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度阅读书籍?

深度阅读是一种深入思考和理解书籍内容的阅读方式,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进行深度阅读:

1. 预览:在开始阅读之前,先浏览一下书籍的目录、引言、摘要等,了解书籍的结构和主题。


2. 提问: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向自己提问,例如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是否有证据支持?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


3. 做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包括对书籍内容的理解、疑问、观点等。这些笔记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回顾和理解书籍内容。


4. 分析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考虑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有局限性、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释等。


5. 讨论和分享:与他人讨论书籍内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籍的内容。可以参加读书俱乐部、与朋友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点等。


6. 反复阅读:如果书籍内容比较复杂或难以理解,可以多次阅读。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理解。

总之,深度阅读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不断思考和分析书籍内容。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深度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你的问题是:能够读懂一本书,不像以前那样读完一本书,过后就忘记。我之前和你有一样的问题,读完了,但是书中有什么知识点,一闭眼,全不见了。后来,我有意识地看了一些“阅读”方向的书籍。

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一本书写的很好,叫做《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的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速读技巧,怎么制作思维导图来把握书的概况,还有怎么把书中学到的知识,迅速应用到生活中去。虽然都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读过很多书,看到了很多理论案列,面对问题的时候,依然感觉捉襟见肘。 《实用性阅读指南》作者大岩俊之曾经就有过类似的困惑。

大岩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学生时期不爱读书,开始上班后迫不得已要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能,但是吃了不少苦头。 直到30岁的时候他准备创业,受一句“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鼓舞,开始追寻这些成功人士脚步努力阅读,一年读完了300本书。

然后问题来了,他发现读过的这些书,跟没有读过一样,完全不记得书里讲了什么。 他花钱参加读书会,和别人探讨,努力找原因。 最终,他找到了有效率的读书方法,能够扎实地掌握住每一本书的要点,知识储备也水涨船高。

但随之,第二个问题又来了。

他发现,这些知识在他身上完全没有体现出效果。他发现知识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一切都是空谈。 于是他又开始探索怎么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这一次的,他终于实现了的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位讲师。

《实用性阅读指南》就是他两次探索的成果,从他的个人经验出发,分享了如何才能有效率读书且记住书中的内容,以及如何将书中的内容付诸实践。

在“如何有效率地读书”这个问题上,他的观点并不算新鲜,但是模式很成熟,即使不修改,照搬过来也可以复用。

他的观点是带着目的和问题去阅读,阅读过程中不强求自己全部理解,但是要有时间观念并且要有输出的意识。

确定自己阅读的目的和问题落实到操作层面主要是3步:

1、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5-10分钟)

2、概览序言、目录、后记、大概了解书的内容(10-20分钟)

3、确定问题(这里是深入阅读的关键,需要5-10分钟)

然后,我们只需要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

对于市面上大部分图书来说,书中重要部分只占比20%,而在20%中,最核心的内容只有4%。

这意味着,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忽略掉书的大部分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分享了两个可以提升阅读注意力的技巧:

其一、给自己确定一个时间期限,比如1个小时这本书,有了时间期限后,注意力就会有效提升。

其二、带着输出的意识去阅读,把书的内容讲述给其他人,或者写下来。

通过以上几个技巧,我们就能实现快速阅读了。

但是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来提升对书中内容的认知呢?作者强烈推荐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初就是东尼博赞发明,用来提升记忆力的可视化思考工具,用在读书上最合适不过。

作者运用思维导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用于提炼要点,按照读书的目的制作的思维导图。

如图所示,主要涵盖四个方向:

1、书本身的介绍

2、阅读目的(包含问题)

3、答案

4、阅读的总结

这是快速阅读时,整理书中要点的一个好办法。这样的导图的缺点是,损失了很多书籍本来的信息。

第二种方式则是针对想要记录书中全部内容的情况。

思维导图在这里有两种运用方式,一是按照章节、标题、小标题一层层的标识,按顺序整理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 二是针对自己的重点,进行个性定制,选出来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向外延伸。

无论是哪一种使用方式,做思维导图的前提是阅读过程中已经对书有了标记,阅读过程中的“折角”“划线”“做标记”就是思维导图的素材。

那么,我们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落地到现实生活中呢?这也是这本书的第二大要点。

