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武川县走出了9个皇帝,有什么历史故事呢?

关于呼和浩特武川县走出9个皇帝的故事是一个历史传说,存在着许多版本和争议。以下是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一个版本:


相传,在元朝末期,元顺帝九年(1333年),当时的武川县有一个叫阿鲁图的汉人农民。他勤奋劳作,善良正直,深得百姓爱戴。某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被封为皇帝,成为了国之栋梁。他怀着这个梦想,开始搜集历史书籍,研究经典,锤炼文才,准备成为一位有德有才的君主。


后来,阿鲁图果然被封为皇帝,即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先。他的子孙也都成为皇帝,传承至清朝第五代皇帝雍正,共九位皇帝。这段历史被称作“武川九皇史”。


这个传说虽然始于清朝时期,但其中的历史时间跨度非常长,许多细节已经无从考证。因此,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个故事只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传说,缺乏真实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故事在当地民间流传广泛,成为了武川县的一种文化符号,甚至还被用来做旅游宣传。




如果说呼和浩特走出去20多位皇帝,那么武川就是帝王之乡,走出9个皇帝。

9个皇帝从何而来呢?据《魏书》载,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宇文泰曾祖宇文陵“徙居武川”。公元424年——431年,北魏为抵御外族侵袭,设置六个军事城镇,武川是北魏六镇之一,是迄今唯一保留地名的地方。

北朝后期,武川先后属东魏、北周。宇文泰的儿子建立北周,北周的皇帝依次为孝闵皇帝宇文觉、世宗明帝宇文毓、高祖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和静帝宇文衍(阐)等五位皇帝及许多大臣均为武川人。

隋文帝、隋炀帝也是武川人。隋朝(公元581—681)开国代北周而来,开国帝杨坚,亦籍隶武川。隋文帝病重被其子杨广所弑,杨广由此窃国为帝,称隋炀帝。

李渊、李世民都是武川人。《旧唐书高祖本纪》云: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宋文豪欧阳修所撰《新唐书高祖本纪》亦云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金门不可考,但李氏家居武川却毫无问题。

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神奇武川》一书中附录了北周、隋、唐皇室谱系。清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云:“周、隋、唐三代之祖,皆生武川”。综上所述,当年从武川走出去的在世皇帝有9个。




“武川奇迹”发生于北魏时期,这个当时只有几万人的边境小镇,居然是个“超级妈妈”,它诞生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

我们知道,由于司马家族的内斗西晋灭亡了,之后北方进入最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后来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期”。

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也传染上了当时的流行病——阶级矛盾,由此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北魏六镇,即用于防御北方柔然民族入侵而设立的六个军事重镇,他们分别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和怀荒镇。

六镇位于今天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沃野镇)、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武川县(武川镇)、四子王旗(抚冥镇,今天的航天器着陆场)、兴和县台基庙(柔玄镇)、张北县(怀荒镇)。

这地方原本是鲜卑人对汉地“开放”的前沿,由于掠夺起来很方便,所以鲜卑贵族云集。北魏统治中原汉地后,这地方又成了防御柔然强盗的前线。贵族们都跑到大同、洛阳享福去了,留下来的都是没落的贵族和平民。

可六镇的军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魏统治者便向这里迁徙了大量的鲜卑豪酋、汉人豪族,以及囚犯。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胡汉杂居的三四线边镇。

作为军事重镇,六镇的管理模式跟内地不一样,这里实行的军政一体化,所有的居民都被编入府户,由部落性质的豪酋、豪强领导。这个模式的好处就是全民皆兵,省去了从内地征调兵源的巨大开支,坏处就是士兵们只认豪强,对朝廷的向心力缺失。

当年李虎(唐高祖李渊之父)的祖父李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迁入武川镇落户的,李熙这个“幢主”,既是朝廷的武官,也是统领某个小部落的首领。

两个矛盾的累积以及一个偶然因素点燃了六镇边民的怒火,并引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其一,政治上的长期对立。

六镇的边民的民族成分很复杂,除了鲜卑族和汉族外,还有高车、山胡、铁勒、匈奴等民族。北魏统治者对他们的政策不一致,这就导致当地的民族矛盾很深。

加上留镇的鲜卑贵族与南迁的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让这个地方一盘散沙,中央的控制力日趋弱化。六镇本就是军事组织,这些矛盾让它成了一个危险的火药桶。

其二,经济上的长期盘剥。

府兵性质的六镇虽然通过自给自足减轻了朝廷的负担,但依然需要粮饷、军事装备的补充。可是北魏晚年的政治腐败,导致对六镇的经济支撑原来越少,代表朝廷统治这里的边将还经常克扣粮饷,随意增加赋税,让这些镇民的生活越来越难以为继。

