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战国四公子是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的合称。他们因礼贤下士、结交宾客而闻名,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刘邦只拜信陵君一人,主要是因为信陵君在四公子中具有独特的影响力。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守信奉公,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他对国家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在军事上,信陵君也是战国四公子中唯一一个取得过重大胜利的人物,他的军事才能和功绩备受推崇。


相比之下,其他三位虽然也有其特点和成就,但与信陵君相比稍逊一筹。例如,平原君赵胜虽然也是一位贤明的政治家和将领,但他的政治和军事成就远不及信陵君;孟尝君田文虽然以好客、乐善好施著称,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相对较弱;春申君黄歇虽然也是一位有能力的政治家和将领,但他的功绩和成就也不及信陵君。


因此,刘邦只拜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是因为信陵君在人格魅力、政治和军事才能、功绩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一位,他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值得人们敬仰和崇拜。





刘邦每次路过当初魏国的都城大梁,都会专门抽时间去给信陵君扫墓,后来还刻意安排了守陵人;

治学严谨、评价历史人物严格的司马迁,对信陵君魏无忌出乎寻常的高看一眼。他在《史记》为战国四公子各写了一篇列传,对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他都是用XX君这种官方称呼指代;只有对魏无忌,他全文中都恭恭敬敬的称呼“公子”;对于前面三人,司马迁经常毫不客气地批评,但对信陵君无忌却不吝赞誉之辞。

信陵君的独到之处在哪里?与其他战国公子相比,信陵君魏无忌身上的人性光辉、人格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他忠于国家和家族,对待朋友无所保留,对待人才真情实意,在沽名钓誉、以权谋私成风的战国时期,这样的贵族是极其罕有的。



公子,在先秦时期指的是诸侯的庶子,以跟能够继承诸侯之位的世子区别开来。魏无忌,就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

公元前276年,魏无忌被哥哥封为信陵君。此时的魏国日子艰难:秦国的魏冉主政,任用白起大杀四方,魏、韩首当其冲;到了公元前270年,形势更加恶化,范睢被魏国丞相魏齐欺辱后逃向秦国,其后获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并提出了远交近攻、优先解决三晋(韩赵魏)的战略,随后对魏国发起了凶狠的报复。

对于当时的不利局面,“魏王及公子患之”,信陵君为了替兄长分忧,也采取了“养士”的方式。



养士之风盛行于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家竞争,各诸侯国的国君、贵族纷纷招揽门客,将众多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收归门下,以求提升国家实力。齐国的孟尝君,是第一个开创“门客数千”壮举的公子。

信陵君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虽然贵为堂堂魏王之弟,但他丝毫没有贵族的架子,为人宽厚仁爱、礼贤下士,那些人才无论才能大小,都得到他谦恭有礼的对待。通过这种方式,他从各国招揽了超过3000名人才,在他们的辅助下,魏国的颓势一度得到了遏止,十余年间各国不敢轻视,而魏安釐王对这个弟弟也颇为依仗。

但人臣的名声、威望过大,向来不是什么好事。有一天,当魏王发现信陵君在赵王身边都安排有眼线时,顿时感到惊恐:原来自己的弟弟对政务的掌控、权术的运用,竟然已经超过了自己,从此心生畏惧,逐渐收回了信陵君手上的权力。



到了公元前258年,秦国挟长平之战的余威,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的赵国已经失去了40万最精锐的部队,在秦国虎狼之师的围困下危在旦夕。这是秦昭襄王“远交近攻”战略的关键一步,若赵国彻底倒下,那么本已孱弱的韩、魏更加毫无抵抗之力;而一旦三晋被拿下,秦国一统天下之路将一片坦途。因此,用“唇亡齿寒”来形容此时的魏、赵关系,再也贴切不过。

面对赵国的求救,魏安釐王本已派出了十万救兵,但却被秦王的一番威胁吓得连忙按兵不动。此时,信陵君的姐夫——平原君赵胜派来催促的使者络绎不绝,但无论信陵君如何劝说,魏王仍按兵不动。万般无奈下,他采用门客侯嬴的计策,偷来魏王的兵符,击杀晋鄙、抢夺十万大军的指挥权,随后率领魏军击退秦军、挽救赵国于危亡之中。

