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谋反失败?

张飞曾经骂吕布为“三姓家奴”。而后世的吴三桂比吕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这家伙先后颠覆了大明、大顺两个政权,在康熙年间“除三藩”过程中灰飞烟灭!

说起来,吴三桂这种靠投降为生的投机主义者,竟然来自家传。

他的父亲吴襄竟然也是这样的主儿,吴襄不但善于投降,还特么善于跑路,这对活宝父子丢人丢到姥姥家去了。

当年,吴襄凭借祖上的“乌龟”拳术,于天启二年(1622年)考上了武进士。

这可是一位不讲“武德”的进士。

当初皇帝见他容貌威武,气度不凡,任命他为武职,崇祯年间的时候先后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二中军府都督等重要职务。

在与清王朝的决战中,袁崇焕被皇太极用“反间计”除去,吴襄在祖大寿手下任辽东总兵这一要职。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发动了“大凌河之役”,皇太极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把祖大寿围困在大凌河城里。

明朝虽然多次来援,但都被打退,最后一次,朝廷派监兵张春、总兵吴襄率4万援军来战,结果因为吴襄的逃跑,致使全军被歼灭。

从此明朝再也没能力增援了。

深得家传绝学的吴三桂比他老爹更“优秀”。

皇太极发动“松锦之战”,迫使明蓟辽总督洪承畴归顺。

此时的明朝可以说内外交困,一方面要对付清的入侵,另一方面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已经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在松锦之战损兵折将的大明,根本没恢复元气,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就于1644年三月兵临北京城下,京师危急。

当初在松锦之战中,吴三桂大败,深得家传的吴三桂急忙溜了,因此被明廷降职三级,但仍然奉命驻守宁远。

吴三桂级别没有了,当然工资、绩效都会降低,但到了吴三桂这个位置,谁还指望工资呢!

吴三桂总结以前的教训,重新召集失散的士卒,大力整顿,颁布奖罚制度,实力大为增强,他的部队成为当时极具战斗力的部队。

在崇德七年(1642年),阿巴泰率军侵扰明朝边境回撤时,明朝尽量只有吴三桂敢于追击,并屡立战功。

1643年,济尔哈朗率兵攻打明朝关外四城,在其余三城被攻破后,却在吴三桂驻守的宁远吃了败仗。

这样看来,在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祖大寿这些明朝大将死的死、降的降以后,吴三桂成了不可多得的将才。



现在李自成打到北京,对明朝的统治构成极大的威胁。崇祯帝急忙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他放弃宁远,率军护卫京师。

吴三桂接到命令,将宁远周围50余万兵民,全部撤入关内,于三月二十日到达丰润。

此时,李自成已经攻陷北京。

吴三桂获悉这一消息后,便停止前进,不再向北京进发。

这让吴三桂很难选择,金主没了,下一步何去何从!

更尴尬的是,现在进退两难,前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后有大清军队,举棋不定的吴三桂知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吴三桂不愿意降清,因为他与清军交战多年,曾经多次拒绝清的招降。

既然不能向左就向右呗!还是一个朝代的兄弟呀!李自成给他送来了橄榄枝,农民军还给他带来了急需的粮饷、银两等劳军物资,有奶便是娘。

于是,吴三桂决定效法他的父亲老吴、同事唐通,投降了李自成的农民军。

事情到了这一步,吴三桂可以继续抗清,只不过是换了个东家而已。

很多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按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所有的因缘巧合,不过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吴三桂为何引清军入关?

就在吴三桂准备和农民军兵归一处,将合一家之时,出了岔子,造反的老百姓以为老吴是朝廷重要将领,又领兵征战多年,一定积累了大量财富,于是对吴襄勒索,勒索不成就暴揍。

李自成这大顺军太没纪律了!老爹被打,这让吴三桂情何以堪!

接下来让吴三桂更气愤的是,他美丽的爱妾陈圆圆,竟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霸占。

打父、夺妻,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本来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一气之下立即率领部队返回山海关,并发誓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决一死战。

李自成啊,李自成!你咋管理手下的,你怎么不制定一个制度呢?当年刘邦起义,人家一个“约法三章”就获得了天下,管不住自己人,天下怎么能让你执掌呢?

