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1913年暴亡?

洞房花烛夜,光绪皇帝突然扑到隆裕的怀里,放声大哭道:“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呀!”


隆裕心领神会,她一生的悲剧也就此揭开……


隆裕入宫近20年,从未得到过丈夫的宠爱,除了婚姻上的不幸,隆裕在生活上也过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姑妈兼婆婆的慈禧太后嫌弃了。


然而,她越是小心谨慎,越是得不到皇帝和太后的欢心。


隆裕虽出身名门,但她这一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悲剧。




一、隆裕的一生过得有多惨?


隆裕名叫叶赫那拉·静芬,小名喜子,是慈禧的弟弟桂祥的女儿。


按说,慈禧太后是隆裕的亲姑姑,她怎么着也不会害自己的娘家侄女,可实际上,隆裕这一生,都被慈禧的私心给毁了。


1、被慈禧操控


1889年,21岁的喜子由姑妈作主,嫁给了小自己3岁的光绪皇帝


光绪原是慈禧妹妹的婉贞的儿子,所以隆裕和光绪的关系,既是夫妻,又是亲梅竹马的姨姐弟。




从隆裕的照片来看,隆裕长得瘦骨嶙峋、弯腰驼背、尖嘴猴腮、其貌不扬,跟“美女”二字压根就不沾边,慈禧有三个亲侄女,其他两个都比隆裕相貌端庄,为什么慈禧单单选择隆裕做儿媳呢?


这主要是因为,隆裕有一个其他姐妹都不具备的优点。


在叶赫那拉·根正所著的《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一书中,曾这样指出三姐妹之间的差异:”大姐静荣,因为家人的娇惯,从小养成了骄躁的性格,三妹静芳,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便会大发脾气,只有静芬,不仅聪明能干,而且贤淑老实。”


领教过上一个儿媳阿鲁特氏的“叛逆”,隆裕的老实听话,正是慈禧所看重的。


1888年,慈禧装模作样地为光绪举办了一场选秀。


在定夺皇后人选时,慈禧示意光绪自己先挑。


以隆裕的相貌,自然入不了皇帝的“法眼”,眼看光绪就要将玉如意交给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慈禧突然大喝一声:“皇帝!”


光绪顿时会意:原来慈禧早就内定好了皇后的人选,说是让他自己选,不过是让大家脸面上都好看罢了!


看着表姐这幅尊容,光绪虽满心不乐意,却只能将玉如意勉强塞到隆裕的手里。


慈禧如愿以偿让侄女入了宫、当上了皇后,延续了叶赫那拉氏家族的辉煌,可隆裕在后宫,上有慈禧和光绪的压制,下有宠妃的威胁,连在太监和宫女面前,都不敢摆皇后的架子,她过得还不如一个普通妇人顺心。


清宫太监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隆裕在后宫里的境况 :


(皇后)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受制于太后和皇帝,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




2、被光绪帝嫌弃


隆裕没有入宫前,常与光绪见面,两人相处得也十分融洽,可等隆裕进了宫,和光绪做了夫妻,二人的关系却闹得僵起来。


按照清宫规定,帝后大婚的第一个月都要住在一起, 可光绪只和隆裕象征性地在一起住了两天便搬出来了。


慈禧能硬塞给光绪一个皇后,却无法逼着光绪爱上她的这位侄女。


戊戌政变后,光绪被囚禁在瀛台,隆裕前去探望,结果被光绪大骂一顿,隆裕觉得委屈,辩白了两句。谁知,盛怒的光绪竟一把将隆裕推倒在地,抓住她的头发,狠狠磕在了地上。


堂堂皇后被皇帝打成这样,二人的关系之恶劣可想而知。


光绪不喜欢隆裕的原因,大约有三个:


其一、隆裕“貌不出众,言不惊人”,既长的不好看,人也老实木讷、性格懦弱,不会讨光绪的欢心。


其二,隆裕是慈禧的亲信,光绪一直认为她是慈禧派来监视自己的,对这样一位“监视者”,从小生活在高压下的光绪怎么会喜欢呢?


其三,光绪怨恨慈禧,他不敢对慈禧怎么样,便只能把不满都撒在隆裕身上。


隆裕夹在慈禧和光绪中间,努力两边讨好,谁都不得罪,结果适得其反,慈禧认为隆裕没立场、不灵光,光绪认为隆裕就是个“工具人”。


慈禧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在《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一书中,记载了隆裕对父亲桂祥说的一段话:


“我知道在这个皇宫里,大家都不喜欢我,我每件事都尽量做得小心,每件事情能忍则忍,能让则让,可为什么大家对我还是这样?”