紧接着,信陵君把魏军遣回魏国,自己则由于担心魏王的责怪,带着一些门客留在赵国。



到了公元前247年,秦将蒙骜(蒙恬的祖父)率秦军攻打魏国,魏军节节败退、形势危急,魏安釐王情急之下终于想起了信陵君,于是派人前去请其回国。

信陵君归国后,凭借其多年建立起来的威信,迅速召集了燕、赵、韩、楚等各国军队前来救援。在各方的团结打击下,秦军大败而退,甚至被追到了函谷关,遭受了多年罕见的羞辱。而信陵君魏无忌则更是因此威震天下。

然而,在度过危机后,魏王再次对弟弟起了猜忌,而秦国也趁机派人携重金来魏国施展离间计,捏造信陵君觊觎魏王之位的谣言。没多久,信陵君的兵权再次被魏王剥夺。

经此打击后,他彻底心灰意冷,再也没有振奋魏国的雄心壮志,改为日夜饮酒作乐、自暴自弃,四年后便因酒色过度而死。

而在信陵君死后,魏国也失去了能够抵抗秦国的资本。18年后,在秦军不间断的蚕食下,魏国灭亡。



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有以下过人之处:

其一,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

战国时权臣养士之风虽盛,但绝大多数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所在的政权服务,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以“四公子”中的元老——齐国孟尝君为例,他曾毫不掩饰自己养士的动力:出名。而他追求这份名声、威望,根本目的是为了和齐王争夺权力。最终,他在与齐闵王的博弈中失败外逃,其后却不顾自己的身份、悍然配合各国联军伐齐,其行径让人不寒而栗。

而信陵君养士,虽然客观上带来了名声,但他这一举动的目的只是为了振兴魏国,避免在强敌环伺下丢掉祖宗的基业。因此,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他虽两次被魏王排挤,但却从未作任何抵抗,这种“逆来顺受”,在利益至上的战国时期难能可贵。

对于魏无忌最大的争议,也许是他窃符救赵、击杀晋鄙的举动,从表面上看,他公然违抗王命、暗杀魏将、抢夺魏军兵权,行为几乎等同于叛乱。但他的这一过激举动,根本目是为了避免各国被秦军各个击破,反而是最符合魏国利益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战略大局观远远高于魏王。



其二,他对朋友坚守信义,甚至奋不顾身

平原君赵胜不仅是信陵君的姐夫,也是他的好友。邯郸之战期间,鉴于魏国按兵不动,平原君派使者催促小舅子:“我赵胜之所以与您联姻,就是仰慕您能够急人之危的高义。如今邯郸危在旦夕你们却袖手旁观,纵然您看不起我,难道也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被姐夫这么一激,信陵君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费尽心思劝说魏王出兵,但仍被拒绝。不得已,他只好带着几百个铁杆门客出发,准备前去陪着平原君送死,好在经侯嬴的提醒才想到了窃符救赵这一更加可行的对策。

其三,没有阶级偏见,名副其实的任人以才

受时代观念及个人意图所限,战国四公子名为“招贤纳士”,实际上大多包藏玄机。

比如孟尝君,他找人是本着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原则,不仅“鸡鸣狗盗之辈”来者不拒,甚至很多是“有罪亡人”,也就是犯法的逃犯,他的薛邑,基本上成了藏污纳垢、包庇罪犯之所,因此司马迁称他是“奸人之雄”;

春申君黄歇,对门客划分等级,高级门客穿珠带玉,让一些诸侯的使者都自惭形秽。



平原君赵胜,同样门客数千,但他心中已经给当时的人才划分了三六九等。得知信陵君前去酒馆求见人才时,平原君曾经回家嘲笑自己的老婆:“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连赌徒、酒店伙计都愿意交往,看来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

而信陵君魏无忌,则跟上面三位完全不一样,他招揽人才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在意对方的身份,无论贫贱高下,只要真的有才,自己就屈尊结交;二是不依靠重金收买人才,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动对方,讲究“神交”。而他这种真诚的方式,往往能找到有真才实学、且忠心耿耿的人才。

战国时期的很多人才出身寒门,往往从事着低贱的工作。比如为信陵君制订窃符救赵计策的侯嬴,只是个大梁城的看门人,但却凭借才能得到了信陵君的尊重;

