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明明是抢了后周郭家的皇位,为何宋朝累世优待柴家?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梁山上排名第十位的好汉小旋风柴进,是后周皇族后裔,其家族持有宋太祖赵匡胤赐下来的免死丹书铁券,按照民间的说法也都流传着赵匡胤曾给后世子孙交代过,宋朝皇室永世不得对后周皇族柴家加以刑罚,后周柴家即便谋反也当免死。可是后周太祖名叫郭威,后周的皇室明明是郭氏家族,赵匡胤要后世子孙永远优待柴家是什么操作?

其实民间流传的宋朝皇室永世优待柴家也不过是民间美好的传说而已,优待是优待,但谈不上有多好,而且优待的柴家也并不是真正的后周皇室柴家,所以宋朝老赵家对柴家的优待不过是又当又立的行为。

后周皇室本是郭家

公元950年继位不久的后汉隐帝刘承祐为了集中皇权削除将领的兵权,他准备秘密诛杀留守邺城的大将郭威,结果消息败露,郭威从邺城举兵反攻后汉都城开封。

因此刘承祐就将郭威留在开封的妻子、儿子、女儿、侄子等郭氏宗族全部诛杀,郭威愤恨之下攻克开封,刘承祐被杀,于是郭威就定都开封建立了后周政权 。

郭威称帝时已经47岁了,他的妻儿老小都被刘承祐所杀,他当时已经没有儿子了,不过以他当时称帝的年纪来说还是可以生出孩子的,不过他却不想再生了,因为他怕自己活不了多久,届时会由幼子继位,他很明白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代,幼子继位就意味着政权交替的时候到了,他建立的后周基业幼子未必能坐得住。

所以郭威决定不再生育儿子,而是要选一位青年才俊成为养子,命其改姓为郭来传承后周基业。当时郭威在自己的剩余亲族中选出了三位比较优秀的青年才俊,三人分别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妻侄柴荣。

这三人从血缘关系上来看张永德与郭威关系最近,他是郭威的女婿,他的儿子身体里也留着郭威的血脉,按理说张永德的后人算是郭威的直系血脉亲属,郭威只要把女婿和外孙改为姓郭即可传承后周基业。

李重进是郭威姐姐的儿子,都说外甥随舅,李重进的长相与性格也都与郭威相近,选择外甥李重进也是可以的。

唯有柴荣是郭威妻子柴氏的侄子,与郭威没有直系血缘关系,但偏偏最后郭威选择的就是与自己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妻侄柴荣。

而郭威选择柴荣不为别的,只因柴荣比李重进和张永德都优秀太多了,而且柴荣的柴家本是河北邢台名门望族,不过柴荣幼年时家道中落,父亲柴守礼就把他过继给了郭威,所以柴荣自幼就被郭威抚养长大,两人虽然没有直系血缘关系,但感情上情如父子。

因此不管是从能力上还是从个人情感上,郭威最终选择了妻侄柴荣为养子,并让柴荣改名为郭荣,郭威为了让李重进和张永德不再对皇位有觊觎之心,在世时他特意明确了郭荣的继承人身份,并命张永德与李重进当着他的面给郭荣行君臣跪拜之礼。

郭威去世后郭荣就顺利继承了皇位,历史证明郭威选择继承人的眼光非常好没有选错人,郭荣文武双全,雄心壮志,是五代十国中最优秀的皇帝,他曾做出了三个十年的规划,“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不过很可惜郭荣的三个十年的规划第一个十年还没完成他就以39岁的年纪英年早逝了,虽然郭荣能力很强,但是选人眼光上就远比不上养父郭威了。由于郭荣临死时很忌惮妹夫张永德和表弟李重进,因此他特意把二人都排挤出去,从而提拔了赵匡胤,结果偏偏是他一手提拔起来还信得过的赵匡胤最后篡夺了后周的皇位。

郭荣一生共有七个儿子,前三个儿子都在郭威起兵时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余下的四个儿子分别是老四郭宗训、老五郭熙让、老六郭熙谨、老七郭熙诲。郭荣去世时郭宗训当时七岁年纪最大,因此最终郭宗训继位,不过半年后赵匡胤就篡夺了郭宗训的皇位。

赵匡胤篡位成功建立宋朝之后,就强制下旨恢复郭荣本名为柴荣,郭宗训等兄弟四人也恢复为柴氏。可是要知道后周皇族可是郭氏,人家柴荣已经被过继给郭威改名为郭荣了,赵匡胤这通操作无非就是想淡化后周皇族的郭氏的影响,本来应该得到宋朝优待的应该是后周皇族郭氏,和柴氏有什么关系,这是赵匡胤故意为之。

