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中专生们,现在过的怎么样?

听到“中专”这两个字心就象被针扎的那样疼,这种感觉已经伴随我三十多年了。我是73年的,就因为当年中考时听了妈妈的话上了中专,不仅人生全毁了,而且也埋怨了我妈几十年。


上初中的时候,我在班里是第一名,而且是那种没人能超过的绝对优势,我的梦想是上大学,而且我也很有自信自己能考上。


然而到了初三的时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因为家里是农村的,祖上三代都是农民,妈妈从十九岁嫁过来,一直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辛苦忙碌,所以她心中有了一个很固执的念头,那就是坚决不能让我成为农民。


而当时考上中专就可以转为城市户口,所以我妈把这个当成改变我命运的唯一途径,甚至等不及我考上大学也一样能摆脱农村。


那时候中考分为三批:第一批是选拨师范生,然后是考中专,最后才是考高中。估计这个模式只有那个时代,只有我们同一个地区的人才知道吧。


妈妈首先让我参加了师范考试,因为我根本不喜欢当老师,所以没把考试当回事,胡乱地考了一下,算是走个过场,结果那年,我们那一届只有一个女孩考上,而其余考上的二十来个,全是补习生。


70后都知道,那时候初中的补习多么流行,有很多人都要补习,就是为了不上高中,直接考中专。反正初中的那点知识,死磕下来总能考上的,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还有补了四五年的。


在那种思想引导下,妈妈也是这个趋势,她明确告诉我,第一年能上就上,考不上补习也得上中专。




妈妈之所以这么坚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一个本家叔叔,他在我们学校当老师,教的是补习班,而他的理念就是所有的好学生都应该上中专,好像在他的脑海里,没有大学这个概念。


于是在他的影响下,我们整个家族的孩子们都去考中专,有几个补习了两三年的都考上了,更让他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


他经常来游说妈妈,让我考中专。我妈对他的话奉为圣旨。


师范没考上,我就参加了中专考试。当时我的想法是,象师范一样胡乱答一答,盼着落榜了就能上高中了。

所以我每门课都没怎么认真答,在英语考场上,我早早做完题,懒得检查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最后英语只考了80多分,而我当时是班里英语课代表兼学习委员,英语几乎是年级前三的水平。


成绩出来后,英语老师看着我,深深叹了一口气,说:真没想到,你能考这么点儿。

但是我平时基本功扎实,所以总分竟然够了上中专。


虽然总分是够了,但是很尴尬的一个分数,当时中专分第一批和第二批,如同现在的一本和二本,省外的和省内比较好的中专是第一批,其他一般般的全是第二批。


而我的分数,刚在第一批录取线上,所以就算报了第一批,也很难录取。


但是我妈高兴啊,她激动得四处告人,在她看来,这就意味着我不用回家种地了。

最后,我妈去让我那个叔叔选学校,给我选了个省城的一个中专,我的分数上那里是绰绰有余。


我一直在犹豫,内心想上高中,但是又不敢跟我妈反抗,因为我知道她全是为了我好。


跟几个要好的同学商量,有个同学告诉我,她也打算上中专,上了中专以后还可以考大学。那我想着,既然这样,我上完中专再考大学,既能早早转户口,不辜负我妈的期望,又能圆自己的大学梦,岂不是两全其美。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我有多傻多天真。


但是我的班主任是知道这些的,她找到我,苦苦劝我:以你的水平,千万不要上小中专,上高中吧,肯定能考上大学的,退一万步就算到时候考不上大学,高中也可以考中专啊。如果你怕没参加高中考试人家不要,那我跟高中校长认识,我去说他肯定会要你的。


但当时的我已经被我妈洗脑了,就婉言回绝了班主任。我错过了唯一的机会。


不出意外地我被录取了,我妈拿着通知书又高兴了很多天,我也对未来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




但是我很快就失望了。中专里的学习气氛完全松了下来,没人再刻苦,大家只是混个及格,比较努力的也是为了奖学金比别人多学一些。


更多时候,我们无所事事,上课睡觉看杂志,自习上聊天,下了课出去逛街,看琼瑶小说。

我感觉到了在虚度光阴,但是又无能为力,当时也没有魄力从中专退学回去上高中。


混完四年,还以为顺利找个好工作,这辈子就OK了,谁知我们最后一年包分配,把我分到了一个濒临倒闭的食品公司。其实还不如不包分配,那我或许还自己去闯一闯。


在食品公司,我从一个人人羡慕的学霸,沦落成为库房的保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库房,往出发料,给前来领料的工人称那些叫不上名来的食品添加剂,还有一袋一袋的面粉。


也是那时候,我知道了,中专毕业根本不能考大学,只有高中学历才能考。所以我的大学梦彻底破碎了。


再后来那个厂子倒闭了,我又到社会上自己谋生,卖过服装、做过药品推销,为了微薄的收入,拉下脸来四处奔波。


而我的一个同学,当时学习永远追不上我的那个女同学,她上了高中,考上大学读了研,在省城一家国企当上副总。


刚开始几年,我都没脸见人,有时候碰见初中的同学,他们还会挖苦我:嗨,高材生,在哪儿高就啊?


