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唐朝最好的诗人,为什么杜甫潦倒困顿,李白却能一生游山玩水?

李白、杜甫,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两人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更是诗歌史上最耀眼的两颗明星,流芳千古。李白一生逍遥自在,纵情山水,而杜甫则是半生困顿潦倒,忧国忧民,两位同样是极为杰出的诗人,为何反差如此之大。



首先,李白出生在大唐最为鼎盛的时期,若是将此时的大唐比作一个人,那正是他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候,李白出生在这个时期,自然也受其影响,并且,李白信仰道教,奉行无为自然,且生性豪迈,哪怕后来在朝堂上不如意,他依旧毫不气馁,潇洒依旧。李白的大半生寄情于山水之间,传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诗句清新飘逸,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能常年游山玩水,实为其性格使然。李白有诗酒剑仙之称,他不羁豪放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人生,哪怕身处逆境,也能够活得潇洒快意。

李白喜欢广交好友,人脉十分不错,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好友或是崇拜者,可以在他游历山水之时给与一定的支持。他在进入长安之后献诗给玉真公主,从此开始接触上层统治阶级,后来还结识了贺知章,唐玄宗听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对其赞誉有加,再看过其诗赋后也十分钦佩,令其供奉翰林,再加上李白对道教十分有研究,契合当时唐玄宗崇尚道教的心理,所以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几乎是他的御用诗人,哪怕后来离开了朝廷,也是被赐金还山,李白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再有一点就是根据野史记载,还有民间传说,李白极有可能是流落民间的皇室宗亲,是李建成的玄孙,应当家底不错。



我们再来看看杜甫,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此时唐朝正处在有盛转衰的开始,虽然杜甫出生时家境尚可,年少之时也曾有过十年遍游山水的经历,可惜后来随着他父亲早逝,他便断了经济来源,变得困顿潦倒起来,再加上科举又不中,便困守于长安十年之久,胸中满怀抱负却投身无门。

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惜时运不济,科举也落选了,无法一展抱负。再者,他所写的诗多为现实主义,并不为达官权贵所喜,所以他在长安的十年中奔走献赋,也未受人赏识,所以他便一直贫困潦倒,后来更是出现了小儿子被饿死之事,可怜可叹。杜甫虽然也生在盛唐时期,可他却处在了一个过渡阶段,后来爆发的安史之乱,天下动荡不安,杜甫便渴望能够为朝廷效力,想要建功立业,可惜却未得到重用,后半生都在忧国忧民以及穷困潦倒中度过的。


李杜两位伟大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人生经历是截然相反的,李白一生纵情山水,潇洒豪放,杜甫却是穷困潦倒,抑郁寡欢,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乃是两人性格迥异所导致的。李白受道教文化影响,为人乐观豁达,豪爽不羁,又广交好友,虽然后来安史之乱爆发被永王牵连流放,可总体来说他的一生是不缺金银的,所以他完全有条件游山玩水。而杜甫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忧国忧民,却又郁郁不得志,并且他半生穷困潦倒,哪还有心思去游历山水?不过不管如何说,李白、杜甫都是历史上极为杰出的伟大诗人,他们的诗歌文化各有千秋,却无高低之分,都是历史文化的珍宝。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如果是考试题,简直就是白送分一样。(秉烛读春秋)的答案就是:别看杜甫和李白都是大唐诗人,但服务的对象不同,李白是“文艺范”皇帝李隆基和舞蹈家杨玉环的御用诗人,而杜甫写的诗,则是底层老百姓的“代言人”。这样就造成了李白可以游山玩水,而杜甫吃饭都成问题,杜甫潦倒困顿也是合乎情理的。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从上面简单介绍可以看出,两个人写诗水平可谓相当,但风格迥异,杜甫写的都是现实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我觉得有点像现代的作家赵树理写实一样,也就是现实派。而李白写的是浪漫诗,歌功颂德,大气磅礴之类的诗。

杜甫的诗多是反应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比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但写的诗不讨领导喜欢,自然仕途不顺,以至于小儿子被活活饿死。

不讨文艺范的李隆基不喜欢很容易理解,他写的都是百姓凄苦生活,以及战争造成的伤害。哪个领导不喜欢歌功颂德,谁不愿意听好话呢。老百姓的苦,领导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不喜欢别人说出来罢了。