所以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在得知赵匡胤篡位后,就决意起兵恢复后周郭氏政权,不过李重进事情败露被赵匡胤所击败,李重进自尽,在临死前李重进感慨自己对不起舅舅郭威。随着李重进自尽,郭威的女婿张永德更加害怕,在赵匡胤一朝,张永德从不敢以后周皇室自居,也幸亏张永德对赵匡胤有知遇和资助之恩,张永德在宋朝一直谨小慎微,所以才能得以善终。

因此后周皇室本是郭氏一族,赵匡胤为了淡化后周郭氏家族的政治影响,特意让郭宗训恢复姓柴,并礼遇柴氏一族,可是柴氏家族与郭氏家族哪有血亲关系。

柴家在宋朝并没有受到太多优待,不过是宋朝用来收买人心的摆设而已

柴宗训退位后被赵匡胤封为郑王,赵匡胤在册封柴宗训为郑王时,特意赐予他免死丹书铁券,并且还在留给后世子孙的训示中明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赵匡胤这个训示就意味着宋朝皇室永远不能对柴氏子孙加以刑罚,就算是柴家后人有犯上篡位的谋逆之罪,也只能赐其狱中自尽,不得公开诛戮,更不能牵连亲属族人。

从这段训示中看得出来赵匡胤对柴家很友好,但实际上这段训示不过是赵匡胤收买人心做样子的手段而已。

柴宗训成为郑王之后仅活到20岁就去世了,虽然柴宗训留下了五个儿子,但他的儿子中只有长子柴永崎继承了爵位,其余四个儿子皆为平民,连当官都当不上。而且郑王的爵位还不是世袭罔替,柴永崎继承的只是郑公爵位,柴永崎死后柴氏家族的爵位就被废除了。

柴荣的第五子柴熙让在宋朝建立之后,其生平事迹就从史书中消失了,不是流落民间就是有可能被杀了。

而柴荣最小的两个儿子第六子柴熙谨和第七子柴熙诲当初险些死于乱军之中,幸亏赵匡胤麾下的两名大将潘美和卢琰心地善良将二人收养,潘美收养了柴熙谨并将其改名为潘惟吉,卢琰收养了柴熙诲并将其改名为卢璇,因此柴荣的这两个儿子后来分别改姓为潘和卢,与柴家也就在瓜葛了,赵匡胤定下的训示要宋朝皇帝累世优待柴家子孙,自然也不包括这两人了。

因此真正的柴家后人只有柴宗训这一支,可是自赵匡胤去世后,史书中除了记载柴家在柴永崎死后爵位废除之外,对柴宗训的后人再无记载,一直到宋仁宗赵祯时期才又出现了柴家的后人。

赵匡胤让后世子孙皇帝累世优待柴家,无非就是想掩饰自己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行径,他特意不提真正的后周皇室郭家就是为告诉世人,他没有篡了后周皇位,他是从老柴家手里得到的皇位,所以他要求后世子孙累世优待柴家,既是收买安抚人心,也是给自己立了一块牌坊,向世人展现自己的宽仁厚意。

宋仁宗时期宋朝已经建国将近一百年,这期间柴宗训的后人已经基本被宋朝官方遗忘了,但是宋仁宗明白太祖赵匡胤的心思,同时宋仁宗也想再给天下百姓提个醒,让他们看看宋朝皇室老赵家有多么宽厚,于是宋仁宗就要册封柴宗训的后人为崇义公。

可是柴宗训的后人已经被宋朝官方遗忘了,柴家爵位废除之后,柴宗训的后人与平民百姓无异,甚至他们害怕宋朝皇室的猜忌,都刻意隐姓埋名起来,宋仁宗去哪里寻找他们。因此宋仁宗最后根本找不到他们,没办法,最后宋朝官方只能在邢台柴氏家族的旁支中找到了一个年纪大、辈分高还有德行的一个名叫柴咏的人继承了崇义公爵位,并让其承担祭祀柴荣香火的事务。

不得不服宋仁宗的操作,明明后周基业是郭威所开创,结果郭威被人选择性遗忘了,崇义公爵位的传承只负责祭祀柴荣就完事了。

而且这个叫柴咏的人与柴荣可能根本就没有血缘关系,柴咏的祖上属于邢台柴氏的旁支,极可能早在柴荣在世时就已经与柴荣属于是出了五服的关系了,真正的柴荣儿子柴宗训的后人找不到,就随意找了一个姓柴的来糊弄柴荣,看看宋朝的这一波操作还能算是累世优待柴家吗?