吴三桂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和清兵联手共抗李自成,他想:现在自己手握重兵尚且被农民军欺辱,一旦李自成事有所成,自己的未来更难说了。

相比之下,他的亲友、部将等投降清军后却受到了极好的待遇。这样来看降清比投降李自成划算多了。

立正、稍息,向左转!吴三桂决定降清了。

此时,皇太极已于1643年去世,顺治继位,多尔衮作为辅政王,亲自率军。但是多尔衮一时难以弄清吴三桂的真假,毕竟吴三桂左右摇摆,谁知道这是不是阴谋诡计呢?

多尔衮在召见吴三桂派来的两位信使之后,为了安全起见,便把其中一人扣留,另外派人同另一信使前往山海关吴三桂处打听虚实。

同时,多尔衮改变了原来的作战方案,从山海关以西的蓟镇长城关口突入,并命吴三桂军带红衣大炮向山海关进发。

1644年四月十六日,多尔衮给吴三桂回信,要求他率部归降,并许诺封以故土,晋封藩王。





清军到达连山(今辽宁锦西),吴三桂再次派人求见多尔衮,并催促多尔衮速率大军直入山海关,共同对抗李自成。

吴三桂为何这样急?原来此时,李自成已经亲率大军前来征讨吴三桂,并逼近了山海关。

当李自成获悉吴三桂收了礼不办事后,非常生气,他也不问问原因,是你管教手下不严惹得祸,这能怪别人吗?

李自成已于四月十三日早晨率大顺军从北京出发进军山海关。

行至三河县时,吴三桂用他惯用伎俩派人求见,并假意投降,请求李自成暂缓行军。

李自成曾经被吴三桂耍过,他不能确定吴三桂这一次是真是假,就派明朝投降过来的密云巡抚王则尧以兵府尚书的官衔与吴三桂谈判,大军则缓慢推进。

吴三桂一边拖着李自成,一边再次联系多尔衮。

多尔衮在见到吴三桂第二次派来的使者后,立即指挥大军昼夜兼程。

这时候,要与时间赛跑,稍有疏忽可能导致时局变化。多年的经验告诉多尔衮,胜利已经在向他招手了。

多尔衮的骑兵一夜急行200余里,并于四月二十一日晚到达山海关外,驻扎在山海关城北十里左右的欢喜岭。

多尔衮为人小心谨慎,为防吴三桂有诈,大军安营扎寨后即派人前往吴三桂处打探消息。

而大顺军于二十一日已先清军之前赶到,本来从北京到山海关大约五天的路程,因为吴三桂的使诈,李自成走了八天,直到他获悉所派使者王则尧被扣留,才急急火火赶往山海关,但此时吴三桂的军队在关内沿石河一线做好了战斗准备。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刚刚到达就开始了攻城,山海关战役开始。



山海关战役,三方势力的转折点

错失良机的李自成,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李自成知道,想要取得天下,吴三桂只不过是马前卒,真正的威胁是关外的清军。

为了全歼关外清兵,李自成把主力放在石河,另外派部队进攻山海关的东罗城、西罗城和北翼城。

战斗十分激烈,双方死伤惨重。战争是残酷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劫难。

到了二十二日早晨吴三桂的军队已经抵挡不住了,据守北翼城的吴军投降了大顺军。

真是有样学样,有什么样的将领就有什么样的士兵,投降、投机主义者吴三桂,他的属下自然学会了他的本事,在那个乱世转来转去,都不知道谁是真正的救世主。

吴三桂眼见顶不住了,连连派人敦请清兵入关。

其实,多尔衮正在等一个时机,让双方拼个鱼死网破之时再出手,这样就能利益最大化。

二十二日,吴三桂亲自出关迎接多尔衮,并正式投降清军。

双方签订了条约:清军助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后,黄河以北归清,封吴三桂为王;黄河以南归明,立崇祯太子于南京。

