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条山战役”是抗战国军败得最惨的战役,究竟有多惨?

比如在十几年前的经典抗战剧《历史的天空》里,就有以中条山战役为原型的“东条山血战”,剧中更借国民党幸存军官之口,描绘了这场“血战”的耻辱一幕:“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以五万人马全面进攻东条山,国军各路诸侯二十余万兵败如山倒,整个东条山只剩下我七十九军苦苦支撑”。虽然这一幕属于影视演绎,却也客观还原了当时的惨败景象。

甚至,由于此战败得太过耻辱,还给了文艺工作者们“创作空间”。某位小说家就脑洞大开,在自己的一篇作品里虚构出“中条山战役八百国军唱着秦腔跳黄河”的震撼剧情。由于其情节太过“感人”,不少名家也跟着上当,“八百冷娃跳黄河”的故事从此长期流传,甚至还被不少“X粉”在互联网上反复宣传,用来宣扬“国军英勇精神”。直到某些传谣者被抗战老兵们一怒告上法庭,这“跳黄河抗战”的闹剧才渐渐消停下来。

但如果我们抛开这类“演绎”“谣言”,细看真实历史上的中条山之战,我们更能感叹,这确是一场败得匪夷所思的大战。

中条山,坐落在山西省南部,南临涛涛黄河。它整体为东北西南走向,横广170公里,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构成掎角之势。全面抗战爆发后,虽然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但由于有中条山在手,中国军队依然可以据此坚守,不但给洛阳、潼关形成屏障,更仿佛一把尖刀直刺日军腰腹。而倘若中条山落入日军手中,那后果更将不堪设想,日寇不但能解除心腹之患,更获得一块扩大占领区的跳板。对于中日双方,中条山,就是必争之地。

而在中条山战役爆发前,对于中条山的防务问题,国民党的军政高层,那更是信心爆棚:

而在中条山战役爆发前,对于中条山的防务问题,国民党的军政高层,那更是信心爆棚:

1938年起,国民政府就在中条山部署重兵。到了1941年中条山战役爆发前,中条山不但十三次击退日寇进攻,成了日寇望而兴叹的天堑,防区里更是重兵云集,集中了20多万部队,包括庞炳勋范汉杰等人的精锐,整个的防御链,还被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对日寇即将发起的进攻,中条山的守军也早有准备,做了针对性部署。

。如果日军真敢进攻,那几乎就是往国军的口袋里撞,乍一看是有来无回。但真打起来,却完全不是这样。

1941年5月7日下午,日军兵分四路,对中条山突然展开全线进攻,中条山战役爆发。号称准备充分的国民党各路守军,除了少数部队浴血奋战外,大部分军队竟一触即溃。不到五天的时间,中条山防线就全线崩溃,许多国民党军队防区,甚至被日军直接“打穿”。到了5月12日下午,日军不但将中条山“分割”成两部分,更完全封锁了黄河北岸的。二十多万国民党军队,就这样被日寇“锁”在了中条山上。

就这样,从5月13日起,一场原本中国军队在中条山“扎口袋”的防御战,迅速变成了日寇在中条山的凶残扫荡。二十万国民党军队在突围中伤亡惨重,有的部队建制完全打乱,有的甚至在慌乱中向日寇投降。1941年4月时还严阵以待的二十万大军,此时却是一片兵败如山倒……

5月27日,随着各路守军的溃散覆灭,日军完全控制了包括中条山在内的晋南地区。这场抗战相持阶段中日双方动员三十多万兵力的大会战,以“抗战最大耻辱”的“身份”载入史册。

而双方的战损对比,更让多少国人痛到扎心:以日军方面的统计,国民党军队仅被俘就有三万多人,另外弃尸四万多具,再加上受伤人数,总伤亡高达十万以上。日军这边战死600多人,受伤近2300人,可以说“杀敌3000自损10万”。国民党军队这边的统计呢?认为歼灭日军近万人,但自身这边数万人伤亡与被俘,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让人不忍猝读的,更有国民党溃退时的种种惨状。比如第5军在渡黄河突围时,由于指挥混乱,各部队蜂拥抢船,能载两千多官兵的渡船,只装载了800多人。而在日军的空袭和追击下,急于逃命的第五军,竟没有安排有效阻击和防空。导致伤亡惨重。独46旅的参谋也回忆说,在沙口滩等地,许多失去抵抗能力的部队,竟被日寇驱赶进黄河里淹死……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在这大溃败的时刻,为解救中条山守军,八路军向日寇发起了200多次攻击,甚至对日军后方铁路进行破袭,烧毁日军粮仓。正因如此,进占风陵渡的日寇才不敢继续南进,诸多“国军精锐”才赢得了宝贵的突围良机。否则,这场惨败的损失,必然更大。

