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拥有湘军40多万,手下将领都拥护他,他为什么不做皇帝?

在人不在军。曾国藩不是当君主的料啊。




有网友问曾国藩40万湘军为啥不当皇帝呢?而且他还有大批太平军降兵。其实只要曾国藩敢于造反可能不用1年时间全家就上断头台,要遭千刀万剐之刑了。

首先,曾国藩的军饷都是其他省份提供的,他如果造反军饷从哪里来?没有军饷,那些雇佣兵性质的湘军能给他去打仗?就是因为没钱,曾国藩才在战后大规模裁剪湘军规模。

其次是40万湘军真正服从他的只有曾国荃的5-6万湘军,其他的湘军统帅比如左宗棠,还有全部洋枪洋炮的淮军统帅李鸿章,都不会跟着曾国藩造反,他们本身就矛盾重重。他们之间的矛盾,有兴趣网友可以自己看书。

另外在曾国藩周围到处都是“敌人”,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富明阿、多隆阿、僧格林沁、冯子材等的军队都驻扎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等地。

这些都是名将,在清军剿灭太平天国战争当中出现了两大名将,被称为“多龙超虎”,其中1个是八旗军将领多隆阿,另外1个就是湘军奖励鲍超。

关键是曾国藩嫡系湘军在天京都发了大财,那些抢来的财物都用船运回湖南,顿时长江中千舳舻千里。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在外拼命数年到十多年,现在发了大财该回家盖房子、买田、娶小妾享福了,还有几个人愿意跟着曾国藩去造反?关键就是跟着曾国藩去造反,最后也还是得到这些啊?现在已经有了就没有必要了。




曾国藩称帝北伐,估计坚持不了两年,就会以惨败收场。两方面分析。

其一、清朝气数未尽,乾坤尚在

以1864年天京陷落为节点,清朝依然维持统一局面,皇帝的权威尚在。湘军攻克天京后,清朝已经消灭了最大的劲敌,其余北方捻军、西北起义军、西南张秀眉起义,都是“草寇”而已,不成气候。

北方捻军,声势高大,号称百万,实则都是“流民”。张宗禹、赖文光、任化邦是名将没错,却并非王者,他们目光短浅,内部矛盾重重,就差没兵戎相见了。

捻军以流动作战为主,并没有明确目标,他们纵横中原各地,无非就是为了“吃饭”,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不是以建立王朝为目的。

西北起义军、西南起义军也是如此,目标不明确,内部派系林立,很快就被清朝各个击破。可以说,太平天国之后,没有一支起义军能对清朝构成致命威胁。

随着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及“同光新政”的推行,清朝恢复了元气,可以继续号令天下,还不到穷途末路的时候。此背景下,曾国藩称帝北伐,不具备条件。

历史上,大规模战乱之后,如果处置得当,想要取代现有的王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有谁迈出这一步,败亡的概率很大。

“永嘉之乱”后,司马家族威望一落千丈,司马睿建立的东晋王朝,几乎没有哪一个皇帝掌握实权。门阀政治下,王氏、庾氏、桓氏、谢氏相继登台亮相,不但控制朝廷,还节制许多州县,兵力雄厚。

晋朝的衰败,不意味着就可以取而代之,即便皇帝没啥权力。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桓温“加九锡”、桓玄篡位,都是以惨败告终。王敦攻克京师,司马睿都打算放弃皇位,结果王敦并未成功。

桓温更是如此,手握重兵,亲信遍布各地,还废了一个皇帝。简文帝临终时,打算“禅让”皇位给桓温,结果谢安、王坦之当着皇帝之面,直接撕毁遗诏,桓温的希望落空。

桓玄废了皇帝,自立为帝,结果刘裕、刘毅在京口起兵,桓玄战败,全族都被杀得差不多。无数次折腾之后,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也是大费周折。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长安六次沦陷、皇帝九次逃难,威望一落千丈。即便如此糟糕,各地节度使手握重兵,如同“土皇帝”,又有谁称帝成功呢?

