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了?

开悟就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无法告诉别人,别人为无法告诉你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开悟也分程度,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具体差别在无我的程度,圣人是无我无私的,贤人还有一定的自我,凡夫都是自私自利的




隐居菜市场的老人和我说的关于开悟的金玉良言,颠覆我观念让我记忆犹新!

多年前我对修行开悟非常向往,这个念想缠绕着我,常常魂牵梦绕。

那时有一位隐居在菜市场旁边的老大爷,很有智慧,我常常去向他求教,他也教了我很多。他一个人住在那房子里几十年。目光炯炯有神,说话很有内涵。我和他成为了朋友后,常去看他。

有一段时间,我常缠着问他: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了?

他也常常笑而不答,继续做他的事。

我又穷追不舍继续问这个问题。

有一次他说:你为何要判断别人呢?

我说:第一是对这个事情很好奇很向往,第二是我知道了,就好向他学习。

他说:你要赶快把这些毛病去掉,收起你那些好奇心。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就不能好奇吗?探寻真理不对吗?

他说:我先问你几个问题,第一,你的人生角色演地如何?第二,你的家人照顾地如何?第三,你今天的烦恼和问题解决没有?

我一想,这三个问题把我问傻了。我红着脸说:确实,我的人生角色可以说目前来讲演地很失败,第二我的家人确实,我没有照顾好,第三,不要说今天的烦恼,上个月的烦恼我都没有解决。

他点点头:这不就是嘛,你还一门心思要关心人家开悟不开悟。你先把自己的事情弄好了再说吧。

我不服气,问:难道自己的事情没弄好,就没有资格关心别人没有资格向往吗?

他说:我是要你真正的向往,不是迷信向往胡乱向往。

我问:什么是真正的向往?

他说:真正的向往是平息了向往。

平息向往,第一步是把眼光往回看,看自己,不是去看别人找别人。

一个人向往开悟,这个思维念头,如果一直对着外界对着别人,它很难转化成一种真正的信仰。你要知道,即使你身边有无数高僧大德,你的信仰也在你自己心里。你需要崇敬的所谓光和热,都是你自己的。

所谓开悟,就是平息了所有妄念,呈现和投入到本来。而你对这个境界的一切思维,幻想、向往、执着,却都是妄念。

有所求,指针就会转动,时间就会启动,生灭始终就会形成,本来就会被蒙蔽!


我听了有点不懂,就问:你说得玄乎其玄,就是说不能追求对吧?我反正很反对这个观点。据我看过的所有经典和开示来看,

都是许许多多对成道有追求有梦想的人一直坚毅不拔去精进追求,才会有这样灿烂的成就出现。你现在否定追求,大部分修行的人都不会同意,尤其是修了很多年付出很多的人。

他摇摇头叹口气:所以你看我平常从不教学生,不带徒弟,不去给人讲这些,因为听不明白反过来恨我的人大有人在。

我说:我不是恨你,我是说,你否定了追求,否定了向往,我们无从下手啊。

他说:不是我否定,轮不到我否定,这事情没有谁定个法则给你,我只是告诉你,如果你不从那个好奇心追求心里及时抽身回来关照自己当下的身心境遇,从一念一行去踏实做起来,你就是千百万年努力,也无法达到你要的目的。

你知道六祖那首很出名的禅诗吧《南台静坐一炉香》

我说:我背的出: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他说:我问你,不是息心除妄想,是什么意思?

我说:就是说,要除妄念的那个心都没了!

他说:对了,就是那个要去除妄念的心都不起,起了就是另一个妄念就是头上安头。所以才能做到:只缘无事可思量,自然而然地无事可思了。这个状态,是很放松的。你如果问我开悟的人是什么状态?这就是,自然本来妄念不起。

我讲两个穷小子的故事给你听吧:

一个穷小子,很想发大财很执着,每天他都买来各种财富杂志,研究发大财的富翁为何发财,发财后的人生经验是如何如何,他很喜欢听这些富翁说的创业道理。

于是这个穷小子觉得很有收获,他沉浸在这样的学习当中,却忘记了充实自己的真本事,既没有学好一门技术活,也没有踏踏实实地去积累资源。最后他冒冒失失地按照大富豪们的路照本宣科去走,失败地一败涂地,耗费了青春岁月蹉跎了人生。

