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

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扔进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正在教坊司,惨遭官兵们蹂躏,就连他4岁的女儿也被朱棣下令,卖进了妓院。

舍家纾难、以身殉国,这是铁铉自决定死守济南时,便一早想到的结果。

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朱棣,一个靠造反起家的皇帝,竟会用这样残忍的方式,来对待他的反对者。

铁铉虽死,可他的忠义之名永存,直到今天,在山东省济南市的大明湖旁边,还矗立着一座铁公祠,而胜利者朱棣,则因此背上了“残暴弑杀”的恶名,被万人痛骂、被史家评说。

铁铉,只是一个手握缚鸡之力的文官,被逼无奈下才弃文从武、踏上战场,朱棣为什么要残忍地杀掉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铁铉的一次恩遇讲起。


一、铁铉:一个让朱棣望而生畏的男人

邓铉,回族人,公元1366年出生于河南邓州,他从小熟读经史、机敏聪慧,十几岁时就被邓州知府举荐,成为了国子监的一名学生。

后因成绩优异,被选授为从七品礼部给事中,后升任正六品都督府断事

一次,铁铉因为官刚直、能谋善断,受到了朱元璋的特别嘉奖,朱元璋特赐给他两个字——“鼎石”

鼎为立国重器,石为坚定不移,之后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看人的眼光确实很毒辣。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年仅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为了巩固政权,朱允炆在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兵行险招,开始从弱到强削藩。

短短一年之内,大明朝原本养尊处优的藩王们,要么被杀、要么被幽禁、要么被废为庶人。

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为保命,遂在谋士姚广孝等人的劝谏下,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名,正式起兵造反。

按说,朱棣以区区藩王之力对抗整个朝廷,简直是以卵击石。可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终因建文帝的用人不当,发生了彻底的逆转。

靖难初期,建文帝信心满满,让老将耿炳文带兵北伐,谁知大军刚到真定,耿炳文就首战失利,建文帝大怒之下,遂派开国名将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的统帅之位。

为了一举战胜燕王,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主动请缨,在后方为李景隆大军督运粮草。

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 ——《明史·铁铉传》

都说“虎父无犬子、国难显忠臣”,可统帅李景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就是个“特例”。

1399年11月,郑村坝之战,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却被朱棣的8万多人打得狼狈逃窜。

1400年4月,白沟河之战,李景隆增兵60万,却一触即溃,丢掉了一大半的军队和给养,兵败之际,李景隆为了保命,只身南逃。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见统帅李景隆如此,沿途守将纷纷丢盔弃甲、望风而逃。

危急时刻,正在后方督粮的铁铉,和参军高巍歃血为盟,二人收拢残军,逆人流北上,誓死保卫济南城。

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明史·铁铉传》

济南,作为北平和金陵(今南京)之间的枢纽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燕军若拿下济南,进可南下取金陵,退可切断南北通道,所以,朱棣对此地是志在必得。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明史·铁铉传》

铁铉虽是文官出身,但真打起仗来,也是一点不含糊,在分析了自身和燕军各自的优劣后,铁铉先后制定了三个作战方针:

1、固守坚城,保存有生力量,和燕军打消耗战;

2、燕军用水攻城,铁铉就围魏救赵,派敢死队毁掉燕军的武器;

3、派1000人诈降,待朱棣入城后,将其诱杀。

若铁铉的计划全部实现,靖难之役的结果恐怕就要被改写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实施第三个计划时,意外出现了。

收到铁铉的投降信,朱棣大喜过望,当即点了亲兵入城。

谁知,朱棣骑着马刚踏入济南城的城门,重达千斤的铁闸门就应声而落,幸亏朱棣反应敏捷,当即勒住马头后撤,这才勉强保住了一条命,可惜,朱棣的坐骑当场被削断马头。

千钧一发之际,朱棣赶紧换乘部下的马逃命,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铁铉还准备了后手。