慢慢地,我躲着不去见人。

过了几年,我妈又觉得我老大不小了,应该结婚成家了,匆匆给我安排了相亲,我稀里糊涂就结婚了。其实那年我才24岁。


因为没有稳定工作,我也找不到什么条件好的,男方也是个打工的。我苦苦经营了十来年婚姻后,还是过得紧巴巴,一点起色也没有。




这样的日子跟我想象的简直是天上地下,我由不服输到慢慢接受命运。经历了很多锥心刺骨的疼痛。


后来我离婚了,带着孩子出来了。虽然现在到了体制上班,有了固定的收入,但是只是混日子等退休罢了。


我的人生从决定上中专的时候起,就全变形了,可以说我的心从那时候就如同死去了一般,再也没有了活力,也没有了真正的快乐,也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如今我已经年过半百,但是每年的6月份,高考的那几天,我的心都会痛,晚上都会梦到考试或者上课的场景,在我的心里,是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遗憾。


所以,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他们会被强制性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当然也有人能跳出去,站得高看得远,但是大多数人眼光的局限性,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结局。


真的好不甘心哪,真想再重新活一回,什么也不干,就是学习考大学。可惜,时光永不再来。




兄弟不才,1991年省属中专生,1995年毕业。现正处实职五年多了,向副厅奋斗中。_




1993年初中毕业时,我大哭了一场,因为我以第4名的成绩考入一所高中。而排在我前面的那3个同学,一个考上师范,一个考上卫校,一个考上粮校。


那时候,考上这些中专,那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这些考上的佼佼者都是下一届学弟学妹的榜样,会被老师们拿来作为标杆衡量学生。

我不情不愿地读了高中,然后考了一个一般般的大学,然后分配到一个不好不坏的单位,一晃就是20多年。


当年考卫校的女同学,毕业后就失业,最后在村里当赤脚医生,但她要强,通过不断自修,不断提升,最后在市医院成了一名很有名的内科医生。

当年考粮校的男同学,毕业后分配在粮管所,后来粮管所解散,他下岗。中专水平的他找工作处处受限,最后成了微商,但似乎不大成功。

前两天刷到他在直播唱歌,一个人站在小河边歇斯底里的唱,直播间只有两个人,我默默地加入粉丝团,送了灯牌,送了礼,说了一句:“加油!”


考师范的同学,如今是小学老师,情况一直稳定。

这3位同学曾经是时代的宠儿,最后又成了时代的弃儿。如果他们选择读高中,进清华北大可能也不是问题,他们选择了中专,随着时代发展,他们的中专文凭又成了前进路上绊脚石。

但无论如何,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永远是王道!时代在不断淘汰跟不上时代的人,却永远厚待一直朝前奔跑的人。




2008年,局里从学校借调一个小伙子,分到了我们科室。他72年出生,初中考上师范,分配到农村小学当老师。我们共事十几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他叫耿玉寒,名字中有一个字与我父亲的名讳相同。所以,还未见面,就对他平添几分好感。

那一年,我所在的科室有两人退休,人员青黄不接。正式人员只剩两个,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年龄比较大,身体不好,病病殃殃的,工作根本顶不起来。因此临时借调了两人,耿玉寒是其中一个。

那天他来报到,门开处,进来一个瘦高的小伙子,干净、朴素,真是人如其名,玉面书生,文质彬彬。

他一来就接手了科室最棘手的一件事:这项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专人负责,量大、严密,不允许出一点差错。

他上手很快,吃透了相关文件、材料,马上制定方案,开会布置,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基层的人都给我叫苦,说:真是要命,好不容易盼着老张走了,又来了个小耿,一个比一个较真,一个比一个严谨。

看似埋怨,其实从他们的话中,我听出的更多的是褒扬和赞许。

我发现小耿特别能钻研,经他手的工作,他都要弄个汤清水透,明明白白。

机关上见多了敷衍了事,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之人,我感觉我们科室拣到了一块宝。



逐渐熟悉起来,我发现在他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出身寒门,勤奋好学

他出生在我县最西北的一个村庄,号称我县的"西伯利亚"。当年为了跳出农村,他放弃高中,选择中专,因为考上中专就转户口,吃公家粮,有助学金,包分配。不用家里花钱了。

毕业分配工作,他成了一名小学老师。

他给我说起刚参加工作时的艰辛:住在四处透风的宿舍里,冬天每人分200斤煤,掺上土,生个小铁炉子取暖,晚上躺进冰冷的被窝里,冻得上、下牙直得得,浑身打颤。

忆往昔,他满是对当前生活的感恩和满足。

参加工作后,他不辍学习。毕业几年内,通过自学考试,先后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本科毕业证。

