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扶苏不死,大秦不亡”这句话有着一定的道理,因为扶苏走的那条路与秦始皇走的那条路完全是相反的,而秦朝亡就亡在一条路走到黑,倘若回头的话,秦朝未必仅仅只存在十四年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扶苏的身世问题

如果设置一个抢答,问扶苏是谁的儿子,大部分的人都能够明确的说出他是秦始皇的长子,但他的母亲是谁呢?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陷入沉默,因为关于他的母亲是谁这一件事,史书上并没有任何的记载,但史书没有记载,可不代表后人推测不出他的母亲是谁。

他的母亲是来自楚国的公主。

要说到秦国最根深蒂固的外戚势力,那么一定是楚系势力,而楚系势力的开头者就是秦昭襄王的母亲大秦宣太后,因为从这一时期开始,楚人一直活跃在秦国政坛的第一线。

秦昭襄王前期的丞相叫作魏冉,魏冉是哪国人呢?楚国人。秦昭襄王的王后叫作叶阳后,叶阳后是哪里人呢?楚国人。秦孝文王的王后叫作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是哪国人呢?楚国人。

但为什么到了秦庄襄王这里就不奏效了呢?因为秦庄襄王是突然间成为王位的继承者。

秦孝文王的儿子高达二十位以上,而秦庄襄王在这群儿子里排在居中的位置,要想引起秦孝文王的注意,可谓是相当的困难,而他的母亲夏氏又不受宠爱。

正是因此,在他成为太子继承者之前,一直在赵国当质子,说的简单一点,他就是秦国的弃卒。

倘若不是吕不韦的运作,他这一辈子也当不上秦国的王,既然如此,谁又在意他娶谁当正室?

而吕不韦运作的对象是谁呢?就是华阳夫人,因为华阳夫人是秦孝文王的正室,况且当时宣太后已经去世,她就是楚系势力的掌舵者,有她在,还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按照秦国历来的规定,秦王娶亲的时间是在成人礼的第二年,不过挑选的人却不是秦王,而是秦王的母亲,也就是太后。

如果不出意外,赵姬是赵国人,那么秦始皇的正室也会是赵国人,因为历来太后都会挑选本国人作为自己儿子的正室,增强自己的地位。

但是却偏偏在秦始皇举行成人礼的那一年,也就是秦王政九年发生“嫪毐之乱”,以至于一切都发生改变。

嫪毐是赵姬的男宠,他为什么要发动叛乱呢?因为他与赵姬生下两个孩子,倘若不发动叛乱的话,秦始皇将来岂能够放过他?

要知道,举行成人礼即代表着秦王可以全面掌握秦国的大权,在此之前,大权是分散在丞相与太后的手中。

虽然养男宠在秦国算不上是特例,因为宣太后就曾养男宠,但是养着养着连孩子都生了下来,这叫什么事?

嫪毐作为一个男宠,兵权他是肯定没有的,因此他能够发动叛乱,全靠赵姬在背后支持。

而这一场狗急跳墙的叛乱,除非天降陨石,要不然不可能成功。

因为嫪毐调动的大军大部分都是他的门客,而其余的是咸阳附近的守卫兵,总共加起来连五千都不到。

他为什么不调动秦国的主力军呢?原因很简单,你总不可能叫秦国的主力军去干掉秦国的王。

因此,这一场叛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毕竟兵力上就不对等。

况且历来造反都需要一个正当的名义,就比如清君侧,而他连一个正当的名义都没有。

值得一提的是,平定嫪毐叛乱的分别有两个人,一个是吕不韦,另一个是昌平君,昌平君是谁呢?楚国人。

对于赵姬这个帮助别人除掉自己的母亲,秦始皇当然不会放过,看在她是母亲的份上,并没有将她处死,而是将她驱逐出咸阳,到雍城居住。

这样一来,秦始皇娶亲一事,赵姬就没有了任何的参与权,那负责挑选的是谁呢?之前的华阳夫人,现在的华阳太后,因此,秦始皇的正室一定是楚人。

况且,对此还有另一项证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造反的口号是陈胜吴广喊出来的,但这一句口号的后面还有一句“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外宣称扶苏、项燕是他们这一次造反行动的策划者,只有这样才能够顺从民意。

其中有项燕可以理解,因为项燕是楚国的大将,人们所熟知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他的孙子,而他死于秦国与楚国最后的一场大战,但为什么其中还有扶苏呢?

