,曾为母亲亲尝汤药,堪称《二十四孝》楷模。

最初,刘恒对舅舅也敬爱有加、百般孝敬。

而薄昭也投桃报李,不仅对刘恒特别好,还曾为他以身返险。

公元前180年,吕后身死,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但凡是刘家子孙,都想争一争皇位。周勃、陈平等忠于汉朝的大臣,在诛灭诸吕之后,提出愿意拥护代王刘恒为皇帝。

刘恒既高兴,又担忧。

高兴的是,他可以当皇帝了,担忧的是,当时京城局势混乱,不知道这传出来的消息是不是有诈。

可是,只要有万一的希望能当皇帝,谁愿意放弃?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薄昭站了出来,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去京城一探究竟。

薄昭,是刘恒的亲舅舅,他出面既代表了刘恒的诚意,又能保住刘恒的安慰,一举两得。

但此时前往京城,无疑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

薄昭义无反顾,并最终带回了好消息:“不用怀疑,他们是真心愿意支持你的。”

就这样,刘恒入驻长安,成为汉朝皇帝。

可以说,在刘恒的登基之路上,舅舅薄昭立下了大功。

而刘恒也没有亏待舅舅,登基后,他立马封薄昭为轵侯,后来又加封他为万户侯、车骑将军。

乍一看,刘恒和舅舅之间,不仅有血脉亲情,还有相互扶持之恩。

为何刘恒非要让薄昭死呢?

这一切,还要从一段 “激情杀人”的故事,开始说起。

“激情杀人”

当时,刘恒派钟毓当使者,去薄昭的封地宣讲探查,正好遇见薄昭的侄子薄贵为非作歹。

钟毓刚正不阿,二话不说,把薄贵抓走,当场斩杀。

薄昭得知后,跑来找钟毓理论。

结果,钟毓撂下了这样一句话:“你的侄子已经被我杀了,你能拿我怎么样?”

薄昭是刘恒的亲舅舅,如今也是侯爷,哪里听得了这样猖獗的话?

一怒之下,他当场把钟毓给杀了。

这一下,事情就大了。

钟毓可是刘恒钦点的使者,而在汉朝,杀使者,触犯的是死罪。

尽管钟毓有故意激怒的过错,但薄昭杀人的行为,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消息传回京城,朝中大臣秉持了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薄昭杀使者,犯的是死罪,应该严格按照律法处死

另外一派则表示,薄昭杀人情有可原,加之是太后的亲弟弟,而且是汉朝的功臣,应当从轻处置。

刘恒听了大臣的意见,思索再三,决定不顾母亲的求情,处死舅舅薄昭。

不过,鉴于薄昭的功绩,所以,他决定给舅舅一个体面——自尽谢罪

刘恒下定决心后,才有了大臣们陪薄昭喝酒,为薄昭服丧的场面。

原本,薄昭也想挺一挺,希望外甥刘恒能够想起往日恩情,饶自己一命。

可当他看到大臣们穿着丧服上门的时候,便明白了一切。

他顺着刘恒的意思,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表面来看,刘恒不惜忤逆母亲薄太后,也要杀薄昭,是因为薄昭杀了使者,刘恒只是秉公执法。

因此,舅舅死后,刘恒得了一个“大义灭亲、秉公执法”的美名。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刘恒的帝王之心

刘恒处死亲舅舅,真的是因为“秉公执法”吗?

答案当然不是。

刘恒不是认死理的人,他的儿子、弟弟,也曾犯过相同的错,可刘恒从来不曾重罚。

比如,太子刘启,曾与吴王世子刘贤下棋,因输赢争执,而抓起棋盘打刘贤的头,致使刘贤当场死亡。

身为父亲的刘恒,包庇儿子,并没有做任何处置,只是单纯把刘贤的尸体送回给吴王。

这次包庇,也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祸根。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於是遣其丧归葬。”(《史记卷·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再比如,弟弟淮南王刘长,因为憎恨审食其没有帮助他母亲,把审食其约出来,用藏在袖中的铁椎捶了他。