隆裕内心里的苦,早已超越了她的身份和年龄。




3、被珍妃仇视


珍妃是光绪最宠爱的一个妃子,相比于对隆裕的爱答不理,光绪对珍妃几乎是有求必应。


有一次,珍妃因为买官卖官,被慈禧抓起来问责,没想到,年轻气盛的珍妃不仅不认错,反而反唇相讥道:“妾此举乃太后之教也。”暗指太后作为女流之辈,也不应该干涉朝政。


盛怒的慈禧当场下令对珍妃“袒而杖之,降贵人”,珍妃被扒掉裤子,直打的血肉模糊,胆小怕事的隆裕顿时吓得昏死过去。


珍妃和光绪便以为隆裕是做人心虚,一定是她向慈禧告的状,所以,对皇后更加仇视。


隆裕对这个情况心知肚明,却辩无可辩,她只能无奈地对身边人说:“很多人对我这个皇后位置,心存记恨,恨不得我能早死。我在这个宫里还剩什么啊?唯一能让我堂堂正正维持我自己尊严的就是这个位置了。”(《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然而,隆裕没有意识到,让她一生悲苦的,恰恰是她的皇后身份。




4、被袁世凯利用


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隔22小时,接连去世,大清连失两位掌门人,压在隆裕头上的两座大山也倒了。


隆裕皇后成了隆裕皇太后,她也从一个手无实权的后宫女子,开始走向台前、垂帘听政,与摄政王载沣一起共同执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为了防止载沣的权力过大,威胁自己的统治,隆裕也开始笼络大臣。她拉拢的对象有庆亲王奕劻、原军机大臣袁世凯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朝的存在成了革命党实行共和的最大障碍。


已与革命党达成协议的袁世凯,开始不断向隆裕太后施压,他一面信誓旦旦地列举皇帝退位后依然享有的优待条件,一面拿法国不肯妥协的国王——被砍头的路易十四作为威胁。


1912年2月12日,面对袁世凯的威逼利诱,隆裕手中既无财权、也无兵权,只能答应在《退位诏书》上签字。


虽然签了字,但隆裕显然没有预料到,清帝退位意味着什么。


签字的第二天,隆裕梳洗完毕后,依旧像往常一样去上朝,结果左等右等,也不见一个大臣来。


懵懂的隆裕,不解地问小德张:“今天的军机大臣们怎么还不来?”


素与袁世凯交好的小德张回答说:”大臣们从此都不来了。”


隆裕这才大惊失色,喃喃道:“难道我把大清朝断送了?”


此后,隆裕觉得愧对列祖列宗,整天闷闷不乐,还经常发出“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的感慨!


在大清灭亡的第二年,1913年2月22日凌晨,年仅45岁的隆裕太后,便撒手人寰了。


隆裕一生悲苦,然而死后却得到了极高的哀荣。


袁世凯下令以君主的最高葬仪为隆裕致哀:全国下半旗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与光绪皇帝合葬于清西陵。


孙中山先生也对隆裕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


由于隆裕之死,实在太过突然,所以,当时的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了袁世凯,有人说,隆裕是被袁世凯逼死的,也有人说,隆裕是被袁世凯毒死的。


那么,隆裕之死真的与袁世凯有关吗?




二、隆裕究竟是因何而死?


1、隆裕本就患有肝病


隆裕不管是当皇后,还是当太后,可以说,没有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


我们常说“忧思伤肝”,隆裕常年闷闷不乐,以致“积成肝郁”,严重的时候,她连饭都吃不下,即便喝口水,也会呕吐不止。


1923年阴历正月初十,是隆裕太后的万寿节。


按照大清传统的规矩,这一天本应十分热闹,可当时清帝已退位,很多满清王室都装聋作哑、借故缺席了,袁世凯也只是派使者以外国礼节简单祝贺一下了事,隆裕为此怒火攻心,再加上,当天使用的素炉热气过高,自此之后,隆裕的病情便加重了。