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书里的方法落实到行动上来,读了阅读的书,就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读了时间管理的书,就用来规划自己的时间。

这里作者引入了一个叫“行动目标”的概念。

所谓行动目标就是: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具体要做什么?比如阅读完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可以确定目标如下: 按照书中提到的速度方法读完10本书并输出书评,一个月后完成。

作者有意思的地方是他把很多管理学的知识也融入了自己的行动。 比如行动目标的设定就遵循了smart原则,要求行动目标要详细可量化,并且有一定的实现期限。

目标确定后,就要明确自己现在的水平,以及思考自己与行动目标的差距。 如果最好的状态是100%,那么现在是百分之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为什么是百分之多少?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晰的知道,自己当下所面对的问题。 然后通过不停的复盘,来检视自己的百分比进程。

这里用图表展示可能会更直观:

确定好行动目标,自己现在的水平,接下来就是拟定为了填补差距所采取的行动。 这里为了防止差距过大引起的懈怠和拖延,我们可以一个以进步10%分阶段进行。 “为了达成进步10%的目标,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从这个问题出发,写出自己的行动方案,越多越好。

然后在那么多条中选出一条自己最想做的,预测一下完成的结果。然后把这件想做的事情,接着向下分解,分解到一周我可以做什么,甚至每天我可以做一些什么。

这本书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作者真是一个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融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能者,仅仅是如何将书本知识落实到行动上。 他便运用了“紧急、重要”的时间管理原则、“SMART原则”“5W1H”原则来配合自己做目标分解,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给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以往读书,读过一个“知识虫洞”的概念,大概意思是每一个行业、领域都有一定的知识壁垒。 但如果能把这个壁垒打通,把各种通用的经验融合,那么你就可以打通了知识虫洞,现在这个社会缺少的便是能够打通知识虫洞的人。

可以说大岩俊之便是一个在打通虫洞的人。 他把从各种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从落实到对行动目标的指导上去,落实到现实中去。

《实用性阅读指南》虽然是一本经验之谈,但给我的启示不只是阅读上的技巧,而是更宏观的——我们应该在阅读中学到什么? 至少,我们不应该只是为读而读,而是为做而读。

如果你想解决读过就忘的问题,这本书很值得一读,里面的技巧很实用。




读自己喜欢的书,轻松的能读懂故事内容,每天读后,在那页打个号,下次接到读之前回顾上回读的内容,能读好这本书。




阅读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是想要深入阅读又是件难事。我非常喜欢看书,相较于买衣服买包我更舍得在书上花钱。而且这是项长期投资,只要坚持输入,等到输出的时候肯定会有回报。起初,我拿起一本书没有目的和技巧地从头读到尾,读完就扔一边。但慢慢地我发现,我对读过的书都没有印象,更别提实际性的回报,阅读这件事好像变成了一项任务。后来我在豆瓣上刷到了4本阅读书籍,看完之后,我只想感慨:相见恨晚!接下来,我就从读书笔记、目录读书法、垂直型阅读、如何实践和虚构类阅读技巧来讲解这个问题。

一、学做读书笔记

第一本是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很适合新手学习如何做读书笔记。作者是位笔记本达人,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笔记本读书法”,即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5个步骤,教读者全方面地掌握书籍内容。其中,这本书的重点就是如何记录读书笔记并且活用!1.做记号的3个步骤作者认为一本真正好的书籍可以阅读3遍:第一遍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第二遍重读: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任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第三遍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来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任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2.“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做好上述筛选后,有空的时候就可以做读书笔记了。1)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2)摘抄。重读一遍用笔做过记号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最后筛选出摘抄的内容;3)在摘抄完的文章后面留出一些空白,写上自己的评论,写一些对摘抄内容的感想,思考或补充说明。当然,不同类的书籍应用不同的读书笔记法记录。像商务类、技巧类、休闲小说类的书籍,可以直接写自己的感悟或要点。“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则适合于自己重视程度高有颇多感悟的书籍。虽然很多人认为摘抄原文没有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摘抄确实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书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有的时候需要摘抄的内容非常多,用作者逐字逐句的抄写方法不太适用。我觉得可以适当调整,将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话语,提炼精简列个大意提纲,这样既锻炼自己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加深记忆。若想要以输入作为自己日后输出的来源,那么这种摘抄+感悟的读书笔记法十分有效。感悟不但是我们阅读时头脑风暴的产物,更是我们大脑努力思考的结晶。好比是书评,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摘抄和感悟稍加斟酌修改,组合起来便会是一篇有质量有深度的书评。