事后,刘长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由此可见,刘恒的“秉公执法”,是有选择性的。

他能宽容儿子、弟弟,却偏偏容不下自己的亲舅舅。


这背后,蕴藏了丰富的政治因素。

第一,为自己立威,为新政、新法立威。

钟毓被杀之时,正处刘恒推行新政之际。

钟毓,是刘恒亲自指派的新政代言人、新法传播者。

然而,这个使者刚刚上任,就因为秉公执行新法,而被皇亲贵族给杀了。

从这个层面看,钟毓之死,不是简单的杀人案,而是新法、新政推行的问题。

如果刘恒放过舅舅,那么日后新法、新政的推行必然受阻。

薄昭的行为,往小了说,只是杀了一个臣子,但往大了说,就是阻碍新法的执行,等同于直接在刘恒的脸上,重重打了一巴掌。

所以,刘恒没办法留舅舅一命。

只要他留薄昭一命,就等同于告诉世人,新法为皇亲贵族让路,不过是一纸空文。

而这,是刘恒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因此,杀薄昭,是为新法、新政的长远考虑,更是为自己立威。

第二,严防外戚干政,避免吕氏的祸患重演。

自吕雉之后,“外戚干政”已经成为了大汉朝的警钟,类似“诸吕之乱”的事件,绝不能再度上演。

而薄昭的身份,是薄太后的亲弟弟。

这个身份,除了是刘恒的至亲,更是汉朝的外戚

薄昭并没有十恶不赦,而且劳苦功高,但他有个致命缺点,那便是嚣张跋扈

自从被册封为王侯之后,薄昭不仅有尊荣,手上更是掌握了实权。

欺压百姓,稀疏平常;帝王权威,偶尔也能挑战。

在杀钟毓的事情上,薄昭虽有被激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以往的跋扈使然。

他不觉得这有什么错,才会肆无忌惮的动手。

在这个基础上,刘恒杀薄昭,不仅是在秉公执法,更是在告诉所有人,自己绝对不会任由外戚无法无天,“诸吕之乱”的祸患不会发生。

那些四处观望、想要打着“清君侧”名号推翻刘恒的刘氏子孙,也可以消停了!

第三,敲打功臣,切勿倚老卖老,自恃功高。

在刘恒当皇帝的路上,薄昭有重要的扶持之功。而与他有着相同功劳的,还有以前的老臣周勃、陈平等人。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老臣在刘恒上位之初,有扶持之功,但是到了后期,他们基本都会走向倚老卖老、自恃功高的结局,能够一直清醒地保持君臣之谊的,寥寥无几。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句话,蕴藏了帝王的狠心,更蕴含了功臣的不懂收敛。

汉高祖刘邦,杀功臣的事迹就在眼前。

刘恒虽仁德,却也是个帝王,威严不容挑衅。

即便是亲如舅舅的薄昭,功勋卓著,在挑战法律、挑战皇权时,都会被毫不留情的处死。

如果其他功臣敢效仿,结局可就难说了!

因此,刘恒杀薄昭的第三个隐藏意图,便是敲山震虎,敲打其他老臣们。

在这几重原因下,薄昭不得不死,也必死无疑。

只不过,碍于薄太后的请求,碍于亲舅舅这层关系,刘恒不好直接把他押到法场。

因此,他尽量采用迂回的方式,逼迫舅舅自杀。

他先派亲信大臣去当说客,失败后,便让大臣们穿着丧服哭丧。

刘恒这是用行动表明,事情没有半点回旋余地。

而刘恒已经做到这份儿上,薄昭心里也彻底明白,若是再不自杀,下一步等待他的,可能就是诏书和刑场!

以上,就是汉文帝杀舅舅薄昭的始末了。

如果你是汉文帝,你会怎么处理舅舅呢?欢迎留言。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其母为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姬妾。此后,当时著名的女相士许负,为薄姬相面,告知其儿子将成为天子。这则消息,对于头脑简单的魏王豹来说,无疑是在说自己可以得到天下。于是,以为自己可以开挂的魏王豹,起兵造反,被韩信打了个落花流水。薄姬也成为了俘虏,被分配至宫中织布。一次刘邦看中其姿色,纳为姬妾,后生汉文帝刘恒。

按照“子以母贵”,应该是戚夫人最受宠;接着是刘邦原配吕雉,薄姬应该是第三梯队,甚至还往后。所以说,刘恒在刘邦的儿子中,是非常不起眼的。这个得益于其母亲薄姬,是个非常有大局观的人,有识人之明,对后宫的整体形势,做出了“风险评估”。

当刘邦放权给吕雉后,以及刘邦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失败后,薄姬更是看清楚了形势,让刘恒收敛光芒,隐藏自己。高祖死后,吕雉专权,为自己的儿子保驾护航,除去了大部分有继位可能的皇子,只剩下刘邦长子刘肥以及第四子刘恒。

