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为什么没有救驾军队来保护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事变时,太子府第一猛将突然率兵杀来,猛攻玄武门,逼得李世民一度束手无策,最终只得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砍下示众,才化解危机。

事实上,玄武门事变前,李建成已经收到风声,但他太大意了,直接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李建成得到风声这事儿是这样的:

当时,李渊为了打掉李世民的夺嫡之心,先是将秦王府的核心谋士成员房玄龄、杜如晦驱逐出秦王府,解散了李世民的谋士团队。

接着又利用突厥进犯的机会,将统兵之权给了李元吉,并且把秦王府的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以及精锐士兵划归李元吉帐下,随军出征。

意图很明显,这是要架空李世民,瓦解他手里的权力。

李世民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于是发起了反击!

他先是跑到皇宫面见李渊,状告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请求李渊将这二人治罪。

李渊表示,第二天会亲自召见李建成和李元吉调查清楚再作决断,这就给了李世民绝佳的机会。

因为李世民可以利用这24小时时间,部署好一切,在进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伏击李建成。

正当李世民抓紧时间秘密展开部署时,李建成的情报网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来李世民状告李建成这事儿被李渊后宫的张婕妤探听到了,她顿时感觉大事不妙,当即就秘密差人前往太子府将此事密报给了李建成。

秽乱后宫,这可是十分严重的罪行,一旦查实,李建成不仅保不住太子之位,甚至会面临严峻的处罚。

所以,李元吉当场就建议,应该集结太子府的军队以自守,称病不朝,看看形势如何发展再作打算。

可李建成太过自信了,他觉得李世民已经被李渊拔了牙齿,如今的秦王府根本掀不起风浪。

所以,李建成表示:咱们的军队已经集结起来,随时待命,真要有什么事,也能随时出动,我们大可放心进宫。

世民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资治通鉴》

就这样,李建成错失了一次保住性命的机会。

而李世民这边,正抓紧时间进行秘密部署!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在玄武门部署了军队,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事儿就牵扯到玄武门守将的问题。

玄武门属于皇宫重地,掌管此处禁军的守将凭什么听李世民的?

事实上,玄武门守将常何,是李世民的人,而且其他两名将领敬君弘、吕世衡等也被策反了。

根据收藏在法国的《常何墓碑碑文》记载,常何是瓦岗军出身,既跟着李建成打过仗,也跟着李世民打过仗。

但在武德七年被李世民召入京城,并安排到了玄武门这个十分重要的地方上班。

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敦煌莫高窟《常何墓碑》残卷

而玄武门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也就是说,李世民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把常何秘密收入自己麾下了。

所以,玄武门事变之前,常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暗中把李世民的伏击队伍放进玄武门隐蔽起来,还在第二天和李世民一起和太子府军队作战。

另外,李世民当时身在京城,嫡系军队不在身边,秦王府虽然有精兵猛将,但规模很小,不够用,所以他干脆秘密释放囚犯,发给他们武器作战。

前前后后拼凑出一支800人规模的武装力量,然后通过常何的关系部署到了玄武门。

一切部署妥当之后,就等着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来了,而那一晚,注定是不眠之夜。

玄武门事变的过程。

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果然独自进宫,谁知,当这二人进入玄武门后,发现周围异常宁静,而且寂静得让人心生寒意。

兴许是察觉到了危险,李建成顿时感到不妙,与李元吉对视一秒后,立马转身,两人撒腿就往回跑。

这时,李世民眼见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当机立断,迅速带着人就追了上去。

可一时半会儿又追不上,眼看着李建成就要冲出玄武门。

关键时刻,李世民立即张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李建成当场中箭,倒地身亡。

李元吉见状,立刻就有了灵感,于是也张弓搭箭,朝着李世民就射了出去。

谁知,李元吉的箭术实在太烂,连续射了三箭都没射中。

这时,李世民不慌不忙地再次张弓搭箭,又射出一箭,李元吉应弦倒地。

虽然两箭都射中了,但李世民也不敢大意,于是骑着马冲过去查看这二人是否死了。

兴许是亲手杀了两个亲兄弟,李世民的内心可能已经十分恍惚,头脑一片空白,所以刚走到接近李元吉的位置时,隐约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竟然坠落马下。

就在这一刹那,李元吉突然起身,拿起弓弩,用箭弦的一面突然从后面勒住李世民的脖子,试图将其勒死。

随着李元吉力道的加深,李世民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满脸通红、青筋暴起,眼看着就要下地府陪李建成了。

关键时刻,尉迟恭迅速赶到,提起马槊就挑翻了李元吉,并将其当场格杀。

至此,李世民完成了玄武门事变最核心的任务——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李建成不愧是当朝太子,情报网还是很强的,太子刚刚被杀,李世民连刀上的血都没来得及擦,太子府的人就收到了消息。

太子府里不少人听到太子被杀的消息后,纷纷打算逃命。

但太子府猛将冯立却义正言辞地说道:太子待我们不薄,我们岂可在他活着的时候受他恩惠,他死时却逃避他的灾难呢?

于是,冯立和另一位猛将薛万彻商议之后,决定亲率太子府的“长林兵”2000人进攻玄武门。

而玄武门这边,正当李世民松了一口气之时,突然发现太子府的军队正在大举猛攻玄武门。

守卫玄武门的两名将领敬君弘、吕世衡率兵与太子府军队交战之后,由于力量悬殊,当场阵亡。

眼看着太子府军队就要冲进玄武门,李世民手下的猛人张公谨竟然一个人徒手将厚重的宫门给关闭了。

要知道,这宫门可不是普通的门,不仅厚得离谱,而且相当沉重,一般要好几个士兵合力才能将其关闭。

薛万彻、冯立等人见状,当即就率兵猛烈地砸门,奈何宫门的质量实在太好,根本砸不动,他们又没有攻城武器,只能在门外干着急。

这时,薛万彻突然灵光乍泄,突然大声鼓噪呐喊,扬言要率兵血洗秦王府。

身在玄武门之内的李世民听完,顿时大惊失色!

