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唐朝中期国家财政和政治制度的问题是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唐朝中期,国家财政空前困难,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官僚腐败现象严重,官员们的奢侈生活使得国库更加空虚。这种政治腐败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和不稳定,为叛乱提供了社会基础。

其次,唐玄宗的个人政治失误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唐玄宗任用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并将他们升为节度使,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军事收益,但却加强了这些将领的野心和实力,使得他们逐渐得到独立自主的权力,成为唐朝政权内部的势力。另外,唐玄宗放纵美人,喜欢豢养高昂的宠物、举办豪华的宴会等,导致国家财政进一步恶化,引起民众的不满。

最后,唐朝中期的边疆防御问题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唐朝时期,国境线长达五千多里,边境防御任务非常繁重。然而,唐朝统治阶层对边疆防御重视不够,军事制度和组织管理混乱,导致边疆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失去了对边境地区的有效控制,给叛乱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同时,唐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等问题也使得唐朝政府内部存在矛盾和不协调,导致反叛军有机可乘。

总体而言,安史之乱的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由于唐朝政府的军事和政治劣势,以及反叛军的组织严密和战斗力较强。同时,唐玄宗的个人政治失误导致唐朝内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使得唐朝政府难以有效地镇压叛乱。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不是安禄山一个人领导叛军。“安史之乱”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历时7年2个月1天。之所以大这麽久,叛军先后出现了四位领导人物,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史思明(安禄山部将)、史朝义,唐王朝内部也是互相掣肘,期间断断续续才打了这麽久。(安禄山剧照)

唐玄宗、杨国忠和安禄山叛乱

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是唐朝东北方向的三个节度使,拥有精兵15万。河北这样一地区由于“五胡乱华”的动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集区,民族矛盾比较集中。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假借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叛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洛阳。唐朝名将哥舒翰和安禄山的部队对峙在潼关,哥舒翰坚守待变,叛军也攻克不了潼关,唐玄宗和杨国忠却执意哥舒翰出战,结果导致唐军大败,长安城也没有积极布防,随即丢失了都城长安。

潼关之败,丢失长安非将领不能战,兵不够强,而是唐玄宗、杨国忠的错误指挥造成的

安禄山之死和安庆绪

安禄山在打下长安后,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据史料记载,安禄山特别的肥胖,有眼睛疾病,脚部也有溃疡,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对和自己一起领兵儿子安庆绪也不例外,身边的侍卫也饱受其苦。安禄山有一个宠妃段氏,生了一个小儿子安庆恩,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安禄山的帝位,安禄山也有意费除掉自己的儿子安庆绪。

安庆绪知道后,担心自己的帝位和性命,于757年正月初五,安庆绪和安禄山的侍卫谋杀了安禄山,安庆绪自己称帝。(郭子仪剧照)

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众多的叛军将领们抢夺了大量的财物和美女后无心恋战。这时唐肃宗李亨没打招呼给唐玄宗就自己称帝了,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下,纷纷击溃安庆绪的叛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的部队溃散,大部依附了史思明,而安庆绪只带了1300人逃到邺城(河北邯郸临潼)。

邺城之战和唐肃宗的策略

757年陕郡之战,唐军大败安庆绪,安庆绪只带领1300人逃到邺城。按道理,应该快速进军消灭安庆绪,可是邺城之战在一年后才开战,这是为什么呐?

这时唐肃宗在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归长安,忙着权利分配,如何控制唐玄宗这个爹。控制好了 内部权利。唐肃宗又担心了另一件事情,假如叛军被打败了,打败叛军的将领们要是成为第二个安禄山怎么办?唐肃宗特别宠信了一批宦官,如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等,让太监鱼朝恩监军。(史思明剧照)

安庆绪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收拢溃败的军队,迅速壮大起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人马,围攻邺城,奇葩的是这么多的唐朝军队居然没有统帅,粮食后勤也供应不足。尽管这样,唐军仍然击溃了安庆绪的主力部队,安庆绪龟缩在邺城等待史思明的救援,并许诺让位给史思明。号称60万的唐军与史思明5万精锐部队激战,此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天昏地暗,唐军溃败,九路唐军各自回归各自的驻地,史思明乘势夺去了洛阳。

这次唐军的溃败主要原因是唐肃宗对将领们的不信任,宠信太监造成的。不过这一战后,史思明诱杀了安庆绪和他的主要将领,自己成了老大。

史思明之死和叛军的覆灭

758年史思明为了麻痹唐朝政府,假意归降,暗地里却在收拢溃散的安庆绪部队,积攒力量。唐朝对史思明也是不放心,暗地里也在积极谋划消灭史思明部队。史思明觉察到了唐军的计划后,与安庆绪相互为援,邺城之战后,诱杀安庆绪以及他的主要将领,自己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仆固怀恩)