再者,换言之就算找不到柴荣的嫡系后人,宋朝完全可以去寻找真正的后周皇室郭氏家族的后人,本来柴荣继承的就是郭威的皇位,他继位时父亲柴守礼还在世,柴荣为了表示自己继承的是郭威皇位,特意下旨尊生父柴守礼为舅舅,就是表示他继承的是郭氏家族皇位,与柴氏家族再无瓜葛。

可是宋朝偏偏就不找郭氏。那就是因为郭威家族出身于唐宋时期最顶级的名门望族太原郭氏,当时郭氏家族中很多人都在政治上有很大影响力,所以如果宋朝承认郭氏家族为后周皇室,那么就得给予本就是名门望族的郭氏家族各种特权,那样的话宋朝皇权不就有威胁了。

而柴氏家族比之郭氏家族的影响力则差远了,况且柴氏家族早在柴荣父辈时代就已经没落了,因此宋朝可以累世优待一个没落的柴氏家族,绝不能累世优待本就是顶级名门望族的太原郭氏。

再回顾一下宋朝的操作,柴荣的四个儿子,柴宗训的后人在消失找不到了,柴熙让生死不明更找不到后人了,柴熙谨和柴熙诲都改姓了。所以宋朝是累世优待柴家后人吗?合着最后就随便找了一个与柴荣几乎没有血缘关系的柴咏进行优待而已。

而且赵匡胤赐给柴宗训家族的丹书铁券也是个摆设而已,柴宗训死后家族爵位废除,其后人大多是平民百姓,哪可能有机会用到丹书铁券。

北宋灭亡之后,柴氏家族的崇义公爵位传承又一度中断,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之后,又在南方某地寻找到了一个名叫柴叔夏的人,以其为柴荣后人,命其继续传承崇义公爵位,并祭祀柴荣。

如果说柴咏和柴荣就没有太多血缘关系了,那么这个柴叔夏可能完全就与柴荣没有血缘关系了,从这也能看出来宋朝不在乎继承崇义公爵位的人是不是柴荣的后人,不管是阿猫阿狗也好,只要姓柴就行了,崇义公爵位不过是宋朝皇室用来向世人展示宽仁的标识牌而已,谁来继承崇义公都无所谓,只要按照规矩祭祀柴荣就行了。

宋朝累世优待柴氏家族,还得说柴氏家族并非当时政治影响力极大的顶级名门望族,宋朝故意忽略真正的后周皇室郭氏家族,就因为郭威的家族属于名门望族太原郭氏。相比之下柴氏家族对宋朝几乎不存在威胁,而名门望族的郭氏家族再被宋朝累世优待,那对宋朝的皇权威胁就大了。

写在最后

所以从这些能看出来柴氏家族在宋朝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善待,不过是成了宋朝对外展现宽仁的一块招牌而已。

而真正的后周皇室郭氏家族则被宋朝自动忽视了,这就是因为郭氏家族属于名门望族的太原郭氏,本身家族的政治影响力在当时就很大,如果在得到赵匡胤名义上的优待,那么日后郭氏家族肯定会对宋朝皇权产生威胁。

相反,本就不是豪门望族还已经没落的柴氏家族远不如郭氏家族对皇权有威胁,因此就是因为柴氏家族对宋朝的皇权构不成威胁,所以赵匡胤才会恢复柴荣的本姓,并以柴氏为后周皇族累世优待,就是因为柴氏家族对宋朝政权构不成任何威胁。




宋朝善待柴氏,其实恰恰就证明了宋朝没有善待过柴氏。因为此“柴氏”非彼“柴氏”,从法统上来论,被宋朝假惺惺善待的“柴氏”与真正应该被善待的“柴氏”,其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公元 950年,后汉隐帝刘承祐为了集权,下密诏诛杀郭威、王峻等托孤大臣。郭威因为不在京城,刘承祐便派出两路人马,一路将郭威留在京城作人质的妻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及三个侄子,甚至包括郭威还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全部都杀掉;另一路则前往邺城捉拿郭威。

无奈之下,郭威只得发动兵变,率其部众向南攻破开封,报仇雪恨,推翻了后汉。次年郭威登基继位,便建立了后周政权。

当时郭威47岁,从生理角度来说,他还可以广纳后宫,再生几个儿子。但是郭威并没有这么考虑,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中原自中唐藩镇割据以后起近两百年,杀伐不断!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单靠血缘是根本无法保住地位的

因此,当郭威继位后,他完全没有考虑再给自己生一个儿子,让亲儿子继承皇位。而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找一个青年才俊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但代价就是,这个人必须要过继到郭氏家族,给自己当养子,并与自己的本家断绝承嗣关系

那么,谁是郭威中意的人选呢?在当时,郭威选定了三个人:

第一个是他的女婿张永德;

第二个是他的外甥李重进;

第三个是他的内侄子柴荣;

从血缘来看,李重进是郭威妹妹的儿子,身上有一半郭家的血缘,他的血缘最亲;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与郭威的关系最近,他的孩子是郭威的直系子孙;最差的就是柴荣了,他只是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其实与郭威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



但是,郭威选择了柴荣。一方面,这是郭威对柴皇后当年在他贫贱时,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的报恩;另一方面,柴荣的综合素质很高,比另外两位都要强。因此,郭威从传承政权的角度,选择了柴荣。

