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定都西安?

朱元璋没有选择西安作为明朝的都城,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1. 经济因素:西安的经济状况不如江南地区繁荣。明朝时期,江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而西安相对落后,如果定都西安,需要从江南输送大量的钱粮,这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2. 漕运问题:西安地处内陆,与主要的水路交通网络相距较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资的运输和调配。漕运不足是当时考虑都城位置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继承人问题:朱元璋曾经派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考察西安作为都城的可行性。然而,朱标身体状况不佳,回南京后不久便去世了。朱元璋在继承人问题上感到困扰,加之年事已高,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再去实施迁都计划。
  4. 历史因素:虽然有官员如胡御史认为西安地理位置优越,是建都的好地方,但朱元璋可能也考虑到了历史上多次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最终都未能长久,这可能也是他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
  5. 其他城市的竞争力:西安并非是唯一被考虑的都城选项,当时还有其他几个城市也在竞争者之列。这些城市或许在某些方面比西安更有优势,或者更符合朱元璋和他的谋士们的战略考量。
  6. 个人情感:朱元璋本人是江南人,对江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此外,他在南京起义成功,南京可以算是他的福地,这也可能是他选择南京作为首都的个人情感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朱元璋不选择西安作为明朝都城,是由于经济、地理、政治、历史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从隋唐开始,西安其实就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原因也并没那么复杂,一是西安位置太偏了,二是西安实在是太饿了。

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建立明王朝,不过南京并非朱元璋理想的都城,他一直都想着把都城从南京搬走,他也考虑过西安,不过很快就放弃了,并没有实施。



定都南京,朱元璋并不满意

南京在历史上有过很多的名字,比方说建康、建邺、金陵、集庆等等,这里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中心地带,曾是东吴、东晋与南四朝的都城所在,号称六朝古都。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就选择在南京登基,毕竟南京周围一带极其富庶,对于朱元璋而言,定都于此可以获得南方充足的物力财力跟人力的支持,确保南朝半壁的安全。



然而,随着明朝接连北伐成功,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皆被收复,南京这个位置实在是有点偏南的都城,就显得很鸡肋了,朱元璋因此就想着迁都。

至于迁都的备选方案,朱元璋择定过北宋旧都开封、燕王封地北平,甚至于老家凤阳,尤其凤阳一度被升为中都,斥巨资兴建,可见朱元璋的确不愿留在南京。



迁都西安,朱元璋也想过

徐达带兵攻下陕西与甘肃之后,朱元璋下诏,改元朝的奉元路为西安府,并且在1370年,朱元璋将自己的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封地就在西安。

其实在很多人的眼中,朱樉也是朱元璋相当看重的太子人选,一旦朱标有事且没有子嗣,那么朱樉也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储君,因此西安也是被朱元璋所重视的地方。



洪武三年,西安开始兴建明城墙,虽然是个藩王封地,可朱元璋对西安城墙修建的规格要求却非常高,完全按照国都的级别,他更是派遣太子朱标前去视察。

从朱元璋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他的确也想过把都城迁到西安,毕竟古长安是华夏历史上的千年古都,从先秦时代就做起了都城,历史极其悠久,不过朱元璋最后还是放弃了西安。



朱标视察,朱元璋放弃西安

西安的明城墙建好后,朱元璋让太子朱标去关中考察一下,为迁都做准备,但朱标抵达关中之后,经过观察,发现了关中之地并不适合作为都城。

原因很简单,因为关中偏远且人多地少,如果定都势必要依靠从外运输粮食,不仅成本代价极高,而且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粮路中断,都城就会断粮。



朱标的结论相当有道理,而事实上从当年隋炀帝时代开始,就发现了关中一带有这样的致命缺陷,因此才极力兴建东都与大运河,唐朝时的皇帝,也是在长安洛阳之间来回跑。

明朝初期民力衰颓,一切均以休养生息为主,考虑到西安这个地方实在是不足以供养都城的巨量人口,左思右想之下,朱元璋还是打消了迁都西安的念头。



隋唐之后,西安的确不宜为都

先秦时代,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水源充足,加上这里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成为了十分理想的王朝据守之地,因此成了很多王朝的都城所在。

不过历经千年岁月,到了隋唐时代,关中地区人口剧增而耕地骤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本地所产粮食早就无法满足需要,只能越发依赖从关外运输粮食。