761年3月,史思明又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毛病,自己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干死了,史朝义自己称帝。不过史朝义的威望也不如史思明,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了。

762年,唐肃宗因为太监李辅国、程元振处理了张皇后,自己也被吓死了。唐代宗即位,启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统帅,联合回鹘军队,合击叛军于洛阳,打败了史朝义的固有部队和主要援军,史朝义败。史朝义的残部被原来叛军的其他将领所不容,最后自缢在范阳城外的树林中。

这次,唐代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大赦投降的叛军,叛军投降的主要将领被封为节度使。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

从此开始了宦官专权和范镇割据的时代,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确切的说,安史之乱中唐廷和叛军打了七年零两个月。说起来很有意思,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去世了,之后的叛军又接连换了三个领导,而且都是暴力夺权,可以说叛军内部一直处在内乱中,但就是这样看似很容易平定的叛乱却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实际上,期间唐廷不是没有机会彻底平定叛乱,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大唐的皇帝们并没有抓住,以至于越拖越久,到了最后也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定叛乱。由此为大唐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劫难。

755年的冬月,安禄山再也不愿意被杨国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统兵近十五万,虽然并不是全部都听从安禄山的,但也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安禄山还招募了一些其他的兵员,安禄山当时对外宣称的是有兵20万,浩浩荡荡南下。而唐玄宗直到一周之后才真正相信那个憨厚滑稽的安禄山反了,于是赶紧调兵遣将,但并不怎么顺利,安禄山很快就攻下了洛阳,并在潼关几乎全歼哥舒翰的20万大军。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并没有积极组织反抗,反而是偷偷摸摸的带着杨贵妃、太子等人在几千名禁卫军的护送下往杨国忠的老家四川逃跑。唐玄宗一跑,长安就也成了叛军的了。之后就发生了马嵬兵变。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兵变,对大唐的未来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兵变之后,太子李亨与唐玄宗背向而行。唐玄宗继续他的逃亡,而李亨北上灵武决定收复失地。七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然后召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灵武商讨收复失地的计划。

当时的大唐可以说从上到下是背着耻辱在艰难的前行,而且特别的有力量。郭子仪和李光弼被授予宰相之职开始收复失地,尤其是757年正月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确实给唐廷带来了好消息,叛军的凝聚力下降,而且安庆绪也没有什么军事能力。这一年,郭李二人收复了河东、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两京也已经收复,安庆绪狼狈的带着千余人逃回了邺城。

这是大唐彻底平定叛乱的第一个机会,而且不久史思明也带着8万人马降唐,如果这个时候大唐继续攻打安庆绪,并且对史思明做合理的安排的话,安史之乱很可能在758年的上半年就能被平定。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平叛却成了次要的,最主要的变成了回到长安,然后接太上皇唐玄宗回京。而且长期征战很可能已经导致粮草无继。

唐军开始了休整,而安庆绪则利用这个时间来重新调兵募兵,史思明也降而复叛。等到758年的八月,唐军才再次开始平叛,这个时候的叛军也早已恢复了元气。

但这个时候的大唐君臣关系却并不融洽,一旦回到京师,唐肃宗的神经不再紧绷,他不再信任武将,而且身边还围绕着权势滔天的宦官。当再次出兵的时候,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领兵20万攻打安庆绪,但却不设元帅,反而让宦官鱼朝恩监军。最初还比较顺利,当围困邺城的时候,安庆绪求助于史思明,史思明领兵救援。

期间鱼朝恩拒绝李光弼的正确建议,放弃了再次攻灭叛军的机会,而且最终唐军败给了史思明。史思明又杀了安庆绪自立。史思明的军事能力甚至强于安禄山,成为大唐的劲敌。而郭子仪被宦官鱼朝恩构陷而失去了兵权,只能待在京城这个皇帝看得见的地方,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成为副元帅继续平叛,但是君臣相疑、宦官把持朝政已经成为主旋律,这让唐军平叛之路越走越艰难。

761年,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史朝义对于叛军的掌控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与唐军的对战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这个时候平定叛乱依旧是有可能的,但是李光弼也遭到了构陷。762年,唐肃宗病重,大唐陷入内乱,李辅国收拾了张皇后一党,唐肃宗气绝身亡。唐代宗接过平叛的担子,然后任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统兵攻打史朝义,并最终逼得史朝义兵败自杀。

叛军大量投降,仆固怀恩上表请求让他们官复原职,唐代宗急于结束战乱,并且想安抚人心,于是同意了仆固怀恩的请求。安史之乱就以这种形式被压了下来。这之后,吐蕃攻进长安、仆固怀恩反叛等等让大唐继续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更远的未来,河朔三镇成为大唐新的大问题。