这不仅保护了刘恒,也保护了薄姬。刘邦死后,娘俩和薄姬的弟弟薄昭,一同前往了封地。公元前180年,西汉功臣与皇室联手,推翻了吕氏一族。在推举新皇帝之时,诸位大臣没有选择在平叛中,立下大功的齐王刘襄(刘肥之子),便是忌惮刘襄的舅父驷钧势力,实在是不想再来一次“诸吕之乱”,转而选择刘恒继位。

身处封地代国的刘恒,面对“天上掉下馅饼”,不明就里,不知所措,担心是陷阱,不是馅饼。为此,派出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一窥究竟。最终,薄昭证实了,刘恒得以继位。可以说薄昭在消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是冒着生命危险,为自己外甥“探路”的。刘恒也没有亏待自己舅舅,分封薄昭为轵(读音zhǐ)侯,封万户。

至于说为何汉文帝刘恒最后,为何要逼死自己唯一的舅舅。事件简单经过是:汉文帝刘恒为推行新政,派出钟毓前往薄昭的封地宣讲,而薄昭的侄子薄贵,仗着薄昭、薄姬,在当地为非作歹,正好撞在枪口上。钟毓一点情面都不给,将薄贵就地正法。

此举触怒了薄昭,竟然让钟毓为薄贵披麻戴孝。在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的薄昭杀了钟毓。汉文帝知晓后,徘徊于清理与法理之间,为了不被母亲薄姬责备,安排了张苍、周兴前往薄府劝说国舅自尽,薄昭不从。汉文帝又派出数位大臣,披麻戴孝到薄府,哭活丧,逼着薄昭自行了断。最终,汉文帝如愿以偿,薄昭自刎而死。《资治通鉴》记载这一桥段: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表面上的原因是薄昭杀了汉文帝平叛的使者钟毓。实则是经历过“诸吕之乱”的汉文帝,非常忌惮外戚势力。虽一说到汉文帝,都是一片赞誉之声,但从上述逼死自己舅舅的事件,可见汉文帝也不是纯粹吃素的,再说了又有哪个皇帝是天真无邪的呢?

再者,汉文帝为推行新政,又为何单单选择自己舅舅的封地,作为试点呢?由此,可以反推很可能是,薄昭已经羽翼丰满。周勃曾将汉文帝所封的一万户食邑,转送给薄昭(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周勃可以说是,所剩下汉初功臣中的“带头大哥”了。连他都需要巴结薄昭,足以说明薄昭的势力威胁到了皇权,使得汉文帝开始警觉,导演了钟毓“代天巡抚”的好戏,目的是警告。只不过,此时已经膨胀的薄昭杀了钟毓,逼得汉文帝不得不又导演了一出逼宫的大戏。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西汉地图

上篇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西汉初年,绛侯周勃在平定诸吕叛乱并拥立代王刘恒为帝之后,曾经被人诬告谋反。木讷寡言的周勃在狱中受尽屈辱,最后向狱卒委屈求情,并且向将军薄昭行贿,最终才保住一条性命。代王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将军薄昭就是汉文帝唯一的舅舅。但是后来薄昭犯罪,汉文帝竟然采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逼着他自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定汉先驱

绛侯周勃

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汉朝的实际执政者吕后病逝,她临终曾经让吕禄、吕产等人秘不发丧,防止被忠于刘氏的汉臣夺权,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吕氏一族。陈平、周勃等人荡平诸吕之后,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决定拥立以孝闻名天下的代王刘恒为帝。消息传到代国之后,刘恒非常犹豫而且充满怀疑,便派舅舅薄昭前往长安打探消息。薄昭与周勃会面并确认情况属实之后,迅速返回,然后带着外甥一行到宫中继位。待大局已定,薄昭再次返回代国,迎接姐姐薄太后。此后,薄昭被封为轵侯。

力保周勃

薄昭剧照

汉高祖刘邦临终时,曾经对吕后交代:“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认为周勃此后可以承担太尉(相当于西汉的中·央军·委主席),而吕后虽然在刘邦死后大力扶植吕氏势力,但高祖的政策基本上都得到了完整的实施。周勃后来也正如刘邦的预言,让汉朝的统治权再次回到刘氏手中。但事后周勃却遭到了“兔死狗烹”的待遇,在狱中他向狱卒以及薄昭行贿,才把自己蒙冤的消息传达到薄太后耳中。薄太后非常生气,她用帽子劈头盖脸地打向汉文帝,斥责他忘恩负义,汉文帝随即将周勃释放,并恢复了他的爵位。虽然是收受贿赂之后,薄昭才替周勃求情,但总归是避免了一场悲剧。