信陵君在邯郸的赌档、酒店结交的朱亥、毛公,被平原君发自内心地看不起,但正是这俩人,在信陵君发脾气不愿意救援魏国时,以“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提醒信陵君与魏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使其明白了魏国存亡事大、自己与魏王的个人恩怨事小这一道理。信陵君被一语点醒,毅然回国赴国难。




“仁而下士”,战国四公子中,真正爱才、求贤若渴的,只有信陵君;真正为了国家、家族而养士的,也只有信陵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信陵君一心为国,得以流芳百世;他发自内心的尊重人才,这些人才也以死相报,多次在危难时刻帮他挽救了自己、挽救了魏国。相比之下,孟尝君田文为了私利背叛国家、落得绝后的报应;平原君轻视底层人才,而被近半门客抛弃;春申君玩弄权术,惨遭人头落地、全家抄斩,在这些与自己并称的“公子”的衬托下,信陵君的流芳百世当之无愧。




放在今天信陵君一定不吃香,但在秦汉时期他却是一座丰碑,因为他代表了天下已经逐渐遗失的一种宝贵精神——义!青少年时期的刘邦正是这种精神的追求者,他拜祭信陵君就源于此。

有人说战国四公子多为浪得虚名,唯有信陵君才配得上一个“贤”字。

信陵君名“魏无忌”,是战国魏昭王的儿子,魏安僖王的弟弟。自春秋时期,贵族阶级就流行“养士”的风气,那些依附于权贵门下以求得前途的人叫“士”,或者叫“门客”。

“士”本质上是没落的贵族后裔,他们因为失去了世袭的政治待遇,所以不得不在新兴的权贵门下谋求个人才华的展现,以实现个人的理想。比如孔子,当初就曾经依附于季孙氏。

这些士族阶级没了“拼爹”的资本,只好拼才华,所以他们是那个社会最杰出的一个群体。

到了战国,“养士”几乎成了“成功人士的标配”,越是有成就的掌权者,手下的门客越多。战国末年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门下各养士三千,称世人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不过这四大公子的结局和留下的声誉却差异颇大,比如孟尝君田文,他为了谋求相位曾经不惜投敌,勾结外国攻打母国;平原君赵胜喜欢沽名钓誉,把门客当作炫耀的资本;春申君更是淫乱宫闱,企图用自己的儿子取代楚王,结果落得身死族灭。

唯独信陵君,留下了众口一词的赞美。

信陵君的生平其实不复杂,魏安僖王即位后他被封君,并开始大肆招收门客。其间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他与隐士侯赢、朱亥的故事,留下了一个礼贤下士的美名。

这种悠闲的日子过了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后,赵国面临灭国的危险,危急时刻信陵君“窃符救赵”,逼迫秦国撤军,从而保全了赵国。

因为违背魏王的指令,信陵君不敢回国,留在赵国生活了整整十三年。这期间他又结交了毛公和薛公两位贤人,正是这两人点醒了信陵君,让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母国,并承担起合纵抗秦的义务。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联合五国打败秦军,并一直追击到函谷关下,一时威震天下。

秦国龟缩于关内不敢东出,于是又祭出屡试不爽的法宝——反间计。秦国人派出大批间谍到魏国活动,并四处宣扬秦国已经派使者向信陵君祝贺他登上王位。

魏安僖王本来就畏惧信陵君的势力,于是他派人手夺了信陵君的军权,使五国攻秦计划半途而废。

经此打击,信陵君心灰意冷,他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得到哥哥的信任了,为了自保,他从此纵情声色不问国事。仅仅四年后,信陵君在郁郁寡欢中离世。

单看生平,信陵君留下的光辉时刻就一个“窃符救赵”,远没有其他三位公子的政治影响力大,刘邦到底为何只祭拜信陵君,而忽视了其他三位公子呢?