而另一个穷小子,从来没有功夫去看大富豪怎么成功,他知道每个大富豪都有自己的成功途径,他一心扎进去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他不浪费一点时间都在务实做事,他一而再再而三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于是他去找有经验的专家帮他指导解决问题。最后他终于赚到了一桶金,进入了一个高的层级,他翻开富豪杂志,发现自己很多道理体会,和大富豪们说得一模一样,可是他没到这一步,即使听了也没有用,用不上。

追求开悟向往开悟,和第一个穷小子一样,很难成功。即使我们都明白向往是人类的一种很好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很难把控,很难纯粹,很难始终如一,如果一种力量始终如一到至纯至萃的地步,也是可以成功的。

比如你靠念佛念咒,也一样可以,但是亿万人念,却难有一人念到一念不生至纯至萃。因为人最难的不是聪明,是不老实。世上很难有个人,纯粹老实到你要他干嘛他就干嘛绝对不偷懒不妄想。

一般人念几千遍就觉得自己有功德了,念几万遍已经感觉自己和佛菩萨差不多了,幻想不断了。这都是因为我们不老实的习性导致。

据说佛有个弟子叫利盘陀,是个很笨的文盲,什么方法都学不会,释迦牟尼佛就教他念扫帚,一边扫地一边念,结果这个利盘陀笨笨的但是老实扎实去念,念到一念不生成了阿罗汉。

我们常常讲,悟性要高,才能成功,这个悟性不是别的,不是多聪明,前提是绝对的老实,一个修行人,能够做到绝对的老实,就能做到绝对的虔诚,也能做到绝对的纯粹,绝对不胡思乱想总是活在当下,他本身就离道很近了。越是聪明自以为是,期盼很高欲望很执着,离道越远。

清代纪晓岚的老师两句话很好: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两句话虽然说的是做人,但是这也是求道的前提条件,做个优秀的人尚且要知足和无求,更何况求道呢?求道求道,求字去掉,就是道嘛!


开悟的人,是和普通人有点区别,但是你要知道,开悟的人之所以可以开悟,他是在诸多磨难、常人难以消解的孤独、生涯对灵魂的不断冲击,等等这样的煎熬磨砺中,豁然放松,顿然放下,卓然放手,才能生死重来蜕变而出。

这不是一股向往和执着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不是光学习和努力就能做得到。

所以老子用弃圣绝智四个字说尽这个事。

俗世所认为的聪明、博学、努力奋进、决心信仰、逐梦而行,光芒荣耀,统统在这里毫无意义,它并非否定这些,因为恰恰它不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你拿着肯定拿着否定两张门票都进不了它这个屋。可是一般人也舍不得撕掉自己一辈子积攒起来的门票。只能在门外徘徊焦虑疯魔。

如果你懂得放松放手放下,撕掉你的门票,丢开你的向往,搞不好门就会消失,无门可进也无需进出,内外一体空空如也又全然都在。

我听到这里,摆手道:你打住,我不想听了,第一听不懂,第二我也不知道要怎么搞,我还是去找个开悟的老师好好教教我吧。

于是我向他告辞,出去找老师,结果好多年过去了,老师找不到,自己一头雾水迷茫得很陷入了困局,有时回想他的话,也有道理,就想回去找他,却发现他已经搬家,了无踪影。




古人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事是说,修道人的道力还是敌不过自己的业力。即使你开悟了,你也还是逃不过业力,还是要在世上受报。开悟的人,就是独具了这个慧眼,能洞彻因果,当业报现前的时候他能了了分明,不惊不怖,无烦无恼,平平静净的欣然接受。因为他没有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所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此悟道的人就不会再造业了,并且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修行当中能做到随缘了业,渡化有缘。

俗话说:大凝有大悟,心地自然明。。但正真开悟还是离不开历代祖师大德的讲经说法,离不开眼前的,真正的,明明白白的法师的开示。你机缘成熟了,很有可能就被师付当下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把你给点醒了。这一下功夫你把它给抓住了,刹那之间你就开悟了!见性了!见诸法实相了!这就叫当下即悟,当体即空。

所以要在刹那之间抓住那个当下,过了当下就不知道要等到那一下。

佛的智慧广大无,佛的智慧深不可测,佛的智慧微妙难言!无论在家无论出家,都一定要多听经闻法,听明师的,听正真正见的。什么是明师呢?什么是正真正见的呢?那就是讲《楞严的》的,讲《妙法莲华》的,真正示导你开悟见性的。

开悟人的修行称无漏行,开悟人的智称妙智,智起用称为妙用。开悟人知道自己的使命,敢于肩挑重担,也敢于承担后。

开悟和不开悟的差别就在于,不开悟的人时时刻刻处处为自己,开悟的人时时刻刻处处为他人!




