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登基一年就死了,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九年的世子,二十年的太子,九个月的皇帝,这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一生的轨迹,登基不足一年就驾崩,朱高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大明一十六帝中,要说悲催,明仁宗朱高炽绝对能排上号,有个英明神武、好大喜功的皇帝父亲,再加上一个一直不安分守己的兄弟,朱高炽可谓是一直生活在战战兢兢当中,好容易苦熬苦业的熬到了父亲朱棣驾崩,还没享几天福,自己个身体不济,继位九个月也追随朱棣而去,真是一个苦命的人。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后世有很多版本,有纵欲过度之说,有后宫纷争之说,还有服用丹药之说,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就是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加害之说。这几种说法,容晓生一一道来:

1、纵欲过度之说

纵欲过度嘛,很好理解,就是对于女人没有节制,守着后宫佳丽三千,那还不夜夜箫歌?

其实也能理解,朱高炽当了二十年的额太子,在父亲朱棣的阴影下,惶恐谨慎、战战兢兢,至少在朱棣活着 的时候,从不敢有任何放肆,再加上弟弟朱高煦时不时的对其搞一些阴谋诡计,意图将其拉下太子之位,朱高炽确实不敢以什么破绽被抓住。

终于把父亲熬死了,自己也成为了一国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同时经过朱棣的励图精治,大明到了朱高炽时代,已经是蒸蒸日上,只要做好守成之君就成了,外有悍将守关,内有能臣理政,你说,这个时候的朱高炽,怎么能够不想着放松一下?

一个正常男人,天下最大的权力已经在手,那么除了开疆裂土这种壮志之外,那就是对女人感兴趣了,恰好,朱高炽有个这权力,因此,将精力放在这方面也不足为奇。

但不幸的是,朱高炽从小就身体不好,首先是胖,胖到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走路,因此,在过度的纵欲后,就造成加速的身体恶化,因此而死,也不奇怪。


2、后宫纷争之说

这个说法出自野史,说是朱高炽有一个妃子,是大明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在陈我给贵妃后,要更进一步,想尝尝皇后的滋味,奈何皇后是已经有人,于是郭贵妃就明里暗里的与皇后争风吃醋,想方设法的使绊子。

在多次使绊子没能成功的情况下,郭贵妃就像一劳永逸,将皇后暗杀掉,这样自己才有机会,于是,宫廷争斗中的重要角色-毒酒,就此闪亮登场。

再一次有朱高炽、皇后以及郭贵妃同时出席的宴会上,郭贵妃准备了一杯毒酒,借着敬酒,想着让皇后喝下,但皇后不傻啊,眼见着来着不善,无缘无故的敬酒,肯定不安好心,于是就说死也不喝,在两相僵持下,憨憨的朱高炽出场了。

朱高炽见这两个女人相互推让,心中很高兴,暗道这后宫还是很和睦的嘛,想到这里,就端起酒杯说,朕替你们饮了这杯酒,希望以后你们好好相处。

说完,一仰脖就喝了,这下郭贵妃傻眼了,本想毒害皇后,却不曾想自己丈夫喝了,这下完了,结果,朱高炽毒发身亡,郭贵妃也被迫殉葬。

宫廷内斗害死人啊!


3、服用丹药之说

服用丹药,这在历朝历代都不新鲜,每一个皇帝都或多或少的向追求永生,即便是不能永生,多活些年还是可以的,于是,这些个炼丹的方士 ,就大行其道。

明仁宗朱高炽也不例外,对于丹药,也是相当迷恋,本来身体不好,寻思着吃点丹药,让自己身体倍儿棒,多干些年,在当上皇帝后,这个朴素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丹药这个东西,其实大部分都是重金属,正常人吃了尚且受不了,何况朱高炽这个病秧子,在方士的一同乱补之下,朱高炽的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因为重金属摄入过多,造成了中毒死亡的后果。

以上三种,都是朱高炽死亡原因的半只一部分,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第四种,朱高炽死于其儿子之手,是明宣宗朱瞻基提前结束了朱高炽的生命:

