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为何要杀死母亲薄姬唯一的弟弟薄昭?

公元前170年,汉文帝刘恒的舅舅薄昭犯了法,汉文帝决定杀薄昭,但他又不想自己手上沾血,便劝薄昭自杀,薄昭不肯。于是,汉文帝用了一个很极端也很缺德的方式,让薄昭不得不死。

先不要说薄昭是汉文帝刘恒唯一的亲舅舅,汉文帝又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就说汉文帝能够顺利当上皇帝,他的舅舅薄昭功不可没,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铺路。

靠着外戚当上了皇帝,等坐稳了皇帝之位,又要除掉外戚,似乎跟汉朝的其他皇帝并没有什么不同。

汉文帝的这一做法,也在后世引起很大的争议。魏文帝曹丕就嘲讽汉文帝:

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之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

意思是说,如果汉文帝当初只是赡养舅舅,而不给他权力,就不会有后来的杀舅之举。

唐朝宰相李德裕也觉得汉文帝杀舅之举不近人情:

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安也。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

那么薄昭究竟做了什么事,让汉文帝非杀他不可呢?事情要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开始说起。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一驾崩,吕后就开始找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姬算账,尤其是戚夫人,吕后是对她恨之入骨,直接将她做成了人彘扔在猪圈里,还毒死了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

而对于薄姬,因为刘邦生前并不宠幸她,甚至都没见过几次面,加上薄姬这人懂得无为之道,不争不求,因而没有被吕后迫害,让她跟着自己8岁的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国。

薄姬的弟弟薄昭也跟着一起去了代国。

代国在今天的内蒙河北一带,在当时还是一个非常荒凉偏僻的地方,除了贫瘠的土地,就是近在咫尺的匈奴。

环境虽然恶劣,但也使得薄姬母子远离长安的纷争,没有成为吕后的眼中钉。

刘恒在代国就藩的15年里,他的舅舅薄昭承担了父亲的责任,他陪刘恒读书,带刘恒去实地考察代国的民情,使得代国在刘恒的管理下,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要说薄照最大的贡献,发生在公元前180年。

公元前180年,掌权了15年的吕后终于领了盒饭,忠于刘氏皇室的丞相刘平、太尉周勃诛杀了吕氏一族。

当时的皇帝是吕后立的,也就是汉朝的第四位皇帝后少帝刘弘,朝臣却认为无论是刘弘,还是汉惠帝在世的另外三个儿子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都不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都应该废黜。

显然,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四个孩子身上流着“吕家血脉”,再立他们中的任一个为皇帝,已经不符合正确的政治方向了。

所以朝臣们决定来个“乾坤大挪移”,盯上了宽厚仁慈,外戚力量又薄弱的代王刘恒,把汉朝皇位从汉惠帝刘盈一脉转移到了刘恒一脉 。

面对这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皇位,刘恒却不敢贸然进京,甚至认为是陈平、周勃等人设下的圈套,用来试探他的。

他赶紧召集代国的属臣们开会商讨,代国的属臣意见也分成两派。有的认为这当中肯定有诈,建议刘恒称病推辞,再观察看看;有的认为朝廷没必要拿皇位开玩笑,不用担心,应该立即启程。

刘恒拿不定主意,这时,他的舅舅薄昭毛遂自荐,说他可以替刘恒去长安打探一下情况。

要知道,薄昭此举可是冒着生命危险,如果真的有诈,薄昭可是有去无回了。

但不得不说,这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与其坐在家里猜测,不如直接派人去探一下虚实。而薄昭无疑是最稳妥的人选,他是刘恒的亲舅舅,和他是利益共同体,不用担心被买通。

薄昭来到长安,见到周勃,问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回到代国复命,刘恒才放心地到长安当了皇帝。

刘恒当了皇帝之后,也用实际行动回报了这个唯一的舅舅,先是封他为车骑将军,去代国接薄太后进京,之后又封他为轵侯。薄昭也是汉文帝时期最早封侯、封侯户数最多的,有一万户。

要知道,诛吕有功的刘揭才一千户,就是刘恒倚重的府邸旧臣宋昌也才一千四百户。可见,刘恒一开始对自己这个舅舅还是相当优待的。

刘恒封薄昭为万户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考量,就是壮大外戚的力量,用来平衡朝中的官僚功臣集团。这也是两汉时期皇帝们惯用的政治手段。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到权倾朝野的万户侯,又是当今后帝的唯一亲舅舅,薄昭飘了,以为这汉室天下就是他家的,可以为所欲为了。