柴荣被选定为继承人后,依据法统,他过继在了郭家。从此之后,他就改名郭荣,并与自己的本家柴氏,不再有任何瓜葛

因而在后周一朝,郭荣的本家柴氏,并不能享受皇族待遇。

注意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柴氏并不是后周的皇族,郭荣本家并没有后周的皇位继承权。柴氏一族对赵匡胤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柴氏并不是后周的皇族,郭荣本家并没有后周的皇位继承权。柴氏一族对赵匡胤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柴氏并不是后周的皇族,郭荣本家并没有后周的皇位继承权。柴氏一族对赵匡胤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公元 959年,周世宗郭荣驾崩。去世前,他留下了四个儿子:

分别是七岁的周恭帝郭宗训,以及年纪比他还要小一点的三个弟弟,曹王郭熙让、纪王郭熙谨、蕲王郭熙诲。

赵匡胤篡位后,这四个孩子的下场如下:

郭宗训受封为郑王。但是,郭宗训的郑王爵位并不是世袭爵位。他死了之后,郑王爵位就取消了。他的后人并不能承袭郑王爵。郭宗训有一个儿子承袭了爵位,但是被降了一等,继承是公爵。他儿子死后,郑公爵位被废黜,无人再继承。

曹王郭熙让在宋朝建立后便失踪,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他的结局,要么是死了,要么是流落到民间,隐姓埋名了。

纪王郭熙谨和蕲王郭熙诲在陈桥兵变中不知所踪。根据宋人的传说,宋太祖回朝后,原本想要杀掉他们,但被大将潘美劝阻。随后潘美和卢琰分别收留了这两个小孩,替他们改名为潘惟吉和卢璇。

至此,郭荣的四个孩子,老大郭宗训死的莫名其妙、老二郭熙让不知所踪、老三郭熙谨和老四郭熙诲分别被过继给了别人,当了别人的养子。郭氏一族也因此而绝嗣了。



赵匡胤死后,郭荣的直系子孙在官方史书上便没有任何的记载了。随后的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也没有相关记载。一直到大宋立国九十九年后,也就是传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时,史书上才又有了记载。

当时,宋仁宗想起来被遗忘了将近一百年的郭氏子孙。便下令寻找周世宗郭荣四个孩子的直系后裔。结果找不到。

然后,宋仁宗便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郭荣本家的柴氏子孙中挑选,并在柴氏的旁支诸房中找到了一个辈分最长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柴咏

之后宋仁宗召见柴咏,封他为“崇义公”,给予其一定的待遇。让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这便是所谓的宋朝“善待”柴氏子孙的真相。

对于宋朝皇帝的这种行为,我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鸠占鹊巢,杀人诛心

首先,前面重点强调过了,柴氏没有皇位继承权,柴氏跟后周政权一点关系都没有。赵匡胤没有杀柴氏,并不是他心慈手软,而是因为柴氏对他没有威胁。柴氏就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而已

第二,柴荣过继给了郭威,他叫郭荣。后周真正有继位权的人,必须要姓郭。但宋朝皇帝却让柴氏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强迫郭荣一脉改姓回柴,这是什么道理

第三,真正有继承权的人让赵宋杀没了。建国九十九年后,赵宋又假惺惺的在与后周没有任何关系的柴氏一族中找继承人。并且还到处宣传自己“善待柴氏”。简直就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真的应该善待的“柴氏”被杀了,然后再找一个压根跟后周帝系没半毛钱关系的人,假模假样的“善待”他,这叫啥?

这叫既要当XX,还要给自己立贞节牌坊。两头好处都要拿。鸠占鹊巢,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了。

并且,即便是获封“崇义公”的柴氏子孙,也远远没有民间传言的那样,有类似于“免死金牌”或者“丹书铁券”之类的护身符。

因为宋仁宗从柴氏选继承人,封为公爵,并不是他觉得赵家亏欠柴氏,主动想给柴氏一些补偿。他只是想立柴氏为榜样,粉饰太平罢了。而大部分没有受封的柴氏,依然还是老百姓,享受不了任何特权。

所以说,别说郭氏了,即便是柴氏,也一样在北宋没有享受到任何“善待”。绝大多数的柴氏子孙都只是老百姓。而经过史家文人之手的粉饰后,却搞得好像郭荣的子孙和所有的柴氏子孙都被善待一样。

论被文人洗白,赵宋皇帝绝对能排得上号。




这恐怕是个天大的误会,宋太宗连哥哥的子嗣都没有厚待,怎么会厚待柴荣的后代?只不过后来不知道从哪儿跑出来个叫柴咏的人,被宋仁宗封为崇义公,但这个人其实并不是柴荣的后裔,而是柴氏旁支。