安史之乱其实就是藩镇打藩镇,叛军和镇压叛军的唐军都是藩镇兵。唐玄宗和唐肃宗两父子对藩镇军队的忠诚度持怀疑态度。因此这就导致了唐军在镇压叛军的过程中:皇帝对唐军的态度很纠结,他既要依靠藩镇去镇压叛军,但又不信任参与平叛的藩镇兵,经常做出一些愚蠢的决定

于是,参与平叛的唐军就在皇帝不信任和皇帝扯后腿的前提下,花了七年零两个月才彻底荡平安史之乱。

唐朝中前期的皇帝,除了唐高宗李治外,全部都是非正常上位。

高祖李渊篡隋朝江山上位;

李世民靠玄武门之变上位;

武则天篡夺李唐江山上位;

唐中宗靠“神龙政变”上位;

唐睿宗靠“唐隆政变”上位;

唐玄宗靠“先天政变”上位;

唐肃宗在临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实际上就是篡了玄宗的皇位。

一个通过篡位或者政变才上位的皇帝,他们最害怕什么?必然是害怕别人也用同样的方式篡夺自己的皇位。因此,唐朝皇帝普遍都有多疑的毛病,既不信任亲人也不信任文臣武将,只信任宦官和狗腿子。

但问题是,狗腿子虽然听话,但这些人不能打硬仗。真正要打硬仗了,还是需要真正有本事的人才行。就比如,安史之乱的两个祸首安禄山和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和李光弼,以及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被砍了脑袋的高仙芝、哥舒翰等人。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玄宗皇帝也确实是这样安排的。

比如他在全国设立十个藩镇,其中西北设立陇右、朔方、河西三个藩镇,总兵力约二十一万人,交由郭子仪等人负责;关东设立平卢、范阳、河东三个藩镇,总兵力约十八万人,交由安禄山等人负责。这六大军区的总兵力接近四十万,实际上就是维持大唐江山的基石。然后唐玄宗再让杨国忠这类狗腿子制衡安禄山这些大将,达到内、外臣相互制约的作用。

应该说,这种制约架构还是合理的,唐朝也拜这种架构,达到了鼎盛。但问题是,玄宗给予安禄山的权力太大了,并且唐朝中央军因为无所事事,没有战争的历练,战斗力奇差。于是这就给了安禄山造反的机会。



安禄山造反后,叛军势如破竹,大有直取东都洛阳的趋势。玄宗当时还不知道安禄山叛军的厉害,傻乎乎的派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去洛阳募集新兵抵抗安禄山。其结果自然是没有任何悬念——唐军被打得大败。

其后,封、高二人率残兵退回潼关,想借助潼关之险,防御安禄山。然后等援军抵达后,出关消灭安禄山。但是唐玄宗爱怀疑文臣武将的毛病在这个时候犯了,他怀疑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忠诚度,便在奸臣的蛊惑下,将二人斩首

斩了封、高二人后,玄宗让名将哥舒翰继续守潼关。可是没过多久,玄宗又开始怀疑哥舒翰的忠诚度。任凭哥舒翰如何力辩,就是逼迫哥舒翰出关迎战安禄山。其结果又是无悬念,哥舒翰被打得大败。

当哥舒翰兵败后,安禄山都要笑疯了,他原本攻不下潼关,有退兵的打算,但是玄宗千里送人头,以近乎于二逼的方式把潼关拱手让给了他。这种美意他岂能放过?于是安禄山大军西进,攻下了长安城。

至于唐玄宗,他在连续逼死大将后,早已经是人心尽失。愤怒的御林军杀掉杨国忠,还逼玄宗赐死贵妃杨玉环。玄宗无奈,只得顺从御林军的意思,处了杨玉环。



这个事件之后,唐玄宗算是没脸了。几十年累积下来的天子威严,在这一刻是到丢得干干净净。太子李亨看出跟着玄宗已经没前途了,便离开玄宗,选择北上灵武,并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在临武登基后,先是召集西北藩镇的将领开会,布置反击的方案;接着又派人去回纥借兵,代价是允许回纥在长安纵兵抢劫三天三夜。在这一系列的布置完毕后,唐军的反击正式开始。

前面说了,唐军的主力分成两大块,一大块是安禄山的关东军,另一大块是郭子仪等人统领的河西军。这两支军队实力相当,若是交起手来,安禄山占不到便宜。而肃宗又拉拢了回纥参战,唐军在实力上占优势。因此当唐军发动反攻后,叛军立刻就崩了,先后退出了长安和洛阳。

其后不久,安禄山被杀,叛军的二号股东史思明宣布降唐。叛军仅剩安庆绪一支。叛军的士气一落千丈,俨然有土崩瓦解之势。这个时候只要唐军加把力,消灭安庆绪,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唐肃宗继承了玄宗多疑的毛病,他以政治家的眼光判断:

安禄山是藩镇,他能造反。郭子仪、李光弼也是藩镇,他们会不会也造反?

