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和赵匡胤不杀开国大臣?

一个皇帝是否杀开国功臣,主要还是取决于这些开国功臣是股东(持有独立军队和地盘加入的)还是下属,以及他认为他的继任者是否能够驾驭这些功臣

比如刘邦杀了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严格来说都是股东,而不是下属,他们都是异姓王(韩信最后贬为淮阴侯),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韩信情况特殊一点,他虽然是刘邦的下属,但是军队都是自己招募训练的)。同时韩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太年轻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韩信死的时候才35岁,而当时刘邦都差不多60岁了,刘邦压根就不认为他的继任者能够压制得住韩信。

再比如,如果朱标没死,蓝玉就压根不用死,朱元璋杀蓝玉本质还是因为担心朱允炆驾驭不了蓝玉。

韩信,一代兵仙

我们再看李世民和赵匡胤:

李世民压根就没有杀开国功臣的动力,因为,他的开国功臣班底,就是他原版秦王府(天策府)的班底,严格来说,都是他的下属,没有股东。当时唐初最牛的将领是李靖,李世民成29岁登基,当时李靖都57岁了,在古时候这个年龄已经半只脚进棺材了,李世民压根就不担心李靖。而且李靖本质上也只是原本李渊的下属,也不是唐朝的股东。等到李世民51岁死亡前夕,他的开国功臣都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对李治威胁基本不大,所以李世民死前也没有杀开国功臣的必要了。

换个角度,如果李世民死的时候51岁,这个时候李靖才30岁,你猜李靖会不会死?

唐太宗就是这么年轻自信

赵匡胤,广义上来说来说是杀了开国功臣的,只是杀的方式和以前的皇帝不一样,并不是肉身物理消灭,而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其政治结果与肉身消灭差不多。

但赵匡胤“杀”功臣的背景和目的差别十分大。宋朝的前身五代十国是一段兵变推动的历史,本身赵匡胤也是兵变上台的,所以他要做的并不是杀功臣,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五代十国的兵变困局,简单的说就是需要军事改革,而这场军事改革最大的阻碍就是原本将他扶上龙位的那些将领。

如果当时杯酒释兵权不成功,那这些将领甚至都无法活着走出皇宫。庆幸的是这些将领走出皇宫后履行了诺言放弃兵权,而赵匡胤也履行诺言给了他们及子孙后代荣华富贵(在此鄙视下洛水为誓的司马懿),所以宋朝开国大家感觉没杀开国大臣,这本身是一个很难得的结果了。

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兵变乱局并奠定宋朝稳定的人




首先要明白,赵与李的不杀功臣性质完全不同。赵不杀功臣却闲置不用,这其实是对功臣才智的另一种方式的谋杀,是刘秀以来处置功臣的手段之一,并不稀奇。唐太宗的不杀功臣则是留而用之,让他们在巩固政权和社会发展中贡献余热,这才是真正的不杀功臣。可以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特例。(当然,统一天下之前除外。)唐太宗所以不杀功臣,有其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看,唐太宗能力上超群绝伦,威望隆重,这让他有足够的信心驾驭群臣;登基时天下已经统一,且他也仅二十几岁,这又让他有足的的时间巩固政权并靠死大多数功臣。所以他真的没必要去除掉这些在他眼中的二三流人物。另外,唐太宗在治国理念上也同样比较先进。他认为政权长没久安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任用贤才。




李世民和赵匡胤为啥不杀开国大臣?

说起来跟他们自己的地位环境有关系:一个是没必要。一个是杀不了。

先说说李世民,作为大唐的第二任皇帝,他根本没必要杀功臣,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大的功臣。

李世民是唐国公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渊晋阳起兵以来,最大的功臣,非李世民莫属,他从晋阳起兵之时,就军功赫赫,而李唐建立之后,他更是成了救火队长,一路走来,被封为天策上将,手下有自己的一班文武大臣,比如说房玄龄、杜如晦,比如说秦琼、尉迟恭、李责力、程知节等人。可以说他在军事上的力量完胜当时的太子建成。

唐初的名将,多出自天策上将府,哪一个不是从他的手下出来的?