双方的约定,使吴三桂既得到了较大利益,更为主要的是,双方的约定使多尔衮实现了世代以来的渴望,顺利进入了山海关,为入主中原打开了门户。

至于以黄河为分界线,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到时候让约定见鬼去吧!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利益面前,两个昔日的对手联合在一起。

皇太极的确有政治远见,他不像是李自成那样,进北京后纵容士兵“吃大户”,而是告诉吴三桂:你可告知全城百姓,我领兵入关,与百姓秋毫无犯,否则必以军法处死。让百姓们不用惊慌。

另外,他又安排吴三桂,让其部下把白布系于胳膊,不然都是汉人,难以分辨,恐怕误杀。

于是,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为了对付清军,李自成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即令清军沿近海处依次排列,吴三桂排列于清军的右边,准备共同夹击李自成的大顺军。

见清兵尚未排兵布阵,李自成随即命令大顺军出击,准备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这时候老天却来帮忙了,霎时狂风骤起,尘土飞扬,遮天蔽日,事物难以分辨,于是清军得以从容布阵。

历史上有很多难以置信的事情,在紧要关头,会出现逆转。不能不说,大明气数已尽后,大顺也不得上天眷顾,竟然被上天抛弃,这就是物竞天择!

等清军做好准备,风也停了,多尔衮下令出击,清军以逸待劳,势如潮水,尽管大顺军拼死抵抗,无奈败局已定,那个抢吴三桂小老婆的刘宗敏也负了重伤。

站在不远处小冈阜上指挥战斗的李自成见难以取胜只得下令撤退。



到达永平府范家店时,李自成下令杀死吴襄。这个当初的武进士终于因为自己的不确定性付出了生命代价。这也是对其摇摆不定的惩罚。

李自成于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后,又把吴三桂家属34口全部杀害。唯独那个漂亮的陈圆圆因为被刘宗敏掠去,躲过一劫。

吴三桂在山海关战役刚刚结束时,就率领关城军民剃发降清,并被封为平西王。

李自成退回北京后,二十九日在武英殿即皇帝位,毕竟拼搏了这么多年,也要过一过皇帝瘾才对得起自己。

李自成的屁股还没坐热,清军就一路穷追猛打过来了,才一天的时间,李自成被迫西撤。

当时,因为消息闭塞,北京的官绅吏民已经事先得到吴三桂讨伐李自成的檄文,所以一些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官员,一大早就在京城朝阳门外与官民备好法驾、卤簿,准备迎接崇祯太子来京即位。

不久,见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开了过来,人们还以为是崇祯太子驾到,忙准备迎驾,可等对方走到近前却大惊失色,来人既不是明朝太子,也不是吴三桂,而是大清军队,为首一人正是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直到此时,人们才知道被吴三桂给耍了,就这样多尔衮没费周折就进北京城。

而此时,吴三桂已经过卢沟桥向西追李自成去了。

1644年五月三日,多尔衮根据范文程等人意见,颁布了许多拉拢人心的措施,宣布在京各衙门官员一概录用。

为了收买人心,多尔衮于四日下令为崇祯皇帝发丧三天,谥号为怀宗端皇帝。

毕竟崇祯煤山上吊是被李自成逼得。

七月,多尔衮下令,免除明末三饷加派,以明万历时赋额为准。

多尔衮这些惠民政策大有成效,很快就稳定了黄河以北、以西、以东的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局势。

1944年九月,福临从沈阳迁都北京,十月一日,在众官员的陪同下于天坛举行祭天大典,即皇帝位,从此,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宣告建立。



吴三桂为何不从一而终?