不仅是粮食的问题,随着南北朝之后江淮、江南等地的崛起,后世王朝的实际管辖区域也不断增大,关中平原所在的黄河流域,已逐渐不具备绝对的优势。

西安的位置实在太偏,交通不便,物产又不足以供养,定都在西安实在不能有效掌握全国,因此从唐朝之后就没哪个大一统王朝定都在此,明朝当然也不会。





朱元璋建国以后,一直试图定都西安,但最终没能成行。表面上看来,是因为西安的气候恶劣、城市残破,漕运不足等。但事实上,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这个更深层的原因,甚至是连朱元璋自己都没看清楚。不过,虽然他没看清楚,但是他已经隐隐感觉到了。那么,这个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

(朱元璋)

朱元璋建国以后,确实想过要迁都。毕竟南京虽然在历史上也曾经多次作为都城,但是南京仅仅属于南方的城市。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大部分是一些比较小气偏安的朝代,只能算是割据政权。真正大统一的朝代,是很少在南京建都的。

而且,中原国家的概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文化基因之中。要想真正成为“天下共主”,建立一个大统一国家,都城就必须在中原地区。作为中原地区的城市,有过长时间建国传统的,是西安、洛阳、开封、北京。所以选择在这些地方建都,就是朱元璋首先想要考虑的地方。

朱元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把太子朱标派了出去,让朱标去西安考察,了解西安的情况。

朱标从西安回来后,给予了朱元璋否定性的建议。他认为,西安不太适合建都,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西安经历了唐末及五代战乱以后,宫殿早已灰飞烟灭,整个城市比较破烂。如果要在这里建都,所要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修建宫殿所花费的资金,会非常大。明朝刚刚建国,如果就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大型宫殿,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老百姓的观感也非常不好。

二是西安的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西安缺水少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缺水少雨是不适合人类的聚集和生存的,同时,也不利于漕运。毕竟要供给中央各种物资,是需要有漕运的。漕运跟不上,物资供应就没有办法得到保障了。

三是迁都的成本会非常大。一般来说,每次迁都可能都会遭到很多朝中大臣的反对。因为朝中大臣的各种产业,可能都在京城一带。一旦离开了这里,那么他们的利益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他们肯定反对迁都。

(朱标)

这个话确实有道理。历史上,无论是盘庚迁殷,还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宋朝初年的时候,宋太祖一度想迁都,因为开封无险可守,在开封建都,需要配置大量的拱卫部队,所以宋太祖希望迁到有山川之险的洛阳去。可惜最后在赵光义等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之下,这件事没能成功。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损伤了赵光义等人的利益。

朱元璋同意了朱标的建议,最终没有迁都。

不过,其实朱元璋之所以没有迁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朱元璋也许不一定想得那么透,但是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是什么问题呢?

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其实和西方的历史发展大致是差不多的,也都经历了一个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国在汉朝、唐朝的时候,是典型的陆地文明。他们对外交流,开辟的路线也是一种陆上路线,比如从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就是一条明显的陆地路线。当时的中国,也就通过这条路线,和外地进行物资交流。

不过,历史发展到宋代以后,由于西北地区被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给割断了,因此这条丝绸之路基本上被阻断了,至少没有没有大汉、大唐那时候活跃了。宋朝没有了西北地区对外交流的丝绸之路,因此他们只能转向开启海洋贸易。由于海上贸易的活跃,也使得宋朝变成了一个在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之一。

(朱棣)

历史发展到了明朝的时候,作为曾经的那条活跃的丝绸之路,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因为西北部的那一大片的土地,明朝并没有完全收回来。没有完全收回来,因此明朝对外的交流,其实靠的还主要是海上贸易。所以如果把都城定在西安,西北那一带又被阻断了,世界各地想到中国来,就变得不是很容易。那样的话,西安将成为一个比较封闭的地方。一个封闭的地方当都城,显然是十分危险的,不但不能保证各种物资的流通、文化的交流和人才的聚集。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很可能陷入倒退。

应该说,朱元璋是隐隐地感觉到这一点的。虽然他当时可能思路不是很清晰,但他知道定都西安,有这样的麻烦。

不过,朱元璋虽然感受到了这些东西,但是朱元璋本身又是比较纠结的。他在享受到了丰富物资的同时,其实又有些隐隐的担心。他担心这种交流,会影响到国家的根本。朱元璋骨子里是比较传统的,是坚持重农抑商的。他认为,如果商人太活跃,一方面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动荡不安,就会动摇国家根本。所以朱元璋建国后,正是因为看出了海上贸易太活跃,才制定了禁止海上贸易的政策。

中国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可以说正是从朱元璋开始的。

也就是说,一方面,朱元璋已经感觉到了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这种规律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他又害怕这种规律的延续,要固守在传统的方式里面。