太子李俶在前线坐镇,他整天与节度使混在一起,他会不会在平定安庆绪之后,带兵杀回长安,逼自己退位?

想到这些,唐肃宗就睡不着觉了。于是,当唐军集结十个节度使,围剿安庆绪的关键当口,肃宗把太子李俶调回了长安

然后唐肃宗表示,围剿安庆绪的这一仗,就不要统帅了,太子回长安,他不去了,副元帅也不设了,你们各自为战。但是呢,也不能让你们十个节度使各自为战,这会导致扯皮,所以我要派一个人去筹划全局。这个人就是我最信任的人——鱼朝恩(太监)。

结果大战爆发后,鱼朝恩卵用没有,十个节度使还是各自为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互相扯皮,局面一团糟糕。十节度使之一的李嗣业扯皮扯烦了,说他自己率军去攻城,然后他就战死了。

早先降唐的史思明听说此事后,立即就起了兴致。他敏锐的判断出,现在的唐军就是一盘散沙,虽然人多,但凝聚不起战斗力。此时正是浑水摸鱼的好机会。

于是,史思明就带着兵来了。跑到离安庆绪不远的魏州(大名县)观望战况。



当时,身为十节度使之一的李光弼本能的察觉到史思明这是来者不善,便向监军鱼朝恩大公公建议:史思明偷偷摸摸的来了,现在我们兵力占绝对优势,应该抽调部分兵力专门盯着史思明。以免他偷袭我们。

对此,鱼公公表示,滚一边去。然后史思明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没人管。

再然后,史思明想确定唐军是不是真的存在指挥不一、互相扯皮的毛病,就大胆的派一支小股部队袭扰唐军的粮草。

由于史思明派出的都是小股部队,唐军认为这就是史思明最大的胆儿了,毕竟咱们这里有十个节度使,号称有步骑六十万,史思明还敢打咱们?

于是,唐军也就继续不管史思明,都在安庆绪的城下守着,准备等安庆绪断粮后,抢一个头功。

结果,史思明见唐军果然是一盘散沙,便率军直接突袭。唐军远远看到史思明大军,都以为是友军,都不做防备。(这就是没有统一指挥的弊病,因为大伙都不知道友军在忙啥,肃宗简直是个“天才”)。

于是,唐军就这么被史思明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十节度使之一的鲁炅直接战死。郭子仪本想反击,但由于碰上风沙,无法组织还击,只得被迫撤退。

然后,唐军就在史思明的攻击下,稀里哗啦的全溃散了。九个节度使退回本镇,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是全军而还,其余都是损失惨重。郭子仪也是损失惨重,只带出一部分溃兵。不过他没有回本镇,而是撤到河阳,因为他担心史思明会打洛阳,所以他就带兵去了河阳(洛阳门户)。

于是,原本很有希望在安史之乱的第三年就提前平定的叛乱,因为唐肃宗这一近乎于二逼的安排,就给又往后拖了四年。



史思明杀退唐军后,他也没追击,而是设计杀掉了安庆绪。然后,他把安庆绪驻守的邺城丢给儿子史朝义掌管,自己回去范阳老巢了。

唐军原本以为史思明会来追杀,一开始还怕的要死,可是见叛军按兵不动后,喜欢闹内讧的毛病又犯了。

唐肃宗派人去斥责郭子仪,质问他是怎么指挥的。郭子仪表示,我又不是总指挥,为什么就来质问我?钦差表示,你虽然不是总指挥,但你以前当过总指挥,这口大黑锅锅不背在你身上,还背在谁身上?

然后,郭子仪就光荣地接过黑锅,被唐肃宗一脚给踢回老家去了。

再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指挥前线。但是这个副元帅只是个虚职,没人听他的,李光弼只能调动自己手上的那点兵马。

郭子仪之前当副统帅,太子是正统帅,虽然太子不会行军打仗,但是郭子仪以太子的名义号令三军,他的命令是有效果的。可是肃宗只任命李光弼,不给他派镇场子的人,这就直接导致了接下来的大败。(唐肃宗简直就是一个“天才”)

四个月后,史思明大军反攻洛阳。李光弼手里没人,其他的节度使都不服李光弼。逼得李光弼实在没办法了,只能下达了一个非常无奈的命令——放弃洛阳,让叛军进占洛阳周围各地。然后唐军各打各的,袭扰叛军,但不要和叛军决战

就这样,东都洛阳继安禄山反叛之后,第二次丢了。

几个月后,也就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唐肃宗稳不住了,质问李光弼为什么还不能收复东都洛阳?你是不是怯战?