其一,刘邦曾是魏国人。

刘邦的祖籍比较复杂,在他祖父时期,刘氏居住在宋地。宋国被灭亡后,他们成了魏国人,并被迁居到丰邑,刘邦的祖父还被任命为“丰公”。后来丰邑又成了楚国人的地盘,所以刘家人又成了楚国人。

信陵君去世时刘邦13岁,少年时期的他就是在信陵君的传奇故事中长大的。

其二,刘邦与信陵君有交集。

由于年龄的差距,刘邦虽然没有机缘见到信陵君,但他与信陵君有间接的交集。

信陵君手下曾经有一个门客,此人叫张耳。张耳是信陵君的忠粉,秦统一六国后,他仗剑天涯四处流浪,偶然的机会娶了外黄地区的一个富家女,从此变成了大富翁。

发达后的张耳学习信陵君,也大肆招揽门客,广交游侠。作为信陵君粉丝的刘邦对张耳爱屋及乌,他多次跑到外黄与张耳交游,常常在张府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楚汉争霸时张耳投靠了刘邦,后来刘邦还将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可以说,信陵君就是促成刘邦与张耳交往的动因。

刘邦担任亭长的时候,经常要去关中出差,大梁是他的必经之路,而信陵君的陵墓就在大梁。因为这个便利条件,刘邦曾经数次前往祭拜信陵君。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最后一次祭拜了信陵君,并特地安置五户作为陵园的看护人。

其三,信陵君与刘邦有一种共同的血液。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刘邦一生之所以最崇拜信陵君,就是因为惺惺相惜,他们身上都流淌着一种叫“义”的血液。

战国四公子养士的目的其实各不相同,赵胜为名,孟尝君为利,黄歇为权,只有魏无忌为了一个“义”字,从这个角度讲他是一个纯粹的人。

在信陵君并不算闪耀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贯穿着对“义”的追求。他对门客的甄别与其他三人不同,别人看虚名,他看德行。比如侯赢、朱亥、毛公、薛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一直被贵族阶层所看不起。

侯赢是个看城门的小吏,朱亥是个屠夫,毛公是赌徒,薛公是酒鬼,当初赵胜就说:魏公子居然跟这些下三滥的人交往,真是无知妄为。

信陵君却说:跟人交往难道不是应该看他的才学与贤德吗?赵公子原来是沽名钓誉啊,这种人不值得交往。

由此可见,信陵君骨子里鄙视名利,他交往的对象都是有德有能,能为国家贡献的贤人。

赵国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他其实可以袖手旁观,一场搏命式的窃符救赵却彻底斩断了自己的富贵之根。

在赵国,他推辞五城封邑,在名利面前保持着相当的冷静。被哥哥剥夺兵权后,他其实可以学孟尝君借助外来力量夺权,或者学春申君,干脆架空哥哥甚至夺位,但他却选择了痛苦的沉沦。

战国是“义”没落的年代,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那也是一个对“义”极度怀念的年代。所以,信陵君注定会成为丰碑。

刘邦给后人留下的是贪财好色的印象,其实那是一种误解,刘邦赏赐部下从来不手软,甚至信任部下“没底线”。这种大气磅礴的胸怀,难道不是“义”的体现吗?

所以,刘邦的精神世界里一直有个活着的信陵君!




在刘邦的那个时代,很多年轻人只知道楚霸王的厉害,认为楚霸王灭秦功劳最大,应该得到天下!

其实,就在项羽救赵的50年前,信陵君也曾经救赵,信陵君也差点把秦国给灭了!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最厉害,信陵君是一面抗秦的旗帜

可惜,很少人知道信陵君的巨大功劳,因为信陵君最后接受了秦国的和平协议,没有穷追猛打,在这一点上,刘邦也接受了末代秦王子婴的投降。

信陵君曾经两次打败秦军,迫使秦国不敢出函谷关,此后战国30多年相对的和平时期,可以说基本上就是信陵君打出来的一个时代,事实上公元前256-公元前231年,这段时间可以说就是信陵君时代。

刘邦没有杀子婴,而项羽居然杀掉了子婴和楚怀王。

也就是说信陵君在对付秦国这个事情上,其功劳和项羽差不多!

但是,信陵君没有凭借自己的巨大功劳,就随便杀人,也没有造反的野心,更没有杀死魏王,自己当“西魏霸王”的举动,而项羽确凭借自己的军威,杀死了楚王,自己还当了“西楚霸王”。

想当年,信陵君也是六国中第一个战胜秦国的人,在六国诸侯中威望最高,如果他凭借自己在邯郸战胜秦国的威望,率领10万魏军和诸侯联军顺便杀回魏国,魏王的宝座早就是信陵君的了!

