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在中国历史上,雍正皇帝是一位有着优秀治理能力的皇帝,他进行了很多政治改革,通过严格的法规和政策使得国家得以保持稳定。然而,当他于1735年去世时,他的儿子乾隆皇帝继承了皇位,面临着一系列的政治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付李卫。李卫是一位受到雍正皇帝信任的官员,他在雍正皇帝的统治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当乾隆皇帝继位后,他并不相信李卫的忠诚和能力,因此他开始怀疑李卫的动机,并且试图将他排除在朝廷之外。


乾隆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对付李卫。首先,他派遣了一些密探来监视李卫的活动,并且开始收集与他相关的所有信息,以便找到针对他的弱点。其次,乾隆皇帝利用他的权力和威信来打击李卫的声望,使得他在朝廷上失去了支持者。最后,乾隆皇帝通过一系列诡计将李卫陷害,并最终将他逐出了朝廷。


这些行动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乾隆皇帝不相信李卫的忠诚和能力,因此他试图将他排除在朝廷之外,以便为自己的统治打造一个更加可靠的班底。另一方面,乾隆皇帝也试图减少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以便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定。


总的来说,乾隆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成功地对付了李卫,并将他从朝廷中排除。这显示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权力争斗是极为激烈和残酷的,同时也揭示了权力的滥用和政治斗争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乾隆帝一辈子没嫉妒过谁,李卫算是个例外。


李卫出生于1688年,江苏丰县人。李卫进入官场的方式,跟《雍正王朝》中的描述有着天壤之别,他并不是个吃不起饭的小乞丐,恰恰相反,他家里很有钱,以至于他没读过几天书,最后也可以通过捐纳得一个官职。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家里花巨资给他捐了个员外郎的官职,不久之后李卫就去到京城,开始担任兵部员外郎之职。员外郎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单位的副司长,那会是从五品,这对于31岁的李卫来说,起点已经很高了。

由于李卫认不得多少字,所以他就随身携带一名师爷,负责帮他起草公文和奏章。不过据历史记载,李卫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政治天赋很高,他很快就适应官场,而且看问题总是切中要害,提的意见很很中肯,康熙帝因此很喜欢他,便在康熙五十八年提拔他为户部侍郎。

李卫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虽然不爱看书,但很喜欢听书,每次听到奸臣当道或者忠良遇害,他都感到愤愤不平,有时候甚至激动地拔剑而起。李文还很尊重文人,他做官之后也时常资助文人,还出钱修过地方志,甚至还办过书院。

在户部任职期间,李卫刚正不阿,有一位亲王多收库平银,他在清点银库的时候知道了了这件事,很是气愤,他就想了个办法将事情给捅了出去,搞得那位亲王很尴尬,只好找皇帝认错。


这件事被还未登基的雍正帝知道了,他因此很欣赏李卫,继位之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不久之后又任命他为云南盐驿道。李卫在任上都干得不错,他因此越来越被雍正帝赏识,他的仕途也开始火箭般蹿升。

雍正二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税,兼管盐务;雍正三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雍正四年,李卫升任两浙盐政使,主管盐务,缉拿私盐贩;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大家可以发现,李卫几乎是一年升一级,五年之内就从从五品升为从一品官职,这个升职速度,对于汉人来说就是个奇迹。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李卫哪里厉害了,雍正帝为什么这么喜欢他?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雍正帝提拔李卫,是有培养心腹的意图在里面的,但如果李卫没有真才实干和重要贡献,雍正帝也不可能如此看重他。事实上,李卫很有才干,而且他所做的事情,在当时对清朝确实十分重要。


简单来说,李卫在这五年间主要做了两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一,稽查私盐。

清朝时期是分盐区的,全国一共十几个盐区,每个盐区里的人只能买这个盐区的盐,不能跨境购买。浙江盐区就是清朝十几个盐区之一,主要管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这四个省份。

不过浙江盐区在雍正时期有个特点,那就是盐价要比别的盐区贵,至于为什么这样,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江浙一带比较富庶,自古以来就是赋税重地,所以官盐价格高是朝廷为了在浙江盐区多赚钱。

但老百姓不买账,久而久之,浙江盐区的私盐就十分猖獗了,因为私盐价格低,所以官盐卖不动,这就严重影响了朝廷的收入。

李卫到浙江任职之后,经过详细调查后发现,控制私盐通道的主要是几个大盐枭,他们有庞大的私人武装,官兵很难与之匹敌,他们甚至还贿赂官府,进行官商勾结。

李卫在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之后,就调用军队控制运盐通道,然后对大盐枭进行各个击破,最后终于将私盐买卖给镇压下去,浙江的官盐收入因此大增。