反观李白就识时务,比杜甫聪明多了。百姓苦,难道李白不知道吗?他知道只是不写进诗集里罢了。

李白是翰林院院士,没事时支应差事,他所谓的差事无非就是为李隆基和杨贵妃赏花时作诗助兴罢了,其它时间自由活动。

自由时间多了,百无聊赖的李白酗酒成瘾。“文人无行”就是指的他,喝醉酒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喂酒和磨墨。

李白喝的都是玉液琼浆,穿的都是锦衣华服。为什么呢?还不是逗皇帝开心赏赐的。

李白有次和李隆基套近乎,说500年前是一家,只此一句话,李白得赏银百两,杜甫能行吗?没听说百姓给过老杜文银,最多给把小米罢了。

凭着御用诗人的名头,别说李白游山玩水了,那时没有飞行器,如果有的话,李白上天都不是问题。

杜甫太实在了,看不清形势,不巴结皇帝,难道皇帝上赶着找你吗?加之他写的詩让皇帝难堪,百姓苦说明领导无方,这么简单的道理,老杜难道不懂?

杜甫别说游山玩水了,一日三餐问题解决了就烧高香了,杜甫也是杞人忧天,自己住不上高楼大厦,他有能力盖许多房子,大庇天下寒士吗?我倒觉得李白有这个能力。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和关注)




就表象而言李诗人略显阔绰,杜子美穷困潦倒,其实不然,性格决定活法,能装方显牛逼!

李白生性爽朗,胆子大敢忽悠,逮着谁忽悠谁!敢花钱才能碰到有钱的主儿。当然了也得有点资本忽悠,要不没人信!“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跟现在差不多,宝马奔驰的钥匙往酒桌上一扔,私人定制的高档衣服窝吧窝吧坐屁股底下,就这范儿,您好意思让他买单?您敢说他没黑卡?再说人家李公子压根就不跟您谈钱的事儿,忒俗。人家谈的都是“五岳寻仙不觉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醉卧长安”,这哥们出入都是高档场所,他能拿自己的钱不当回事儿,更能拿别人的钱不当回事儿,所以说别跟他说钱的事儿。您要是一提谁付账,立马“我醉欲眠君且去”。谁特么好意思占醉鬼的便宜啊!得嘞,赶紧的买单,还得打车把这活爹给送回宾馆去!

论家世老杜比李白牛逼,世家大族规矩也严啊!再说杜家又不是光有你一个不咋靓的仔,资源有限啊!老杜还是个扣扣嗦嗦的实在娃,这号的谁待见他啊!“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瞧瞧,忒小家子气了吧!关键是老杜真心是点儿背,没赶上好时候。再加上他这性格,活该你穷。

不敢赌,不敢忽悠的老杜,只能走正规途径。恰逢安史之乱,正干仗呢,一溜烟跑到巴蜀躲灾去了。看看人家高适,就敢赌上命去整一把大的。李白是能忽悠,几杯小酒下肚,胆一壮,关键时刻还真能提把锈剑去投军,敢干与不敢干,老李注定是小杜一生崇拜的偶像!





通过李白、杜甫二人的诗作比对,表面看似李白一生都在游山玩水,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其实不然,李白二十四岁才开始离开家乡,踏上远游的征途;但是,杜甫十九岁就开始游历郇瑕(今山东临沂),次年又游历吴越,直到二十三岁才赶回家乡参加“乡贡”,次年又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遗憾落第。

那么,为何二人的诗作和生活方式会让后人产生两个极端的感觉呢?

正所谓:成长志向,影响人生走向。李白、杜甫二人便是如此。

李白:从小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远,好剑术、喜任侠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出生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其父姓李名客,曾任城尉,也就相当于现在一县的公安局长。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因素,以及李白自小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因此养成了“好剑术、喜任侠”的性格,并且从十五岁开始,便能自悟剑术精髓,剑道造诣非凡。所以,李白在游历天下名川大山之时,经常喜欢携剑走天涯,基本不用担心人身安危。

据统计,《全唐诗》中,李白所写的诗中带“剑”的字共出现过107次(其中包含“剑阁”3次、“剑壁”1次),其余出现的103个剑字,均为利刃之“剑”。同时,和剑有关的“铗”、“吴钩”、“吴鸿”、“湛卢”、“干将”、“莫邪”各出现过1次;“青萍”、“秋莲”、“霜雪”各出现过2次;“匕首”出现过3次;“龙泉”出现过4次。累计,同“剑”有关的字出现过118次(如: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等,均按1次统计),约占全诗总数的10%。

