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是战国有名的剑客,和秦王单挑反被刺了8剑,是他太菜了吗?

是的没错,荆轲确实很菜,并且还不是一般的菜。

荆轲在早年间,曾和战国时期著名的剑客宗师盖聂打过交道,两人还就剑术问题,研究交流的一番。

不过,由于荆轲在剑术的某些问题上,说的有些不甚得当,导致盖聂相当不高兴。

最终,盖聂没有发作,而是狠狠的瞪了荆轲一眼(怒目而视),结果你猜怎么着,荆轲居然偷偷的自己溜走了。

并且,等盖聂派人去找荆轲的时候,荆轲已经驾着马车,离开了当地,换句话说,就是跑的很远了。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史记》

而从这个典故中就能看出,荆轲在剑术方面,着实不怎么样,如果真的有一定水平,怎么会被瞪了一眼,就慌忙跑路呢?

要知道,战国时期的人,整体上还是蛮有尚武精神的,所以在这种风气下,荆轲理应与盖聂一决高下才对。

哪怕是失败,至少也要比偷摸溜走强得多。

因此,单是这件事就说明,荆轲的剑术水平属实一般,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

荆轲离开榆次之后,又来到邯郸漫游,在这个,他和一个叫做鲁句践的人发生了冲突。

结果,脾气暴躁的鲁句践当场怒斥荆轲了一顿,而荆轲什么反应呢?他和在榆次时表现一样,同样也是偷摸逃走了(嘿而逃去),而不是和当众羞辱他的鲁句践决斗。

所以,这也再次说明,荆轲在剑术上,甚至在整体武力值上,都很一般。

实际上,像荆轲这种人,对其准确的定位,并不能算是一个专业的剑客,顶多是个热爱武术的游侠而已。

也许也会个三招两式,但比起类似于盖聂这种专业人才来说,还是有蛮大差距的。

总之就是,荆轲虽说有剑客之名,但却无剑客之能,他的水平和能力,相当的稀松平常,属于那种比一般人强点的档次。

而反观秦王嬴政,却是一个武艺高手。

荆轲抵达秦国后,带着樊於期的人头,以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与秦舞阳一同上殿,想要利用敬献这些东西的机会,行刺嬴政。

而行刺嬴政的那把叫做“徐夫人之剑”的匕首,正是藏在地图之中。

随着地图的徐徐展开,并到了末端之际,荆轲瞅准时机,抽出匕首,当场就朝着正全神贯注观看地图的嬴政刺去。

在这种极为凶险的情况下,嬴政的反应,却相当迅速。

要知道,荆轲的第一击是在嬴政毫无防备在之下完成的,但就是在这么电光火石的瞬间,嬴政居然能够抽身跳开。

并且,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当时荆轲是用左手抓住了秦嬴政的衣袖,用右手去刺,也就是说,嬴政当时的行动颇有些不便。

但是即便如此,嬴政依然能躲开,足以说明,嬴政非等闲之辈,至少反应极为灵敏。

不仅如此,嬴政接下来动作证明,他不止是拥有极快的反应能力,同时,也是一个颇有力气之人。

为什么呢?在荆轲抓住其衣袖的情况下,嬴政还能挣脱,并且还将衣袖给挣断。

战国时,纺织技术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而秦国的衣物,如果是普通人,大部分是以粗麻和葛布制成的,但嬴政这种身份的人,自然不会穿这个。

嬴政所穿的,必然是丝绸材质做成的衣服,且还是宽袍大袖的那种。

如果是拿剪刀来剪,肯定是很轻松的就能将丝绸剪开,但若是仅凭双手去扯,就要费上一番力气。

而嬴政能在仓促之下,硬生生的将衣袖扯断,就说明了他本身也是一个孔武有力之人。

反应灵敏,孔武有力,这就已经胜过当时大部分的人,而嬴政显然不止这两个优势,他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

这个优势,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即遇事冷静,临危不乱。

在挣脱开之后,嬴政由于一时半会抽不出身上的长剑,无法展开对荆轲的反击,同时由于秦国的法律规定,文武百官不得携带武器进殿,而带着武器的武士,没有君王的命令,又不能进来。

而情急之下,嬴政又来不及召唤武士进来。

如果换做一般人,这时候就慌乱如麻了,但嬴政没有,不仅没有,他面对此情此景,应对方案也相当高明。

高明在哪里呢?高明在他接下来的动作,即“绕柱而走”。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普通人,突然遭受袭击,在挣脱之后的下意识反应,自然是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但问题就在于,普通人跑的话,绝大部分,是跑直线。

因为只有直线,才会最快速度的与敌人拉开距离,这是常识,也是相当一部分人都会采用的动作。

而嬴政没有,他选择的是和荆轲兜圈子。

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不知道跑直线能快速拉开距离,而是他知道,如果跑直线,会出现两种危险情况。

第一,他当时是在殿上上朝,自然穿的是正式的朝服,即宽袍大袖的那种,起码不是那种浑身紧凑利落的短打扮。

而这么一来,就必然会影响速度,甚至在情急之下,还有可能会被衣服绊倒。

一旦如此,那紧随其后的荆轲就会追上,等他追上的话,那嬴政不敢保证还能再次成功挣脱,要是挣脱不了,嬴政就完了。

而第二种危险情况,关系到荆轲手里的武器。

众所周知,荆轲在行刺秦王前,燕太子丹遍寻天下,找到他认为最锋利的匕首,也就是那把“徐夫人剑”,同时,还找来工匠,将这把匕首进行毒水淬炼。

并且,为了保证行刺能成功,燕太子丹还在匕首淬炼完毕之后,专门进行了试验,而试验的对象,则是大活人。

至于试验的结果,在史料上也有明确记载,总之就是,只要稍微被划破一点伤口,那“人无不立死者”。

翻译过来就是,被该匕首划伤的人,没有一个不是马上就毒发身亡的。

这么一来,这把匕首就是一个相当要命的武器,这也是嬴政为何要拼命挣脱的原因,他虽然不知道该匕首厉害到什么程度,但他知道,既然荆轲敢行刺,那必然是做足了万全的准备。

因此,他说什么都不敢被划伤。

而匕首这种武器,除了可以刺之外,还有什么用途呢?很简单,那就是投掷,也就是当飞镖一样扔出去。

所以,如果嬴政跑直线的话,那么荆轲就算追不上他,但完全可以用力将匕首扔向嬴政,而一旦嬴政被击中刺伤,同样也能要他的命。

毕竟,用一个东西扔向一个跑直线的人,命中率还是挺高的。

因此,嬴政才会选择绕柱而走,这么一来,荆轲即便是想用匕首投掷,但就会因为嬴政和他兜圈子,极大降低了命中率。

而从嬴政能在这种突发情况之下,迅速做出对自己有利的正确选择,足以说明,他是个心理素质强大,且沉着冷静之人。

即反应机敏,同时又孔武有力,还沉着冷静,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这样的嬴政,就已经超越荆轲好几个档次了。

