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的纵队建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不用通用的军编制?

军事的事,由军事家解释





洪学智曾经回忆:

“如果全纵队走一条路,一个师的队伍长达十五六公里,一个纵队的队伍前后要相隔五天的路程。”

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指的纵队,相当于一个军。

当然,真正行军时,也不可能排成这种一字长蛇阵。以前的路,也不是现在这样的大马路,更不是高速公路。

纵队本意指纵长的队形,前后竖直列队。本来是一种游击部队的作战单位,是一种游击编制,并非正规军编制。

解放战争初期,人民军队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出于斗争策略的需要。这种建制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和必要性,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体现了我党我军灵活、高超的对敌策略。

在我国的游击编制中,有纵队,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小队等建制,与正规军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编制有显著的区别。

那么,解放战争中,为何人民军队中会出现大量的纵队建制呢?

下面我为您详细分析。


抗战期间人民军队的纵队编制。

纵队这种建制,不是共产党军队的首创。

1925年9月,国民革命军东征部队就曾编有3个纵队,每个纵队的编制人数各不相同:第1纵队有4个师,第2纵队有1个师、1个旅,第3纵队成分更复杂,由鄂军、赣军、潮梅军、豫军等部拼凑而成,都是一些临时性的作战单位。

南昌起义后,朱德、陈毅将起义部队一部的800余人编为一个纵队,辖3个步兵支队、1个机炮大队、1个特务大队。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蒋介石一方面希望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为抗日作出贡献,一方面又希望借助日军之手,削弱共产党军队的力量。因此在国共谈判时,国民党方面想方设法压缩共产党军队的编制。

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115师、120师、129师。


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师一级编制,根据实力大小分为:甲种师,乙种师,丙种师。蒋介石把八路军的3个师定位为丙种师。

蒋介石把自己的嫡系部队编为甲种师,其编制人数最高可达3万人左右,人数几乎相当于一个军,而乙种师编制人数也可达2万左右,丙种师编制人数只有1万左右,如此编排,其目的显然就是为了削弱八路军的部队。

当时,八路军的每个师下辖两个旅,定员12000人(后来实际编有15000人左右)。国民政府按照这个编制发放一定的钱物,目的是为了限制共产党军队的发展。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谈判,把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境内15块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名义上是一个军,实际上只相当于八路军的一个师,全军共1万余人。

但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共产党军队在抗战中不仅没有被日寇消灭,反而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越战越强,由于全面抗战爆发后,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不断发展壮大。八路军的三个师和新四军已经分别发展为战略集团。原有的编制早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战场形势需要。


在整个抗战期间,国共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八路军、新四军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对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各种攻击和限制,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反摩擦斗争。

虽然有摩擦,但同时,国共双方对一些具体问题,仍然在进行谈判。中共中央军委曾提出将八路军扩编为3军9师,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并不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人民军队的发展,当然不能受国民党方面的控制。

比如,在一些被日寇攻占的地区,国民党军队早已“撤退”。但“寇能往,我亦能往”,八路军、新四军在这些敌占区发展武装、收复失地,是完全正当合法的。国民党军队自己没有能力收复失地,反而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行为加以种种限制,从道义上完全站不住脚。

因此,为了抗战的需要,同时避开国民政府规定的三个师的编制限制,后来八路军、新四军新成立的部队,大多以纵队、支队、总队、大队等编制命名,还成立了大量的独立旅、独立团、警备团、教导团、新编团等等。


有时,为了临时某个战略目的需要,协调多个不同来源部队的作战,也会临时把这些部队编成一个纵队。

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成立的纵队,是下辖几个旅级单位的师级单位,如:八路军于1939年5月组建山东纵队(后来因为成立了其他纵队,又改称为八路军第一纵队),级别与八路军的三个正规师平级。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国民政府认可,如果直接以“某某师”命名,则目标太大,容易刺激国民党,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不利。

总之,在人民军队快速发展过程中,新成立或者扩编的部队,番号没有那么正规。新四军和游击队,较多以“一纵、二纵、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县大队”等方式命名。八路军的正规部队,除了师级和纵队番号,下辖的作战单位,则更多以“独立团、新编团”等形式命名。

这些部队,在国民党方面来讲,得不到承认,因此也得不到国民政府的给养后勤保障。

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在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他这个“独立团”,就是没有得到国民政府承认的,装备、补给要靠自己找米下锅。


李云龙率部渡黄河时,楚云飞的358团守着渡口,不让李云龙过黄河,理由就是因为李云龙这个团没有国民政府授予的编制。后来李云龙跟着程瞎子的772团混过了黄河,而772团的番号是国民政府授予的。