要知道,李世民为了在玄武门设伏,把精兵猛将全都部署在了玄武门,秦王府留守的全是老弱妇孺,薛万彻真要带人去秦王府,那自己怕是要被灭门。

关键时刻,尉迟恭当机立断,在征得李世民同意后,砍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提着这两颗人头,登上玄武门一处较高的位置,将人头向外扔出。

太子府的士兵们一看,太子和齐王都被杀了,顿时泄了气,士气全无,当场四散逃逸,2000人的军队顷刻间原地解散。

冯立和薛万彻见状,也无可奈何,不过,冯立还是撂下一句话:我亲手斩杀了敬君弘,多少也可以回报太子了。

于是,冯立扔掉武器,逃入山林,薛万彻则带着数十骑逃入秦岭山区中。

李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冯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逃于野。——《旧唐书》

至此,太子府的军队彻底瓦解。

但李世民的事情还未结束。

按照史书记载的话,是在薛万彻等人散去之后,事态发展的进度直接快进到了尉迟恭带着人来到李渊身边,要求李渊把兵权交给李世民。

这事儿估计抹去了很多细节。

尉迟恭是如何越过重重禁军守卫,来到李渊身边的,为什么李渊明明应该是在皇宫坐等李建成、李元吉前来,却偏偏在皇宫内湖泛舟?然后被尉迟恭给找到?

很明显,事情的发生的过程被省略或者被李世民抹掉了。

李渊在前一天接见李世民时,对于李世民状告李建成、李元吉秽乱后宫一事,是决定第二天召见李建成、李元吉的。

按照常理,第二天,李渊应该是在宫里坐等李建成、李元吉前来,然后当面把事情弄清楚才对。

可尉迟恭找到李渊时,他是和心腹大臣裴寂、萧瑀等在皇宫内湖泛舟,这十分反常。

为了解开这个问题,我发现还有个反常的人物——侯君集。

侯君集在玄武门事变中,究竟干了什么事情,史书上丝毫没有记载,可他在事后却受到了高规格封赏,实封1000户,仅次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这种一等功臣。

要知道,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心腹谋士,参与了玄武门事变的谋划和实施,尉迟恭更是忙前忙后,还亲手咔嚓了李元吉。

但侯君集的事情,完全没有任何记载。

再联系到李渊竟然出现在皇宫内湖,还在泛舟这么奇怪的举动,大概能推测出,侯君集应该就是玄武门事变被抹去的那部分。

这部分也可以叫做“逼父就范”或者“囚父逼其就范”。

侯君集很可能是奉了李世民的命令,率兵对护卫李渊的禁军采取了武力行动,李渊被迫带着大臣躲到湖上。

最后实在躲不掉了,被尉迟恭给撞上,接着在尉迟恭的威慑下,李渊被迫交出权力。

李世民拿到兵权后,下令京城正在混战的各路人马全部停止交战,立即各回各家,不准生事,这才结束了玄武门事变。

再回到这个问题,太子府的军队为何没来保护李建成?

事实上,李世民根本没给太子府军队以及李渊反应的时间。

从李建成进入玄武门再到被射杀,整个过程最多20分钟了事,不管是李渊还是太子府,即便发现玄武门有变,立即带兵赶来,也救不了李建成。

而且李世民的部署十分得当,他把伏击地点选在了玄武门以内,这样做可以避免被外力影响。

即使太子府的军队提前赶来,只要及时封闭玄武门,外面的军队就攻不进去,李世民大可以安心干掉李建成之后,再对付门外的军队。

这种情况下,一旦李建成进入玄武门,就没有人可以阻止他被杀。

其次,李建成太过于自信,大意了。

当时李世民已经被李渊剥夺统兵之权,解散了谋士团队,并且下令将秦王府精兵猛将调到李元吉帐下出征。

李建成认为李世民此时已经被李渊打残,掀不起风浪,所以面对张婕妤送来情报时,只是集结了军队,并没有听从李元吉让他称病不朝的建议。

反而大摇大摆地进宫,他没想到的是,李世民已经决定孤注一掷,最后丢了性命。

如果他能谨慎一点,听从李元吉的建议,将太子府军队部署在太子府四周守卫,称病不朝,看看局势如何发展再做打算,还能躲过一劫。




有一句话叫救驾来迟,还有一句话叫先下手为强

前者说的是李建成,后者说的是李世民。

玄武门事变并非一日之功所酿造,而是由来已久,兄弟俩为首的两个集团明争暗斗,李世民手握军权,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麾下将士十分拥护。

李建成也不是善类,很多人都以为他毫无作为,其实大错特错,当年李渊攻占长安城,李建成位居首功,此后灭稽湖,又被调派去镇守蒲州,备战突厥,后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居功至伟,同时他擅理朝政,由此深得其父李渊信任。

《新唐书高祖本纪》有载:七月壬戌,秦王李世民讨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于蒲州以备突厥。

总而言之,李建成这个太子,前期攻克河西与长安等地时,首拿军功,同时又表现出了足够服众的行政能力,使天下动荡时没有受到外族突厥的侵扰,并非史书中所说的窝囊废,近几年也有很多为他平反的声音,至于淫乱后宫,基本等同于莫须有的罪名。


天下群雄混战的时期,突厥曾试图派兵帮助梁师都,刘武周等诸侯,目的就在于将中原的混乱扩大,实力强大的突厥以便从中谋利,进一步割据中原。

后来李世民宣战王世充,突厥第一时间派遣兵力去帮助兵力微弱的王世充,并且调派军使与王世充暗中沟通谋密,可以说当时天下间最为关键紧急的任务,并非征战王世充,反而是阻挠突厥的暗中侵入,一旦与王世充成功结盟,混乱中尚不完整的李唐,很难分出大精力去对抗来犯的突厥,所以临危受命,备战蒲州的李建成,就担负起了至关重要的责任。

于是乎我们得知,李世民率领军队去征讨王世充,而李建成在此刻却等同于封疆大吏,他的责任在于坚守边境,将突厥阻隔在外,让其无法与中原建立联系,时刻牵制住突厥,以求为李世民争取更多的时间,助其成功击败王世充,彻底瓦解突厥意图趁天下大乱入侵中原的阴谋。

之后李渊又命李建成征讨稽湖,李建成仅耗时两月便拿下稽湖部落,武德四年四月,李建成撤离蒲州,班师回朝,因而得知,李建成顺利解除了突厥趁机来犯的危险。

《旧唐书》卷六十四《隐太子建成传》另有载: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都,从平长安。