准确地来说,清朝有“四藩”,除吴三桂“平西王”外,另外还有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本都是辽东人。

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攻占辽东后,这三位先后跑到皮岛投靠毛文龙。

1628年六月,明蓟辽总督袁崇焕杀死毛文龙,东江大乱,明军自相残杀。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陆续于1633年、1634年投降后金。

清太宗皇太极出城十里相迎,隆重接待,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命他们驻守辽阳,号“天助兵”;任尚可喜为总兵官,驻守海州。

1636年六月,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而这时,吴三桂还在明军中任职。

1649年五月,清廷令孔有德率兵2万征广西,让耿仲明、尚可喜各率兵1万征广东。

耿仲明是个软柿子,他因为隐匿逃犯竟害怕的自杀了,他的儿子耿继茂继承了他的靖南王的爵位。

顺治年间,朝廷派他们几个攻打南明,1650年冬天,尚可喜攻克广州,南明桂王逃往梧州。

不甘心失败的大明残军联合大西军余部的李定国进攻四川,吴三桂奉命征讨。

李定国被吴三桂打败后转而去广西,吴三桂于1652年七月攻克桂林,此时孔有德阵亡,他的儿子也战死了,没有人继承爵位,从此四藩变成三藩。

三藩继续追赶逃往云南的南明。不敌的南明永历帝等人败走永昌府,后逃入缅甸。

两广、云贵基本平定。

顺治皇帝根据洪承畴的建议,命平西王吴三桂驻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驻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驻镇四川(又于次年七月,改驻福建)。

至此,三藩势力固定,开始时,他们分守一方,对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吴三桂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率兵进入缅甸,擒获永历帝及其随从。

吴三桂对保留的南明势力斩尽杀绝,一点也不给这个当初老东家的面子,做人到这份上,也是让人唏嘘。

三藩分守滇、闽、粤,也曾经有效抵御郑成功的骚扰。

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三藩”拥兵自重,势力极大,俨然是雄霸一方的诸侯王。对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危害。



他们不仅仅割据一方,手握重兵,还每年消耗朝廷大量的粮饷。云南最多的时候,一年耗饷900多万两,所以说:“天下赋税,半耗于三藩。”

吴三桂因功晋封亲王,总管云南、贵州二省一切事务。

顺治帝还曾专门下谕旨:凡该省文武官员贤否甄别举劾 民间利弊因革兴除,及兵马钱粮一切事务,俱暂著该藩总管,奏请施行。内外各衙门不得掣肘。

不仅如此,吴三桂还委派部下亲信到其他地方任职,称为“西选”。

吴三桂膨胀了,他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一面用大量钱财来结交士人,让他们为自己效命,还天天操练军队,制造武器。在重要的地方都派亲信驻守。

顺治皇帝对三藩的纵容,使得他们为所欲为。

顺治死后,玄烨继位,这个小皇帝不简单,小小年纪就具备了君王的心机。

在肃清身边逆臣鳌拜集团后,逐渐成熟的玄烨把目光投向了被父皇纵容坏了的三藩。

他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收缴在三藩手里的大将军印。

清制规定,大将军虽然拥有极大权力,但都是临时性都,在军事任务完成后,就要解去将军职务,并将印信交还朝廷。

云南已经平定数年,可吴三桂拒不交回大将军印信。天生反骨的吴三桂当然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

为此,康熙派大臣对吴三桂在京师的代表、吴三桂之子、额驸吴应熊说:“过去永历帝潜逃缅甸,边境不安,才授予你父大将军印信。但现在天下早已平定,你父亲为何还不将大将军印信交还?”

不知道是不是吴三桂挂着儿子的安危,还是觉得机会不到,迫不得已,只好上交了大将军印信。

康熙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解除他的兵权,其实大将军印信只不过是一个形式罢了,吴三桂真正的军权丝毫没有动摇,一方面他在云贵横征暴敛,另一方面,他又伸手跟朝廷要粮要饷。

朝廷怎么能让他胡作非为呢,早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时候,就有大臣建议将云南的绿营兵撤裁减去五分之二,吴三桂借口边疆未净,裁撤兵丁恐怕不好,于是“倡缅甸水西各役以自固”。

康熙继位后,虽然内外交困,但他不惯病,康熙四年(1665年),各地战斗均已告结束,于是“揍裁云南省绿旗兵五千有奇”。

康熙六年,左都御史王熙上疏奏请裁饷,他说:天下钱粮的大半用于支出云、贵、闽、贵的兵饷。云贵地区,每年官兵的饷粮需三百万两,本省的赋税钱粮不及其所需的十分之一,这势必难以长久维持下去。现云贵均已平定,绿营兵额应裁减,即便是吴三桂藩下的兵丁也应分散派遣到他处垦屯,这样一来既可分散、削弱吴的势力,也可使兵饷得以保证。

