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皇太后宣圣旨,太上皇和皇太后(不掌握实际权力)需下跪接圣旨吗?为什么?

不需要,太上皇,也是皇,这皇不跪那皇




这个问题,乍一看真没水平。但细想想,这却是一个将皇权的专制逻辑推向极致的一种追问。是个好问题。简单说说。

从原则上讲,皇帝是一国之至尊。一国之中,绝不允许有第二个权力同皇权并行,这是基本前提。如果古代有宪法的话,这一句一定是第一条。皇权来自于天命,这是它的权源。而全体官员分担的权责,全都由皇权派生,这是唯一的终端。这也是一切政令合法性的来源。

但问题来了,做过皇帝的太上皇(也有没做过的,我们只说一般情况),他应该和皇帝是怎样的关系呢?这里就要分析太上皇这个词的概念内涵了。

自古礼制是立国的根基,礼讲究名正言顺。太上皇一般有两个名份,一个是现任皇帝的父亲(个别是哥哥),另一个才是太上皇帝。如果只有第一个身份,那么他虽然是爹,却是个臣子,见到儿子得行礼。如刘邦他爹就是这么干的。如果他是太上皇,那么意味着皇帝继承的是太上皇的大统,皇帝的权力因此才有合法性。这时皇帝和太上皇之间,合而言之是父子一体的;分而言之皇帝是臣,太上皇是君。所以绝不会出现太上皇向皇帝下跪的情况。反过来,皇帝是要下跪的。这和他在太庙祭祖时下跪是一个道理。(这里需要注意,太上皇不是皇帝“封”的,封是君对臣的行为。太上皇则是皇帝以臣的身份“上尊号”给父亲。)

那礼制又如何保证太上皇不能侵害皇帝的权力呢?还是太上皇这三个字。太上有立德,至高之德是天之德,天法自然,就是无为。所以太上之德的特点就是高极无为,处虚守静,不参与实际政治,仅仅有国家象征的地位。表现就是,玉玺要交给皇帝。从此不再发圣旨了,官员们也不把他的命令当成是圣旨了。好比宋徽宗为了逃命匆忙传位给儿子,跑了。等金兵一退他后悔了,回开封想从儿子那儿再把权儿要回来,但没人搭理他。

但是,这是从礼制和法理上说的。我们都会注意到,皇权既然是最高的权力,就意味着他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力量。所以同皇权越近,法律的弹性就越大,稳定性就越低。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要实际的条件。什么条件呢?皇帝的专制靠什么?其实是靠庞大的职业官员群体,如果你仍然掌握官员的任免权,那么太上皇也仍然是实权者。历史上的周宣帝,乾隆帝都是如此,他们虽然让了位但并没有让权。

最后,我也提一个极端的问题。太上皇既然传位给了皇帝,那么能不能废了他呢?原则上说,既然能合法的授予权力,也就该能够合法的剥夺权力。从哪儿知道的呢,我们会发现有皇帝失势被大臣玩翻了,会搬出皇太后来走个形式,结果大臣都会认可。皇太后其实是没有法理资格的,有资格的其实是他的丈夫。

这也是儒家为了限制王权留的一个后门。孟子吓唬齐王说,你要是个混蛋,我顶多不跟你干了,但是你的本族宗亲就有权一起废了你。吓得齐王一身冷汗。同样的事,明神宗他妈也干过。




相比于皇太后,历史中当过太上皇的人数要少上许多,古代成为太上皇的要素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开国皇帝把自己的父亲封为太上皇,第二种就是当过皇帝的人把皇帝宝座让给自己的儿子或者让给其他皇族,自己当上太上皇。

除了这种这两种要素之外,其他人是没有资格成为太上皇的,如果不是开国皇帝,皇帝想把自己没当过皇帝的父亲封为太上皇的话,根本就不可能。

而当上皇帝的人,一般都会被巨大的权势给迷住自己内心,如果没有出现特殊情况的话,基本不可能会主动让位给别人。

正因为这些原因的影响,才导致了古代太上皇数量的稀少。

我国历史中的几位著名太上皇

历史中太上皇的地位非常尊崇。

太上皇的意思就是皇帝之上的皇帝,不要说他们向皇帝行礼了,皇帝见到他们,都是要主动向他们行礼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被封为太上皇的人是刘邦的父亲,刘邦之所以把自己父亲封为太上皇,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父亲向自己行礼的尴尬。

因此这才给自己的父亲授予了太上皇名号。

除此之外,我国历史中还有着不少的太上皇。

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是唐帝国的创建者,但是却因为自己儿子李世民的兵变,而丢掉了自己的皇位以及权力。

在李世民的逼迫下退到了幕后,成为了一名有地位而无权力的太上皇,自此之后,后半生只能在皇宫里打发余生,半步都脱离不了李世民的管控。

而在历史中,宋朝和明朝的太上皇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因为耻辱的历史才成为太上皇的,在外族的入侵下,他们丢掉了自己的权柄、退出了舞台的中心。