此外,李白又是出了名的少年神童,吟诗作赋基本上都是随心所欲,出口成章,皆成佳品,每每吟诗,神情更显脱尘出俗,洒脱飘逸,不同凡俗。就算是表达伤愁,也能作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豪放气息来。再如:代表道家思想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出尘诗句;当李白在长安被备受权贵排挤时,他也能作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诗句,不见一丝悲愤,果断飘然离去,洒脱如世间仙人。

因此,李白评价自己的作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苍洲。”也因此,他养成了 “高度自负,热情豪放,飘逸出尘,天真烂漫,傲岸不羁,爽朗大放、求仙问道、好交友、喜饮酒、善赋诗”的洒脱性格,最终造就了“谪仙”、“诗仙”之才名。

杜甫: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好忧国,喜伤时

据史料记载,杜甫出身于北方京兆大士族杜氏,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之后,家境优越,生活富足,从小接受的便是儒家思想教育。因此,骨子里装满了忧国忧民之念。在其七岁时,便作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佳句。

之后,因“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深忧国家存亡和百姓安危的杜甫,便写下了“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满含爱国之情的诗句。期间,杜甫也曾遭受过一段颠沛流离的饥寒凄苦生活,为此他写下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表达忧患思想的名句。

之后,就算到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苦境地,依旧忧国忧民。

同时,杜甫对于作诗,给后世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典藏经验。此外,杜甫对于自己的作诗,曾留下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心得。

因此,由于杜甫的诗作更加接近百姓的生存环境,更加关心国家的危机存亡,从而世人对其有了“诗圣”赞誉。

虽然,李白、杜甫二人的诗作风格不同,但是都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璀璨闪耀的星光,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首首灿烂的文化玫宝。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李白的脸皮要比杜甫厚!在李白游山玩水,呼朋唤友,娶妻吃软饭的时候,杜甫穷得儿子都饿死了,无奈之下,只能问高适借钱。

01

杜甫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自小聪敏好学,十四五岁,就开始写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甫自小长在洛阳,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五岁的时候,在河南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在洛阳听过李龟年唱歌,在北邙山看过吴道子的画,这些都在杜甫的诗中一一体现过。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年少时期的杜甫,过着肆意潇洒的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十九岁时,杜甫不愿再困守于洛阳,于是他背上行囊,带着盘缠,辞别了姑姑,出了洛阳。

公元731年,杜甫从洛阳出发,一路游到了郇瑕,后又漫游吴越。为了进入仕途,23岁的杜甫回到了洛阳,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却不幸落榜

但是,杜甫没有沉浸在高考落榜的失落中,恰逢当时,杜甫的父亲已经被擢升为兖州司马,杜甫借着探亲的名义,来到兖州,过了几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期间,杜甫漫游齐赵大地,在登上泰山后,杜甫望着绵延辽阔,气势磅礴的泰山,不禁胸起狂澜,直抒心中抱负,吟诵下《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少时的杜甫,与“诗圣”杜甫的形象,无法完全重合,少年不知愁滋味,意气风发,鲜衣怒马。从19岁的少年出游,到29岁的看遍山河。十年的远游生活,让杜甫平添了一份成熟。

期间,杜甫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杨氏一见钟情,很快两人就结为夫妻。婚后,两人恩爱异常,过了几年简单而幸福的日子,还生育了二子一女

公元744年,已经33岁的杜甫遇到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虽然未曾见过,但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一同结伴游览了洛阳名胜。

两人同行半年,一起呼鹰捉兔,打猎唤狗,好不快活,两人分手后,杜甫去了齐州。

当时的北海太守李邕,听闻杜甫在山东,于是星夜兼程,赶去齐州,拜会杜甫。李邕设宴与历下亭上,许多文人墨客皆来作陪。

席间,杜甫吐露出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半年后,杜甫与李白又不期而遇,结伴游览了齐鲁大地,还去东蒙山访仙求道。期间,杜甫写下了《赠李白》,而李白则写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的诗中,尽显了对于李白的赞扬,每日与李白痛饮狂歌,空度余日,潇洒肆意,这大概是杜甫最快乐的日子了。

