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宋太祖赵匡胤?

后人对赵匡胤的评价,赞扬者有之,批评者也不少。

了解过的人,大家心里应当对此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其实老百姓心中的历史才是最重要的历史,因为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你懂得这个历史人物越多,你会对历史对人生对现实认识越深。

我个人认为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却是一个非常有脑子的人,居安思危,厉行节俭的人。

正是赵匡胤的居安思危,崇尚节俭,奠定了大宋基业,在位17年,非常节俭,史书记载对赵匡胤的节俭用了四个字,叫:躬履俭约

咱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介绍:

穿衣:高官,震国级高官,穿旧衣服,而且把自己穿过的旧衣服赏大臣,可谓一石二鸟,皇帝赏你一件旧衣服,你那名牌衣服还穿得出来吗?说:此我旧所服用。这是我过去穿的衣服。那皇上赏给你的衣服,穿上旧的你也感到很光荣啊。

还有去珠玉,自己的皇冠上面的珠宝全部去掉。

他这么简朴,那他的孩子呢?他有一个女儿,历史上称她为永庆公主,永庆公主嫁给了当朝宰相魏仁浦的儿子,叫魏咸信,有一天他的女儿穿了一件新棉袄,已经出嫁了的女儿,棉袄上一是贴了绣花,第二是插了翠羽,翠鸟的羽毛,赵匡胤看了以后就说了一句话,就说啊,你这件衣服啊,出宫的时候就留下来吧,别带走了。他女儿很纳闷啊,我穿这个东西又怎么样啊,没有多少翠羽啊。赵匡胤说,你不懂,你知道咱们皇宫当中的多少皇亲国戚还有那些大臣们都要仿照着你这种衣服穿,他说你种衣服一穿等于开了一个流行时装新闻发布会,大家全学着去穿,那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全城大量的翠鸟会被猎杀,翠羽的价格会快速的上涨,他说你身在富贵人家千万不能开这个头。史书记载,其可制造此恶业之端。

他弟弟赵光义当时是开封府尹相当于开封市市长,所以他弟弟赵光义觉得他哥哥穿着这个衣服太寒酸了,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他就对哥哥说,你也换身衣服,你看你这身衣服老土了,太土气了。结果赵匡胤就给他弟弟说了一句话,说你不记得咱俩小的时候在洛阳夹马营的军营中间在身上穿的啥?赵光义哑口无言,从此以后再也不劝她哥穿名牌了。

北宋的前几个皇帝都很好的,延续了赵匡胤的节俭风格。尤其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赵光义即位后仍然崇尚节俭,可惜北宋的后几位皇帝无法崇尚赵匡胤的节俭风尚,尤其是宋徽宗时代奢侈达到了极致,如此奢靡荒淫亡国是必然的事情。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一向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而且赵匡胤还好那一口,经常喝醉酒,赵匡胤说每次喝完酒他就很后悔,有一次晚上赵匡胤想吃羊肝,下人马上要吩咐御膳房说皇帝要吃羊肝,宰一只羊给皇帝取羊肝吃。赵匡胤一听说要宰一只羊,于是制止了这件事情,他说,假如我每天晚上想吃羊肝,那岂不每天晚上要宰一只羊取羊肝吗?那是多大浪费啊?忍住嘴馋不吃羊肝了。这是吃。

再说说他的住:他皇宫所用的帘子都是用芦苇编的,用苇箔编的帘子,皇宫的帘子用芦苇编,那是极其节俭的,我们看史书记载,六朝时期的帘子都是珠帘,而赵匡胤用的帘子是用芦苇编的。咱们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赵匡胤的寝宫那个房梁坏了,于是请来了工匠说要用那个合抱之木去修房梁。赵匡胤一听,于是就批了这样几个字: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去砍那个合抱之木。当然这这个话很粗,但很符合一个武将出身的人说出来的话。可见赵匡胤这个人是非常节俭的。