柴荣的家族其实是个富庶的家族,他本人从小经商,赚了很多钱,后来还被人们称之为柴王爷,是有名财神皇帝。

不过柴荣家里后来家道中落,他便跟自己的父亲柴守礼一起去投奔了姑母柴氏。这里说的柴氏不是别人,就是柴守礼的亲姐姐,郭威的恩人和妻子,后来被郭威追封的圣穆皇后。

事实上,柴荣成为郭威儿子很早,因为那时候柴荣的姑姑柴氏没有生下子嗣,所以就收柴荣为养子。但那时候郭威是后汉的权臣,有好几个小妾,为他生了两个亲儿子郭侗和郭信。

950年,后汉隐帝刘承祐因为猜忌郭威位高权重,所以就将他和柴荣在京城的亲属全部杀掉,郭威的两个儿子以及柴荣的三个儿子也都被杀死。郭威一怒之下就造反了,他率领大军消灭后汉并建立后周,郭威登上帝位,即后周太祖。

事实上,郭威称帝这一年也只有四十七岁而已,如果他再找几个年轻女子为他生几个孩子,也还来得及。但郭威这个人,我不得不说,他心中是有大爱的,他觉得坐天下的必定得有才有德,还要胸怀天下,而不能单凭血缘关系,他觉得柴荣就很不错,所以让柴荣做了自己的继承人。

不过有一点我必须要说,柴荣既然给郭威当了儿子,按照古代礼法来说,他就必须改姓郭,并且以郭威的儿子自居。而柴荣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的亲生父亲虽然是柴守礼而不是郭威,但他已经跟柴家没有半毛钱关系了。柴荣继位之后,柴守礼只是被任命一般的官员,但并没有被封为太上皇,这一点就是很好的说明。


历史也证明,郭威这种大爱无疆的做法,确实对国家极度负责的做法。柴荣对染不是郭威的亲儿子,但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一继位就制定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并在此前提下全方位发展国家,很快就将后周变成了一个经济和军事都十分强大的政权。

柴荣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他决意收回燕云十六州,而且他也确实这么做了,在对辽国作战的战绩十分了得,连克三关三州,被后代史学家称为“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能够配得上这样评价的皇帝,可没几个。

不过,虽然柴荣英明神武,但他最终还是上了赵匡胤的套。

959年,柴荣率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和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出征,走在半路上他突然收到一个文书,里面有一块木板,上面刻着“点检做天子”这句话。柴荣便开始对张永德有所怀疑,但他当时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后来,柴荣在攻打幽州的时候突然病倒,他便下令班师回朝,一回去就让赵匡胤替代了张永德的职务,自此成为了军队最高领导人。不久之后,柴荣就突然病死,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为帝。

这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实在是蹊跷,因为按照谁得利谁嫌疑最大原则来看,刻有“点检做天子”木板的出现,极有可能就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而且那时候赵匡胤还兼任着水陆都部署这个职务,什么东西能够送到柴荣面前,他是完全可以决定的。

比较可疑的还有柴荣之死,那时候他年纪并不大,四十岁不到,身体素质一直都很好,怎么就突然生病去世了呢?


柴宗训继位不到半年,更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后周朝廷突然风传契丹人即将联合北汉大规模南下,宰相范质等人在不辨别真伪的情况下,就同意了赵匡胤出兵的请求。

但是赵匡胤来到距离开封二十里的陈桥驿就不走了,而是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就像是不着急去攻打契丹人似的。而且在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信还在军中大肆散播类似“皇帝幼弱,不如拥戴点检为帝”的传言。

不得不说,如果没有赵匡胤的将领,谁敢才走了一点点路就听着不走了,谁敢在军中散播拥立他为帝的流言呢?实际上,这一切都想是早就安排好的,而赵匡胤也只是在演戏给别人看而已。

后来,在赵光义和赵普等人的“强迫”下,赵匡胤黄袍加身并率兵返回开封,他的结拜兄弟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早就等着他了,问也没问就打开城门放大军入城,而且入城后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抵抗,只有少数将领因为效忠于柴宗训而被杀死。

更为可疑的是,赵匡胤来到皇宫之后,翰林学士陶谷就将早就准备好的一封禅位诏书拿出来宣读,几位宰相们也都没有半点不同意的意思,其他大臣更是不敢多说一句话,三十四岁的赵匡胤就这样做了皇帝,北宋也取代了后周。

说到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匡胤想要篡夺后周皇位的心思很早就有,而且他很有耐心,计划很周密,手段也很高明,而且大多数人都已经进入他的阵营,所以他才能在没有大的流血冲突的情况下顺利登上皇位,而且还做到了没有人说他是乱臣贼子。


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之后,柴荣的儿子还有四个或者,分别是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

柴荣的四个儿子在后周时期都是王,其中柴熙谨在宋朝建立后第二年就死了,没有留下后代;柴熙让被人带出皇宫,去到河北沧州居住,一直到北宋末年才因为战乱而搬到故乡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居住;柴熙诲则被北宋功臣卢琰收养,改名卢璇,自此之后都以卢氏后人存在,并没有再改回柴姓。