据后来的医案判断,隆裕死前,腹积水已经相当严重了,用今天的医学术语来讲,隆裕八成是死于肝癌。

2、被庸医误诊


为了平息谣言,尽快摆脱自身的“嫌疑”,1913年2月23日,袁世凯专门派了两名裁判员,对诊治隆裕太后的三名御医所列的脉案及药方进行查验,并决定于7日后,将结果公之于众。


结果出来之后,人们赫然发现:原来,隆裕的病是被庸医耽误的。


《盛京时报》详细报道了隆裕的死因:


“闻隆裕太后所患病症不甚严重,经御医张仲元等医治以为鼓疾,不许太后饮水。


据伦贝子云,太后自患病以来,不饮水者凡二月,每日口渴异常,太监不以水进,某日清晨太后无可如何,竟将漱口之冷水吞入,其思水之情状可想而知也。


又御医张仲元等既不许太后饮水,更不许太后见风,其寝室内有煤炉,有电炉,窗际皆用棉廉堵住,不许丝毫见风,太后寝时用棉被三床,盍伏热异常,种种荒谬者皆御医张仲元为之,庸医杀人真可痛恨。”


据《盛京时报》所说,隆裕的病原本不严重,但经过御医张仲元等人的“诊治”,太后的病不仅没好,反而加重了不少。


口渴不让喝水,更不让见风,张仲元医治病人的方法无异于雪上加霜,难怪人们要大骂张仲元为“庸医杀人”了!


3、被袁世凯气得病情加剧


隆裕在临终前一天,曾在后宫召见大清太保徐世昌


在听到徐世昌说“受袁大总统之命探望太后”时,隆裕突然牙关紧闭、晕倒在床上。


好不容易被人唤醒,她还一直喘个不停,有人说,隆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听不得的三个字,就是“袁世凯”。


偏偏袁世凯还有事没事常“遣使问候”,这不是居心叵测,是什么?


隆裕的死,虽然不是袁世凯直接导致的,但跟他绝对脱不了关系。


总结:


能够成为皇后、太后,是多少后宫女子梦寐以求的事。


可对隆裕来说,“一国之母”的身份看似尊贵,对她不过是一种枷锁。


她容貌不佳、资质平庸、能力有限,却被慈禧硬逼上高位,结果隆裕一生的幸福也就此断送。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死后享尽哀荣的隆裕,细想之下,也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后宫女子罢了!




退位诏书下达后,隆裕太后不大适应,突然问起了奏事处,奏章怎么不见呈上来?然后忽的缓过神来,大清已经亡了。

外地还有零星几个“殉国”的,宗室觉罗、朝堂大员们都在收拾心情整装待发,有的藏在北京城旮旯,有的直接跑到了天津租界区。

隆裕:“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职位)不卖,卖来卖去,终至卖却祖宗江山······亲贵至今日,不出一谋,事后却说现成话,甚至纷纷躲避,只知性命财产,置我孤儿寡母不顾。”而退位不到三天,载洵和内务府世续就抱怨世事艰难,生计一途捉襟见肘,仅仅三天呐。

当时的首领太监都看不惯这态势,悻悻说道,为朝廷捐躯的只有神武门的两条狗,平时娇生惯养失去了生存能力,早没太监喂它们了,也不知道自己跑出去觅食。等大家过段时间缓过神来,哥俩殓尸论片儿了,至于这两片狗怎么处理的咱就不晓得了。

事实上当时宫内真的很乱,现在的北京市档案馆就藏有当时北京市警察局侦缉队的报告,隆裕刚刚去世,宫内立刻发生了骚乱,太监宫女们大肆盗窃,侦缉队实施了现场压制。

病亡还是暴毙

至于隆裕太后的过世,不能算暴亡,她的死亡过程少说也有两个月。有早年间的医案为证,隆裕太后是集后宫常见病之大成者,身体素质早成渣了,肝气郁结也不是区区一两年的事,光绪娶她不久她就有这病,一直调理不过来,严重的时候呕吐不断。

“勉拟”代表了当时太医的救治态度,喝不喝药都一样,人救不回来了。这还说明一点:隆裕太后绝非暴毙,而是有充足的救治时间,方子也不知道想了多少个了,但是苦于没有奏效的救治方法而已,所以才有了“勉拟”二字。