然后就是裁减宫女,赵匡胤在位17年,距他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他的宫女是380人。于是,赵匡胤就说让他们愿意回家的,就放她们回家,结果就走了150人,380-150剩230人,皇宫里有230人,这意味着什么隋炀帝的宫女有100,000之多,100,000啊。唐高宗李渊当了皇上之后觉得后宫的宫女太多了,一个哩是想展示一下形象,一个哩是觉得有些太浪费,一次性裁剪了多少宫女啊?3000。唐太宗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后宫的宫女多少了?好几万。唐玄宗四万多宫女。

我们再看看行,赵匡胤行在皇宫里,无非就是骑马和坐轿,赵匡胤做的什么轿子哩?后周的皇帝传下来的一个旧轿子。后来他女儿看不惯,他说你当皇上那么长时间,你看你坐的那个轿子,那么破,咱们能不能弄一个好一点的,咱们不用更高级一点的车,起码弄个宝马,弄个路虎是吧,好一点的车。结果赵匡胤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赵匡胤怎么说?他说我拥有天下,整个皇宫用黄金来装饰都装得起,这话不是吹的。赵匡胤是皇帝,整个皇宫用黄金来装饰的话,确实装得起,但是赵匡胤记住两句话,以一人治天下,不能以天下奉一人。所以他要为国守财,他说你们再不要说这个话了。他始终坐他那个破轿子,这不容易呀,对一个封建皇帝来说,很不容易。

我们讲过赵匡胤的这个躬履俭约。咱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人是有毛病啊?还是他本身就抠门啊?不愿意花钱,为什么他过得生活那么简朴?

追求享乐是人的本性之一,宋太祖赵匡胤充分具备了享乐的各种条件,但他仍然约束自己例行节俭,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宋太祖赵匡胤,有资格也有能力奢华一点,但根据史书的记载,赵匡胤从不纵容自己一切以节俭为本,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赵匡胤有三个深知,所以他过得很简朴。

第一,他深知奢侈亡国

你说赵匡胤一个武将,他怎么知道奢侈亡国?历史啊。他是从五代过来的人,五代的历史中间我们举几个人,后梁朱温,灭了唐的五代的第一代皇帝后梁朱温,朱温过的什么样的生活?原来很简朴,当皇上以后腐败到什么程度?儿子在前方打仗,儿媳妇都得到皇宫中间去侍寝,他连儿媳妇都霸占,这样的老色棍他能不亡国吗?朱温很快就完蛋了。

后唐的李存勖,李存勖在取得政权之前也过得很简朴,初期也是一个艰苦奋斗的皇帝,后来梁朝灭亡以后,他认为中原已定,迅速腐败,他喜欢什么呢?喜欢唱戏的,喜欢唱歌的,喜欢跳舞的。这些人当时叫做伶官,喜欢宦官,整天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他还有一个皇后,那个人更爱财,他跟宦官勾结起来杀功臣,结果导致兵变,这个后唐李存勖很快就被杀了。

后晋的石敬瑭,也是腐败的不得了,最后也导致亡国。

梁、唐、晋,他看到了,所以他知道奢侈亡国,就是从历史中间看到的,从现实中间赵匡胤也看到了,他灭了很多割据政权。它灭了西蜀,灭西蜀花了66天,把西蜀灭了,为什么西蜀会亡国?西蜀的国君孟昶早年是个非常简约的人,是一个非常艰苦朴素的人,是一个艰苦奋斗的人,当上皇上就变了,这就应了我们现在老百姓长讲的一句话,这就叫脑袋跟着屁股走,屁股挪到哪儿脑袋就会想什么。屁股坐到龙椅上,当了皇帝了,所以这个孟昶就变了,赵匡胤不是把西蜀灭了以后,就把西蜀的东西运到京城开封吗?其中有一个运来的东西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这个东西的学名叫溺器,说白了这个溺器呀,就是便盆,小便盆,西蜀皇帝孟昶的便盆可不简单,他叫七宝溺器,上面用七种不同的宝石镶嵌在这个便盆上面,赵匡胤看着这个溺器以后,找人把孟昶叫过来问了孟昶两句话,你用七种不同的宝石造了一个便盆,我问你,那你用什么东西来盛饭呢?你的便盆镶的七种宝石,那你的饭碗用什么东西来装饰?孟昶答不上来,赵匡胤后来又补了两句,自己对自己的那个享乐达到这种程度,想不亡国能办得到吗?