而柴宗训作为后周末代皇帝,起初被赵匡胤封为郑王,但他二十岁就去世了。而且郑王这个爵位不能世袭,只不过柴宗训的一个儿子被封为公爵,但这个儿子死后,连公爵都被封给了别人,柴宗训的后代因此都变成了普通老百姓。

有传言说潘美曾收养柴熙让和柴熙诲其中一人为子,并改名为潘惟吉,实际上这是没有根据的。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潘惟吉不是柴荣的儿子,而是潘美兄弟的儿子,亦或是别人的儿子。

在关于宋朝的史书中,除了柴宗训之外,柴氏家族其他后裔的情况都没有交代,而且宋朝皇帝也没有想起来要去寻找柴氏后代并对他们优待。直到宋仁宗时期,他才想起来要去寻找柴荣四个儿子的直系后代,但是怎么找也找不到。


据说,宋仁宗最后实在没办法,便从郭威嫡妻柴氏本家中寻找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柴姓人封为崇义公,这个人就叫柴咏。

实际上,柴咏不是柴荣这一脉的子孙,而是柴氏家族旁支,他是被当做是柴宗训的后代封为崇义公的,主要负责奉祀后周皇族。这其实就是宋仁宗搞得面子功臣,善待前朝皇室后代的真相,其实并不是要真的去找到柴荣的子嗣,而是找个人当牌位,做给天下人看的。

到了南宋绍兴四年的时候,宋高宗赵构不知道又从哪里找来一个人,说他是周世宗柴荣的玄孙柴叔夏,让他继承了崇义公的爵位;这还没完,到了宋理宗时期,又冒出来个叫做柴彦颖人,继承了崇义公的爵位。

崇义公这个爵位在历史上存在过近两百年,一共出现过十三位崇义公,他们都是以柴宗训后人的身份来出现的。但奇怪的是,宋朝正史中并没有交代柴咏的出身,而且崇义公在传代的过程中,多次出现不是直系传承的情况。这一点也可以说明,宋朝并不在意他们是不是真的后周皇室后裔,只需要他们是姓柴就可以了。

关于这件事,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前面其实也说了,柴荣过继给郭威,那他就是以郭威的儿子,即使他的后代改回柴姓,那么他们依然是郭威的后代,跟老柴家没什么大的关系了。


宋朝不杀柴姓后代,其实不是仁慈,而是没必要,因为没有威胁了。郭威嫡妻柴氏本家的柴姓后人跟柴荣虽然有血缘关系,但他们跟后周皇室没有半毛钱关系,宋朝让他们担任奉祀后周皇室的崇义公,一点也不合情合理,甚至是在混淆视听。

再者说了,柴荣本人应该叫郭荣,那么他的后代也都应该姓郭,至少柴荣的几个儿子应该姓郭,但宋朝却强行在史书记载中将他们改回柴姓,这个也是难以理解的一件事。只能说,这是宋朝统治者刻意而为之的,气目的是弱化柴荣后裔这个概念,是一种不杀人但灭根的做法。

而且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柴宗训在被封为郑王的时候,获得了一块丹书铁劵,而且赵匡胤在生前还曾刻碑留下遗训: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但是实际上,无论是丹书铁劵,还是赵匡胤的遗训,都没有被柴氏后人用过,因为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了,而且还找不到人,根本就没机会使用。

自柴宗训之后,柴氏子孙,包括后来封的历代崇义公,在历史上只有个名字,生平记载都被抹去了,这又是为何?

事实上,赵匡胤当之所以优待柴氏子孙,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安抚人心,笼络住后周旧臣之心,从而让自己坐稳江山,并传承道千秋万代。

关于这一点,宋仁宗确实算是个明白人,他理解了赵匡胤的心思并发扬光大,所以就找了个柴咏来粉饰太平,拔高宋政权在人民性心中的地位,还可以在当时宋朝外部动荡的情况下稳定住国内人心。


宋朝历史给人的感觉就是,赵氏子孙要与柴氏子孙共存亡,而末代崇义公柴安确实到南宋灭亡后才退位,宋朝皇帝看似是做到了这一点,但实际上的好处的都是郭威本家的柴姓后人,柴荣这一脉的人都还在农村当老百姓呢。

就比如说前面说的柴熙让这一脉,直到近代柴氏后人柴道琳写的《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一文,我们才知道柴熙让的后人原来一直都在,而且还在北宋末年回到了山西临汾老家,一直繁繁衍生息到现在,但宋朝皇帝却找不到他们,实在是匪夷所思。

还有柴熙诲,他在改名卢璇之后,不但成为了卢琰的儿子,还娶了卢琰之女为妻,后来他还在朝廷担任殿前防御使之职,并被宋真宗封为武烈侯,他的后裔也成为“九支卢”其中最繁盛的一支,现在居住在浙江永康和武义等地。

不过,柴熙诲一直都是以卢琰第三子身份出现的,宋朝皇帝也未必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所以他也谈不上被刻意厚待,只不过是沾了卢琰的光罢了。


历史上还记载柴宗训有五个儿子,但都他们的生平也都没有被宋朝记载下来,这个就很让人不解了,难道是在刻意掩饰什么吗?后来又突然说柴咏是柴宗训的后代,这个又是根据什么呢?

