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有哪些政治集团?

蜀汉虽小,但里面的派系可是很复杂的,其内部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刘备时期的派系:相互制衡,朝气蓬勃

(1)、北方派。

刘备创业初期,颠沛流离。

一开始,刘备主要活跃于北方,而手下人才,也多以北方人为主。

刘备在老家组织队伍时,得了简雍、关羽、张飞;投奔公孙瓒时期,又结识了赵云等人;治徐州时期,得到了糜竺、糜芳、孙乾、刘琰等人的赞助、追随···

这些人追随刘备,不离不弃,成为刘备最早的班底。因此,有些人也将北方派称为“元功派”、“从龙派”。


值得注意的是,与曹操、孙策不同,刘备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宗族班底,因此,这些人中许多人与刘备有着亲如兄弟的关系,是最受信任的一群人。

虽然他们与刘备可说是“俱为一体”,但他们也很注意维护本派系的利益,对所有“后来居上”者保持警惕。

比如:诸葛亮初得刘备信任时,关羽、张飞就曾提出质疑。而在刘备表示一定要用诸葛亮时,史书对关羽、张飞的描述是“止之”而不是“释之”。

此外,刘备提拔马超、黄忠等人时,作为“元功”之臣,关羽也曾说怪话,有不满之意。

在刘备做了汉中王,地位稳固后,这些人因资历最深,获得了最高的待遇。

关羽,前将军、假节钺;张飞,右将军、假节,是地位最高的武将。

而即便是糜竺,虽然能力有限,但也成为安汉将军,地位在诸葛亮之上。

不过,资历深,也意味着年龄比较大。

在关张等人相继离世后,北方系的“二代”们缺乏威望、功绩,因此,在刘备时代后,该派系地位有所下降。

(2)、荆州派。

刘备在到了荆州后,吸收了大量荆州人士。

因此,刘备集团,也就有了“荆州派”。


荆州派的人物有:诸葛亮、庞统、马良、霍峻、廖化、蒋琬、黄忠、魏延等人。

后来的历史表明,尽管在派系内部,他们彼此之间或时有矛盾,甚至激烈矛盾,但在面对其他派系的竞争时,他们多能保持一致(后面再细述)。

从整个蜀汉的历史来说,荆州派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后来的“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皆为荆州人士)。但是,实际上,在刘备时期,荆州派的优势尚不明显。

刘备时期,荆州派先是受到关羽、张飞“元功集团”的质疑,后又受到以法正、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的激烈竞争。

(3)、东州派。

刘备入川前,益州就分了东州派、益州派。

其中,益州派,自然是益州“土著”地主。

所谓“东州派”,就是在刘焉、刘璋时期,从三辅地区、荆州等地来到益州的“外来者”。

如:由扶风而来的法正、孟达;由陈留而来的吴懿;由汝南而来的许靖;由荆州而来的李严等。

尽管他们与“益州派”一样,多为刘璋旧部,但是,由于他们也是“外地人”,因此,他们与益州派在利益诉求等方面又不一样,因此,在很长时间内,他们与“益州派”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派别。

当时的东州派,有两个显著特点。

1、人员名望或出身很高。

法正的祖父法直,是那种《后汉书》都要为之单独列传的名士、学者。

孟达的父亲孟他,曾是凉州刺史。

许靖,曾与其弟许邵并列为当时最有名望的“品评大师”。


可以说,就当时的名望、出身论,“东州派”还在“荆州派”之上。

2、有大才。

法正、李严,都具备与诸葛亮匹敌的才能。

尤其法正。后来,诸葛亮在无法说服刘备放弃征吴时就感叹:法正如果还在,必能说服刘备!(可见,诸葛亮也承认,法正在刘备面前的说服力在自己之上)