由此可见,李建成并非无功无德,相反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更让李渊非常欣喜,李世民之所以能一往无前的征伐各地,仰仗的绝非只有诸君,相反李建成的多次掩护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李建成坐镇蒲州,阻断突厥进军中原的路线,切断突厥与王世充的密谋,接近统一的李唐将会被分裂,从而陷入连年混战不休的局面。

李渊贵为一国之主,又是唐朝的开国皇帝,立太子这种事非同小可,他当然不会选一个没用的儿子,包括朝中部分亲王及大臣也都很支持李建成,这也是为什么他能跟李世民对抗持久的原因。

试想以李世民征战天下,封无可封的军功,要想逼迫李渊废除李建成的太子,大可不必在意反对的声音,单凭军权强行压制也可夺权,为什么能分庭抗礼这么长时间,这其中必然有太多复杂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曾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并肩作战过,《唐鉴》卷一记载:高祖使建成、世民将兵击河西郡,攻拔之,执郡承高德儒。

但这是司马光经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李世民命史官撰写的《通鉴》里却说:“命太宗徇河西”,太宗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见,历史是被李世民篡改了,他在让史官撰写史书时,刻意隐瞒了李建成的军功,营造出李建成毫无作为的假象,以此抬高自己,或者说让自己的弑兄行为变得名正言顺,但其实李建成这人并非一无是处,相反正因为自己的才干军功,以及亲王重臣的拥护,外加李渊的暗中袒护,才当上了太子之位。

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两个人一直进行着势均力敌的争斗,那么玄武门之变就不再是简单的夺嫡之争,反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细节。

首先,李世民在李唐即将完成天下一统时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贵为秦王,却拥有足以撼动李渊帝位的权力,他南征北战,在诸军中呼声极高,功盖满朝,但彼时的李建成身为太子,受群官与其麾下将士拥护,坐稳了东宫之位。

由此不难看出,李渊早已感受到李世民的野心,他的皇权受到儿子李世民挑战,所以才袒护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借二人之势力共同削弱李世民的秦王党势力,由此李世民搬离皇宫,退居到位于皇城外的弘义宫,因此彻底导致了李世民于李渊及李建成之间关系的恶化,父子三人分为两党,就此面临即将决裂的边缘。

而李渊作为一个父亲,十分疼爱自己的三个儿子,他从始至终也没想到,骨肉相残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封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已经是他所能想到的权宜之策,按照李渊最初的设想,平定天下后,帝位传给李建成,李世民驻守重地,李唐皇室坐稳江山大业,但梦想却终是破碎于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密谋大计,二人计划向李渊进谏,要求调派李世民麾下的将士给李元吉前往边境对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将,同时李元吉出征,当兄弟的李世民必须要践行,虽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这些礼数仍然得遵守,此时建成二人联合李渊对李世民进行打压,东宫及李渊为首的皇权势力已经对李世民秦王党势力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换句话说,时间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经在这场政治较量中处于下风,因此在这个重重压力的时间节点上,迫使他必须要做出选择,或者说应对之计。

然而应对之计并非李世民一言,却是其麾下党羽劝告,或干脆说是“逼迫”,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长久以来的劝告进谏,导致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先发制人。

《资治通鉴》曾对此事有确凿记载:

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

房玄龄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暗指李世民与唐皇李渊,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

无忌曰:“吾怀此久矣,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

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整个过程简单而直接,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臣子的劝告,一方面让心知大势不利的李世民下定决心,另一方面揭开了父子三人面前的最后一道面纱,如若不先发制人,李世民势必沦为政治相争后的惨败,如若再拖久时日,双方之间更有可能会因为夺权而引发战争,届时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安稳。

于是李世民提早计划玄武门事变,因为玄武门前不得领兵而入内,然而守城将士对诸位皇子携带兵器入内则司空见惯,换句话说,玄武门前有律,凡入皇城者,皆不可佩戴兵器,然而三位皇子地位极其尊崇,携带兵器或各种物件入宫早已如常,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借机佩戴兵器入内,果然未受到门前禁军阻拦,更因他随从人数只有八人,更无人会联想到堂堂秦王敢带八人谋反,因此便顺利放行,李世民因此得到了埋伏在临湖殿的天赐良机。

当夜,李建成与李元吉欲面见李渊,提议李元吉出征调借李世民麾下将士,二人路过临湖殿时,未遇到本应尽责的禁军询问,二人遂认定这是削弱李世民势力计划的成功前兆,在此喜悦之余,大为放松警惕,未带一兵一卒,甚至连一个随从都没有的情况下,二人路经临湖殿,被事先埋伏在内的李世民之众一举射杀。

然事变发生后,禁军已听到喊杀声,至于为何没有亲兵救驾,原因却颇具戏剧性,刚才所说玄武门前有守城将士,严禁个人携带兵器入内,当宫中守卫得知建成与元吉被杀后,随即前去报信,宫府兵立即集结大队人马,欲冲进皇城救驾,然而守城将士之前见李世民九人未予阻拦,一是因为人少,二是因为李世民的皇子身份,皇子带着八个人夜游皇城,说通俗点儿,就跟大半夜喝多了酒回家睡觉一样,然而宫府兵成千上万,守城禁军一看这阵仗,当即如临大敌,严加阻挡。

与此同时,太子及齐王李元吉被杀的消息传遍皇城,守城将士自然也已得知,然而李世民另差人火速与守城将士许下承诺,暗中配合李世民,拼死阻挡住宫府军入内,另一边早已准备好的秦王亲军也前来护驾李世民,这才里应外合,成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对过程有详实记载: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不久,李渊被迫宣布,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继帝位,称唐太宗,年号贞观。


————————

欢迎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文化趣闻,谢谢。




先说结论,因为李世民没有给李建成这个机会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期一场影响深远的宫廷事件,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先后被李世民诛杀,这才让李世民得以成功上位。

而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有一个十分特殊的细节,那就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军队出来保护李建成。

但凡当时有一支军队,李世民就不可能成功,而李建成也不会任由李世民将其当场射杀。

可惜的是,当时并没有,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军队根本来不及保护李建成。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一点,什么叫做军队?