抗战胜利后,人民军队的发展需要。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谈判,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定》。根据协议,正式组成了“军事调停三人小组”,由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群(后为张治中),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马歇尔三人组成,并设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任务是:协商停止军事冲突、恢复铁路交通、以及军队整编等方面的问题。

之后,国民党方面整编部队,军改为整编师。比如:头号王牌主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被改编为整编第74师。


而共产党军队,如何整编,具体保留多少武装力量?国共双方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国民党方面始终采取压制策略,希望通过谈判,削弱中共的武装力量。

而实际上,此时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得非常强大。到了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各战略区一共编成了27个野战纵队,每个纵队一般下辖3个师,或者下辖2~3个旅。纵队级别相当于军一级,纵队司令相当于军长。

之所以没有直接以“军”命名,目的还是为了争取和平谈判,不刺激国民党,避免内战,同时保留自己应有的权利。此外,也是为了和“八路军”、“新四军”这样的“军”级番号相区别。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军队普遍采用纵队编制。如晋冀鲁豫军区组建了5个纵队,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各组建了3个主力纵队,晋察冀军区编有4个纵队,中原军区也编有2个野战纵队。


解放战争初期人民军队的纵队,大多由抗战时期的主力师扩编而成,如原新四军第1师,扩编为华东野战军的第4纵队。原新四军第3师,扩编为东北野战军的第2纵队。

应当讲,纵队的编制脱胎于游击战争,因此带有临时性质,人数并不固定。

例如,解放战争时期的东野2纵,是东野的主力王牌,在黑土地上以善打大仗、硬仗、恶仗著称。其前身是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时,该师就已达到37,000多人,第三师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第八旅(旅长张天云,政委李雪三)、第十旅(旅长钟伟,政委王凤梧)。此外,还有一个独立旅(旅长兼政委吴信泉),以及三个师直属特务团。实际上,当时第三师的一个旅就相当于其他部队的一个师了。

1946 年8 月,第三师机关一部组成西满军区。黄克诚任西满军区司令员。同年9 月,第三师主力被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吴信泉。

原第三师的各个旅,则分别上升为师。


随着部队的快速发展,原第三师第七旅被调出,与山东的第七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即后来的东野第四十三军。第三师的三个特务团及西满军区一部,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七纵,即后来东野第四十四军。

东野后期的主力纵队,能达到5万多人,师一级能达到1.4万至1.8万余人。如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即后来的人民解放军第38军,全军有4个步兵师,达59000余人。而解放战争初期,有些新成立的纵队,只有1万多人。如华东野战军的纵队一般在2万人到3万人之间,而中原野战军的纵队,有的只有1万多人。

解放战争开始后,各解放区扩编部队,抽调所属军分区主力团合编为纵队,再把一些县大队、区小队等上升为主力部队,编为团级单位。如1945年10月,分别从冀鲁豫军区8分区、9分区、10分区抽调了十几个团,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总兵力超过15000余人


纵队的番号上,基本上是各解放区自行命名,一般都是设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依次往下排。但基本不设立“第5纵队”。这是因为,1936年西班牙的马德里保卫战中,叛军有4个纵队,而隐藏在马德里市内的叛徒、特务,被称为第5纵队,因此,第5纵队有隐藏在内部的敌人的含义。

组建四大野战军及华北军区,纵队整编为军。

1949年1月,为适应军事斗争新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建立正规化的人民军队,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整编,西北野战军整编成了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整编成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整编成了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整编成为第四野战军;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与四大野战军平级。除了一些特种纵队,如炮兵纵队,铁道纵队,各纵队全部整编为军。


其中,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下辖第一、第二兵团,共6个军。

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下辖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共10个军,以及一个特种兵纵队。

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团,共16个军,以及一个特种兵纵队,包括华东海军。

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下辖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兵团,共12个军,以及一个特种兵司令部、两个炮兵师,一个装甲师,高炮指挥所、工兵指挥所、两广纵队等。

原晋冀鲁豫和晋察冀军区改编为华北军区,一共11个军。其中,华北军区的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兵团,每个兵团辖3个军,番号为第六十军到第六十八军,共9个军。华北军区另直辖两个军:第六十九军,第七十军,为军区战略预备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有的纵队番号全都取消。