所以说,历史不忍细读,宋朝皇帝厚待柴氏后人这件事,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后周是郭家的,也是柴家的。太祖郭威无子,义子柴荣承继郭威之后,所以,赵匡胤优待柴家就是优待郭家。赵匡胤夺了后周的江山,但他没有对前朝宗室赶尽杀绝,反而给予特别优待。他曾经柴家赐了一块丹书铁券,并留下祖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一、柴氏家族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本是后汉重臣,因为汉隐帝的猜忌,导致全家被杀,进而愤然起兵造反,推翻后汉,建立后周。郭威去世后,将皇位传给了义子柴荣,就是因为郭威的亲儿子,都被汉隐帝杀光了。

其实,历史上柴荣不应该叫“柴荣”,而叫“郭荣”。他是郭威的皇后柴氏的侄子,柴氏无子,柴荣四岁时,就被过继给柴氏为子,改名郭荣。

柴氏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李存勖去世后被遣散回家,半路上偶遇“穷小子”郭威。柴氏独具慧眼,一眼看出郭威绝非寻常之人,她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身无片瓦的郭威,据说两人的婚礼就在路边的小旅店举行。

郭威就是在这位贤惠的柴氏扶持下,一步步走向辉煌。早年郭威还不发达,柴荣一边经商补贴家用,一边跟随郭威东征西战。郭威全家被汉隐帝杀害时,柴荣的两个儿子也同时死于非命。

“柴荣”恢复本名,是北宋建立后的事,意图很明显,就是赵匡胤为了说明后周已经绝嗣,他夺了后周皇权是理所当然。柴荣去世后,由他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陈桥兵变时,柴宗训才7岁,子幼母弱,大臣昏昧,导致江山被篡。

不过好在赵匡胤对柴家很优待,柴宗训没有被杀害,他被册封为郑王,移居房州。柴宗训20岁就死了,他死后留下五个儿子,其中长子柴永崎承继郑王爵位,后改封为崇义公,一直延续到大宋灭亡。柴宗训还有三个弟弟,一个陈桥兵变后不知所终,一个被潘美收养,改姓潘,还有一个被卢姓大臣收养,改姓卢。

也有一种说法是,柴家在柴宗训死后就绝嗣了,后来的崇义公,是从柴家近支中找来继嗣的。但不管怎么说,柴氏一族,在宋朝得到了赵家的优待。

二、为什么会被优待

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无情的杀戮,毕竟旧王朝的皇家子嗣,就是一个政治符号,经常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灭亡后,“朱三太子”事件闹了好几十年。

柴家之所以得到优待,跟赵匡胤有很大关系,他把优待柴家,作为家训刻在石碑上,所有后嗣之君都必须遵守。为什么赵匡胤对柴家如此优厚,原因有三点:

  • 1.赵匡胤宽厚的为人

赵匡胤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宽厚的开国皇帝,无论对臣僚、朋友、亲属,还是对政敌,都异乎寻常的宽容。

最典型的就是,他在灭后蜀、南唐、南汉后,每一位亡国之君,都在他那里得到了妥善安置。除了政治待遇外,赵匡胤能给的优待都给了。有人说,孟昶和李煜不还是不明不白地死在大宋了吗?这跟赵匡胤没关系,是他歹毒的弟弟赵光义干的!

有这样一位宽厚的皇帝,对柴家来说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 2.赵匡胤的内疚心理

虽然政治斗争没有仁慈可言,皇权不光是个人利益,胸怀天下的赵匡胤不能顾及个人情感,但毕竟不能改变他欺负孤儿寡母,强夺天下的事实。

这一点,从陈桥兵变前,赵匡胤就有所考虑。他“被迫”黄袍加身时,就像拥戴他的臣僚们提出一个条件:必须善待皇室后裔,不得罔杀一人。

  • 3.赵匡胤与柴荣的友谊

可以说赵匡胤能够发迹,完全得益于柴荣的赏识和提拔。早在柴荣登基前,他就跟随柴荣左右。柴荣登基后,视赵匡胤为心腹,一步步把他提拔到高级将领的行列。

赵匡胤也没有辜负柴荣的期望,他多次身冒矢石,立下不朽战功,还曾经为救柴荣负伤。在那段战斗岁月,两人既是上下级关系,后来变成君臣关系,实际上也有很深的战友之情。

假如柴荣不是英年早逝,这一对能干的“兄弟”组合,实现一统江山也不是什么神话。以赵匡胤和柴荣的情谊,善待他的后人也是必然的。

柴家被老赵夺了江山,真的未必是坏事。在枪杆子里出政权,一切以实力说话的年代,以柴宗训的状况,即便没有赵匡胤,谁敢保证不会出现“王匡胤、牛匡胤”,那时谁敢说柴家一定得到保全?所以,我想柴荣地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稍微懂一点五代史的人应当都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周的皇帝都姓郭,周世宗名郭荣,周恭帝名郭宗训。