李卫做的这件事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李卫完全有机会在主管盐务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然后大捞特捞。但李卫没有这么做,他抵挡住了诱惑,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找出问题的关键点,然后使用雷霆手段快速解决问题,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解决了浙江盐区几十年的弊病,也大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就单说这一点,雍正帝也要对李卫竖起大拇指。


第二,修筑海塘。

江浙一带临海,所以每年都要遭受海潮侵袭。清朝时期,江浙一带有松江,嘉兴,杭州和绍兴四个州府有海塘,其中尤以钱塘江口的海宁塘最为险要。然而奇怪的是,朝廷拨款修缮海塘,但每年钱都不够,结果第二年还是要继续拨款,这是为何呢?

事实上,修缮海塘是个大工程,花费本来就很巨大,且每年都必须花钱维护,这是不可避免的;再者,负责海塘的官员可是个肥缺,搞工程从古至今都是发家致富的捷径,所以朝廷的款项中,很多都没有用到修建海塘上去。

李卫在搞清楚这一情况之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到处询问专家学者,然后写了个修治海塘的方案,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第二件事是通过乡绅捐款等方式自筹款项用于修建海塘。

经过李卫的治理,江浙一带的海塘就大变样了,不再那么脆弱了,而且每年花费的钱财更少了,大大减少了朝廷的压力。李卫做的这件事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人民造福的同时,为朝廷省下了一大笔银子用于边疆战事。你说这么有才能的李卫,雍正帝能不喜欢吗?


或许是在治理私盐这件事上干得不错,从雍正六年开始,雍正帝就让他在江南七府五州治理盗贼。

所谓盗贼,可不是小毛贼,其实是拉帮结派的黑势力团伙,他们或用迷信的手段来操纵民众替自己为非作歹,或干脆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害一方,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地位。

李卫接受任务之后,没有打草惊蛇,他通过自己听书听来的兵法并加以运用,先是派人四处打听,弄清楚贼首是谁,藏身何处,然后再擒贼先擒王,将贼首一一抓获。等到其组织瓦解了,再将贼众一一抓获,而且那些包庇他们,或者与其狼狈为奸的官员也随之浮出水面,最后也受到严厉惩处。

经过一年的努力,江南的贼患大为减少,而且前明遗老的气焰也受到了极大打击。我们都知道,康雍乾时期反清复明活动是很猖獗的,朝廷对此十分敏感和害怕,所以李卫一举肃清江南前明势力,雍正帝对他是一百个满意,因此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和太子少傅。

雍正十年,李卫先后担任刑部尚书和直隶总督。

雍正十一年,李卫将雍正三大心腹之一鄂尔泰(另两个就是李卫和田文镜)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给弹劾了,鄂尔奇因此差点丢了性命。

这件事让李卫和鄂尔泰产生了嫌隙,一个汉人压制着满人,这件事显然不是好事,但因为雍正帝信任李卫,所以当时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乾隆帝继位之后,继续信任李卫,让他担任直隶总督。但雍正帝去世的时候让鄂尔泰和张廷玉担任辅政大臣,乾隆帝继位之后又任命鄂尔泰为总理事务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和军机大臣,可见清朝皇帝再怎么重用汉人,但最信任的也只有满人。

李卫才能卓著,刚继位的乾隆帝也需要能臣干吏,所以李卫奏请的事情,乾隆帝没有一件不答应,但这并不代表乾隆帝会像雍正帝那样信任李卫。事实上,乾隆帝对李卫屡屡压制满人是有所不满的,但一直找不到借口发作。

乾隆二年,李卫上奏折说,诚亲王府(乾隆帝的三叔胤祉为初代诚亲王)的护卫在安州抢夺民众的田地,要求治罪,乾隆帝准奏,并对他进行嘉奖,还赐给他四团龙补服。

这件事表面上来看是乾隆帝嘉奖了李卫,但实际上乾隆帝那时候在大搞平反,从多尔衮一直平反到胤禩和胤禟等几个乾隆帝的叔叔。诚亲王胤祉是被雍正帝圈禁而死的,他也在乾隆帝的“照顾”之列,胤祉刚死就没多,李卫站出来对诚亲王府指手画脚,你觉得乾隆帝会怎么想?