甚至那位创作了“八百国军跳黄河”情节的“著名小说家”也承认,他笔下国军们“唱着秦腔跳黄河”的壮烈一幕,就是从类似惨痛场面里“提炼加工”的。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号称“国军精锐荟萃”的中条山守军,会在二十天里脆败?

这里首先要承认的,就是整个中条山战役期间,广大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比如第三军、新编第二十七师、第九十八军等部队,都是在中条山血战到最后,二十天的血战里,除了“杀敌三千”(国民党声称近万)外,国民党军队还摧毁了日军十五辆汽车,缴获40挺日本重机枪。在这场血战里为国捐躯的,更有唐淮源、寸性奇、武士敏、王竣、陈文杞、梁希贤六位将军。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战斗精神,值得我们深深纪念。

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忠勇不屈的将士,中条山战役却打成这个窝囊样呢?直接的原因,还是要从中条山来找。

在“中条山战役”爆发前,中条山守军虽然号称兵强马壮,但内部早已危机重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开始积极反共。中条山守军也“跟风”。从1938年至1941年,中条山的范汉杰部就多次与八路军闹摩擦,甚至破坏了八路军的东沟兵站。同时中条山的各路“国军精锐”,彼此间也矛盾重重,由于他们分属不同派系,因此作战时各自为战。作为第二战区司令的阎锡山,更是作壁上观。整个中条山战役期间,各部队几乎没有任何配合。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却是抗战相持阶段里,中条山守军战斗力的急剧退化。虽然部分国民党军队,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与作战素质,但更多的部队,表现却不堪入目:曾万钟部的第五集团军,作战前就纪律涣散,整个防区都被日本特务渗透。战斗打响后,一小股日军只是稍微骚扰下,第五集团军就迅速溃散。日军从北路进攻中条山时,防御该地的晋军70师和暂46师更不战而逃。很多时候,日寇都不是在攻坚,而是追着国民党军队打。

这些丑剧背后,更有中条山守军那触目惊心的腐败。全面抗战早期时,国民党曾在中条山成立“战地工作团”,号称发动群众抗战,但很快“战地工作团”解散,大量民夫被强征,当地农民更承受着国民党的横征暴敛,以至于“终年不得一饱”,由于腐败严重,各防区军队的粮食也被层层扒皮,几乎没有粮食储备。好些国民党“精锐”或是勾结日寇做走私生意,或是化妆成土匪打家劫舍。“平素无实践训练,一遇意外情况,即有逃匿”,更成了当地“国军”的生动写照。

这样的中条山防区,这样的“东方马奇诺”,别说驻扎二十万人,就算驻扎二百万人,也是铁定守不住。

而中条山的崩溃,更是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生动缩影。就以国民党的“敌后抗战”来说,有问题的何止一个中条山?全面抗战早期时,国民党曾在敌后开辟多个根据地,兵力多达百万。但这些根据地政权,几乎都是对老百姓横征暴敛,甚至被老百姓怒骂为“游吃队”。而从中条山战役至1943年,短短两年时间,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就相继崩溃,数十万“国民精锐”调转枪口当汉奸,出现了“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景象。

特别值得讽刺的是,虽然中条山战役后,国民党高层将其称之为“抗战之最大耻辱”。但中条山之战过去不到三年,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里,绝对优势的“国军精锐”一溃千里,不到一年时间就丢失146个城市,让6000万同胞沦入日寇铁蹄。“官跑的比兵快,兵跑的比老百姓快”更成了这场溃败里的出名场面。如果综合对比兵力、装备、敌军实力等各因素,中条山战役里国民党各路军队的表现,那怎叫耻辱?分明是可圈可点。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却在浴血坚持,就以中条山为例,中条山失陷后,八路军太岳军区也曾面临严重的军事压力,多次遭到日寇的扫荡。而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太岳军区不但多次粉碎日寇扫荡,还组成南进支队进入中条山地区,继续坚持战斗。到1943年时,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解放区,已牵制了百分之六十四的侵华日军,并即将进入反攻阶段。这一切,都与脆败的“国民党敌后抗战”,形成鲜明对比。