所以赵匡胤对于这些帝王的奢侈腐败他是太明白了,所以他不愿意这样干。还有一个给他灭掉的南汉的一个皇帝刘鋹,这个人非常腐化,他投降赵匡胤以后他为了讨好赵匡胤,他用那个珍珠做了一个马鞍献给了赵匡胤,用珍珠做了一个马鞍,赵匡胤看过以后非常感慨呀,说了两句话:假如能把这种心思用在治国上,这国家怎么会灭亡呢?

所以历史和现实都告诉赵匡胤一个道理:奢侈亡国。

第二,他深知上行下效的后果。

这个一般做领导的很难想得到,赵匡胤却非常懂得皇上如果好什么做什么,那下面就不要说了,南宋时期出了一个乐府诗集,记了一首古诗写得非常好,写这个上行下效,他还不是说这个别的地方就说京城,只要是都城京城出现什么样式,你看全国那个模仿就是一共六句: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中全匹帛。说,京城的人只要把头发的发髻梳的高一点,传到全国去,那全国的妇女头上的发髻恨不得有一尺高。模仿啊,这叫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若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把那个眉毛画得长一点,好啦,那全国老百姓画的四方且半额,半个额头都画上了眉毛,没有半个额头都画上眉毛的,把咱们都吓死了,城中好大袖,如果城里人都流行的是那种大的袖子,那么全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恨不得用半匹帛做袖子,叫四方全匹帛,用一匹布做一只袖子,那种水袖,我觉得一般人甩不起来,那什么也干不成了,这叫上行下效。做皇上一定要注意节俭,因为你是全国老百姓的榜样啊,所以赵匡胤就拿这一条教训他女儿永庆公主,所以后人总结赵匡胤特别提到他求主几严格要求自己,正因为他严格要求自己,所以给整个社会的风气被扭转带来了极好的影响。

结果在他的朝出来了一个好宰相,这个宰相叫范植,这个人原来是最反对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后来给赵匡胤拉过去了,泛指这个人很廉洁廉洁到什么程度呢,廉洁的饭局病重快死了,很多官员来看望他家里要代课,但是没有碗没有盆史书记载没有器皿就是他家里没有吃饭的那些家伙事儿,所以赵匡胤觉得得很奇怪。说你身为宰相这么多年,你怎么家里不买点盆盆罐罐呢,来了客人没地方正当招待呀,他说你不知道,我平时当宰相我从不和外人交往吃饭,从不去吃请,也不是吃素的,既不吃请也不吃素,我和谁吃饭呢,只和我贫困时候的那些哥们吃饭,和这些穷朋友吃饭,我犯不着买那么多盆,那么多碗,所以到现在我都没买。

五代时期,宰相受贿是一股风气,范植在赵匡胤的带领下,开了一个好头,身为宰相绝不受贿,所以赵匡胤评价范植只花了四个字:真宰相也。他是个真正的宰相,他两个人一上一下,这样一来给官场造成了一个什么风气呀?送往迎来这个事情基本上取消了。小官上任,穿着布鞋,拄着拐杖,步行前往。骑着驴去做官,都会被当作奢侈了,都是步行去做官,这就是宋初在赵匡胤的带领下形成的官场的风气。第三个深知,就是深知国力疲敝。

五代朝代更换这么多,这么快,战争这么多,所有当官的人又知道我当官也就当这么几年,皇上马上就要换了,所以拼命的捞,国家整个的经济非常的差,所以赵匡胤知道国力很弱,所以他不愿意奢侈浪费,即使是打仗,赵匡胤也贯彻了四个字:叫多快好省。打仗他不多打,打的时间很短,你说灭那个西蜀,那是很难的,到四川去打仗,66天灭南塘。时间稍微长一点,两年多,他还有一个原则,不要破坏南唐的繁荣。这个人就三个深知,深知奢侈王国,深知上行下效,深知国立疲敝。所以他才始终保持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五代十国的国君,几乎个个挥霍成性,官吏也跟着奢华,又加上战争不断,当时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从五代中走出来的赵匡胤,不想重蹈历史的覆辙,不想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个,所以赵匡胤他居安思危倡导节俭,使大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使统一的计划顺利进行,而且这种思想在国家统一大业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那么不禁有人要问,宋太祖履行节俭,那他是不是一个十足的守财奴呢?