还有一点,也是能说明嬴政是个武艺高手的细节。

嬴政绕柱而走几圈之后,经过大臣们的提醒,将身上的宝剑“负之”,也就是弄到背后,让宝剑呈直上直下的形状,最终,成功的将剑拔了出来。

而拔出宝剑后,嬴政开始主动向荆轲攻击,他一个反手,就将荆轲的左腿砍断,这直接导致荆轲无法继续行动。

虽说史书上没说荆轲的左腿是从哪个部位被嬴政砍断的,但就算是最细的脚踝处,能一剑砍断,也深刻说明了嬴政的力道之大。

毕竟这是连着骨头带着皮肉的人腿,而不是一个木头。

所以,多个细节都证明,嬴政是个高手,而剑术稀松平常的荆轲,遇到这么一个高手,失败那也是必然的结果。

而在腿被砍断后,荆轲又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就是用匕首投掷嬴政。

但在这种情况下的投掷,其命中率可想而知,毕竟当时他身负重伤血流不止,所以扔出去的力道也好,还有命中率都相当差。

最终的结果是,扔出去的匕首,打在了柱子上。

到了这个地步,荆轲已经完全落入了下风,整个场面,也被嬴政掌控,既然如此,嬴政肯定不会客气,他操起手中的宝剑,开始发动连续攻击。

荆轲所受的八处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来的。

看到大势已去,也知道自己任务是不可能完成了,同时更明白自己今天怕是难以活着走出秦王宫后,荆轲箕踞而坐,并破口大骂,最终,被一拥而上的秦国侍卫杀死。

至此,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宣告失败。

这次行动的失败,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荆轲的整体武力值较差,尤其是和嬴政相比的话,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上,加上嬴政面对突发情况反应迅速以及处理得当,最终以荆轲身死而告终。

而除了武力值这个因素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造成行动失败的潜在原因。

什么原因呢?答案在荆轲临死前,破口大骂所说的话之中,当时荆轲说了这么一句话,叫做“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大意就是说,事情(即行刺秦王之事)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荆轲本来想着要生擒嬴政,以便迫使嬴政订立契约(即让嬴政归还占据六国的领土),用这个结果,来回报燕太子丹对荆轲的知遇之恩。

这话猛一看,似乎有点是荆轲为自己找场面的话。

就好比两个人打架,其中一个打输了,被揍的鼻青脸肿,但心里不服气,为了脸面,会说他之所以会输,是今天没吃饱什么的。

总之就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的意思。

而荆轲在临被杀前所说的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也有这种意思,他以想生擒嬴政为理由,来为自己行动失败开脱。

但实际上,荆轲这还真不完全是想给自己找台阶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得说到荆轲出发之前发生的事了,当初,荆轲的好友田光,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使得荆轲最终同意去见燕太子丹。

而燕太子丹在见到荆轲之后,对荆轲极为礼遇,史料记载,为了让荆轲愿意去行刺嬴政,燕太子丹对荆轲可谓是“有求必应”。

甚至,不等荆轲开口,燕太子丹想尽办法来“讨好”荆轲。

像什么精舍、佳肴、乃至珠宝、车马、美女等,都是敞开了供应荆轲,期间,为了让荆轲满意,燕太子丹还干了两件相当夸张的事。

其中一件,是两人一起乘坐由名贵的千里马所拉的马车外出,荆轲说了一句,听闻千里马的肝十分美味。

而燕太子丹二话不说,当即就将那匹名贵的千里马宰杀,取其肝敬献荆轲。

还有一件更夸张,某次,两人在宫中饮酒,席间有美女鼓琴伴奏,由于该女子弹得很不错,荆轲发出一声感叹,说“好手也”。

你猜燕太子丹听到之后干了什么?他当即砍断了伴奏美女的双手,并装在玉盘中呈给荆轲。

不得不说,燕太子丹这也真是下了血本了,而这种特殊的待遇,也让原本只是街头一个游侠的荆轲深为感动,当时他就说,“太子遇轲甚厚”。

与此同时,两人就具体的行刺计划和方案,也做了深入的研讨。

燕太子丹提出的具体行动方案,前后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对秦国“窥以重利”,而秦王又贪利(燕太子丹自认为),这么一来,就达到了花钱买平安的效果。

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原矣。---《史记》

而第二层方案,是建立在第一层方案的基础上,只要嬴政愿意收下重礼,同时态度有所缓和,那么就可以找机会将其劫持。

而一旦成功劫持嬴政,便能迫使其将占据六国的领土给吐出来。

并且,燕太子丹还给荆轲举了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例子,即“曹沫劫齐桓公”,当年曹沫与齐国打仗,三战三败,丢了不少领土,而他就是在劫持了齐桓公后,迫使其将领土还了回来。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史记》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燕太子丹的计划中,最优方案,也就是第一选择,便是劫持嬴政,让其归还六国领土。

而在这个方案之后,燕太子丹又制定了备用方案,即如果劫持失败,那只能是行刺嬴政,要是行刺成功的话,那秦国必然会因为嬴政之死产生动荡,到时候,诸侯们趁此机会联合,必然能击败秦国。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史记》

