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寒的原因是什么?

脾胃虚寒、胃气上逆!经常嗳气,是身体机能开始下降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吃过饭之后,感觉胃部不适,甚至还会有嗳气的感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吃了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脾胃受损所致。


中医认为:胃气上逆是脾胃虚寒的一种表现,胃气上逆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情志失调以及外邪入侵等。若是经常嗳气,则说明你的脾胃出现了问题,需引起重视。

什么叫嗳气?

嗳气是指胃中气体上出喉咽,自喉而出,故名嗳气。这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

嗳气和呃逆有什么不同?

1、嗳气:嗳气的出现,一般是由于饮食过量或食用易产气食物导致胃部气体增多所致,在治疗的时候,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需要进行饮食上的调整。

2、呃逆:呃逆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胃肠道动力不足或膈肌痉挛导致,在治疗的时候,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可以进行一些药物治疗。

3、从发病机制来看:嗳气一般是由于消化不良所致,而呃逆则是由于胃肠道蠕动过快导致。因此从发病机制来看,嗳气和呃逆都属于胃肠道疾病。

嗳气产生的条件?

1、饮食不节容易造成脾胃功能失调,使得胃气上逆。比如说暴饮暴食,或是饥一顿饱一顿等,都会影响到胃的正常功能。

2、情志失调:当情绪过度紧张时,很容易影响到肠胃功能。若是长期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也会影响到肠胃健康。

3、外邪入侵:当受到外邪入侵时,也会影响到胃气的正常运行。比如长期患有胃部疾病、受到寒邪侵袭等,都会引起胃气上逆。若是经常嗳气,还需警惕是脾胃虚寒所致。

此外,还有以下四个因素:

脾胃虚寒

胃虚寒证以脾胃阳气虚弱、寒湿内盛为主要特征,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饮食积滞

饮食积滞是胃部有胀满的感觉,甚至会出现腹痛的现象,同时还会伴有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大便异常等症状。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或者暴饮暴食所致,如长期食用过于油腻、生冷等食物。

中医认为:出现这类问题的患者,一般情况下都是因为脾胃功能受损,无法正常消化食物所致。所以想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养好脾胃。

肝火旺

肝火旺也会引起胃气上逆,而胃气上逆也会导致肝火旺。所以,出现胃气上逆的情况,应及时调理肝火。

下焦命门火衰

下焦命门火衰后,就难以温煦我们的脾胃,就使得中焦的阴浊难以下降,从而导致脾胃气机失常,这样也会导致嗳气的发生。

时常嗳气要如何改善?

对于脾胃虚寒、胃气上逆的患者来说,若是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调整饮食。尽量不要吃一些生冷、刺激的食物,比如冷饮、雪糕等。平时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山药、大枣等。

其次,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寒气入侵人体。平时也要适当进行运动,可以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和吸收,可以帮助健脾胃、袪寒湿。


此外,我们还可以选用一些较为简单,操作便捷的外用之法,就比如说,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的脐疗法。给大家推荐一个同款的好物,同仁堂肚脐贴。用它也可以健脾祛湿,温中除寒。


因为肚脐处的神阙穴,在中医看来,是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小的时候,就是通过此处在母亲那里获取营养的)。因此,将肚脐贴置于此,就能通过神阙穴,将药效输送至全身。


选用这个方法,是因为肚脐处的神阙穴,历来就受医家的重视。而同仁堂肚脐贴,又是以温经活络的艾绒。以及祛湿,祛寒,补右肾命门的花椒。和养心安神的桂圆肉,再加入养血安神的酸枣仁。和补益肝肾,益精养血的枸杞,将之作用于肚脐的神阙穴处。这就好比,在中焦脾胃的阴寒之下,燃起了一簇火苗,慢慢地,炙烤着中焦的痰湿浊邪,从而达到升发阳气,健脾祛湿,温补脾胃之阳的目的。




在脾胃病中,脾胃寒是最常见的病症,多见于年老体衰或者久病体虚的人,与朋友们浅谈如下。

一、脾胃寒重要文献记载: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医学正传·胃皖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盗口腹,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医学真传·心腹痛》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以上中医文献足以看出,外感寒邪,直中脾胃,或饮食寒凉,皆可以损伤脾阳,引起脾胃寒证,同时也指出了“寒者温之”,治疗大法。

二、我们再了解一下脾胃寒证的病因病机:

1、寒邪犯胃:身居寒湿之地,或触冒风寒之邪,寒邪直中脾胃,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脾胃阳气损伤,脾胃阳虚不能温煦脘腹,表现为脘腹冷痛等症。

2、年老体衰:随年年龄增大,命门之火虚衰,不能温煦脾胃之阳,表现为脘腹冷痛,得温则减等脾胃虚寒证。

3、饮食伤胃:过食寒凉之品,如冰激淋,冰饮料等,寒凉入里直伤脾胃之阳,脾胃实寒,经常吃冷食,损伤脾阳日久,脾胃就会虚寒。

4、久病体虚:久病耗伤脾胃之阳,脾阳虚衰,虚寒内生,表现为脘腹隐痛伴凉感,喜热食。

5、苦寒之药:治疗其他疾病时,使用苦寒之药,苦寒败胃伤阳,伤及脾胃之阳,脾胃虚寒。

三、根据脾胃寒的病因病机,可以分为寒邪客胃证与脾胃虚寒证。

1、寒邪客胃证:就是外感寒凉之邪,直中胃脘。

  • 主证:胃痛暴作,脘腹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喜热饮,恶寒肢冷,舌淡白苔薄白,脉弦紧。
  • 治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 方药:良附丸加减
  • 中成药:良附丸,温胃舒颗粒(胶囊)、十香止痛丸 、七味胃痛胶囊 、八味肉桂胶囊、午时茶颗粒。