此疏一上,康熙即命下部议,令平西王吴三桂及云贵的督、抚、提、镇裁减兵员,此举节省粮饷上百万两。



动了吴三桂的奶酪,这家伙心里老不是滋味了。

接下来康熙又分步骤开始对付吴三桂了,解除藩王对云贵两省事务的总管是康熙的又一步棋。

康熙六年五月,吴三桂以有眼病为由辞去云贵两省事务。这不过是吴三桂看看朝廷的态度,不过康熙一点也不给他客气,立即批准,决定“将该藩所管各项事务,照各省例,责令该督抚管理”。其他大小文官,亦照其他地方由吏部任命,收回了吴三桂把持云贵政务的权力。

如果吴三桂见好就收,以现有的名利来度过后半生,肯定得以善终,可欲望已经占据心灵,他怎么会割舍掉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呢?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年届七十,他向朝廷请示回辽东养两,同时请令让儿子尚之信接自己的班,让他继承王绝,继续驻守广东。

康熙见时机成熟,马上启动撤藩计划,他以广东已经平定为由,准许尚可喜全藩撤离,所属官兵仍留广州府,令广东提督管辖。

此举极大地震动了吴三桂与耿精忠,朝廷动手了!

吴三桂与耿精忠通信商量后,决定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他们分别于七月三日、九日提出撤藩申请。

康熙命令议政王大臣商议,大学士索额图以兵丁往返、民驿苦累为由,主张吴三桂继续镇守云南。

索额图其实是怕吴三桂造反,但康熙认为吴三桂早有谋反之心,今天撤藩他要反,不撤藩他照样要饭,不如先发制人,于是康熙坚持三藩一块撤去。

这年八月,康熙专门成立了一套撤藩事宜的班子,分别派礼部右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前往云南,户部尚书梁清彪赴广东,吏部右侍郎陈一炳去福建,会同总督、巡抚、提督,一起办理撤藩一事。

吴三桂将自己在云南称王称霸的幻想已经破灭,于是坚定了造反之心,他写信给平南、靖南二藩及TW的郑经,相约共同反清。

十点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杀害拒绝叛乱的云南巡抚朱国治,扣留朝廷使臣折尔肯、傅达礼,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冠,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造反。



这个天生有反骨,难以从一而终的贼子,再一次掀起了兵戈,置天下大势于不顾,开始了制造血雨腥风的叛乱。

吴三桂扯起反清大旗后,滇、黔、湘、蜀等省纷纷响应。先后有26名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地方大员参加了叛乱。其中明朝降清的武将就达20名。

吴三桂还从云、贵土司那里征调了数万人,为他卖命。

由于清入关以来,忙于征战,尚未顾及安抚与整治,一些地区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为叛乱者所利用,大大壮大了吴三桂的力量。

因此,吴三桂造反以来,来势迅猛,以至于“东南西北,在在鼎沸”。

吴军主力东侵黔湘,兵力迅速增加到14万,另外北攻川陕的叛军亦不下数万人。

叛军的发展吓坏了清朝廷,许多大臣极力主张应严惩主张撤藩者,对三藩进行安抚。

康熙的叔伯岳父索额图竟坚决主张“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

面对重臣的慌乱,康熙也清楚当前的形势危急,但他意识到,撤藩是正确的。

吴三桂等人早有蓄谋造反之心,只不过时机不到而已。这时候绝不能妥协,如果立场软下来,将再也治不了吴三桂,人们也会因此轻视满清政权。

冷静判断之后,康熙对群臣说道:“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岂因吴三桂反叛遂诿过于人耶?”