赵匡胤他那个时代国库里确实积累了很多财富,赵匡胤这些钱来买东西,买什么呢?有五个买,第一买人心,赵匡胤深深懂得治世莫若爱民,养生莫若寡欲。治理国家最高的原则是爱百姓,保养自己的身体最好的办法:寡。欲寡就要求少,他把这两句话写到他这个屏风上,天天看,所以他积累了很多钱,一旦发生灾荒,他拿这个钱去赈济灾民。引得北宋的老百姓对赵匡胤非常的拥戴,这叫买人心。

第二买稳定。赵匡胤怎么来维持稳定啊?怎么维稳呢?杯酒释兵权。他用金钱财务和掌握军权的那些将军们进行交换,你把军权交出来,我给你财富。在这个时候,赵匡胤非常大方,毫不吝啬,所以一下子把所有有实权的将军的军权全部解决了,这叫买稳定。

第三买衷心,买衷心可是很不容易的。你怎么让大臣们对你忠心耿耿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得人家后周的政权,并不是所有大臣都口服心服的,一开始他来京城接管政权的时候,反对最厉害的是宰相范植,这个宰相是后周的宰相,所以他坚持赵匡胤以臣夺君之位,不义。赵匡胤也知道他是不得已才降了这个大宋,所以他对范植非常好,我们前面刚讲过例子,范植病重病危的时候,他亲自去看望,看到家里没有接待宾客的碗和盆这些器皿,他就问范植那些话。而在早年范植有病的时候,赵匡胤亲自到范植的家里去探望,而且一次次给他黄金200 两,白金1000两,绢千匹,钱百万,大把大把的黄金白金绢帛还有钱,赐给范植,为什么?为的就是买来范植的衷心,买来范植这个老臣对新朝的忠诚,果然范植后来对赵匡胤非常感激,知道赵匡胤是一代明主,忠心耿耿辅佐赵匡胤,一直到范植最后病死。

第四买统一。什么叫买统一呀?你看它灭了后蜀,把后蜀的孟昌接到京城来,好吃好喝,来之前都给他盖了房子。南汉的刘鋹接到京城来,包括灭了南唐,把南唐后主李煜也接到京城来。把这些人弄过来,花了很多钱,为的是什么?减少割据政权对中央政府的抵抗意志。他想用这种办法,买来一个天下的统一,赵匡胤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在他的手下实现海内一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自己可以很节俭,他要求他的家人很节俭,但是在买统一的问题上,他大把大把的花钱,这叫买统一。

第五叫买江山。买江山指什么?他想把燕云十六州买下来,燕云十六州被那个罪人石敬瑭割让给了契丹人,赵匡胤在他的宫中设了一个仓库,这个仓库很有名叫:封桩库。每一年财政预算的结余都储存在这个封桩库里面,这里面储存了大量的钱,赵匡胤就想等这个封装库的钱满了以后,我要跟契丹人去谈,跟辽国去谈,把燕云十六州还给我,我把钱给你,我拿钱买,如果买不回来,我拿这个钱去买天下的勇士,然后用天下的勇士去夺回这个燕云十六州,就是为了买江山。

他自己那么节俭,但是买统一买江山,他是毫不吝啬,你要这样来看待赵匡胤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赵匡胤在位17年,壮志未稠,没等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死了,非常可惜。

赵匡胤还有一个特点,直男不好色,可以从千里送京娘这件事上体现,那么,事情的原委究竟是什么呢?那就只能请听下集了。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7年,最大贡献就是结束分裂,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代,他的功绩,彪炳千古。

【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他出身军人家庭,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父亲赵弘殷先后任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

少年有志。天性好动,不喜静居。幼时读书不用功,喜欢骑射。母亲劝他读书。他回答:“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在世事扰乱,儿愿娴习武事,留待后用,他日有机可乘,得能安邦定国,才算出人头地,不致虚过一生。”