被逼自杀

汉文帝刘恒

在西汉初年,受贿也许是一桩可以被原谅的罪名,但杀人就不是了。《资治通鉴》记载,在太宗十年(公元前170年),“将军薄昭杀汉使者”,但并没有记载这件案情的详细信息,总之汉文帝很生气,并且认为后果应该很严重才对。可是薄昭是自己唯一的舅舅,而且薄太后尚且在世,无论如何也不能公开将他下狱并执行死刑啊。于是汉文帝命大臣宴请薄昭,让他们在酒桌上透露出皇帝想要薄昭自杀的意思。薄昭对此十分恼怒,然后拒绝了。

薄太后陵

汉文帝深感“此时此夜难为情”,但事还是得办啊,于是他“使群臣丧服往哭之”,意思是甥舅两人杠上了,看见舅舅不肯自杀,外甥便让大臣们穿着丧服去舅舅门前哭丧,薄昭看见这种情形,只得自裁。史书中对此事记载非常简单,但后世演绎中又给他们增加了很多戏份,说汉文帝曾经在宫中立了“故东骑将军东昭公之灵位”,并帅百官穿着丧服哭临,奉旨进宫的薄昭看见这出戏之后便自杀了。

后世评价

魏文帝曹丕

被梁启超评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的唐朝名相李德裕曾说汉文帝杀薄昭在法律上来说是对的,但是当时薄太后尚且在世,并且只有这一个弟弟,汉文帝也太没有人情味了,却没有想出汉文帝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对。魏文帝曹丕认为“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意思是对于皇亲国戚,皇帝保证他们能够吃好喝好就行了,但绝对不应该给他们权力,因为恩宠过度,他们总有犯法加诛之时。司马光对曹丕的观点深表赞同,因为“法者,天下之公器”,如果外戚“有所恃而犯之”,那么法律就无法在全国公平地推行了。总之,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公然犯法的薄昭是必死的,而汉文帝的做法也算是符合情理吧。




薄昭的事情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权力没有限制,都会犯错误。

薄昭是薄姬的弟弟,也是汉文帝刘恒的亲舅舅。早年刘恒被封为代王以后,由于薄姬生性淡薄,不受刘邦宠爱,所以吕后当政时,并没有加害薄姬,反而将她送到了代地享福。

而薄昭就这么跟着自己的姐姐前往代地。这个时候的薄昭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人,至少是没有什么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他只想着过自己安稳的小日子。

毕竟看看戚夫人他们一家的下场,还是活下来的小日子最重要。因此这个时候的薄昭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低调到历史上没有他的尘埃。


一、薄昭是汉文帝登基的重要推手。

早年薄姬是魏王豹的小妾,由于长得比较漂亮,而且又有相士曾经表示,薄姬将来要生下天子,所以薄姬备受魏王豹宠爱。

可惜宠爱了很多年,薄姬就是没给魏王豹生下个儿子来。这或许就是天意,至于相士估摸着是当年的薄姬为了邀宠请来的。

刘邦在诛灭魏王豹以后,果断纳了薄姬,结果一个晚上就让薄姬怀上了孩子,此后刘邦再也没有宠幸过薄姬。

薄姬有了儿子刘恒,也就心甘情愿地过着寡淡的生活。刘邦不怎么喜欢薄姬,自然也就看不上薄姬的儿子刘恒。因此将刘恒封到了偏远的代地。


此后薄姬、薄昭和刘恒相依为命,在代地过着小日子。直到有一天,吕后去世,周勃等人发动了诛灭诸吕的政变,最终请刘恒入朝登基。

为啥呢?因为周勃他们考量了一番,觉得只有刘恒的母族是比较淡薄低调的,不会再出现诸吕的麻烦。因此刘恒算是沾了母亲和舅舅的光。

刘恒心里没底啊,因为长安城刚刚经历了一番杀戮,老吕家的人一个不留,就连汉惠帝的那几个孩子也都没保住。这种情况下,你敢轻易去长安吗?

但是明显这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那该咋整呢?这个时候薄昭拍着胸脯表示:外甥,舅舅给你去打探一下消息!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史记》

就这样薄昭便只身前往长安查探,周勃拉着薄昭的手,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了一遍。薄昭恍然大悟,立刻回去表示:一点毛病都没有,外甥你放心大胆地去登基,周勃是我铁哥们了!