唐肃宗在搞倒郭子仪后,又开始准备搞倒李光弼了。

李光弼想到当年的封常清、高仙芝二位,后脊背发凉。看来要是不去跟叛军决战,皇帝要搞死我啊。于是李光弼就下定决心,准备跟叛军决一死战。

但是,唐军的野战能力太弱,野战必输。所以李光弼决定依托邙山列阵,削弱叛军在野战方面的优势。

可是,唐肃宗派去监军的仆固怀恩认为,朝廷从回纥借来的兵,都是花了钱的,依托山地列阵,让那帮回纥骑兵怎么打?于是他就要求李光弼在平原列阵,以便发挥回纥骑兵的长处。

然后,李光弼表示反对,大骂仆固怀恩不懂兵法。仆固怀恩也不甘弱,嘲笑李光弼倒是懂兵法,不也被史思明压着打?

再然后,仆固怀恩拉太监鱼朝恩出来,让鱼朝恩逼李光弼答应自己的计划。李光弼看到鱼朝恩就火大,当年就是因为你才败的那么惨,现在你又来?于是他就更不答应了。

再再然后,就在三个人持续撕逼的时候,就在唐军不知道该在哪儿列阵的时候。史思明的叛军就杀来了。

再再再然后,唐军被再次打得大败,输的连脸都没有了。

最后,仆固怀恩背锅。因为唐肃宗考虑,要是再处理李光弼,唐军就真没人了。难不成要让自己去当大元帅?



李光弼见皇帝没处分自己,心就宽了。接下来他也不收复洛阳,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打,先收复被叛军进占的其它区域,最后再跟叛军决战。虽然这个步骤的进展缓慢,但也还算是比较顺利。

在这期间,史思明被史朝义所杀,史朝义接管叛军;唐肃宗病死,唐代宗继位,安史之乱来到了第七年。

唐代宗借到回纥的兵马援助后,立马让儿子李适(后来的唐德宗)为元帅镇场子,当年背锅的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筹划全局,对东都洛阳发动了反攻。由于这次唐军终于有了总指挥,因此顺利得收复了洛阳。

收复洛阳之后,唐军副统帅仆固怀恩采用挖墙脚的方法,连续诏安了史朝义手下得四个实力派将领,导致史朝义成了孤家寡人。然后史朝义就开始逃窜。

时间来到第八年,仆固怀恩派各路军队追杀史朝义,结果刚投降唐军没几天的李怀仙率军追上了史朝义,史朝义自杀。

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才算是完全终结了。

平定安史叛乱后,唐代宗并没有撤掉叛乱的藩镇,而是把这些藩镇分割,削弱这些藩镇的实力,让他们相互之间牵制,不能威胁到中央的安全。



总结: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时间长,主要就在于皇帝不信任大将,对出身于藩镇的将领时时提防。限制了大将的指挥权,相当于是给叛军送助攻,扯唐军的后腿。这么胡乱的指挥,平叛时间当然就长了。

如果说,当年哥舒翰死守潼关时,玄宗不逼他出战,而是等大军集结后,再来个里外夹击安禄山,或许安史之乱就平定了;

如果说,当十节度围剿安庆绪时,肃宗继续让唐代宗做摆设元帅、郭子仪做副元帅,或许安庆绪当时就被唐军彻底给灭了;

如果说,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的后方。让李光弼独立指挥收复洛阳,或许唐肃宗还能亲眼见到平叛的最终胜利。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从玄宗和肃宗两父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认为自己错了。因为安史之乱虽然只是一场军事叛乱,但是在皇帝的眼里,这不仅仅是尽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战争可以慢慢打,可是权力,皇帝的权力不能旁落啊!




安史之乱,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不是安禄山一个人领导的叛乱,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史思明。

事实上,安史之乱前后一共有过四位叛军首领,分别是安禄山和儿子安庆绪,以及史思明和儿子史朝义。

安禄山虽然在造反后一年多就死掉了,但其他三人却继续领导叛军,与唐军作战了六年多时间。


安禄山之死。

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所以要造反,跟他们的民族成分有一定关系,因为他们一个是粟特人,一个是突厥人,二人的国家都被唐朝消灭了,由此成为唐朝的属民,但骨子里对唐朝没有认同感。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营州人,两人出生日期只差一天,从小在一起长大,长大后又一起在边境地区做牙郎,因此两人即是发小,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混得最惨的时候,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欠了一屁股债,只能靠偷鸡摸狗生活,后来两人遇到了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他们就帮着张守珪抓捕蕃人,这才得以步入仕途。