所谓军队,顾名思义,就是军人组成的部队(好像是废话),换而言之,就是保护一个国家或者政权的军事力量。

了解了什么叫做军队,那么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军队一般都驻扎在什么地方。

通常来说,古代的大股军队,大多常年都驻扎在边境,或者是一些军事重镇,之所以要驻扎在这里,是为了威慑敌人,同时也是为了行动起来更加迅速。

那么,作为皇帝所在的皇城,有没有军队驻扎呢?答案是有,但这部分军队,一般都驻扎在皇城周边,而不是驻扎在皇城内。

毕竟没有一个皇帝愿意自己身边有大股的军事力量,不然一旦被有心人利用,那分分钟就能让皇帝换人。

唐朝也是如此,李渊在立国后,负责护卫皇城的,是传说中的元从禁军,大约有三万人。

这三万多人,除了护卫皇城长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防备对大唐虎视眈眈的颉利可汗。

而在皇城内部,负责保护皇帝以及皇室成员人身安全的,叫做侍卫,也就是卫兵。

唐朝时,这些卫兵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十六卫”。

之所以要说这些,是为了说明一点,唐朝的军队与侍卫是分开的,禁军就是禁军,十六卫就是十六卫。

禁军属于国家军事力量,除了李渊本人,任何人是没有权力调动的,包括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都没有。

根据大唐律法,擅自调动军队十人以上,九十人以下,“徒一年”,每多百人,罪加一等,若是超过七百人,则“流三千里”。

所以,没有军令,禁军就不可能乱动,即便是发生了宫廷之变,也照样不敢随意动。

况且,禁军驻扎在长安城外,距离玄武门很远,纵然是有心保护李建成,但也来不及,要是等到他们到达现场,李建成估计都招苍蝇了。

指望禁军来救李建成,还不如祈祷他的马跑快点,好躲过李世民的弓箭。

因此,玄武门之变从头至尾,参与进来的,除了主角和配角之外,剩余的就是卫兵,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十六卫。

当然,这些卫兵的数量也不少,人数大致在4千到5千人之间,并分属三个不同的阵营。

  • 人数最多的一方,是皇宫的侍卫,负责保护李渊的,人数大约有2500人左右;
  • 稍微少点的,是李建成李元吉一方,由于李建成是太子,因此他能够调动的人数大约在1500到2000人之间;
  • 而人数最少的,则是李世民一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所带的兵力,共有八百人。

从人数上来看,李世民最为薄弱,但就是靠着这八百人,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让我们去看一看玄武门之变前后,究竟都发生了什么。

大唐立国后,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被封为太子,而战功显赫,为大唐打下一半以上河山的李世民则被封为秦王。

不过,原本应该有的“兄友弟恭”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在李建成和李世民身上,相反,二人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李建成看来,自己是嫡长子,当太子是理所当然的。

但李世民则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哥哥只是大自己几岁,论战功不如自己,论能力也不如自己,凭什么就因为比他小几岁,就只能当一个臣子?

因此,兄弟二人的你争我斗,在很早就已经存在,而这一切,李渊非常清楚。

不过,虽说知道李建成和李世民存在矛盾,但李渊也是无可奈何,一来他不可能废了李建成,毕竟他是嫡长子,废他与道义不符。

至于李世民,当时大唐尚且不太稳定的形势,离不开他的南征北讨。

所以,对于两个儿子的明争暗斗,李渊秉承的态度是尽量把一碗水端平,另外,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历史上总是在说到李渊时,说他昏庸无能,任由李世民和李建成自相残杀,实际上抛开他的皇帝身份,别忘了他还是一个慈爱的父亲,虽然看着两个儿子争斗,但李渊做不到杀伐决断。

不过,在他维系的这种脆弱平衡中,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实力越来越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截止到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建成阵营,已经集齐了包括齐王李元吉、燕王罗艺、太子洗马魏征、护军薛万彻等众多位高权重之人。

而李世民这边,实力更加恐怖,像我们熟悉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秦叔宝、侯君集、张亮等,均是秦王府的重要成员,另外,还包括时任中枢侍郎的宇文化及之弟宇文士及,以及礼部尚书唐俭、工部尚书屈突通等。

而除了这些明面上的追随者之外,李世民比李建成棋高一着的是,他早在数年前,就在李建成身边和皇宫侍卫那里,埋下了无数个暗桩。

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的暗桩有名可查的至少有四个,分别是中郎将常何、掌管玄武门的左屯营将军敬君弘、大将吕世衡和太子(李建成)率更丞王晊。

至于其他没有留下名姓的暗桩,怕是更多,而李世民能够成功,这些暗桩功不可没。

总之,在李渊的“平衡术”下,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实力越来越大,最终大到了足以置对方于死地的程度。

而真正促使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也是一个暗桩秘密传递回来的消息。

武德九年的一天,李世民接到太子率更丞王晊的密报,说由于突厥南下,皇帝李渊已经安排齐王李元吉迎战,并且,李元吉已经请求李渊,将李世民的心腹,包括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精锐纳入自己麾下,一同随军出征。

最可怕的是,王晊告诉李世民,在大军出征之日,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下手的时候。

王晊的密报,让李世民惊慌失措,他没有想到行动如此之快,如果不是王晊,恐怕李世民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慌乱之余,李世民叫来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人,商议该如何应对,结果,这群人不仅没有一丝慌乱,反而从内到外,透露着一股子兴奋。

他们众口一词,告诉李世民,如今正是“成大事”的最好时机。

面对心腹们的怂恿,李世民却开始退却,毕竟杀兄弟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着实很难,李世民无论如何也过不了心理那一关。

关键时刻,还是长孙无忌站了出来,他高声质问李世民“圣人舜,尚且知道”小杖受,大杖走“之理,如今情势,安能坐以待毙?"