4、死于朱瞻基之手

朱高炽这个皇位,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儿子朱瞻基的光,想当年,朱棣在太子之位的人选上,也曾犹豫不决,朱高炽确实仁厚不假,但是身体残疾(瘸子),并且胖的不像样,完全没有朱棣那种英明神武的样子,朱棣对他很不满意,而朱棣的二儿子,也就是汉王朱高煦,却生的仪表堂堂,最重要的是,朱高煦善于打仗,曾经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这个儿子,适合朱棣最像的,朱棣也对他十分满意。

因此,在立太子时,朱棣曾有过将朱高煦封为太子的想法,但最终在大学士解缙的一句“好圣孙!”下,朱棣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好圣孙是说谁?为什么三个字就决定了朱高炽的命运?

这就要说说我们的明宣宗朱瞻基了,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从小就深得朱棣的喜爱,并对其寄予厚望,而解缙正是抓住这一点,才让朱棣下定了决心,因为只有立朱高炽为太子,才能使朱瞻基未来能够接班。

事情的发展一如既往的顺利,朱高炽在当上皇帝后,立朱瞻基为皇太子,但似乎朱瞻基过于心急了一点,在明知道未来天下必定属于自己的情况下,却依旧迫不及待,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在朱高炽病重之时,不安分的朱高煦想趁此机会搅一搅浑水,意图在权力出现真空之时,籍由朱瞻基在南京需要赶回北京的路上,截杀朱瞻基,自己趁机夺取皇位,

在确定朱高炽驾崩后,朱高煦第一时间在朱瞻基回京吊丧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伏兵,但左等右等,最终等来的却是 朱瞻基已经在北京登基的消息。

从南京到北京的必经之路上,朱高煦提前埋伏了伏兵,按照时间推算,朱瞻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逃出手掌心的,但为何朱瞻基能够避开所有伏兵,早早地到了京城?唯一的解释就是,压提前到了。

要知道,没有皇帝的召唤,太子使不得私自进京的,更何况,在朱高炽死后,朱瞻基已经做好了一切等级的准备,似乎,他知道他的父亲在哪一天会死亡。

他怎么会知道的如此清楚,并且准备的妥妥当当?唯一的解释就是,朱瞻基制造的了父亲的死亡!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从容不迫的准备所有东西,才能够完美避开朱高煦的截杀,因为,他就在京城守着。

按道理来说,朱瞻基已经是太子,他这样做完全没有理由,但事实就是这样发生了,唯一能解释的,就是朱瞻基害怕夜长梦多,早早下手!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也是最胖的一个。他胖到什么程度呢?走路需要两个人扶着才行。朱棣当然就比较不喜欢这个儿子了,相比之下,二儿子朱高煦就是个典型的高富帅,不光长相俊美,而且身材一级棒,打仗也贼溜,就等着接班了。

朱棣常常安抚二儿子朱高煦说:老大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努力啊!这是人说的话吗?还真有咒自己儿子早点死的。

为此朱高炽非常隐忍,愣是把朱棣给熬死了,自己也没死。不过他这身体其实也是强撑着熬到了登基,仅仅做了9个月皇帝后,朱高炽也挂了。关于朱高炽的死,那野史正史猜测等等版本实在是太多了。


正史说,朱高炽是胖死的。

朱高炽登基的时候,已经46岁了。这个年纪在古代来说,其实也算不小了。当年苏东坡40出头就称呼自己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了,可见朱高炽也可以称呼自己老夫了。

这个岁数,再加上300多斤的体重加持,朱高炽的身体能好到哪里去呢?他自幼便体弱多病,称帝以后,这身体就越来越不像样子了。

太祖高皇帝奄有四海,太宗文皇帝再造寰区。然犹翼翼兢兢,无敢豫怠。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去冬,简以愚戆应诏上书,言涉不敬,罪当万死。---《明史》