按照计划,朱棣一进城,守门的士兵就应该收起吊桥,这样朱棣即使没被暗杀,也会被擒获。可不知怎么的,守门的士兵延误了时机,朱棣赶在吊桥升起前,安然逃出了济南城。

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明史·铁铉传》

被耍得团团转的朱棣勃然大怒,立即命人调来火炮,要炮轰济南城。

铁铉见状,临危不乱,连夜命人做了十几个木牌,上书“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挂在济南城各个关口,朱棣投鼠忌器,不敢强攻,只得罢兵而回。

铉令守陴骂,燕王大怒,乃以驳击城。垂破,铉书高皇帝神牌悬城上,燕兵不敢击。铉每出不意,募壮士突击燕兵,破之。燕王愤甚,计无所出。 ——《明史纪事本末》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让铁铉名气大增,济南的百姓还送了他一个响亮的名号——“城神”。

不久,建文帝亲自下令召见铁铉,不仅封赏了他的三世,还将他从一个小小的运粮官升为山东布政使,后又晋升为兵部尚书。

1400年冬天,朱棣不甘心失败,又卷土重来,发起了东昌之战。这时,盛庸已取代李景隆成了王军的统帅,他和铁铉强强联合,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大败燕军,并斩杀了朱棣最得意的大将张玉

朱棣狼狈不堪、军中士气也低落到极点,只能听从姚广孝的建议,暂时退守北京。这是铁铉对战朱棣的第二场胜利!

《明史》这样记载:“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也就是说,自靖难之役以来,王军还没打过像东昌之役这样的大胜仗!

自此之后,朱棣便改变了作战方略,不再死守着济南不放,他甚至不敢再取道山东!

铁铉,这个坚若磐石的名字,成了盘踞在朱棣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

1402年7月,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不再和铁铉正面硬钢,而是绕过山东,直取徐州、夺灵璧、下扬州。

直到燕军兵抵金陵城,建文帝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紧传信给辽东总兵杨文,命他率十万部众,南下与铁铉汇合,以断绝燕军的后路。

谁知,杨文的作战水平跟铁铉压根就没法比,他刚出辽东,就被朱棣的手下宋贵歼灭了,十万大军,竟无一人到达济南。

见王军大势已去,曾经的统帅李景隆偷偷打开了金陵城的城门,朱棣兵不血刃便攻下了王都,建文帝惊惧不已,之后在大火中不知所踪。

朱棣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是为明成祖。


天下已经易主,可铁铉还在坚守着济南,朱棣没有一刻忘了他。

一个月后,朱棣挥师北上,济南寡不敌众,很快被攻破,铁铉也被押往金陵。

在面见新帝时,铁铉誓死不跪,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了他的耳朵和鼻子,强行塞到了他口中,还故意问道:“甘否?”

铁铉面不改色,反问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言外之意,你朱棣既非忠臣、也非孝子!

朱棣被彻底激怒了,不久,铁铉被抄家、凌迟处死,还有文献记载,铁铉被朱棣下了油锅,血肉尽失之际,仅剩的骨架仍站于锅中,誓死不向朱棣臣服。

兵部尚书铁铉被执至京,陛见,背立廷中,正言不屈,令一顾不可得,割其耳鼻,竟不肯顾。割其肉,纳铉口中,令啖之,问曰:‘甘否?’铉厉声曰:‘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遂寸磔之,至死,犹喃喃骂不绝。——《明史纪事本末》

年仅37岁的铁铉死后,朱棣也没放过他的家人。

铁铉83岁的父亲铁仲名及母亲薛氏被流放海南;

大儿子铁福安被充军流放、小儿子被收为官奴,最后被折磨致死;

妻子杨氏被送往教坊司,成为官妓,被凌辱致死后,连个全尸也没能留下来;

铁铉年仅4岁的女儿铁秀英也被朱棣下令,卖入妓院。

二、朱棣为什么要残忍地杀掉铁铉?