这便是燕太子丹所制定的整个行动方案,正如前文所言,燕太子丹最想要的,也最想达到的,自然是劫持嬴政。

之所以燕太子丹最想要这个结果,其实原因也不复杂。

仅仅劫持的话,嬴政肯定是活着的,而他活着,后续不管发生什么,大家还有得谈,并且哪怕是想要回领土,也必须得和活着的嬴政去沟通谈判。

但如果嬴政被杀,那秦国和燕国,就到了一个“不死不休”的局面。

毕竟,自家君王都被人杀了,就算秦国内部会产生动荡,但也不会放过燕国,而到那个时候,燕国的麻烦就大了。

所以,最优方案,也是第一选择,就是生擒嬴政。

而对于燕太子丹想要什么结果,荆轲自然是十分清楚,所以,认为燕太子丹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荆轲,肯定也是尽全力帮助燕太子丹达成心愿。

换句话说,他的第一选择,也是生擒嬴政,以回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所以,这也是为何会说荆轲在临被杀之前,所说的那番话,并不完全是给自己找台阶下的原因,当时的他,还真是想“生劫之”。

并且,荆轲在“图穷匕见”之后的第一个动作,也确实有这种意思。

史料记载,匕首露出来之后,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他拿着匕首的右手,则是“纆(音同墨)抗之”。

这个“纆“字,其解释为“绳索”之意,而“纆抗之”,就可以理解为当时荆轲是想用匕首控制住嬴政,以便让其不要乱动。

说白了,就是荆轲一上来没有准备马上杀了嬴政的意思,而是想完成生擒、劫持的目的,不然的话,他就直接奔着嬴政的胸口,或者身体其他部位刺过去了。

反正他拿的是把带毒的匕首,只要能刺伤嬴政,那必然会让其毙命。

但奈何,荆轲没想到嬴政强悍如斯,居然会挣脱,并且还迅速跳开,这么一来,荆轲就无法达到控制住嬴政的目的,所以,局势也就变的复杂起来。

不过,即便是嬴政挣脱了,但荆轲在接下来,还是在试图生擒嬴政。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当时嬴政绕柱而走不假,而荆轲还未受伤,如果他真的想杀了嬴政,那么在这个时候投掷匕首,还是有一定命中率的。

但是荆轲没有这么做,一直到嬴政将其左腿砍断,他才选择了投掷匕首,因为到了这个时候,荆轲已经完全丧失了生擒嬴政的可能。

他只能选择最后的备用方案,即杀死嬴政。

可是,在巨大的疼痛之下,命中率自然不高,况且嬴政还会躲,所以荆轲扔出去的匕首,只是砸中了柱子而已。

因此,为了完成最优方案,也为了回报燕太子丹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荆轲没有选择第一时间击伤嬴政,从而错失了良机,也是他此次行动失败,且最终被反杀的原因所在。

最后,就是总结。

荆轲虽号称剑客,并且还很有名,但他的武力值并不高,这一点,被誉为剑客宗师的盖聂就有过论证。

而相比之下,嬴政却是个高手,孔武有力、反应机敏,还临危不乱,所以他能胜出也是理所当然。

并且,荆轲最初的想法并非是直接杀掉嬴政,而是想将其生擒,因此才会在最初没有下死手,但这种想法和行为,加上嬴政一系列快速且正确的应对,导致荆轲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所以最终,荆轲被武力值高于自己的嬴政砍断左腿,又被刺中八剑,是必然的结果,这背后,有他太菜的因素,也有他选错方案的原因。




不是荆轲菜,是太子丹太坑了!

公元前227年,秦国王宫,秦王赵政用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荆轲和秦舞阳的到来,他此时十分高兴,因为荆轲手中有两样他垂涎已久的东西,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的督亢地图。

然而,让赵政没想到的是,这样一场欢迎仪式会让他胆战心惊,终身难忘。荆轲刺秦王,这段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后期的悲壮历史,曾通过很多形式为世人熟知。

其实,这本是燕国和秦国之间的对立,与荆轲这个局外人并无关系。荆轲本是卫国人,只是几经辗转游历到了燕国,被太子丹看中,请进了燕王宫。

那么,本可以置身之外的荆轲为什么会答应燕太子丹的请求,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荆轲对于刺杀秦王的行动又做了哪些周密的安排呢?他为何会选择秦舞阳做助手呢?

这一切还要从燕太子丹在秦国受辱开始说起。

01

委以重任

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启用了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法令之后,国力逐渐强盛,逐渐成为了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更是显露了吞并中原的野心。

公元前238年,二十二岁的秦王赵政在秦国古都雍城举行了隆重的成年加冕仪式,正式亲理朝政。因其最终统一六国,创造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所以将赵政称为秦始皇。

赵政自从亲理朝政后,以铁血手腕震慑四方,秦国凭借着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所向披靡,秦军史无前例的统一战争使得各诸侯国惶惶不可终日。

燕国太子丹年幼的时候,与秦王赵政在赵国同为质子,两人情同手足,互相扶持。后来,太子丹到秦国做质子,却没有得到善待,只好逃回燕国。

曾经在秦国所受的侮辱和今天的亡国之危,都让太子丹对秦王赵政越发地痛恨,不再顾念儿时的情谊,为了不坐以待毙,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太子丹的心中萌发。

他首先找到了太傅鞠武商量,鞠武对秦国的国势十分了解,他告诫太子丹。以如今秦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来看,都是燕国不可抵挡的存在,一再劝说太子丹不要惹怒秦国。

公元前237年,樊於期率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李牧率军迎战,结果樊於期被打得溃不成军,他害怕受到处罚,不敢回到秦国,于是逃到了燕国,被太子丹收留。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当时,秦国悬赏一千两黄金和一万户封地,想要樊於期的首级。鞠武得知消息后,便劝说太子丹将樊於期送到匈奴的地盘上,太子丹坚决不同意将樊於期驱逐。

鞠武见状,劝说太子丹,燕国如今是小国,不应该再主动挑起事端。若想要对抗强秦,应该联合六国的残余势力,收买匈奴,才可与强秦一战。

虽然,秦国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可是太子丹却说,太傅此计用时太长了,我等不了啊!