千金难买老来瘦,朱高炽这是自己作死。岁数大了还这么胖,那什么三高啊,糖尿病啊,什么心血管疾病啊,全都跑来找他麻烦了。

朱高炽做了皇帝以后,自然是事情也多了起来,整个大明朝的担子也都是他一个人挑了起来,可以说是身心俱疲。


一边是身体不好,一边是工作太忙,人家朝九晚五,你偏偏要九九六甚至九九七,这不是要把自己往死里整吗?所以在《明史》、《明实录》里,关于朱高炽的死,大多都归罪于体重和劳累。

此外《明史》里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朱高炽吃丹药。丹药这玩意儿我们现在知道,那跟催命符没什么区别,可是当时的人不知道里面啥成分,以为丹炉里蹦跶出来的,都是宝贝,真把自己当成孙悟空了?吃了能火眼金睛吗?

显然朱高炽是吃了不少丹药的,这些丹药极有可能是导致朱高炽病死的重要原因。当然了,这种事情没有化学验证是查不出来的,这也是那些炼丹大师之所以能横行几千年的重要原因,反正你查不出来,你说他死了?我还说他吃了我的丹药成仙了,你信不?


野史说,朱高炽被毒酒给搞死的。

朱高炽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老实巴交的憨憨样,可是这哥们风流程度却不比他老爹差多少。他的后宫里,有封号的女人就有11个,没有封号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女人多了,事情也就变得复杂了。这11个女人当中,以张皇后和郭贵妃的地位是最高的,但是这两个人当然也有尊卑之分,张皇后自然是大老婆,而郭贵妃虽然是贵妃,却也只是小老婆里的头头罢了。

仁宗郭妃以中宫诞辰,邀过其宫上寿,上亦往,妃进卮于后,后不即饮,上曰:“尔又为疑乎?”遽取饮之,妃失色,无及矣。俄而,上崩,妃自经死,时适雷。---《野记》

那郭贵妃心里当然就很不服气啊,她是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而张皇后的父亲只是个兵马副指挥,家族势力悬殊有点大。

郭贵妃认为这个皇后的位置,就应该让她来坐才对。因此郭贵妃开始跟张皇后斗法,久而久之便结了仇。

在一次宴会上,郭贵妃特地为张皇后准备了一杯毒酒,郭贵妃将酒杯递到张皇后跟前的时候,张皇后一直不肯喝下去。

毕竟她们俩之间的仇恨可不小,万一下了毒,可是防不胜防的。这个时候坐在张皇后身边的朱高炽看到这杯酒,就问张皇后为何不喝?顺手拿起来自己就给喝了。

这下子郭贵妃脸都铁青了,本来打算搞死张皇后的,结果没想到把自己的丈夫给毒死了。因此郭贵妃本来是可以不用殉葬的,因为她给明仁宗朱高炽生了三个儿子,可是她还是被逼殉葬了。


猜测说,朱高炽是被儿子朱瞻基给害死的。

朱高炽上位的时候是46岁,当时朱瞻基只有26岁,正值青春年少的时候。这个年纪不登基的皇子还有很多,朱瞻基应该也没有那么着急吧?

事情要从朱棣活着的时候说起,当年朱棣觉得朱高炽是个废物,所以一心想要把他给废了,改立高富帅的儿子朱高煦为继承人。

可是大才子解缙告诉了朱棣三个字,好圣孙。就是这三个字,让朱棣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因为朱高炽虽然不是个东西,但是朱瞻基这个孙子是个好孙子。将来让朱瞻基继承皇位,岂不是很好?所以朱棣就把朱瞻基立为了皇太孙。

因此朱高炽这才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那么朱瞻基心里当然就志得意满了,他总觉得是自己的功劳,才让朱高炽有了皇位。

上曰: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心,且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况。君父召岂可稍违,遂由驲道驰还北京。——《明宣宗实录》

但是朱高炽不只有朱瞻基这一个儿子,他有10个儿子,其中嫡子就有3个,所以他凭什么一定要选你做继承人?就因为你是皇太孙吗?