铁铉可谓是建文朝死得最惨的一个官员了。


而朱棣之所以要残忍地杀掉铁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铁铉是唯一一个让朱棣吃过大亏,却无能为力的人。

铁铉和朱棣仅交手两次,每一次都是朱棣大败而归。

济南保卫战,朱棣不仅被铁铉耍得团团战,还差点丢掉一条性命,要知道,两军交战前,建文帝特意交代“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皇帝尚且不愿杀掉朱棣,可铁铉却招招夺命!

为了羞辱朱棣,铁铉还搬出了太祖皇帝,对这样既要命又打脸的敌人,朱棣能不恨之入骨吗?!

东昌之战,朱棣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最得意的一员大将——张玉,他将张玉的死,都归咎在铁铉头上。

所以,朱棣残忍杀害铁铉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泄愤。

2、为了断绝建文帝东山再起的后路。

建文帝虽然在大火中不知所踪,但朱棣相信,建文帝一定没死,而是逃出了皇宫,所以,他才会将建文帝的讲经师溥恰关押将近20年,只为打探出建文帝的下落。

从皇位的合法性上来说,建文帝是当之无愧的正统,也是朱棣称坐稳皇位的最大威胁。

只要建文帝“重出江湖”、振臂一呼,大明朝的文武官员肯定会积极响应,这其中,最具才能和凝聚力的,恐怕就是兵部尚书铁铉了。

铁铉做文官时,是朱元璋欣赏的翘楚,做武官时,是建文帝看中的领军人物,所以,只要铁铉牵头,他既可以煽动文官,又有能力调动武将,这些能力,都是朱棣亲身领教过的,也是十分忌惮的。

因此,为了大局考虑,朱棣必须要除掉建文帝的这个得力助手——铁铉。

3、为了迅速稳定政局。

朱棣虽然缔造了“永乐盛世”,修《永乐大典》,北击蒙古、南下西洋,将大明朝的国力带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从法理上讲,朱棣依然是靠造反起家的皇帝,这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他的行为是被儒家学者和儒臣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被奉为“天下读书人种子”的方孝孺,才会在大殿上痛骂:“朱棣逆贼,你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为叔不仁,为长不义!”

朱棣深知这一点,为了迅速稳定政局、弹压建文旧臣的反对意见,他只能用铁血手段,杀一儆百。

铁铉是因此而死,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也是因此而死。

总结:

有人说,铁铉铮铮铁骨,是大明朝难得一见的能臣、忠臣,可也有人认为,铁铉为了一个“下落不明”的皇帝,牺牲掉自己和全族人的性命,实在太过迂腐。

对后一种说法,我认为是不太全面的。


虽然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铁铉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从铁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忠于内心、忠于自我”的信念、一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这种信念和精神,足以穿越古今,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

所以,即便朱棣残忍杀害了铁铉,但对这个宁死不屈的汉子,他内心是充满敬佩的,以致面对臣公,他都会“每称铉忠”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即位后,开始着手为建文旧臣正名,并默许民间为铁铉修祠;

到了万历皇帝执政时期,朝廷正式下令将铁铉的牌位搬进忠臣庙,铁铉死后200年,才终于洗掉了身上的冤屈,光明正大地接受人们的祭拜!

大清建国后,流亡到南方的南明政权还将铁铉奉为朝臣的榜样,不仅追赠给他“太子太保”衔,还特赐谥号“忠襄”!

铁铉以巨大的代价,终于成了“忠义”的化身,只可惜,时过境迁,今天的我们再看铁铉,总有那么一种惋惜的味道。你觉得呢?




铁铉被俘后,朱棣将其押至南京。后来被朱棣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了: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然后被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刑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时年37岁。后杀其子,将其妻女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这里,很多人肯定很奇怪了,当时反抗朱棣靖难之役的有很多名将:耿柄文、郭英、盛庸、平安、徐辉祖、铁铉,还有数次战败的李景隆,除了战死的,为什么朱棣称帝当时没有杀平安,却对一个小小的文官铁铉动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呢?