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屡立战功,周世宗柴荣时期任皇帝禁军最高将领。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趁周恭帝即位时年幼,尚根基不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国家大事】

北宋政权建立初期,摆在宋太祖面前的国家大事是什么?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收复燕云十六州、巩固赵氏政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等等诸事。

【统一天下】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一时期,割据政权林立,他们为了争权夺地,长期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北方黄河流域遭受的破坏更加严重。

从907年到959年这53年内,中原地区共更换了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更换了八姓十三君。同时,在南方和河东(今山西中部)地区还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

赵匡胤根据当时天下形势,采纳赵普等大臣的意见,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963年他派慕容延钊、李处耘出兵两湖,灭荆南、湖南。次年,派王全斌、崔彦进、曹彬向四川进攻,第二年年初灭后蜀。970年赵匡胤派潘美率军进攻南汉,次年灭南汉。974年曹彬、潘美率十万宋军,向南唐发动进攻。开宝八年(975年),宋军直抵金陵城下,次年初,南唐亡。

宋太祖为了防止割据局面重演,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集中兵权。

宋太祖把军队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禁兵是中央正规军,“以守京师,备征戍”;厢兵属于地方,“大抵以供百役”;乡兵就地征募,不脱离生产,以维持地方治安;蕃兵是由西北沿边少数民族组成的地方军,用以配合禁军作战。宋太祖重点加强对禁军的控制。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贯彻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原则。建立枢密院掌兵的制度。废除殿前都检点等五个最高军职,把殿前和侍卫二司变为三司,称为三衙,分散和削弱中央军统兵官的权力,降低他们的品位级别。从而做到“兵符出于枢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属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创设“更戍法”利用将卒频繁调动,造成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使将官不能依仗部队威胁皇权。

但是,宋太祖重文轻武,提高文状元的地位,打压武将军,使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下滑,为靖康之耻埋下祸根。

(二)集中行政权。具体办法是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实行分事分权的方针。在中央分割相权。宰相只能管理一般行政,军事归枢密院。设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分割宰相的财权。设谏官牵制宰相等高级官吏。在地方由文官担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相互牵制。

(三)集中财权。下令地方州郡赋税除留下一小部分作必要的开支外,其余上缴中央。消除了地方扣留大部分税收的弊端。

(四)完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举人必须经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使录取的人才都成了“天子门生”,直接效忠于皇帝。

上述措施对防止军阀割据,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军事力量削弱,官僚机构臃肿等弊端。

【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宋太祖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工具有新的进步,除草的弯锄,碎土的铁耙子,耕地的铁铧犁等普及使用。兴修水利,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居《文献统考》第四卷《田赋考》统计,宋太祖开宝末年有垦田二百九十五三千三百二十顷。粮食的亩产量有所提高。

手工业显著发展。采矿冶铁技术有很大进步,用煤炭炼铁提高铁制农具和兵器的质量。陶瓷业、丝织业、造船业产量质量有新的突破。商品经济恢复发展较快,海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

总结】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宋王朝的创建者,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他以杯酒释兵权,削除藩镇,以文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他发展农业,,健全科举,整顿吏治,为宋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宋太祖是五代军人群体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葩”,是真正的“粪坑里长出了的白莲花”。


很多人现在不理解从晚唐到五代这个时期军人群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从黄巢之乱开始一直到北宋,五代军人群体整体而言就是一群披着人皮的野兽。


绝大多数五代军人对“吃人”这种行为的看法已经从不得已而为之变成了一种饮食习惯了。


《资治通鉴·后汉纪》:赵思绾好食人肝,尝面剖而脍之。脍尽,人犹未死。又好以酒吞人胆,谓人曰:“吞此千枚,则胆无敌矣!”及长安城中食尽,取妇女、幼稚为军粮,日计数而给之。每犒军,辄屠数百人,如羊豕法。