思想传统,循规蹈矩

他根红苗正,真正称得上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说话还是处理问题,事由事体,正事正办,从不搞歪门邪道;言语得当,从不会油嘴滑舌那一套。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从他身上,时时刻刻都体现出一个真正的老师的影子。

居芝兰之室,耳濡目染,日久生香。与他相处久了,我们办公室愈发风清气正,特别受大家喜爱。

孝顺父母,注重家庭

他有6个姐姐,是家里的独苗。从他身上,丝毫看不出一点恃宠而骄的影子。

他是最小的弟弟,感觉却有大哥风范,是大家庭的主心骨。

整个家族,只有他在县城工作,其他都是农民。他的家,就是所有家人来县城落脚的驿站。

几个姐姐,只要有点事,就打电话找他,让他帮忙,或者让他帮着拿主意。

任何时候,接到电话,他总是和颜悦色,能帮忙就出手帮忙,该拿主意就帮着出谋划策,每次都打发姐姐一个满意。

对于十几个外甥来说,这个舅舅就是他们人生的指路明灯。

无论上学、报志愿、找工作、结婚生子,这个舅舅尽心尽责,从不缺席。

有4个外甥步他后尘,考上了老师。

记得有一年,他已经不在我部门工作了。他大姐的女儿左侧腹痛难忍,病因不明。去北京治疗,确诊脾栓塞,让她转院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

那个时候转诊非常麻烦,他找到我,一起去找在新农合负责的我的同学,帮忙做工作。

他跑前跑后,无论花钱还是出力,全力以赴,让人动容。后来他外甥女手术顺利,转危为安。

他的父母皆高寿。

作为最小的儿子,他刚成家立业,父母就老了。风烛残年,病痛缠身,他一身担起了养老的担子,从没麻烦过姐姐们。

天暖和的时候,父母回了老家。他骑自行车每周回去一次,备好米面粮油、蔬菜水果;冬天接父母跟他过冬,把腿不好的娘背上5楼。父母跟着他,很享福。

耿玉寒虽然长得挺帅,又吃公家饭,可是并不好找对象。

学校领导给他介绍了一个附近农村的姑娘,叫王秀平。学校分了一间平房,他们就结婚了,一年后儿子出生。

后来他调到县城的学校任教,买了房子,举家迁到城里,老婆开始打零工。

他是我见过的男人中,对老婆说话时语气最平和的一个。有事说事,慢声细语,从来不会急赤白脸的。

我见过他老婆,个子不高,胖墩墩的,一脸农村出来的女子憨厚老实的样子,站在玉树临风的耿玉寒身边,像一株红高粱一样。

她有着让很多女人羡慕不来的福气:有个体贴、暖心的老公。

他们的儿子长得跟耿玉寒一模一样,高高瘦瘦,温良谦和。考上了本省的医科大学,学的全科医生。

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借调的人员往往有临时观念,或者只是把单位当个跳板,工作上扎不深。

耿玉寒来到我们部门,一点不生分,从不拿自己当外人,一副主人翁姿态。

他分内的工作,严谨细致,丝丝入扣。面上的工作,他仔细钻研,没多久就掌握了全盘工作,成为行家里手。

来我部门咨询的,都愿意找他。


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我们科室,是局里对外的一个窗口,直接面向社会。老张未退的时候,事情一忙,心浮气躁,经常产生一些小纠纷、小摩擦,让人觉得我们科室门难进,脸难看。

耿玉寒来了之后,办公室氛围冰雪消融,如沐春风。

有些人就有这样的魅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善意待人,瞬时化干戈为玉帛,化矛盾于无形。

他不说什么大道理,也从不跟人论长短,推心置腹的几句家常话,一脸诚恳的态度,让人根本生不起气来。

他是我们部门的定海神针,有他在,永远风平浪静。

精打细算,生活节俭

他很会过日子,但不会让人觉得小气。

他借调到我们科室的时候,已经评上了高级教师。

我们年龄差不多,他的工资比我高3千块钱。

可是他非常节俭。一年四季,只有那几件衣服,不断换洗着穿,干干净净的,很少见他穿新衣服。

工资再高,他从不炫耀,家庭负担再重,他也从不抱怨。

安贫乐道,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他很瘦,胃不太好。有时喝了茶,胃不舒服,他就去单位旁边的小超市买那种两块钱一长条的钙奶饼干,抽屉里常备。