  • 先是收受贿赂。

刘恒坐稳皇帝之位后,就开始打击重臣,把他们都赶回自己的封地去。

周勃回到封地后,担心会被人杀害,所以每天都穿着铠甲,见当地郡守、郡尉时都还会让家人手持兵器,结果就被有心人告发到汉文帝那里去,说周勃要谋反,汉文帝就借机对周勃治罪,并将他关进牢里。

树倒猢狲散,没想到堂堂的开国功臣、万户侯入狱后竟然被狱吏们百般欺凌,周勃担心被杀,就拿了千金送给狱吏,狱吏给周勃献计,让他去找国舅爷薄昭想办法。

周勃便将当初汉文帝受封他为右丞相时赏赐的五千金,都送给了薄昭。薄昭收了钱后便去找薄太后,由薄太后出面保了周勃,否则周勃可能就会要死在狱中了。

  • 其次是擅杀朝中大臣。

公元前170年,汉文帝推行新政,就派监察员钟毓到太原去巡查。太原正是薄昭的封地,当时薄昭在朝中任职,封地是由他的侄子薄贵管理。

但这个薄贵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在封地作威作福,强取豪夺,搞得百姓怨声载道。钟毓查明后,立即行使了自己作为使者的权力,将薄贵就地正法。

薄昭得知后,气得差点吐血,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这钟毓分明不把自己这个国舅爷放在眼里,便直接将钟毓绑到了自己家里,并将他毒打一顿,还要求他要给自己的侄儿薄贵披麻戴孝。

钟毓生性耿直,刚正不阿,誓死不从,愤怒之下,薄昭一刀将他给嘎了。

薄昭擅杀使者,按律当斩,但薄太后出面为弟弟求情,汉文帝没办法只能放了薄昭。

钟毓的老婆得知丈夫死于非命,凶手却仗势逍遥法外,一怒之下,竟然不顾还有个在喝奶的孩子,留下遗书,自杀了。

钟夫人以命来抗议“司法不公”,这下汉文帝就是想饶舅舅一死都没办法了。但如果他下旨杀了自己的舅舅,又会让自己落得个不仁不义的骂名。

于是他就派丞相张苍和老将军周兴去劝说薄昭,让他服法自裁。但薄昭并不想死,任凭张苍和周兴磨破嘴皮子,都无济于事。

思来想去,刘恒想了一个损招,给薄昭来个“活出丧”,先是令人在宫中设下灵堂,又派文武百官披麻戴孝来到薄昭家中去哭丧,一众人哭喊着“国舅爷一路好走哇”,薄昭彻底绝望,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喊了一句“刘恒你忘恩负义啊!”便拔刀自刎。

表面上,“文帝杀舅”是薄昭犯了国法,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文帝必须杀了薄昭才能对天下人有所交代。

但这只是表象,“文帝杀舅”之所以会在后世引起争议,就是因为这里还有一层“孝义”所在,毕竟汉文帝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孝义”是他的一大标签,即使他舅舅真的犯了罪,也不一定要判其死刑,无期徒刑也是可以的。

而汉文帝之所以一定要舅舅死,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原因:

  • 1、将外戚干政的火苗扼杀在摇篮之中

“外戚”是汉朝的一大政治特色,新皇登基时无人可用,只能依靠自家人,也就是外戚,但重用外戚就会导致外戚干政。等皇帝控制了权力之后,又必然要诛杀外戚,汉文帝也不例外。

汉文帝对于外戚干政是十分敏感的,他就是因为吕后干政才在偏僻的代国蛰伏了15年;就是因为吕后干政,他的兄弟们才一个个地死在吕后的刀下。

所以,虽然汉文帝给薄昭封了万户侯,却并没有给他实权。不过汉文帝没有给薄昭实权不代表他就没有实权,因为中间还卡了个薄太后。

作为皇帝,汉文帝有绝对的话语权,但他又是个孝子,谁的话都可以不听,却唯独不能不听母亲薄太后的话。

所以满朝文武都知道国舅爷薄昭的重要性,他是一个能连接宫廷、诸侯王和功臣集团的重要人物。这也是为何周勃入狱,要找薄昭去活动的原因。

汉文帝原本就没有证据证明周勃谋反,无非是找到了一个机会打击重臣而已。否则他也不会一边把周勃提拔为丞相,没有几个月后又让他回到封地去。

一边拉拢重臣一边打击重臣,是汉文帝巩固皇权的一个政治手段。薄昭的活动打破了汉文帝的计划,令汉文帝心生不满。

而薄昭擅杀汉文帝派出的使臣,则直接挑战了汉文帝的权威,不支持皇帝新政阴奉阳违就算了,连皇帝的宠臣都敢杀,再纵容下去,不得骑到皇帝头上来吗?此时不杀,更待何时呢?