看过这样的对比,除了痛心,更有深思,相信也更能理解新中国前夜,那声著名的呼喊:“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有多惨?历时仅一个来月的中条山战役,被俘3.5万,阵亡4.2万,12位国民党将军殉国,其中9位将军战死或自杀殉国,3位将军被俘后遭日军残杀,伤亡校级军官几百人,这是14年抗战史罕见的战况。殉国将军名单:

1、唐淮源——第3军中将军长

2、寸性奇——第12师中将师长

3、邢清忠——第65师中将师长

4、金述之——第3军军械处少将处长

5、王竣——新编27师少将师长

6、陈文杞——新编27师少将参谋长

7、梁希贤——新编27师少将副师长

8、金崇印——第17军少将参谋长

9、万金声——第15军少将附员

10、张世惠——第14集团军参谋处少将处长

11、刘克信——河北民军少将参谋长

12、李石安——第12师政治部少将主任


其中第3军中将军长唐淮源的自杀身亡,铮铮铁骨震撼日军,中国人的抵抗意志之坚决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是开战三天后的1941年5月10日凌晨,第3军阵地被攻破,上午时分,唐淮源率部退至温峪一带,打算由此撤往五福涧时遭遇日军,双方展开血战,唐部损失惨重,唐淮源率残部退往西边方向的大寺坪、马蹄沟,两天后12日退至尖山,又陷入日军重围,唐淮源组织部队进行突围,血战3次未能成功,此时天降大雨,唐部伤亡过半,粮弹耗竭,唐淮源仰天长叹大喝一声:“我如何能做俘虏?”说罢举枪自戕,部属拦阻不及,殁年56岁,可谓中华军魂!

其中寸性奇师长身负重伤由士兵抬着,为避免拖累部队突围,在转移途中拔剑自刎!年仅45岁,不愧铮铮铁骨中华好男儿!

其中梁希贤副师长在危急关头为避免被日军俘虏,毅然决然跳入黄河自杀,年仅41岁,又一位宁死不降中华好儿郎!

其中金崇印参谋长中弹被俘后,面对日军许以高官厚禄的威逼利诱,丝毫不为所动,日军气急败坏、恼羞成怒,于7月16日枪杀了金崇印,年仅46岁,不愧为坚贞不屈的中国军人!

其中张世惠少将处长中弹被俘后,拒绝回答日军任何问题,与10余位军官一起被穷凶极恶的日军用机关枪扫射杀害,一位将军带领一群坚贞不屈的中华好男儿!

其中李石安少将主任突围时和妻子连同几个月的孩子一起被日军俘虏,经过高官厚禄引诱和酷刑,李石安始终不为所动,兽性大发的日军士兵竟然当面猥亵他的妻子,李石安怒从心头起,抄起地上的一把斧头,向日军首领砍去,10余名日军立即围攻过来,他一人持一斧力战众倭寇,终因不支被日军刺刀刺死,其妻子皆同时被杀。

李石安不愧为真英雄、真男人、真爷们儿!看到倭寇侮辱自己的女人,敢于义无反顾舍命相拼去保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妻子一起同生共死,可敬可叹!

尽管有这些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的将领和军官,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勇敢士兵,但中条山战役还是以惨败收场,中日战损比高达12:1,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其一:

日军这次是全力决战,志在必得,防守的国军对日军实力缺乏清醒的认识,战前的中条山防线在卫立煌的26万大军对峙4个日军师团的情况下,的确保持了防线长期稳固,自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

但日军为进行中条山战役增兵至7个师团接近10万大军,这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明显向日军倾斜,可这时中条山的国军部队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把被称为“中条山铁柱子”的第4集团军抽调走了,这时中条山的兵力只剩下17万多人,这一增一减,中条山的中日军队力量差距就更大了。

其二:国军战前准备不足。

相形之下,日军却进行了认真的战前准备,部队进行山地战强化训练,可谓兵精粮足,而国军上层作战思想意识不足,下层部队更是没有做什么大战前必须的应战准备,就连最基本的粮食储备都没有做,以至于竟出现了在阵地上被远道奔袭的日军围困后“断粮”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

其三:国军指挥失当、甚至可以说混乱。

整个战役国军高层始终没有什么完整、缜密的作战计划,所以在计划周密、指挥得当、配合有力的日军进攻下,防线很快就被攻破,指挥建制被彻底打乱,将领找不到部队,部队找不到将领,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局面,有的部队做了顽强抵抗,但更多的部队失去统一指挥后纷纷溃退,兵败如山倒,这样的状况下战役焉有不败之理?!