但是,信陵君没有这么干,他自己功成不居,最后把军队交给了魏王,自己长期留在了赵国。

这样个一个英雄人物,这样一面英雄旗帜,当然应该祭拜!

刘邦之所以能够当皇帝,在对待信陵君这个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智慧,他是想让信陵君来取代楚霸王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地位!

汉朝已经建立了,然而很多年轻人却对楚霸王恋恋不忘,认为他才是真正灭秦的人,而刘邦就是一个打酱油的。

在灭秦这个事上,说句实话,刘邦自己确实不能跟项羽比高下,那么,怎么办?

在英雄的时代,又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人物,所以信陵君就成为刘邦的最理想的一面英雄旗帜!

祭拜信陵君!就是争夺信陵君这个抗秦旗帜的最好办法!

有了信陵君这个英雄精神的“加盟”,至少可以争取信陵君几千门客的大力支持。

也可以抵消项羽的英雄形象,再说了信陵君也是刘邦年轻的时候非常崇拜的人,刘邦跟信陵君还有很多缘分。

事实上,刘邦家族原来是魏国到楚国去的移民,刘邦的祖辈就是魏国人,青年刘邦曾经去魏国,他梦想成为信陵君门下的大食客,可惜刘邦刚到魏国,信陵君就死了,刘邦应该非常了解信陵君的英雄事迹。

在刘邦那个时代,老百姓是非常重视家族史的,既然刘邦也是魏国人的后裔,寻找一个魏国人来做英雄旗帜,自然也是提高自己地位的好办法!

刘邦祭拜信陵君,真的是于公于私都有必要,刘邦确实是一个大政治家呀!

祭拜信陵君这个事情,咱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智慧,他是想让信陵君来取代楚霸王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地位!这样也有利于大汉江山的稳定,也是争取人心的一个关键举动。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魏公子无忌,是汉高祖刘邦一生最崇敬的人。 刘邦称帝后,每次路经大梁,必然做的事情就是去祭祀公子。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叛将黥布,受伤从前线前线归来,自知命不久矣的刘邦,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陵墓,让他们世世代代祭祀公子。

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那么多帝王将相,传奇人物。司马迁一生只敬重魏公子无忌。《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两千五百多个字中直称“公子”就有一百四十七处,太史公仰慕之意溢于言表。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著名诗篇《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立马赠别》中写道:“

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

若无三千客,谁道信陵君。

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邯郸能屈节,访博从毛薛。

大梁贵公子无忌,气魄可以盖的过苍梧山上的层云。门下食客三千,可以从强秦手中救下赵国,也可以在魏国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率领六国联军,打得秦国不敢出函谷关。名镇天下。

也就是说,魏公子无忌,身为大梁国君的弟弟,求贤若渴。可以为一介城门看守侯嬴,置高朋满座的贵宾不顾,在大梁夷门恭恭敬敬等候。也可以为了一个赌棍和一个酒店的伙计,而弃自己尊贵的身份不顾,跟他们在市井之间把酒言欢。

当平原君出言讽刺的时候,魏无忌可以因此和平原君断交,这样的人是何等的旷达和令人神往。

他仅靠着个人的魅力就可以团结六国,不靠任何说词,仅仅是个人声誉就可以号召六国军队。让这样骄兵悍将团结在他的战旗之下。

他用兵入神,在秦国势头最强盛的时候,两次击败秦国的名将。打得大将王龁告老还乡,从此远离战场。打得大将蒙骜落荒而逃,紧闭函谷关,不敢出城一步。


这就是备受汉刘邦尊敬的魏公子无忌,这就是太史公称“公子“而不直呼其名的魏公子无忌。战国有四大公子,但就魏公子无忌能让刘邦拜祭,能让太史公称“公子”而不名。

魏公子无忌究竟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心高气傲的刘邦主动拜祭,让太史公司马迁那么尊敬?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1)翩翩浊世佳公子,为请侯嬴立市中,人才的真正伯乐!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国魏安釐王的弟弟,魏昭王的儿子。史书没有记载什么时候出生,但我们还是可以大致推算出来出生年月。

魏安釐王是公元前277年继承的王位。在公元前276年封其弟魏无忌为信陵(今河南宁陵)君。《史记.信陵君列传》里强调信陵君是魏昭王的最小的儿子,而魏昭王在公元前277年去世。