安禄山年轻的时候,身体就很肥胖,但他打起仗来毫不含糊,堪称一员猛将,因此逐渐得到张守珪的重用,还被张守珪认为义子。

安禄山的脑子也很灵活,他知道自己想要得到升迁,就必须讨好皇帝,为此他多次贿赂京城来的使者,让他们替自己说好话。

时间长了,唐玄宗就知道安禄山了,安禄山的官也越做越大。


天宝三载(744年),安禄山靠着巴结唐玄宗,成为了平卢节度使,之后他入京拜见唐玄宗,又认了杨贵妃当干娘,自那之后他就平步青云了,最巅峰的时候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下精兵十五万。

事实上,安禄山比杨贵妃还要大十六岁,却认了杨贵妃当干娘,这件事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安禄山有个很厉害的地方,那就是他尤其擅长跳胡舞。

安禄山靠着说杨贵妃的好话,以及拖着肥胖的身体跳胡舞,经常让杨贵妃开心大笑,唐玄宗见杨贵妃如此,自然对安禄山越发有好感了,也默认了他认杨贵妃为干娘这件事。

安禄山发达之后,没有忘记发小史思明,在他的引荐下,唐玄宗接见了史思明,任命史思明为大将军、平卢兵马使,而思明这个名字,也是唐玄宗赐给他的。

在安禄山的地盘,他是老大,史思明就是老二,两人配合得也相当默契,不但将自身发展得十分强大,而且表面工作做得很好,将唐玄宗都给欺骗了。

唐玄宗以为安禄山是效忠自己的,可以帮自己守护边境安全,实际上安禄山早就有了反意,尤其当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爆发矛盾之后,他就开始加紧谋划造反了。


从天宝十年(751年)开始,安禄山就在范阳建造了雄武城,名义上是为了防范外敌,其实他在城中暗藏了大量武器和士兵,并四处招兵买马,还从西域购买马匹。

在长达四年时间里,唐玄宗都没有发现异常,期间杨国忠曾发现安禄山打算造反,就将此事禀告给唐玄宗,安禄山为了消除唐玄宗的疑虑,就入京拜见唐玄宗,还让杨贵妃帮自己说好话,最后成功欺骗了唐玄宗。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安禄山在范阳发起叛乱,而在此之前不久,唐玄宗还在京城为他的儿子安庆宗赐婚,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安禄山会造反。

当时,安禄山打出的口号是清君侧,也就是铲除杨国忠,这不过是个借口而已。

由于唐军毫无防备,叛军的实力又太强,因此只花了一个多月,安禄山就占领了洛阳。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登基称帝,建国号为燕,号称大燕。


事实上,安禄山称帝得有些仓促,因为他占领的地盘并不大,贸然称帝的话,很容易引发唐朝的疯狂反扑。

但是,安禄山也不得不如此了,因为他那时候已经五十四岁了,而且身体非常不好,本来就患有疮疖,视力逐渐模糊,还在日益加重。

更要命的是,安禄山的身体十分肥胖,导致他连走路都很困难,每次穿衣服的时候,都需要四个人服侍才行。

安禄山不确定自己还能活多久,所以他急于称帝,这样也可以激励三军,让将士们拼命厮杀。

就在安禄山称帝后不久,叛军就在潼关击败了哥舒翰的八万大军,唐玄宗逃往蜀地,长安由此被叛军占领,之后就爆发了马嵬兵变,唐肃宗继位。

但是,唐军的反击很快就开始了,唐肃宗让李光弼、郭子仪率军攻打安禄山的老巢河北,导致十几个州郡投降唐朝。

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时候,为了稳固后方,就让史思明作为留守,史思明虽然几次击败唐军,但丢失的州郡,也没有办法马上收复。


这就让安禄山十分恼火了,那段时间他心情非常差,一度想要退回范阳,但一直犹豫不决。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安禄山的身体越发不好,到至德二载(757年)正月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失明了,并且他在接受百官朝贺的时候,还因为疮痛复发而中途离场。