致敬中条山战役壮烈殉国的所有英烈!


以上原创回答希望题主满意,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转发关注,谢谢大家!




答:在抗战时代诸多惨烈会战里,爆发于1941年5月7日,历时20天的中条山战役,是叫多少国人咬牙切齿的一败。国民党方面更给出一个出名“差评”——抗战之最大耻辱!

比如在十几年前的经典抗战剧《历史的天空》里,就有以中条山战役为原型的“东条山血战”,剧中更借国民党幸存军官之口,描绘了这场“血战”的耻辱一幕:“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以五万人马全面进攻东条山,国军各路诸侯二十余万兵败如山倒,整个东条山只剩下我七十九军苦苦支撑”。虽然这一幕属于影视演绎,却也客观还原了当时的惨败景象。

甚至,由于此战败得太过耻辱,还给了文艺工作者们“创作空间”。某位小说家就脑洞大开,在自己的一篇作品里虚构出“中条山战役八百国军唱着秦腔跳黄河”的震撼剧情。由于其情节太过“感人”,不少名家也跟着上当,“八百冷娃跳黄河”的故事从此长期流传,甚至还被不少“X粉”在互联网上反复宣传,用来宣扬“国军英勇精神”。直到某些传谣者被抗战老兵们一怒告上法庭,这“跳黄河抗战”的闹剧才渐渐消停下来。

但如果我们抛开这类“演绎”“谣言”,细看真实历史上的中条山之战,我们更能感叹,这确是一场败得匪夷所思的大战。

中条山,坐落在山西省南部,南临涛涛黄河。它整体为东北西南走向,横广170公里,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构成掎角之势。全面抗战爆发后,虽然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但由于有中条山在手,中国军队依然可以据此坚守,不但给洛阳、潼关形成屏障,更仿佛一把尖刀直刺日军腰腹。而倘若中条山落入日军手中,那后果更将不堪设想,日寇不但能解除心腹之患,更获得一块扩大占领区的跳板。对于中日双方,中条山,就是必争之地。

而在中条山战役爆发前,对于中条山的防务问题,国民党的军政高层,那更是信心爆棚:

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就在中条山部署重兵。到了1941年中条山战役爆发前,中条山不但十三次击退日寇进攻,成了日寇望而兴叹的天堑,防区里更是重兵云集,集中了20多万部队,包括庞炳勋、范汉杰等人的精锐,整个的防御链,还被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对日寇即将发起的进攻,中条山的守军也早有准备,做了针对性部署。

从双方实力对比来说,日军投入中条山的兵力,总共只有十万左右,仅是中条山守军的一半多。如果日军真敢进攻,那几乎就是往国军的口袋里撞,乍一看是有来无回。但真打起来,却完全不是这样。

1941年5月7日下午,日军兵分四路,对中条山突然展开全线进攻,中条山战役爆发。号称准备充分的国民党各路守军,除了少数部队浴血奋战外,大部分军队竟一触即溃。不到五天的时间,中条山防线就全线崩溃,许多国民党军队防区,甚至被日军直接“打穿”。到了5月12日下午,日军不但将中条山“分割”成两部分,更完全封锁了黄河北岸的。二十多万国民党军队,就这样被日寇“锁”在了中条山上。

就这样,从5月13日起,一场原本中国军队在中条山“扎口袋”的防御战,迅速变成了日寇在中条山的凶残扫荡。二十万国民党军队在突围中伤亡惨重,有的部队建制完全打乱,有的甚至在慌乱中向日寇投降。1941年4月时还严阵以待的二十万大军,此时却是一片兵败如山倒……

5月27日,随着各路守军的溃散覆灭,日军完全控制了包括中条山在内的晋南地区。这场抗战相持阶段中日双方动员三十多万兵力的大会战,以“抗战最大耻辱”的“身份”载入史册。