齐国的田单大致是公元前283年复国,齐襄王即位。范雎就是在这一年因为大义凛然的回答了齐襄王的问题,赢得了齐襄王的好感,获得了赏赐。然后被魏国宰相魏齐差点弄死。

公元前276年范雎在秦国有了根基,开始要发兵魏国报仇。当时魏安釐王召集群臣应对秦国的这次征伐。信陵君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主张武力抗秦。宰相魏齐主张议和。所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无忌公子的年龄可以参加朝政大事。因此至少在15岁左右。因此综合起来公子无忌出生于公元前290年左右。

当时各国的名人都因为养士而解决了很多国家争端。因此为了魏国的安危,魏公子无忌也开始养士。但无忌公子的养士非常不凡。远远超出了魏安釐王的想象。

据史书记载,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魏无忌也是来者不拒,门下曾有三千食客。因为善于养士,让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但由于他养士太过厉害,也引起了魏王的猜忌。

有一天,魏无忌正跟安釐王下棋时候,从北边边境传来五百里加急的战报:“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

魏安釐王一看大惊,立即放下棋子不下棋了,马上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这时候公子魏无忌劝阻魏安釐王说:“不是赵国发兵,而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

接着又要跟魏安釐王继续下棋,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般。可是魏安釐王非常惊恐,根本没有心思下棋。又过了一会儿,果然从北边传来消息,赵王只是打猎。

安釐王听后非常震惊,问公子是怎样知道的?公子说他的食客中有人能探到赵王的秘密。魏安釐王听后非常不安,对公子产生了敬畏之心,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事。


但公子无忌丝毫不以为意,他的目的是帮助魏国,找到顶尖的人才,其他的都不重要。

公子探听到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七十多岁的侯嬴是一个大隐士,几次去拜访,并赠与厚礼。侯嬴都不收。侯嬴告诉公子,他坚持修德几十年,不能因此坏了自己的品行。

公子无忌就决定用最高的礼节对待侯嬴。公子选好了日子,遍请魏国贵族和名士,将要开席的时候,亲自驾车去请侯嬴。侯嬴此时没有客套。而是端庄的整理一下旧帽子,然后随公子上车。整个大梁城都看到,无忌公子亲自为侯嬴赶车。

在车走进闹市的时候,侯嬴告诉公子,他要顺路去见一个朋友。公子马上应允。在大梁人的见证下,大梁都城门的守门人,和他的杀猪的朋友聊天,名震天下的信陵君在旁边恭恭敬敬的耐心等着他们。这些好事者把侯嬴骂的狗血淋头。这桥段是不是跟今天的某些霸道总裁小说一样。只不过公子无忌这样低身追求的不是某个美女,而是七十多岁的大才侯嬴。侯嬴进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一举而名动天下。

当公子把侯嬴迎到贵宾坐,亲自为侯嬴祝酒时,满座的王族和宾客非常吃惊。而侯嬴愉快的喝下了酒。人一生能遇到一个知己难得,更难得的是,这个知己还是魏无忌这样的天下贤公子。

这时候侯嬴告诉公子,公子今天成就了侯嬴。而侯嬴也成就了公子之名。从今天开始,全天下都知道侯嬴是一个让公子立于闹市苦等的小人,而公子为了一个老迈的侯嬴在闹市苦等,真是天下贤公子。

这就是真正的魏无忌,肯屈身为人才的公子,人才的真正伯乐,几千年来只有这一个。公子无忌才是几千年来人才最想遇到的明主。

2)公子无忌,义薄云天!

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为了大义而舍身求死的,尤其是抛弃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和荣华富贵的,也只有公子无忌。急朋友之所急的及时雨。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卒四十万。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灭亡在即。开始向诸侯求救。

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是魏安釐王和公子无忌的姐夫。魏赵之间还有姻亲关系。再加上如果赵国亡了,那么秦国就会更容易的攻下魏国,唇寒齿亡的关系魏安釐王还是懂得。因此魏安釐王派大将军晋鄙率领十万精兵前去救赵。

但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后立刻派人威胁魏安釐王,你只要敢派兵,我灭赵后第一个就打你。魏安釐王被吓住了,让晋鄙在边境原地驻守,不得救赵。

赵国危在旦夕,魏安釐王却被秦王吓住。好像不去救赵秦国以后就不会打魏国一样。而平原君知道公子无忌才能看透这个大局,不停的派人来求无忌。无忌没有办法,只好自己集合所有的门客,准备几百辆战车,决定和赵国共存亡。这就是公子无忌,为朋友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


无忌去赵侯嬴告别,侯嬴只是淡淡的说:“公子保重,侯嬴已经年迈,不能跟随公子上阵杀敌了!”公子无忌离开后越想越不是滋味,自己对侯嬴可以说有天高地厚的恩情,他怎么会如此冷淡呢?