公元745年,在李白的一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后,杜甫与李白潇洒分别,至此再未见面。与李白在山东分别后,杜甫去了长安,想要再次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公元747年,恰逢唐玄宗颁布诏令,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不同于科举考试,这次的“制举”,是皇帝亲自命题,选拔非常人才。

杜甫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应诏,参加了考试。就在杜甫摩拳擦掌,积极应考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忧心忡忡,此人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位居宰相之职,却无大才,完全靠着谄媚逢迎的手段,坐上了高位。他害怕有考生大加抨击他的恶行,威胁到他的官位与性命。

于是,他向唐玄宗建议,先由郡县太守甄选,然后送入京师复审,再由唐玄宗选拔。

唐玄宗听完后,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主考官,全权负责,结果也不出所料。当年,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学子,全部名落孙山。

这样的结果让唐玄宗十分气愤,于是问责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道:

“没有一个考生入选,并非坏事,反而要向陛下道喜。这说明了陛下圣明,举国上下,无一入选,只能说明贤才已被朝廷尽揽,野无遗贤。这正是,太平盛世,国君圣明的象征。”

唐玄宗听罢,仰天长笑,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次科考落榜,有感于科举入仕的无望,杜甫心灰意冷。但是,他没有放弃,准备走第二条路——举荐。

杜甫初到长安,因才华横溢,结交了许多权贵,如驸马郑潜曜、汝阳王李琎等,杜甫写诗相赠,希望能得到举荐,顺利入仕。

刚开始,权贵们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常常设宴款待他,所谓“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任”,便是如此。而权贵们的盛情款待,也让杜甫见识到了上层贵族奢靡的生活。

当时,刚擢升为尚书左丞的韦济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杜甫听闻后,向韦济连续进献了两首诗,将自己的困境与抱负一一道来。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但是,欣赏不等于要提携,杜甫的诗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丝回应。一年又一年地沉寂,让权贵们逐渐失去了耐心,于是放弃了杜甫。

无法成为权贵们的座上宾,杜甫的生活一下子拮据起来,但是为了入仕,杜甫不愿离开长安。为了继续生活下去,杜甫不得不沿街卖药,寄宿于朋友家中

百姓们的艰辛窘迫与达官显贵们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不断叩击着杜甫敏感的内心。他意识到,曾经政治清明的盛唐,已渐渐被贪图享乐的腐化之风所取代,政治风气逐渐黑暗。

而此时,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越加变本加厉地打压人才,因政治理念不同,李林甫诬陷李邕贿赂,并派遣亲信前往北海,将李邕杀害

李林甫此举震惊朝野,杜甫听闻李邕被杀的消息备受打击。

公元751年,是杜甫来到长安的第五个年头。这年,宫里传出了唐玄宗要封禅泰山的消息,昭告天下,希望自己的丰功伟绩能与天地共鉴。

杜甫终于看到了机会!他挥毫泼墨,写就了三《大礼赋》,进献给了唐玄宗。唐玄宗读罢杜甫的诗歌,只觉字字珠玑,赞赏有加,问道:“如此贤能,为何没有入朝为官。”

于是,命杜甫待命集贤院。杜甫因献上三《大礼赋》名动京师,得知他在集贤院参加笔试,学士们为一饱其文采,将集贤院围得水泄不通。

集贤院笔试后,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如果此时重用杜甫,就会有人质疑野无遗贤的结果,有损玄宗的圣明。

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英明,听信了李林甫的谗言,给了杜甫一个“参列选序”的资格,等到有合适的职位,再提拔重用不迟。

这一等,又是五年。

44岁的杜甫终于被唐玄宗再次想起来,给了他一个河西尉的官职。但是,由于当时大唐的政治已经逐渐黑暗化,这个职位已经变成服从上级命令,催逼黎民百姓的角色。

于是,杜甫写下“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拒绝上任。之后,杜甫被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说到底,只是个看管兵器和钥匙的。

长安的十年,曾经“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满腔自信,在杜甫看尽了朝堂的黑暗和人性的冷漠后,被现实击溃,四散分离。

但是,为了生计,杜甫还是接受了这个学而无用的卑微官职。

在上任前夕,他准备回乡看望自己的妻儿。一路行至家门前,长安十年的孤独与凄凉不禁涌上心头,还未感伤,家中传来了妇人的惊呼。

原来,是杜甫的小儿子因为没有钱,被活活饿死了。悲愤之余,杜甫怒从胸起,挥笔写下: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声声含泪,字字泣血,道出了杜甫对人间苦难的同情与愤懑。