正是这句话,促使李世民下定了决心,一番密谋之下,玄武门之变正式拉开帷幕。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提一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所做的两项安排,这两项安排,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

第一项,李世民安排妻舅高士廉,前往长春坊和光德坊释放关押在那里的死囚,并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赶往秦王府,负责保护秦王府的安全,防止老窝被人一锅端。

第二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他传令宫里的暗桩,包括常何、敬君弘、吕世衡等侍卫将领,轮值玄武门,保证第二天李世民进入时,是他们在守卫。

之所以说这一点很重要,是因为当时李世民手下能够调动的人马,只有八百死士,而皇宫里的侍卫人数,则是在两千上下,硬拼根本打不过。

所以,只能是智取,而智取的方法,就是买通守卫,让八百死士进入玄武门,并提前埋伏好。

这也是前文所说为什么李建成败得那么快的原因之一,他根本不知道,守卫皇宫的侍卫,早就成了李世民的人。

一切准备就绪后,李世民开始等待,等待天亮,等待即将到来的一场恶战。

公元626年6月4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全副武装的李世民,带着妻子长孙氏以及心腹众人,在玄武门守卫的注视下,大摇大摆的通过玄武门,进入太极宫。

随后,长孙氏亲自为将士们发放铠甲兵刃,看到王妃冒死前来,将士们无一不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意为秦王肝脑涂地。

万事俱备,只待建成。

李建成在当时,曾经有一次逃出生天的机会,与他关系密切的张婕妤得知李世民告发李建成的消息后,急忙汇报了李建成,并劝说他不要进宫。

另外,久经沙场的齐王李元吉,也认为此时进宫不妥,极力劝说李建成托病不去。

但李建成最终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同时他表示,此时皇宫上下都是他的人,不会有什么意外,所以,此时更应该进宫打探消息。

但李建成忘了,皇宫侍卫能被他收买,自然也就能被李世民收买。

就这样,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带了几名随从,骑着马大摇大摆地走向皇宫,走向那个他们再也回不去的玄武门。

不过,毕竟是上过战场的人,心里的警觉性还是很高的,在两人刚到临湖殿的时候,李建成就瞧出来有些不对劲,他发现,宫里的侍卫,在看着他时,眼里没有往日的畏惧,反而充满了杀气。

一瞬间,李建成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调转马头,跑!

只不过,李世民怎么”舍得“就这么让大哥跑了呢?他催打战马,迅速向李建成追去,期间,李元吉先后朝李世民射了三支箭,但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其他原因,三次居然都没射中。

擒贼先擒王,李世民顾不上李元吉,第一时间搭弓射箭,一箭就将李建成射死在马上。

就在这个时候,尉迟敬德带着几十个骑兵赶到,朝着李元吉发起了攻击,一通齐射,李元吉为了躲避,也跌落马下。

看到李元吉下马,李世民赶忙扑了过去,但因为速度太快,一个不小心,李世民连人带马,被绊倒在地,这一绊倒,李世民刚好摔在李元吉不远处。

机不可失,李元吉眼见李世民就在眼前,一个箭步冲了过去,夺过李世民手中的长弓,用弓弦死死地勒住李世民的脖子,一番用力之下,李世民几乎被勒的断了气。

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看到自己的老板陷入困境,不由得怒吼一声,催马扬鞭赶了过来。

如果没有尉迟敬德这一声吼,恐怕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就会被改写,李元吉看到尉迟敬德冲了过来,顿时有些慌乱,放开李世民拔腿就往武德殿的方向跑去。

父亲李渊在那里,只要跑到武德殿,就没有人赶杀自己。

只可惜,尉迟敬德怎么会让李元吉去武德殿呢?他一边骑马,一边射箭,李元吉就这样在即将踏上武德殿台阶之前,被射死在路上。

这是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直接对决,从上述所讲我们就能够看出,李建成自始至终,都没有来得及呼叫救援部队,他身边除了李元吉之外,也就三五个侍卫,再加上他第一时间就被射死,所以,即使是有心想救他和保护他,也来不及。

那么,作为太子,李建成手里的卫兵当时在干什么呢?准确地说,他们在”忠心护主“的路上。

就在李世民发动攻击时,就已经有人把消息告诉了距离临湖殿不远的东宫,当时,李建成的部下,包括翊卫车骑将军冯立,以及副护军薛万彻第一时间点齐人马,望临湖殿冲去,试图保护李建成。

根据记载,当时这部分人的人数,大约有两千左右,其中包括李建成的人和齐王李元吉的一部分士兵。

他们冲出去没多久,李建成战死的消息就传了过来,但这没有让冯立等人停下,反而继续冲向玄武门,只不过,他们的目的,已经是从救援变成了报仇。

守在玄武门的,是李世民的的暗桩敬君弘和吕世衡,这两位猛将,看到乌压压的太子部队冲过来后,丝毫不畏惧,拎起刀来就要上前砍人。

当时,身旁还有几个”骑墙派“,劝说他俩静观其变,但二人根本不听,大吼一声就冲入敌阵。

但两个人哪里是两千人的对手,不一会,二人就死在了太子部队的手里,成为了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一方最先牺牲的大将。

敬君弘和吕世衡被杀死后,太子部队士气大振,开始对玄武门发动攻击,只要他们攻进玄武门,那么李世民就会非常危险。

关键时刻,又出来了一位猛人,他就是李世民的谋士张公瑾,看到太子部队就要来到玄武门前时,张公瑾犹如神灵附体,撸起袖子,硬是凭借一人之力,把玄武门的宫门关了起来。

我们在影视剧中或者是游览一些古代城楼时,都见过那些城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城门又厚又重,要想关上这厚重的大门,至少也得几个人才行。

但张公瑾却一个人做到了,这一刻,他就是大力水手,就是无敌浩克。

门一关上,太子部队的人傻眼了,他们拿刀砍了一阵,发现了一个悲哀的情况,城门太厚,指望砍是万万不可能成功的。

这可怎么办?就在他们无奈之际,薛万彻提出,不如咱们去攻打秦王府吧。

不得不说,薛万彻这个提议是一个高招,秦王府是李世民的根据地,那里不仅有李世民的家眷,还有众多参与玄武门将士的家眷,一旦秦王府被攻下,这些家眷全部都会死,而这就等同于釜底抽薪。

不过,薛万彻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实施,因为就在他们调转马头准备前去秦王府的时候,尉迟敬德提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爬到了玄武门最高处。

这两颗人头,一个是李建成的,一个是李元吉的。

看到老大都已经被斩,底下这两千余名太子部队的人,顿时犹如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做鸟兽散,眼看大势已去,薛万彻只得带着几十个心腹,一路往终南山方向逃去。