事实上,乾隆帝一上台就推翻了雍正帝定下的很多政策,李卫作为雍正帝的宠臣,对此也可能有些想法,所以才站出来表达一下态度。


不过李卫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一己私欲,都是在为国家着想,而且也只是稍微碰了一下乾隆帝的“老虎须”,乾隆帝是不会也没有理由把他怎么样的。

李卫将这件事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敢于出手,但他想不到的是,得罪乾隆帝为他死后发生的一件事埋下了伏笔,那件事让乾隆帝妒意大发,做了一件对李卫不太尊重的事情。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乾隆帝下令以总督礼仪将其下葬,赐谥号敏达。李卫去世数年之后,乾隆帝第一次南巡,他在游历杭州西湖的时候发现,西湖边立着老百姓为李卫和他妻妾的神像,被称为“湖山神位”。

这是当地百姓为了感谢李卫为浙江做的贡献才这么做的,本是一件好事,但乾隆帝看到之后,心中却酸溜溜的,于是下令将神像推倒并摧毁,还将李卫批评了一番: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乾隆帝说李卫仗着雍正帝的恩宠,任性骄纵,不是个好官,现在却立庙祭祀,李卫居心何在,他受得起吗?

乾隆帝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他见百姓祭祀李卫并歌颂其功绩,很得民心,乾隆帝作为最高统治者都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所以他心中就嫉妒李卫了。

更何况,李卫还是前雍正朝的宠臣,所以老百姓对李卫的崇敬,跟乾隆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乾隆帝对此自然就很不爽了。再者说了,即使李卫有功,老百姓应该祭祀雍正帝才对啊,怎么能让一个臣子抢了风头呢?


再加上李卫生前曾对鄂尔奇进行惩处,还不给乾隆帝的二叔胤祉面子,乾隆帝虽然无法在李卫活着的时候对他怎么样,但在李卫死后将其神像给摧毁,以此发泄一下情绪,这点小事还是办得到的。

乾隆帝自称是十全老人,其实他的功劳不都是臣子们帮他打下的嘛,但他却容不下李卫这样对清朝有功劳的人,所以乾隆帝作为一个帝王的心胸实在不够宽广,甚至在某些方面来说还不如雍正帝。

最后说总结一下李卫,他大字不识几个,历经三朝皇帝重用,还能够长期长期担任总督这样的高官,不得不说他的能力是极强的。

李卫的能力不但体现在做事情上,而且还体现在为人处世上,他虽然刚正不阿,也得罪了不少人,但他能够做到屹立不倒,不光是凭借皇帝的庇佑,更在于他大公无私,让别人对他无话可说,甚至连他的一些政敌也很佩服他。

值得一提的是,李卫虽然不是读书人,但是他却为读书人做了很多好事,除了资助文人和兴办书院之外,李卫还曾在雍正时期的文字狱中保护浙江的文人,并努力让雍正帝恢复了浙江学子参加会试的资格,而且那一年的会试前三甲全部都是浙江人,他因此被读书人所喜欢,这件事现在看来确实挺神奇的。

所以说,李卫这个人确实不简单,是汉人在清朝为官的典范,也是现在很多人需要学习的榜样。




我是飞越沧海,我来解答这个问题!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任皇帝都希望培养属于自己的心腹大臣。李卫作为雍正手下的红人,在乾隆朝是否能继续被皇恩宠信呢?下面来就为你一一详解。

善于做官的人

李卫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作为见证过康乾盛世的人,一生也是顺风顺水。他步入官场并不是通过科举考场,因为李卫没什么文化,字也识不了几箩筐,但这并不影响他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自小就家境殷实,生活优渥。在他三十岁时,也正是康熙朝的末期,晚期的康熙朝史治不清,财政紧张,各地亏空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便向民间售卖官职。只要出得起钱,就可以买个官来做。做为中国传统思想来说,有个官帽子罩着,比啥都安全,于是,李卫就掏钱为自己捐了从五品的员外郎,不久便到了朝廷担任兵部的员外郎。

李卫这一入官场不打紧,他像是手握当官秘笈一般,从此开始稳步提升,不久就从兵部员外郎升为户部郎中。在康熙朝实习了几年官场文化,在雍正即位后,李卫就开始大放异彩了,也是雍正能慧人识人,直接就任命李卫为云南的盐驿道。

雍正上任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吏治,清查亏空,振兴财政。而盐业无疑是朝廷的主要财脉,雍正把李卫放在盐驿道这个位置上,可见对李卫是充足的信任。