二、目录读书法+垂直型阅读

在了解如何做读书笔记之后,就要开始读,我推荐的第二本书《高效能阅读》中就有关于速读和垂直阅读的书籍。作者原尻淳一是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每年能够轻松阅读三百本书,还不包括杂志类书籍,可想其阅读效率之高。作者根据其阅读的百余册阅读方法书籍并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写出了这本帮助读者提升阅读质量的书。书中,他提出了读书的7个技巧:读书体质改善技巧;沉迷读书技巧;读书环境技巧;速度技巧;加快理解的“类比读书”技巧;“解剖读书”技巧以及用于超级产出的数据库技巧,还有教授读者利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我觉得也十分有趣。其中,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垂直阅读来营造自己“思考的主场”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1.目录读书法1)仔细阅读目录,选定自己该看的章节。寻找“关键词”,预判自己应该着重阅读的部分,想象这部分作者会涉及的内容,带着假设进行接下来的读书步骤;2)根据目录,对特定章节进行“跳读”。快速翻看着重阅读的部分,并在重要内容的位置贴上便利贴作为标记,便于过后仔细阅读;3)仔细阅读便利贴的前后部分。准备把握这部分内容,随时标记感受、想法等,还可以将自己先前的假设与正文内容作对比,找出“差异”。这种带着假设、问题读书,有明确目的性,比一般的阅读方法更高效地把握整本书的重点。但是速读的方法比较适用于商业类书籍,有助于快速吸取需要的知识点,化被动为主动。2.“垂直型”阅读作者将投资基准“70:20:10”模式引入到读书中,即对专业领域书籍投资70%,对支持现有业务或可能成为新业务的其他领域书籍投资20%,剩下10%分给完全未知的领域。这70%不单单指书籍的投入,还有时间和精力。通过在垂直型阅读的大量投入,我们会对某一领域有相对系统的认知,这对于我们在阅读通领域书籍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并且通过某一领域的持续积累后,会无意识地形成“思考的主场”。拥有思考的主场,就有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有助于我们在遇到专业领域的问题时,有自己的判断准则和处理方式。初读一类书籍时,由于不熟悉我们会感到一些困惑,这对我们之后的阅读还产生压力,但是如果能坚持长期地阅读同一领域的书籍,相信今后的阅读体验会轻松很多。

三、对书中内容进行实践

我推荐的第三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强调实践书中内容以达到深入理解知识,实现读书的最大价值。作者大岩俊之是一名指导教学的讲师,在多年的阅读经历中开创了独有的阅读法。本书作者从提升读书效率——做笔记——增强记忆——付诸实践——个人事例五个部分分享自己的读书法。

其中,付诸实践是全书最重要的那20%,通过设定可量化+可测量+有时限的目标,来一步步地分级目标,具体到何时何地何事,充分运用书中所学来完成目标。在前两本书中掌握了实用的读书技巧和读书笔记法,现在就只待付诸实践实现阅读的价值了。1.行动目标作者为了让读者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提出了“行动目标”这一概念,即读完书后具体想要做些什么?制定目标时,切勿做想象派。如果设定的目标与现实差距太大而没有办法完成,那么目标就会成为折磨自己的事情。按照SMART原则,举例说明:读关于“阅读”主题的书籍,让自己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家;读关于“阅读”主题的书籍,把握书中的精华并且实践运用,让自己读更多的书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写作之路铺垫。大家觉得那一个目标更能达到?2.细化目标1)为了让行动更加顺畅,可以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 达成目标的时候,具体会处于怎样的状态; 达成目标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会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感觉到什么?2)明确自己现在的位置。 如果说最好的状态是100%的话,现在是百分之几? 为什么?3)思考现状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 在现在所处的位置+10%,是怎样的状态? 为了填补10%的差距,该做些什么? 其中最想着手的是什么? 这么做了,会有什么结果吗? 为了能这么做,这一周里我可以干些什么?4)确定需要实施的事情。 实际上,你想怎么做? 准备做到什么时候? 达成目标之后,是什么心情?这套自我指导方法,通过拆解行动目标,将其细化到具体项目、时间,并且分段进行,可操作性强。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求回报的。回报不管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是显而易见的还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商务类的书籍,有需要才会去阅读,读完不去实践,那不是瞎折腾吗!