要知道,陈胜吴广要做的是推翻秦朝,恢复楚国,而扶苏可是秦始皇的长子,这样一来,不就是矛和盾了吗?

致使陈胜吴广这么去做的,明显就是扶苏也属于楚国的一份子,他的身上流着一半的楚国血。

秦朝主要亡于这三点,第一、法律严苛,第二、暴政,第三、没人敢说话

首先说法律严苛:

要说到战国七雄哪一国的法律最严苛,秦国肯定排在第一位,它的法律严苛到什么程度呢?严苛到你走路的步子迈大一点,随便在路上倒一点灰,都要惩罚你。

为什么这么严苛呢?因为秦国是以法家治国。

法家跟儒家不同,儒家是教你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法家则是强迫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有道德的人,只有通过法律去强迫,人人才能够成为有道德的人。

但这跟步子迈大一点,倒一点灰有什么关?因为你昨天敢把步子迈大一点,今天敢倒一点灰,后天说不定就敢杀人。

只有在你把步子迈大一点的时候,倒一点灰的时候,通过刑罚狠狠的惩罚你一顿,你才不会成为大奸大恶之人。

当然,法律如此严苛,还有另一层原因存在。秦国当时执行的是“利出一孔”政策。

所谓利出一孔,就是将百姓的所有出路都堵死,只剩下两条,第一条打仗,第二条种田,只有通过这两种方式才能够获取爵位,进而获取其他的社会资源。

但倘若犯罪的话,就得需要用爵位去弥补。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减少百姓所拥有的爵位。

但随着兼并六国,这一套已经变得不好使。

秦国的百姓之所以遭受着如此严苛的法律,却没有反抗,主要的原因在于法律虽然严苛,但对于自己也有着一定的好处。

毕竟在此之前一直是贵族社会,只有贵族才能够在社会上当领导,而现如今自己一个平民百姓也能够在社会上当领导,那岂不是赚到了吗?再看看其他的六国百姓,活了一辈子,也就是个平民百姓,有什么用?

兼并六国既代表再也没有仗可打,但是秦国使用的却依旧是这一套法律,别说六国的百姓,就连秦国的百姓都受不了。

这也是为什么秦国一兼并六国,全国范围内的盗贼数量急剧增加,因为当秦民,倒不如去当盗贼。

其次暴政:

秦始皇平定匈奴总共用了三十万大军,而这三十万大军是肯定要有后勤工作的,做后勤工作的有多少呢?最少来算九十万,因为平均一个士兵最少需要三位民夫来供养。

而平定匈奴的秦始皇又平定南越,平定南越动用的军队更加恐怖,整整五十万,负责后勤工作的民夫至少一百五十万,而这一打就是整整四年。

平定匈奴、平定南越,这两件事情就算放在盛世来做,那也算得上是大工程,然而秦始皇在此之后停手了吗?没有。

他又修建长城,修建皇陵,修建长城动用的民夫高达将近百万,而修建皇陵动用的民夫虽然没有将近百万,但也有七十二万。

而修建秦直道、阿房宫动用的民夫丝毫不亚于修建长城、修建皇陵,两个加起来动用的民夫高达百万以上。

要知道,当时全天下的百姓仅仅只有两千五百万左右,这两千五百万里面包括了男女老少,可想而知当时的百姓对秦始皇是恨到什么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陈胜,吴广还是刘邦,在反秦之时都说:“天下苦秦久矣”。

最后没人敢说话:

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对于底层的百姓是什么想法,他是肯定不会知道的,因为他压根就接触不到百姓,他接触百姓的通道就是官员,而官员有一定的可能造假。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会设置言官,而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会默认不杀言官。因为皇帝也会犯错,因此就得需要有人来纠正皇帝的错误。

但是在秦始皇一朝的言官却一个又一个的将嘴闭上。

修长城、修秦直道、以及平定匈奴、百越,那都是必要性的,毕竟那是为了统治天下,但修阿房宫,修秦始皇陵,是为了统治天下吗?肯定不是,那只是为了秦始皇的个人享受。

而为了秦始皇的个人享受透支天下的民力,这难道是正确的吗?肯定不是,要是放在其他朝代肯定有人纷纷站出来说三道四,但是在秦始皇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敢说一个不字。

其实出现这一种情况也正常,毕竟他秦始皇自认为他的功劳已经超过三皇五帝,连三皇五帝都比不过他,更何况其他人?因此,他认为他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谁还敢反对?