夜长梦多啊,朱瞻基心里当然要盘算这件事,万一事情有什么变化,那他岂不是要后悔死?为此朱瞻基就安排了这场弑父杀君的戏码。


做出这一推测有什么凭证呢?

  1. 证据一:当时朱高炽已经病重了,就亲人来安排后事,而朱瞻基当时在南京留守,所以朱高炽就派遣宦官海寿到南京去找朱瞻基回来。可是同一天内,南京城内的百姓们都知道朱高炽要挂了的消息了。这件事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
  2. 证据二:朱瞻基进入北京前,他的手下人让他多带点兵马前去,可是朱瞻基却表示,自己之前来南京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自己马上要回北京了,所以早就已经做好安排了。这件事就更可以了,难道你早就看出了自己的父亲要挂了?甚至连后事都给安排好了?

这两处证据,都出自于《明实录》,因此可靠性和正史没什么区别。这里只是没有点名朱高炽的死和朱瞻基有关,却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了。


总结:我认为朱高炽就是身体不好累死的。

明仁宗朱高炽是第一位在紫禁城登基的皇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才是紫禁城真正的第一位主人。他上台以后,其实是相当勤奋的,虽然只做了9个月的皇帝,但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身体那么差,还如此努力的工作,我认为朱高炽的确是把自己给累死了。他此前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监国,所以身心俱疲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毕竟明朝前期的皇帝里,从他开始,长命的并不多。再加上磕点药,能活47岁就不错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两京之间一千一百多公里,朱高炽在洪熙元年五月十一日病重,派太监海寿通知在南京监国的太子朱瞻基回京。朱瞻基六月三日就回来了,只用了二十二天。因此有种说法,怀疑朱瞻基有谋害朱高炽的嫌疑。



朱高炽在三月份刚下诏,把京师改成“行在”,六部前面都加上了“行”字,立意要把京师迁回他曾经呆了十八年的南京。

想迁回去,就得有人预先到南京做准备。

朱高炽自己很想去,但是朱棣刚驾崩不久,他这时候去南京,那就是不孝顺。

无奈之下,他只好让太子,也就是未来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到南京去看一下。

群臣反对迁都对明仁宗朱高炽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压力,而朱瞻基到南京去,后来竟然能及时赶回北京,导致后人怀疑朱高炽的死与朱瞻基有关。



《明史》记载: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

也就是说,朱高炽病重是在五月十一日,而且非常的突然。因为五月十日他还召见了云南的土官,第二天就病重了,赶紧把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黄淮,杨荣等重臣召集到身边。由大学士杨士奇起草诏书,派宦官海寿立刻动身,到南京去通知太子朱瞻基赶紧回来。

这位海寿之所以被委以重任,是因为他已经是第二次做这样重要的事了。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北征返程中病逝于榆木川,后来死于土木堡之变的英国宫张辅与杨荣秘不发丧,也是这位海寿陪着杨荣一起回京送信。

当时的朱高炽接到命自己继位的遗诏,并没有着急前去迎接朱棣的遗体。因为当时的京城只剩下了老弱病残,所以,他的第一项命令是让随着御驾亲征的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带着精锐的骑兵赶回京城护卫。同时命太子朱瞻基前去迎接朱棣的遗体。

之所以这样谨慎,一个是朱高炽监国二十多年,一直是以处事谨慎周全著称,第二个,当然也是为了防备他的弟弟,汉王朱高煦。

那是永乐二十二年六月份的事了,过了不到一年,洪熙元年五月,海寿又领到了这样的一项任务,不知道这位中官的心里,是什么感受。但,心急如火那是肯定的了,他知道事关重大,还是因为,有一个一直对大明皇位虎视眈眈的,汉王朱高煦。

汉王朱高煦的窥视在旁,可以部分地解释宣德帝继位的过程,算是历代帝王继位过程中特别匆忙的一位的原因。



从京师到南京,大约为一千一百公里,直线距离是九百多公里,当然咱们就不能算这个直线距离了。那个时代,只能靠马力,水运,步行,而五月十一日海寿出京,太子朱瞻基六月初三回到良乡,前后只有二十二天。

换句话说,太子朱瞻基只用了十几天就走完了一千一百多公里。这合理吗?另外,海寿带着明仁宗病重的消息到达南京时,南京竟然已经有了明仁宗驾崩的传闻,这又是怎么回事?