论战功,哪一个有他大?论实力,哪一个有他强?

连勇力天下无双的尉迟恭,都是李世民亲率玄甲队,追 了几天几夜打服的。

这份底气,除了后来的朱元璋和教员,还有谁有?

比起朱元璋,李世民背后是整个李家,也就是《大唐双龙传》里的李阀

除了个人的能力之外,李世民比朱元璋更有底气的是,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站立着整个李家。

太原李家,本是北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的后代。

李渊是杨广的表弟,够腹黑,也有足够的勇气。

他的射术无双,雀屏中选,抱得了美人归。李渊的家风很好,他的儿子个个都是有才之人。

李世民不说,军事能力在开国皇帝中属于前几的人物。

长子李建成,有长者之风,在行政和后勤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军事能力不亚于李世民,曾经建立了娘子军,在李渊进入长安时立下了大功,死后以军礼下葬。

而李氏的宗室,比如说李神通、李孝恭,李道宗,都是一时之牛人。

自己家人才济济,所以哪怕后来李世民登基,他也不怕所谓的权臣,也没有必要杀功臣。

李世民和手下的大臣相比,他更有年龄优势

从李世民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出名要趁早,创下事业也要趁草,与手下的功臣相比,李世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年龄。

16岁时,就曾经跟着李渊到塞外打突厥人,当年还随云定兴到雁门关去解救隋炀帝。

18岁时,李渊任太原留守,高君雅、王威为副留守。李世民率精兵解救被甄翟儿农民军围困于西河雀鼠谷的父亲。


而他登基成为皇帝时,也不过27岁,正是一生最好的年华。

相比他手下的名臣名将,大多数已经人过中年,没有了子孙继位的威胁,他为什么要杀大臣呢。

总之,李世民的年龄、功劳、实力和家庭情况,都处处占优,他有足够的优势,没必要通过杀掉大臣来保持或者维持自己和后代的统治地位。

相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最大的原因是他的实力不够

五代之后,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不敢杀大臣,而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原因,是实力不够。

在皇帝中,赵匡胤的江山得到最容易,柴周世宗早逝,江山在孤儿寡母手里,赵匡胤借口出征契丹,走到陈桥驿时,被手下的兵士黄袍加身,成了皇帝。

做了皇帝的赵匡胤,面对手下的骄将悍将,也害怕他们有样学样,也来个黄袍加身,取代自己。

为什么呢,因为宋朝承自五代十国,当时的兵变和黄袍加身的事例太多。

就比如赵匡胤的前东家,柴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就是被人黄袍加身的,而在这之前,兵变可以说层出不穷。整个五代十国的历史,也就是一个兵变的历史。

在这样的情况下,削兵权就成了很急迫的事情,但实际上除了赵匡胤之外,石守信等几个军头的实力也很强。

比如说石守信当时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当时任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高怀德当时任殿前副都点检,王审琦当时任殿前都指挥使,这四个职位是当时禁军的最高职位了。

这些大将手下有兵权,一旦乱起来,对刚刚建立的大宋是很大的打击,也很有可能当时的其他几个国家,趁着他们的内乱,趁虚而入。

总之,想要来强硬的手段不可行,所以只能怀柔,才有了后来的“杯兵释兵权”

为什么赵匡胤不杀功臣,最大的原因是各个功臣手下都有兵权,赵匡胤承担不起杀功臣带来的后果而已。

结语

在网上有一种言论,那些不杀功臣,善待功臣的开国皇帝,比如说秦始皇,比如说李世民、赵匡胤都出身于贵族,有修养,有气度; 而草民出身的刘邦、朱元缺乏这种贵族气质,才会办出狡免死,走狗烹的事情来。

其实未必,李世民、赵匡胤未必多好,刘邦朱元璋也未必多坏,只不过他们手里的牌不同,面临的局面不同,才造成他们截然不同的应对办法而已。

另外,为什么杀功臣,除了皇帝的原因,一些功臣居功自傲,摆不清自己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关系,不是吗,我是木子君,记得关注我哦。




在中国封建王朝当中,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在辛辛苦苦打下天下以后,都会选择将一同打天下的有功之臣有选择地诛杀一批,以便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也有少数例外的皇帝,比如虽为大唐第二任皇帝,却是在王朝开创过程中立功巨大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这两人都没有选择诛杀功臣,是君臣和谐的典范。


为什么开国皇帝多数会选择诛杀开国功臣?