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其他将领虽然是拼死抵抗,也对朱棣的军队和将领造成了杀伤。但是打仗的将领是各为其主,他们效忠的是当时的皇帝朱允炆,毕竟,朱元璋死的时候是传位给皇孙朱允炆的。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大旗实际上是当时的篡位之举。而当时的铁铉过于聪慧:明知战场上不可能打得过军功赫赫的“燕王”朱棣,在诈降偷袭失败以后(偷袭的时候砸死了朱棣的马头,差一点杀死九死一生的朱棣),他举起了朱元璋的画像和牌位,将这些放到城墙之上。这让朱棣又不敢炮轰,又动摇了出师有名的根基。

所以,平安和铁铉都差点杀了朱棣,而朱棣赦免平安是因为军事将领各为其主,残酷杀害铁铉在于亵渎太祖神像,亵渎人伦。应该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饶恕他就相当于不孝。

抓住铁铉后,朱棣要他面北跪下,铁铉骂声不绝于耳,坚决不跪。传说最后尸体被油炸,让他骨头跪下,执行的太监都被烫伤。最后铁铉和李景隆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掌握重兵的武将投降,而一个文弱文人却铮铮铁骨,所谓气节,这便是。

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重新谥为忠定。由于铁铉举兵挫败朱棣的地点在济南,所以,在山东各地,有很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人民更视其为乡土神或城隍爷。由于死死守护济南城,也被尊称为城神。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九鱼亭),无授权禁转!

朱棣是明代伟大的帝王,他承接太祖遗志,开创霸业,国家实力蒸蒸日上。他五次讨伐蒙古,修筑永乐大典。但在他靖难的时候也有很多为人不耻的污点,比如在他攻下京城之后,大量屠戮建文旧臣,其血腥程度也是十分罕见。

(靖难之役)

齐泰、黄子澄都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顾命大臣,只不过朱元璋英明一世,却留个几个不靠谱的大臣来辅佐朱允炆。当时的武将几乎被杀净,所以到朱棣靖难的时候无人可用,才让李景隆上阵,随后发现李景隆根本不会打仗,后悔也已经晚了。

靖难是以讨伐齐、黄二人为目的,这只是表面的说法,实质上就是反叛。建文二年,朱棣终于碰到了对手,那就是盛庸和铁铉。在济南城外大败李景隆之后,北军就包围了济南城,当时的铁铉官职是山东参政,负责运粮。

(明成祖朱棣)

在中央军大败之后,铁铉没有放弃,他在沿路集结溃兵,并号召大家去守卫济南城,很多士兵从新集结奔赴济南。在济南城内盛庸和铁铉歃血为盟,下定必死决心守卫城池。北军刚刚大胜,势头正劲,于是猛攻济南城,在铁铉和城中军兵的守卫下,济南城三个月都没有攻下来。

这下急坏了朱棣,最后有人建议用水淹城,这一招比较狠毒,铁铉听到消息后立刻和盛庸商议,最后他们定了一条妙计。铁铉先派使者前去诈降,然后请朱棣进城商量投降的事宜,朱棣很高兴,他认为是铁铉撑不住了。

(铁铉)

朱棣带着少量军兵进城,在经过城门的时候异变陡生,城上的铁闸门突然落下,砸中朱棣的马头,朱棣险些丧命。铁铉这样做,违背了朱允炆不许伤害朱棣的命令,但是将在外,城池被围困,铁铉也顾及不了太多。如果一旦当时的铁闸门炸死了朱棣,那么永乐盛世就不会出现了。

朱棣是同时期最杰出的统兵将领,竟然被人戏耍,恼羞成怒的他命令手下调火炮攻城,济南城死伤惨重。铁铉不愧为靖难时期的名将,出乎朱棣的意料之外,铁铉竟然把朱元璋的画像放到了城楼上,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如果他再进攻济南城,那就是忤逆谋反。铁铉把朱棣戏耍的团团转,这也是为什么铁铉被俘之后,用酷刑折磨致死。