而他的好儿子秦二世完全继承了他的作风,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悟出人生苦短这个道理,每天躲在后宫享乐,对于朝政大事,全部交由赵高处理,而大臣们对于他的所作所为都当做没有看到。

因为他可比秦始皇要狠,秦始皇不杀自己的兄弟姐妹,他将自己的兄弟姐妹杀了个干干净净,更何况你们这些大臣?李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李斯早在秦始皇尚未兼并六国之前就已经在秦国担任要职,与秦始皇讨论兼并六国之事。而在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则一跃成为秦朝的丞相。

如此德高望重之人,到了秦二世一朝怎么样了呢?劝谏秦二世,秦二世愣是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到头来甚至连自己的三族都搭了进去。

这也是为什么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打到关中,也就是秦国的家门口,秦二世才意识到天下已经乱到这种程度。

其他的事情没人告诉他,可以理解,这种大事难道也没有人告诉他吗?事实上,在叛乱爆发的那一刻,已经有人通知他,但是通知的那个人却被他处死。

因为他那神奇的脑回路认为那不是造反的队伍,而是一群盗贼而已,小小官员竟然敢恐吓皇帝,那不是找死吗?

将秦国的灭亡总结起来就四个字,苟、暴、独裁,而如果扶苏继位的话,这一切将不复存在。

为什么说扶苏在秦朝就不会亡?

扶苏自杀的地点是在上郡,他不是应该在咸阳才对吗?为什么会出现在上郡呢?因为他被秦始皇命令到上郡担任监军。

秦始皇为什么命令他到上郡呢?因为他劝谏秦始皇不要太过于苛刻,结果引起秦始皇的大发雷霆。

从扶苏做出这个举动,可以看出他的政见与秦始皇的政见是完全相反的,而且是极度的相反,倘若不是极度的相反的话,他也不会劝谏秦始皇。

要知道,面对秦始皇,就如同面对一只老虎,面对这只老虎,就已经够吓人,而且还要去劝这一只老虎,可想而知对于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扶苏是实在看不下去。

而倘若扶苏继位的话,一定会将秦始皇的执政方案扭转过来,往仁政的这一个方向走去,而一但往仁政这个方向走去,秦国是不可能仅仅十四年就灭亡的。

有的人或许察觉到了问题所在,他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而且手握上郡三十万大军的重权,又有开国大将蒙恬相助,仅仅只是因为一则圣旨就选择自杀,没有一丁点的政治意识,就这种人,难道能够完成修改法律的重任吗?

他扶苏或许不能够完成修改法律这个重任,但是他一旦提出修改法律的意思,天下的读书人都会纷纷响应,又岂会有完不成的道理?

更何况,他扶苏身上流着一半的楚人血,而灭秦的主力军就在楚人当中诞生,陈胜吴广是楚人,项羽是楚人,刘邦也是楚人,倘若扶苏继位,难道这群楚人还会造他的反吗?不会。

要知道,从陈胜吴广打着他的旗号造反,还可以看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扶苏相当的得楚人的心。

再加上他的执政方向是仁,就算敢造他的反,也得需要有人响应,到这个时候有人会响应吗?没有,毕竟我日子过得好好的,凭什么要跟你去造反?

其实迫使扶苏自杀的并不是仅仅只有那一道圣旨,还有秦始皇的威压。

胡亥、赵高、李斯并没有从秦始皇的死亡地点沙丘直接返回咸阳,而是故意北上,大有一副要到上郡巡查的意思。

倘若秦始皇还活着,扶苏不自杀的话,那不就成了违逆圣旨了吗?