  • 2、表面“仁爱宽厚”的汉文帝,其实深谙厚黑学

刘恒之所以被称为“汉文帝”,就是因为其仁爱宽厚,但事实却不尽然。

你要想,他是一个皇帝,光仁爱宽厚,没有一定的政治手段,如何管理朝臣,如何治理国家?

事实上,汉文帝作为西汉最杰出的三大帝王之一,和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相比,他更深谙厚黑学,这和他的经历和成长背景有关系。

汉初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各诸侯王、功臣集团、吕氏集团之间相互残杀,一不小心就身死族灭,而刘恒及其母亲薄姬就是由于不争宠,不出头,才得以保全性命。

因为这样的成长背景,使得汉文帝从小就养成了隐忍、谨慎的性格,这也是功臣集团会选他当皇帝的原因,认为他好控制。

但等到他当上皇帝,功臣们才发现他们都被汉文帝的表旬骗了,他绝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主儿,总是能不动声色,手不沾血,一脸无辜地把人给杀了。

就说在他当上皇帝后,他的其他七个兄弟被吕后迫害得只剩下淮南王刘长了。

刘长虽然是吕后一手带大的,但是在吕后时代他也过得是胆战心惊的,怕一不小心就会像其他兄弟一样死于吕后的刀下,所以在吕后时代,刘长都是循规蹈矩的。

等到刘恒当了皇帝之后,他就开始释放自己的天性,想着自己是皇帝在世上唯一的兄弟了,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了,就一步一步地试探汉文帝的底线。

先是在公开场合叫汉文帝“大哥”,然后又出于私人恩怨杀了列侯审食其。照理来说,杀害朝中大臣是要治罪的,汉文帝却原谅了这个弟弟。

这让刘长以为他哥哥的皇位也有自己的一半,殊不知他的皇帝哥哥正在温水煮青蛙呢,就等着他下水呢。

不知死到临头的刘长便又做了更出格的事,不仅出行规格复制了皇帝在长安的礼仪,还自己制定法律,任命郎中为丞相,还私自赐人关内侯级别以下的爵位,私下出使联络匈奴,相当于把自己当成一个国家的皇帝了。

结果可想而知,很快就有人上报到朝廷,最终刘长被定性为造反,这可是死罪。

汉文帝不想落得个杀弟的坏名声,没有杀他,只是废了他的爵位并将他迁往偏远的蜀地。

大臣袁盎提醒汉文帝:“淮南王会走到这一步,都是因为陛下一向骄宠所致。他性情刚烈,受不了这样的打击,陛下还是会落得个杀弟的恶名。”

但汉文帝充耳不闻,果然,刘长还是在半途中绝食身亡。

事后,汉文帝又无辜地说道:“我只是想让他吃吃苦头而已,之后还是会召他回来的,没想到他竟然这么想不开。”

而薄昭之死,和刘长之死,其实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汉文帝一开始也是各种纵容自己的舅舅,他才会无所忌惮,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之路。

刘长之死和薄昭之死,细品一下,确实能看得出汉文帝的手段。当然这个手段也不新鲜,早在春秋时期郑庄公对付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段叔共时就用过了,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由此可见,汉文帝刘恒绝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老实敦厚”,他其实是一个深藏不露的狠人。

作为皇帝,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人。




薄昭是汉文帝的亲舅舅,也是他的大恩人。但在薄昭还活着的时候,刘恒就下令,让全体大臣身穿丧服,前往舅舅家里哭丧。汉文帝以仁德著称,可他对亲舅舅,却无比狠心。

汉文帝刘恒,是青史留名的仁德皇帝。

他曾因感念缇萦救父,而废除肉刑;又因心疼百姓民生,而下诏免去天下田租。

可这么仁德的刘恒,却一门心思要杀掉亲舅舅。

《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刘恒为了杀舅舅,付出了很多努力。

最初,刘恒派出亲信大臣,去陪舅舅薄昭喝酒,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舅舅自尽。

但薄昭酒足饭饱,就是不接茬。

刘恒见状,不仅没有收手,还放了个狠招——让大臣们穿着丧服,跑到薄昭家里哭丧。

薄昭见状,知道事情没有回旋余地,便选择了自尽。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资治通鉴》)

刘恒为何要杀掉亲舅舅呢?