所以,就有了一种说法,说太子朱瞻基早就知道仁宗要驾崩,他是提前赶回北京的。

不过这说法有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如果太子朱瞻基是谋害明仁宗的主谋,那么,这件事应该做得越机密越好,越机密,越能给自己争取到时间。又怎么会在南京闹得几乎人尽皆知了呢?

好,接下来咱们再看看朱瞻基在大明朝那个年代,用多少天能得到明仁宗病重并召他返回的消息。

这就牵扯到大明的邮传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急递铺。



与图中所示的骏马往返不同,急递铺是以人力邮递急件。您没看错,是人力。铺兵腰里别着铃铛,以示意让闲杂人等给他让路。

五公里就到了下一个急递铺。这五公里,要求四十五分钟之内赶到。到了就换人,送往下一个急递铺。目前高三学生一公里跑的及格线是四分三十四秒,五公里四十分五钟,一个成年人,并且是专门的急递铺兵,应该是能够轻松完成的。

简单算一下,每小时的速度是六到七公里。急递铺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传递。这样一天,就可以传递一百六十公里左右。

咱们去掉中间交接文书的时间,过江,过河的时间,保守算每天传递一百五十公里吧。大约七天最多八天,这个消息就会传到南京太子朱瞻基那里。

当然,还有咱们通常在影视剧中听到的八百里加急,这就是完全凭马力传递。



虽然也是昼夜不间断,但是,骑马也要考虑道路崎岖,地形不平坦,晚上看不清道路的问题。大约是日行五百里问题不大。也就是合两百公里每天。那就用时更短,六天多就能到南京。

海寿持诏书是一路,急递铺和八百里加急是两路。这样三路同时进行,可以确保太子朱瞻基最多五月十八日就得到了父亲病重,他必须回京的消息。

这样一来,太子朱瞻基立刻出发,他就有十五天的时间赶到良乡。虽然也是很匆忙,但是确实是合理的。这样来说的话,太子谋逆篡位的说法,就不存在了。

从时间上排除之后,咱们还可以从情理上再排除一下。明仁宗监国已经二十年了,在文臣当中,威信很高,说实在的,在文臣的眼中,大手大脚花钱的朱棣当家,真的不如仁宗当家做主来的稳当。



而去年六月朱棣刚刚驾崩,仁宗才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人心初定都谈不上,又有汉王朱高煦这个上蹿下跳的叔叔在一旁窥伺,太子朱瞻基无论如何都应该以稳为主。

因为他已经是太子了,他这个太子,还是朱棣当年就认定的皇太孙。说句不孝顺的话,他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他真的不用动什么不该有的心思来给自己平添恶名。

排除了太子朱瞻基的嫌疑,明仁宗朱高炽的死因还有很多说法。

没办法,这位明仁宗在位的时间实在是太短。虽然后世明光宗朱常洛只在位二十九天就死于“红丸案”。

但是朱元璋活了七十一岁,朱棣活了六十五岁,朱高炽却只活了四十八岁。这么一对比,有些说法或者是疑问,也就不稀奇了。

其中属朝鲜的《李朝实录》最为奇葩。

朝鲜使臣赵忠佐出使大明,听到有人说明仁宗是“天震之”,意思是朱高炽是被雷劈死的。

这位使臣回到朝鲜就这么当奇闻汇报了,结果就记到了《实录》当中流传了下来。

正德十六年的进士陆釴(yì),曾任山东学政,他的著作《病逸漫记》中记载的比较详细:

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有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