主动当太上皇的乾隆皇帝

而历史中最后一位太上皇是乾隆皇帝,他是自己主动去当太上皇的。

他在位到达60年时间的时候,他主动把自己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跟他对康熙皇帝的崇拜情结有关。

乾隆皇帝是康熙皇帝的孙子、同时也是康熙皇帝最狂热的粉丝,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在致敬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共在位61年,这个在位时间在历史中都是一个少有的记录,原本乾隆皇帝是有望超过康熙皇帝的。

但是他为了不超过自己这位偶像爷爷的记录,他就在自己在位60年的时候走下了皇帝宝座,把位置交给了自己儿子。

乾隆皇帝当太上皇的时候是权柄在握的。

如果嘉庆皇帝有什么重要的决定,仍旧需要向他禀明才可以做决定。

面对着乾隆皇帝,嘉庆皇帝必然是要行礼的。

连那些权力执掌在手的皇帝都需要向太上皇行礼,更何况是嘉庆皇帝这样权力暂时还没抓在自己手中的皇帝呢?

太上皇和皇太后不需要向皇帝的圣旨下跪

至于提问中所提到的问题,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在现实历史中,皇帝是不会向太上皇和皇太后宣圣旨的。

宣圣旨一般是皇帝带着上位者的尊严向下位者发出的命令。

以古代皇帝对太上皇与皇太后的态度,他们不会做出对太上皇和皇太后宣旨这种事情。

一般有什么事情的话,他们会主动去参见太上皇和皇太后,带着恭敬的语气跟他们商量事情。

而即便真的有皇帝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这种事情存在,太上皇和皇太后也是不可能会跪拜的。

手底下大臣们在看到皇帝圣旨时,他们之所以会跪拜,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圣旨就如同看到了皇帝本人,因此他们才会行出那样的礼节,但是太上皇和皇太后不同,连皇帝本人他们都不用跪拜,更何况是一道圣旨?

或许会有人拿出溥仪皇帝父亲的案例来说明,但是大家要知道溥仪继承的是光绪皇帝的皇位,载沣虽然是溥仪的父亲,但没当上太上皇的他,只能算作一个臣子,臣子向皇帝下跪是没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说太上皇和皇太后在看到皇帝下的圣旨时,他们是不会跪拜的,在那些儒家礼法森严的时代,这点是不难想象的,而且在平常时候,皇帝也不可能对太上皇和皇太后下圣旨,这点我们要清楚。




真难以想象,皇上会在怎样的情形下需要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读圣旨。即便是太上皇谋反想夺回皇位或者皇太后想废了皇帝重新立一个皇帝,皇帝也不可能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

圣旨这种居高临下传达旨意的方式是不能用在皇上对太上皇、皇太后这里的。毕竟古代以孝治天下,在皇权之外,还有父权的存在,即便父权是没有什么权力可言的,但皇帝却不可能视之为无物,上行下效的结果可不是皇帝能承受的。

古代的皇太后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当然也分好几种,从权力上来分,有握有实权的,武则天、韦后、孝庄太后等都是这一类的皇太后;另一种就是没什么权力的,只是坐在了那个位子上,安安分分待在自己的宫里。

从亲情上来看,有的是皇帝的亲生母亲,有的则只是皇帝的嫡母或者别的庶母,甚至还存在过继的情况,这样的皇太后和皇帝大多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仅仅维持礼法上的母子关系。

不管是哪一种的皇太后,皇帝都必须尽孝道,当然程度会大有不同,有的甚至彼此之间是嫌弃的,如果皇太后干涉太多,甚至会被皇帝软禁起来,但这都不妨碍皇帝尽孝,比如偶尔的问安,关心一下身体健康等,如果皇帝做错了事而皇太后质问,皇帝一般都会有所表示,解释或者认错,甚至或许会有下跪认错的情况发生。

但反过来,如果皇太后做错了事,比如牵扯进后宫妃嫔的争宠,或者干涉朝政,甚至有的会想要废了皇帝另立他人,皇帝自然也会兴师问罪,但也绝不会违反孝道逼着母亲认错,最多就是软禁起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与形形色色的皇太后相比,太上皇则是不常见的,但说起来也并不稀奇,历史上的太上皇掰着手指头是数不过来的。

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太上皇的存在,当然那个时期因为只是诸侯国的存在,所以太上皇还只是王上,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这位雄才大略的赵国国君为了将时间更好的利用在扩张领土上,自己做了王上,但结局实在不太好,继承人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引发了内乱,自己也被困在沙丘行宫活活饿死。

从汉朝开始,太上皇正式出现,在为数不多的太上皇中,也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分为有权力的,属于主动退位,这个更应该叫做太上皇帝;另一个就是被逼退位的,没有权力,被软禁在某个宫殿里,寂寥的过完这一生。