是薄昭十恶不赦,非杀不可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在详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来看看薄昭的身份和功绩。

薄昭的身份和功绩

薄昭,是刘恒唯一的舅舅,是太后薄姬唯一的兄弟。

薄姬的父亲是吴人,因为与魏王宗室家女魏媪私通,才有了薄姬。

作为私生女,薄姬很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母亲拿她争名,把她送给魏豹当姬妾,魏豹死后,薄姬又被刘邦纳入宫中。

在众多的姬妾中,薄姬无权无势,挡不住吕后的打压,争宠也赢不过戚夫人

刘邦死后,她苦苦哀求,才有了跟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国的机会。

薄姬的前半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前半生,而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兄弟薄昭

幼年时,两人曾经相依为命,到了代国后,姐弟俩又相互扶持。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对于薄姬来说,薄昭是她最重要的亲人。

刘恒非常孝顺,曾为母亲亲尝汤药,堪称《二十四孝》楷模。

最初,刘恒对舅舅也敬爱有加、百般孝敬。

而薄昭也投桃报李,不仅对刘恒特别好,还曾为他以身返险。

公元前180年,吕后身死,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但凡是刘家子孙,都想争一争皇位。周勃、陈平等忠于汉朝的大臣,在诛灭诸吕之后,提出愿意拥护代王刘恒为皇帝。

刘恒既高兴,又担忧。

高兴的是,他可以当皇帝了,担忧的是,当时京城局势混乱,不知道这传出来的消息是不是有诈。

可是,只要有万一的希望能当皇帝,谁愿意放弃?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薄昭站了出来,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去京城一探究竟。

薄昭,是刘恒的亲舅舅,他出面既代表了刘恒的诚意,又能保住刘恒的安慰,一举两得。

但此时前往京城,无疑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

薄昭义无反顾,并最终带回了好消息:“不用怀疑,他们是真心愿意支持你的。”

就这样,刘恒入驻长安,成为汉朝皇帝。

可以说,在刘恒的登基之路上,舅舅薄昭立下了大功。

而刘恒也没有亏待舅舅,登基后,他立马封薄昭为轵侯,后来又加封他为万户侯、车骑将军。

乍一看,刘恒和舅舅之间,不仅有血脉亲情,还有相互扶持之恩。

为何刘恒非要让薄昭死呢?

这一切,还要从一段 “激情杀人”的故事,开始说起。

“激情杀人”

当时,刘恒派钟毓当使者,去薄昭的封地宣讲探查,正好遇见薄昭的侄子薄贵为非作歹。

钟毓刚正不阿,二话不说,把薄贵抓走,当场斩杀。

薄昭得知后,跑来找钟毓理论。

结果,钟毓撂下了这样一句话:“你的侄子已经被我杀了,你能拿我怎么样?”

薄昭是刘恒的亲舅舅,如今也是侯爷,哪里听得了这样猖獗的话?

一怒之下,他当场把钟毓给杀了。

这一下,事情就大了。

钟毓可是刘恒钦点的使者,而在汉朝,杀使者,触犯的是死罪。

尽管钟毓有故意激怒的过错,但薄昭杀人的行为,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消息传回京城,朝中大臣秉持了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薄昭杀使者,犯的是死罪,应该严格按照律法处死

另外一派则表示,薄昭杀人情有可原,加之是太后的亲弟弟,而且是汉朝的功臣,应当从轻处置。

刘恒听了大臣的意见,思索再三,决定不顾母亲的求情,处死舅舅薄昭。

不过,鉴于薄昭的功绩,所以,他决定给舅舅一个体面——自尽谢罪

刘恒下定决心后,才有了大臣们陪薄昭喝酒,为薄昭服丧的场面。

原本,薄昭也想挺一挺,希望外甥刘恒能够想起往日恩情,饶自己一命。

可当他看到大臣们穿着丧服上门的时候,便明白了一切。

他顺着刘恒的意思,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表面来看,刘恒不惜忤逆母亲薄太后,也要杀薄昭,是因为薄昭杀了使者,刘恒只是秉公执法。

因此,舅舅死后,刘恒得了一个“大义灭亲、秉公执法”的美名。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刘恒的帝王之心

刘恒处死亲舅舅,真的是因为“秉公执法”吗?