到了这个时候,玄武门之变已经接近尾声,李建成、李元吉被斩,唯一前来救援李建成的军事力量,也四散逃去,整体局势,已经被李世民基本掌控。

所以说,不是没有人前来救援李建成,而是他们来的太晚,已经丧失了救援李建成的最佳时机,至于那些城外的禁军,此刻估计还不知道皇宫里发生了什么事,因此,也就不可能来救李建成。

即使是知道,也无济于事,毕竟李建成已经身首异处了。

在此之后,尉迟敬德提着人头,一身是血的闯进武德殿后面西海,见到了正在”玩漂流“的李渊,此情此景,李渊深知发生了什么,长叹一声,就此放弃了所有抵抗。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太子东宫里,还有一部分将士在拼死抵抗,李渊为此还下了一道亲笔诏令,让他们放下了武器,接受李世民部下的监管。

传达这道诏令的,是黄门侍郎裴炬,他带着诏令安抚了所有东宫将士,谁知刚安抚好,秦王府的人就杀了过来,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就此死在了秦王府人的刀下。

原本,那些已经放下武器的东宫将士也会被杀掉,但幸运的是,尉迟敬德制止了这个杀戮。

”元凶已诛,何必牵连他人。“---尉迟敬德

一切都平静之后,李世民终于来到李渊面前,父子二人相对无言,李世民跪在地上嚎啕大哭,李渊坐在那里沉默不语。

还能说什么,还会说什么,就这么着吧。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大获全胜而结束,事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当年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渊退位,太子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对太子李建成的洗马魏征问道:“你为什么挑拨我们的兄弟关系?”魏征听完,面不改色的回答:“如果太子李建成听从了我的建议,也不至于落得今天这个局面”。可见,如果李建成继承了皇位,李世民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父无犬子,其实,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堪称优秀的儿子,最后发生“玄武门之变”,其实这也是李渊最不愿意看到的,而是历史上客观形成的局面,当年,李渊起兵谋反时,他根本就无法预知前途和命运,而李世民恰恰是抓住了历史机遇,在跟随李渊造反的斗争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一个经过战火洗礼的皇子,又怎么可能甘居人后呢?


其实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还得从李渊时期的裴寂和刘文静之争说起。

裴寂是李渊的头号亲信。早在李渊尚未晋阳起兵之时,裴寂就担任隋朝晋阳宫副监,与李渊的关系就极为密切,史载二人每每彻夜把酒言欢,喝完酒再下棋,经常就是一玩一宿,感情极为深厚。因为二人关系密切,裴寂在鼓动李渊造反的过程中不遗余力,效果也非常显著。等李渊起兵时,裴寂又借花献佛,把晋阳宫的东西全部奉献以供军用,有“宫女五百人、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李渊起兵后,裴寂又一路追随,等唐朝建立后,李渊对裴寂也是相当够意思,一直让裴寂官列众功臣之首,甚至与其同坐同食。

刘文静,与李世民关系密切,是李世民的第一号心腹。从策划晋阳起兵到出使突厥,再到一路追随李世民屡立战功,刘文静总觉得自己所立的功劳比裴寂大,但获封的官位却一直在裴寂之下,所以内心十分愤懑不平。

于是,刘文静就对裴寂意见很大,议论朝政的时候就有意排挤裴寂,总是和他唱反调,但凡是裴寂举手赞成的事儿,刘文静便一定投上反对票。对李渊与裴寂同坐同食的事也不放过,刘文静向李颜进谏道:“陛下已为天下之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子即使功劳再大,陛下也应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坏了君臣之间的规矩。”

李渊当然听得出来刘文静所指功劳大的臣子就是裴寂,但他对此并未在意,只是一笑而过。

与刘文静的咄咄逼人相比,裴寂显得格外老实,处处对刘文静十分忍让。不是裴寂不往心里去,只是他在等待一个置刘文静于死地的机会。

武德元年,刘文静领兵抗击薛举时,因过失导致兵败,并因此被李渊罢官。虽说处置算不上严厉,但是跟裴寂后来攻打刘武周兵败却没有受到任何处分相比,足够让刘文静心里更加不平衡了。

刘文静愤愤之余,借酒消愁,难免酒后失言,结果被人密告说其有意谋反。李渊对此相当重视,派中书令萧瑀、礼部尚书李纲和右仆射裴寂三人联合审理此案。

大家一看裴寂也是这审案三人小组的成员,就应该知道刘文静此番定是凶多吉少。要说李渊绝对没有私心的话是不可能的,但客观地说,李渊本意私心并不大。因为三人小组的另外两个人都以正直著称,萧瑀曾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因常劝诚隋炀帝要爱护百姓而被厌烦,不得隋朝重用;而李纲在隋朝为官时也曾面斥过隋炀帝,是个十分耿直的人。让萧瑀和李纲参与审刘文静案,估计李渊并没有想置刘文静的死罪。

三人审理后向李渊汇报案情,萧瑀和李纲均说刘文静并没有谋反之意,裴寂虽然没说刘文静是否谋反,但是却说了比谋反更要刘文静命的话:刘文静的才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其性格粗鲁危险,如今酒后狂言已经可见一二。现在,我们天下尚未大定,若赦免此人,日后恐怕会有大祸患。

到了下死手的时候,绝不心慈手软。裴寂太了解李渊了,所以他的话是一招毙命。李渊听闻便动了杀心,胆大妄为且有才华的人是最危险的,裴寂没有明说的大祸患会是什么?不言而喻,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心腹,日后如果帮助李世民谋取皇位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念及刘文静往日的功劳,让李渊还稍有迟疑的话,李世民挺身对刘文静的极力保全则让李渊坚定了杀刘文静的决心。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李世民怎能不保?但李世民的力保,加之萧瑀和李纲的“袒护”,却让李渊真切地感受到了一股威胁皇权的力量。对于帝王来说,只要事关皇权,是非曲直都不再重要。

刘文静曾经获得的免死待遇此时已经没有任何效力,他被押赴刑场,临死前再次吟诵了那句流传了上千年的话语:“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其实,刘文静到死都没明白,他一直对装寂不满,实际上就是对李渊不满,他正是死在了这里。