李卫是块当官的料,虽然不大识字,可是有师爷啊,来往的疏令公函由师爷一手操办,自己只需要做好决断就够了。李卫捐个官可不是抱着干几年把捐的钱赚回来的心思。也许家里不差钱,也许是看多了官场的许多不堪,对许多官员的作为不满意,他是真心抱着做个好官做出成绩才步入官场的。李卫在任云南盐驿道期间,为官清廉,政绩突出。不久便当了云南省的布政使,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省的省长,同时,仍然兼管盐驿道。

在雍正三年,李卫升任为浙江巡抚,这么说吧,李卫在雍正年间的官职是一年一换,年年升官,不久又做到了浙江总督一品大员。浙江可是朝廷的主要钱袋子,雍正把李卫放在这个位置上,就等于把国家的国库扛在了李卫肩上。后来又当了直隶总督。

顺应雍正的心意

雍正升李卫的官可不是说和李卫的关系好,而是李卫当官确实做出了成绩,主管盐业时,有力的打击了私盐,提振了官盐的销售,为国家贡献了大笔大笔的财税银子。贩私盐的可都是些厉害主,元末明初时的张士诚就是贩私盐的,还有唐朝末年造反的黄巢也是贩私盐的。和贩私盐的作斗争,没两把过硬的刷子根本就玩不转。李卫就是凭着把盐业治理得井井有条,才会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路高升。

在雍正朝锐意改革下,李卫凭着杰出的政绩有力的支持了雍正的政策,成为雍正朝的四大宠臣之一。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所谓,雍正累死,乾隆乐死。意思就是雍正玩命干,积攒下充盈的国库,乾隆即位后,有大把大把的银子花,当然乐得要死。

乾隆的嫉妒

乾隆即位后,对李卫还是很厚待的,很能听取李卫的进谏,在处理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淤池之争时,李卫依法秉公处理,乾隆很是嘉赏李卫的办事能力,特赐予四团龙补服。在弹劾总河道管理朱藻贪污,其弟挟制地方官员干预赈灾之事时,乾隆听取了建议对两人进行治罪。在李卫生病时,乾隆还专门派自己御用的太医去给他治病,很是体恤。可能卫因病去近后,以总督之礼厚葬。不过,李卫在乾隆没呆两年,在乾隆三年时,李卫就病逝了。也由于死得早,没来得及让乾隆对他翻脸。

在乾隆四十二年时,乾隆又一次下江南,在游赏西湖时,看到西湖的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和他的妻妾的神像,乾隆帝突然开始暴怒,称:“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没有为当地人民建立功德,仰借着皇恩宠幸,反而多有任性骄纵的行为。如果他现在还活在,朕一定要追究他的罪责并处置他”。下令撤掉了李卫的神像,并且捣毁。

显然,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是吃醋了。吃李卫的醋,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对李卫是好生嫉妒,嫉妒李卫被当地人民如此爱戴。作为一国之君,自以为文治武功无人能及的他,都没有被人如此供奉过,而一个小小的李卫竟然如此受厚待,还被浙江人民自发建庙供像,这让他大为光火。归根结底,乾隆是把臣子当奴才看待的,作为奴才,你什么都是主子给予你的,所以,你所作出的一切都应该属于主子的,只有主子才能尊享。而奴才,只有乖乖当好奴才就好了,哪有资格登殿入庙呢?




雍正皇帝生前,有四个最受其信任的大臣,这就是鄂尔泰、李卫、张廷玉和田文镜。除了田文镜死于雍正朝外,其余三人都延续到了乾隆一朝,其中又以李卫最先去世,年仅51岁。

雍正皇帝去世后,把依然活着的三个最信任的大臣,交给了继任的乾隆皇帝,而且还加了特别的叮嘱,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

这对乾隆皇帝来说,既是利好,可以让自己很快站稳脚跟;也是压力,因为谁也不想被前朝老臣这样在旁边看着,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当然想要自己亲自培养的班底,这样用起来才顺手。


但这四个人在生前被乾隆皇帝对付的,只有张廷玉一人,另外三个人,都是死后才被乾隆恶心了一番,当然田文镜在雍正时期就死去,乾隆当政时二人也就不存在什么交集了。

我们今天就谈谈李卫,他是怎样的一个官,雍正恩宠他,乾隆是否一样对待他呢?在生前都干了什么,以至于死后还要被乾隆皇帝对付了一番?