(铁铉铜像)

1402年朱棣绕过济南,经历诸多战事,最后登上帝位,随后就派兵攻陷了济南。而铁铉也被俘虏,士可杀不可辱,朱棣在济南受到的奇耻大辱,必定是要报复的。就算铁铉投降,那也是个死,而铁铉铁骨铮铮,宁死也不投降,甚至面对朱棣视而不见,以背部示人。

朱棣看到此情景,更为恼火,命人割下铁铉的鼻子,然后煮熟了再喂给他吃。朱棣问他:“好不好吃?”铁铉回答:“忠臣孝子的人肉当然好吃!”气急败坏的朱棣命人架起油锅,把铁铉扔进锅中油炸,但最终到死铁铉都没有朝拜朱棣,可谓真正的英雄豪杰。

明成祖是个伟大的帝王,靖难的残酷并不影响他举世的功绩。铁铉誓死保卫济南城的故事,也被后人传颂,济南人民为了纪念铁铉,还为他修建了铁公祠。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铁铉,生于公元1366年,是色目人的后裔。洪武年间由国子生选授礼部给事中,后都督府断事,审理判决了很多悬而未决的案件,深得朱元璋器重。建文帝时,任山东参政。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北平起兵,建文帝派大将军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前往平叛,铁炫作为山东参政,负责为李景隆押送粮草。李景隆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遭致大败,河北与山东各城纷纷投降朱棣。

此时,济南城内只有指挥使盛庸的一点兵力,正在为李景隆的铁铉火速赶往济南,与盛庸汇合,两人歃血为盟,誓与济南城共存亡。

公元1400年,燕军包围了济南城,朱棣用箭将一封劝降信射到城内,铁铉看完信后,也射出了一封信,朱棣打开一看,是《周公辅成王论》,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是周成王的叔叔。

这封信的意思,是告诫朱棣要学周公一样辅佐周成王那样,辅佐自己的侄子朱允文,朱棣见劝降不成,下令攻城,但济南城防守十分的坚固,又加上铁铉与盛庸两人的决心,所以燕军久攻不下。

燕军攻济南三个月打不下来,就打算决黄河堤,引黄河之水灌济南城。铁铉向朱棣诈降,在城门上放了千斤闸,让城中百姓和士卒大声哭喊:济南城要被淹了,我们要没命了。

铁铉撤掉济南城防,让城中老百姓跑到燕王的大营前说:我们是很想向您投降的,但是我们济南人很少打仗,看到大军过来,很怕被士兵杀死,请求燕军撤退十里,燕王单骑入城接受我们投降。

朱棣听了很高兴,济南都打了这么久都打不下,只要济南城拿下,就能占据整个北方,对已十分的有利,于是朱棣让燕军后撤,自己带着几个护卫,经过护城河桥,从西门进入济南城。

朱棣刚入西门,门上的铁闸就掉了下来,直接砸到了朱棣的马头,朱棣赶紧换了一匹,跑了出来。朱棣大怒,命令燕军强攻,铁炫在城头上面大骂朱棣是反贼,朱棣用数门大炮轰济南城门,眼看着城门要被攻破,铁铉赶紧把朱元璋的画像挂在城头。

然后又手写了很多朱元璋的灵牌,放在城垛口,燕军就不敢开炮了。两军相持,铁炫又常派骑兵出去袭击燕军,朱棣十分生气,一点办法也没有。姚广孝就建议朱棣先回北平再说,铁铉和盛庸又派兵追击,收复德州很多城池。

公元1402年,燕军绕过济南,最后攻占京师,朱棣自立为帝,然后率军北上攻打济南,济南城终被攻破,铁铉最后在淮南被抓住,最后被凌迟处死。




假如靖难之役中多几个铁铉这样的人,朱棣估计连南京的地界都到不了就被打死了。

建文元年,刚登基的建文帝迫不及待想要给叔叔们一点“颜色”看看,所以开始了大规模的削藩,建文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认同朱元璋的“家天下”概念,在西汉,在西晋,凡是抱着家天下观念的开国皇帝都苦了子孙后代,所以建文帝想要迅速消灭这些隐患。