军事爱好者应该注意到,以八路军山东军区为例,截止到1940年冬季,军区所属部队中,由115师主力发展起来的部队已达七个教导旅!比如教1旅、教4旅等等,后期还有伪军部队反正后组建的四个独立旅。然而即便是多达11个旅的正规部队,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却仅仅维持着115师这一个师级番号,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这其实主要是斗争策略问题,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至少在表面上没有完全破裂的情况下,八路军、新四军扩大武装的过程中,均采取了“两套班子一块牌子”的办法。比如第115师兼山东军区、第129师兼晋冀鲁豫军区、第120师兼晋绥军区等等,对外名义仍然是“第十八集团军某师”,对内主要则以各大军区司令部的称谓,此一点要弄清楚。


虽然对外顶着师级的名头,其实各大军区都组建了二级军区、军分区、以及新建的的若干旅、团级番号,其中山东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总兵力都发展到了20万人以上,部队规模早已是“集团军”都不止了。但是要注意,既然大军区顶着“师级”的名头,下辖部队也就不方便再编组新的师级单位了,也容易给重庆方面以口实,这个应该都能理解吧?




于是就出现了八路军一个师部(大军区)下辖十多个旅几十个主力团的情况,还有一些支队、独立团等等。比如晋冀鲁豫军区(129师)就下设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四个二级军区,各军区所辖正规部队到1940年6月间,除保留原385旅、386旅之外,新建部队已经统一整编为第1、第4、第7、第8、第10、第11共六个新编旅,番号就是新1旅、新4旅等等,全师兵力已经达到11万人,再到了抗战胜利时,则发展到近30万大军。


同样,山东军区(第115师)在抗战胜利时,也发展到五个二级军区,下辖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3个支队、113个独立营或县大队的规模,总兵力达到了27万人。由于装备和训练的严重不足,抗战期间我军基本以游击战和小规模的野战为主,而随着日本的投降和抗日大反攻的进行,组建主力兵团遂行大型野战任务已经势在必行。




于是在1945年的9月21日,延安发出了《关于扩军与组建机动兵团的指示》,其中明确提出:“各个战略区域都应编整能够机动的突击力量,其数量应占本区脱离生产兵力的五分之三到三分之二,把他们编组成旅和纵队,准备他们能够实行极大机动”。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延安首次下达了各大军区组建“野战军”和“野战纵队”的命令,其中野战纵队即简称为“纵队”。


指示中也非常明确地提出,是要“编组成旅和纵队”,那就是除了已有的旅级建制外,其他各级准备编入野战军的单位应统一整编为旅,比如独立团啊支队啊什么什么的,然后再以两到三个旅编成一个纵队,每个野战军视实际情况编成若干纵队。不过要注意,各大军区的实际情况也是不同的,比如新四军(华中军区)在1941年重建时有了七个师的番号,山东军区也在抗战胜利前后编组了八个师的正规部队(均属我方自拟番号)。




所以在延安发出通知时,各大军区的编制其实比较纷杂,有师也有旅,尽管当时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旗号,但是全军统一序列和番号的时机并不成熟,只能是各大战略区根据自身情况来组建野战军和野战纵队,那么纵队就出现了下辖若干师和若干旅两种类型。比如山东野战军在纵队之下就有师,而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和晋绥野战军则是纵队下辖旅,后来发展起来的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也是纵队下辖师。


为什么称为“纵队”而不是新建“军级”建制呢?其一是在政治上被动,这个前文有说明,其二是编制级别不好界定,因为各大军区野战部队的“纵队”兵力情况不尽相同,比如粟裕将军的华中野战军组建时,四个纵队的总兵力不过47000余人,去除司令部直属队外,平均每个纵队只有10000人冒头,西北野战兵团组建时两个纵队也不过22000余人,情况大致一样,你说这个纵队编制是“师”还是“军”呢?




所以要明白,我军的野战纵队兵力规模,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军级”单位的,更介乎于师和军之间的“加强师”状态,甚至有的还不足师,直到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以后,才逐渐接近军级规模。比如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华东野战军”时,各纵兵力普遍在25000人以上,个别纵队比如九纵达到了30000人以上,这才是军级规模。而且用正规编制,也容易暴露我军的实力,所以“纵队”是一个最合适的临时性建制称谓。


我军第一批成立的野战纵队,应该是晋冀鲁豫军区所辖,因为在1945年9月,日本投降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点上,刘邓就指挥所属部队发起了打击阎军入侵解放区的“上党战役”,期间把参战主力部队编组为太岳、太行和冀南三个野战纵队,并取得了上党战役的巨大胜利。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三个野战纵队加地方武装的总兵力,也只有31000余人,可见每个纵队的兵力还不足10000人,也因此印证了笔者的前文论述。




然后是粟裕将军华中野战军的成立,时间是1945年11月,当时下辖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纵队,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先后组建了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山东、华中等多个野战军,各野战军所属的野战纵队兵力规模也不太一致,只能具体情况具体说明了。直到整合为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时,除西北野战军实力较弱外,其他野战军的纵队基本都下辖两到三个旅(或师),兵力在20000人以上,个别接近30000人。