而双方的战损对比,更让多少国人痛到扎心:以日军方面的统计,国民党军队仅被俘就有三万多人,另外弃尸四万多具,再加上受伤人数,总伤亡高达十万以上。日军这边战死600多人,受伤近2300人,可以说“杀敌3000自损10万”。国民党军队这边的统计呢?认为歼灭日军近万人,但自身这边数万人伤亡与被俘,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让人不忍猝读的,更有国民党溃退时的种种惨状。比如第5军在渡黄河突围时,由于指挥混乱,各部队蜂拥抢船,能载两千多官兵的渡船,只装载了800多人。而在日军的空袭和追击下,急于逃命的第五军,竟没有安排有效阻击和防空。导致伤亡惨重。独46旅的参谋也回忆说,在沙口滩等地,许多失去抵抗能力的部队,竟被日寇驱赶进黄河里淹死……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在这大溃败的时刻,为解救中条山守军,八路军向日寇发起了200多次攻击,甚至对日军后方铁路进行破袭,烧毁日军粮仓。正因如此,进占风陵渡的日寇才不敢继续南进,诸多“国军精锐”才赢得了宝贵的突围良机。否则,这场惨败的损失,必然更大。

甚至那位创作了“八百国军跳黄河”情节的“著名小说家”也承认,他笔下国军们“唱着秦腔跳黄河”的壮烈一幕,就是从类似惨痛场面里“提炼加工”的。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号称“国军精锐荟萃”的中条山守军,会在二十天里脆败?

这里首先要承认的,就是整个中条山战役期间,广大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比如第三军、新编第二十七师、第九十八军等部队,都是在中条山血战到最后,二十天的血战里,除了“杀敌三千”(国民党声称近万)外,国民党军队还摧毁了日军十五辆汽车,缴获40挺日本重机枪。在这场血战里为国捐躯的,更有唐淮源、寸性奇、武士敏、王竣、陈文杞、梁希贤六位将军。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战斗精神,值得我们深深纪念。

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忠勇不屈的将士,中条山战役却打成这个窝囊样呢?直接的原因,还是要从中条山来找。

在“中条山战役”爆发前,中条山守军虽然号称兵强马壮,但内部早已危机重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开始积极反共。中条山守军也“跟风”。从1938年至1941年,中条山的范汉杰部就多次与八路军闹摩擦,甚至破坏了八路军的东沟兵站。同时中条山的各路“国军精锐”,彼此间也矛盾重重,由于他们分属不同派系,因此作战时各自为战。作为第二战区司令的阎锡山,更是作壁上观。整个中条山战役期间,各部队几乎没有任何配合。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却是抗战相持阶段里,中条山守军战斗力的急剧退化。虽然部分国民党军队,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与作战素质,但更多的部队,表现却不堪入目:曾万钟部的第五集团军,作战前就纪律涣散,整个防区都被日本特务渗透。战斗打响后,一小股日军只是稍微骚扰下,第五集团军就迅速溃散。日军从北路进攻中条山时,防御该地的晋军70师和暂46师更不战而逃。很多时候,日寇都不是在攻坚,而是追着国民党军队打。

这些丑剧背后,更有中条山守军那触目惊心的腐败。全面抗战早期时,国民党曾在中条山成立“战地工作团”,号称发动群众抗战,但很快“战地工作团”解散,大量民夫被强征,当地农民更承受着国民党的横征暴敛,以至于“终年不得一饱”,由于腐败严重,各防区军队的粮食也被层层扒皮,几乎没有粮食储备。好些国民党“精锐”或是勾结日寇做走私生意,或是化妆成土匪打家劫舍。“平素无实践训练,一遇意外情况,即有逃匿”,更成了当地“国军”的生动写照。

这样的中条山防区,这样的“东方马奇诺”,别说驻扎二十万人,就算驻扎二百万人,也是铁定守不住。

而中条山的崩溃,更是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生动缩影。就以国民党的“敌后抗战”来说,有问题的何止一个中条山?全面抗战早期时,国民党曾在敌后开辟多个根据地,兵力多达百万。但这些根据地政权,几乎都是对老百姓横征暴敛,甚至被老百姓怒骂为“游吃队”。而从中条山战役至1943年,短短两年时间,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就相继崩溃,数十万“国民精锐”调转枪口当汉奸,出现了“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景象。