可天下十几二十个诸侯王,建文帝要是一个个找理由削藩,而且还只能一个县一个县削的话,那么到建文帝驾崩那一天都削不完,于是乎建文采纳了黄子澄、齐泰等人的意见:

柿子先挑“硬”的捏

这个硬柿子,就是当时辈分最高,实力最强,威望最深的燕王朱棣。

挑一个难度高的开局,建文帝有这种魄力是好事,不愧是朱元璋的血脉,但问题来了,建文帝有野心,手下倚重的将领却个个拉胯,先是老将耿炳文、郭英这两人,后来又是新生代李景隆,他们纷纷输给了朱棣,还将官军贴进去大半,活生生让朱棣杀到了南京。

可要说朱棣的军事能力镇压当世,以少胜多轻而易举那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当时,仍然有人让朱棣“瞻前顾后”、“左右为难”。

比如坐镇辽东的江阴侯吴高,他不需要和朱棣在正面开战,只要朱棣带着军队南下,吴高立即带着辽东兵马攻打北京,吓得朱棣最初根本就不敢河北的范围。

而比起吴高更厉害的,还有坐镇济南的山东参政铁铉,在李景隆大败给朱棣,并且被朱棣围城后,本来只是负责督运粮草的铁铉站了出来和朱棣斗智斗勇,不管是文还是武,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朱棣还差点中了铁铉的计谋,被铁铉杀死在济南城门下。

整一个靖难之役中,铁铉是唯一一个敢公开对朱棣下死手的人物,所以朱棣感叹铁铉的胆识的同时,也对铁铉“恨之入骨”。

朱棣大敌铁铉:牢牢保卫济南。

铁铉是洪武年间的都督府断事,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对铁铉非常重视,铁铉的字叫“鼎石”;这个字正是朱元璋批赐的,由此可见朱元璋是希望铁铉未来能成为大明的鼎石。

在建文登基后,铁铉被升为山东参政。

按理来说,铁铉这种出身和官职,如果没有什么变故,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和戎马沾边,但当靖难之役爆发,而且有着绝对人数优势的李景隆在白沟河战败后,身在济南的铁铉只能站出来了,铁铉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以一当百的武力,但他就靠着心中的正义,直视朱棣。

朱棣造反虽然说得义正严辞,但他面对铁铉这种刚正不阿的人,一样会心虚。

当朱棣围攻济南时,铁铉先用了“攻心计”,将一封《周公辅成王论》送到了朱棣面前,这一封书信,内容就是铁铉讲述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的故事,让朱棣做明朝的周公,而不是做一个篡位的国贼,这封信也把朱棣气笑了。

他把铁铉包围了,铁铉反而来招降他,不得不说,铁铉的胆识和心智让朱棣又怒又钦佩,所以朱棣在一开始,没有对济南城发动全力赶尽杀绝。

铁铉或许知道朱棣不会听进去,而他也可能只是为了拖延时间,朱棣认为自己连带着五十万大军的李景隆都打败了,小小济南城更不在话下,可他不知道的是,李景隆和铁铉并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李景隆是贵族出身的草包,铁铉却是正儿八经的当世人才。

朱棣放话要三个月拿下济南,铁铉一听,偏不如朱棣的意,可强攻强守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一切只能智斗。

三个月要攻破济南城,朱棣并不是单纯的放狠话,而是真的有所准备,因为朱棣面对坚守的济南城,他有决心挖开黄河的大堤,让黄河汹涌的河水灌进济南城,一旦被水灾牵连,济南城的百姓不降也得降,即便是倔强的铁铉,也没有很好的应对之法。