四、阅读对虚构类书籍的技巧

前面3本比较适合于非虚构类书籍,关于虚构类的阅读书籍我摄入的不是很多,但是在这里我还是想要推荐一本托马斯·福斯特的书《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作家。专长20世纪英国、爱尔兰及美国文学,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以及创意写作。这本书的封面非常童趣,很多人以为是儿童读物,就兴趣寥寥,但实际上,它非常适合我们成年人阅读。这本书从分析各种经典文学作品出发,带领读者探索探索文学的创作模式与规律从而更深入地解读文学作品。在这里我举出2个书中的分析点(包括对书中的原文引用):1.文学作品灵感素材之源——莎士比亚18世纪-21世纪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捕抓到莎翁(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身影,可以说莎翁无处不在,只能感慨莎翁的文学天赋啊。伍迪·艾伦把《仲夏夜之梦》拍成电影,叫做《仲夏夜绮梦》;《西区故事》这部音乐剧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2.天气描写的暗示作用文学作品中的天气经常变幻莫测,但是作者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有其深意。雨可以让人物净化心灵也可以带来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雾常常意味着某种混乱与困惑;雪既充满诱惑又令人恐惧,既能让人轻松又能让人窒息。中西方文化差异会导致我们在阅读它们的文学作品时产生一些困惑,如果可以事先了解文学作品的一些模式和规则,可能会让我们用一种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作品。如果我们阅读时发现“这个场景/画面我好想在那里见过”,我想会增添许多阅读的乐趣!
以上我所举的四本书,从不同的侧重点来探讨应该如何深度阅读这个问题。这些方法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吸收可利用的部分,实践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将读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不请自来、干货分享、绝不私藏 ~

我是明哥,前麦肯锡战略咨询顾问,埃森哲管理咨询顾问,13年职场经历,一个喜欢用思维导图架构PPT的老司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成为职场精英。

个人观点

阅读包括3个阶段,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前两个阶段,都属于了解书本内容的粗浅阅读,而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去阅读,将自己是思想、知识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匹配,对部分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和评判,因此,第三种阅读方式,是价值最高、记忆力最深刻的阅读,下面我慢慢给你讲,文末有阅读工具分享。


观点:读书的最高境界:学到、精研、转授他人



一、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属于非选择性阅读。

学生阶段的阅读,大部分读书基础阅读,目的就是死记硬背或掌握知识点,比如语法、词汇、专业知识、技巧等。


二、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属于有选择性阅读。

我们首先会基于下面的四个原则选择书籍

  1. 书名、序、副标题

  2. 目录

  3. 索引

  4. 出版者介绍

然后,我们会开始挑选篇章(开头、结尾)、 随意翻一两段(基础脉动)进行阅读,觉得有趣或有用,才会认真阅读,但思路还是快速检视、快速了解感兴趣的内容。


三、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属于有选择性阅读。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 ,我们会从书的分类、整体性内容、内容的逻辑顺序,找出作者想表达或想问的问题,有四个基本要求(Rule 1~ 4)。

  1. 书的分类 RULE Ⅰ

  2. 简述书的内容(整体性) RULE Ⅱ

  3. 顺序组成架构 (复杂度)RULE Ⅲ

  4.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RULE Ⅳ


第二阶段

  • 找重要文字,达成共识 RULE Ⅴ

  • 圈重要句子,找出主旨 RULE Ⅵ
  • 寻文句关联,架构论述 RULE Ⅶ
  • 找出作者的解答 RULE Ⅷ


第三阶段

最终要、最有价值的阶段


读书的最高境界: 学到、精研、转授他人


小福利

训练逻辑思维,就用个思维导图工具,免费分享2G的软件和模板,获取方式:

(1)转发 + 点赞

(2)思维导图大礼包 (注,不是在评论区,是发私信哦)


关注【思维导图PPT】,每天分享一篇思维导图、PPT、职场技巧干货,希望你的每次来访都有所收获,感谢您的点赞、转发、助您早日升职加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5

标签:深度   书籍   目的   文学作品   思维   观点   领域   目标   方式   技巧   时间   方法   作者   知识   内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