其实,出生于1688年2月2日、也就是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一的李卫,这个人并不复杂,出身也简单,是江苏丰县一户富贵人家的后代。

这么说吧,李卫家里有钱,所以和一般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李卫小时候就没有怎么读书,是个典型的公子哥。

李卫长大以后,家里可能觉得老这样无所事事晃着也不是办法,再说了,家里虽然有钱,但上面没有做官的罩着,这钱赚的也有些不踏实就想着让李卫走入仕途,一方面可以让有点事做,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家族一二。

但李卫文化不行啊,当然也就无法通过科举入仕,这难不倒李卫家人,因为当朝的康熙皇帝已经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当官的捷径,那就是捐官。

考不上不是?有钱就行,拿钱买官。


说起来,人们印象中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居然是清朝卖官鬻爵的始作俑者。

但康熙也很无奈啊,平定三藩之乱要花钱,抗击沙俄花钱,收复台湾要花钱,灭准噶尔叛乱一样得花钱。

眼看朝廷的银子在战争中流水一样哗啦啦地没有了,康熙能不着急嘛。着急了就得想办法开源,咋开源呢?康熙盯上了民间的那些土豪老财们的钱袋子,但他又不能抢那些富户人家的钱财,皇帝这样做和绿林盗匪有何区别呢?

于是,康熙皇帝抓住这些财主们急需官府保护的心态,推出了这个捐官的制度。

这个制度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推出了以后,那个火热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清朝的财政问题。

咱们的主人公李卫的家族,就是在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朝廷急需银子平叛的时候,捐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银子,朝廷也投桃报李,给了李卫一个员外郎的虚职。

所谓的员外郎,就是正员之外设置的官位,有钱就可以当,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许多富豪人家习惯被称为员外的原因。


李卫先是在兵部任员外郎的虚职,不久就于康熙五十八年到户部担任了郎中,算是由虚转实了。

李卫能够很快由虚转实,应该是他在兵部的时候,工作比较出色的原因。

果然,到了户部郎中的实职上,李卫果然干了件前任都不敢干的事情,那就是拿王爷贪污银子一事开刀立威。

作为户部郎中,李卫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银库事务。来户部不久,李卫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亲王对于收缴的白银都要每千两额外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实际上也就是被亲王自己私吞了。

李卫就好意提醒那个亲王,这样做不合适的。但一个小小的郎中,那会入亲王的法眼,自然对李卫的话置若罔闻,当了耳旁风。

当然,李卫官微言轻,也治不了亲王的罪,但这并不影响李卫可以叫亲王老老实实住手。因为,李卫在户部矗立了一个牌子,每当这个亲王多拿,他就上面就写着“XXX亲王赢钱”,就相当于公开告诉大家,有人贪污了。

这下子好了,把那个不听劝阻的亲王搞得灰头土脸,再也不敢贪墨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卫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很有智慧。

此事,被当时还是王爷的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注意到了,对李卫处理此事打的印象分很高。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爱新觉罗·玄烨驾崩,四阿哥胤禛在九子夺嫡之战中胜出继位,这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一即位,就把自己看好的李卫给提拔到重要岗位上历练去了,先是在直隶驿传道熟悉了一段,随即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盐驿道别看品阶不高,但管的可是清朝主要财政来源的盐政。

之所以让李卫去管盐政,和当时清朝财政吃紧与盐政税收流失有关。盐税是清朝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由于盐业分布的不均衡和地区差价的存在,造成私盐猖獗,自然就是皇家财政收入的锐减。雍正让李卫去搞盐政,就是看上了他的正直清廉与智慧。

在盐驿道这个位置上,大放异彩的李卫,果然没有让雍正皇帝失望。

李卫到了云南,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整顿盐官,改革盐政,使云南的盐政走上了正轨。除了正常的收入,仅追缴欠款一项,就高达十一万两,着实让雍正皇帝开心了一把。

随着云南盐业的健康发展,雍正又给李卫加了担子,担任云南布政使兼管云南盐务、铸币事务。

这样,李卫就把治理盐政的成功做法普及到了其它部门,效果非常明显。


在云南做出了突击成绩的李卫,随后被雍正皇帝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相继担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从以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虚职员外郎,彻底成为一位炙手可热的封疆大吏。

李卫在担任浙江巡抚期间,还兼任着两浙盐政使,可见雍正对李卫在盐政方面的信任度之高。

李卫在浙江期间,重点打击了私盐买卖,毁灭性地除掉了著名的大盐枭沈氏家族。

这个家族不但贩卖私盐很猖獗,而且配有武装船只,连官军都不是他的对手。李卫到任以后,建立高效有力的缉私队伍,组织力量重点打击沈氏,很快就让这个拥有数百人的大团伙灰飞烟灭,使清朝的盐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李卫在浙江,还整顿吏治,打击盗贼,破获了著名的江湖大侠甘凤池“反清复明”案,稳定了江南的局势,深得雍正器重。