所以为了避免朱棣行如此狠毒之计,铁铉决定将计就计,一石二鸟。

他让城中的老年百姓装作是济南守军,跑到朱棣的面前“求饶”,而朱棣又怎么可能看不出这些老百姓是装的,但这些老百姓宁愿装成军人都要跑出来投降,这就说明了济南城内的人心已经动摇了,这就是铁铉的“将计就计”的高明之处,朱棣以为自己看明白了,实际上这也只是铁铉想让他看的。

而这些已经被朱棣“看穿”的老百姓趁机和朱棣“掏心掏肺”,说他们济南的老百姓看到燕王的大军来势汹汹,所以害怕起了应激的反抗,但大明的百姓安敢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做对,所以只要朱棣的军队向后撤退,那么朱棣进城便无人阻止,甚至是夹道欢迎。

看,这就是铁铉的“可怕之处”,他能够用这种理由骗走朱棣身边的军队,而且还是让朱棣根本没有反应过来,试问,一个有常识的军人,他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军队离开自己,可被铁铉一忽悠,身经百战的朱棣也飘飘然了,于是答应了这个要求。

于是朱棣的“作死”开始了,他先让自己的大军向后撤退,然后换上一身体面的衣服,只是带着几个贴身近卫便向济南城门出发,俨然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而铁铉还把戏做足了,他让军士和百姓都纷纷在墙头、城门附近等待,还有人高呼“千岁王爷驾到”,这些细节做足了,朱棣已经乐在其中了,丝毫没有觉察危险。

也是铁铉看着朱棣那副似乎到达人生巅峰的表情,气不打一处来,便抓准时机,在朱棣进入城门过道中间的时候,让人斩断绑住大门的铁链,铁链一断,大门朝着朱棣的方向砸落,当场砸中了朱棣的马头,这个时候,朱棣才反应过来,身经百战的他立即换上近卫的马转身逃跑。

这是整个靖难之役中,对朱棣“接近”死亡的记载最清晰的一次,也是铁铉的计谋把朱棣差点弄死了,所以朱棣对铁铉有着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憎恨,试想李景隆的数十万军队若是被铁铉率领,那么朱棣还能安然围困济南城吗?

因此,铁铉必须除掉,这人太危险了。

铁铉之谋:重在攻心,朱棣无力招架。

如果折戟济南,那么朱棣的大业就没有未来了,而拿下济南,对于朱棣的整体谋划非常重要,所以不管以什么手段,朱棣都要打开济南城,于是朱棣用上了杀伤力极强,且无差别攻击的大炮,想要将济南砸得稀巴烂。

大炮轰城,这种打法在那个时代是无解的,要不就是城墙够硬,多挨几下不倒,要不就是城里的人够多,怎么都轰不完,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好的办法。

可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不论是城墙还是城里的百姓,这些都是客观的防御因素,在铁铉看来,除了物理防御以外,对于朱棣这种人他还可以使用“精神防御”。

要说朱棣最怕谁?

当然是他的父亲朱元璋,所以铁铉在朱棣轰炸之际,将朱元璋的画像挂在了墙头处,然后再写一些朱元璋的“神位”放在城池的重要位置,做完这一切,铁铉就回去睡觉去了,并且让百姓和士兵们都把心放肚子里。

别人不知道,但铁铉肯定知道,朱棣最怕背上“大逆不道”的名头,发动靖难之役造反已经是他背负不起的骂名了,现在再把他爹的画像给轰了,那么朱棣就是不忠不孝之人,这就等于自绝于济南,这看似最简陋的防御,其实就是最强防御。

果不其然,朱棣看到了朱元璋的画像后,立即停手了,他愤怒地指责铁铉是个老狐狸、老贼,朱元璋也好,朱棣也好,他们父子二人最厌恶别人“看穿”他们,所以经此事件后,朱棣再次立下必杀铁铉的决心。