而在刘备入川后,法正的一系列操作,使东州派的地位迅速与荆州派并驾齐驱,甚至有盖过之势。


法正先是建议刘备启用许靖(刘备原本认为许靖徒有虚名,不值一用),借其名望壮大刘备集团声势(同时壮大东州派声势)。

此后,法正又建议刘备娶了吴懿的妹妹为妻。

刘备做汉中王之后,法正为尚书令。东汉时,“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令是实际大权在握者。

可以说,刘备后期,法正的地位、权力盖过了诸葛亮,东州派也已能与荆州派并驾齐驱。

(4)、益州派。

在“外来者”入主益州时期,益州派与刘备自然是“地头蛇”与“强龙”的关系,总体上是被打压的。

比如,彭羕曾写信给马超,妄言“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被刘备、诸葛亮直接咔擦了。

当然,同时,他们也是刘备需要团结的对象,其中一些杰出人物也要被刘备挖掘任用。


黄权、杨洪、谯周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显然,无论是地位,还是实权,他们总体上都远在其他派系之下。

不过,刘备时期的“益州派”,仍然是比较进取的。

比如:汉中之战时,刘备征发西川的劳动力、兵员,征发力度很大,连“鹰派”诸葛亮都犹豫了。倒是益州人杨洪态度坚决: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不要迟疑了!

益州派这种支持的力度,恰恰反应出:尽管内部存在矛盾,但在刘备时期,刘备集团是团结的,充满朝气的。

诸葛亮辅政初期的派系:荆州派支配

到刘备去世,诸葛亮辅政时期,各派系的力量发生了变化。

1、荆州派占据主导地位。


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实际领导者,以他为代表的荆州派自然也成为蜀汉的中坚力量。

2、东州派实力大减,但仍被视为可能制衡荆州派的力量。

法正盛年去世,使东州派失去了领军人物。而孟达叛变,则使东州派力量进一步衰弱。

不过,刘备仍然选择了李严,让他与诸葛亮一同受诏辅政,统管内外军事,有制衡诸葛亮的意思。


不过,东州派毕竟实力受挫严重,已非诸葛亮“荆州派”对手。到李严出事后,东州派已经居于被荆州派支配的地位了。

3、其他派系实力也受到打击,被荆州派支配。

“元功派”的老一代多凋零,其“二代”尚幼,无法与“荆州派”抗衡。

益州派则继续受到压制,尤其是在黄权投魏后,在中枢已经没有实际影响力。

总体上,荆州派已经成为蜀汉的支配力量,其他派系皆逐渐沦为被支配的地位。

诸葛亮辅政后期的派系:荆州派的内斗

在斗倒李严后,诸葛亮和他的荆州派已经居于绝对支配地位。

这个阶段,蜀汉派系内部的特点有二。

1、在对付其他派系时,荆州派仍然一致对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魏延。


魏延的性格很牛,不但“诸将皆避之”,而且,他对诸葛亮都有怨言。

而诸葛亮在魏延问题上,则采取了“区别对待”。

当魏延与杨仪等人争执时,诸葛亮多让费祎从中调解,争取团结。

而当魏延与刘琰(“元功派”)有矛盾时,诸葛亮直接把刘琰赶回了成都。

2、荆州派内部矛盾渐渐激化。

外部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了,内部竞争就会严峻起来。

尤其到了诸葛亮去世前,魏延、杨仪之间的矛盾激烈起来,成为当时蜀汉权力斗争最激烈的地方。

总体上,当时的格局时:诸葛亮以杨仪制衡魏延,又暗地以自己的安排(蒋琬、费祎)防备杨仪···

蒋琬、费祎时期:重新洗牌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派系重新洗牌。

1、荆州派与东州派融合。

当年曾竞争激烈的荆州派与东州派开始融合。


蜀汉四相中的费祎、董允的身份,正是其中代表。

费祎、董允,都是荆州人士,然而,他们也都在刘备入川前就已经来到益州发展。

因此,费祎、董允,其实都同时具备荆州与东州双重身份。

此外,无论是荆州派还是东州派,都是“外来户”,在益州都缺乏庞大的宗族基础和经济基础,随着人才凋零、后继乏人,要压制益州本地势力,合作的必要已远大于竞争。

因此,从此开始,荆州派与东州派渐趋融合。

2、益州派暗中抬头。

益州派,一直是被压制的对象。

诸葛亮去世后,益州派曾发起过一次试探:益州人李邈曾公开上书,表示诸葛亮去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否定诸葛亮的路线。