索额图的意思不过是想借此搬倒坚决支持撤藩的明珠、米思翰等人,以便达到一家独大。

没想到康熙却如此坚定,主上的坚持和沉稳也使得朝臣有了主心骨。

康熙开始规划对吴三桂的作战方略。

十二月一日,吴三桂挥军进攻贵州。贵州巡抚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响应吴三桂,也加入了反叛阵营。

云贵总督甘文焜措手不及,无法备兵抵抗,全家自杀,贵阳陷落。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吴三桂兵不血刃,占据了贵州全境。

他四处联系 鼓动耿精忠及尚可喜两藩反叛,还向镇守广西的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盘踞TW的郑经和原来自己安插在湖南、四川、陕西等地的心腹策动反叛。

一时间风起云涌,叛军气焰嚣张,声势甚大。

吴三桂占领贵州后,被当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使他目空一切,他嘴上说拥奉“朱三太子”,但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元旦,他就自称“周王”,改年号为“利用”。这家伙的嘴脸暴露无遗。



从这里可以知晓题目中的答案,为什么吴三桂难以从一而终?人性、人心的欲望使他很难满足目下的状况,开始为了生存,后来为了私利,所以他频繁跳槽,以至于干脆自己称王称霸!

经过深思熟虑,康熙于太和殿安排征讨吴三桂的事,康熙将“宁南靖冠大将军印”,授予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以及多罗贝勒索尼,命二人指挥清军征讨云贵的叛乱。

又命都统赫叶、护军统领胡礼布为“镇守陕西安西将军、副将军”。

康熙走下御座,率领在场的全体王公大臣亲自送出征将士出西长安门。

根据形势,康熙派出的两路兵马,一路赶赴荆州,一路由汉中进入四川,堵住叛军的道路,控制战局的发展。

同时下诏将梁清标和陈一炳的部队调回,并撤销对耿、尚的撤藩令,以稳住二人,不使局势恶化,同时派人到广西授予孙延龄为“抚蛮将军”,孔有德旧将钱国安为都统,让他们固守广西。

为稳住吴三桂在各处为官的部下,康熙下发谕旨,表示让他们继续留任,安心工作。

为表明平叛决心,康熙在第一时间逮捕了吴应熊,下诏革去吴三桂的平西王爵位,声讨吴三桂叛国的罪行。

虽然康熙做了全面的布置,但形势的发展完全出乎意料,吴三桂占领贵州后,接着挥军进攻湖南,一路长驱直入,进逼长沙。

守城的巡抚卢震弃城而逃,湖南其他地方的清军官吏也都是闻风而逃。

吴三桂又不费周折占据了湖南。

这时,湖北、四川有不少守将为吴三桂声势所慑,误判形势投降了吴三桂。

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襄阳总兵杨来嘉在谷城叛降;十九日,郧阳副将洪福率兵反叛,被提督佟国瑶击败。

朝廷增援四川的军队还在途中,四川提督郑蛟麟、川北总兵谭弘、巡抚罗森、总兵吴之茂先后投降吴三桂,四川也落到了吴三桂手中。

叛军开始威胁陕西和湖北。

康熙原指望的“额附”孙延龄守住广西,阻止吴三桂东进,哪知道孙延龄已被吴三桂策反,由于孙延龄曾经被康熙批评横征暴敛,残害百姓,所以他才决定发动兵变。

孙延龄将曾经参劾过自己的部将都统王永年、副都统孟一茂等三十余人杀死,并将广西巡抚马雄镇逮捕,然后与吴三桂联兵夹击抵抗者。

驻柳州的广西提督马雄、广西都统钱国安先后投降。这样,广西又落入叛军之手。

三月十六日,耿精忠又在福建反叛。



至此,江南沿海一线,只剩下广东、江西和浙江三省还在清廷的控制之下,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福建六省全部落入吴三桂等叛乱者之手。

焦头烂额的康熙此时只能尽最大努力去争取镇住广东的尚可喜和保住江西,使云贵、广西与福建叛军无法联手。

康熙下诏革去耿精忠的王爵。同时任命康亲王杰为奉命大将军、贝子傅喇蹋为宁海将军,由浙江向福建发动攻击。

命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协助勒尔锦由荆州入湖南攻击岳州;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进入江西;以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统师镇江南;以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指挥清军从陕西攻击四川;命尚可喜和总督金光祖由广东击广西。