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当时的太子丹急切地想要将赵政置于死地,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恩怨,他没有大局观念,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鞠武见自己无法劝说太子丹,便向他举荐了一名名叫田光的隐士。

这日,太子丹将田光邀请到自己的府上做客,不仅亲自为田光引路,还用袖子为他擦拭坐席,非常的恭敬。当太子丹将自己想要刺杀赵政的想法说出来后,田光却拒绝了。

他对太子丹说:“太子,我年纪大了,老胳膊老腿的实在无法成行,我有个朋友名叫荆轲,他或许可以胜任这项任务。”

太子丹见田光引荐了荆轲,大喜过望,待田光正要离开的时候,太子丹告诫他道:“先生,此事关系到燕国的存亡,希望您不要泄露消息。”

田光离开后立刻去找了荆轲,将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后,田光满目悲凉。他认为太子丹已经不信任他了,他没有再活下去的必要了,于是拔剑,自刎而死了。

而另一方面,田光是想用此举来激励荆轲,他临死前对荆轲说:“你去找太子吧,告诉他,死人是不会泄露秘密的。”

荆轲见好友死在自己的面前,满心的茫然,他决定去去面见太子丹,求一个答案。

其实,荆轲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刺客,确切地说,他应该是一名游侠荆轲是卫国人,是姜姓庆氏,祖上是齐国大夫庆封,所以荆轲原本叫庆轲,到了燕国后被人误叫成荆轲。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自小喜欢读书和练剑,长大后他更是对潇洒肆意的剑客生活心向往之,于是他仗剑去国,四处游历,想要结交更多的侠义之士。

荆轲应该是对自己的剑术相当自信的,在卫国的时候,他凭借剑术想要游说国君卫元君,但是没有得到重用。

之后,他又去了太原郡附近的榆次,在那里他遇到了聂盖。聂盖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剑客,荆轲与他谈论剑术,两人观点不合,聂盖便瞪了荆轲一眼,谁知荆轲竟吓得逃走了。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

后来,他游历到了邯郸,认识了鲁句践。在与鲁句践玩六博的时候,两人因为抢棋道发生了争执,鲁句践大声呵斥了荆轲,结果荆轲又默默逃走了。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最后,荆轲来到了燕国,结识了高渐离和一个屠夫。三人常常饮酒吃肉,酒酣耳热之际,高渐离击筑伴奏,荆轲引吭高歌,这是他人生最快意的时候。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在燕国,荆轲认识了田光,两人整日谈论剑术,田光见荆轲剑术了得,神勇无比,是个可成大事的人,所以在太子丹说出想要行刺秦王的计划后,田光第一个就想到了荆轲。

可是,荆轲作为卫国人,并不想蹚这趟浑水,但是田光的自杀让他避无可避。

这日,荆轲带着田光的死讯前来求见太子丹。太子丹听闻田光因为他的一句猜疑而自杀,瞬间跪倒在地上,哭得涕泗横流。

随后,他哭着爬到荆轲的身边说道:“秦国以武力四处征讨,韩国被灭了,楚国和赵国也岌岌可危,这样下去,我燕国也必受欺辱。当年曹珂会盟,一把匕首就将被夺走的鲁国土地从公子小白手中抢回来了。如今,我也想效法前人,劫持秦王,让他退兵,并且归还各国的领土,他若不允,便杀了他,我在此请求您能担此大任。”

太子丹的想法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让荆轲去挟持秦王,让他退兵不要再攻打六国,要是他不同意,就杀了他

我想,荆轲当时听到这番话的时候,大概是十分无语的。于是他沉默了很久,开口说道:“太子,我是卫国人,只是游历到燕国。刺杀秦王多半是有去无回,我为何要为燕国卖命?”

太子丹见荆轲如此说,便解释道:“正因为你是卫国人,所以亡国之痛您比谁都清楚。您的祖上是齐国人,现在齐国也正遭此劫难。赵政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受苦的可是天下苍生,所以,您刺杀秦王不是私欲而是义举。”

荆轲听完这番话,更加沉默不语。太子丹见荆轲如此态度,于是又跪步上前,连连磕头,让荆轲不要推辞,荆轲无奈,只能答应太子丹的请求。

从事情的整体发展可以看出,荆轲答应刺秦是被道德绑架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荆轲塑造成了一个极其克制的人,他不愿与聂盖和鲁句践有摩擦,于是选择默默逃走。也许有人会问,荆轲此时为什么不选择逃走呢?

我想,这也许与他骨子里的侠义之气有关。田光以死来洗刷太子丹的怀疑,太子丹又以天下苍生为辞,激起了荆轲心中的大义,人可以逃,可是义如何能逃!

荆轲就是在这种精神压力之下,接受了刺秦的任务。

02

荆轲刺秦

接受任务后,太子丹将荆轲奉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待遇,更是对荆轲有求必应。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荆轲迟迟没有动身去秦国的意思。

就在此时,与燕国唇齿相依的赵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大片土地被占领,赵王也被俘虏了紧接着,秦国大军继续向北挺进,一直到了燕国南部边境。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太子丹再也坐不住了,他随即召见了荆轲,催促道:“秦军眼看就要渡过易水,如果我秦国失去了这条防线,不就成了俎上鱼肉,任人宰割了?”

面对太子丹的催促,荆轲安抚道:“我知道此时形势紧急,可此事还需要制定一个严密的计划。”

太子丹早已急不可耐,为了刺杀赵政,他已用重金购买了这世上最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在淬火时用剧毒浸泡,见血封喉。万事俱备,只待荆轲出发,所以他一再催促。

荆轲见太子丹如此急切,劝说道:“如果我连接近秦王的机会都没有,要如何刺杀呢?”

荆轲的一句话让太子丹终于冷静了下来,他询问道:“那接近秦王的办法你想到了吗?”