因此公子马上折回,侯嬴看到公子回来就笑了。告诉公子,你养了那么多食客,不就是关键时刻发挥人才的作用吗?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为你解决危难:

第一,你需要从魏王那里拿到调兵用的虎符。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已经替你想好了人选。魏王的美人如姬,当年她父亲被人杀害,如姬向魏王哭诉,但魏王没有帮她报仇,后来如姬求公子,公子的门客帮她报了仇。所以如姬可以帮公子拿到虎符。

第二,领兵的大将军晋鄙,不一定会交出部队,可以让我的朋友朱亥击杀他。

无忌听后流泪,侯嬴说:“公子是不是怕死?”无忌说:“我是觉得晋鄙是魏国的宿将,这样杀了太可惜了!”侯嬴说:“虽然公子仁心,但救赵就是救魏,还是国家最重要!”

魏公子无忌就这样带着朱亥去见晋鄙,最后夺得兵权。在杀晋鄙夺兵权后,公子无忌做了一件事,赢得了所有士卒的爱戴。公子向将士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中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双亲。”

公子这个命令让所有的士卒感动。虽然最后只剩下八万人,但这八万人都是不怕死的猛士。因为从公子的命令中他们知道,公子才是真正体恤将士的英明统帅。

秦军得知公子无忌领着人来救赵,知道再也拿不下邯郸,因此救很识趣的退兵了。赵国保住了。平原君亲自给公子牵马,欢迎公子入城。

赵孝成王为了感激公子无忌的大功和高义,决定送给公子五座城池作回报。公子无忌听到后有点自满,这时候他的一个门客对公子说:“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以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是立了大功,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不应该这样。”无忌一听,立刻改容谢过门客的提醒。

在赵孝成王的盛大庆功宴上,公子无忌一直在自责。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功劳,秦军之所以会退兵,是因为赵国上下同仇敌忾,让秦军感觉到了绝望。而公子无忌自己是杀了晋鄙之后拿到的兵权,擅自杀死大将,有愧于魏国。

看公子无忌一直在自责,赵孝成王找不到时机宣布给无忌五座城池。没办法就把鄗封赏给魏无忌作为汤沐邑。而魏王得知公子如此痛心疾首的自责,也觉得公子虽然杀了晋鄙夺了兵权,那也是情有可原,为了魏国的安全,也必须救赵。魏王之所以当时迟疑不去的原因是,怕救不了赵反而得罪秦。因此现在无忌这么大的功劳,安釐王也把信陵邑又奉还给公子,但魏无忌仍没有回魏国的打算。


公子无忌为救赵不顾自己生死,而救完赵又不居功,这种义薄云天的行为让所有的人折服。在当时权谋盛行的时代,公子无忌才是真正的让所有的人信服的人。他一个人身系天下安危。

3)抛弃前嫌救魏国,公子无忌率领天下精兵马踏函谷关。

救赵之后公子无忌就留在了赵国。还和从前一样,无忌为了寻访贤人不惜折节下士。他早就听说邯郸有两个高人,是毛公薛公,一个是赌徒,一个是酒店伙计。无忌去见他们,他们避而不见。无忌就换成他们的装束,没事就和他们一起喝酒。

平原君得知后对无忌的姐姐说:“以前以为公子是贤公子,没想到竟然和市井小民一起喝酒。”公子无忌听说后,叹了口气:“以前以为平原君是一个贤人,现在看来只是看中身份,不是学识!”