这件事涉及一个敏感问题,就是当时距离隆裕太后下诏退位刚刚一年而已,而且她的脾性比较懦弱也不敢和什么人发生什么争执,最终这个锅推到了袁世凯身上,说是他的使者行外宾礼,隆裕太后难受了,然后一下就不行了,拜托,这都承受不了那退位前隆裕太后就挂了,根据当时太医的记录,隆裕太后这病,早就有,只不过没有那么重,在症状突发性方面有点类似于慈安太后,慢性病,一直有,但是突然一天就病情加重,然后人就没救回来。

不过隆裕太后受的苦远比慈安太后更甚,倒不如慈安一昏迷就走了,当时的时评也是把枪口一致对准袁世凯,当时的京津两地疯传,隆裕太后是被逼死的,有的说是吞金,有的则说是服毒,那年月自由职业者比现在多,围观群众众多,当时的报刊也跟进谣言重点报道,隆裕下诏退位才一年零十天,袁世凯下手太急了吧!

袁世凯也急了,隆裕这锅太大,欺负孤儿寡母名声也太难听,这锅可不能随便乱背。

隆裕太后的病情究竟怎样

根据文献资料的描述,隆裕的病情初时并不严重,并且有逐步减轻的迹象,但突然病情急转直下,很快就撒手人寰。

可这是真相么?绝不是,內宫隐瞒颇多。

上文说过,后宫的“佳丽”们几乎都有常见病,她们的病症大多源于缺乏运动和劳作,又不能出宫,天天吃着最没有营养的天价菜,所以大多都是心情抑郁引发的肝郁、脾胃不和,比如珍妃,看着挺富态挺健康是吧,她也一身毛病,而隆裕太后在其中堪称为最,身体极其虚弱,一旦发病过程极长。

脾胃继续湿热;

外感风凉;

头晕身痛手麻;

腹部坠痛;

腹泻;

腰疼;

气虚;

咳嗽不止;

心悸;

头疼;

脾胃胀痛,等等等等,无论太医开什么药,因为体质孱弱的原因都无法根治。

隆裕太后临过世的时候,太医们开的什么方子呢?

西洋参、麦冬、五味子、橘红、竹沥等,放到了隆裕太后平时本就在喝的保健茶饮里,这种行为表示,太医已经放弃了,因为凑出来的药效只是强心、清心、化痰。(当时隆裕的痰重,有段时间已经窒息无法言语。)

最致命的原因有可能是什么?也被隐瞒了么?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众多口径不一的说辞集结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有一点是公认的,即:

先期病情并不很重,对隆裕太后来说,这种状态不算稀奇,而且随着药物调理,病情趋于稳定,但是:

“加之“万寿节”内,天气晴暖,殿中所用素炭热气过高,感受炭气,致使病情加剧。”

加上万寿节期间,天气转暖的原因,通风不好或者风向变换造成空气倒灌,炭气过重,也就是一氧化碳中毒,所以没救过来。

这属于平时伺候的人属于调整室内的温度和通风?太监宫女不敢领罪。

真相如何查明,这时候我们再把袁世凯急眼后的情况抻回来讲讲,民国政府司法部派出两名裁判员,对隆裕太后的三名(应该是七位,以张仲元为首)太医的药方进行了查验,为了打消公众的疑心更是公诸于众,没想要却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盛京时报》

闻隆裕太后所患病症不甚严重,经御医张仲元等医治以为鼓疾(现在的肝腹水),不许太后饮水。据伦贝子云,太后自患病以来,不饮水者(直接进水)凡二月,每日口渴异常,太监不以水进,某日清晨太后无可如何,竟将漱口之冷水吞入,其思水之情状可想而知也。

又御医张仲元等既不许太后饮水,更不许太后见风,其寝室内有煤炉,有电炉,窗际皆用棉廉堵住,不许丝毫见风,太后寝时用棉被三床,盍伏热异常,种种荒谬者皆御医张仲元为之,庸医杀人真可痛恨。

隆裕太后的身后事

隆裕太后病逝,也算在庸医手下得到了解脱,沉冤得雪的袁世凯为隆裕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全国下半旗三日并为皇太后默哀,参议院休会,在太和门广场为隆裕太后举行了国民哀悼会,参与者众,她被赞颂为“共和之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恐怕隆裕太后也想不到委曲求全一生的自己,死后能有那么大阵仗,那么隆重,那么受推崇、尊敬的一场葬礼仪式吧。