困守长安的数十年,让他对现实的理解越加深刻他不再关心自己命运的起落,也不再在乎上位者的垂青。他将目光转向了跟他一样,苦苦挣扎的黎民百姓,他看到的是虚华盛世下的艰难困苦。

然而,这警示钟声般的疾呼,又有几人能听到呢?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攻打大唐,直逼洛阳,史称“安史之乱”。为了躲避战乱,杜甫带着妻儿一路逃到了鄜州。

不久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流亡在外的杜甫,得知新皇登基,大唐中兴有望,于是收拾行囊,准备去投靠唐肃宗。

但是,杜甫没有见到唐肃宗,而是一出城,就被叛军俘虏到了长安,同时期被俘虏到长安的还有诗人王维,被严加看管。但是,杜甫因为官职小,没有被限制自由。

陷落长安的这一年中,杜甫看着长安的断壁残垣,百姓流离失所,不禁悲从中来,写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眼见山河破碎,百姓们贫困交加,可即便如此,赋税依旧日益加重,民不聊生。可谓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

公元757年2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以及手下合谋杀死。眼见叛军内乱,杜甫趁机悄悄逃出了长安,想要去凤翔,投奔唐肃宗。

这次的出逃,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一路上,杜甫不敢走大路,只敢在小路密林中穿行,这是一次冒着生命的赌博。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长途跋涉,经历磨难,杜甫来到了凤翔,见到了唐肃宗。唐肃宗感念于杜甫的铁骨铮铮,给了杜甫左拾遗的职位。

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虽然是个小官,但是只要能够一展心中理想,杜甫还是欣然接受了。

本以为入朝为官,自己只要保持原则,便能深得重用。但是,人在局中,往往身不由己,杜甫很快就卷入了一场政治漩涡中。

当时的宰相房琯,因被人诬告,撤去职位。

房琯是杜甫的同僚兼好友,为了营救房琯,杜甫上奏唐肃宗,认为诬陷房琯的人,品行太过恶劣。激烈的措辞引得唐肃宗大怒,将杜甫贬到了华州

同年9月,郭子仪收复长安,在宰相张镐的劝说下,唐肃宗撤销了对杜甫的惩罚,重新任命为左拾遗。但是此后,唐肃宗对杜甫不再信任,更不会重用他。

杜甫的日子已经过得越发艰难了,此时的他已经身无分文,想要吃酒,只能典当衣服,于是有了“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公元758年6月,因着房琯一案,杜甫还是受到牵连,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这次被贬,让杜甫萌发了对朝廷的失望。

杜甫一步三回头的出了长安,在回华州的路上,杜甫眼见因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百姓流离,饿殍遍野,忧国忧民的杜甫写下了《三吏》《三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残酷的现实,让杜甫意识到,他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在亲眼见到官吏残酷镇压和逼迫百姓后,杜甫对朝堂更是完全失望了。

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带着妻儿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成都。他希望,能够在成都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

来到成都的杜甫,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对于杜甫来说,这是难得的宁静日子,吾心安处是故乡

第二年春天,当春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沿,发出叮叮咚咚的乐声,与战乱中的北方相比,这一刻显得尤为舒畅,于是,杜甫提笔写下了《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然而到了八月,秋风怒号,草堂的茅草几乎被北风卷走,大雨滂沱,草堂里几乎没有一处地方是干的。

在漆黑的夜幕中,杜甫哀叹着自己永远无法安定的人生,以及像他一样身似浮萍的天下寒士。他疾呼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公元761年,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不得不舍弃草堂,再次带着妻儿奔走逃难。两年后,杜甫的好友严武被任命为尹剑南节度使,他去信杜甫,希望他能回到草堂居住。

杜甫带着妻儿回到成都,仍居于草堂。眼见杜甫的日子越发艰难,严武将杜甫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有了严武的庇护,杜甫的生活总算是有了保障。

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杜甫也渐渐不满于幕僚之间的勾心斗角,于是向严武再次辞职了。失去工作的杜甫,生活一落千丈,无以为继。

不得已之下,年过半百的杜甫,只得向好友高适求助,他写信于高适道: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即便是借钱,杜甫也不曾失了文人的气节,或许是与高适的友谊深厚,杜甫这次借钱,借的是理直气壮,只问高适,“我都年过半百了,你什么时候来救的急?”