荆轲回道:“假意献上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

当时,督亢是燕国的膏腴之地,若是燕国向秦国献上督亢地图,就等于向燕国将这块土地割让给了秦国,这对于一心想要吞并六国的秦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而樊於期是秦国的叛将,秦王对他恨之入骨。若是将这两样东西献给秦王赵政,一定能取得赵政的信任,趁机接近赵政。到时,将匕首藏在地图中,借献宝之时,伺机而动。

可是,太子丹一听荆轲要樊於期的首级,连连拒绝了。他认为,樊於期是穷途末路了才来投奔他的,他不能如此背信弃义,辜负樊於期的信任。

荆轲见太子丹坚决不同意,于是亲自去找了樊於期。樊於期听说了荆轲的来意后,想起了父母亲人的惨死,为了报仇雪恨,他自刎而死,甘愿将自己的首级作为刺杀秦王的砝码。

事到如今,督亢地图、人头和匕首都有了,可是荆轲还是迟迟不愿意动身,因为,他还在等一个人。可是太子丹的耐心已经消磨殆尽了,他找到了一位名叫秦舞阳的勇士。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

秦舞阳13岁就杀过人,普通百姓都不敢拿正眼看他,鉴于他的勇猛,太子丹将他找来,让他做荆轲的助手,然后再次催促荆轲动身前往秦国。

可是,荆轲对秦舞阳不甚满意,他觉得秦舞阳太过年轻,不够沉稳,万一露出什么马脚,就会破坏原有的计划。

况且,当时荆轲已经通知了一位自己的好友,那是一位真正有行刺能力的剑客,他正在快马加鞭地赶来,再等几日便可到了。

可是,此时的太子丹已经不愿再听荆轲的解释,他以为荆轲胆怯了,所有的解释都成了他退缩的借口,于是他厉声说道:“既然你如此拖拉,我让秦舞阳先行出发便是了。”

太子丹的话瞬间扎进了荆轲的心里,既然太子怀疑他的忠心,他即刻出发便是了。

其实荆轲深知,他虽然擅长剑法,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刺客,可是太子丹对他的怀疑是对侠义之士莫大的侮辱,他不能忍受。

这一日,荆轲终于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在苍蓝的易水河边,太子丹一身白衣为荆轲壮行。残阳如血,马嘶声咽,荆轲遥望着秦国的方向,悲怆凄凉,他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和着好友高渐离悲凉凄婉的击筑声,发出了最后的悲歌,慷慨激昂,响彻天空。随后,伴着悲凉东逝的易水,驾马而去,头也不回。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督亢地图来到了秦国,到达咸阳后,为了能够顺利见到秦王,荆轲给秦王宠信的侍从送去了重礼。

在这位侍从的进言下,秦王得知了荆轲的来意后,以最高规格的礼节将荆轲迎进了秦王宫。对于秦王来说,燕国的臣服是一次兵不血刃的重大胜利。

可是,秦王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次会见会让他胆战心惊,终身难忘。而另一边,自认为计划周密的荆轲也没有料到,秦舞阳的一个失误,让他最终命丧咸阳。

秦王宫内,荆轲不卑不亢地向秦王表示,燕国慑于秦王的威严,不敢出兵抗秦,甘愿举国为臣,尽直属郡县之职,向秦国贡纳税赋,守护秦国宗庙。

秦王听罢十分高兴,随即让荆轲和秦舞阳献上燕国的礼物。得到秦王的命令后,荆轲和秦舞阳拿着礼物准备走向秦王,谁知,此时的秦舞阳脸色突变,竟然害怕地发起抖来。

这一幕恰好被秦王看见,秦王十分疑惑,便问道:“这位使者为何发抖?”

荆轲见状只好解释道:“他年纪还小,没见过大场面,一时有些紧张,还请大王见谅,让他完成使命。”

秦王听罢,回道:“既然如此,便让他退下吧,由你一并呈上来吧!”

按照之前商议的计划,这次行动需要荆轲与秦舞阳共同完成,由荆轲钳制住秦王,秦舞阳则用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

可是,秦舞阳的怯阵让情况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变化,荆轲只好硬着头皮一人上阵。他缓缓走到秦王的桌案前,将督亢地图徐徐展开。

秦王看着这片垂涎已久的膏腴之地,志得意满,随着地图越展越长,秦王的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正当他高兴之际,荆轲突然拔出藏在地图中的匕首,扯住秦王的袖子,刺向他。

秦王见状大惊失色,本能地挣脱开荆轲,荆轲手中的袖子瞬间被撕裂。秦王着急地想要拔出佩剑,却因为佩剑过长,一时间竟没能拔出。

荆轲见状,向秦王扑去,秦王为躲避荆轲的匕首,环柱逃避,荆轲紧追不舍。秦王身边的医官夏无且急中生智,将手中的药袋砸向荆轲,荆轲扬手挡开药袋,却一时分了神。

《史记》记载: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走。

秦王见此机会,迅速将佩剑拔出,刺向了荆轲,荆轲受伤倒地。但他不甘心刺杀就此失败,于是勉强坐起身来,将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却偏了方向,击中了秦王背后的铜柱。

秦王见荆轲还不死心,瞬间杀心四起,用手中的长剑砍向荆轲,荆轲徒手去接,秦王见状,更是怒不可遏。

可此时的荆轲却突然大笑起来,对着秦王说:“我之所以没杀你,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让你归还土地,以报效太子丹。”

荆轲话音刚落,便被敢来救驾的侍卫结果了性命。

另一边的燕国,太子丹等来的不是荆轲胜利的消息,而是怒火滔天的秦王和令人胆寒的虎狼之师。之后,燕王为了向秦王求和,杀了太子丹。

可是,荆轲和太子丹的死并不能阻止秦国统一中原的脚步。五年后,燕国终被秦国所灭。

03

最后

荆轲刺秦王最终以失败告终,荆轲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人认为,这次行动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荆轲剑术不精,不敌秦王。

也有人认为,荆轲在太子丹的紧逼下,让有勇无谋的秦舞阳做了帮手,但在关键时刻,秦舞阳却乱了阵脚,所以才会导致失败。

尽管有人否定了他的做法,但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说,从曹沫到荆轲,他们的侠义之举或成功或失败,但他们的志向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垂后世。

陶渊明也在《咏荆轲》写道:

其人虽以殁,千古有余情。

或许,荆轲真的如人所说,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和气概仍然值得称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荆轲胆子大,但是没什么功夫。