种种迹象表明,安禄山是活不了多久了,但他的脾气却越来越大,经常因为小事打骂身边人,而在这些人当中,有个叫做李猪儿的人,显得尤其特殊。

李猪儿,原本是契丹人,十几岁的时候就来到安禄山身边,安禄山很喜欢他,想要他长期服侍自己,于是将李猪儿给阉割了,血流了好几升,差点没死过去。

因为这件事,李猪儿对安禄山十分憎恨,但也只能默默忍受。

后来,李猪儿因为聪明伶俐,逐渐成为安禄山身边的宦官头领,专门负责侍奉安禄山,尤其是在安禄山穿衣服的时候,他时常用头顶住安禄山的大肚子,然后帮安禄山系裤腰带。

可以说,侍奉安禄山是个非常辛苦的工作,李猪儿虽然心有不满,但为了生存下去,只能选择隐忍。

除了李猪儿之外,当时有个叫做严庄的大臣,因为经常遭受安禄山的鞭打,所以逐渐产生了杀掉安禄山的想法。


那时候,安禄山的大儿子已经去世,二儿子安庆绪很有野心,却不被安禄山喜欢,安庆绪担心自己无法继承皇位,于是找到庄严,让庄严帮助自己杀掉安禄山。

严庄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一个人办不成这件事,于是找到李猪儿,两人一拍即合。

当时,安禄山在床上睡觉,严庄和李猪儿就各自拿着一把刀,来到安禄山的房间,李猪儿见安禄山已经睡着了,就直接朝安禄山的肚子捅了一刀。

安禄山被剧痛惊醒,准备拿放在身边的刀反抗,但他的眼睛看不见,一直找不到刀,这个时候李猪儿又冲上去,乱刀将安禄山给砍死了。

可怜安禄山死前都不知道是谁杀了自己,只知道这个人肯定是身边人,并且在他死后,李猪而只是在床下挖了个坑,然后用毯子将他的尸体掩埋,没有举行任何仪式。

安禄山死的时候,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不过一年多一点,他死之后庄严对外宣布,谎称安禄山传位给安庆绪,安庆绪由此成为叛军首领。


安禄山死后,叛军是如何发展的?

安禄山去世之前,史思明在河北与唐军激战,虽然起初作战不利,但后来李光弼和郭子仪等人被调走,史思明因此收复了河北各州郡,并且实力大大增强,拥兵十多万,还开始进攻太原。

但是,安庆绪杀掉安禄山之后,史思明心里有点打鼓,就撤退到范阳去了。

安庆绪继位之后,虽然花天酒地,绪淫乐宴饮没有节制,但也懂得收拾人心,他知道史思明是必须拉拢的对象,于是下旨册封史思明为妫川郡王、范阳节度使,并赐名为安荣国。

但是,史思明打心眼里看不上安庆绪,他表面上接受册封,实际上在范阳自立为王,尤其当时范阳藏了大量安禄山运去的金银财宝,他可以说是富可敌国,因此更不把安庆绪放在眼里。

以安禄山之死作为起点,叛军就分裂成为两派了,但当时唐朝还不知道安禄山死掉了,直到当年二月份,唐肃宗这才得知消息,于是派遣大军攻打安庆绪。

庄严作为拥立功臣,也被安庆绪封为郡王,并委以重任,负责防守陕郡,不过很快长安就被唐军收复了,然后继续进攻陕郡,庄严率领十多万叛军与唐军作战,结果惨败给唐军,损失极其惨重。


庄严逃到洛阳之后,安庆绪坐不住了,于是带领一千三百多人逃走了,而后庄严在洛阳投降唐朝,洛阳得以收复。

安庆绪一路逃散,李光弼在后紧追不舍,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这个时候他打算豁出去,就率军折返回去,给李光弼来了个偷袭,结果将李光弼给击败了。

之后,安庆绪派人四处散播战报,说他斩杀了李光弼所部一万余人,现在兵精粮足,让各路叛军前去与他汇合。

还别说,安庆绪这个办法起到了作用,之前溃散的士兵逐渐回到他身边,蔡希德、田承嗣等人也率军与他汇合,再加上新招募的士兵,他一下子又有了十几万精兵强将。

从这件事可以知道,安庆绪虽然有谋逆之举,但还是很有能力的,继承了安禄山的衣钵。

之后,安庆绪率军到邺城驻扎,他听说安禄山在范阳吃香喝辣,就是不派兵救援自己,于是想到一个办法,他派遣阿史那承庆率军五千到范阳,名义上是招募新兵,实际上是为了杀掉史思明并吞并其部众。


史思明也不是好惹的,当即杀掉了阿史那承庆所部五千人,为了防止安庆绪报复,他率领河北各个州郡投降了唐朝。

唐肃宗非常高兴,就册封史思明为归义郡王、河北节度使,继续驻扎在河北,防止安庆绪攻打。

当然了,史思明不过是假意投降唐朝罢了,为的是避免两面受敌,但很快李光弼就是识破了他的诡计,唐肃宗便派人与他的部下乌承恩联络,让乌承恩做内应。

不过,史思明最后发现了乌承恩有谋反之举,于是将其杀掉,并怒而反叛唐朝,唐朝由此又多了十几万敌人。

对于史思明的所作所为,安庆绪当然感到不满了,但也无可奈何,并且在乾元元年(758年)九月的时候,唐肃宗就派遣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九位节度使,率军二十余万攻打安庆绪所在的邺城。