不管她迫于压力还是心甘情愿,(应该兼而有之,很矛盾的心情,情愿是针对她不情愿充当挡箭牌替死鬼而言)她都是走向共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朋友说了,他不同意,那就也象对付良弼一样,几颗炸弹就解决了,一样走向共和,还真不是那么回事,隆裕避免了国家分裂行为,极大的避免了南北对峙的“敌对”程度,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在稳定政局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的完成政权更迭,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令国外分裂势力的狼子野心得逞,以最正规合法的方式完成了法统的传递,“五族共和”顺利延续。




1913年2月22日,清朝末代太后隆裕在长春宫去世,享年45岁。

隆裕的离世,让全国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率先臂戴黑纱,为隆裕举行了国葬。同时他还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天,所有官员穿孝二十七日,以表达对隆裕逝世的哀思。

(隆裕剧照)

要知道,此时距离隆裕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才仅仅过去了一年的时间。正当盛年的隆裕,为什么会去世呢?是不是像民间猜测的那样,有什么阴谋?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点,那就是隆裕的去世,并不是人为造成的。尽管有很多人依然对清廷心存幻想,但在当时国内“共和”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隆裕的死活,根本就影响不了局势的发展。如果袁世凯真要彻底扼杀清廷死灰复燃的希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退位的小皇帝溥仪解决,而并不是隆裕。

隆裕的离世,实际上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心中多年郁结。

隆裕是镶黄旗叶赫那拉氏,本名叫做静芬。作为慈禧的亲侄女,隆裕与光绪的婚姻是被慈禧太后钦点的。自1889年成为皇后之后,隆裕便住进了东六宫之中的钟粹宫。

慈禧之所以选择隆裕,完全是出于目的性的考虑。对于慈禧来说,皇后无非就是一个监视光绪的工具。这个工具一不能太机灵,二不能和皇帝太亲近,否则很可能会出乱子。因此,老实巴交、性格怯懦的隆裕,便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皇后。

光绪帝对隆裕一直是颇为反感的。除了隆裕相貌普通,平日里像一块木头疙瘩之外。隆裕作为慈禧“特派使者”,是最让光绪忌惮的一点。光绪最钟爱的,是善解人意、温柔善良的珍妃。但哪怕后来在庚子事变中,珍妃被慈禧抛下,不幸遇难了,隆裕也没有能得到光绪的一丝关心。

隆裕成为皇后以后,并没有为慈禧带去什么有用的信息。相反,她那木讷怯懦的样子,还让慈禧不怎么喜欢。

明明贵为皇后,但隆裕在后宫之中根本没有威望可言。光绪不喜欢她、慈禧不喜欢她,甚至连一些妃子都能向她蹬鼻子上脸。隆裕心中郁结,但却没有任何办法,这也为她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

(载沣剧照)

二、为政遭遇多方掣肘。

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宣统帝登上皇位,隆裕也晋升成为了皇太后。根据慈禧的遗诏,朝政大事将会由隆裕和摄政王载沣共同负责。

按说,此时的隆裕也算是熬出头了,最起码她也能以太后的身份处理政务了。但没有想到的是,慈禧在临终时却留下一道“女人不得弄权”的遗诏。表面上是让她和载沣共同执政,实际上却是担心载沣一家独大,仅仅让隆裕作为牵制而已。

在载沣让袁世凯回家养病之后,几乎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载沣的手中。而隆裕作为太后,也仅仅只能上朝垂帘听政,实际上手中却没有权力。

隆裕明白,要想让孤儿寡母在朝堂中能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培养自己的力量。但偏偏隆裕又不会巴结别人,她好不容易拉拢了庆亲王奕劻,开始向载沣施压时,却被载沣警告说,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议。

这让隆裕颇为无奈,但却又无能为力。

后来载沣“重申预备立宪”失败,清廷内部开始分化。载沣失望至极,选择向隆裕请辞。此时的隆裕虽然成为了名义上的最高负责人,但却依然要遭到袁世凯等军阀掣肘。

隆裕开始渐渐认命,她任凭朝中权臣叱咤风云,自己则默默地帮助小皇帝成长,安心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袁世凯剧照)

三、清王朝葬在她手中。

载沣隐退后,国内要求清帝逊位的声音越来越大。隆裕召集袁世凯、奕劻等人,流着泪对他们说:“这件事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袁世凯等人听罢,也假装跟着哭得一塌糊涂。但不久之后,他们便将《清帝逊位诏书》拟了出来,请隆裕太后颁布。

1913年2月,隆裕45岁生日这天,她在御殿接受了袁世凯专使梁士诒的朝贺。但前满清宗室和王公大臣,却纷纷回避,不派任何人来贺寿。一天下来,金殿之上只有寥寥几人,这让隆裕悲伤不已。

在她看来,大清江山埋葬在自己手中,连宗室皇亲都不愿见自己,将来她又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啊?