年轻的康熙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冷静和沉着,与他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有很大关系。

为鼓励康熙,孝庄为他出谋划策,还拿出自己多年节俭下来的银两、绸缎交给康熙,让他犒赏前方征战的将士。

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吴三桂放还朝廷使臣礼部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博达礼,此举意在与朝廷对等身份对话,迫使康熙承认其地位。

但康熙义无反顾,坚定以反叛之徒予以消灭,不做任何退让。

为了彻底粉碎吴三桂的幻想,康熙采纳诸王建议,于四月十三处死孙世霖及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

康熙此举确实起到了“以寒老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励三军之心”的作用。

吴三桂起初以为东南半壁江山大半已落入自己手中,儿子又是皇帝亲戚,朝廷肯定不会杀他,而将留作以后招抚之用。

这是吴三桂从明、从大顺、从清以来的经验之想,可惜他想错了,他以往所仗势的,到康熙这里不好使了。

康熙最大的目的就是尽快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平息叛乱。

而此时的发展局势看上去清军处于劣势,仅能与敌对峙。

然而,历史往往有一个规律,当一种非正义势力貌似强大的时候,也是它黔驴技穷溃败在即之时。

天下之大,其是几个省的成败能决定的,纸老虎遇上真老虎,假李鬼遇见真李逵,就原形毕露了。

吴三桂为什么要主动示好,因为他后劲不足。

康熙开始调兵遣将动用全国之力对付吴三桂了。

从六月至九月,康熙又陆续向岳州、浙江、四川、江南、广州各地增派大将军。

八旗劲旅大量被派到前线。

中国历史还有一个规律,一般从南方起兵很难夺取政权,这不是魔咒,而是大势。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至康熙十六年五月,康熙运用“剿抚并用”的政策在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陕西、福建、广东都相继收复,清军与吴三桂由相持状态开始转入反攻阶段。

运筹帷幄的康熙继续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每当战事进展到关键时刻,康熙都发布招降敕书,由专门从事招抚的人员掌管。

到了后来招降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后期集中在吴三桂的骨干分子胡国柱、夏国相、马国贵、吴应麟等人身上。

这些人不是胁从者,因而康熙专门降下敕书,让他们当中的投诚者返回南方,一为保护家小,二来可作内应。

不能不说康熙的帝王之术越来越成熟,这一招是招抚计与反间计的相结合,使叛乱者相互怀疑,扩大他们间的矛盾,然后各个击破。

康熙已经得到了爱新觉罗家族的“真传”,当初皇太极就是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的。

康熙亲自布置与指挥平叛战争,因此他能及时把握敌情,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平叛吴三桂之路越走越宽。

不但如此,康熙以一个战略家的高度审时度势,他认定此次叛乱最主要的敌人是那个“三姓家奴”吴三桂,而主战场就是湖南。

因此,自战争爆发以来,康熙一直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湖南。

为此他确定了一项新的作战方案,以迂回包围的策略代替在湖南战场正面进攻的方法。

吴三桂长期占据岳、澧等地,但他依托的后方是长沙、衡州,只有攻下长沙,断绝吴三桂的粮道,才能最终打败吴三桂。找到了吴三桂的“死穴”,康熙立刻指示岳乐从江西进兵湖南夺取长沙。

康熙将六名大将军中的三名投入到湖南主战场。

吴三桂见败局无法挽回,企图向广东东昌发动攻击,但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他的阴谋没有得逞,在康熙十六年六月永兴会战中,吴三桂战死。



至此,这个明、大顺、清三姓家奴的乱世枭雄终于走上了末路。这也是他自作自受得到的报应。

收复湖南后,康熙又安排收复广西、四川。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初一,在平定两广后,赖塔从广西进军云南,宁夏提督赵良栋在完成追剿胡国柱后从四川进入云南。

这一年的十月初八彰泰等遵照康熙帝的指示进抵昆明,随后开始全力攻城。

二十二日夜赵良栋指挥部队,亲自攻占南坝,二十八日夜,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郭壮图及其儿子郭宗汾自杀,二十九日,吴三桂的部下线昇率众出城投降。