其中。“宗族得全”,就是指诸葛亮打压益州派的政策应该改变了。


刘禅也不废话,直接把李邈咔擦了。

这意味着:刘禅将就延续诸葛亮打压益州本地势力的政策。

确实,益州派在中枢的影响力一直很有限。

然而,蜀汉狭小,此时的益州,毕竟已经是蜀汉唯一的人才来源地了。

在荆州、东州人才凋零后,许多地方的官员越来越多由益州被派担任了。

蜀汉中期,蜀汉三面由三位都督守边:北有王平,东有邓芝,南有马忠。其中,除邓芝为荆州人外,其余二位皆是益州人士。

而据统计,此时,郡守之职,已有半数为益州人担任。

益州派的“悄悄”崛起,给蜀汉末年的决策将带来重大变化。

蜀汉末年的派系:混乱的洗牌

蒋琬死后,刘禅“自摄其政”。

此后,蜀汉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洗牌。

1、宦官势力的崛起。


刘禅“自摄其政”,但他在外朝、军队都缺乏“自己人”,自然是要借重黄皓这样的宦官。

刘禅既“自摄其政”,又并非勤政之人,因此,黄皓代他“弄权”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由于“代表天子”,因此,黄皓自然毫无悬念地掌握了大权。

一方面,尚书台等文官不敢违抗黄皓,多只能按照黄皓的意思办。

另一方面,一些重要将领,如荆州人阎宇就与之交好。黄皓遂处心积虑想让阎宇换掉姜维,试图以此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可以说,此时的黄皓,唯一稍微忌惮的,大约就是姜维了。

2、边缘化的“无派”大将军。

此时的姜维,大将军,录尚书事。

权限上来说,姜维可以过问全部的军事、政治事务,乃蜀汉此时的第一重臣。


然而,姜维乃是降将出身,在蜀汉没有“派系”根基。

此前,他受荆州派的诸葛亮、蒋琬、费祎支配,但此时,他已既没有派系能节制他,他也支配不了其他任何派系。

因此,一方面,费祎死后,姜维要北伐,无人可以节制;另一方面,姜维虽权限大,但没有“派系”根基,“录尚书事”是一个屁话,在朝堂没有自己人,根本站不住脚。

而在军队,姜维也受到巨大挑战。

一方面,由于在朝堂没有话事权,赏罚不由己出,因此,一些将领不接受大将军的命令。比如,段谷之战,胡济失期不至,按律当斩,但他转头却被加官进爵···

另一方面,一些将领开始投靠黄皓,如阎宇,指望要取代姜维···

一个没有派系基础,也支配不了其他派系的大将军,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这也是蜀汉后期军事失控的关键原因。

3、被架空的荆州派、东州派。

此时,荆州派、东州派及“元功派”基本完成了融合。

这个阶段,似乎没有明显的派系斗争。


当然,这不是因为大家关系好了,而是···他们都被架空了。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夹在其中的他们,只是一些工具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再争夺的了。