公元765年,严武病逝,没有了朋友的庇护,杜甫离开了成都,于次年到达了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帮助下,杜甫得以在这里住下,为公家代管屯田,自己也租下了一些田地,成为了一个农民。

这一年,重阳佳节,杜甫已经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肺病,登高远望,秋风瑟瑟,无边落木,一派萧条之景。感念于生活的困顿,人生的苦况,杜甫挥笔写就了《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思念故乡,一路沿着湘江漂泊,想要回到洛阳。

此时,杜甫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北望着长安洛阳,感叹着天高地阔,何以为家。他回望湘江,滔滔江水,浩浩汤汤,何处可以容身。

在夕阳的映照下,他饱经风霜的面颊显得格外沧桑沉郁,微微颤抖的双手,理了一下早已霜白的鬓边,吟诵起他的千古绝唱。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连年的颠沛流离,贫困疾病,早已将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诗人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始终挂念着祖国,以及那些受苦受难的天下黎民。

这年冬天,诗圣杜甫,带着他未曾实现的理想,病逝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02

李白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从小就聪颖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15岁时,李白已经作诗多首,然而于仕途一事,终究是不得法门。据《唐六典》规定:

来刑家之子,工商类殊不预。

虽然科举上没有希望,但是雄厚的经济基础,给李白指明了另外一条道路,举荐

公元720年,李白时年19岁,当时的吏部尚书苏颋出任益州刺史,李白听说苏颋喜欢提拔年轻人,于是带着自己的多篇诗作,前往成都自荐。

苏颋看罢李白的诗作后,赞道: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然而,苏颋虽然对李白大加赞赏,却没有要举荐他的想法,李白只能悻悻而归。

回家途中,李白从成都出发,一路游览,到了峨眉山,登高远望,随后行至渝州。此时的李白,还是想为自己的理想寻一条出路,于是去拜见了渝州太守李邕

但是,李白的高谈阔论、不拘礼节,让李邕十分不满,不愿接待,对于受到的冷遇,李白也回赠了一首《上李邕》,借此讥讽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后生可畏,莫欺少年穷!

然而,李白的桀骜不驯与商贾之子的身份,让许多士大夫不愿接纳他。李白稍有苦闷,在川蜀地区寻不到出路,唯有回家苦读。

23岁时,长期啃老的李白终于按耐不住了,他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先是在四川境内游历,先后去了成都、峨眉再到渝州,最后出川。

公元725年秋天,李白腰悬宝剑,手牵白马,来到荆门渡口,与家人告别后,离开了四川。临别前,他写下《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出川后,一路从湖北到安徽,过了芜湖后,来到了金陵。

金陵繁华胜地,长干里更是文人墨客的汇聚地,在这里李白结交诗友,把酒言欢,过了一段开心的日子。

之后,他又游览了苏州,杭州,绍兴。这一年的时间,李白每到一个地方,不仅会看遍山河,也会去拜会当地的王公贵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公元726年秋天,26岁的李白行至扬州,穷困潦倒,前途未卜,终于病倒了。望着窗外的明月,李白的思乡之情油然而起,遂写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在极度低迷的时候,总会想起家乡,想起故土,李白也不例外,然而,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他不想放弃。同年秋天,修养好身体的李白,再次上路了!

这次,他北游汝州,西游湖北安陆,路过襄阳鹿门山的时候,他听说孟浩然隐居在此,于是上门拜访。孟浩然虽与李白相差12岁,但两人无话不谈,很快成了忘年交。

于是,孟浩然邀请李白同去湖北武昌,游玩一个多月后,孟浩然决定前往扬州,临别之际,李白赋诗一首,送别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段日子里,李白经由孟浩然和道士胡紫阳的撮合,入赘到了湖北安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家里,取了许圉师的孙女,此后在安陆生活了十年,并育有一子一女。

虽然许家已经家道中落,但是就社会地位来说,还是要高于李白的商贾身份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白靠着许家有了几年的安稳时光。

婚后不久,唐玄宗诏令天下,海选人才,只要是有文才的,都可以到长安自荐。这对“已经书剑许明时”的李白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