答案当然不是。

刘恒不是认死理的人,他的儿子、弟弟,也曾犯过相同的错,可刘恒从来不曾重罚。

比如,太子刘启,曾与吴王世子刘贤下棋,因输赢争执,而抓起棋盘打刘贤的头,致使刘贤当场死亡。

身为父亲的刘恒,包庇儿子,并没有做任何处置,只是单纯把刘贤的尸体送回给吴王。

这次包庇,也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祸根。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於是遣其丧归葬。”(《史记卷·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再比如,弟弟淮南王刘长,因为憎恨审食其没有帮助他母亲,把审食其约出来,用藏在袖中的铁椎捶了他。

事后,刘长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由此可见,刘恒的“秉公执法”,是有选择性的。

他能宽容儿子、弟弟,却偏偏容不下自己的亲舅舅。


这背后,蕴藏了丰富的政治因素。

第一,为自己立威,为新政、新法立威。

钟毓被杀之时,正处刘恒推行新政之际。

钟毓,是刘恒亲自指派的新政代言人、新法传播者。

然而,这个使者刚刚上任,就因为秉公执行新法,而被皇亲贵族给杀了。

从这个层面看,钟毓之死,不是简单的杀人案,而是新法、新政推行的问题。

如果刘恒放过舅舅,那么日后新法、新政的推行必然受阻。

薄昭的行为,往小了说,只是杀了一个臣子,但往大了说,就是阻碍新法的执行,等同于直接在刘恒的脸上,重重打了一巴掌。

所以,刘恒没办法留舅舅一命。

只要他留薄昭一命,就等同于告诉世人,新法为皇亲贵族让路,不过是一纸空文。

而这,是刘恒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因此,杀薄昭,是为新法、新政的长远考虑,更是为自己立威。

第二,严防外戚干政,避免吕氏的祸患重演。

自吕雉之后,“外戚干政”已经成为了大汉朝的警钟,类似“诸吕之乱”的事件,绝不能再度上演。

而薄昭的身份,是薄太后的亲弟弟。

这个身份,除了是刘恒的至亲,更是汉朝的外戚

薄昭并没有十恶不赦,而且劳苦功高,但他有个致命缺点,那便是嚣张跋扈

自从被册封为王侯之后,薄昭不仅有尊荣,手上更是掌握了实权。

欺压百姓,稀疏平常;帝王权威,偶尔也能挑战。

在杀钟毓的事情上,薄昭虽有被激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以往的跋扈使然。

他不觉得这有什么错,才会肆无忌惮的动手。

在这个基础上,刘恒杀薄昭,不仅是在秉公执法,更是在告诉所有人,自己绝对不会任由外戚无法无天,“诸吕之乱”的祸患不会发生。

那些四处观望、想要打着“清君侧”名号推翻刘恒的刘氏子孙,也可以消停了!

第三,敲打功臣,切勿倚老卖老,自恃功高。

在刘恒当皇帝的路上,薄昭有重要的扶持之功。而与他有着相同功劳的,还有以前的老臣周勃、陈平等人。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老臣在刘恒上位之初,有扶持之功,但是到了后期,他们基本都会走向倚老卖老、自恃功高的结局,能够一直清醒地保持君臣之谊的,寥寥无几。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句话,蕴藏了帝王的狠心,更蕴含了功臣的不懂收敛。

汉高祖刘邦,杀功臣的事迹就在眼前。

刘恒虽仁德,却也是个帝王,威严不容挑衅。

即便是亲如舅舅的薄昭,功勋卓著,在挑战法律、挑战皇权时,都会被毫不留情的处死。

如果其他功臣敢效仿,结局可就难说了!