孝明帝元诩在位期间,六镇又遭遇了严重的天灾,镇民们的生存遭遇最大危机。在这种状态下,朝廷依然不思抚恤,边将依然不断盘剥,豪强还是不停压榨。

在重压之下,怀荒镇的镇民点燃了第一把火,他们杀掉边将于景,打出了反旗。紧接着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也杀掉边将,攻占了沃野镇并自立为王。

这个格局跟东汉末年的情形非常相似,当年为了扑灭黄巾军起义,东汉朝廷鼓励各地豪门大族组织民间丁勇以抗击义军,由此曹操、孙策等一大批私家武装迅速崛起,并慢慢瓦解和吞噬了东汉政权。

那么谁是六镇起义中崛起的“曹操”呢?说几个大名鼎鼎的牛人:尔朱荣家族、贺拔岳家族、宇文泰家族、高欢家族,以及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等一大批乱世枭雄,其中就包括李虎。

我们先把这段故事用快镜头的模式扫一遍。

尔朱荣是羯族人,祖上几代人为朔州地区的部落首领,北魏的领民酋长。朔州的北面就是六镇之一的武川镇,就是双方交战的最核心地带。

六镇起义爆发后,尔朱荣变卖家产招募四方豪杰,打着为朝廷效力的旗号四处征战,不断兼并扩充队伍,最后形成了一支北魏最强大的地方武装。

耗子腰里别杆枪都敢挑战猫,尔朱荣手握十几万重兵,哪里还甘心做一个军阀?洛阳才是他梦中的桃花源。

于是东汉历史重演。

当时傀儡孝明帝正跟老妈胡太后掰手腕,为了斗倒老妈,他悄悄向尔朱荣发出诏书:快来洛阳拯救朕于水火之中。

胡太后正跟小情人玩得开心,探知儿子在背后捅刀,一怒之下一杯毒酒亲手送走了儿子。

尔朱荣正愁没借口进京,手上掐着密旨,于是他高举“清君侧”的旗号杀进洛阳。北魏的中央军跟摆设一样毫无抵抗力,尔朱荣顺利踏进洛阳,并发动了惨绝人寰的“河阴之变”。胡太后和幼帝元钊被沉入黄河,宗室子弟及大臣二千人惨遭杀害!

这场屠杀后尔朱荣复制了董卓,从军阀一跃而成权臣,新皇帝孝庄帝元子攸就是个漂亮的人偶。

在尔朱家族全面控制北魏帝国后,尔朱荣一度准备自立为帝,可被贺拔岳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制止了。

就在尔朱荣满以为大局已定,浑身轻飘飘之际,却不料被自己的女婿元子攸打了个偷袭,被杀害于皇宫之中。

尔朱荣死后,尔朱家族失去了灵魂,高欢和贺拔岳这两位曾经的部下迅速填补了尔朱荣留下的空白。

高欢是河北人,自其祖父起移居怀朔镇。贺拔岳是出身于武川镇的敕勒族胡人,跟尔朱家族一样,贺拔家族在当地也是豪酋。

六镇起义爆发后,贺拔岳和哥哥贺拔胜追随父亲组织起私家武装参与平叛。太学生出生的文弱书生贺拔岳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华,和无以伦比的政治远见,由此得到尔朱荣的赏识,并成为尔朱荣最为倚重的心腹。

尔朱荣入驻洛阳后,授权贺拔岳征伐关中。尔朱荣死后,贺拔岳脱离尔朱家族占据关陇地区,而高欢则继承了尔朱荣在河东、河北的势力,形成了东西对峙的格局。

高欢为了搞掉贺拔岳这个最大的对手,买通了贺拔岳的副手侯莫陈悦,出其不意地杀害了他。

可是贺拔岳的死并没有让高欢占到便宜,有一个人站了出来,顺利地接班贺拔岳成为关陇集团的新领袖,他就是宇文泰。

从此以后,由尔朱荣所控制的北魏帝国成了高欢和宇文泰的东西对峙。当时的孝武帝元修不堪忍受高欢的弄权,一气之下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

可元修的想法太天真了,他以为宇文泰会做一个匡扶皇室的忠臣,却不料才过了两个月他就被宇文泰毒杀了!