在封建王朝时代,君权和臣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君强则臣弱,君弱则臣强。皇帝希望大权独揽,一言出而四方景从。而大臣则希望自己不是纯粹是执行者,渴望能得到足够的权利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有找到平衡点,或者说一方手腕太强完全压制了另一方时,才会出现和谐共存的局面。很多开国皇帝比如朱元璋之所以会诛杀开国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平衡没找到,或者说双方在实现和谐共同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必要代价。

除此之外,杀开国大臣的原因,还有以下两个:


一、为下一任皇帝上位铺路。这种情况下多数是因为开国皇帝年纪比较大,担心自己活不过那些开国功臣们。下一任的皇帝威信或者能力不够,不足以震慑这些骄兵悍将,为了江山永存,自然要杀掉一批旧臣,让下一任皇帝培植自己的亲信,保证江山稳固。


二、开国大臣在很多出身底层,突然大富大贵后无法保持本心,骄奢淫逸,横行无忌,多有不法行为。比如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很多都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穷苦兄弟,自认为江山打下来以后,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前期吃了太多苦,王朝建立后就到了享福的时候了。他们和一起打天下的皇帝太熟悉了,缺乏必要的敬畏之心,自认为凌驾于律法之上。为维护江山社稷的稳定,这些人必然要成为牺牲的对象。

三、很多开国大臣不愿放权,与皇帝矛盾激化。皇帝还不差饿兵,打天下的过程中,自然不可能事事都由开国皇帝亲自来做,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放权的。但到王朝建立后,权力过于分散并不利于王朝稳定,为了加强皇权,自然需要收拢原本分散出去的权力。有些开国大臣习惯了大权在握的感觉,不愿放权,自然会和皇帝产生矛盾,没有和平解决的办法时,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


四、开国皇帝自己的处事态度、能力和胸怀问题。有能力驾驭群臣,自然会通过正常的手段来加强皇权,巩固自己的地位,不用通过杀戮的方式来破坏君臣关系。


李世民和赵匡胤不杀开国大臣的原因


我们先来说说李世民为何不诛杀开国大臣。


唐朝是公元618建立的,唐王朝建立时,李世民只有20岁,虽然不是嫡长子,但因为具备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了迅速统一全国,消灭众多的割据势力,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还是给予李世民开府建牙的权力,授权李世民组建天策府,收拢了一大批能臣猛将。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以其自身能力和杰出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了这些优秀的属下,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后,李世民仅仅只有28岁,可以说比绝大部分的开国功臣都要年轻得多,短时间内完全不用考虑皇位传承的问题,自然不用杀功臣来为自己后代铺路。李世民自身能力强大,对驾御这些有功的部下有充分的自信,自然不需要通过杀戮的手段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掌握大权的功臣中,除了少部分是李渊留下或者是收服的李建成的旧部外,大部分主要职位都是他的亲信嫡系,在长期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自然不会轻易动手杀人。李世民在位二十余年,也只诛杀了有造反举动的侯君集和张亮等人,其他功臣他一个都没杀。


再来说说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北宋之前是五代十国,那是一个城头变换大王旗,换皇帝如同家常便饭的混乱年代。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恭帝柴宗训手中夺得江山,建立了北宋王朝。


在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就已经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禁军的最高统帅。他吸取此前诸多朝代政权变换频繁的教训,在政权稳定之后就通过杯酒释兵权,将跟随他打天下开国重要武将的权力收归己有,给予这些人充分的退休待遇,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这些人手中无权,对皇权自然就没有了威胁,杀之有害无益。