当然,李卫并不是只干了这些,对浙江当地的民生也非常关注,特别是对浙江海塘的维护,是出了很大力气的,效果也不错。


另外,因为李卫本人文化水平不高,在各级任上离不开文人的帮助,所以他本人对文人很是尊重。这也表现在他在浙江任上时,上下沟通,花了很大的力气,恢复了因为文字狱而被雍正皇帝禁止的浙江文士的科举考试资格,得到了浙江文人的拥戴。

李卫在任直隶总督时,办理了著名的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案。要知道,鄂尔奇的哥哥鄂尔泰和李卫一样,也是雍正皇帝倚重的四个亲信大臣之一,弹劾他的弟弟,就是和鄂尔泰过不去,实际上李卫、田文镜、鄂尔泰三人之间关系本来就非常微妙,互相弹劾是经常的事情。

但这次经过调查,坐实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的罪名,要不是雍正看在鄂尔泰的面子赦免了他,鄂尔奇难保人头落地。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登场,对李卫同样是加以任用,还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等职务。

在乾隆一朝,李卫只活了三年,但干了两件影响比较大的事情。

一个是审理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一事上,他秉公处理,坐实了库克的罪状,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肯定,被赐予四团龙补服。

李卫也因此成为被赐四团龙补服的五位汉臣之一,可见,当时的乾隆对李卫也是很信任的。


普及一下,四团龙补服即四团正龙纹补,补服,又称补褂,外褂,因该补服的补子上绣有团龙纹样,即胸前一团,背后一团,左右肩各一团,故名“团龙补服”,是清朝皇帝对勋臣的最高赏赐。

第二件大事,就是李卫弹劾总河朱藻贪劣,朱藻弟朱蘅挟制地方官,干预赈事的案件,朱藻被罢官,朱蘅被治罪。

因为太过操劳,李卫旧疾复发,乾隆派遣御医到府诊治。不幸的是,因为病情太重,太医也无力回天,李卫于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51岁。

李卫去世后,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评价还是很高的。

纵观李卫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起于康熙、发迹于雍正,结束于乾隆。在康熙朝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到了雍正朝,则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对雍正的忠诚,获得了常人所不能及的机遇,也做出了相当瞩目的成就。在乾隆时期,虽然并没有像雍正时期那样得到完全的重用,但依然是乾隆倚重的重要大臣,死后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那么,在李卫活着的时候,基本上是不存在乾隆皇帝要对付他的问题,虽然是雍正一手提拔的大臣,但对乾隆应该也是忠心耿耿的,乾隆没有必要去对付他。


但,乾隆皇帝也确实对付了李卫一把,那是李卫死后的事情了。

乾隆南巡时,来西湖游玩,进了断桥附近曲院风荷公园内的花神庙。

乾隆这一进来不打紧,里面的布置让乾隆大发脾气,说赶紧把他给我扔出去烧了!

是什么让乾隆这么失态不爽呢?

原来,因为李卫在浙江时期,在这里建了个花神庙,立了李卫和其妻妾的神像,称自己为“湖山正神”,呵呵,着实有点膨胀了。

李卫把自己称神,但乾隆皇帝不这样想,李卫你有啥了不起的,你做的一切,那都是皇恩浩荡的结果,居然在这里被称神供奉,太过分了,你把我堂堂的皇帝放在什么位置?

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这样说的:“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就这样,李卫死后还是被乾隆皇帝对付了一把,自己为自己塑的神像被乾隆皇帝一把火烧了。但里面还需要神像啊,乾隆命人将其改塑为湖神,后楼的一对男女,即为花神与花后。太平天国时,神像被毁,光绪年间改为“蚕学馆”。

所以说,因为塑像这个事情李卫被乾隆对付,应该说不算过分,是李卫自己过分了。

无论如何,李卫从一个靠捐官起家的富二代,一路做到获赐四团龙补服的封疆大吏,其过人之处是无可置疑的。为人正直、处事机敏,不畏强权,心有百姓,这也是后来拍了那么多以李卫为主角的电视剧的原因,因为故事吸引人,老百姓喜闻乐见。




乾隆的屠刀已经磨好,没来得及动手,李卫提前一步死了。

李卫是清朝少有的三朝元老,生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倒,尤其是雍正在位期间,李卫的人生显赫到极点。

影视剧中,把李卫描述为走街串巷的江南乞丐。实际上,那些影视剧不看也罢,估计都是初中肄业水平的编剧。人家李卫绝不是叫花子,也不是目不识丁的乡巴佬,他的祖籍是江苏丰县的地方大户人家,家里有的是钱。