公元730年,30岁的李白第一次踏进了长安。

到了长安,李白先去拜见了素来爱才的右丞相张说,但是不巧,张说正卧病在床,于是令其二儿子前去考察李白。

但是,李白在长安等了数月,从夏天等到秋天,也没有等到张家二公子。李白抱憾离开长安,回到安陆。仕途的不顺的打击,让李白选择了归隐田园,修身养性。

没多久,胡紫阳的徒弟元丹丘再次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可以代为引荐。为此,李白也是做足了功课,写下一首《玉真仙人词》送与公主。

然而,在终南山一连呆了几日,李白都没有等到玉真公主的回应,失望下山,回到安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希望。

公元734年,33岁的李白前往襄阳游览古迹,听说襄州刺史韩朝宗爱才惜才,喜欢提拔年轻人,于是李白给韩朝宗写了一封求职信——《与韩荆州书》

在这封信中,李白诉说了自己对韩朝宗的仰慕之情,也极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但是,韩朝宗认为李白内心桀骜不驯,太过直率,不适合官场,于是拒绝了李白的请求。

公元735年,李白鼓起勇气,再入长安想要求得一个职位。他找到了在终南山结识的玉真公主卫队长张垍,通过张垍再次向玉真公主自荐。

巧合的是,此时恰逢唐玄宗在郊外游猎,李白为了讨好唐玄宗,写下了《大猎赋》,歌颂唐玄宗治理下的大唐,繁华盛世,远胜前朝。

但是,李白再一次失望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数十年间,功业未成,李白不禁感叹,人生道路如此艰难,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里?但是无论有多困难,终有一天会扬帆起航,远渡沧海。

后来,旅居长安的李白,认识了贺知章。贺知章比李白大了40岁,但是对李白的才名早有耳闻。初次见到李白,他就赞叹道:

“我以前读过你写的《乌栖曲》,我以为这样的好诗,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写出来,没想到一见到你,果真是神仙下凡。”

谪仙之名,由此而来!

贺知章欣赏李白的才华,并许诺,一定会向唐玄宗举荐李白。这一次,李白怀着无比惬意轻松的心情,离开了长安。

公元736年,李白回到安陆,静候佳音,着实过了一段悠闲的日子。

公元739年,李白前往湖南岳阳,结识了同样仕途不顺,郁郁寡欢的王昌龄。正当两人把酒言欢之际,一封家书传来。

妻子病重!

李白赶往安陆,无奈许氏已无力回天,没多久就撒手人寰。李白带着一双儿女,离开了伤心地,移居到山东生活。

公元742年秋天,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极力推荐下,唐玄宗看过了李白的诗作后,召见了李白。此时,距离李白第一次推荐自己,已经过去了22年。

41岁,李白第一次踏入他梦寐以求的皇宫,唐玄宗降辇步迎,七宝床赐食于前,亲自调羹给李白喝,这是莫大的殊荣。

席间,唐玄宗询问李白对于当今时事的看法,李白直抒胸臆,对答如流,唐玄宗十分满意,给了李白翰林供奉的职位,虽然成了老板的御用诗人,但是能进入仕途实属不易。

此后,李白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只要唐玄宗新作了曲,必要召李白前去填词一日,园中牡丹盛开,唐玄宗携杨贵妃游幸,命李白写诗助兴。

李白正喝得醉意朦胧,随即提笔,杨贵妃磨墨,高力士捧靴,挥毫写下《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杨贵妃读罢,惊叹不已。

然而,李白恃才傲物的个性,始终与官场格格不入,对权贵的藐视可见一斑,他着实是得罪了唐玄宗身边的红人——杨国忠和高力士

公元743年,杨国忠与高力士向杨贵妃进言,称李白所写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是将杨贵妃比作了一代妖后赵飞燕。

杨贵妃大怒,唐玄宗也因此疏远了李白。

自此,李白在朝廷的位置越发尴尬,有感于自己升迁无望,他写下了《蜀道难》,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人生感叹。

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告老还乡,一个月后,李白也向唐玄宗提交了辞呈,唐玄宗没有挽留,对李白赐金放还。

李白出了长安行至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虽然相差11岁,但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相约下一次在商丘会面。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而至,来到商丘。在这里,他们遇到了41岁的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一起游览了名胜古迹。