特别值得讽刺的是,虽然中条山战役后,国民党高层将其称之为“抗战之最大耻辱”。但中条山之战过去不到三年,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里,绝对优势的“国军精锐”一溃千里,不到一年时间就丢失146个城市,让6000万同胞沦入日寇铁蹄。“官跑的比兵快,兵跑的比老百姓快”更成了这场溃败里的出名场面。如果综合对比兵力、装备、敌军实力等各因素,中条山战役里国民党各路军队的表现,那怎叫耻辱?分明是可圈可点。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却在浴血坚持,就以中条山为例,中条山失陷后,八路军太岳军区也曾面临严重的军事压力,多次遭到日寇的扫荡。而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太岳军区不但多次粉碎日寇扫荡,还组成南进支队进入中条山地区,继续坚持战斗。到1943年时,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解放区,已牵制了百分之六十四的侵华日军,并即将进入反攻阶段。这一切,都与脆败的“国民党敌后抗战”,形成鲜明对比。

看过这样的对比,除了痛心,更有深思,相信也更能理解新中国前夜,那声著名的呼喊:“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参考资料:《屈辱的岁月:奋斗的征程》《惨烈的中条山战役》《中条山战役失败原因致析》《略论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之兴衰》

作者:张嵚




杀猪宰羊都没这么痛快。所以日本人一直瞧不起中国人。

但是,同样的是中国人为什么在朝鲜战场上由一群羊变成了一群狮子。

这一直是西方大惑不解的地方。

最后得出结论,改变他们的是毛泽东思想。由内在的精神上的改变而积累到外在的风格的突变。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何止是惨烈啊!说一组数字,就能看出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

当时国民党军参战二十万人,战争结束之后,有三万五千人被俘,这些人全部被拉到了日本,做了苦力,能够在抗战结束回来的,寥寥无几,可以说是没有。

而阵亡的将士就高达四万两千多人。

在阵亡者名单中,还有十二位将军,其中的九位将军战死沙场,三位被俘,随后就惨遭日军杀害。

将军之下的军官伤亡者更是不计其数。

反观日本,参战人数十万,被击毙击伤不足万人(9900多人)。而日军给出他们自己伤亡人数,被打死的人只有六百七十三人,受伤的人数两千多人。

当然了,在抗战时期,每一场战斗,日军给出自己伤亡人数总是有水分的。

可就算是国民党军给出的日军伤亡数字,对比国民党军的伤亡数字,依然有着巨大的落差。

说道这里,估计还有人会认为,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的实力和日军是有落差的。

落差?不要提什么落差,要知道在这场战争之前,日军不是不想拿下中条山,他们前前后后进攻了十三次,都被国民党军漂亮的反击给打了回去。

整个中条山,以至于在之前是被称为华北的马奇诺防线的。

这么坚固的防线,怎么这一次在日军的进攻下,仅仅维持了二十多天,不仅没有守住,反而阵亡者无数呢?

这也是为什么,国民党军给出了抗战之最大耻辱的评价。

而日军参谋本部给出日军的评价是,中国事变以来罕见的战果。

好了,先说到这里,接下来,看看这场战争发生的经过,自然就会有答案了。

中条山战役。

话说中条山这个位置具有相当的战略价值,它地处晋南豫北的交界处,就横在黄河的北岸。

这个地方长有一百七十公里,宽一百公里,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吕梁,可以屏蔽洛阳潼关,如果从这里发起进攻,可以直接威胁到同蒲铁路南段,日军想要通过这段铁路搞运输,就得考量考量了,如果退守的话,过了黄河就可以自保。

所以中条山这块区域是华北和西北联系的桥梁,进击华北的支撑点,可以做到支援在日军后方进行游击战的一个基地。

日军对这个地方眼红啊,想要拿下这个地方,也不是一天天两天了,但中条山的环境,让日军的优势抵消了一大半,可以说这地方是得天独厚的防守绝佳之地,不仅群山环绕,还易守难攻。

那么当时国民党为什么会在中条山建立起防御呢?