太上皇帝的数量是极少的,一般没有哪个皇帝真的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多多少少都是留恋的。历史上三让天下的唐睿宗让位给儿子李隆基的时候,手中还握着大部分的权力,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重大案件的处决权都握在手中,这是李旦能想到的妥协,但是李隆基并不满意,他还是备受掣肘,毕竟还有一个姑姑太平公主的争权,所以李隆基加快了和太平公主的争权,在解决掉太平公主之后,李旦终于把全部权力都让了出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

李旦大概是唯一一个既做过太上皇帝又做过太上皇的皇帝。其他的都是单一的,最著名的太上皇帝应该算是乾隆皇帝,他实在是长寿,以至于做皇帝的年龄即将超过康熙帝,于是他主动成了太上皇帝,手中握有实权。

而更多的太上皇是没有权力的,从他们成为太上皇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后半生。因为这样的太上皇多半都是被逼下台的。唐朝开国君主李渊就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逼下了台,后来窝在大安宫中无聊至极。

另一位著名的太上皇则是成就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他在逃往四川的路上遭遇马嵬兵变,之后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僭越称帝。李隆基在四川被迫做了太上皇,等迎回长安后,李隆基的晚年是很悲惨的,软禁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太上皇帝(即握有实权的太上皇)权力在皇帝之上,仍然是天下的老大,而一般的太上皇虽然没有实权,但因为是皇帝的父亲,父权还是在的。

即便他是被皇帝赶下台的,被软禁了的,但皇帝还得尽孝道,就算是做给天下人看也必须要做。这是身为皇帝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然真情还是假意,尽心还是敷衍,探视还是监视,这就随便皇帝怎么做了。

但无论如何,即便太上皇想要谋反重新做皇上,皇帝也不会下圣旨,更不可能让自己的父亲给自己跪下接旨。这是违背礼制和孝道的,更重要的是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知道皇帝是天下人的表率。




太上皇,顾名思义就是在皇帝上面的。虽然权利不一定比皇帝大,但是实际上,确实是比皇帝高的。

所以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自己自愿,放下权力当太上皇的。唯一的一个乾隆,还是受誓言所迫,当了太上皇,还死抓着手里的权力不放,将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当做是傀儡,可见一斑。

  • 所以太上皇与当代皇帝,大多都是父子关系,当然,也有那些愿意给别人做儿子的皇帝,比如,五代十国时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就是为了当皇帝,主动向契丹称臣,做了“儿皇帝”。

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虽然太上皇的数量比较少,但是也出了二十几位主动或被动的太上皇。这二十几位太上皇,将皇家无亲情、将权利的争夺与残酷,展现的淋漓尽致,处置胆寒。

但是,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忠孝治天下”,皇帝想要要求别人对自己忠诚,首先自己要做到“孝”,这一个“孝”就决定了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的差别。

就算是太上皇手里没有权力,但是,始终是皇帝的父亲,皇帝只能好好供起来。

  • 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刘太公是一个实在人,家里边虽然很穷,以务农为生。但是,刘太公一生之中,培养了刘邦他们四个兄弟,也很是不容易,为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刘邦起兵造反以后,担惊受怕不说,还多次还连累刘太公被项羽俘虏,当做人质,差点就做了肉汤,可以说是受尽了折磨。

后来,刘邦总算是混的不错,登基称帝了。但是,这个时候刘太公还没死呢。刘邦本来就是个小混混,平时也没有什么规矩,跟刘太公相处的时候还是跟平常父子一样。后来,就有小人看不下去了。跟老太公说了一通,文绉绉的,不太懂,意思就是说让老太公对刘邦尊敬一点儿,别看他是你儿子,他现在是皇帝,必须得对他恭敬一点儿。

好嘛,等刘邦再来找自己老爹的时候,刘老太公就毕恭毕敬的在门口相迎。把刘邦吓了一跳,说这不行啊,我父亲养我这么大不容易,好不容易现在跟我想点福了,还得对我点头哈腰的。于是呢,刘老太公就光荣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当然,当不当太上皇对刘老太公没有什么影响,他也掌控不了什么权利,还是整天种种菜。当然,以后刘老太公就不用给刘邦点头哈腰的,成为了一对皇家父子。

  • 至于说,皇帝下圣旨给太上皇,这个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比如说,刘老太公成为太上皇,这么重要的事,是怎么个程序?是汉高祖刘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里就显示出来了,而不是,刘邦下圣旨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既然,在太上皇这个事情上,刘邦不可能下圣旨给刘太公,那么,其他的事情,肯定是中间有人传达,或者是刘邦直接过来找刘太公、刘太上皇商量。

唐太宗李世民,在把李渊给搞成太上皇以后,在招待外宾的宴会上,也是对李渊毕恭毕敬地称儿臣,就怕李渊在宴会上不给面子。李渊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要求,唐代宗李世民都得满足,并且不想要的也得给他做到。李渊的晚年生活,是非常地顺畅、如意、风流。李渊六十多岁的人了,九年之中,给唐太宗李世民生了30几个弟弟妹妹,不容易啊。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太上皇   皇太后   圣旨   嘉庆   权力   礼制   太公   皇权   实权   刘邦   皇上   皇帝   主动   儿子   父亲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