要不然没有科举功名的李卫,如何一步步走向巡抚、总督、尚书的要职。李卫的仕途是花钱卖的,只不过清朝皇室把卖官鬻爵美其名为“捐资”。公元1717年,时值康熙五十六年,李卫通过捐资的方式弄到一个员外郎的差事。

什么是员外郎?员外的意思是定员外增置,就是在正式官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郎官,再透彻点说是朝廷拿出一部分编制增加财源的渠道。

“员外”,最早见于三国魏国有员外散骑常侍,魏晋南北朝后继续沿用。隋文帝时期,在三省中设置尚书省员外郎,地位可谓显赫。而且一直沿用到唐宋辽金元明清各朝。

李卫花钱买到员外郎一职后,相当于弄到一块仕途的敲门砖。紧接着,朝廷下诏李卫任兵部员外郎。两年后,李卫改任户部郎中,从编外人员转为朝廷命官。

论家境,李卫的财富在温柔富贵乡的江南并不突出,肯花钱买个官职的人也不止李卫一人,为什么唯独李卫的仕途走得既快又稳。

主要是李卫的情商高,命又好。

李卫能够成功的历史背景——朝廷缺钱

历代帝王中,雍正皇帝算不上英明神武的帝王,但也不算是庸主,顶多属于守成之君的水平。雍正皇帝没有先帝康熙的能力,但为了不辜负康熙留下的诺大家业,他必须兢兢业业地干活。

康熙留给雍正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同时也遗留下不少没有解决的叛乱和朝廷财政亏空问题。

一是康熙时期无休止对外征战,消耗掉大量的钱财。康熙驾崩前。清朝国库已经亏空高达800万两白银。

二是康熙刚死,雍正皇帝登基不久,龙椅尚未坐热,和硕特部后人罗卜藏丹津带领族人发动叛乱,很快叛乱人数发展到20万之众。雍正皇帝采取年羹尧铁血平叛的策略,历时半年才平定罗卜藏丹津。

西北刚刚平稳,雍正又大刀阔斧在西南地区搞“改土归流”,结果朝廷派去的地方官吏不懂当地习俗,与地方土司发生冲突。冲突越演愈烈发展成为武装反抗,雍正又派鄂尔泰为总督带兵驻扎西南,并授意鄂尔泰采取武力镇压。最终,鄂尔泰彻底击败西南土司,朝廷的“改土归流”也顺利推行。

继罗卜藏丹津和西南土司叛乱后,已经被康熙征服的准噶尔部在沙俄的支持下死灰复燃。雍正九年,准格尔部又重新壮大起来,眼看威胁到清朝的边陲,雍正皇帝不得不倾尽全国财力,封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兵分两路讨伐准噶尔叛军。

结果,此次平叛准噶尔出师不利,岳钟琪和傅尔丹轻敌冒进误入准噶尔部的圈套,两万清军剩下不到2000余人逃回来。从此以后,雍正再也没有大规模出兵平定准噶尔。

雍正皇帝登基不到十年,各地叛乱此起彼伏。平叛不是光用嘴说说就能解决的事儿,得需要朝廷出动军队。动用军队就得花钱,皇帝不差饥饿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雍正皇帝必须想办法更多地筹集钱财。

外加老爹留下的800万两白银的债务需要填补。雍正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通过强有力的反腐手腕,严厉惩办贪官污吏,一经查处立刻抄家充公;二是整治江南盐务。

此时,轮到李卫登场了。

半生与“盐”打交道

翻看李卫的履历表,你会发现他的仕途大半辈子都在与“盐”结缘。

雍正皇帝刚刚即位,李卫被提拔为直隶驿传道,还没到任又改迁云南盐驿道。由于政绩斐然,不到两年时间,李卫升为主管税收的布政使兼管盐务

次年,李卫来到浙江任巡抚兼任两浙盐政使,主要目的是整治两浙的盐政,重点惩办地方私盐贩卖活动。在浙江巡抚的位置上,直接升任浙江总督

李卫能够以编外人员,仅用十年的时间做到封建大吏,唯一的政绩就是管盐。一方面说明,李卫在清朝盐务管理方面很有天赋,尤其擅长抓捕私盐贩卖;从更深层次的方面说明,李卫是在为雍正皇帝“筹集”钱财。

清代的盐务就是瞎胡搞。朝廷将全国划分成十几个盐区,实行异地销售的办法。作为产盐的浙江地区,所产的浙盐主要销往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省,其他省一概不许买浙盐。