在1937年十一月太原被日军侵占之后,国民党军委会就在汉口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会议中决定位于第二战区的所有部队不得过黄河撤退,全部转入到了山区,违者军法处置。

所以当时的阎锡山就进行了战略调整,将第二战区的主力部队退守晋南和正太,同蒲铁路两侧的山地,开始破坏交通,袭扰日军。

到了1938年的二月份,当时为了确保山西,所以国民党军委会就调了卫立煌过去,担任起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所部第十四集团军留在晋南,狙击日军。

那么到了1938年三月份,国民党还进行了一次太原反攻战,但以失败告终。

这个时候日军南下,就会渡过黄河向河南和陕西进攻。

所以国民党军委会,就给第二战区下达了命令:

分向山地转进,全面游击,长期抗战

根据这个指示,卫立煌所部就被正式改名为南路军,开始在中条山,晋西吕梁山建立根据地,开始为全面游击战做铺垫。

这就开始了惩奸除恶的行动,打掉汉奸;按照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样子打造战地工作团;还加强救济,促进生产,毕竟当时战乱不断,再加上几十万部队的入驻,吃饭就是一个问题;还和八路军友好相处,双方配合打击日军。

最终中条山这块战略要地,就被牢牢的掌控在了我们的手里,日军打了十三次,都被灰溜溜的打了回去。

时间走到1941年的五月七号,日军又来了。

十三次的教训,让日军有了充分的准备,这一次不仅作战计划和以往有所不同,甚至动用了很少使用的伞兵作战。

日军的二十万人动起来,动静是小不了的,所以很快国民党就收到了消息。

于是作为参谋总长的何应钦在四月二十号召开了军事会议,并在会议结束后,发出了指示。

这些指示中规中矩,无非是加固工事,凭借有利地形,狙击日军而已。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个所谓的指示和措施,和之前十三次防御日军的方法,没有任何不同之处,仅仅是一而再的重复而已。

要知道这一次日军大举来犯,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方案改变,兵力上的增多和飞机上的部署,他们还动用了各种侦察和渗透。

所以一开局,国民党军就落了下风。

时间走到五月三号的时候,敌情变得严重,国民党军的作战方案才有了变化,确定了制敌机先,实施游击防御。

但这个时间点上,再做改变已经晚了。

这其实还不算什么,最为要命的一点,卫立煌在中条山战役爆发的时候,去了重庆还没有回来,到了五月五号回到洛阳的时候,才发出了出击作战命令。

而这份命令发出去之后,就隔了两天,命令还没有具体执行,日军就开始发动了对中条山地区的全面进攻。

说道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卫立煌作为一名指挥官,为什么会去了重庆,这就让日军抓住了机会,发起进攻的呢?

这个原因还得在国民党身上找。其实在1941年前后的这段时间,日军因为十三次的进攻,已经无力大举进攻了,必须缓一缓才行,毕竟这个时候日军的兵力是分散的。

那么面对这种局面,作为战区司令长官的卫立煌,决定抓住机会,对日军来一次反攻。

而计划早在1941年的三月份就制定了出来,还呈报给了当时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

结果呢?国民党的上层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他认为中条山的战略要地是相当重要的,但在中条山进行防御的话,会大量消耗国民党的实力,毕竟防御就得打仗吗?

其实要是把时间线稍微拉长一点,就会发现,早在1940年的下半年国民党就有打算过了黄河,放弃黄河以北,依托黄河防守的打算。

要知道当时,国民党是要求八路军过了黄河,在黄河北岸和日军作战的。

所以虽然卫立煌提出了要反攻的方案,但这个方案迟迟定不下来,可以说是不同意,最终就有了卫立煌被秘密电召回重庆述职的事情发生。

而卫立煌一走,国民党上层就开始对中条山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做了部署调整,调走了中央炮兵团以及一部分主力部队。

等到战争爆发了,卫立煌远离战区,可以说这个时候中条山的长官部群龙无首,想要有效指挥是无能为力的。

中条山战役的经过。

中条山战役是从1941年的五月七号开始的,一直到五月二十七号就结束了。

日军使用的方法,简单地说是之间穿透突破,加上四面包围,实行内外两侧的双重包围。

那么日军从内部怎么包围呢?这就是伞兵的应用了。

这场伞兵突袭是从中条山战役西线的最高指挥机关,曾万钟所部第五集团军司令部开始的。

第五集团军司令部被设在了夏县东南部中条山的一个大山谷中的马村里,这里三面环山,距离夏县县城有一百里。

这里易守难攻,一条阎王峡就掐住了马村西北的道路,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

这个地方不仅是第五集团军的司令部,还是中条山中部的一条交通要道,战区拨给第五集团军的军用物质都是从马村经过的。

日军在发起中条山战役的时候,日军特高课就说过,他们只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瘫痪第五集团军的指挥系统。