种种矛盾纠结,因此朱元璋想迁西安,最终又没有迁都。

后来,朱棣把都城迁到了北京。北京离海上其实是比较近的,应该说,北京不但位于中原地区,而且也有利于海洋文明的发展。这样一来,明朝的这个都城就很恰当而稳定了。

(参考资料:《明史》等)




朱元璋其实还真考虑过定都西安,只不过后来因为太子朱标身死,朱元璋年迈,再加上西安当时有好几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所以最终,这个构想被放弃了。

要想说清楚这事儿,还得从西安的历史说起。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安作为国家首都的历史,曾超过千年。从秦朝开始,后来的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周、隋、唐,都是以西安为首都。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彻底贯通,江南的货物可以通过水运,直接运到长安。而长安则同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中亚乃至欧洲输出大量的商品和文化。

而从地理位置来看,长安处于关中地区的核心。东出可至河北、河南,南下可直接入蜀,西进则可以通过河西走廊勾连西域,北上则可连通草原。这样的地理位置,天生就适合大一统王朝建都。定都西安,更方便一个政权对于全国各地的掌控。

但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

首先是气候的变化。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关中地区的气候开始整体变冷。在唐朝以前,西安的温度和环境,大致和今天的成都差不多。在唐朝的时候,长安周围甚至还有大熊猫生活。然而到了唐朝中后期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西安地区的降水量开始减少,气温整体降低。原本西安周围茂密的竹林越来越少,熊猫也开始在西安附近渐渐消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降水量的减少,让西安地区的天时越来越差,关中地区原本是古代中国最大的产粮地区之一,但是到了唐朝之后,关中地区因为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粮食产量越来越少。气候的变化,让西安不再是国家首都的最佳选择。

其次,则是青藏高原地区,吐蕃政权的崛起。

在隋唐以前,青藏高原上并没有任何强大的政权,无法对中原王朝造成任何威胁。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吐蕃开始逐渐崛起。吐蕃一旦从青藏高原上攻杀下来,就可以迅速攻击长安,这一路上几乎没有任何天险可以阻挡。

随着吐蕃的崛起,长安作为国家首都的弱点,开始暴露了出来。到了唐朝中后期,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曾数次被吐蕃攻破。

因为吐蕃的崛起,长安在地利方面,又输了一筹。

而在唐朝灭亡之后,作为继任者的宋朝,向来以军力孱弱而闻名。宋朝已经无力在控制西域,而且主要的敌人是北方的辽国和金国。如此一来,宋朝自然不可能定都西安。至于到了南宋事情,长安根本就不属于南宋,而是属于金国,自然也就谈不上定都于此了。

再之后,蒙古帝国崛起,元朝建立。

元朝是由草原民族建立起来的,在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帝国的重心,一直都在北方。忽必烈继承汗位之后,因为蒙古帝国内部的矛盾,几大汗国纷纷走向独立的道路,而作为大汗的忽必烈,则是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

在元朝开国的时候,忽必烈也曾考虑过要在哪里定都。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忽必烈,其实还真想过定都西安。不过,当时元朝地域极为广袤,除了传统的中原地区之外,还辖有北方的广袤草原。如果定都西安,很难对北方形成有效的控制。所以最终,忽必烈选择了地理位置更加便捷的北京作为首都。北京北上可连接草原,南下可连接中原,相对于西安来说,地理位置明显更好。

忽必烈去世后,元朝又过了几十年,就到了元朝末年。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蜂拥而起,反抗元朝暴政。最终,在众多农民起义军当中,朱元璋脱颖而出,打败了众多农民起义军势力,统一了南方。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自此开国。

明朝刚刚开国的时候,还仅仅只拥有江南之地,北方依然掌握在元朝朝廷手中。在这段时间,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一点问题都没有。南京不但可以辖制江南,还能直接指挥北方战场,坐镇明朝和元军战斗的第一线,可谓占尽了优势。

然而,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明朝开始进行北方,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了北方,最终将元朝朝廷赶出北京,逃往草原。到了这个阶段,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南京距离北方边境实在太远,一旦北元朝廷再次南下,南京这边便有些鞭长莫及的感觉。

所以,等到明朝逐渐拿下整个中原,并且收复北京、山西、陕西等地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想到了迁都。

但问题是,迁到哪里?