早在周太祖郭威在改朝换代、建立后周政权之前,他的亲儿子郭侗和郭信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给杀了,同时被杀的还有周世宗的三个儿子(宗谊、宗诚、宗諴)。周太祖开元建国之后,再也没能生出儿子来。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出现这样的情况,应当从同宗近支中选择亲侄或堂侄过继为嗣子,从而继承周太祖的皇位。但是,周太祖连侄子也没用。个人觉得,很可能在儿子被杀的同时,也被刘承祐给杀了(连周世宗的儿子都没能逃过屠杀,周太祖的亲侄子似乎更无例外了)。古人讲究多子多福,个人觉得,周太祖同宗的远房堂侄应当说还是有的,那么为什么不选择他们呢?很可能这些人能力太过于平庸了,在五代的乱世,选择平庸之人为帝,很可能是会亡国的。同时,周太祖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内侄周世宗都是人中龙凤,抛开他们而选择一个平庸的同宗远房堂侄继承皇位,祸起萧墙在所难免。



换句话说,周太祖的继承人只能在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和内侄周世宗当中产生。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是公主的丈夫或者儿子,如果选择他们,势必会给人造成公主系也可以继承皇位的错觉,后患无穷。而选择内侄,属于特例,既然是特例,自然就下不为例,没有太多后患。同时,从周世宗的能力来看,的确在另外二人之上。



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周世宗是在周太祖两个亲儿子活着的时候就被周太祖收为养子的,名义上他已经是周太祖的“儿子”了。跳过这个“儿子”,而选择远房堂侄,或者女婿、外甥,于理不合。在权衡利弊之后,周太祖最终坐实了周世宗“儿子”的地位,周世宗最终由养子正式变成了过继嗣子。而在中国古代宗法层面,过继嗣子等同亲子,自然也就排在了女婿和外甥之前,成为了唯一继承人。实际上,后周开元建国之后不久,周世宗便已经公开以皇子身份出现了。



既然是过继嗣子,自然是要随过继父亲姓的。因此,周世宗必须是姓郭的,否则这种过继还有什么意义?换句话说,周世宗即便作为周太祖养子时不姓郭(很可能彼时已经改为郭姓),正式成为嗣子后也必须姓郭。从史籍记载周世宗以元舅之礼对待生父柴守礼来看,周世宗叫郭荣应当说是没有疑问的。有人说周世宗即位后自己恢复了柴姓,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周世宗是以嗣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如果不姓郭,周世宗等于是自己否定了自身的正统性。更何况,如果周世宗自己认祖归宗了,以元舅之礼对待生父柴守礼这一点也说不通。



那么,宋王朝建立后为什么后周皇族又成了柴氏呢?这主要还是赵氏兄弟玩的伎俩罢了。目的嘛,变相否定柴氏的正统地位,从而给自身改朝换代寻找正当理由。你老柴家相对于老郭家本身就是外姓,我赵匡胤是外姓为什么就不能当皇帝?于是,郭荣又变回了柴荣。但是,周太祖已经绝嗣了,优待郭家怎么优待?因此,只能优待周世宗这一脉。于是,宋太祖虽然是抢的后周郭家的皇位,却只能优待柴家。



说宋王朝优待柴家不假,但是与周世宗一脉关系并不大。周恭帝“禅让”后被封为了郑王,安置房州。六年后去世,绝嗣,周世宗嫡脉断绝。周世宗剩下的三个儿子熙让、熙谨、熙诲不知所终。一说熙谨和熙诲被宋太祖送给了潘美和卢琰收养。换句话说,周恭帝死后,周世宗的后代已经全部“消失”了。嘉佑四年,宋仁宗下令从柴氏家族的旁支中找来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由他及其后代承后周皇族之祀。自此,宋王朝优待的真的不再是后周郭家名义上的后代,而是真正的柴氏后裔。由此可见,宋王朝所谓的优待柴家,无非就是做出一个政治姿态而已,至于这个柴是不是周世宗那个柴,已经不重要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后周   皇位   优待   崇义   宋朝   爵位   皇族   太祖   皇室   子孙   后代   后人   皇帝   儿子   家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