4、渐渐掌握风向的益州派。

黄皓想换掉姜维,姜维想除掉黄皓,文官们“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大家都很忙。

一直被打压的益州派,虽然依然难以直接掌控中枢,但其影响力却逐渐膨胀。

自诸葛亮时期以来,益州派的立场很明确:1、反对北伐;2、实在不行就投降。

他们只是地方势力,北伐即便成功,他们也捞不到什么好处,相反,打仗,要用的钱主要是这些益州人的。

同时,益州结束割据状态,直接受洛阳管辖,让那些外来户离开,对益州派是更为有力的。

只是,很长时间内,他们有什么不爽只能忍着,不敢胡说八道。

如今,随着益州势力在地方再次发展,以及朝政失控,益州派开始引导风向了。


他们旗帜鲜明的公开反对姜维北伐。

除此之外,谯周等人,甚至公开开始谈论“代汉者当涂高”,散布蜀汉将灭亡的言论了。

邓艾突破绵竹关后,兵力不多,但沿途益州势力望风而逃,无人为蜀汉死战,是邓艾迅速兵临成都。

最后,在益州派的引导下,蜀汉投降···

总的来说,到蜀汉末年,当年的派系格局已经完全打乱了。

“元功派”百折不挠的精神,“荆州派”兴复汉室的理想,“东州派”务实肯干的气质,都在不断的洗牌中雨打风吹去了,唯有益州本地势力“思得明主”的念想仍在,并逐渐成为唯一一个清晰的声音。

只是,这个“明主”,已不是大汉刘家了···




用正史说三国。

蜀汉政权不应该说政治集团,因为蜀汉从建立之后,他的官僚体系十分的稳健,也没有发生过像孙权之后吴国的长期动乱;或者曹魏集团的自相残杀,最后弄出了司马懿;蜀汉的政治体系里没有这些大规模清洗朝廷重臣的行为,直到蜀汉灭亡,蜀汉的的内斗也是可控范围的内政斗争,不过他的官僚体系确实存在地域之分,这个是可以分析得到的。

刘备在北方征战时候跟随刘备的,这些人比较忠心,比如关羽和张飞,赵云,简雍,他们都是黄河以北的幽州人,其中比如,张飞,简雍都是刘备家乡涿郡人,关羽是逃到涿郡的,他们最后安家是在四川,万里之遥,在刘备屡战屡败的情况下而能够追随刘备,不多,这些人是刘备的早期部将,也是刘备的铁杆。

另外一批主要是刘备在豫州和徐州执政的时候的一批旧人,这类人中刘备执政徐州的时候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多的。当时刘备的手下有陈群,陈登,糜芳,糜竺,孙乾,刘琰等人,但是刘备的大部分下属都投降曹操了,唯一几个跟随刘备来到巴蜀的,就有孙乾等人,而其他大部分人留在了曹魏,后来相继为曹魏服务。比如陈登。

还有一批也是最重要的一批是刘备在荆州得到的大批人才,这些人就非常的多,比如诸葛亮,马良,董和董允父子,刘巴,廖立,杨仪等人,这些是曹操南下时候,刘备在荆州活动期间,招揽的士人人才组成,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后,退往江陵城的时候,“荆州群士,从之如云”也是在这期间刘备得到大量荆州士人支持。后来刘备入主益州,所带领的部队大都是由荆州人组成,由于古人对待同乡的意识更强,这些人逐渐变成一个集团,就是荆州士。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不是荆州人。诸葛亮的后继者蒋琬,费祎都是荆州人。

最后是刘备进入巴蜀时候,得到的益州士人,但是这些人比较复杂,他们中有李严这样的荆州人却在益州得到重用,最后投降刘备,也有法正这样的关中人流落在巴蜀,也有巴蜀的本地人比如费诗,黄权,马忠等人,这些人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中损失了一批,在诸葛亮时期和诸葛亮领导的荆州士人一起合作,到了蜀汉后期,逐渐在朝廷中的话语权也来越大,但是最终的是最不得志的谯周这样的益州士人却使得刘禅投降,这些益州士人分成很多派别,但是总体而言一部分对于蜀汉忠心,另一部不得志的比如谯周就想着蜀汉灭亡。




蜀汉主要有四大政治集团:一是以诸葛亮,庞德公,庞统,马良,马谡,黄忠为首的集团。

二是以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等为首的集团。

三是以法正,张松,李严,孟达等为首的集团。

四是以周群,李恢,王平,周舒为首的集团。




我们剔除《三国演义》的一些误导,从历史上来看,蜀汉大致分三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