荆轲以胆大、喜爱读书和击剑闻名,但没有人说过他的剑术如何。

甚至我们研究历史,可能发现荆轲是马大师那种嘴炮高手,实际上武功可能很菜。

首先,荆轲曾经凭借剑术去投靠卫元君,后者根本不用他。当时是战乱时期,剑术高手是奇缺资源,任何人都会留下,但卫元君没有留住荆轲,唯一的解释是他的剑术不高明。

还有呢。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得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

武术这种东西,就同下棋一样。高手和高手的论调大体差不多,如果你和一个下棋高手的论调截然相反,甚至人家发怒了,说明你是臭棋篓子,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盖聂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剑客宗师,荆轲同他的观念相反,只能说明荆轲不太懂武功。

而荆轲之所以被太子丹选中,也不是因为武功高强,而是因为他混出了一些名气。

这就像今天混圈子的人,其实自己根本没有水平,但就混一个脸熟,圈里人都给三分面子,所以也能拉大旗作虎皮混混。

第二,秦始皇应该有些功夫。

当时是战国末期,战乱连连,民风尚武,各国贵族也崇尚武力,骑马射箭斗剑比拳,也是贵族子弟的必备技能。

秦始皇虽然13岁上位,期间应该也是将剑术作为一项必备的能力,经常同宫中高手练习,哪怕是用于强身健体也好。

由于宫内剑术高手众多,秦始皇经常练习应该也是有一些武功基础的,但你要说有多高明,这也说不上,总之不是小白罢了。

但荆轲行刺时,秦始皇在前面跑,荆轲在后面追。秦始皇如此慌张地奔跑,荆轲却追不上,说明秦始皇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不错,肯定是常年锻炼的人,不是养尊处优的肥宅!

第三,武器的差距太大。

大家注意:慌忙抽剑,剑长不方便拔,于是抓住剑鞘。一时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

为什么秦始皇拔不出剑?

这是因为这把铁剑非常的长,至少在1米以上。而秦始皇自己不是很高大的人,仓促之下又要奔跑,才无法拔出剑来。

但是,秦始皇拔出剑以后,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荆轲只有一把匕首,长度估计只有二三十厘米,对方的常见有1米多。

稍微懂一些兵器格斗的,都知道一寸长一寸强。

在日本武士战争中,很多人认为武士是拿长刀肉搏的,其实他们大多使用长枪。为啥?

长刀不过1米长度,长枪都在2米以上,差距巨大。你用长刀对长枪,还没动手就输了七八成。

荆轲就算武术通神,拿着这么短的匕首,面对这么长的剑,也是难以获胜的。

大家还记得《水浒传》里面,鲁智深拿着禅杖面对崔道成和邱小乙两个歹徒时,他们一开始非常恭敬。为啥?鲁智深有武器,他们没武器,打了肯定会输。

但崔道成两人拿到武器以后,一顿激战就把鲁智深打败了,说明崔道成他们也是武功高超的。

说来说去,还是荆轲武功差劲。要知道,这把匕首是淬毒的,只要刺中秦始皇就会毙命。荆轲就算在家练练飞刀,保证一飞刀射中敌人,也就行了。毕竟两人就相距几米,飞刀难度也很小,但荆轲还是投不中:荆轲倒下,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




燕丹被荆轲忽悠了,荆轲根本就是个浪得虚名的高手

翻开五千年的史书,在历史上所有针对君王的刺杀中,没有任何一个刺客,有荆轲这么好的刺杀条件:

第一,秦王就在他面前,伸手可及;

第二,殿上没有卫士,大臣离他们有几十米远;

第三,荆轲手里拿的是淬了剧毒的匕首,秦王没有任何防备,划破一点皮就算成功了。

可荆轲的刺杀,诡异地失败了。

为了让荆轲能够站在秦王面前,太子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田光、樊于期因此事而自尽,为讨好荆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他赌上了整个燕国,败则尸骨无存。 太子丹做了这么多的前期工作,最终就是为了荆轲的一刺,可荆轲居然失败了!

一次轻而易举的刺杀,却被秦王翻盘,直接抽剑剁了荆轲,排除了所有的可能之后,只有一个原因:荆轲是个假高手。

一、荆轲的武功,根本没有坊间流传得那么厉害

在许多人乃至燕丹的认知中,荆轲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其厉害的剑术高手,然而荆轲并没有任何战胜高手的经历。《史记》中这样记载: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被人称为“卿”,很显然是指他是个相当有学问、有一定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的人,这样的人在那个年代,学点剑术用来防身、装门面、锻炼身体啥的很正常,但绝不可能是专业级的高手,最多就是个玩票的爱好者罢了。

荆轲平常喜欢干什么呢?书中是这样说的: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荆轲游学读书、结交朋友,人家认的是他的学问而不是剑术。荆轲游历四方,并不是为了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是想当官。他曾经“以术说卫元君”。“术”其实就是自己的治国方略、政见思维,以此来获得君王的赏识,得以一展抱负。

这种四处找游说,求得一官半职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代非常普遍,例如苏秦、张仪、卫鞅,都是因为他们的学说获得了君王的赏识而加官进爵、飞黄腾达。很显然,荆轲始终希望用自己的学识获得好处,但从来没有想过用剑术来博得青睐,为什么?因为他剑术不咋样。

荆轲曾经有机会与高手过招,他路过榆次时与盖聂谈论剑法起了争执,大家都有点上火,按道理来讲他应该用高超的剑术来折服盖聂,然而他直接跑路了,生怕盖聂找他比武。而盖聂精确的判断:荆轲绝对已经跑了!这不正好说明盖聂看穿了荆轲是个水货吗?

还有一次,荆轲与赵国鲁勾践下棋,两个人下着下着就争执起来,鲁勾践直接准备动手,荆轲落荒而逃,根本不敢动手。

在战国这个勇气激昂、重名轻生死的年代,居然数次不战而逃,难道还不能说明荆轲武功很差吗?一个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更没有战绩的高手,难道不可疑吗?