但是江苏以北的人就不干了。浙江盐的质量比较高,又处在繁华富庶的地方,人均GDP高,相对物价也高,自然盐的价格也高。

江北地处浙江和两淮盐区之间,两淮地区的物价水平和盐价都远远低于浙江盐区,但江北人又不能购买低价的两淮盐。

久而久之,从两淮到浙江的水路和陆路上,一股私盐贩私的风气开始盛行。在盐铁专营的封建社会,一旦私盐盛行,自然会挤压官盐的市场占有额,导致浙江地区官盐卖不出去

官盐卖不出去,朝廷自然没有收入,逼得雍正皇帝不得不想办法,没有任何根基的李卫成为首选。

李卫果然没有辜负雍正的厚望,在浙江巡抚期间,加强缉私队的数量,提拔韩景琦作为帮手,专门对付那些有名有号的大盐枭。一举挫败浙江头号大盐枭沈氏的走私活动。最终彻底解决两淮盐泛滥流入浙江盐区的乱象。

身后不被待见

李卫是在乾隆皇帝登基后三年才去世。李卫活着的时候,乾隆皇帝对他还算不错,至少表面上呈现出一副关心元老的模样,赐给他四团龙补服,虚心接受李卫弹劾诚亲王府护卫库克和朱藻的不法行为。李卫病重的时候,乾隆让御医到府上诊治。李卫去世后,乾隆帝给他安排一场总督级别的追悼会,并赐谥号敏达。

但是多年后,乾隆皇帝南巡经过西湖。无意间见到西湖花神庙里,供奉着李卫夫妇的雕像,牌位写着“湖山禅位”。乾隆龙颜不悦让人撤掉雕像,下谕说: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除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乾隆的意思再明显不过,说李卫就是仰仗着先帝雍正的庇护,经常胡作非为,他不是光明正大的科举出身,算不得名正言顺的大臣。有人为他立庙供奉,实在是说不过去。似乎,乾隆皇帝对李卫的观感不是很好,这到底为何。

用人思想不同

雍正皇帝在清朝皇帝中,十分与众不同。他经常自称为“中国皇帝”,因为他比较重视汉人,在位期间一直试图打破“满汉壁垒”,李卫便是雍正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的汉人。

然而,也只有雍正如此。清朝的其他皇帝都是时时刻刻防着汉臣。纵观清朝不到300年的国祚,只有雍正和清末灭亡在即时,汉人才有出头之日,平时都是满清贵族在汉人面前吆五喝六。

乾隆更想恢复旧制,比如他曾敲打张廷玉一事。张廷玉晚年曾旁敲侧击提醒乾隆皇帝说,先帝雍正在世时,曾承诺让自己配享太庙,不知将来自己何去何从。

乾隆听到后,故意跟张廷玉东扯西拽,就是不提先帝的承诺,张廷玉也是老谋深算的官场高手,一看乾隆皇帝没有接话,赶紧识曲退下。

其实,张廷玉表面是为自己争取配享太庙,实则是试探乾隆会不会像雍正那样重用汉人。乾隆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在李卫和张廷玉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这是汉人官场的真空阶段,乾隆真实功不可没。

难道真像易中天教授说的那样,乾隆是“王家排行老八”的那位。

乾隆的帝位来自康熙,他是康熙钦点的隔代继承人,不是雍正皇帝自己本意的候选人。所以,他内心百分之百倾向于祖父那一套,处处遵循祖制防着汉人一手,做不到雍正皇帝的心胸开阔。

瞧不起“文盲”

虽然李卫读过书,但顶多算是半个读书人,他没有通过正规科举入仕。乾隆皇帝又是那样的风流天子,处处喜欢附庸风雅,自然瞧不起李卫这种员外郎出身的人。在乾隆眼里,李卫就是一个深谙察言观色,懂得迎合上意的小人,与不学无术的江湖混混没太大区别。他就没好好想想自己重用的和珅是什么货色。

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不妨假设一次。

如果李卫活着的话,必然不会被乾隆所接受。对待一个死去的老臣尚且如此,何况李卫本身敢于进谏,说不定稍有不慎就会得罪乾隆,引来杀身之祸。

甚至有可能,乾隆皇帝的屠刀已经磨得差不多了,正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动手,奈何李卫先走一步,没有留给乾隆任何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乾隆   雍正皇帝   准噶尔   雍正   盐政   私盐   海塘   驿道   亲王   总督   云南   浙江   朝廷   清朝   康熙   财经   李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