《新五代史·苌从简传》:从简好食人肉,所至多潜捕民间小儿以食。


《九国志》:吴将高沣好使酒,嗜杀人而饮其血。日暮,必於宅前后掠行人而食之。


《铁围山从谈》:(宋)太宗闻(柳)开喜生脍人肝,且多不法,谓尚仍五季乱习。(太宗)怒甚,命郑文宝将漕陕部,因以治开罪。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查五代十国的各种史料,里面相关记载简直“辣眼睛”。


当然总体而言,吃人这种事情以李克用、石敬瑭、郭威、柴荣为主的代北武人集团算是最普遍,而江淮以南就要好得多。


比如在宋军进入湖南,攻打南汉抢夺自马楚的昭、桂、连、贺四州时,宋军按照北方军人传统把抓来的俘虏烤着吃,结果南汉军队在得知宋军吃人的消息后竟然吓得全军奔溃,昭、桂、连、贺四州几乎是拱手让给了宋军。



而宋太祖虽然也是代北武人集团中的一员,但是并没有养成代北军人集团那些武人的脾气,从史料记载看,赵匡胤虽然作战勇猛,但是本人并不嗜杀,更没有吃人的爱好。


另外相比贪婪嗜杀的五代军人,宋太祖的宽仁简直就是“黑暗中的萤火虫”。就连宋太祖自己经常都对大臣们说“你们在我手下是你们运气,要是在柴荣手下,早不知道被柴荣杀过几次了。”


我觉得发展经济、鼓励生育、轻徭薄役这些都是开国帝王标配,所以就不说了。




乱世出的大侠!




能够在五代乱世中摸爬滚打出来,最终基本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大宋开国皇帝,除了天命所归外,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

首先,赵匡胤是军人出身,从最底层做出来,一直做到黄袍加身之前的殿前都点检,见过了大乱世里的众生百相,对于武人政治深恶痛绝,也知道五代治乱之由,所以取代柴宗训后,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军人决定政治这个问题。个人认为,赵匡胤的做法是最温和的,杯酒释兵权,改革政治体系,解决节度使割据,基本消除了五代政权更替的隐患。

第二,矫枉过正。宋代的文官政治也是现在饱受批评的,重文轻武,直接导致了宋朝的整个政治走向,没有汉唐气象,在外族面前,没有进取精神,当然,这个锅也不能让赵匡胤一个人来背,比如,太宗皇帝打下北汉后,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决策太过激进,使得锐意进取的精神受挫;真宗与辽澶渊之盟,保证了北方最强大的敌人变成暂时的伙伴,保证了百年和平,也消磨了意志等等。但是,整个的治国思路,应该是太祖皇帝确定的,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如果说汉唐时期,汉人的血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话,那么宋代,展现的主要就是汉人温文尔雅的一面了。只有这样的治国理念下,才会出现宋仁宗这样的千古一帝。文官政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无奈宋文明太超前了,在野蛮人面前,华夏文明需要的更多是始皇帝、汉武大帝,而不一定是宋仁宗、宋徽宗。

第三,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加强皇权,但是在这样的大趋势里,能想到用制度来约束皇权,做到这点的,恐怕只有赵匡胤开创的宋代了,看到明清两代,皇帝千方百计,不断加强皇权的做法,就知道赵宋的伟大了。开国之初,宫中需要采买一件小东西,结果走程序,好久才买到,等买来的时候,早就不需要了,当时赵普给出的说法是,防止滥用皇帝的权力,而赵匡胤居然也默认了。

最后,赵匡胤也是有脾气的,曾经御史张霭因为顶撞他,被他敲掉两颗门牙,老张从容捡起来,赵匡胤问他:“咋滴,你还想告我?”老张说:“告是没地儿告您,但是史官笔下自有记录!”太祖居然讪讪道歉。可见,军人出身的太祖皇帝还是比较宽容的,还敬畏史官,比后面乱改历史的太宗好太多了。

作为封建社会最顶峰的大宋王朝的缔造者,无论你喜不喜欢,赵匡胤的确影响了我们汉人的民族性格,仁宗之崩,全国举丧,百姓哭于道路;崖山之战,从死之几万百姓,都证明了这个王朝的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太祖   南汉   便盆   京城   南唐   宫女   亡国   宰相   北宋   节俭   皇上   政权   军人   皇帝   衣服   评价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