于是高欢在邺城立了一个新傀儡——孝静帝元善见,这个政权史称“东魏”,而宇文泰则在长安立魏文帝元宝炬,这个政权史称“西魏”。数年之后,高欢和宇文泰的儿子分别取代东魏和西魏,建立了北齐和北周。

北周后来灭掉了北齐,但宇文家的北周命数也不长,它被外戚杨坚篡夺了江山,北周的旗帜换成了大隋。再后来大隋二世而亡,又被老李家的大唐取代。

我们惊喜地发现,宇文泰、侯莫陈崇、独孤信、李虎、赵贵都是武川人;尔朱荣、贺拔岳、高欢、侯景、杨忠等当时的风云人物也都是武川人,或者紧邻武川的朔州人;李弼、于谨虽不是武川人,但也在六镇起义中卷进了武川人的漩涡中。

所以,武川镇可以自豪地说:别看俺很瘦小,但俺是北周、北齐、隋、唐四朝的老妈妈!




应该说,北周、隋、唐的一帮皇帝的祖宗们在武川住过,也可以说祖籍在武川,但这三朝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在武川出生的。这要从北魏的六镇和宇文泰说起。

1,武川在哪儿?

武川是呼和浩特市下属的一个县,在市区的北边,阴山北麓。

平均年降水量350毫米,以农牧业为主,马铃薯、莜麦和油菜是现在武川的三大农作物。

2,花木兰,北魏六镇

根据考证,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花木兰是北魏人。

北魏是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入主中原后,大草原被柔然部落占据。柔然成为北魏的最大敌人。

公元429年(北魏神麚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兵分两路进攻柔然。

花木兰替父从军,很可能就是这次北伐。拓跋焘率军大败柔然,追赶到吐沁河,然后“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

一直打到今蒙古国的杭爱山。

随后,拓跋焘派遣十万人在阴山到燕山一带修筑边防攻城,设立北镇抵御柔然。到魏孝文帝时,北魏六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

开始时,北魏在六镇派驻的都是精英。

自从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到洛阳后,加上柔然衰落,北方六镇地位下降。随之北魏六镇官兵的地位也下降,爷爷不疼,姥姥不爱。

但北魏六镇的官兵仍然是北魏最强悍的军队,地位却陡然下降,定会愤愤不平。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三月,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掀起了六镇造反的大旗。

六镇起义最终导致了北魏灭亡。

3,宇文泰

北魏六镇在相互残杀中失败,北魏将20万六镇残兵押往河北一带就食。

一片战乱中,武川走出了强人贺拔岳和宇文泰,贺拔岳死后,他的军队归宇文泰,军队中的核心骨干大部分是武川人,部下就有隋朝和唐朝皇帝的祖先们。

宇文泰的军队驻扎在关陇一带,对抗高欢,建立了强大的关陇集团。

隋文帝杨坚的五世祖杨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

唐高祖李渊的四世祖李熙“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

北周的皇帝宇文觉(宇文泰的儿子)、世宗明帝宇文毓、高祖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和静帝宇文衍五个皇帝。

再加上隋朝和唐朝的皇帝,远远超过9个皇帝。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诚邀,如题。皇帝是中国古代最高的统治者,手握天下生杀大权,是天下权力最大的人物,然而内蒙古有这样一个不甚出名的县城,居然在历史上走出了9个皇帝,那么这是真的吗?

划重点,这件事情还真不假,这个小县城的名字就叫武川县

武川县是内蒙古省会呼和浩特的一个辖区。在南北朝时期,这里是北魏以及北周的地盘,而武川县籍的皇帝其实也多出自北周。

据史料考证,北周的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孝闵皇帝宇文觉、世宗明帝宇文毓、高祖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和静帝宇文衍(阐)等6个皇帝都出生在武川县。要说故事嘛,自然要以开国皇帝宇文泰举个例子。

大家听过苏绰定律吗?

据《具官论》记载,苏绰是北周开国帝王宇文泰的谋臣,足智多谋可与诸葛亮、王猛比肩齐名。苏绰关于中国前史上贪官不绝如缕,朝朝代代都有巨贪大奸,自然是心知肚明。 故某日宇文泰想讨教苏绰如何治国方能延续江山永祚之道时,苏绰立即给出了这个规律——以贪反贪,方能控制官吏离心异志。但是正是苏绰这个规律,导致了中国历朝历代贪污横行,吏治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苏绰规律正是中国吏治糜烂的真正前史本源和政治本源,也是中国前史政治的真正痛处所在,以致使中国社会难逃前史设定的轮回灾难。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武川县   和静   朔州   金门   皇帝   呼和浩特   北周   镇民   北齐   鲜卑   洛阳   沃野   北魏   高祖   朝廷   宇文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