“宫人欲毒张皇后”这种说法,来源于给明仁宗殉葬的一位郭贵妃。

这位郭贵妃给明仁宗生了三个儿子,竟然被殉葬,所以就有了张皇后逼着她殉葬的说法。

就是祝枝山那本《野记》书所说的,张皇后过生日,结果明仁宗陪着郭贵妃去了,张皇后不高兴,就没喝郭贵妃敬的酒,明仁宗一气之下就喝了那杯酒,不就久驾崩了。

这一说,也不靠谱,因为虽然郭贵妃殉葬了,但是他父亲传下来的武定侯的爵位并没有从老郭家被剥夺,如果郭贵妃毒害张皇后误中明仁宗,那老郭家早就满门抄斩了。

所以,“阴症”也就是病亡的可能性,最大。

这就牵扯到朱高炽那糟糕的身体状况了。

《大明风华》中,对明仁宗的身体状况有一定的表现,但是历史上的朱高炽,身体要更差。

走路都要太监扶着走,像电视剧中那样是个行走自如的胖子,那是不可能的。

不然,当年在靖难之役中,朱棣也不会拍着救了自己命的汉王朱高煦的肩膀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

这说明,当年的朱棣就不看好自己的亲儿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

永乐朝二十二年的时间,太子不仅要背负多疑猜忌的父亲,和始终想取而代之的弟弟带给自己的压力。还要背负大手大脚花钱的父亲给整个大明朝带来的压力。

所以,似乎朱棣一驾崩,朱高炽就有些“放纵”自己,似乎说得过去。



《明史》记载

五月己卯,侍读李时勉、侍讲孙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寻下狱。

这二位因为什么“言事”气得明仁宗先是让他们当了御史接着又抓他们下狱呢?

李时勉的奏折里说的是“暗中不宜近妃嫔”,话很直接:陛下请克制自己啊!

而孙汝敬在宣德帝朱瞻基继位后给大学士杨士奇的上书中,则又加了一条原因:丹石。

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所谓“憸(xiān)壬小夫”,就是卑鄙小人的意思。

也就是说,他认为仁宗这么快就驾崩,一是不知克制,二是服用了那些佞臣献上了“金石”。

虽然明朝的读书人大都说话比较夸张。但是这时候,杨士奇,夏元吉,蹇义这些正臣在朝。

大明的读书人也还没有被嘉靖帝的“庭杖”打断脊梁骨,应该说,说话还是比较靠谱的。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的话,明仁宗朱高炽应该是压力过大,积劳成疾,又服用了那些“金石”。本来就达到临界点,还没喘口气,两位侍读和侍讲这样的近臣,又数落了他十五条“罪状”(十五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明仁宗,五月十一日“不豫”,五月十二日就“大渐”了。




朱高炽死的很蹊跷,他48岁“暴卒”,可临死的前三天还在批阅奏章处理朝政,忙的一塌糊涂呢。他从继位到驾崩才九个月,从犯病到死亡只有两天,几乎可以说是猝死。而对于他的死因,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留下一团迷雾,让后人猜测不断。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咱们只能从史书其它方面的字里行间去寻找蛛丝马迹。


人们常说“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关于朱高炽死亡的原因,他在弥留之际说出缘由:

“我监国20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明史》

这是在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危时呼召元老重臣蹇义、杨士奇等人,对他们流着泪说的话。他身边的蹇义、杨士奇等大臣们边听边哭。不久朱高炽驾崩。比起他爷爷的寿命71岁,他父亲的寿命65岁,朱高炽确实走的太年轻了,真可谓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

从朱高炽的人之将死的悲伤之语,小姐姐讲史得出两个原因。其实还有两个原因,放到最后再讲。

一、监国20年,勤勉忧劳。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是徐达的女儿徐皇后所生,是朱元璋比较喜爱的孙子。他的父亲被封为燕王时他正好18岁,朱元璋立他为世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一直带兵外出打仗,经常数月不归,一堆烂摊子全部扔给朱高炽打理,令他务必镇守好北平。他对建文帝的威逼利诱,从来都是兵来将挡,拉拢不回。朱高炽曾用1万兵力抵抗李景隆50万大军。建文帝来信离间父子,他没有拆信,离间失败,得到父亲的原谅。朱高炽监国期间更是经常处于胆战心惊的状态,忧国忧民,心力交瘁。