事实上确实如此。

首先在战役开始之前,日军就出动了特工人员和飞机对马村进行了详细的侦察,还在鲁山坪降下了伞兵部队,随后就挖掘出了战壕和炮位。

就这些战壕和炮位,现在去鲁山坪的话,还是能够看到的。

鲁山坪上有这些日军伞兵,这就相当于第五集团军的司令部的头上被日军放了一把利剑,而且是一把可以随时砍下去的利剑。

那么第五集团军就没有发现吗?

还真就没有发现,发现这些日军的还是当地的老百姓,老百姓还报告给了曾万钟,但很可惜的是曾万钟并没有相信老百姓的话。

当然了必要侦察还是做了一些,不过侦察的结果是,啥也没有!

说道这里不得不说第五集团军的战斗力堪忧,老百姓都发现了日军,他们的侦查人员居然没有任何发现。

其实第五集团军的军纪不是很好,本身戒备不严,日本的特务都能混入营地进行侦察。

以至于日军的特工人员在汉奸的带领下,对军火库,医院这些单位实施了焚烧,各种电线被切断,甚至这些小股人员对军级和师级单位发起袭扰性的进攻。

那么在日军发起进攻的时候,第五集团军的司令部如何了呢?

当时日军进攻阎王峡的时候,双方还打得异常激烈,可等到鲁山坪上的日军伞兵从鲁山上冲下来的时候,就全都不一样了。

一个重机枪连就全部战死,最终日军就攻入了阎王峡,这条路被日军打通以后,日军伞兵部署在鲁山上的小炮就开始发挥作用了,直接就将第五集团军总部给炸开了。

当时半山腰的王水沟,可以说是血流成河了。

所以马村作为中条山西线的指挥机构,瞬间就失去了作用,根本就担负不起中条山西线的指挥重任了。

他除了能调遣一下直属特务营,和周边一小部分部队,营救这个司令部之外,就啥也做不了了。

所以就这么一下,中条山西线的部队就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局面。

整个第五集团军一共有六万人,死伤人员,失踪人员就高达三万五千多名。而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第八十军。

所以马村战斗,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就这么一次进攻,虽然第五集团军的总司令在中条山老百姓的保护下,没有受到多大伤害,安全的归队了,但整个西线的战斗,却陷入了一团糟的局面。

怎么说呢?第五集团军但凡在山上这种险要位置上放个哨所也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还不相信老百姓,如果相信的话,多派几次侦察,也不会这样了。

所以西线的伤亡最是惨重,新编二十七师市长王峻,副师长梁希贤,参谋长陈文祀均战死。

随后日军突袭了第三军司令部,第三军因为寡不敌众,转移到外线作战,结果突围的时候,弹尽粮绝军长唐淮源拔枪自杀,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壮烈牺牲。

要知道第三军很难的,他们不仅要抵挡日军,还要负责营救第五集团军司令部,所以双面受敌。

那么这场战役中,东北方向上的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十八军抵抗得就很不错,军长武士敏沉着应战,当时就击毙了七百多人,并将他们的滨田大佐给击毙了,还缴获了十二挺机枪,二百多支步枪。

但最终因为没有后援,被日军增援的部队突破阵地,还切断了后路,又遭遇到日军又一部的夹击,使得九十八军腹背受敌,只能在十四号的时候进行了突围。

那么时间走到这里,中条山的防御阵地就完全被日军给突破了,并让日军完成了对黄河北岸的各个渡口的封锁。

到这里,日军完成了他们内外双重包围的战略目的。

接下来,中条山战役的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在整个战役当中,八路军对友军进行了配合。当时八路军总部命令各部对同蒲,白晋,正太,平汉,平绥各个线路进行了出击。

从五月七号开始,在冀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破袭战。

并在正太线上攻占了五个日军的火车站等等,牵制了日军的力量,掩护了国民党部队的转移撤退。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国军   司令部   战役   黄河   防区   日寇   守军   集团军   敌后   作战   精锐   日军   伤亡   国民党   部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