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选择其实很多。西安、太原、北京、开封,甚至包括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都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当中。这几个地方,可以说是各有利弊。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古代人最讲究气数,所以凤阳在风水气运方面,深得优势。不过除此之外,凤阳就没有其他任何优势了,所以可能性最小。

除了凤阳之外,其他几个地方,则相对靠谱许多。北京、太原、西安、开封这几个地方,都相对更靠北方,更容易将来抵御北元。这其中,长安是秦汉隋唐的都城,意义重大;开封则是北宋的都城,同样不容小觑。至于北京和太原,则处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关键地点,都有些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到底要选哪里迁都,朱元璋其实也没想好。毕竟,这几个地方各有利弊。不过,朱元璋后来还是做了一些选择,除太子朱标之外,老朱其他几个年龄最长的儿子,被分别封到了这几个地方。老二就藩长安,老三就藩太原,老四就封北京,老五就封开封。

按照朱元璋的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几个儿子先去建设一下这几个地方。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等到这几个地方都被建设得差不多,再进行比较,最终决定迁都哪里。十几年之后,这几个地方的建设逐渐完成之后,朱元璋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长安。

朱元璋选择长安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长安是几朝古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朝代,除宋朝外都是定都长安。其次,长安地处北方,地理位置特殊,既可以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又能勾连西域。朱元璋在位期间,明朝的势力范围,一直没能延伸到西域,这也是明朝的一大遗憾。至于青藏高原,此时则已经被明朝纳入自己的版图,不存在唐朝时期的外敌隐患。

但同时,劣势也是很明显的。

明朝不同于隋唐,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上都在北方。北方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南方则相对落后。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南移了。明朝的赋税来源,主要便是集中在江南地区。所以,一旦定都长安,想要运输钱粮到首都,会十分麻烦。

另外,明朝时期长安地区的气候条件,比唐朝中晚期的时候更加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也就是说,如果明朝真的选择定都长安的话,长安城的规模将会极为有限。因为关中地区的土地,此时已经产不了那么多的粮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所以,一旦定都长安,明朝就需要从江南大量运输粮食,而且长安城能够容纳的人口,也会相对有限。

不过,这些劣势在朱元璋眼里,或许都不是问题。朱元璋是一个打仗、治国都特别牛,但是在经济领域有点过于一厢情愿的皇帝。在朱元璋看来,这些经济上的劣势,或许都是可以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的。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便正式提出了自己想要迁都的打算,派太子朱标前往长安进行考察。

如果顺利的话,接下来的几年里,明朝或许真的会迁都西安。

但问题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

太子朱标去长安转了一圈之后,觉得长安确实还不错,便开始制定迁都的可行性报告,然后返回了南京。然而在返回南京的路上,朱标却因为旅途劳顿,生了一场大病。返回南京之后,朱标的病非但没有痊愈,反倒更加恶化,最终撒手人寰。

朱标的死,对于明朝的历史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极为满意,所以从来都没想过换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让朱元璋彻底慌了。此后的几年里,朱元璋再没心思考虑什么迁都的问题,开始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培养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最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自己的继承者。而为了让朱允炆顺利即位,朱元璋开始大肆杀戮功臣,为朱允炆清理隐患。至于迁都的事情,此时朱元璋已经不怎么关心了。

又过了几年之后,朱元璋终于去世,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即位后,同样没心思考虑迁都的问题。因为在他即位之后,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各地的藩王。于是,朱允炆即位后,便开始削藩。结果这场削藩行动,就造成了燕王朱棣开始反叛,靖难之役爆发。

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的时间,四年之后,朱棣取胜,成了明朝新一任皇帝。朱棣即位后,同样面临了迁都的问题。然而此时的朱棣,想法则与当年的朱元璋截然不同。因为朱棣昔日受封在北京,自身根基都在北京那边,而不在西安。所以,在经过仔细的思考后,朱棣终于决定,迁都北京,而非迁都长安。

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此后近五百年的时间里,明清两代都定都于此,长安也就再没了机会。

从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定都西安,其实真的是因为历史巧合而已。明朝刚开国的时候,长安不在明朝的势力范围内,自然也就谈不上定都长安。等到统一中原之后,长安又需要一定的建设时间,不然无法满足明朝的定都需求。再之后,因为朱标的突然身死,导致这个计划被迫停止。等到朱棣即位后,长安已经不再是首选,北京才是首选。

就这样,西安最终错过了成为明朝首都的机会。




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

是著名古都,西北心脏!

陕西临近塞外的牧区,

农耕,游牧文明交汇点。

古代易受牧区的袭扰。

因明朝源于反元胜利,

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

吸取惨痛的历史教训,

放弃了建都西安计划!

政治家重视政治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江南地区   西安   中原地区   吐蕃   凤阳   关中   都城   明朝   王朝   长安   元朝   南京   唐朝   北京   太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