他们相约在古吹台赋诗,琴声悠扬,杜甫与高适都陷入了沉思,只有李白还自斟自饮,醉意朦胧。不一会,杜甫与高适已写成诗作,此时李白才醉眼惺忪拿起笔,踉跄走到白墙前。

此时,琴声激昂,如战鼓般落下,李白顿时胸起狂澜,笔酣墨饱,一气呵成,写下了《梁园吟》。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轻声戛然而止,李白也酣畅收笔,杜甫与高适读罢,只觉酣畅淋漓,拍手称赞。

黄昏时分,三人尽兴离去,一位姑娘带着丫鬟行至此处,见墙上诗句,不觉低吟出声,只觉诗意磅礴,笔法遒劲,姑娘心中暗叹。

梁园的僧人见白墙上被涂抹一黑,十分生气,正欲清理,姑娘回过神来,惊呼道:“休要动手。”

僧人见状,面露难色道:“宗小姐,这污渍不清,恐生不妥。”

宗小姐随即说道:“这面墙我买了,你要妥善保护,我马上派人送来一千两银子。”

僧人听罢,不禁目瞪口呆,而后宗小姐千金买壁的美谈不胫而走,飞快地传遍了古城,这位千金买壁的宗小姐便是宗楚客的孙女。

李白听说后,心下思量,居然有人如此倾慕自己,于是主动找到了宗氏,成就了自己得第二段良缘。

宗氏虽然是宰相孙女,可是爷爷早已倒台,然她仍能豪掷千金买壁,可见其家资丰厚,自此,李白又有了游山玩水的资本。

公元753年,李白到嵩山会友,登高远望,一时间,仕途的不顺,遭人诬陷,官场排挤的苦闷一涌而上,他大声放歌,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

杯酒间,他唱出了潇洒豪迈,大开大合的巅峰之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此时的李白,看似豁达惬意,实则是借酒消愁,壮志未酬的满腔激愤有感而发。将李白的失意与苦闷融入进去之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李白。

公元754年,汪伦听闻李白盛名,邀请李白到家中作客。信中如是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楼。

李白欣然前往,却未见信中的盛景,不免失望。汪伦笑着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对李白说:

“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家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楼。”

李白听罢,仰天大笑,明白了汪伦的良苦用心,汪伦以珍馐美馔款待,相处数日,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分别时,李白乘舟远行,忽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李白心生感动,写下《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54岁的李白携家人南奔逃难,一路辗转来到九江,隐居庐山。

公元756年冬天,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擅自率兵,沿着江东进,试图与太子李亨分庭抗礼,夺取天下。李璘到了九江后,听闻李白在此隐居,于是上门邀请李白出山,辅佐自己。

对仕途的执著,让李白欣然答应,成为了李璘的幕僚。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史称唐肃宗,李白因创作《永王东巡歌》,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被永远流放夜郎

公元759年,58岁的李白一路流放‬,行至白帝城一带。恰逢关中遭遇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朝廷大赦天下,李白因此获得了自由。

突如其来的自由,让李白如获重生,激动不已,随即赋诗一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路颠沛流离的李白,只想早日与家人团聚,归家心切。之后,李白回到了金陵,在那里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

公元761年,花甲之年的李白,穷困潦倒,无奈之下,李白将宋氏送去了庐山,自己则去投靠了身在安徽的族叔李阳冰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病榻上,李白将毕身所做诗篇交于李阳冰,最后留下《临终歌》,与世长辞。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03

最后

杜甫的一生正如他诗中所写的那样: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李白也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杜甫和李白都是年少离家,一身才华,半生流浪。

不同的是,杜甫嫉恶如仇,对于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都敢于冷静地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也在于他甘愿为受苦受难的人民,敢于牺牲自己。

而李白则更热爱自由,向往天地间的快意恩仇。他颠沛流离半生,年少时自诩大鹏,雄心万丈,临终时,仍身比大鹏,欲振翅高飞。初心未改,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李白是仙,是谪仙,是有血有肉的诗仙,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他在中国诗坛羽化登仙,留下举世无双的风华!

杜甫则是圣!何为圣?孟子有云: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一言以蔽之,德才兼备,谓之圣。如果说,战乱的大唐,曾需要一束光,照亮那些苦难的人民,那么杜甫就是那个想做光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游山玩水   杜甫   安陆   李白   诗人   大唐   安史之乱   洛阳   长安   诗作   潦倒   困顿   权贵   仕途   成都   贵妃   唐朝   公元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