他经常拿出来给我们分享,不觉得廉价而寒碜,他边吃边说:粗茶淡饭最养人,越简单的食物越养胃。

2015年,县城的西外环开发了一个楼盘,地处偏僻,价格低廉,大部分人都不看好,销售遇冷。

因为便宜,耿玉寒出手买了一套,给儿子准备的。

当时我劝他,儿子毕业后不一定在哪儿就业,现在买房子未时太早。

他说:房子早晩要买,晚买不如早买。如果他不回县城工作,我就把房子卖了给他在外地买房。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仅仅一年后,这个项目旁边建了个学校,房价每平米一下飙升二千元。

耿玉寒拿到钥匙,简单装修之后租了出去,抵消了一部分房贷,还贷压力一下子减轻了不少。

在机关中,耿玉寒的负担最重,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大部分人都开车上下班,他骑个自行车,每天乐乐呵呵的,一副最幸福、最知足的样子。

这部分借调人员在各部门成了业务骨干,为了充实机关力量,局里先后安排了两次考试,从借调人员中选拔一批优秀的转成机关正式人员。

耿玉寒两次都放弃了,没有报名。只要报名的都考上了。

因为转到机关就要取消高级教师待遇,工资一下子降低几千块。

我找他谈话。

他说:我上有老,下有小,都靠我的工资养活,我虽然知道转到机关的好处:可以一劳永逸,安稳下来,只要工作努力,政绩突出,还有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可是家庭更需要我的高收入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放弃自己更好的前途,选择为家庭带来更多一点的实惠。

2018年,机关整顿,不允许借调、混岗使用,机关所有的借调人员都各归各位了。

耿玉寒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学校,拿起了粉笔,从一年级开始教语文。

共事多年,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我敬重他的人品,佩服他的能力,他的离开,让我非常不舍,更是深深地替他惋惜。

那些跟他一样的借调人员,甚至比他来得晚的,只要转到机关来的,大部分摇身一变,成了机关一员,甚至得到了提拔,走上领导岗位,而他回到原点,大概率一辈子就是个小学教师了。

而他本来有机会让自己站上一个更高的舞台的。



后来,我们一起吃饭,我问他为当初的选择后悔吗?

他笑着说:事过不悔。我现在觉得挺好的,每天教小孩子读书、认字,充实又有趣,简单又快乐。

我心里感慨万千:他说的太对了,无论干什么工作,于他来说,不但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精神和理想的寄托。

有个这样的老师,何尝不是那些孩子们的幸运呢?

题主的问题:70后的中专生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我想,耿玉寒是千千万万个70后中专生中的一员,他不代表他们全部,但他身上有这群人的缩影。

一、70后考上中专是怎样的存在?

1、70后的中专生们,都是尖子生。

那个年代,考上中专的是凤毛麟角,中专分数线比高中多出二、三十分,含金量高,不亚于现在的985 、211,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尤其是农村出身的孩子,宁愿弃高中不上大学而选择中专,为了转户口,分配工作,有的专业还免学费,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2、改变命运,‬‬给父母争‬光。

60、70年代出生的孩子,有谁家孩子考上了中专,那可是街坊邻居羡慕的对象,一个村里考不上几个。考上之后就是国家的人了,包分配,铁饭碗,不但自己有出息,更给父母争光。

二、70后的中专生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70后的中专生们,现在基本上都是40至50岁的人,在那个国家急需专业人才的年代,能上中专的都是人中龙凤,如今他们正年富力强,无疑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因为他们学的专业不同,分配的单位不同,从事的岗位不同,人生的际遇也各不相同,日子过得也是千差万别:

1、一部分进入机‬关‬,走上领导岗位

机关事业单位中,中专出身的大有人在,他们逐渐从各自的岗位上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

2、一部分进入教育系统,教书育人

中师毕业的大多去了乡村学校,他们现在依然在学校挑大梁,大部分成为中层以上的骨干,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3、一部分进入医疗卫生系统

这部分人有医生、护士。做医生的大都通过继续深造,绝大多数自学考试上大专、本科甚至后来上研究生的都有。

4、有的进入了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红火的地方国企或者集体企业

后来企业改制,很多人离职、下岗、重新就业了。

5、头脑灵活的,自己创业

他们抓住市场经济的发展机遇,自己创业,‬大‬多‬事情比较成‬功‬。‬

写在最后:

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学历,人生路上,只要不断努力、勇于进取,就是生活的强者。

就像耿玉寒一样,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无怨无悔。

人生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难‬。‬所有的过往,都是岁月的恩赐。‬




70后的中专生大多数是人中之龙,要知道那时的中专可不是容易考上的,国家给分配了工作。大部分人成了所在单位的骨干,其中优秀者已经成长为领导层。总体都不错,他们现在也是建设者中的中坚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中专生   科室   中专   师范   分配   父母   机关   高中   同学   农村   老师   人员   学校   时代   财经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