无论从哪方面而言,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清朝,都要比“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永嘉之乱”后的东晋强太多。尤其是清朝皇帝的权威,远非唐中期、东晋可比,皇帝继续号令天下,而不是“政令不出宫廷”。

其二、湘军派系林立,曾国藩直属兵马不多,且战斗力一般

需要说明一点,湘军不是曾国藩的军队,也不是他最早创办。湘军是典型的私人武装,派系林立,只听从主帅的命令,不给朝廷面子。

截至天京陷落,湘军派系如下:

曾国藩部:以曾国荃的“吉字营”为主,总计4万,他们擅长打“围城战”,而不是阵地战,野外战斗能力不行,且纪律很糟糕。彭玉麟的“长江水师”,大约6千人,但彭玉麟对功名不感兴趣。

刘长佑部:脱胎于江忠源的“楚勇”,几次扩充后,大约在1万人。刘长佑所部擅长打游击战,野外决战,是劲旅。

李鸿章部:脱胎于湘军组建而来的“淮军”,大约4万,装备西洋火器。淮军内部的“原湘军”将士与“两淮”出身的将士矛盾重重,相互拆台。

左宗棠部:独自招募而来,建立“楚军”,大约3万人,跟曾国藩关系很差。都知道,左宗棠麾下首席名将蒋益澧对曾国藩是恨之入骨,他之前效力湘军,曾国藩偏袒李续宾,他是一肚子火。好处李续宾拿,打恶仗是蒋益澧,矛盾太大。

席宝田部:自成一军,号称“精毅营”,大约一万人,蛮横好斗。西南张秀眉起义,就是被他消灭的。后来的中法战争,也是“精毅营”旧部奋勇冲杀,苏元春悍不畏死的风格,冯子材才能取得镇南关大捷。

派系林立,互不统属,但都认可当今的皇帝,维护清朝统治。曾国藩称帝,北伐中原,不但“师出无名”,也没可靠同盟军,能坚持两年就不错了。

清朝八旗和绿营、湘军各派系、太平军余部、捻军、西南起义军、西北起义军,这几股势力相互角逐。曾国藩独自领兵作战能力差,临阵指挥不给力,帝王之梦遥不可及。

总之,清朝国祚尚存,气数未尽,无论是谁,想称帝自为,都难以成功。曾国藩是个明白人,六十多岁年纪,垂垂老矣,“立德、立言、立功”足以,没必要去称帝,自找没趣。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曾国潘只能为臣!!!不能为君!!!一个君主,必定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设想,去考虑,以自已获得最大的利益,获取一切!!!何况同治帝並非草包!!!他不敢取而代之!!!人贵有自知之明!!!明知不可为,就不会为之!!!同治帝对他十分欣尝!!!他亦做到了位极人臣!!!更不会背那犯上作乱的罪名!!!他的才能亦只能当臣子!!!对与不对???大家讨论讨论。。。。。。




虽然曾国藩的湘军有40
















余万人,但曾国藩并不都能调动。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后期,湘军集团内部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小集团,曾国藩是这些小集团共同的首领。对付太平军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是造反,估计会有相当一部分将领不愿意。在湘军攻下南京之后,湘军上下都希望带着金银财宝回湖南老家,根本不愿意继续打仗。曾国藩对于这样的情况不是不知道,即便他想造反,也根本达不到众望所归的效果。



镇压太平天国的团练中,除了曾国藩的湘军,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这些人与曾国藩有很深的关系。不过如果曾国藩造反的话,这些人很有可能利用镇压曾国藩的机会为自己铺路。比如左宗棠,左宗棠非常的傲气,根本就看不起曾国藩。清朝高层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可以提拔左宗棠,其实这就是为了制约曾国藩。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时,左宗棠已经成为闽浙总督,很明显,清廷对曾国藩不放心。



在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开始考虑明哲保身的问题。在历史中,曾国藩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到底是真的出错,还是刻意的明哲保身,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进入19世纪70年代之后,曾国藩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左宗棠和李鸿章开始内斗,起初左宗棠占据上风,但李鸿章后来居上。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清朝末期的历史中,李鸿章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湘军   太平军   太平天国   永嘉   捻军   皇帝   军饷   王朝   起义军   东晋   派系   总督   将领   名将   清朝   手下   矛盾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