刘文静与裴寂之争最终以刘文静之死结束,这不仅仅是一个开国功臣的死亡,实际上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的一场权力之争,只不过是羽翼尚未丰满的李世民十分狼狈地败下阵来。

刘文静的死绝对给了李世民巨大的震动,如果此前李世民只是一名年轻骁勇的将领,从那一刻起,李世民迅速成长为一个老成的政治家。因为如果不那样,他将连自己最亲信的人也保护不了。

刘文静被杀的时候,历史的时钟才刚刚走到武德二年九月。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光有想法是不行的,还要有过硬的实力。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具有极为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唐朝建立后,新王朝为统一全国需要四处征战,而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自然不适宜再从事过于危险的事业,从而李世民就肩负起重任,便有更多的机会在战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李世民在征战过程中招至自己麾下的人才除了前文提到的尉迟敬德外,还有秦琼、程知节原是跟随李密,后来归降王世充,在李世民镇守长春宫时归降,与他们二人一同归降的还有吴黑闼和牛进达;张公瑾原来是王世充的洧州刺史,后来献城归降李世民;刘师立原来是王世充部将,洛阳平定时本应该被诛,李世民爱惜其才华,收其为左亲卫;李君羡、田留安原分别是王世充的骠骑将军和南将军,后奉众归降李世民:戴胄原来跟随杨侗,李世民攻克武牢时收为秦府士曹参军。另外,还有很多人因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从而跟李世民关系密切。在权力的斗争中站在李世民一方,这些人有段志玄、公孙武达、屈突通、宇文士及、萧瑀、封德彝、钱九陇、樊兴、李安远。


具备实力后需要适当的展示,一方面要让大家铭记自己的战功,另一方面也要让所有人知道我李世民不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被打压的。出于这样的目的,公元621年六月,擒获窦建德、平定洛阳后班师回朝,李世民搞了一次空前高调的入城仪式。

高调到什么程度呢?史书记载,李世民身披黄金甲在前,其后紧随尉迟敬德、秦琼、程知节等二十五员大将,一万铁骑,三万甲兵,前后吹鼓,献王世充、窦建德二俘及隋朝器物辇辂于太庙。

如此高调,在外邦人士看来,是大大地弘扬了大唐帝国的国威,但在唐高祖李渊看来,这个儿子已经功高震主,不太好驾驭了,一旁辅政的太子李建成更是感到了沉重的压力。于是,对李世民这次的封赏来得格外缓慢,六月班师回朝,直到十月新晋的官职才确定公告下来,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与以往的迅速封赏不同,这次与其说是李世民的功劳太大,需要特地商定一个与之匹配的官职,不如说是要有意冷落一下李世民,给他降降温。

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平定西秦、收复山西、东征将阳、擒获窦建德,大半个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的,所以,后面出兵平定江南时,李渊有意没有再用李世民,而是任用李靖、李世勒等武将。

海内渐平,李世民再次遭遇打压,但他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在相对安稳的日子里“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文学馆中聚集了较具声望的“十八学士”: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敏、盖文达、苏晶。其中房玄龄和杜如晦即历史上有名的二人组“房谋杜断”,后来成了李世民的宰相,也是整个唐朝首推的贤相。这些人在玄武门兵变中发挥了重要的谋划作用,贞观年间,更是与李世民一起成就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麾下文士武将俱全,让李渊更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跟装寂等亲信说:“世民在外带兵日久,专断独行,又被文人书生影响,已经不是我往日的那个儿子了。”

于是,李渊更加倾向于培植太子李建成的势力,让他们兄弟二人相互牵制。窦建德余部刘黑闼起兵反唐的时候,李渊就没有让李世民带兵出征,而是让李靖、李世勤和李艺三员大将前去平叛。三人兵败后,不得以才启用李世民,而当形势略有好转,李建成便请兵出战,李渊也就顺水推舟地同意了。下旨召回李世民,让李建成继续平定叛乱,同时,还给予李建成节制河南、河北—带官员和事务的权力,让他得以在李世民曾经的根据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其实,从起兵到攻克长安,李建成所立的战功与李世民大致相当,只是后期太子的身份让他不得不在朝中处理政务、所以李世民的光彩夺目在让他倍感压力的同时还有些愤愤不平。李世民的势力日益壮大,李建成的步伐也紧随其后。李世民有文学馆十八学士,李建成有洗马魏征、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等尽心竭力为东宫筹划;李世民有秦府私甲,李建成也培植长林兵效忠东宫:李世民在地方上有洛阳的张亮和幽州的王君廓支持,李建成则有管辖山东地区的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和实际镇守幽州的李艺作为外援。李建成更胜一筹的是,他常年在京城,更有四弟齐王李元吉和李渊宠妃尹德妃、张婕妤等拥护。

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二人的实力日渐强大,矛盾也日益激化。公元623年,庆州都督杨文干造反,因杨文干曾经宿卫东宫,有人说太子与其里应外合。李渊派李世民审理此案,但日后李渊对此案的处理是相当耐人寻味的。李渊没有提案件的结论,让此案不了了之,但同时却责怪他们兄弟二人,流放了李建成手下的王珪和韦挺,还有李世民手下的杜淹。李渊认为支走了给他们兄弟出主意的人,以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处理此事,会让他们各自有所收敛。但事与愿违,兄弟相争的局面没有得到控制。

同年七月,李渊带三个儿子打猎,李世民的马被做了手脚,导致他落马三次,所幸他骑术了得,并没有受伤。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拉拢李世民手下的头号猛将尉迟敬德,暗送金银,欲结“布衣之交”,被尉迟敬德拒绝。拉拢不成,以朝廷的名义公派总可以吧,李建成鼓动父亲李渊调程知节为康州刺史,又让房玄龄和杜如晦出秦府任职。一时间人人自危,怕自己被调出秦府。日后再寻个由头被贬斥甚至被杀。