就这样,刘恒才敢前往长安登基,要不历史上未必就有汉文帝这一号人物了。所以说薄昭是汉文帝登基的重要推手。因为如果派一般人去的话,刘恒也未必敢相信。


二、薄昭逐渐发现了权力的魅力。

汉文帝登基以后,立刻把自己的舅舅薄昭册封为轵侯,成为侯爵的薄昭,也没有让汉朝大臣们感到紧张,毕竟薄昭他们家的人,是出了名的淡薄,也就是所谓的老实人。

一般来说,老实人是不会害人的,所以周勃等人很放心。说起周勃,可能还是薄昭在仕途上的指路人。

当初薄昭来长安,接待他的就是周勃,两个人的交往也就由此展开。过去周勃这样的元勋是看不上薄昭这种小角色的,但是刘恒登基以后,周勃就不得不重视薄昭了。

因此薄昭和周勃的关系变得十分铁,周勃被贬到封国以后,害怕被人给杀了,于是整天穿着盔甲。这哥们的想法还真的蛮新奇,是荆轲刺秦王看多了么?

由于周勃当年是带兵打仗的猛将,现在又整日穿着盔甲,于是便有人告发周勃有谋反的嫌疑。在这种情况下,周勃就被抓入了死牢。


这个时候能救周勃的,只有薄昭了。于是周勃把自己的部分家产送给了薄昭,希望薄昭在汉文帝身边多美言几句。

薄昭终于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权力不仅可以管着人,而且还能换来如此大的财富。于是薄昭在薄太后和汉文帝跟前各种为周勃说好话,最终救了周勃一命。

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史记》

周勃是得救了,但是从此以后薄昭却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权力欲望之中。说起来,周勃的确是薄昭在仕途上的引路人,只可惜是条歪路。


三、薄昭的小命,是被权力给耽误了。

薄昭得到了周勃的指点以后,开始利用手里的权力,为自己牟利。因此在大家看来,薄昭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由于手握重权,又是汉文帝的亲舅舅,有薄太后罩着。所以薄昭在朝中几乎成了说一不二的那个人,大家都要巴结他。

在这种大环境下,任何人都会变得骄纵跋扈起来,所以说这不是薄昭一个人的问题。汉文帝一直包容薄昭,朝中大臣也都只能忍气吞声。

一直到薄昭杀掉了朝廷使者的时候,汉文帝和群臣终于忍无可忍了。按照法令来说,薄昭这是死罪。

可是我们要认清一个社会现实,贪七八亿的人,只要认错态度认真,只会被判死缓,可有些人动了十几万,却要被判死刑。人和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薄昭就是前者,汉文帝压根就不忍心杀了他。但是不杀他又对不起法令,于是汉文帝就派大臣去找薄昭喝酒,顺便劝说他为了大局自尽。

薄昭又不傻,他觉得自己是皇帝的亲舅舅,太后的亲弟弟,咋可能就这么自尽呢?于是他死活不肯。无奈之下汉文帝又派大臣去为薄昭哭丧,啥意思?就是公开表示薄昭已经死了。

潜台词就是,老舅啊,你就快点自尽吧,你要是再不自尽的话,那外甥可就要动手了啊!薄昭一看,没戏了,于是就自尽了。


总结:权力得到限制,才是保护拥有权力者的好办法。

自古以来,皇权一直都会受到相权的限制,为啥非要这样呢?因为皇帝容易犯错误,没有丞相在旁边看着,极有可能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

可是皇帝总是不甘心被相权掣肘,于是朱元璋就废掉了宰相制度,结果自己到了晚年各种杀戮,犯下了弥天大罪。

此后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宰相,可内阁充当了这种角色。连皇权都需要有人监督,其他人的权力又岂能无人监督呢?

李世民有魏征看着,才开创了贞观之治。隋炀帝是把看着自己的人都给灭了,结果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所以说权力受到监督,非常重要。

薄昭的权力,没有人敢去监督,因此才会让薄昭越来越猖狂,直到走上了不归路。这不是薄昭个人的问题,这是汉朝外戚集团的通病。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丧服   外戚   封地   皇权   长安   汉朝   刘邦   太后   功臣   朝廷   大臣   舅舅   使者   皇帝   弟弟   权力   母亲   财经   刘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