而铁铉以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守城,在城里有迅速组建守城军并且练军,在对峙期间,铁铉的新兵已经练好了,而朱棣没有补充,士兵们越来越疲惫,反而还被铁铉“反攻”了,朱棣眼看情况不妙,便请教黑衣宰相姚广孝,权衡之下,姚广孝这位当世最高智慧者都决定先避开铁铉的锋芒,朱棣虽然不甘,但也只能撤军。

打跑了朱棣,这让铁铉的名声大噪,建文帝才知道这世上还有这样的牛人,耿炳文、李景隆之流比起铁铉的表现简直不值一提,所以建文帝立即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全权掌握山东的兵权和政权,除此之外,还让铁铉担任兵部尚书,渐渐地以铁铉为重。

随着朱棣收兵绕道,铁铉开始收复山东的失地,朱棣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差点被铁铉全部端掉,而面对铁铉,朱棣丝毫没有决战的决心,只能从江苏往南直插南京,在朱棣看来,建文帝比起铁铉还好对付,所以要说在正面战场上谁曾让朱棣最难堪,莫过于铁铉了。

而从铁铉保卫济南的战术也能看出,铁铉对人心的洞悉十分到位,这恰好是朱棣所忌惮的。

建文帝拉胯,铁铉无奈下线。

铁铉守住了山东,是大明的功臣,可臣子给力,皇帝拉胯怎么办?

建文帝表示:我很为难。

朱棣绕道南下直取南京,这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因为只要给予铁铉足够的时间,北京的大本营被铁铉端掉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而即便如此朱棣都还是要南下,都是因为他要挑“软柿子”捏,建文自以为是,挑朱棣这个硬柿子捏,但朱棣却很稳,挑软的捏。

这也说明了,在朱棣心中,攻打建文的难度比拿下铁铉更小,这个铁铉“诡计多端”,朱棣未必就能斗到最后。

而事实也是如此,朱棣一路南下,从山东的东阿一直到江苏的沛县、徐州等地打向南京,虽然一路上也有坎坷,但都是化险为夷的妙聚,反观建文帝,他掌握着绝对的人数,竟然是一步错步步错,被朱棣步步紧逼到眼前,等朱棣兵临城下时,他所信赖的李景隆都偷偷叛变了。

李景隆叛变,南京金川门洞开,朱棣毫不费力进入了南京城,拉胯的建文帝终于结束了数年的削藩之战,一把火点燃了皇宫后便不知去向,而朱棣拿下南京,成为新主,自此就可以调集力量来对付铁铉了。

当朱棣成为皇帝时,铁铉的某些手段就不管用了,就这样,铁铉被朱棣一步步蚕食,最终也是在淮南地区被朱棣俘获,抓住了铁铉后,朱棣第一时间就要杀掉铁铉,原因也很简单,这个铁铉是个彻头彻尾的危险人物,他对朱棣登基的威胁太大了。

铁铉被杀后,铁家也受到了牵连,铁铉的儿子充军的充军,当官奴的当官奴,至于妻女,则都是沦为官妓,未来活在卑微的社会阴暗面中,要说朱棣对铁铉的报复,那是丝毫不亚于对方孝孺的处置。

可朱棣即便如此对待铁铉,在登基之后,也经常对大臣提起铁铉这个“铮铮铁骨”的忠臣,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朱棣明白忠臣是每一个王朝、皇帝最需要的存在,而他痛恨铁铉却又推崇铁铉,这矛盾的根源在于他自己就是造反登基的罢了。

其实铁铉在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刻,是可以预想到颇感无奈的,他没想到建文如此“拉胯”,被朱棣这么快击败了,建文帝一输,铁铉在山东做的绝大部分努力都失效了,所以铁铉这个人物是遗憾的,假如他跟着一个有能耐的皇帝,未来的前途必然不止如此。

可惜一切没有如果,铁铉陪着建文朝的命运,一同埋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辽东   大明   金陵   残忍   明朝   燕王   明史   兵部   忠臣   马头   济南   南京   山东   城门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