到这个时候,再加上不断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各野战纵队的实力和战力,肯定要超过敌人的一个军(或整编师)了,之前是很难比较的。而随着部队的不断壮大,各野战军也纷纷新增纵队番号,东北野战军就从最初的五个纵队增加到十二个纵队,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也都扩编到十二个纵队,当然了,由于并没有全军统一序列,所以纵队番号都是各野战军自行排序。



大体来看,1948年我军野战纵队的兵力高于敌人一般的整编师(或军),而略低于少数王牌整编师(或军)。比如敌人的整11师、整74师都有30000余人,而普通的整编师不过20000余人。以华东野战军初建时为例,叶飞第1纵队23000余人,韦国清第2纵队29000余人,许世友9纵则多达31000余人。我军的单位战斗力肯定超过敌人,所以一个纵队如果是打阻击,对付敌人两个整编师肯定没有问题。


特别说明的是,作战单位在大多数时间都非满编状态,因为在频繁的战役战斗中,几乎每月每天都会有伤亡或者非战斗减员,而新兵补充通常是不及时的。所以在讨论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时,双方的建制数量和参战兵力都需要遵循“框算”的原则。到1948年11月1日,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以及条件的成熟,西柏坡发出了统一全军序列和番号的命令,所有的“纵队”统一改称为军,原来的师或者旅统一改称为“师”,标志着我军的发展逐渐进入正规化了。


所以从这一时刻起,我军这个部队不再有纵队的编制(南方游击队除外,比如琼崖纵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纵队这个名词最早不是解放军使用的,而是国军。

在1925年国民政府东征叛徒陈炯明时,就曾经使用了3个纵队。

当时纵队大体是军一级的编制,但为什么不直接编组成为军,要搞成纵队呢?

主要是军队的成分太复杂。

当时3个纵队,第1纵队下辖4个师,第2纵队下辖1个师又1个旅,第3纵队则有攻鄂军、赣军、潮梅军、豫军等部组成。

因为3个纵队区别很大,想要编组成军是不可能的。


只能用纵队这种临时的组成模式,在东征军事作战期间暂时以纵队形式进行指挥作战。

3个纵队的指挥官分别是何应钦、李济深、程潜。

东征胜利以后,纵队就取消了。

在当年,纵队主要是战时一种临时的编组模式,由多个不同的部队编组在一起以便于作战,战后就解散纵队。

一来是因为各部队可能分属不同派系,二来是当年作战规模有限,参战兵力有限,军队多以师旅为基本单位,很少有编组军这么大的常设部队。

毕竟按照德国模式的一个步兵师,满员的话也有一二万人甚至更多,足够大了。



最初红军很多来源于国军,在1927年南昌起义的红军基本都是北伐军。

所以,红军最初也沿用了国军的纵队编制。

在江西省大庾(今大余)县编为纵队,辖3个步兵支队、1个机炮大队、1个特务大队,共800余人。

可以看到,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部队仅仅有800多人,所谓的支队其实只是连了。

但仍然保持纵队的模式,因为纵队是一个临时作战编组,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在红军时代一直到抗战结束,红军、八路军、新四军都编组了大量的纵队。


此时纵队有各种编制,有的下辖师或者团,有的下辖大队,有的下辖支队,有的游击队甚至纵队下面直接就是直辖的排。

这主要是它们多在敌后作战,规模很难统一,有几万人规模的,也有区区一二百人规模的。


到了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有27个纵队,大体是军的编制,但区别很大。

一般来说,纵队下辖师,师下面是团。但是也有纵队直接下辖2到3个旅。

各纵队的兵力也有很大区别,但基本都不超过2万人。

随着战争的发展,各纵队就有了区别。


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兵强马壮,纵队下辖的师一般有1万多人,主力师接近2万。而这些师组成的纵队,一个纵队就有3个师6个团加上炮兵团,共5万人左右,相当牛逼。

要知道,当时国军的主力军,比如74军,也不过3万多人。

其他纵队就不是这样。

以刘邓大军威力,1947年还有4个纵队,平均每个纵队3万人。


经过大别山艰苦作战后,刘邓部队每个纵队只剩下1万多人,几乎减少了一半。这样1个纵队,仅仅相当于林彪的1个师。

粟裕的部队就要强得多,主力纵队基本都在2万人以上,一些接近3万人。

最惨的就是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这里不但遭遇国军重点进攻,而且地盘太小,人口又少,发展空间有限。