此事之后,隆裕便一病不起。仅仅二十天之后,心力交瘁的隆裕便离开了人世。

参考资料:《清史稿》




关于隆裕太后在清亡次年离世的原因,有个说法是嗑瓜子嗑多了,引发的慢性肝病。

无子无宠的末代皇后

隆裕太后,其实她的谥号应该是孝定景皇后,“隆裕”乃是其成为皇太后之后的徽号。

说起末代皇后,通常想起的就是溥仪的皇后婉容,而事实上,婉容出嫁之前多年,清朝就已经烟消云散,真正的末代皇后,其实是光绪帝的妻子,也就是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

静芬出身叶赫那拉氏,其父亲桂祥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光绪帝的生母醇亲王福晋婉贞也是其亲姑姑,说起来,静芬其实就是光绪帝载湉的亲表姐。

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为光绪帝选择,册立后妃,最终选中的皇后就是静芬。

慈禧太后选中静芬:

  • 一来,她是自己的亲侄女,亲上加亲,而且还能养个心腹放在载湉身边做自己的眼线;
  • 二来,慈禧太后并没有做过皇后,叶赫那拉家出个皇后,的确是极大的荣耀。

光绪帝从小在慈禧太后的股掌之中长大,对其畏惧如虎,即便心中有千般万般不情愿,也只能点头同意,不过大婚之前,发生了一件意外,那就是太和殿前的太和门突然失火被焚毁,而按照规制,皇后大婚必须经过太和门。

尽管慈禧太后严令,以迅雷之势搭建了一座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供大婚使用,但如此不吉的事,仿佛也预示着什么。

婚后,静芬的悲伤岁月就开始了。

因为静芬本身长相就很让光绪难以接近,而且其性格怯弱,加上静芬作为慈禧太后的心腹与亲侄女,光绪帝恨屋及乌,对她不理不睬愈发厌恶。由于静芬不得光绪帝欢心,觉得这个侄女实在没用的慈禧太后,也连带着不待见静芬,使得其居住的钟粹宫,常年门庭冷落。

“庚子西狩”期间,珍妃被扔井里,可即便如此,静芬仍旧不得宠。

光绪三十四年,载湉于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慈禧太后立溥仪为新君并兼继同治帝与光绪帝两庙的宗祧,静芬以嫡母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也被称作“兼祧母后”。

慈禧太后在光绪帝驾崩次日闭眼之后,因为宣统帝溥仪仅有三岁,所以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溥仪的生父载沣为摄政王辅政,然而此时,清王朝已经彻底撑不住了。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眼见大势已去的隆裕太后,代小皇帝颁布了退位诏书,从此清王朝终结,不过在紫禁城的一方小天地之中,爱新觉罗家最后的颜面,仍旧存在着,溥仪仍旧是紫禁城里的皇帝,隆裕太后仍旧是紫禁城里的太后。

但宣布退位的第二年,隆裕太后在自己的生辰结束后就一病不起,于同年2月22日在长春宫中离世,享年46岁,而隆裕太后的死因,一直以来就成为了一个谜团。

当时的隆裕太后正值盛年,年纪并不算大,最主要的是她在清亡后第二年就离世,这个时间点难免不会让人产生疑惑。

对于隆裕太后的死因,主要有几个猜想:

第一,嗑瓜子引发的肝病

按照清朝内务府的相关记载,隆裕太后有个习惯,那就是嗑瓜子,每每一嗑,就是一篮子左右的数量,宫中人尽皆知。

而按太医院存档: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症势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拟生脉化痰之法以冀万一。

按照现代医学来说,就是隆裕太后本身就已经有了比较重的肝病,且有腹积水,虽然太医们劝告隆裕太后要保重,但其仍旧改不了嗑瓜子这种会加重肝病的习惯,加上外力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得隆裕太后肝病难治,也就是所谓的郁郁而终。