其中荆州派是统治集团却是外来集团,东州派属于刘璋时期的老底子,益州派是益州的本土集团属于被统治阶级。

这三个派别里面,荆州派的北伐意愿是最强的,东州派和益州派其实都不太想北伐,所以北伐这项蜀汉国策在执行中其实阻力是很大的。比如李严、谯周等人都不愿意北伐,支持北伐的诸葛亮死去以后,北伐的支持力度就开始大幅度下降。对于蜀汉来说,不北伐迟早被曹魏消灭,这个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对于益州派来说,他们属于被统治者,被蜀汉统治和被曹魏统治都一样,蜀汉连年北伐死的是益州百姓,得益的是荆州集团。这是在拿益州人民的鲜血铺平蜀汉一统天下的道路,他们是不愿意做的。

简单一句话,猎物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被谁吃,而是自己能活多长时间。

诸葛亮的后继者蒋琬就很懂这个道理,他深知国内反对北伐,所以干脆就摆出一副姿态表示自己要大造舟船打上庸(当年孟达那地方)。上庸处在益州下游,这要是打过去粮草问题倒是解决了,但人回不来。所以,其实他干脆就没打算打。蒋琬老兄从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一直号召大张旗鼓折腾到了延熙九年(公元247年),他自己死了都没出动。反正就是表示北伐是必须的,这是国策,但是我们要好好准备,不能轻举妄动。

蒋琬死后,费祎先生上台了,费祎先生和蒋琬先生是一个套路,根本就不打算大举北伐,但是无奈此时蜀汉内部鹰派上台了——姜维。姜维一看蒋琬死了,表示要北伐,费祎镇不住姜维,又要维持同事关系,所以每次就给他万把人让他去魏国转一圈,这点人别说打到洛阳,估计出了陇右都费劲。其实费祎倒未必怕姜维立功威胁自己的位子,估计主要还是深知蜀汉国力有限根本不想北伐,蒋琬费祎两位虽然是荆州派,但是都属于鸽派,姜维先生虽然是鹰派,但是还是得被压制。

延熙十六年,也就曹魏嘉平五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姜维终于没人能掣肘他北伐了。当年夏天,姜维就率军数万北伐从此开始了蜀汉后期无限北伐的不归路……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会有派系。

刘备集团到成立蜀汉,其内部所含有的派系在不断地变化。在此,我仅依照《三国演义》来说明。

从最早的时候只有刘关张加上简雍,因此这就是一个最早的元老班底。得到刘备的徐州后,就产生了一个徐州派系,之后还加入公孙瓒余部。在进入荆州之前,因为徐州派系也是随着刘备辗转于诸侯,是完全将身家寄托于刘备,这就组成了新的元老派。因此,这个派系的代表人物是关羽、张飞、简雍、糜竺、孙乾、赵云。

在荆州自从招募诸葛亮了,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刘备掌控荆州,招募了大量的荆州人才,形成了荆州系代表人物,文有诸葛亮、马良、庞统等人,武有黄忠、魏延等人。

进入益州后,刘璋的投降,也带来了大量益州人才。益州一直存在排外的情结,因此益州士族可以说是自成派系。

随着刘备的称帝,诸葛亮的掌权就意味着荆州系的强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元老系因为后继无人渐渐消亡,荆州系在诸葛亮死后仅有蒋琬等人在支撑。随着蒋琬的去世,蜀汉的朝廷可以说完全是益州本土派系的,之所以之前这个派系没怎么发声,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压制。

随着元老系和荆州系的没落,益州系的崛起不可阻止。在蜀汉灭亡前,其实还诞生来自魏国的降将派系主要人物是姜维和夏侯霸,但是外来人不可能影响本土的势力。

因此到了最后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益州本土派系代表谯周就建议刘禅投降,朝堂上可以说都是这一个声音,最后刘禅就投降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蜀汉   鹰派   益州   汉中   荆州   政治   集团   徐州   士人   宗族   派系   势力   地位   时期   地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