【开悟前跟开悟后是天壤之别】

1、开悟前是人云亦云,开悟后是独立自主。

2、开悟前是杞人忧天,开悟后是淡定自如。

3、开悟前是斤斤计较,开悟后是坦坦荡荡。

4、开悟前是自卑,开悟后是自信。

5、开悟前是靠父母靠朋友,开悟后是自强不息。

6、开悟前是浑浑噩噩,开悟后是笃定前行。

7、开悟前是怕这怕那,开悟后是无所畏惧。

8、开悟前是心浮气躁,开悟后是心静如水。

9、开悟后是一片乌云,开悟后是豁然开朗。

10、开悟前是一事无成,开悟后是功成名就。

王阳明在农场悟道之前,是命运坎坷,开悟后,就平步青云,成为中国不可多得的圣人。做一个开悟的人,必定大有所为。




知道千代野吗?这是日本史上的一个美女尼姑,她抛弃世俗的美貌,一生致力于求佛悟道。在镰仓中期的时候,千代野出身显贵,是安达泰盛的幼女,成年后被达官显贵疯狂追求,包括当时的幕府掌权武将北条义时,不过这个美女拒绝了别人的求爱。她是在一次禅师讲法中悟到,美貌不过是皮囊,再美也没用,也会死,死了就是一堆白骨。千代野很有尼采的虚无主义精神。

千代野的父亲去世之后,她就出家,但是很多庙宇不收留她,觉得她太美,根本不适合出家。后来她去了建长寺,当时的主持是来自中国的传法和尚,道隆,字号兰溪,他在南宋淳祐六年率中国第一个禅宗代表团东渡日本传法。在日政大臣北条时赖的支持下创建了建长寺,将宋代禅寺建筑传入日本,并著法语规则,规范日本禅林,为日禅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道隆跟千代野说,“你想参禅悟道是好的,但我也希望我的弟子们也是好的。如果你在我这里求道,我这里的弟子会疯掉的,他们会忘记初心,忘记他们的经典,以及所有的一切,你会成为他们的神。因为你很美,这是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以前也有很多女人出家,但她们什么也没有悟到,反而玷污了佛门净地,所以,你走吧。”

千代野醒悟了,她的绝世美貌竟然是她悟道的最大障碍。她找不到其他方法,为了追求自己的信仰,千代野用火钳夹着滚烫的木炭把自己毁容了,毁容之后,她再去找道隆禅师,禅师被她感动,终于为她剃度,取名无著。

但是,千代野虽然成了一个出家人,但是,在寺庙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她并没有悟到什么,每天挑水,扫地,种菜。她求道心切,想大彻大悟,但很不如意。于是道隆跟她说,“有所求,是无法真正开悟的。”


就这样过了一些年,千代野去挑水,她提着满水的木桶往寺庙走,这样的工作她已经持续了三十年。但这天似乎有点不一样,当天的月亮很美,千代野看到月亮映在破旧的木桶里,忽然,木桶破了,散架了,水倾斜而出,桶里的月亮也没有了,于是,千代野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禅诗:
我曾竭力使水桶保持圆满

期望脆弱的木桶永远不会断裂

然而在顷刻之间,桶底塌陷

从此再也没有水

再也没有水中的明月

而我的手中是——空。

千代野的故事告诉我们,开悟是一个随机事件。很多人一辈子悟不出什么东西来,因为悟道是不可预测的,你无法管理这种感觉和认知。但是开悟有个姿态,一个人如果想要开悟,不管能不能悟道,他必须做悟道的准备。就像一个人总是失败,他如果要开悟,就必须总是想着成功的方法,虽然成功不一定是想想就可以成的,但由于总是考虑成功之道,在恰当的时机和条件下,没准他就开悟了,悟出一条成功之路。


所以,很明显,开悟是现在时和过去时的对比。对比很容易,比如,过去的懒人现在变得勤快,你可以认为他是开悟了,过去的愚昧现在变得聪慧的,也可以是开悟,但不能说一个人过去很穷,现在变得有钱,就是开悟。开悟,悟的是精神,由精神变化导致的行为结果,我觉得可以看成是开悟,而且这种精神和行为相互联系的变化很深刻,很紧密。相当于说,开悟是打开了自己封闭的精神世界,从而让自己的认知更加的宽广和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盘陀   无事   妄念   禅师   月亮   木桶   日本   妄想   老实   执着   聪明   小子   智慧   老师   精神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