第二,压力实在太大承受不了

虽然隆裕太后乃是慈禧太后的侄女,但是其本身的性格与才能,都与慈禧太后相去甚远,甚至是截然相反,当时的清王朝风雨飘摇,任凭是谁也难以完全收拾,作为皇太后的隆裕太后,在垂帘听政的三年中,也是饱尝辛酸。

清朝的消亡是大势所趋,即便没有隆裕太后同意,也无法改变,然而清亡之后,诸多的满洲勋贵宗亲遗族们,将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隆裕太后的头上。

尽管清朝之亡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可隆裕太后始终觉得,祖宗的江山基业,是断在了自己的手中,实在有愧,以至于生辰筵上,隆裕太后与遗臣宗亲们痛哭,结果一病不起

隆裕太后在清朝亡后的第二年就离开人世,这个时间点虽然说实在有些令人意外,但正所谓无巧不成书,隆裕太后当时毕竟已经没什么用处,也不会有谁会想着去害她,或许她在1913年的离世,仅仅就是个巧合而已。

虽然出身高贵,还成为了皇后,但隆裕太后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无子无宠,深宫孤寂,还亲手颁下了结束清王朝的诏书,所有的怪罪一股脑都推到了本来无辜的她身上,隆裕太后的人生经历,换作是其他任何人,心里估计也难以承受。

由于隆裕太后的主动同意退位,避免了更多的流血,因此被赞誉为“女中尧舜”,而对隆裕太后来说,1913年或许才是她最大的解脱。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过退位诏书后嚎啕大哭:“我对不起祖宗啊……”这是清朝最后一次朝会,只要隆裕太后同意在退位诏书上用玉玺盖上大印,也就宣布了清朝彻底灭亡。

此时的小溥仪刚刚6岁,属于少不更事的年龄,想要做出退位的决定,必须得隆裕太后替小溥仪拿主意,这也就相当于是隆裕太后承受了所有压力。

虽然,谁也不想背负这种压力,但隆裕太后知道,这是她必须做的,也是无法躲避的,为了顺应历史潮流,更是为了活下去,隆裕太后只能在这天早上强撑着上朝。

当时,随着太监高喊:“太后驾到!”隆裕太后神色木然地牵着小溥仪缓缓走入殿中,隆裕太后望了一眼群臣,她知道虽然这些人表面上还尊重她,但实际上心思早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不过,仔细一想,隆裕太后也就释然了,毕竟清朝的灭亡近在咫尺,大臣们自然要为今后的前途命运做打算。

由于今天是清朝最后一次朝会,很多规矩自然也就变了,首先是隆裕太后改变了以往垂帘听政的形式,她直接从幕后走到台前,打算与群臣面对面的完成接下来的历史时刻。

当隆裕太后和小溥仪坐下后,群臣在胡惟德的带领下,向隆裕太后和小溥仪三鞠躬,这个举动非常特别,因为以往的朝会,群臣需要三拜九叩,可现今这个情况,自然没人守规矩了。

对于这个场面,隆裕太后早有心理准备,所以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不过让隆裕太后非常奇怪的是,堂堂内阁总理袁世凯今天却没有来。

然而,还没等隆裕太后发问,胡惟德就上前一步向隆裕太后解释说,袁世凯生病了,因此才缺席了今天的朝会。

隆裕太后心里清楚,袁世凯哪是病了,只是不想蹚今天这趟浑水,更是没把她和小溥仪当回事,可尽管如此,隆裕太后也不敢表现出任何不满,因为接下来她和小溥仪还得仰仗袁世凯庇护。

于是,隆裕太后只能假装一本正经地表扬了袁世凯一顿,并说将会按照之前商定的议和条件,颁布退位诏书,而且所有事情都交由袁世凯全权处理。

隆裕太后毕竟是女人,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一时之间整个大殿都弥漫着悲伤的气氛,群臣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时候胡惟德就着急了,他来之前袁世凯就嘱咐他,要尽快拿到退位诏书,于是胡惟德就给小太监使了眼色。

小太监立马把事先准备好的退位诏书呈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一看到退位诏书更是悲痛不已,竟然直接哭了出来:“我对不起祖宗啊……”