李建成分化、削弱李世民力量的同时,李世民也在重金收买各关键部门的可用之人,其中就有东宫的率更丞王咥、玄武门禁军守卫将领常何。东宫的率更寺掌管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的政令,率更示是率更寺的副主官,职位之便让王咥可以知晓东宫的各项事务。玄武门是长安宫城的北大门,是出人内宫的必经之路,也是保卫内宫的禁卫军驻扎的重地,城门极其结实,一旦被关上,很难攻破。如果控制了玄武门,就可以在不惊动长安城禁军的情况下控制内宫。因此,王咥和常何虽然官阶不高,却至关重要,在玄武门之变中,二人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公元626年六月一日,边境报信说突厥来犯。李建成毫不犹豫地推荐李元吉领任大元帅,并抽调秦府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段志玄等精锐一同出征。李建成这么做无异于砍掉了李世民的臂膀,这样一来李世民就容易对付得多了。一直以来,李元吉和魏征都建议李建成寻机杀掉李世民,从根本上以绝后患。李建成感觉自己终于等来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私下与李元吉商议,等李元吉领兵出征的那天,与李世民一同去昆明池为他践行,席间埋伏勇士,趁机杀掉李世民。

这个消息被王咥及时地报告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已被点燃。

六月三日,傍晚,李世民紧急召聚心腹爱将,众人得知情况后,秦府上下一片群情激动。“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长孙无忌率先发言。李世民迟疑不语,他明白所谓的先发制人意味着什么。毕竟弒兄杀弟是天下之大不韪,不由得到眉紧锁,一时难以下定决心。

尉迟敬德见李世民踌躇不定,敦促道:“末将不愿为齐王充当马前卒,也不愿在秦王身边束手就擒。秦王如此,不若我们就此告辞。”说完向李世民拱了下手,转身就要大步离去。

李世民当然要上前拉住这位爱将,但长孙无忌却又说:“秦王莫要拉敬德!如今之势,我们已被打压排挤得透不过气来,今天秦王若下定决心,尚有一线生机,如若事败,我等死也甘愿。否则,就趁早让我们回家,免得来日枉死。”说完,也要与随尉迟敬德一同往外走。这时,室内的其他人有摇头的,有叹气的,也都一一起身,似要离开。

李世民明白如今他已经没有退路了,要么进一步,事成可以一展胸中抱负,亲手创建一个太平盛世;要么退一步,众叛亲离,任人宰割。对,由自己亲手创建一个太平盛世,这个支撑自己从父亲起兵到现在一步步走过来的信念,快十年了,哪能就这样放弃,拱手把机会留给他人?

思虑至此,李世民放下拉着尉迟敬德的手,略微抬抬头,眉头渐渐舒展,声音缓慢而低沉但却字字分明地说:“让他们回府一同商量个方案吧,告诉玄龄和克明,说我已下定决心。”说罢,环视全场,眼神中透出寒冷如冰,坚定如石的光芒,众人仿佛被这目光定住了一般,有那么一刻似乎都动弹不得。

等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到来,众人反复商议推敲,决定就在第二天行事。因为第二天有个极为关键的便利条件:子时后,玄武门是禁军守卫将领常何当值。于是李世民火速入宫,向李渊密告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李渊晚年宠妃很多,李世民的密告对李渊来讲绝对是个重磅炸弹,杀伤力大到李渊听闻后顿时怒不可遏,不同真假地就急宣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天一早必须入宫。临了还用颤抖的手指着李世民,说:“你也来!如若妄言,定饶不了你!”

李世民当然要来,哪有猎人不恭候猎物的?他已经确保了猎物明天一早会出现在人宫必经的玄武门,时间紧急,需要连夜布置。秦府众人明确分工,分头行事,天还没亮时,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与秦府人八百宿卫就已经埋伏在了玄武门。


公元626年六月四日。

这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与往日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却晃得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几乎睁不开双眼。得知被李世民告了黑状,他们路上气愤不已,还商量着怎么给父亲李渊消气,最好让他们父亲亲自解决了李世民,好省却他们的麻烦。这兄弟二人哪里知道他们已经再也见不到他们的父皇了。

李建成与李元吉带着几十亲兵来到玄武门前,门内骤然闪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正是李世民。李世民身后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众人身后全是秦府亲兵。李建成和李元吉睁大被阳光晃得略微眯起的双眼,一看这阵势,傻子也明白要发生什么,但一切都已太晚。

李世民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尉迟敬德还割下了二人首级。众人解决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随身亲兵后,退入玄武门。这时,东宫和齐王府的府兵闻变攻至玄武门,带队的薛万彻更是高声喝道:“不开城门,我等就去攻打秦王府。”尉迟敬德迅速登上城楼,高举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大喊:“此二人谋害秦王,已奉旨诛杀。尔等放下武器,既往不咎,若违抗圣旨,与二人同样下场!”东宫和齐王府的人见李建成与李元吉已死,军心大散,纷纷撤离。至此,玄武门之变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只差最后一步,控制住皇帝李渊,否则前功尽弃。

尉迟敬德身披满是血污的铠甲,手执长槊,在内侍的带领下来到李渊面前。李渊大吃一惊,问道:“敬德为何这般模样?”

尉迟敬德俯身下拜,答道:“太子和齐王谋反,已被诛杀,恐陛下受惊,秦王特命微臣前来保护陛下。”这哪里是保护,分明是在通宫。李渊哪还能连这都看不懂,他看向身旁的裴寂、萧瑀和陈叔达,声音极为低微的问:“真是想不到啊,如今该怎么办?”

裴寂不语,萧瑀和陈叔达都说:“秦王功高盖世,天下归心,陛下不如就放心让秦王来管军国大事吧。”“好吧,这也是朕多年的夙愿。”李渊垂下双目,他明白大势已去,儿子李世民已经从自己手里抢走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自己则沦为了尊贵的政治囚犯。

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三天,李世民被宣布立为太子,全权处理一切政务。两个月后,李渊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于东宫显德殿即位,成为史上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次年,改元为“贞观”。

一位圣明的帝王,就这样从玄武门之变中踏着手足骨肉的鲜血走了出来。这留给后人一个很不好的启示,似乎亲族的鲜血就可以成就一个帝王,所以,这次玄武门之变作为“榜样”光荣地成为大唐的第一次政变,引导着李唐王朝更多的人走向政变这条路。




有的,他们2000多人前来进攻李世民的800人。但是玄武门关闭了,一下子进不来,尉迟敬德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让他的士兵看,2000人马全都散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长孙   秦王   太子   皇城   军队   禁军   武德   东宫   突厥   心腹   麾下   侍卫   将士   事变   皇宫   财经   李建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