因此,刘恒杀薄昭的第三个隐藏意图,便是敲山震虎,敲打其他老臣们。

在这几重原因下,薄昭不得不死,也必死无疑。

只不过,碍于薄太后的请求,碍于亲舅舅这层关系,刘恒不好直接把他押到法场。

因此,他尽量采用迂回的方式,逼迫舅舅自杀。

他先派亲信大臣去当说客,失败后,便让大臣们穿着丧服哭丧。

刘恒这是用行动表明,事情没有半点回旋余地。

而刘恒已经做到这份儿上,薄昭心里也彻底明白,若是再不自杀,下一步等待他的,可能就是诏书和刑场!

以上,就是汉文帝杀舅舅薄昭的始末了。

如果你是汉文帝,你会怎么处理舅舅呢?欢迎留言。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其母为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姬妾。此后,当时著名的女相士许负,为薄姬相面,告知其儿子将成为天子。这则消息,对于头脑简单的魏王豹来说,无疑是在说自己可以得到天下。于是,以为自己可以开挂的魏王豹,起兵造反,被韩信打了个落花流水。薄姬也成为了俘虏,被分配至宫中织布。一次刘邦看中其姿色,纳为姬妾,后生汉文帝刘恒。

按照“子以母贵”,应该是戚夫人最受宠;接着是刘邦原配吕雉,薄姬应该是第三梯队,甚至还往后。所以说,刘恒在刘邦的儿子中,是非常不起眼的。这个得益于其母亲薄姬,是个非常有大局观的人,有识人之明,对后宫的整体形势,做出了“风险评估”。

当刘邦放权给吕雉后,以及刘邦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失败后,薄姬更是看清楚了形势,让刘恒收敛光芒,隐藏自己。高祖死后,吕雉专权,为自己的儿子保驾护航,除去了大部分有继位可能的皇子,只剩下刘邦长子刘肥以及第四子刘恒。

这不仅保护了刘恒,也保护了薄姬。刘邦死后,娘俩和薄姬的弟弟薄昭,一同前往了封地。公元前180年,西汉功臣与皇室联手,推翻了吕氏一族。在推举新皇帝之时,诸位大臣没有选择在平叛中,立下大功的齐王刘襄(刘肥之子),便是忌惮刘襄的舅父驷钧势力,实在是不想再来一次“诸吕之乱”,转而选择刘恒继位。

身处封地代国的刘恒,面对“天上掉下馅饼”,不明就里,不知所措,担心是陷阱,不是馅饼。为此,派出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一窥究竟。最终,薄昭证实了,刘恒得以继位。可以说薄昭在消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是冒着生命危险,为自己外甥“探路”的。刘恒也没有亏待自己舅舅,分封薄昭为轵(读音zhǐ)侯,封万户。

至于说为何汉文帝刘恒最后,为何要逼死自己唯一的舅舅。事件简单经过是:汉文帝刘恒为推行新政,派出钟毓前往薄昭的封地宣讲,而薄昭的侄子薄贵,仗着薄昭、薄姬,在当地为非作歹,正好撞在枪口上。钟毓一点情面都不给,将薄贵就地正法。

此举触怒了薄昭,竟然让钟毓为薄贵披麻戴孝。在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的薄昭杀了钟毓。汉文帝知晓后,徘徊于清理与法理之间,为了不被母亲薄姬责备,安排了张苍、周兴前往薄府劝说国舅自尽,薄昭不从。汉文帝又派出数位大臣,披麻戴孝到薄府,哭活丧,逼着薄昭自行了断。最终,汉文帝如愿以偿,薄昭自刎而死。《资治通鉴》记载这一桥段: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表面上的原因是薄昭杀了汉文帝平叛的使者钟毓。实则是经历过“诸吕之乱”的汉文帝,非常忌惮外戚势力。虽一说到汉文帝,都是一片赞誉之声,但从上述逼死自己舅舅的事件,可见汉文帝也不是纯粹吃素的,再说了又有哪个皇帝是天真无邪的呢?