殿下的清朝遗老遗少见太后都哭了,也都紧随其后哭成了泪人,胡惟德等人为了配合现场气氛,同样假装跟着干嚎了几嗓子。

不过,随后胡惟德就发现,隆裕太后边哭边用手死死地攥着退位诏书,眼泪也落在了退位诏书上,这可把胡惟德吓坏了,万一把退位诏书弄坏了,那自己可没法跟袁世凯交代。

可胡惟德也不敢用强,于是他就给徐世昌等人使眼色,想让他们帮着解围,但面对这种场面袁世凯都躲了,其他人自然也不想蹚浑水,所以徐世昌等人不但直接无视胡惟德,还把头转向别处。

胡惟德知道,这些人都是老狐狸,肯定指不上了,这种时候只能靠自己,很快他就心生一计,先是假装安慰几句隆裕太后,然后就直接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革命党”电报。

胡惟德说,“革命党”那边说了,如果清廷不在十二点前退位,“革命党”就作废所有之前答应的,对清朝皇室的优待条件。

隆裕太后一听,果然止住了哭声,她快速浏览了一遍退位诏书内容,就让小太监把退位诏书交给徐世昌,徐世昌就用玉玺在退位诏书上盖上了大印,同时隆裕太后又发了两道与此相关的诏书。

随后,胡惟德就当众宣读了一遍退位诏书的内容,至此清朝最后一次朝会的任务完成了,胡惟德也没必要再装下去了,他率领群臣给隆裕太后和小溥仪三鞠躬后,就离开了大殿。

眼见群臣离去,隆裕太后万分悲痛,特别是直到此时恭亲王溥伟依旧坚持反对退位,甚至还把矛头指向了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气急败坏地说:

“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

说完,隆裕太后又告诉小太监,今天任何人都不见,特别是那些反对退位的清朝遗老遗少,更是一个都不能放进来。

随后,隆裕太后就拉起小溥仪走出了大殿,小溥仪见隆裕太后哭成了泪人,虽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也跟着哭了起来。

听到小溥仪的哭声后,隆裕太后再也支撑不住了,刚走出几步就摔倒在地上,身旁的太监宫女连忙把隆裕太后送回寝宫。

其实,此时的隆裕太后刚刚45岁,之前身体一直还可以,然而或许是这次的打击太大了,隆裕太后自此就病了起来,很长时间也不见好转,身子骨也越来越虚弱。

转眼间就过去了一年,当时间来到1913年2月3日时,正好是隆裕太后的生日,她要在大殿上接受外国使臣、宗室王公大臣等人的朝贺。

可所有人都知道清朝已经是过去时了,所以压根就没几个人来朝贺,看到大殿之上的寥寥数人,又让隆裕太后感受到了悲凉,自此她一病不起,于当年2月22日去世。

由于隆裕太后去世时年仅46岁,并且是在清朝灭亡1年后就去世了,所以很多人都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隆裕太后是被人害死的,还传出是袁世凯做的手脚。

不过,隆裕太后应该是病死的,因为根据相关史料记载,隆裕太后在和光绪成亲时,就因肝气郁结导致身体虚弱,严重时还会呕吐不止,可以说隆裕太后的身子骨一直比较虚弱。

而且,隆裕太后虽然是慈禧的侄女,但她的性格一点都不像慈禧,隆裕太后非常懦弱,这也导致她的抗压能力非常差。

宫女太监都表示,自从清廷灭亡后,隆裕太后就郁郁寡欢,身体不是突然变差的,而是一点点地变严重的,最终在过生日时遭受巨大打击,这才病亡的。

同时,说袁世凯害死隆裕太后的也没有任何根据,当时隆裕太后根本威胁不到袁世凯,袁世凯也没有必要背负这个欺负“孤儿寡母”的骂名。

就算袁世凯害怕清廷死灰复燃,那他针对的也应该是小溥仪,隆裕太后一没能力二没实权,根本掀不起任何风浪。

后来,袁世凯为了平息谣言,专门让太医们公布了隆裕太后死前的状态和用药情况,这些都没有问题,而且袁世凯还风光大葬了隆裕太后。

总体来讲,隆裕太后之所以在46岁时去世,主要还是身子骨本身就虚弱,加上溥仪退位对她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这种双重因素的叠加下,才让她在如此年轻的年龄就去世了。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认为隆裕太后的死是伤心过度引起的吗?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太后   光绪   太和   御医   诏书   皇太后   群臣   末代   侄女   后宫   太医   清朝   太监   皇后   慈禧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