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理工科类学生与社科类学生之思维有何不同?

一个对人文社科一无所知的理工科学生在周围人眼中会是什么样的?

这里的“一无所知”不是绝对的一无所知,而是比大多数人要了解的少很多。
/*比如我认识一个人,他编程超强,工程水平很高,但是历史、文学……水平停留在初中水平,因为他高中之后只学习编程和数学物理之类的东西,大学也是。他整个人为人处世方面都不错,和大家相处都很好。不过其他人呢?这类人和别人相处有没有什么特别?
我就是想知道这一点。*/
首先感谢大家的回答,不过貌似我把重点没说清。其实我就是想知道,我们从小强调的“人文素养”对一个理工科学生到底有多重要而已,到底是“非常重要,如果不从小养成就人格不健全”,还是“智商高的人完全看不上,需要的话看一天顶你看一年”?

++++++++++++++++++++++++

秋武解答:严重偏科,但有很强专业性,日本叫「専門バガ」。

你眼中的书呆子是什么样的?

看到书呆子的字眼,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但这本身就是负面思维,呆板标签是现实的,但作为不是"书呆子"类型,不需要吐槽什么,需要的是深度理解为什么自己看到这个字眼就会其负面情绪等——其实本就不是贬义词!

+++

书呆子通常展现出更强的认知控制能力,这涉及到前额皮层等区域的活动,这使他们更容易保持专注、处理信息和规划。对于书呆子来说,可能有更强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体之间的连接,使他们更容易在学习中保留信息。另外,大脑中与语言和阅读相关的区域可能更活跃。这可以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处理书面信息。而在社交神经网络的调节上,书呆子也更擅长于独立思考。书呆子—不是贬义词!

我们的教育倒是需要贬一下,我学到这么老,从理工科转到文科考研,当时一直怀疑为什么分开理科文科??现在的话交叉领域啊,学際研究等开始有点普及了,我一直怀疑,分开理科文科这个对大脑的健全发育尤其是在学术领域的大脑发育是否有负面影响的,,,。理科侧重于逻辑思维、数学和实证研究,而文科侧重于语言、人文和抽象思维。这可能导致在某些认知领域的不平衡发展。这种分科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产生,有时候学生可能更容易陷入自己所学科的“专业圈子”。日本叫「専門バガ」、面对未知的不确定现实问题时,能够跨越学科边界思考的能力变得重要。分科体系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新领域的适应能力。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分科体系有助于更加深入地学习某一领域,并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清晰的方向。但我认为这样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于做专业的螺丝钉而已,,使用年限有限,,35岁就容易被踢皮球那种,,所以,教育体系是否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综合性的能力??总体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复杂的,取决于个体和具体的教育环境。在当今社会,对于解决复杂问题,需要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变得越来越现实迫切!

+++++++

"书呆子"可能更倾向于线性思考和深入研究特定领域,这种方式有其优点,例如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他们过于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导致他们对其他领域的信息和观点不够开放,而忽视了全局的思考和跨领域的学习,这样有时也更容易钻牛角尖里,因此可能会忽略了全局思维,也就是说很容易被自己的专业领域闭环掉,而,这并不意味着"书呆子"不能成为优秀的科研人员。事实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研究者都可以被描述为"书呆子"。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以及如何开放自己的思维,接受新的观点和信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弱点。

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框架?

+++

大家能想象到一些人真的可以是“狗屁不懂”,但就算能砍,或者很擅长解决客户投诉,咨询等,


这类人也算具备“三寸不烂之舌”,表面看起来很厉害的感觉,


但如果放在并不擅长的领域部分,油嘴滑舌就开始露出来了,或者到了某一个深度就开始“黔驴技穷”,这个也是一个人的局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


换个场景,不会说明解释,比如编程技术员等,但很擅长动手能力,这不局限于编程哦,动手能力很强同时教别人特别苦手或蹩脚,我朋友中也有这类人才,但并不是不会说话,在某些领域里还特别能打破沙锅刨根问题那种,逻辑性也很强那种,给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但这种局限的差距也是很大的,