再者,汉文帝为推行新政,又为何单单选择自己舅舅的封地,作为试点呢?由此,可以反推很可能是,薄昭已经羽翼丰满。周勃曾将汉文帝所封的一万户食邑,转送给薄昭(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周勃可以说是,所剩下汉初功臣中的“带头大哥”了。连他都需要巴结薄昭,足以说明薄昭的势力威胁到了皇权,使得汉文帝开始警觉,导演了钟毓“代天巡抚”的好戏,目的是警告。只不过,此时已经膨胀的薄昭杀了钟毓,逼得汉文帝不得不又导演了一出逼宫的大戏。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薄昭的事情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权力没有限制,都会犯错误。

薄昭是薄姬的弟弟,也是汉文帝刘恒的亲舅舅。早年刘恒被封为代王以后,由于薄姬生性淡薄,不受刘邦宠爱,所以吕后当政时,并没有加害薄姬,反而将她送到了代地享福。

而薄昭就这么跟着自己的姐姐前往代地。这个时候的薄昭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人,至少是没有什么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他只想着过自己安稳的小日子。

毕竟看看戚夫人他们一家的下场,还是活下来的小日子最重要。因此这个时候的薄昭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低调到历史上没有他的尘埃。


一、薄昭是汉文帝登基的重要推手。

早年薄姬是魏王豹的小妾,由于长得比较漂亮,而且又有相士曾经表示,薄姬将来要生下天子,所以薄姬备受魏王豹宠爱。

可惜宠爱了很多年,薄姬就是没给魏王豹生下个儿子来。这或许就是天意,至于相士估摸着是当年的薄姬为了邀宠请来的。

刘邦在诛灭魏王豹以后,果断纳了薄姬,结果一个晚上就让薄姬怀上了孩子,此后刘邦再也没有宠幸过薄姬。

薄姬有了儿子刘恒,也就心甘情愿地过着寡淡的生活。刘邦不怎么喜欢薄姬,自然也就看不上薄姬的儿子刘恒。因此将刘恒封到了偏远的代地。


此后薄姬、薄昭和刘恒相依为命,在代地过着小日子。直到有一天,吕后去世,周勃等人发动了诛灭诸吕的政变,最终请刘恒入朝登基。

为啥呢?因为周勃他们考量了一番,觉得只有刘恒的母族是比较淡薄低调的,不会再出现诸吕的麻烦。因此刘恒算是沾了母亲和舅舅的光。

刘恒心里没底啊,因为长安城刚刚经历了一番杀戮,老吕家的人一个不留,就连汉惠帝的那几个孩子也都没保住。这种情况下,你敢轻易去长安吗?

但是明显这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那该咋整呢?这个时候薄昭拍着胸脯表示:外甥,舅舅给你去打探一下消息!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史记》

就这样薄昭便只身前往长安查探,周勃拉着薄昭的手,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了一遍。薄昭恍然大悟,立刻回去表示:一点毛病都没有,外甥你放心大胆地去登基,周勃是我铁哥们了!

就这样,刘恒才敢前往长安登基,要不历史上未必就有汉文帝这一号人物了。所以说薄昭是汉文帝登基的重要推手。因为如果派一般人去的话,刘恒也未必敢相信。


二、薄昭逐渐发现了权力的魅力。

汉文帝登基以后,立刻把自己的舅舅薄昭册封为轵侯,成为侯爵的薄昭,也没有让汉朝大臣们感到紧张,毕竟薄昭他们家的人,是出了名的淡薄,也就是所谓的老实人。

一般来说,老实人是不会害人的,所以周勃等人很放心。说起周勃,可能还是薄昭在仕途上的指路人。

当初薄昭来长安,接待他的就是周勃,两个人的交往也就由此展开。过去周勃这样的元勋是看不上薄昭这种小角色的,但是刘恒登基以后,周勃就不得不重视薄昭了。

因此薄昭和周勃的关系变得十分铁,周勃被贬到封国以后,害怕被人给杀了,于是整天穿着盔甲。这哥们的想法还真的蛮新奇,是荆轲刺秦王看多了么?

由于周勃当年是带兵打仗的猛将,现在又整日穿着盔甲,于是便有人告发周勃有谋反的嫌疑。在这种情况下,周勃就被抓入了死牢。


这个时候能救周勃的,只有薄昭了。于是周勃把自己的部分家产送给了薄昭,希望薄昭在汉文帝身边多美言几句。

薄昭终于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权力不仅可以管着人,而且还能换来如此大的财富。于是薄昭在薄太后和汉文帝跟前各种为周勃说好话,最终救了周勃一命。

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史记》

周勃是得救了,但是从此以后薄昭却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权力欲望之中。说起来,周勃的确是薄昭在仕途上的引路人,只可惜是条歪路。