而违逆圣旨是什么结果他扶苏是肯定知道的,况且这个发出圣旨的人还是他的父亲,到时候他就得变成一个无君无父之人,这岂是一个主张仁政的人能够忍受得了的。

总而言之,秦朝灭亡的关键就是在于继承者,因为秦始皇的整个执政方向就是错误的,需要有人来改正他的执政方向。但可惜的是,敢于改正他执政方向的不在政治中心,而不敢于改正他执政方向的却在政治中心。其实说到底,还是要怪秦始皇太过于自大,以为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一直不肯册立太子,以至于在他驾崩的那一刻,产生出权力真空,给了赵高李斯可趁之机。

参考资料:《史记》、《新序》、《秦崩》




秦始皇死后,李斯等人将胡亥扶上皇位,后来宫廷政变,秦国迅速走向灭亡之路。那么当初继承皇位的如果是扶苏,秦国是不是就不会暂时灭亡?大秦王朝的历史又将如何改写?

扶苏是秦始皇长子,又名公子扶苏,他为人刚毅勇武,仁义且有政治远见。他在秦始皇在位时就经常反对秦始皇的严峻法度,劝谏始皇平息国民矛盾,倡导仁政。这对刚刚统一六国的大秦王朝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扶苏做事稳重,考虑周全,在朝中威望颇高。但是公元前210年,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据说死前有密诏让扶苏继位,但是李斯、赵高等人假拟圣旨让胡亥继位,远在边疆的扶苏收到信,错以为是“父亲赐死”,在万分痛心之下自刎。

试想,扶苏若不死,他肯定会最先采取措施缓和国内矛盾。商鞅变法是让秦国变强了,但是随着秦国军事实力越发强大,法度也越加严明,可是这种严刑峻法能打天下,却治不了天下,于是国民矛盾迅速升温。在这种局势下,原本就反对焚书坑儒的扶苏一旦继位,肯定能调整秦始皇的治国理念,安抚百姓,废除酷刑。也许还能提前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因为只要思想统一,民无反抗之心,国内的治安就能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指日可待。再加上扶苏一直提倡取消百姓的繁重徭役,他认为百姓富裕了,整个国家就富裕了,所以扶苏如果在当时继位,一定能让秦国出现一番空前和平繁荣的景象,也许就会延缓大秦的灭亡。

但是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历史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才华而改变发展趋势,所以“扶苏不死,大秦不亡”也只是相对于无能的胡亥而言。扶苏可能会延缓大秦的灭亡速度,但绝不可能挽救秦国走向灭亡。




扶苏是秦始皇嬴政的嫡长子,也是他在弥留之际下诏书,确立的继承者,只不过这一切都被赵高扣押、隐瞒。

皇长子的名字取自《诗经》中的《国风·郑风·山有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寓香草佳木之意。



由此可见,秦始皇对于扶苏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过在《史记》与《资治通鉴》中记载公子扶苏非常有政治远见,,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不可实行太过严苛的政策,只不过这些与秦始皇的政治理论相悖,由此触怒秦始皇,被认为是一个性格软弱的公子,于是一纸诏书,将他打发到上郡监蒙恬的军中,希望由此历练出一个果敢刚毅的皇子。

几年的塞外征战果然使扶苏迅速成长起来,扶苏成为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的一名战士。而他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也令边防将领自叹弗如。然而哪怕在这些浴血征战中,也没能磨灭掉他原本善良慈悲的心肠,他依旧爱民若子、待人谦逊,更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扶苏作为秦始皇的嫡长子,凭自身的政治敏感与秦始皇的栽培,且在朝堂经营多年,理应得到大部分大臣的拥戴,而在监军期间,又与蒙恬大将军等人有不错的交情,军中有人辅佐,朝堂有人拥戴,若是能够顺利登基所面对的局面也应该是人心所向相对稳定的。

就算秦始皇一直认定此子性格软弱,不是合适的继承者,可对于当时的大秦来说,一位怀柔的君主会让秦朝有更多缓和的空间,不至于会迅速崩塌。

好像皮绳被拉直绷紧后,如果外力消失,皮绳可以舒缓下来,那么你会看到这根皮绳是在向内收缩的,有时候,人心也是如此,被高压管制下的人心,就像一根绷紧的皮绳,随时有可能断掉,



而一旦这管制变松、变柔和,人心不再惶恐,便会有发自内心的感激与尊重,也许还会有一些被救赎的感觉,甚至会觉得拯救了自己的这个人,才是真正识得本人这个千里马的伯乐,会更卖力的为这位君主、为这个国家奉献自己,此时人心的向心力是最大的。