二、燕丹为什么会看走了眼呢

既然荆轲是个水货,燕丹难道看不出来吗?难道他选刺客不考试吗?燕丹也是有苦难言。

第一,燕丹决心用刺秦的方式来保住燕国,鞠武推荐了田光,田光又推荐了荆轲:“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这两个人都是燕丹信任的人,也是相当有才能的人,这田光的推荐肯定不会有错误,荆轲当然是个高手了!

可问题在于,田光也是个水货好不好!他觉得荆轲厉害,并不代表荆轲真厉害啊!他估计也是被江湖传言给忽悠了。

第二,荆轲一直在拖延刺杀行程,这一拖就是好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兵已经攻破了赵国,大军直逼燕境,随时都会进攻,燕丹想换人都没有时间了。

荆轲为什么拖延?因为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他一直在等一个高手,这个高手将作为助手一起去刺杀秦王,结果这个高手没有来,也许是害怕了,也许是出了啥事,反正就是没来。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叫秦舞阳当助手。可燕丹再一次看走了眼。这个秦舞阳,曾经在闹市中杀人把整个集市上的人都吓得不得了,从此胆大包天的凶名在外,有他当助手,肯定错不了。可燕丹根本没有意识到,秦舞阳敢在闹市杀人,是因为他爸、他爷爷都是燕国的高官大将,他是妥妥的军三代啊!

结果凶名赫赫的秦舞阳,看到秦王之威后,吓得浑身发抖,连动都不能动了,荆轲和秦王在拉拉扯扯,他却在一边瑟瑟发抖!你说要他有啥用?否则,当时只要秦舞阳能够扑上去抱住秦王,就算荆轲剑术再差,秦王也难逃一死!

无论是荆轲,还是秦舞阳,都是浪得虚名的高手,放在今天就是雷雷马保国这样的人罢了,全靠嘴皮子厉害,一动手就原型毕露!

三、刺杀的整个谋划过程败笔连连

除了荆轲和秦舞阳两个武功极差的水货外,燕丹的整个刺杀谋划过程处处是漏洞、处处是败笔。

第一,刺杀讲究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击敌不防,燕丹却带着人在边境载歌载舞,又是喝酒、又是唱歌,十里相送、依依不舍、情真意切,搞得人人皆知、路人侧目。

此时秦军已经打到易水边上了,到处都是秦军的探子,明明是求和献城的使团,让你搞成了出征的壮行,你是生怕秦王不知道吗?

第二,求知献城这么大的事情,你不派朝中的重臣大将,王族国戚,却派了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没有职务的荆轲?而且这荆轲成天不出门,神神秘秘、形迹可疑,听说剑术还相当厉害,这里面没有鬼才怪了。

第三,明明是刺杀,荆轲偏要想着挟持秦王,给了秦王反击的机会,这是啥操作啊?说好了刺杀的,你又要搞挟持?就算挟持成功了,秦王在他的威胁作了承诺、签了和约,可秦王会认吗?

第四,刺客和剑客有着根本的区别,就算荆轲剑术再高超,那也只是个武术高手而已,人家刺客是不择手段、不惜一切、只为完成刺杀任务的角色啊,你派个不知深浅的剑客去,也是醉了!

第五,为了确保刺杀成功,燕丹铸造了锋利的匕首,还找徐夫人求见血封喉的毒药,还找死囚试毒,这么多的环节,这么多的举动,你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你要干什么?越是机密的事件,越要少人知道,这样大张旗鼓难道是给自己壮胆?不失败才怪了!

秦国与燕国是敌国,秦国的探子无孔不入,指不定秦王早就知道了荆轲的谋划呢!

结语:荆轲被秦王反杀,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武功太差、剑术太差,更缺乏决断。

荆轲是战国有名的剑客,这个“有名”是谁封的?是不是荆轲自己营造的高手人设?结果一碰到高手就原形毕露?

秦以武立国,历代秦王都是练家子,但肯定算不上顶尖高手,也达不到专业水准,可就是这样的水平,荆轲都干不过人家!

秦王宽袍大袖行动不便,荆轲竭尽全力绕着柱子硬是追不上,荆轲的身法、步法、眼力、体力实在是太差劲了!所以荆轲就是菜,没有别的解释。

很多人都说自己的功夫厉害,有本事上擂台跟人家比试一下啊,还有什么比打倒对手更能证明自己功夫厉害的方式呢?

什么这个春那个极,什么内功绝技,咋从来没见有人用过啊?真打起来直接就抡起了王八拳!当年中央国术馆的全国比武大会,居然有人咬别人的脸,也是醉了!

老百姓见识短,看到荆轲成天背着把剑到处跑,就以为他是个剑术高手,传来传去,就连荆轲自己都信了!最后把自己也坑进去了!

专业的事,还得找专业的人干,你看专诸、聂政,动手犹如雷霆闪电、出手干净利落、一击而中,敌无可逃,何等厉害!何等决断!何等精准!




荆轲刺秦时的武力表现,确实有点拉跨。

费劲心机,辛辛苦苦,甚至有数人付出生命来为荆轲创造刺杀秦王的机会。然而,秦王近在咫尺,荆轲却刺杀不成,反而被秦王砍伤···

难道荆轲的武艺不行吗?如果荆轲的武艺不行,太子丹等人为何事关燕国生死的大事委托于他呢?

荆轲刺秦时的拉跨表现

经过精密的谋划后,荆轲终于获得了刺杀秦王的机会。

荆轲与秦王近在咫尺,慢慢展开地图,“图穷而匕首见”,行刺开始!

荆轲所持的匕首,是“徐夫人剑”,有剧毒,可以见血封喉,一旦见血,“人无不立死着”。因此,荆轲甚至不必刺中秦王要害,只要伤到秦王,就可一击必杀!

可以说,即便荆轲不是盖世高手,只要武力与对方相当,就能比较轻松地完成任务。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

荆轲左手握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持匕首“揕”之!然而,近在咫尺,荆轲却没有刺中秦王!