三、薄昭的小命,是被权力给耽误了。

薄昭得到了周勃的指点以后,开始利用手里的权力,为自己牟利。因此在大家看来,薄昭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由于手握重权,又是汉文帝的亲舅舅,有薄太后罩着。所以薄昭在朝中几乎成了说一不二的那个人,大家都要巴结他。

在这种大环境下,任何人都会变得骄纵跋扈起来,所以说这不是薄昭一个人的问题。汉文帝一直包容薄昭,朝中大臣也都只能忍气吞声。

一直到薄昭杀掉了朝廷使者的时候,汉文帝和群臣终于忍无可忍了。按照法令来说,薄昭这是死罪。

可是我们要认清一个社会现实,贪七八亿的人,只要认错态度认真,只会被判死缓,可有些人动了十几万,却要被判死刑。人和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薄昭就是前者,汉文帝压根就不忍心杀了他。但是不杀他又对不起法令,于是汉文帝就派大臣去找薄昭喝酒,顺便劝说他为了大局自尽。

薄昭又不傻,他觉得自己是皇帝的亲舅舅,太后的亲弟弟,咋可能就这么自尽呢?于是他死活不肯。无奈之下汉文帝又派大臣去为薄昭哭丧,啥意思?就是公开表示薄昭已经死了。

潜台词就是,老舅啊,你就快点自尽吧,你要是再不自尽的话,那外甥可就要动手了啊!薄昭一看,没戏了,于是就自尽了。


总结:权力得到限制,才是保护拥有权力者的好办法。

自古以来,皇权一直都会受到相权的限制,为啥非要这样呢?因为皇帝容易犯错误,没有丞相在旁边看着,极有可能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

可是皇帝总是不甘心被相权掣肘,于是朱元璋就废掉了宰相制度,结果自己到了晚年各种杀戮,犯下了弥天大罪。

此后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宰相,可内阁充当了这种角色。连皇权都需要有人监督,其他人的权力又岂能无人监督呢?

李世民有魏征看着,才开创了贞观之治。隋炀帝是把看着自己的人都给灭了,结果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所以说权力受到监督,非常重要。

薄昭的权力,没有人敢去监督,因此才会让薄昭越来越猖狂,直到走上了不归路。这不是薄昭个人的问题,这是汉朝外戚集团的通病。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汉文帝刘恒只要一个舅舅,名叫薄昭。薄昭对于汉文帝来说,也是有功之臣。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并不是一个很受汉高祖宠爱的人。也正因为薄姬不受刘邦宠爱,所以薄姬母子才能躲过刘邦身后吕太后专权期间的风风雨雨。吕太后打发薄姬母子前往刘恒的封地代国,就在今天山西的西北部大同一带。这在当时是非常偏远的地方。薄昭也跟随薄姬母子前往代地居住。假如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他们一家人将会在那里度过平定的一生。但是,在吕太后身后,忠于刘家的大臣消灭了吕氏的势力,再度拥戴刘家人出来做天子。他们选中了代王刘恒。刘恒当时对于长安的情况并不了解,也不敢贸然前往。于是,他就派自己最亲近的人,舅舅薄昭前往长安一探虚实。薄昭来到长安之后,发现刘恒必须及时前往,占据先机,否则久则生变。刘恒及时赶往长安登基称帝,他就是汉文帝。从这件事情来说,汉文帝刘恒肯定是要感激舅舅的。

汉文帝即位后,薄昭又前往代地把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接到了长安。不久后,薄昭还被封为轵侯。不过薄昭并没有最终能够保全自己的富贵。被逼自杀身亡。对于薄昭的死,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没有很详细的记载。大体上说,就是薄昭曾经仰仗着自己国舅爷的身份,曾经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汉文帝绝对不是那种昏君,他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舅舅带头破坏国家法制。而他考虑到太后的情感问题,并没有下令将舅舅处死。而是劝舅舅自杀。当然,薄昭不愿意死,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但是,汉文帝干脆派大臣到薄昭家里去吊丧。薄昭迫不得已,最终自杀身亡。薄昭自杀后,汉文帝厚葬了薄昭,也算是给母亲一个交代吧。

因为汉文帝逼死薄昭这件事情,记载并不详细。所以,后世演绎出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都是想象之辞,不可为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史记   外戚   封地   长安   汉朝   刘邦   太后   功臣   新政   大臣   舅舅   使者   皇帝   弟弟   权力   儿子   母亲   财经   刘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