三藩之乱平定。

而吴三桂迎清兵入关并追杀南明永历帝被后人唾弃,之后又出尔反尔,为一己之私反清造成天下动荡,实在是历史的大罪人。




缺少时间,谋反之时已是垂暮之年,偏于云南之地,尽管占江南半壁,但随时间推移,终究玩完




吴三桂在中国历史上绝对算一个人物。不过吴三桂的一生把“汉奸”这两个字演义的淋漓尽致。他先背叛明朝,投靠清朝,引清兵入关,使大清朝早几十年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对清朝有功,被封为平西王,后来大清朝建立以后,康熙开始消藩,吴三桂反清朝,与大清朝开始了战斗。其实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实力是强于大清朝的,但是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原因如下。

一,战略上的失误。

吴三桂绝对是清朝一个最大的威胁,因为此时的吴三桂实力远远大于清朝,所以战争初期,吴三桂很快就横扫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吴三桂是必胜的。但是吴三桂打到长江以北就停止进攻了,他竟然与大清朝提出“划江而治,平分天下”的方案,说白了吴三桂就没有想一统天下,他要的只是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此时他一鼓作气,继续北伐,很有可能将大清朝推翻。但是他停顿了,他的这一停顿,就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康熙一面假意议和,另一面养精蓄锐。就这样,吴三桂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

二,盟友的牵制。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这次叛乱是“三藩之乱”,另外两个藩王是尚可喜和耿精忠。这两个队友真可谓“猪队友”。他们不但不能在军事上帮助吴三桂,而且还拖后腿,尤其是耿精忠最后竟然投降大清朝,这对吴三桂的军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就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三,不得民心。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吴三桂造反时,大清朝已经建立了十多年,天下已经逐步稳定,百姓也基本上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不想再受战乱之苦,此时的吴三桂又将百姓拉入水生火热的战乱之中。最后吴三桂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衡州称帝,更是与天下万民站在了对立面上,失去民心,与天下万民对立,这样的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

结语:吴三桂其实是有机会一统天下的,可是这样的机会他没有把握住。最后不但没能统一天下,而且还留下一个非常不好的名声,一个“汉奸”的帽子永远戴在了他的头上!




1.战略目标混乱

吴三桂目标不明确,一开始仓促起兵试图保卫云南藩地,打了几个胜仗后又宣称反清复明推翻满清,到达岳阳后又试图与清廷议和裂土分疆,遭遇打击后又匆忙称帝过把瘾准备退回云南,没有一个稳定的战略目标,随遇而安。

2.没有善于识人的能力

摸不清自己对手的想法,缺乏对未来的预见性,他当初只想着与康熙皇帝各自安好,各统一方,井水不犯河水。哪知康熙作为一代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主,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让他占据自己的一半江山 。可惜天真的吴三桂没有早一点明白这个道理。

3.声誉败坏

思想政治旗帜摇摆不定,丧失了人民的拥护。征战的时候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是众所周知是吴三桂亲手杀死了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最后还自立为王。要是一个军队连最起码的政治思想基础都不牢固,那么士兵就会像一盘散沙,又怎么能指望这支军队能打胜仗呢。

4.队友不给力

三藩王在此次战役中并不团结,没有提前筹划,统筹协调。而且藩王反意并不坚定,比如尚可信、耿精忠,反就反了,最后大不了一死,但他们并没有坚强下来,纷纷投降,屈服于康熙。最后只剩吴三桂一个人在艰难地坚守,想凭一己之力,攻满清之大势,这难度堪比登天。

综合以上原因,吴三桂谋反失败也就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了。




此人缺乏大义,反复无常。先引异族满清入关,剃发易服,背明投清。满清入主中原后,又积极剿灭南明反清力量。罪大恶极杀死永历皇帝。而后康熙削藩,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居然恬不知耻的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这样的无耻之徒,造反能成功吗?最终只能订在汉奸的耻辱柱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7

标签:平西   崇祯   山海关   大顺   明朝   太极   总兵   广西   云南   湖南   大将军   朝廷   清朝   康熙   财经   天下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