秦王反应过来,立刻反抗!很快,秦王衣袖断了,挣开荆轲。随即,秦王拔剑,然而,因为剑太长,惊慌之中,秦王拔不来剑来。

随即,荆轲追击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秦法严苛,规定:群臣上殿,不得携带兵器;而携带兵器的护卫,都陈列于殿外,不奉命不得入殿。

因此,至少有一小段时间,荆轲追杀秦王,最多只有秦官员徒手阻挠!

这种情况下,荆轲依然没有伤到秦王!(似乎也没有伤到其他徒手官员)

这时,大秦的侍卫医官,扔出药袋,直接击中荆轲,稍微影响了荆轲的“节奏”。

秦王左右大呼:王负剑!

于是,秦王把剑竖在背后,一举拔出!
随即,秦王拔剑一挥,立刻砍断荆轲左腿!(先被医官药袋精确命中,后又被秦王一剑砍断左腿,可见,荆轲的“闪避”也不太行)

最后,荆轲“孤注一掷”,将匕首投出,结果···依然无法命中秦王!

秦王大怒,连续会剑攻击荆轲,使荆轲身中八创!

最后,武士上殿,将荆轲大卸八块!

荆轲刺秦,武力表现确实不怎么样!

荆轲自己的辩解

或许是觉得这种表现有点丢人,荆轲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为自己辩解:不是我刺杀不了他,只是我想生擒他,然后逼他约契(签条约)以报答太子丹!

这并不完全是给自己找补面子。

荆轲第一次见太子丹,完整阐述了自己的计划:劫持秦王。效法当年曹沫劫齐桓公,逼秦王归还侵略诸侯的地盘;如果秦王不答应,再杀了他!

也就是说,荆轲的刺杀,第一选择是劫持秦王,迫使秦王让步,实在不行再刺杀秦王。

其实,荆轲的企图,在春秋战国时并非没有先例。

除了曹沫劫持齐桓公外,在荆轲刺秦前不久,毛遂就以类似半劫持半说服的方式说动楚王出兵助赵。

从荆轲刺秦的过程看,一开始一手持秦王衣袖,一手“揕之”,应当不是直接刺杀的动作,而是“控制性”动作。

而到了最后,荆轲将匕首投向秦王时,则毫无疑问是试图杀掉秦王的了。

至于中间荆轲追击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时,荆轲是何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从荆轲感叹来看,应当是荆轲自己稍有犹豫,等到他决心刺杀时,为时已晚。

所以,荆轲刺秦王,并非一上来就出杀招,而是首先争取控制秦王的。

或许,这可以稍微为荆轲刺杀时的表现不佳而稍微开脱一点了。

然而···只是稍微开脱一点罢了。

曹沫能劫持齐桓公,毛遂能威胁楚王,你荆轲怎么能控制不住秦王呢?

荆轲与嬴政的武力

堂堂嬴政,自然一般是不会身自搏杀的。

然而,从这次意外事件看,嬴政的武力值应当很高!

刺杀开始时,秦王的注意力正在地图上,“图穷匕首见”,秦王能迅速挣扎,足见其反应速度之快!

随即,秦王突然站起,居然能一下就挣断材质一流的秦王衣袖,力量也很足!

随即,面对手持匕首的荆轲,嬴政立刻选择了“环柱而走”!

可以想象,在遭到突然袭击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和冷静,一般人的选择是“走直线”,下意识地要跑远,以拉开与对方的距离!

然而,如果秦王“走直线”,不但可能被对方追上,而且,很容易被荆轲投掷匕首击中!

由此来看,秦王的“格斗策略”是极其专业的!

最后,拔剑而出,一剑能断荆轲左腿,其力道可见一斑!

嬴政,能打!

而荆轲,格斗术确实没有那么厉害!

早年,荆轲喜好读书和剑术。

然而,早年,荆轲以剑术说卫元君,不被任用。

随后,荆轲与剑术宗师盖聂讨论剑法,却跟对方聊不到一块去。最后,盖聂瞪了荆轲,荆轲居然就默默离开了。

再后来,荆轲在邯郸与鲁勾践讨论搏击的路数,又被对手呵斥,最后离开,再不相见!

可以说,在刺秦之前,荆轲就已经表现出:他并非一流高手了。

然而,燕太子丹为什么又把如此大事委托给荆轲呢?

燕国计划

荆轲武力不强,然而,荆轲性格深沉稳重。

我们看到,荆轲此前与盖聂、鲁勾践有争执,荆轲都是默默离开,不“抬杠”。

一个敢去刺杀秦王的人,能害怕盖聂、鲁勾践吗?

显然,荆轲是一个头脑清醒、性格沉稳的家伙。

刺杀这样的事情,头脑冷静,对武艺高强更重要。

因此,燕国选择荆轲,让他为正使,作为刺秦团队的领导人。

然而,看起来,原本,刺杀秦王的“格斗”环节,似乎并不是要荆轲去干的。

当时,荆轲带着樊将军的人头,副使秦舞阳携带着地图,按照次序入拜。

携带地图的秦舞阳,应当才是执行最后控制、刺杀任务的“杀手”。

或许,原本设想的“剧本”是:秦舞阳控制秦王,荆轲以正使的身份“交涉”。

然而,13岁就杀人的秦舞阳,关键时刻却失态,哆哆嗦嗦!

关键时刻,荆轲回过头来说:乡下人没有见过世面!请大王稍微宽容一下他,让他能完成使命!

荆轲,还是想要秦舞阳上!

然而,秦王却对荆轲说:你把秦舞阳的地图带上来!

如此,靠近秦王,刺杀秦王的任务,才临时调为由荆轲亲自实施了!

结果···


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在许多朋友的印象中,刺客必是飞檐走壁、武艺超群之人,必是能打宫殿护卫如砍瓜切菜的绝世高人。

然而,自古以来,真正的刺杀,都不是什么“一骑当千”,从来都是靠着精心的谋划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荆轲不是武艺超群的绝世高手,然而,荆轲刺秦所展现出的英雄气概,才是其最闪耀的地方!

荆轲不是武艺高手,但是,他仍然是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秦王   舞阳   勾践   秦国   剑客   史记   武功   剑术   匕首   刺客   衣袖   战国   太子   有名   高手   地图   方案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