赵匡胤又通过各种改革措施,大大削弱武将的权力,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强化文官的职权,采用强干而弱枝的办法加权了中央集权。又通过设置地方转运使,通过控制财权的办法削弱了地方大员的权力,彻底解决了地方威胁中央的隐患。


赵匡胤在位期间,最为强大的禁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武将已经失去了威胁。而文臣则完全没有能力威胁皇权,杀之何益?被他通过杯酒释兵权之法解除了权力的武将,很多都是他发迹之前结交的兄弟,没有了权力,自然不需要刻意提防了。


其实杀不杀开国大臣,这要跟当时的社会形势、权力的分布情况,皇帝的能力、胸怀格局都众多因素有关。开国功臣未尝没有和皇帝和谐共存的可能。




应该说,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国皇帝杀不杀开国功臣,取决于两点,第一是自己的出身,二是出于当时政治环境和以后政治发展。事务的发展是渐进式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到李世民和赵匡胤不杀开国功臣也有本质的不同。李世民是二代皇帝不是开国皇帝,而赵匡胤的问题是他没有统一的天下。李世民和赵匡胤不杀开国功臣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出身贵族和小官僚。所以二者有一定的眼界,心胸。所以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和赵匡胤高于朱元璋和刘邦。还有一点就是看威胁来自哪里,不一定来自当下,而来自现在,更大的威胁应该是一种潜在的、长期的威胁。总之还是皇帝本身不够强大。自身信心不足。

历朝历代,不仅是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的关系最为微妙,处理起来也最为复杂,皇帝与权臣,皇帝与托孤重臣的关系都很难处理。尤其是开国皇帝与开国经常是在“杀”还是“不杀”之间犹豫不定,开国功臣本身血山里杀出来的,各个方面的能力也许不逊于开国皇帝。也是老谋深算之辈。开国皇帝确保权力稳妥传承下去,父传子家天下这是第一要务,老皇帝必须把一切危机消除于萌芽态势。而功臣往往也在“自保”还是“造反”之间犯难。而皇帝杀功臣的主要原因一共是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功臣功高震主第二是自己居功自傲,第三是野心勃勃。而皇帝不足以压制开国功臣,那就要开开刀了,而这些在李世民身上不具备,他本身就是马上皇帝,打天下出身。唐朝主要武将基本上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都是他的手下。李世民有足够的信心驾驭这些人。还有一点就是历史历史李世民本身不是一个弑杀的皇帝。李世民登基的时候不到30岁,在年龄上足以熬死这些开国武将。

赵匡胤不杀开国功臣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赵匡胤没有统一天下、还有一点是赵匡胤的江山一半是“窃取”篡位而得,一半是自己登基以后打下来的,再一点赵匡胤登基是几个大军头共同“推举”。如果赵匡胤翻脸无情,恐怕他就是柴荣第二。赵匡胤及他创立的宋朝,自身严重问题,先天不足,燕云十六州一直没有收复,但在当时来说,赵匡胤不仅基本完成国家统一。最主要第一点就是,赵匡胤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解除开国功臣的权利。赵匡胤是武将夺权军事政变夺得天下的,所以两宋皇帝对武将的忌惮。“杯酒释兵权”从表面上看,只是一场开国皇帝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性,解除开国将领所掌握兵权的一个政治举动。不杀周恭帝,不杀南方小国家的降君,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无疑留下一个平和、宽松的政治气氛。与其他朝代相比,区别在于没有流血。一种文明的方式解除了政治危机。

唐宋两朝都是治世,有自己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且大致可以照常运行,政治体系比较健康,由于开国政治比较清明,唐宋两朝几乎没有随便杀朝臣的事情发生,虽然李世民和赵匡胤出发点不同。但二人真没有做出卸磨杀驴的事情。好还有一点在于,李世民和赵匡胤在位的时候,国家出于扩张时期,没有条件,时机杀开国功臣,天下未定自剪羽翼,这不是李世民和赵匡胤能干的事情。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大臣   杯酒释兵权   黄袍加身   江山   兵权   兵变   刘邦   武将   功臣   手下   皇帝   权力   原因   能力   自然   财经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