1947年西北野战军建立的时候,下辖仅仅2个纵队和2个独立旅,总兵力不到3万人。

也就是说,1个纵队也就1万人而已。

即便全面胜利的1949年,西北野战军发展到了15万多人,下辖了7个纵队2个骑兵师。

那么,此时1个纵队兵力,也不过1万多人。


也就是1948年底,解放军取消了纵队的称呼,统一改为军。只有特种兵部队和一些游击部队仍保留纵队,到建国后就完全取消。

其实说来说去,纵队只是野战军还没有完全正规化时候的特殊产物。




这还不都是让常校长给逼迫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只有3个师的正式编制,其实这也是老蒋自欺欺人,他这样做表面上看满足了自己限制八路军发展的内心愿望,实际上怎么可能做到?要知道八路军改编前可是1、2、4三个方面军的规模,虽然方面军实际上并不是太大,但怎么着也不止3个师的规模吧?

这样一缩编,就层层往下传递,军团长当师长,师长当团长,在电视剧《新亮剑》里就出现了这一幕,团长李云龙被降一级成为营长了。

老蒋以为这样就能把红军限制在3个师和一个军(新四军规模其实相当于一个师)的规模,结果没想到八路军在八年抗战中,不仅没有被日寇消灭,反而在对日军造成极大牵制和沉重打击的同时,于艰难险恶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在敌后开辟了大片根据地,粉碎了日军无数次残酷的扫荡,发展得越来越壮大。

抗战刚开始时,八路军的规模还不算大,大约5万多人,这样3个师的架构虽然挤了点但还能凑合,在抗战过程中,八路军在敌后开辟了很多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打击日本侵略者,经过几年的发展,熬过最艰难的抗战防御阶段后,根据地群众踊跃报名参军抗日,八路军也迎来了部队的大发展时期。

原来的3个师,115师,120师,129师,每个师都有了自己发展出来的军区,其中115师的山东军区,129师的晋冀鲁豫军区,120师的晋绥军区,每个军区下面还有二级军区和分军区,这些军区的部队后来发展的相当多,到抗战胜利时甚至达到了2、30万兵力的规模,但即便这样,这些部队上面也只能顶着一个“师”的编制。

那下面的部队就不好再叫师,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纵队、(如山东纵队)、支队和很多独立团、新编团、新编旅、教导旅等番号,当然这都是内部番号,对外还是称八路军某师。

具体到解放军开始使用纵队的建制,在抗战胜利后不久的1945年9月,中央军委就电示各军区成立以“旅和纵队”为主的具有强大机动性的突击部队,到解放战争初期,当时共编成了27个野战纵队和6个野战旅,到解放战争后期已经有55个野战纵队,纵队一般下辖3个师,有的人数较少的纵队下辖2到3个旅。

1947年3月,华东野战军组建了特种兵纵队,1948年7、8月间,东北人民解放军组建了铁道纵队和炮兵纵队。

纵队的规模不等,大的纵队超过5万人,如东北野战军的第1纵队,下辖4个师,总兵力59000多人,超过一个军的兵力,小的纵队10000余人,只相当于一个师,一般来说,大部分纵队的兵力在2万人左右。

至于当时为何在当时使用纵队的建制称号而不是军,主要是为了避免刺激国民党当局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尽量争取全国和平,同时不用正规的军的编制,也可以隐藏我军的实力,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进行,还有一点,如前面所说,当时各纵队的兵力规模不一,差距比较大,有的相当于一个军,有的处于军和师之间,有的甚至还不到一个师,所以这时以纵队命名比较符合实际也更合适。

至于战斗力上与国民党部队的对比,这个因素很多,人员、装备、单兵素质、士气等都是形成战斗力的因素。由于国民党部队有嫡系中央军和非嫡系杂牌军的区别,以中央军做对比,从人数上看,解放军的纵队有的与国民党一个师相当,有的与国民党一个军相当。

武器装备上解放战争初期肯定不如国民党中央军,但到了中后期,不少纵队的装备已经不逊于中央军了,尤其是大炮,这一点在电影《大决战》中有很真实的重现,总攻开始前一次集中上千门火炮进行火力支援,火力上这时已经占有一定优势了。

1948年11月,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通令,对全军组织编制和部队番号做出统一规定,各野战纵队改称为军,只有特种兵纵队和一些游击队暂保留纵队番号,这标志着解放军的发展开始进入正规化时代,建国后,所有纵队番号相继都被取消。


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感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纵队   解放战争   晋冀鲁豫   人民军队   野战军   番号   作战   野战   山东   兵力   支队   军区   国民党   解放军   部队   规模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