他的父亲朱棣当了皇帝后,继续披甲战斗,御驾率大军北征了5次,持续了11年,这段时间朱高炽在监国。朱棣忙迁都的时候,仍是朱高炽在监国,代行皇权处理国家的大小事务。另外朱高炽本人很有上进心,利用空闲不断为自己充电,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朱高炽很疲劳,超出身体的负荷,长期这样,身体难免亮红灯。

“太子监国时期,视朝之暇,手不释卷”——《明史》

明成祖朱棣筹划迁都时,常留北京,南京的一切大小事仍是朱高炽打理。不管朱高炽身在何处,只要朱棣离开,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了朱高炽身上。


朱高炽做事小心谨慎,尽心尽责,20年来从未有过一次过错,可谓“朝无废事”。可想而知,他在背后要付出多大的心血,他要维护好朝政各人际关系,在各派别之间周旋。除此外,在监国期间还要顶住朱棣的监视、冷落,压力巨大。例如朱棣怀疑他篡权夺位,令礼部侍郎胡濙去监视,幸亏胡濙为人宽厚公正,用朱高炽所做的七件事证明了他的忠心、孝心,朱棣才暂时打消疑虑。

朱高炽仁爱,多次宽恕受冤的犯人,触犯了朱棣,差点被废,好在身边有忠臣相帮才转危为安。

二、精神压力巨大导致。

朱高炽受到一母同胞的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的屡次谗言及夺嫡威胁。

朱高炽这个太子当的实在是辛苦,几次三番自己老爹要更换了自己,幸亏自己的好儿子朱瞻基是朱棣的“好圣孙”。否则,自称是明朝李世民的汉王,早拿下太子位了。

老二汉王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及其身边的那群小人,看到北京离南京有数千里之遥,加上朱棣正好疑虑朱高炽在远方搞小动作,兄弟俩就一起诬陷朱高炽,煽风点火,火上浇油;想把朱高炽太子等人团灭后让朱高煦上位。


《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本来朱棣喜欢朱高煦就比朱高炽多一些,基本上朱高煦哥俩的每一次谗言,都让朱高炽备受猜忌、冷落。

当时有个陈千户搜刮民财,朱高炽没有按罪处死他,而是让他戴罪立功。他立军功后被免罪。这事被朱高煦抓住把柄,向朱棣进谗言:“皇上所谪的有罪之人,太子都曲意宽恕了。”朱棣龙颜大怒把陈千户处死了。修撰《太祖实录》的梁潜和一个叫周冕的受到牵连也被处死,梁潜的妻子为丈夫的冤死悲愤至极绝食而亡。朱高炽看到这一切悲愤难抑,看到监国的大臣们,朝夕不安,人人自危,他更是痛心疾首,日夜焦灼。


其实朱棣就是听信了朱高煦等人的谗言而派胡濙等人监视朱高炽。朱棣对胡濙说:“经常听说太子失德,朕令你速去京师,多多观察。发现异常,速来奏报。”朱高炽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还有一次,朱棣北征回北京时,朱高炽迎接慢了,汇报也晚了,朱棣觉得太子无视龙威,不高兴了。朱高煦赶紧兴风作浪胡咧咧,朱棣听了大怒,来个敲山震虎。他逮捕了朱高炽身边要员及牵连人员: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芮善等人。为这事又把太子折腾了一番,稍有差池这些人命不保。


朱高煦在朱高炽当了太子后仍没死心,不去就藩,伺机翻盘。他进谗言报复支持朱高炽当太子的解缙,最后让他冻死在风雪中。幸亏朱棣撸了他的部分护卫,他这才就藩乐安。

除此之外,朱高煦还诽谤朱高炽完不成老爹交给的任务,在朱棣病重时朱高燧和宦官黄俨勾结,天天诽谤朱高炽,还密谋要废了朱高炽的太子位,幸亏造反及时被控制。

朱高炽继位后,依然为国操劳担忧国家的安危。他发展生产,平冤狱,废苛政,修整武备,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三、身体的原因,太过肥胖,疾病致死。