这个时候,安庆绪就急需援军了,于是派人通知史思明,让史思明率军救援,史思明趁着唐军与安庆绪交战,在去往邺城的一路上攻城掠地,占领了不少地盘,也掠夺了不少财宝。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初一,史思明在魏州称帝,自称燕王,这个时候他已经做好打算,准备趁机消灭安庆绪。

眼看着邺城被围攻,史思明就是不救援,到乾元二年二月的时候,邺城已经因为缺粮而开始相杀而食了,真是凄惨无比。

等到安庆绪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他这才趁机攻打唐军,安庆绪也出城作战,再加上唐军内部存在矛盾,最终叛军合力将唐军击败,唐军损失重大,还丢失了大量粮草。

不过,唐军虽然被击败了,但安庆绪的损失也很大,这个时候他就不得不向史思明低头了,他亲自到城外拜见史思明,结果史思明以谋逆为由将其杀掉,以此来为安禄山报仇。

安庆绪被杀之后,史思明正式自称大燕应天皇帝,封妻子辛氏为皇后,儿子史朝义为怀王,改范阳为燕京。

当时的局势是,虽然叛军丢失了洛阳和长安,但唐军也屡次战败,再加上叛军重归团结,因此叛军的势头依然很强盛,唐朝并不占有绝对优势。

那么,安史之乱是如何结束的?

史思明同意叛军之后,叛军的士气大涨,马上就发起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虽然他在与李光弼交战的过程中互有胜负,但他依然占领了洛阳。


以洛阳作为根据,史思明于上元元年(760年)十一月,以江淮地区的刘展之乱作为契机,再次派兵攻打唐军,河南、山东等地都在攻击之列。

第二年年初,权宦鱼朝恩误听谣言,以为叛军长期在外征战,开始思念家乡了,只要朝廷派遣重兵攻打,必定能够取胜。

于是,鱼朝恩就劝说唐肃宗出兵,唐肃宗派遣李光弼攻打洛阳,李光弼却认为时机不成熟,不太愿意去。

这个时候,仆固怀恩站了出来,因为他与李光弼不合,于是与鱼朝恩一起劝说唐肃宗,唐肃宗就严令李光弼出征,仆固怀恩与鱼朝恩也一同前往。

但是,由于李光弼与仆固怀恩产生分歧,唐军最终被史思明给击败了,史思明感到意气风发,又派遣儿子史朝义作为先锋攻打陕城,自己则率领大军在后。

史朝义也真是不争气,几次与唐军交手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让史思明十分生气,于是将史朝义大骂了一顿,临了还对史朝义说,“等我拿下陕州,当晚就斩了这家贼!”


史朝义其实是个好孩子,他为人谦恭,爱惜士卒,在军中很得人心,只不过军事才能稍微弱一点而已。

在此之前,史朝义其实已经对史思明感到不满了,因为史思明更喜欢小儿子史朝清,时常有杀掉他,然后立史朝清为太子的想法(废长立幼)。

史朝义见史思明说要杀掉自己,以为是真的,就感到非常惶恐,于是联合几个亲信部下,在当年四月的一个夜晚,冲入史思明军营当中,当五十八岁的史思明给杀掉了。

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十八日,史朝义宣布了史思明的遗诏,之后他继位为帝,并将史思明安葬在良乡(今北京房山区)东北岗,上谥号为昭武皇帝。

而史朝义,也由此成为大燕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史朝义虽然当了皇帝,但军事才能却是大燕四位皇帝中最差的,唐军趁着叛军内乱发起进攻,史朝义无法抵挡,最后被迫退出洛阳。


之后,史朝义北渡黄河,但依然败给了唐军,张忠志、薛嵩、田承嗣、李怀仙等人相继投降唐朝,叛军实力大减。

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在李怀仙的逼迫下,于平州温泉栅(今河北滦州西北)林中自尽,长达七年两个月(史书一般说成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

回顾安史之乱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安禄山很早就死掉了,但安庆绪和史思明都是比较有能力的首领,他们多次击败唐军,确保叛军得以继续发展壮大。

再一个就是,唐朝内部指挥系统混乱,内耗也很严重,让叛军一直可以找到喘息之机,一直到史朝义成为叛军首领之后,由于他才能有限,这才让唐朝找到消灭叛军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安史之乱   潼关   安庆   藩镇   大唐   猪儿   节度使   洛阳   叛军   长安   叛乱   河北   将领   唐朝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