2、脾胃虚寒证:就是脾胃阳虚,不能温煦胃脘。

  • 主证:胃痛隐隐,反复发作,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疼痛发作。倦怠乏力,四肢不温,时有腹泻,舌淡苔白,脉弱。
  • 治则:温阳健脾
  •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 中成药:小建中颗粒,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

四、养生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少受凉:少居寒湿之地,少冒雨雪,穿衣冷暖适宜,少穿露腰露腹的服装,一面寒邪直中脾胃或腰腹,伤及脾阳与肾阳,起初是实寒证,日久成虚寒之证。

2、少吃寒凉之品:如冰饮料,冰激淋等,伤及脾阳,脾胃起初实寒或日久虚寒。

3、积极锻炼身体:运动升阳,积极锻炼身体,有助于脾阳上升,缓解脾阳虚衰。

4、食疗:可以煲羊肉汤、狗肉汤、鸡汤等温补之品,以驱脾胃虚寒。

5、积极治疗脾胃寒证:以免日久脾阳虚累及肾阳虚,形成脾肾阳虚,加重病情。

以上对脾胃寒证的病因病机、调理,以及养生注意事项作以浅谈,希望能帮助到朋友们!

(温馨提示:文中方药仅供学习与交流,切勿自行抓药,责任自负,若喜欢中医科普与养生,请关注此号!)





《黄帝内经》说:“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脾胃在里,属于阴,所以脾胃的病多是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造成的,也就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过度的情绪造成的。

饮食习惯方面:

首先是贪食冷食,贪心冷饮。有很多人,吃饭没有规律,尤其是现在年轻人好熬夜,半夜饿了,又懒得做饭,就在冰箱拿点吃的就吃了,长此以往,对脾胃阳气损伤非常大。还有一些人,贪食冷饮,尤其是夏天,本来阳气在外面,脾胃的阳气相对不足,再贪凉喝冷饮,更伤脾胃阳气,久而久之,脾胃就虚寒了。

其次是贪食生冷。现在有些年轻人,总认为正经吃饭不好,吃很多水果。水果又凉又硬,很难消化,可是这些人只听别人说水果有什么营养,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就是不考虑自己的胃能不能受得了。时间常了,脾胃虚寒,胃酸胃胀都来了。

再次,贪食凉性食物。很多人,平时也不吃凉的,不喝凉的,甚至天天喝热茶,但杯子里泡的什么呢?绿茶、菊花、决明子、绞股蓝等等,自以为养生,实则这些都是凉性的,你以为自己喝的是热茶,其实对脾胃阳气造成很大伤害,经常喝就脾胃虚寒了。

情绪方面:

《黄帝内经》说“思伤脾”,过度思虑就容易影响到脾胃的健康。尤其是脑力劳动者,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思考,脾胃往往不好,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脑力劳动者饭量很小,面白体弱,这都是脾胃虚寒的表现。

另外,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活的纠结,肝气不舒,也会影响脾胃。肝属木,脾属土,肝气郁结则影响到脾胃。

综上所述,脾胃虚寒的原因主要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情绪造成的。平时合理膳食,放松心情,适量运动,就可以脾胃虚寒。




脾胃为后天之本,中阳之所在,易被外寒侵袭,也可因中阳不振,内生虚寒。寒可单邪为病,也可挟杂他邪,比如挟湿,寒湿相裹为病,也可寒热错杂为病,表现为一派虚实错杂的病理表现!

寒邪外受为病,多为寒邪直中中焦,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饮食所致,比如说,上腹部的直接受寒,过食冰箱里的冰镇啤酒冰镇西瓜等,这种情况的实寒我们可以用良附加减治疗。素体中阳不足,或上述的实寒日久,可以损伤中阳导致虚寒内生,这种虚寒我们可以用附子理中丸加减内服。寒易挟湿,比如说我们过多的喝啤酒吃蛤蜊等不良生活习惯,就可出现寒湿困脾,导致脾胃升清降功能失调,我们可以用平胃散加减;寒热错杂的呢,就是说中焦又有寒又有热,常常会出现《伤寒论》所提的“痞病”,我们可以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




脾胃寒应该说的就是脾阳虚的证候,一般表现为厌食、腹胀、便溏、四肢发凉消瘦、脸色萎黄、胃痛喜暖喜按、女性白带清稀而多等,主要是由阳虚寒凝,运化失司所致。脾胃寒大致由三个原因引起:

1、外寒: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防护不周,卫外不固,外寒伤及肌腠后直中胃肠,会出现腹痛、吐泻等脾阳虚的证候。

2、内寒:阳气虚弱,寒从内生,会出现食少、便溏、腹胀等脾阳虚的证候。内寒多是因为过食生冷寒凉食物或过用寒凉药物所致。

3、肾阳衰微不能温暖脾胃,无法助脾运化,也会出现脾胃消化功能低下造成的泄泻、下利清谷等。

出现脾胃寒的症状应当注意保暖,忌食寒凉,适当食用一些祛寒助阳的食物。症状较重者应采用药物调理的办法来温暖脾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脾胃   中阳   中焦   温煦   寒凉   生冷   命门   肝火   阳气   胃部   肚脐   胃痛   损伤   食物   饮食   原因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