朱高炽生在皇家,生活条件好加上他从小就喜文不喜武,喜欢静坐读书,营养过剩导身体发福,长成了至少300多斤的大胖子。胖到连走路都困难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走路,身体肥胖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很大,另外他还有足疾。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曾对朱高煦说过“世子多疾”这类的话,朱高煦才卖命表现,而朱高炽留守却让感觉没什么功劳。

朱高炽后面的皇帝活的年纪普遍不大,他的子孙后代的寿命普遍40岁左右,很可能从朱高炽这就有家族遗传病。

第四、朱高炽被气死的。

后人说他死于女色。可他朱高炽喜欢的女人除了皇后张氏,也就谭妃一人了。 朱高炽很优秀,很仁慈,可有个明朝的魏征——李时勉,经常把朱高炽气的不行。最让朱高炽生气的是,李时勉公然侮辱他。朱高炽重病时,还不能释怀,向夏原吉愤愤不平地说——时勉在朝堂侮辱我。


夏原吉劝了半天,朱高炽才释然一点,当天晚上就驾崩了。一年后,明宣宗听闻此事,要杀李时勉为先帝报仇。问李时勉说了什么话,李时勉说:他在朝堂上劝先帝在居丧期间宠幸嫔妃不合适,皇太子不宜离京太远。明宣宗竟然消气了,可见这事儿的确是有,但不能认定好色而死。

总之,朱高炽的死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而“刺头”李时勉的原因更不能忽视。




朱高炽登基一年就死了,他的死亡原因众说纷纭。而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朱高炽皇帝,是个出了名的胖子。据史料记载,最少200斤往上。这种人放在我们现在一般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朱高炽在当太子的时候,心情还是比较平静的生活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是一旦当了皇帝以后,那感觉就不一样了。自己已经是九五之尊。随之而来的就是众臣的奉承阿谀。嫔妃的争相争宠。这都对胖皇帝朱高炽造成了一定的刺激。再加上当了皇帝以后要每天批阅大量的文件。工作量的增加促使自己的身体疲惫。所以血压肯定会慢慢的上升。血压的上升带来了一系列的副作用。那就是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变化。在明朝那个时候,医学还不如我们现在发达。就算朱高炽死于脑溢血等这类疾病,当时的医生也可能查不出来。

据史料记载,朱高炽皇帝还非常喜欢服用丹药。古代道士所炼的丹药当中还有大量的重金属。人吃了以后就会在体内积存起来,而不能够排出体外。时间一长人的神经器官会遭受到损害。本身这个胖皇帝身体就胖,每天他的内脏器官负担都比正常人要重。再加上他又服用这些重金属丹药。只能让它的内脏器官重上加重,不堪重负。直接的表现就是加速它生命的结束。本来他还有10年的寿命,结果不到一年就挂了。

朱高炽当皇帝的时候47岁。正是人生当中最好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的男人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一般精力都非常旺盛。对女人的需求也非常的旺盛。所以朱高炽的后宫数量也是相当多的。每天晚上朱高炽皇帝批阅完奏章,还要一一临幸她后宫的女人。这需要消耗他大量的精力体力。本来肥胖的皇帝就是一个有病的躯体。一般都禁止行房事或者是少行房事。但是这个胖皇帝却反道而行之。恨不得一晚上临幸十几个女人。才不枉自己当皇帝一回。结果就是睡女人睡的太多,导致精尽人亡。这也有可能是朱高炽皇帝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亡的原因。

综上原因就是这个是皇帝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亡的一些原因。可能还有别的原因。但是我感觉朱高炽这个人当皇帝德不配位,不适合当皇帝。没有那个本事就别揽这个瓷器活。自己的身体不好。却偏偏还要过过当皇帝的瘾。结果就是不该享受的福气,自己享受了。换来的就是自己生命的早早结束。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汉王   大明   明朝   原因   谗言   明史   南京   贵妃   北京   太子   皇后   皇帝   父亲   儿子   身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