公子无忌在赵国住了十几年。秦国经过修养生息后,逐渐恢复过来。但怕公子无忌,就不敢进攻赵国,就转头进攻魏国。搞得安釐王焦头烂额,因此派人求助于公子。

但由于公子对安釐王仍不能释怀,就对自己的宾客讲:“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这些宾客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有谁敢劝公子回魏国。

毛公和薛公两人得到消息后就去见公子说:“公子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

毛公和薛公的话还没说完,公子无忌脸色立即变了,立刻意识到自己错了,立刻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

他一路归心似箭,却又近乡情怯。当熟悉的大梁夷门出现在了信陵君的眼前,他感到自己的眼眶湿润。同时出现的,还有魏王、群臣,以及倾城而出的大梁百姓。


十几年没有见面,此时他看到的却是王兄愈加苍老的容颜,以及一双红肿的泪眼。公子无忌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抱着安釐王失声痛哭,而安釐王也感动的泪流满面。史书记载:“魏王见公子,相与泣!”

魏王任命公子无忌为上将军,统领魏国军队。公元前247年,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

这样公子无忌率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军,开始对秦国进行进攻。没错,让六国国君和将士们最兴奋的事情,对秦进攻。因为之前都是被秦攻。所以对秦进攻,几乎没有人完成的任务。以前虽然也有六国联军攻秦,但都半途而废,这次公子无忌真正的整合六国军队攻秦。


当时秦国的军队在哪呢?蒙骜已穿越豫西走廊,正在围攻韩国南部重镇郏州(今河南郟县),王龁则率领另一支大军,在后方河西地区的华州(今陕西华)为其后援,并保障渭河粮道的畅通。信陵君根基两个人的态势,制定出避实击虚的策略。这也是最能体现信陵君军事能力的一战。

第一,蒙骜的军队接连打胜仗,兵锋正盛,如果直接对上的话会是一场苦战,时间一长,联军有分裂的危险。

第二,王龁的军队虽然多,但必须要保障渭河的航运畅通,保障前线的粮食安全。这么长的航线,兵力必定分散,可以各个歼灭。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公子无忌门客遍天下,最擅长的就是情报工作。敌军的动向公子了如指掌。

因此无忌公子在蒙骜对峙的前线虚插插军旗,把自己的大旗留在那里,然后带领主力本着王龁就偷袭过来。王龁也不是吃醋的,竟然挡住了公子的第一波进攻。但结果是徒劳的,最后还是溃败。

而蒙骜不愧为沙场宿将,发现公子在虚张声势后,也虚张声势,率主力从背后偷袭公子。但万万没想到,王龁败的太快。公子已经从容的来对付他了。更让蒙骜崩溃的是,公子很快得知蒙骜留下少部分人在假装对持,公子立刻命令原和蒙骜对峙的军队进攻,立刻超了蒙骜的后路。原来要夹击公子无忌,没想到被六国联军夹击了。

这一仗秦军打败,公子无忌率六国联军一直打到函谷关,收回了所有被秦军占领的领土。

秦国最擅长的不是打仗,而是敌后工作。这时候秦王托人找到晋鄙以前的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说公子的坏话。结果很让人吃惊,魏王相信了,公子无忌又被解除了上将军职位。六国在函谷关前只好回兵。

这一次公子无忌彻底失望,心灰意冷。回到自己的封地,天天和宾客喝酒取乐,不再过问任何事,四年后,公元前243年公子无忌因为抑郁和酒色过度去世,魏国失去最后的顶梁柱。十八年后,魏国灭亡!

后人评价:六国君王不足乎一救弱赵,只身公子能有以二退强秦。

综上所述:公子无忌是一代贤公子。他有识人之明,能从芸芸众生中发现人才,并且为招揽人才不息折节下士,对人才给予充分的尊重。因此赢得了门下三千食客的爱戴。

公子无忌义薄云天,为救赵国不惜以身犯险。准备和赵国共存亡。最后窃符救赵,保存和延续了赵国。也间接的保存了魏国。他无条件热爱自己的国家。

当魏国遇到危难时刻,公子无忌靠自己的影响力,召集六国联军,击败名将王龁和蒙骜的联合进攻。打得蒙骜落荒而逃,躲进函谷关里。靠着秦王的离间之计,让魏王剥夺公子无忌的兵权。在函谷关前的六国大军无奈回归。

而公子无忌也从此心灰意冷,抑郁而终。在公子死后,六国也被秦国吞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刘邦   魏国   秦国   秦王   战国   项羽   公子   邯郸   门客   兵权   大梁   联军   公元前   平原   人才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