小总结——小脑发达或许能很出色地对付各种资讯公所甚至各种死缠烂打模式的投诉也都能很好地解决,但三寸不烂之舌的局限性需要大脑的辅助,

这里的本质区别也很单纯,

小脑输出的强大犀利的言辞,可以做到让对方哑口无言,但——未必是心服口服。

小脑+大脑结合输出,或许不够犀利不够刁钻,甚至还可以反驳吐槽,但嘴硬后想想还真的不得不承认,而且还是很有体面,也彻底的接受那种。某种意义上是那种借力打力式的太极八卦那种浑厚的内力?知识的厚度?hhh

换个场景说点“人话”——假设我们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里,如果我们每天只走固定的路线和局限的小范围内生活,就算我们眼里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熟悉,美丽的风景线,但很可能你并真的了解自己的城市,因为你看到的都是表面的,

但如果你的好奇心和行动力较强,每天大街小巷里到处溜达的话,会从各种路径和角度学会如何出入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里,之后就很容易逐步扩大运动范围,慢慢了解美丽的风景线以及背后的故事^o^

这里有个需要划重点的地方,那就是“慢慢扩大行动范围”这里,放在知识/学术领域上是就是涉猎更多横向的跨领域知识/专业。因为这样才能从更多的角度和更多的路径切入“问题/主题”。但,把场景从“走路/运动”搬到“涉猎跨领域知识”,并不容易,也不是谁都能做得好,这也是“深入浅出”的底层逻辑。

++++++

如果放在教育这一块,优秀的个人辅导老师,尤其是考研辅导,我认为至少是博学多才的人,有不错的艺术天赋或灵感的人,

而这种具备艺术天赋的老师之间的落差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因为考研辅导需要定位具体课题,一个人的专业理解是有局限性的,当一个老师在机构里当老师面对很多学生都是同样领域的考研方向的时候,这种局限性就很快暴露无意的hh

但层次高一些的老师,可以突破这里,通常需要的是知识面,交叉领域的知识点视角来切入并加入核心的关键词,这就是知识的幅度,比经各自专业领域并不是独立的,多多少少都是关联的,尤其是交叉领域的知识,这种交叉领域的知识幅度越大,理论上的切入点也会增加,但具体能否做好也不是单纯双学位学长学姐就很厉害那种,包括上述的艺术灵感,知识的运用能力,经验的丰富程度,外语造诣等等都有很大关系,就单纯复数个外语能力,也意味着围绕一个关键词就能调出复数外语版论文,理论上也可以从中获取新的灵感等,

+++(墨迹版)東京大学ノ小論文真题讲解(中日双语)


这种大道理/鸡汤,我也在机构里面真实体会过^o^就是那种所谓的机构“头部师资力量”群体讨论^o^也是在业界里最顶部机构,大多是日本人导师,在各自的领域里是很优秀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专业幅度的局限性,当然谁都有局限性,程度不同,其重要性在各个不同领域的意义也不同。也再次感受到的就是这个知识面的幅度和融合深度延伸到的“深入浅出”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一直很向往和不同国家的人才一起讨论各种专业知识^o^很宝贵的经验~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好老师,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积累,我们一起加油!~

编辑于 2024-01-04 14:08・IP 属地日本




严格意义上的人文类学生(不包括商学、经济、法律、历史等社科类)和艺术类学生学习负担比较轻,社交活动多,理想目标就业岗位也往往集中于政府、媒体等或者说公权力部门,所以思维方式可能也更接近于统治阶层。

如果认为成熟就是思维方式接近于统治阶层,这个论点也算是成立。

如果认为成熟是用异性伴侣的数量衡量,这个论点也算是成立。

如果认为成熟是擅长利用社会获得利益最大化,这个论点本身就有待商榷,那些“幼稚”的理工科学生过得可不一定差。

如果认为成熟是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与思辨,那无论哪一科的学生,绝大多数到老都不算成熟。

理工科类建议多都逻辑类书籍,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缜密性!例如侦探悬疑类的!这对学习有帮助。平时最好也读一些文学类的书,理工科学生往往感性思维不够,进入散文诗歌类的。这对日常生活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理工科   思维   小脑   学生   可能会   书呆子   论点   局限性   大脑   成熟   领域   能力   老师   知识   财经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