而胡亥不过就是一个被赵高利用的傀儡,加上他本身也没有多少政治头脑,只是贪图权力顶端带来的奢靡与享乐,从而更加放任赵高对朝政的把持与祸害。

胡亥之所以如此信任赵高,是因为秦始皇听说赵高为人勤奋,又精通律法,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更是让他教胡亥判案断狱,加之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这也就为他裹挟胡亥篡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高为宦官起家,最初因害怕扶苏继位后重用大将军蒙恬,而他与蒙恬素来不和,便伙同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幼子胡亥为帝,依仗着秦二世的宠信,自任郎中令并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将权利的暴虐向发展到极致。


而后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虽然此后不久便被子婴设计杀掉,且诛夷三族,但赵高的行为也是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秦的灭亡,源于赵高与胡亥的暴虐与严苛,残杀忠良,灭其宗室,让大臣无人再敢上书;穷奢极欲,供己享乐,至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重徭役赋税,酷色政刑法,使民不聊生怨声四起,各种矛盾交织在一处。


终于农民领袖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揭竿而起,很快各路人马因其目的一致,很快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因而与此对比,若皇长子扶苏继位,就算他宅心仁厚的性格如秦始皇所担心的一般,并不适合帝王之位,可在酷政后的慈悲,严律下的适度放松,对于大秦帝国都是一种良性发展,并且扶苏公子在朝堂本就拥有良好的人脉,在军中又有极强的依仗,继位后就算不会立刻杀掉赵高,也不会重用此人,便不会出现赵高权倾天下的局面。

扶苏本就以继承人身份生活多年,所学所看、所想所观,皆以帝王视角论之,他能明白权利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还有责任,因此自身就不会出现胡亥和赵高那样的放纵,与权倾天下后的自我膨胀与不管不顾。


而且,当扶苏公子成为权力顶峰的人,无论性格、眼界与行为,总会发生变化,这是权力带来的变化,他不会一直温良下去,会越来越刚毅果敢、坚忍不拔,因此,才会引发出这样一句话:“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扶苏不死。大秦也会亡。国家已经到达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了谁还不反讶?




个人观点: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大秦帝国的灭亡,主要有三个原因,有秦始皇出巡过程中自身身体方面的原因,还有不明真相的扶苏,更主要是拜奸臣赵高所赐。

历史回顾: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时,有丞相李斯、宦官赵高、十八子赢胡亥等随行,返回途中秦始皇病倒,他自知死期将至,便命赵高草拟遗诏给长子赢扶苏,令其速至咸阳参加葬礼。但诏书尚未发出,秦始皇已死于沙丘平台(河北广宗县北)。李斯等人为了稳定政局,决定秘不发丧。将秦始皇尸放至辒辌车中,每日照常行事,以期掩人耳目。知真情者只有李斯、赵高、胡亥和几个宦官。其中,赵高本为胡亥师傅,与胡亥关系密切,而与扶苏关系疏远。他深知扶苏即位后,必然重用蒙恬,而自己永无出头之日。于是,赵高利用掌管皇帝符玺与起草诏令的特殊地位,与胡亥密谋矫诏杀扶苏、蒙恬,而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并以保住李斯相位为交换条件,换取李斯的赞同。结果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斥责扶苏在边彊无尺寸之功,为人子不孝,斥责蒙恬辅佐扶苏不力,为人臣不忠,并赐二人以死。扶苏接到伪诏后,在孝道思想支配下,不听蒙恬劝阻,立即自杀而死。蒙恬不肯自杀,被使者逮捕入狱。这时出巡车驾已返回咸阳。于是,由李斯出面当众宣布秦始皇的死讯,并矫诏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为秦二世。

再谈赵高。此人文武兼备,阴险狡诈,是被俘入秦,潜藏秦官,隐忍而后发,在秦始皇死后,篡改遗诏,把持朝政,开启血腥的复仇和屠杀,开创了宦官弄权与阉党政治的先河,最终将大秦帝国葬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陈胜吴广   秦国   秦王   楚国   民夫   正室   秦朝   严苛   圣旨   丞相   叛乱   长子   太后   百姓   法律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